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特征總體特征:從民國成立至國民革命失敗(1912~1927年)是中國近代化深入發展時期。政治上:新制度的創建,新道路的開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舊的世界被掃蕩,新的制度創建起來。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開始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并最終取得勝利。經濟上:三者并存,多元發展。中華民國時期,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時代”。同時,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矛盾的變化調整土地政策。思想上:三民主義在當時歷史條件所能允許的范圍內反映了中國人民力求使中國由貧弱變為富強的強烈愿望,反映了中國人民力圖使中國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類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逐步中國化,指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走向勝利。第16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后,厲行專制,賣國獨裁。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建立獨裁、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2.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后,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3.袁世凱死后,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進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很快失敗。段祺瑞再次執政后,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4.復辟帝制違背歷史發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二、五四運動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經過時間中心主力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第二階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3.結果(1)釋放被捕學生。(2)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3)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性質: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5.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的傳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特別提示五四運動的特點(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學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2)群眾性:學生、工人、商人多階層參加,聯合斗爭。(3)愛國性:維護主權,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4)成功性:運動斗爭的目標基本實現。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1)階級條件:工人階級隊伍壯大。(2)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3)組織條件: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陳獨秀、李大釗的醞釀。(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1)召開: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后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舉行。(2)內容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中心工作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領導機構成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3)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四、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1.國共合作(1)條件:中國共產黨在開展工人運動中,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2)實現: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3)影響: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革命運動高潮迅速到來。2.北伐戰爭(1)條件群眾基礎: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組織基礎: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軍事條件:整編國民革命軍,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2)目的:消滅帝國主義支持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3)進程:北伐軍殲滅吳佩孚、孫傳芳部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3.結局——國民革命失敗(1)原因:帝國主義干涉,尋找新的代理人;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陳獨秀堅持右傾錯誤,限制工農運動,放棄革命領導權。(2)標志: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誤區警示國民革命應注意的三個問題1革命的指導思想是新三民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新三民主義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綱領與目標,后者是方法與手段。2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北伐戰爭勝利了;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最終失敗了。考點一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1.五四運動彰顯的新的時代潮流(1)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始發揮領導作用。(2)新的思想潮流——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逐漸和工人運動結合在一起,成為先進中國人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3)新的精神面貌——徹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4)新的覺醒——民族意識覺醒。五四運動中,各階層廣泛參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強大力量。2.五四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1)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反巴黎和會出賣中國利益的社會運動,新式知識群體精英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巴黎和會上列強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的要求予以滿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終于忍無可忍,最終以火山爆發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無論是提倡文學革命,還是提倡思想啟蒙,無論是提倡社會風俗變革,還是主張個性自由,都觸及了西學東漸下的中國文化改造命題。1.論從史出五四運動的特點史料一滬埠自青島問題發生后,學生二萬余人全體罷課,以抵制日貨、取消密約為名義,開會演說,發布傳單,紛擾業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學生被捕消息傳滬,晨間學生結團出發,先在南市要求商號罷閉……于是頃刻之間,南市一律罷閉……(10日)有火車、輪船機工及錢業大司務均罷工之事,人心大慌。——上海交通銀行1919年6月5日、10日電函結論史料反映了五四運動是由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引發的,體現了群眾性、聯合性。反映了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顯示出巨大力量。史料二結論史料體現了五四運動的革命性、愛國性與徹底性。2.史由證來分析史料,論證感性愛國與理性愛國的統一性。史料五四學生運動,可分為以傅斯年、梁實秋為首的理性愛國者和以楊晦、匡互生為主的以情感宣泄為主的暴力愛國者。對于楊晦、匡互生這樣的火燒趙家樓,并且痛打所謂“賣國賊”的學生,許多學者認為他們表現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精神。1919年6月,陳獨秀在題為《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愛國》的文章里寫道:自從山東問題發生,愛國的聲浪更陡然高起十萬八千丈,似乎“愛國,這兩字,竟是天經地義,不容討論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類心靈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時兩相沖突。……愛國大部分是感情的產物,理性不過占一小部分。有時竟全然不合乎理性,愛國就是害人的別名。”——摘編自黃廣明、楊瀟《啟蒙是最好的愛國——新文化運動健將的覺悟》等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愛國主義是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民族利益受到嚴重危害,能夠挺身而出,堅決反對外來侵略是一種愛國行為。山東問題發生后,愛國學生奔走相告,喚起了民眾的覺醒;抗戰時期為國捐軀的將士們,他們都是愛國英雄。同時,激情愛國往往又極不理性,導致無政府主義傾向加劇。五四運動中,學生用暴力懲治了他們眼中的“漢奸”。這樣的結局就是暴力贏了,文明輸了,情感贏了,法律丟了。激情愛國往往破壞了社會理性,難以達到預期目的。考點二國共兩黨的首次合作——國民大革命1.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1)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2)群眾基礎;以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四個階級的統一戰線。(3)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4)革命軍隊:組建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消滅了封建軍閥,打擊了列強的侵華勢力。2.國民革命的歷史功績(1)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3)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宣傳了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綱領,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武裝,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禮。從材料中找出國民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樣的新特點。史料總而言之,國共合作主導下的國民革命,是一場更富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性質的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相比,這場革命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遷更加密切相關,革命的社會動員程度和民眾參與積極性更加高漲,是在對政治共同體作出新的解說(新三民主義)的前提下,由一個新的政治上層來取得政權,建立起更強有力的政治體制。它反映的歷史主流,是在中國建立起對外自主獨立的、對內具備有效權力和權威體系的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陳勤、李剛、齊佩芳著《中國現代化史綱·無法告別的革命》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宣傳發動廣,群眾參與多(群眾基礎更廣泛);國共兩黨合作;以新三民主義作指導;具有明確的反帝目標。1.五四運動彰顯新的時代潮流當這些和平的締造者同意日本繼續干涉中國的時候,這些希望破滅了。這一決定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充當先鋒的是中國城市的學生和知識分子。這一運動喚醒了這個國家,喚起這個國家的各個階層反抗外國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發現問題材料反映出五四運動中民族意識覺醒,作者認識到這一點難能可貴。命題角度五四運動與時代潮流;對五四運動的再認識。2.時評的政治傾向1919年6月,北京《晨報》就政府派軍警抓捕上街演說的學生發表時評:“打雷,閃電,下雨,一時天地如晦。記者這個時候,不禁發了悲天憫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為老天大怒的時候,正是那幾百位青年學生被圍的時候。”《魯迅日記》記載當日:“晴,下午曇(多云)……晚大風一陣后小雨。”發現問題北京《晨報》的時評與《魯迅日記》對當日天氣的說法不盡相同。命題角度史料使用與甄別,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的關系;個人主觀觀點與政治傾向的關系。3.軍歌中的國民革命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斗、齊奮斗。——國民革命歌歌詞發現問題材料反映出國民革命的含義。命題角度國民革命的特點;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國卷5年考題統計時間題號時間題號2015全國Ⅰ,29其他無考題1.命題點:民國初期的政治狀況(2015·課標全國Ⅰ,29)《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B.義和團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D.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答案D解析由題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說明此時地方軍閥正在混戰,從而判斷為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故選D項。A、B、C三項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2.命題點:中國民主革命道路的選擇(2012·課標全國)1920年12月,毛澤東在致朋友的信中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奈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這表明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看來()A.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B.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暴動是當務之急C.暴力革命是進行社會改造的必然選擇D.改良仍舊是改造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C解析題干材料體現了當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認為,要改造中國社會,必須采用俄國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選C項。認識到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排除A項;認為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暴動是當務之急是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排除B項;D項與題干相矛盾。3.命題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的發展方向(2013·山東高考)1923年,陳獨秀說:“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實際運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陳獨秀所說的“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裝革命 B.無產階級革命C.民族革命 D.國民革命答案B解析武裝革命和民族革命并非新的方向,辛亥革命即已實現了這兩點,故A、C兩項錯誤;國民革命是指1924年后國共合作領導的革命運動,故D項錯誤;從材料“五四運動……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可以分析出這是指無產階級革命,故選B項。1.命題點:五四運動對民族意識覺醒的影響(2017·湖北華中師大新高考聯盟高三5月教學質量測評,30)“世界似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像中國的學生這樣,一致而熱切地追求現代的和新的思想。”這種社會和思想的醞釀,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運動。這場“大規模的全國性運動”的主要影響是()A.推動現代科學的傳播 B.促進民眾的思想解放C.加速國家統一的進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答案B解析材料中“大規模的全國性運動”是指五四運動,推動現代科學的傳播并非五四運動的主要影響,故A項錯誤;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大大促進民眾的思想解放,故B項正確;五四運動對國家統一沒太大影響,故C項錯誤;五四運動發生時日本還未大舉侵華,因而五四運動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響,故D項錯誤。2.命題點: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思想(2018·全國Ⅱ卷高考考前模擬預測一,29)《中共二大宣言》中寫道:“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這導致了()A.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性質變化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C.革命統一戰線建立D.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建立答案C解析中共二大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的性質,故A項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于1919年五四運動,故B項錯誤;從中共二大內容可知中國共產黨要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聯合戰線,其結果是推動了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故C項正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于解放戰爭時期,與材料中共二大1922年召開的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3.命題點:第一次國共合作存在的問題(2018·長沙高考猜題卷,3)1926年3月13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通過一項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堅持“國民黨與共產黨人的戰斗聯盟”;譴責黨由于在吸收工人時的“狹隘的宗派主義觀點”而使組織發展緩慢。據此可知()A.革命統一戰線內部矛盾重重B.國共第一次合作已瀕臨破裂C.共產國際錯誤指導中國革命D.國民大革命出現的叛逆傾向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堅持‘國民黨與共產黨人的戰斗聯盟’;譴責黨由于在吸收工人時的‘狹隘的宗派主義觀點’而使組織發展緩慢”可以得出革命統一戰線內部矛盾重重,故A項正確;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故B項錯誤;1926年,革命統一戰線內部確實是矛盾重重,共產國際錯誤指導中國革命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國民大革命出現的叛逆傾向應該是指國民黨右派的叛變革命,材料中沒有涉及這個問題,故D項錯誤。4.命題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到期修約”和“革命外交”20世紀20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約”成功廢除中比、中西兩個不平等條約;1926年,國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對此,當時民眾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視“到期修約”的成果。這主要是因為()A.對華殖民體系的瓦解B.新三民主義得以貫徹C.北洋政府統治的腐敗D.民主革命形勢的高漲答案D解析材料中“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遠非殖民體系的瓦解,故A項錯誤;材料中“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不等于新三民主義的全部,故B項錯誤;材料中“成功廢除中比、中西兩個不平等條約”不能表明統治的腐敗,故C項錯誤;1926年北伐戰爭掀起大革命的高潮,北洋軍閥成為革命對象,故D項正確。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下面框內所敘內容是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某一歷史事件的評論,這一事件()評論一:中國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盡管是以和平的形式進行的抵抗。評論二:是由中國的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等在內的不同“社會勢力”組成的一個統一戰線領導和參加的革命運動。A.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B.促進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C.基本上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D.開啟了十四年抗戰的歷程答案B解析甲午戰爭后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與材料中“由中國的工人階級”不符,直到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才登上政治舞臺,故A項錯誤;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故B項正確;基本上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是北伐戰爭而非五四運動,故C項錯誤;開啟了十四年抗戰的歷程是九一八事變,與材料中“以和平的形式進行的抵抗”不符,故D項錯誤。2.20世紀20年代,部分教會學校出現退學潮,學生喊出了“與其為奴,勿寧退學”的口號,紛紛離校,廣州圣三一學生還組成退學團。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B.民權主義運動的興起C.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答案C解析實業救國思潮,是中國近代史上主張以興辦實業拯救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退學并非因為創辦實業,與其無關,故A項錯誤;民權主義偏重于爭取民主權利,與材料“教會學校出現退學潮”民族矛盾不符,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教會學校”“與其為奴,勿寧退學”可知,為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廣州”等信息可知,并非日本勢力范圍(東北、山東一帶),故D項錯誤。3.(2017·鄭州三模,29)孫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說:“自北京大學學生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于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倡導……此種新文化運動,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由材料可推斷出孫中山此番言論的意圖是()A.強調國民黨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綱領B.要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C.要進行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D.借鑒五四經驗調整革命策略和方法答案D解析材料體現不出要求國民黨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綱領的內容,故A項錯誤;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是1924年出現的三大政策的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徹底反封建的內容,故C項錯誤;從材料可知孫中山借鑒五四運動對青年人革新思想的積極影響,號召國民黨進行適當的革新調整,故D項正確。4.(2018·北京順義一模,17)下圖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學習中國近代史過程中根據學者觀點繪制的結構圖。按此理解屬于“組織反應”的是()A.興辦開平煤礦 B.提出三民主義C.宣傳民主與科學 D.共產黨成立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開礦辦廠屬于技術層面,故A項錯誤;三民主義的目的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屬于制度層面的內容,故B項錯誤;民主與科學屬于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故C項錯誤;共產黨的成立屬于政黨組織形式,故屬于組織層面的內容,故D項正確。5.中共一大提出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二大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開始改變中國革命的道路B.認清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C.認識到建立軍隊的重要性D.與資產階級的革命對象相一致答案B解析開始改變中國革命的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后,故A項錯誤;中國共產黨二大的綱領較之一大,聯系中國的國情,說明中國共產黨認清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故B項正確;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使黨認識到建立軍隊的重要性,故C項錯誤;中國共產黨二大綱領中還有最高目標,故D項錯誤。6.(2018·蚌埠聯考,30)陳獨秀在談到黨內合作的方式時說:“只不過是因為第三國際(共產國際)的壓力,中國共產黨才勉強承認在國民黨內開展活動的必要性。”這表明()A.中共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C.共產國際錯誤指導中國革命D.陳獨秀排斥革命統一戰線答案B解析中共迫于第三國際(共產國際)的壓力,沒有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故A項錯誤;中共沒有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表明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故B項正確;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正確與錯誤都存在,故C項錯誤;陳獨秀排斥的是黨內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故D項錯誤。7.(2017·黑龍江哈三中二模,29)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這表明此時的中國共產黨()A.認識到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B.預見到國民黨背叛革命C.試圖糾正“左”傾冒險主義錯誤D.堅持社會主義革命路線答案A解析“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反映了無產階級要掌握領導地位,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民黨的問題,故B項錯誤;1925年沒有出現“左”傾錯誤,故C項錯誤;材料與社會主義革命路線無關,故D項錯誤。8.(2018·湖南十校協作體高三調研,20)1926年2月,廣州國民政府“統一兩廣特別委員會”會議議定,將廣東、廣西兩省的軍政、民政、財政統一,均受國民政府之指揮監督。這一舉措()A.利于土地改革順利開展 B.推動革命統一戰線建立C.實質是軍閥的互相勾結 D.為北伐戰爭提供了條件答案D解析土地改革是中共在農村推行的措施,而材料提供的主體是國民政府,故A項錯誤;革命統一戰線強調對各階級積極性的調動,材料則是國民政府強化對兩廣地區的控制,故B項錯誤;根據“廣州國民政府‘統一兩廣特別委員會’”可知不是軍閥的勾結,故C項錯誤;通過“將廣東、廣西兩省的軍政、民政、財政統一,均受國民政府之指揮”可將這一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統一調配,保障當時國民政府將要進行的北伐戰爭,故D項正確。9.(2017·萊蕪二模,29)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認為:“廣東國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問題……不僅是廣東作軍事的準備,更要在廣東以外北伐路線必經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隸等省預備民眾奮起的接應,特別是農民的組織……中國的潮流已漸由宣傳群眾組織群眾而近于開始準備武裝群眾的時期。”根據上述材料,對北伐戰爭理解最準確的是()A.廣東國民政府的軍事行動B.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D.促成了國共兩黨合作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不僅是廣東作軍事的準備,更要在廣東以外北伐路線必經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隸等省預備民眾奮起的接應,特別是農民的組織”可知北伐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行動,故A項錯誤;“工農武裝割據”開始于大革命失敗后,故C項錯誤;北伐戰爭是由國共合作領導的,而不是北伐戰爭促成了國共兩黨合作,故D項錯誤。10.“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有進無退,為國效忠;實行主義,犧牲個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這一誓詞激勵下掀起的革命運動()A.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B.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C.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答案C解析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而且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故A項錯誤;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屬于國共內戰,故B項錯誤;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主要矛頭是日本侵略者,故D項錯誤。11.近代某政黨曾發表宣言:“本黨為實現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統一政府之建設——為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本黨為民請命,為國除奸,成敗利鈍,在所不顧,任何犧牲,在所不惜。”該宣言發表于()A.北伐戰爭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答案A解析材料“國民革命”“出師”這些關鍵詞表明是1924~1927年的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北伐戰爭,故A項正確;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展開的,與題干主旨不符,故B項錯誤;抗日戰爭是1931~1945年發生的,與題干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解放戰爭發生于1945~1949年,與題干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12.(2018·江西師大附中高三月考,29)1927年5月,國民黨中執委訓令:“河南各省黨部、各農民協會、各婦女協會等,均停止活動,應即聽候中央調查。”同時,湘、鄂農民運動也逐漸被鎮壓下去。這一現象反映出()A.國共第一次合作關系正式破裂B.國民黨懼怕農民運動高漲威脅其統治C.中共忽視領導農民運動的教訓D.“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符合中國國情答案B解析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關系正式破裂,故A項錯誤;國民黨停止農會活動,鎮壓農民運動,反映出對農民運動的懼怕,故B項正確;國民革命時期中共并沒有忽視領導農民運動,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國民黨對農民運動的政策,此時“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尚未提出,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2018·湘西自治州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太學生運動深刻影響了東漢政局。——摘編自史仲文《中國全史》材料二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為山東問題,既發之后,在未獲滿意解決之前,熱血沸騰的學生自不甘罷休,政府的高壓手段與頑固的態度,愈增加了他們的憤怒。5月5日,為援救被捕學生,繼續要求懲辦賣國官員,拒絕巴黎和約,實行罷課。上海、天津與留學日本的學生,以及南北名流、社會團體,一致支持。總統徐世昌為之所震懾,將被捕學生釋放,各校復課,學生得到初步的勝利……當日軍蠶食華北諸省時,中國的領導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止日本對華北的侵略,激發了學生組織公開反抗不準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年12月9日,數千學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標語,并要求中國領導人停止內戰及團結全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摘編自《近代中國史綱》《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東漢太學生運動和近代中國兩次學生運動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學生運動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結合中國近代、現代歷史,就學生運動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背景:東漢太學生運動:外戚、宦官專權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集團內部分有識之士的推動;太學規模擴大。近代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女方按揭房產歸屬性質確認離婚協議
- 2025版新型材料國際貿易銷售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14年國際貿易合同范本-國際貿易機械設備進出口服務協議
- 二零二五年度醫療設備采購合同標準
- 二零二五年網絡安全防護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 2025版旅游景區餐飲窗口經營權轉讓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35KV變電站施工期設備租賃與維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小區保潔托管服務合同范本
- 2025版餐廳后廚承包合同含餐飲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 池州市東至縣引進人才筆試真題2024
- 2025安徽蚌埠市城市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公司社會招聘1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嚴重過敏反應診斷和臨床管理專家共識(2025)解讀課件
- 人行雨棚施工方案
- 刑事和解協議書自訴
- 三方委托收款協議范本8篇
- 奶茶服務協議合同
- 書籍保密協議書范文
- 基層護理進修后回院匯報
- 護理查對制度安全警示教育
- 2024年四川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濱州生物會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