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部分選修內容專題二十五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綱解讀考點內容解讀要求五年高考統計??碱}型預測熱度20132014201520162017古代改革梭倫改革1.背景2.措施及特點3.影響Ⅲ10分非選擇題★★商鞅變法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2.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3.措施、內容、特點4.歷史作用Ⅲ10分非選擇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2.主要內容3.歷史作用Ⅲ10分非選擇題★★王安石變法1.歷史背景2.主要內容3.評價Ⅲ★★★近代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歷史背景2.主要內容3.評價4.影響Ⅲ10分非選擇題★明治維新1.歷史條件2.主要過程3.基本內容4.歷史地位Ⅲ10分非選擇題★戊戌變法1.歷史根源2.主要主張3.主要內容、特點4.失敗的基本史實Ⅲ★★★分析解讀本專題主要講述古今中外的改革,在這些著名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的改革,如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也不乏失敗的例子,如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不論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對處于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都有借鑒意義。命題規律:(1)作為選修部分,本專題在江蘇歷年高考中都會出現一道滿分為10分的非選擇題。(2)一般主要圍繞某一個或兩個改革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改革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解決問題,改革本身又導致了哪些問題,從中我們可以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等角度進行命題。備考建議:(1)注意培養正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高考一般重視新情境的設置,重視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回答教材知識。(2)注意和現實熱點問題相聯系,如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歷史上改革的成敗得失就成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識點。命題探究(2017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華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總結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融合進程的迅速發展②。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③,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④,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⑤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主要內容⑥,概括指出“胡樂、胡舞”等所反映的現象。(4分)(2)據材料概括⑦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3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⑧。(3分)答案(1)內容:遷都洛陽;變制度(改官制);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通婚姻;改籍貫)?,F象: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2)特點:漢化為主;相互學習;方式多樣。(3)作用: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為隋唐時期重新統一奠定基礎。①命題的切口。②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之一。③從方式的角度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方式多樣。④從內容的角度分析民族融合的特點——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少數民族也對漢族有影響,因而是相互影響。⑤用具體事例說明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影響。⑥重在所學知識。⑦一定要圍繞材料進行概括。⑧注意分析的角度。核心考點北魏孝文帝改革關聯知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響及北魏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審題結果(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各族文化相互交融。(2)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解題思路第(1)問第一小問,實際是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因此,只要回憶所學內容即可回答。第二小問,則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由個別現象歸納出共同性的現象。第(2)問關鍵是抓住“方式上”“內容上”,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概括。第(3)問注意分析的角度,改革對社會的影響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作答,由于是少數民族改革還有民族融合的角度。易錯提醒出錯原因:史實記憶不清,答案不全面;不能從現象看到本質;缺少概括,照抄原材料;找不到分析的角度。命題技巧以“中華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為主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體現民族團結、互學互鑒的理念。能力要求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史料閱讀理解的能力命題規律1.改革史考查的基本史實一般是改革的背景、措施、影響等。2.所考查的內容一般對現在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五年高考考點一古代改革1.(2014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倫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是調節各階層的政治權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貴族的寡頭專政,平民不僅無權議政,而且處于債務奴役的狀態。改革以后,貴族階級固然還是當政的階級,然而……從前實際上并無公民權利的平民,現在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了?!櫆省断ED城邦制度》材料二梭倫還必須面對雄心勃勃的新貴——那些人來自平民家族,對所謂“好父親”集團的世襲貴族壟斷特權耿耿于懷?!猍美]波默羅伊等《古希臘政治、社會和文化史》材料三(梭倫)仍然把保衛法律的職責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議會(長老會議),這個議會仍舊是憲法的監察人,它監督最大多數的和最重要的國家大事,懲處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權力,無論是罰金或是判刑。——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請回答:(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為實現“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2)材料二中的“新貴”指的是哪個階層?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從權利分享和轉移的角度,指出梭倫是如何緩釋他們的“耿耿于懷”的。(5分)(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權利分配的角度,說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擁護者和反對者都擁戴梭倫為鼻祖”的理由。(2分)答案(1)措施:廢除債務奴隸制,讓這部分平民獲得人身自由;使他們能夠參加公民大會,獲得議政的權力;賦予他們選舉權(或表決權)。(2)階層: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緩釋途徑:確立財產等級制度;設立四百人會議;部分司法權轉移到陪審法庭;最高決策權轉移到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3)理由擁護者:梭倫改革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平民獲得參與國家政權的權利(或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反對者:梭倫改革保留了貴族的一些特權。(或貴族政治沒有徹底改變)2.(2013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廣度和影響而言,可與商鞅變法相媲美。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東方文化較高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積染既深,種種因襲牽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歷史,較之東方諸國,亦遠為落后,故轉得為種種之創新。其實商鞅變法之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商鞅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褡甯?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國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是繼續保存拓跋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獲得新生,北魏的統治者必須作出抉擇?!讐垡汀吨袊ㄊ贰氛埢卮?(1)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有利條件。這些條件使秦國變法呈現怎樣的特點?(4分)(2)據材料二,歸納孝文帝“遷都”對改革的作用。從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堅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據材料三,與商鞅變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答案(1)條件:東方諸國的變革經驗;落后的秦國受傳統束縛較少。特點:注重創建新制度;變法徹底,功效明顯。(2)作用:減少改革阻力,為徹底移風易俗(如禁鮮卑語、講漢話等)創造條件。原因:北魏風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漢族文化,改革熱情高。(3)問題:民族關系問題。(或鮮卑族與漢族文化的差異)因素: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與借鑒;改革者的信心與勇氣。3.(2016課標Ⅲ,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仿中原傳統制度設立太廟,早先草原部落聯盟時代的首領以“太祖”“高祖”等廟號受到祭祀,他們的子孫被封為王公,享有政治軍事特權,成為北魏政權的統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廟號,宣稱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推最先實現在中原進行統治的拓跋珪為太祖,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為了不違“天子七廟”這一儒家禮制,孝文帝甚至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廟號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孫”及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獡嗡济恪秲蓵x南北朝史》(1)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廟號改革的內容。(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推行廟號改革的意義。(7分)答案(1)確立新的原則,不再尊奉部落首領;確立北魏創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禮制,為自己虛設一廟;將廟號改革與爵位改革結合。(8分)(2)宣示北魏政權將拋棄草原傳統,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決心;削弱鮮卑貴族的政治軍事特權,減少改革阻力。(7分)4.(2015山東文綜,47,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于是先從在下者起,游說則范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w翼《廿二史札記》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會關系變化,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與這一變化的關系。(10分)答案變化:部分社會下層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趨勢。關系:社會關系的變化推動了變法的產生。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取得政治統治地位,商鞅變法順應了這一要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打擊了舊貴族勢力,為新社會階層崛起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化。教師用書專用(5—8)5.(2015福建文綜,41A,16分)[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亂……而又田制不立,田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择R端臨《文獻通考》卷四《田賦考》材料二應將王安石變法置入唐宋變革的歷史契機中考察。北宋處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約租佃經濟確立的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變……改革的成敗得失,絕非改革者的執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單從集團斗爭上去尋找原因,必須深入到表面沖突下的時代潛流中去探究。——摘自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哪項法令?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該法實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會轉型”在經濟上有何表現?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王安石改革成敗得失必須“深入到表面沖突下的時代潛流中去探究”。(10分)答案(1)法令:方田均稅法。目的:均攤賦稅;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對其中2點即可)(2)表現:舊田制瓦解,租佃經濟確立。簡析:長期以來遺留的弊端延續到北宋中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王安石試圖扭轉積貧積弱局面,契合時代要求;應將王安石變法成敗得失置于唐宋變革的歷史契機中考察。(答對其中2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6.(2014浙江自選,9,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堅持變法,富國強兵,故“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對商鞅變法的評價,主流觀點有:“商君之法,使民務本力農”;“然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蘇軾《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殘傷民以峻刑”,違背了“得人者興”“恃德者昌”等治國要領(司馬遷《商君列傳》)。——據《中國古代史》改編材料二人說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鄙叹龤w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戰國策》(1)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并簡析該理論在歷史上的作用。(5分)(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商鞅遭車裂而“秦人不憐”。(5分)答案(1)法家思想。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利益;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加重對百姓剝削與壓迫。7.(2013山東文綜,35,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話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變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獡毒┍就ㄋ仔≌f·拗相公》(1)據材料,概括說明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6分)(2)研究王安石變法時,你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4分)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負擔;用人不當,出現了官吏擾民現象;新法引起了民間不滿。(2)話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8.(2013福建文綜,41A,16分)【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故治國者欲民之農也。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多),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書》材料二在梭倫改革后的80年間,雅典社會就逐漸采取了一個它在以后數百年中都遵循著的發展方向。在梭倫以前的時代盛行的農村高利貸,以及地產的無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節制。商業以及靠奴隸勞動日益大規模發展起來的手工業和工藝,都成了流行的職業……由貨幣、奴隸以及商船構成的財富日益增加,但是,這些財富已經不是僅僅用來購置地產,它已經變成人們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商鞅與梭倫所采取經濟政策的主要指導思想。(6分)(2)據材料一,概括“事商賈”帶來的危害。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在梭倫改革后的80年間,雅典社會就逐漸采取了一個它在以后數百年中都遵循著的發展方向”?(10分)答案(1)商鞅:重農抑商;梭倫:農商并重。(2)導致農業勞動力減少,影響農業生產和兵源;難以實現富國強兵,在諸侯爭霸中將處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貴族特權,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考點二近代改革1.(2016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人們有理由推斷,農民對解放宣言會無比感激,無比高興。可實際上,宣言在農民中間引起的與其說是欣喜,不如說是失望。要理解這一奇特的事實,我們就必須努力置身于農民的立場來看待這個問題。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關自由勞動、人類尊嚴、民族進步一類的言辭,落到俄國農民耳朵里,猶如雨滴砸在花崗巖上一般。他想要的不過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錢買衣服穿而已?!幾匀A萊士《俄國》材料二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來并加快現代化的步伐,因為如若不然,俄國就會永遠不再是一個強國。但是,沙皇政府則懷舊地回顧過去,希望改革能鞏固俄國而無須削弱獨裁統治。政府對待貴族的態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艱難選擇:一方面,想要實施現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時候采取與其需要相反的行動,例如,解放農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獨裁專制制度和社會穩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貴族作為傳統的基礎來依靠。——摘編自莫斯《俄國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民”對“解放宣言”不滿的原因。(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俄國農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傾向的原因。(3分)(3)據上述材料,總結俄國農奴制改革“懷舊”保守致使改革不徹底的教訓。(3分)答案(1)原因:農民繳納高額贖金;地主割占好地;農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農民的要求未得到滿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專制制度影響;維護貴族利益。(3)教訓:改革要關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擺脫舊勢力束縛;改革要有展望未來敢于進取的勇氣。2.(2015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開化”是明治維新的有機組成部分,給日本社會帶來了震撼和反思。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發布廢止幕府時代服飾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飲食結構也在變化,幕府時代禁食的牛肉被稱為“開化的藥鋪”“文明的藥劑”,“士農工商、男女老少、賢愚貧富等咸以不食牛肉為不開化”,牛肉火鍋店里顧客盈門。一群群年輕人聚在店里邊大嚼牛肉,飲用葡萄酒,邊用蹩腳的英語談論時事,成為眾人趨之若鶩的時尚?!纬捎小缎戮幦毡窘贰凡牧隙?1888年日本某學者認為)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國民本來之元氣和性格,絕不是僅憑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虛飾就可以得到解決的。然而,我國開國以來只是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之外觀,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結果,便產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風潮。此風潮破壞了作為國民獨立之根基的國民性格,虛飾了一國之文明?!杀救椤墩躺缥膶W集》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開化的特征。(4分)(2)據材料一、二,說明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明的態度上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前后態度產生的原因。(5分)(3)據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這一錯誤的實質。(1分)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圍廣泛;國民競相效仿;學習西方表面化。(2)變化:由模仿虛飾變為理性對待。前因:擺脫民族危機;改變落后狀況。后因:全盤西化的現實危害;傳統文明的社會價值。(3)實質: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內涵)3.(2017課標Ⅱ,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門負責管理北京的街道與溝渠、河道,“嚴且備矣”,但“究其實,無一人過問”,以致北京城“糞土載道,穢污山積”,“洋人目之為豬圈,外省比之為廁屋”。清政府每年出資修繕,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項皆被官員私吞,并沒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繕。戊戌變法時期,清政府令“各衙門即行查勘、估修,以壯觀瞻,并大清門、正陽門外,菜蔬雞魚攤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擺設”。對此改革,“官吏閭民,皆稱不便”,更有官吏慫恿百姓聯名反對?!獡K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舊與布新,兩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茍不務除舊而言布新,其勢必將舊政之積弊,悉移而納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粤簡⒊段煨缯冇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難及啟示。(7分)答案(1)西方的影響;政出多門,互相推諉;城市宜居性差,影響城市形象;日常維護不力,經費被官吏貪污。(2)困難:改革觸動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習慣。啟示:改革既要除舊又要布新,不可偏廢;除舊弊難免觸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氣和毅力;改革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改革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宗旨。教師用書專用(4—5)4.(2014福建文綜,41A,16分)[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個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同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斗?!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緩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這次改革是按照農奴主利益進行的,因此,農奴制廢除的很不徹底。改革后,沙皇政權基本原封不動,大部分的土地還是掌握在貴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貴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國引起革命的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繼續在發展。——張興儀《淺談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國家?如何理解這場戰爭對俄國來說是“絕望的搏斗”。(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延緩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答案(1)英國、法國。落后的農奴制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2)延緩:廢除農奴制,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沙皇統治。不能消除:農奴制改革不徹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專制制度;經濟上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沒有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答三點即可)5.(2014山東文綜,46,10分)【歷史—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饩w帝《宣示諸臣實力講求西學》材料二近者設立海軍、使館、招商局、同文館、制造局、水師堂洋操、船廠,而根本不凈,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也?!獡涤袨椤毒粗x天恩并統籌全局折》等(1)在改革問題上,光緒帝和康有為的認識有何相同之處?(2分)(2)根據材料中兩人對改革的不同理解,說明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在當時不能實現的原因。(8分)答案(1)向西方學習,實現富國強兵。(2)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進行制度變革,發展資本主義;光緒帝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以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三年模擬A組2016—2018年模擬·基礎題組(滿分:40分時間:40分鐘)非選擇題(共40分)1.(2018江蘇蘇州調研,2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公元前361年,商鞅帶著實踐法家思想的夢想投奔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商鞅變法拉開了序幕。農耕是強國之道,戰爭是稱霸之路。秦國決心以發展農業為手段來實現稱霸天下的夢想了。而在秦孝公和商鞅這兩位變法主角的背后,卻是游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的深刻矛盾。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就成為秦國弱小走向強盛的重要標志。從《漢書·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阡陌,東雄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變法最基本的內容是強化軍事力量,發展農業生產。短短20年,秦國便從一個為六國所不齒的西戎小國一躍而為戰國七雄之首。——摘編自紀錄片《大秦嶺》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措施的主要特點。(2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為化解“游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這些措施的實質。(5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變法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3分)答案(1)特點:農戰結合(耕戰結合);以法治國(實行法治)。(2)措施: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普遍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移風易俗。(任答4點即可)實質:封建化。(3)廢除了舊制度,創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成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任答3點即可)2.(2017江蘇連云港、徐州、宿遷5月,24)【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是一次歷史性突破,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變法以來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漢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軍功為拜爵依據,打破依宗法身份獲取爵位的傳統,通過細密的位階將懸隔的貴族、平民兩階層溝通起來,為下層民眾提供了一條上升通路?!獙O聞博《二十等爵確立與秦漢爵制分層的發展》材料二軍功爵制相對于五等爵制對國民有著更好的激勵作用……相比于東方各國,秦人尚功利輕倫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權力結構,君主的強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熱烈響應是這一新制度能夠在短時間內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終助其統一天下?!幾浴肚剀姽糁频慕洕鷮W分析》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軍功爵制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采取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5分)(2)據材料二,指出秦國能夠推行軍功爵制的社會基礎,并概括軍功爵制對秦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5分)答案(1)特點:軍功拜爵;打破宗法;溝通貴族與平民階層。目的:增強軍隊戰斗力。(2)基礎: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權力結構;平民的熱烈響應。影響:統一天下。3.(2017江蘇蘇州三模,24)【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學者認為:任何一場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識,不能構建上下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是很難取得成功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國商鞅變法成效顯著,與秦孝公“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壓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變法策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的變法手段(注:商鞅“徙木”),變法措施與歷史傳統(注:“尚首功”)的有機結合等是分不開的?!獥顟c博、章傳文《商鞅變法成效顯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當時反對處。……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為政府斂財。……“舉一偏而盡沮公議,因小事而先失眾心”?!彩畲蟮谋撞?還在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視了活的人事?!X穆《國史大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為解決“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所采取的措施和體現與“歷史傳統”“有機結合”的措施。(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錢穆批評“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為政府斂財”的理由。(2分)(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響兩個改革成敗的共同因素,并分析兩則材料研究改革成敗的共同視角。(4分)答案(1)重視農桑,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2)①青苗法: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成為政府掠奪民間財富的手段;②募役法:免役錢不斷增加,對窮人來說是沉重的負擔,以增加稅賦的方式直接為國家斂財。(3)主要因素:①上下對改革的認同程度;②法制的保障程度;③對民意、民生的關注程度。共同視角:對改革的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問題。4.(2016江蘇南通5月,24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兩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日本在諸多方面趕上或超過了俄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攘夷”這一強烈的目的意識,使維新領導者們的思想有著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認識到當時攘夷是行不通的,從而轉向了積極的開國論,即通過學習西方,由“文明開化”“富國強兵”而最終實現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維新領導人一直沒有忘記利用天皇的權威和民眾的純樸信仰來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奘缽V《明治維新的思想歷程芻論》材料二責任感和時代要求的結合,促使他(亞歷山大二世)充滿活力地在其統治的頭十年中完成了改革的絕大多數工作。……在其統治的末期,他成了一個悲劇性人物,……他以及俄國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的思想,……不知道該怎樣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紀下半葉現代化的要求協調起來。由于不能高瞻遠矚,所以,他在許多同時代人眼中顯得猶豫不決而又軟弱無能——有時像個改革家,而有時則又像個改革的反對派。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明治維新領導者思想的“兩重性”,并結合明治維新中教育改革的舉措加以說明。(4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亞歷山大二世在政治體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據材料二,分析他在統治末期成為“悲劇性人物”的原因。(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從俄日兩國改革中得出的啟示。(2分)答案(1)兩重性:學習西方文明;利用傳統達到政治目的。說明:仿照歐美國家,建立近代教育體制;強調效忠天皇,灌輸忠君思想。(2)措施: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廢除等級審判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司法制度。原因:改革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3)啟示:要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改革者的思想認識影響改革的成效。B組2016—2018年模擬·提升題組(滿分:40分時間:40分鐘)非選擇題(共40分)1.(2018江蘇鹽城期中,24)【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鐵路建設引領了日本近代化進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權,開始明治維新。新成立的明治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交通條件落后,嚴重影響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京濱鐵路(從東京到橫濱)于1870年4月動工,聘請英國人莫萊爾為總工程師,于1872年10月全線竣工。此后鐵路就在這個島國迅速延伸。隨著鐵路的大量修建,火車成為日本國內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推動了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1872年6月,鐵路運輸部門率先采用國際上通行的24小時制。列車要準點出發,旅客必須掌握乘車時間,以免誤車。鐵路將客車編成列車,進行大量運送,并采用共乘方式,這就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坝捎阼F路開通,許多旅客沐浴著大城市的新氣象,接觸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時髦的通人,其發型、服裝完全模仿洋式,風度當然更不用說,甚至連每天的飲食、平常的娛樂也發生了變化”?!幾浴兑I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鐵路》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京濱鐵路修建的歷史背景。(3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京濱鐵路修建對日本近代化發展的積極作用。(3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治維新期間“文明開化”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對日本社會改革的影響。(4分)答案(1)背景:明治維新推翻幕府政權,開啟近代化改革;交通條件落后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西方的技術支持。(2)作用: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產生了新型的人際關系;改變了社會生活,加快了文明開化。(任答3點即可)(3)內容: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傳播西方思想;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生活習俗上,大力推行西化。影響:促進了改革的深入發展。2.(2017江蘇鹽城三模,24)【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兩次著名的改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把法作為樹立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來強調,關于懲罰方面,對犯罪集體負責的原則也得到了強調。他明令禁止父親與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戶同居。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眾分成小單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國時代,甚至晚至民國時代,仍行之不輟。……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以勤勞的農民和有紀律的軍隊為基礎的統一而強大的國家,軍隊的士兵實際上征自農民?!幾浴秳蛑袊貪h史》材料二商鞅變法廢孝弟(悌)仁義,秦先強而后促;王安石變法專務剝民,宋因以致亂;此變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殘酷剝民;非不可變也,法非其法也。——張之洞《勸學篇·變法第七》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對待民眾的舉措。(4分)(2)材料二中張之洞分別評價了古代兩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評價,請結合史實加以說明。(6分)答案(1)目的:控制民眾,強化集權;實現富國強兵。舉措:嚴刑峻法;什伍連坐;實行“分異令”(小家庭制);獎勵耕戰。(2)對商鞅變法的評價符合事實,有一定道理。張之洞既看到商鞅變法廢除舊制度,確立封建制度,增強秦國綜合實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也看到變法壓榨民眾的一面。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存在偏見,失之片面。張之洞只看到變法剝奪民眾導致社會動亂的一面,沒有看到變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國家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茶葉電商銷售平臺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冷鏈物流倉儲安裝改造工程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拆除工程安全監理細則及風險預防合同
- 二零二五版快遞行業綠色包裝技術研發與應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購物中心導購員勞動合同書
- 微生物-昆蟲互作機制-洞察及研究
- 景區開發土地協議書范本
- 服裝代銷協議書范本
- 室內線路施工協議書范本
- 二零二五年CFG樁施工技術規范執行合同協議
- 高血壓利尿藥
- 《環境藝術與創新》課件
- 保健按摩技能培訓課件
- 阻燃風筒產品介紹
- 延長石油招聘筆試題庫2025
- 2025汽車零部件區域代理合同汽車零部件區域代理合同范本
- 流化床反應器
- 2025年粵東西北教師全員輪訓心得體會2篇
- 《船舶租賃》課件
- 廣東文化創意商品評價指南
- 胸痛患者的急救流程及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