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復習重點內容梳理匯-總(內容結構、主體思想、藝術手法、語言特點)_第1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復習重點內容梳理匯-總(內容結構、主體思想、藝術手法、語言特點)_第2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復習重點內容梳理匯-總(內容結構、主體思想、藝術手法、語言特點)_第3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復習重點內容梳理匯-總(內容結構、主體思想、藝術手法、語言特點)_第4頁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復習重點內容梳理匯-總(內容結構、主體思想、藝術手法、語言特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復習,重點內容梳理匯總(內容結構、主體思想、藝術手法、語言特點)《桃花源記》(一)內容結構1、以武陵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忽逢桃花林→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迷失桃花源。2、曲折回環,層層設疑,引人入勝:一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二折:“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三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四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及郡下,詣太守”五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二)主題思想1.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記敘了漁人進出桃花源的經歷,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對社會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達了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亂的愿望,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2.

背景資料:《桃花源記》大約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賦稅徭役繁重,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三)藝術手法1.虛實結合(1)暗示虛寫暗示一:發現偶然,景色奇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暗示二:處處標記,不復得路:“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暗示三:真實人物,無從尋覓:“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2)真實效果①首尾人物,真實可信:開篇的年號、漁人籍貫交代清楚,結尾的劉子驥是真實人物,都增加了真實感。②進出路徑,真切具體:漁人偶然發現,緣溪見林,林盡見山,從口而入,符合桃花源隱蔽而不為人知的情景。③景物真實,人間情景:桃花源中土地、屋舍、良田等景象皆是鄉村特點,“設酒殺雞作食”,也是百姓豐所待客之道,躲避戰亂的原因也真實可信。(3)作用:虛實結合,既使故事情節曲折變化,也增添了故事的奇幻色彩。2.運用伏筆(1)“忘路之遠近”中的“忘”為后人難以按標記尋找桃花源埋下伏筆;(2)“山有小口”中的“小口”為后文漁人“不復得路”埋下伏筆;(3)“不足為外人道也”為漁人出而復尋桃花源卻“不復得路”一事埋下伏筆,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四)語言特點:筆法簡潔而內涵豐富。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具言:漁人在現實世界里的見聞遭遇;嘆惋: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與桃花源內的生活相比,差異巨大:一邊戰亂不息,一邊安寧平和;一邊苛捐雜稅,一邊怡然自樂……2.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如果把這些內容一一寫出來,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如此:漁人自“緣溪行”到“處處志之”,由入而出所經歷和見到的種種。效果:寫出來會導致文章前后內容重復,拖沓冗長。《小石潭記》(一)內容結構1.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下見小潭→潭中魚→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2.主要內容:(1)發現石潭;(2)潭中景物;(3)小潭溪流;(4)潭中氣氛;(5)同游之人。3.景物特點水:(清澈)(1)“聞水聲,如鳴佩環”“水尤清冽”(2)“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石:(奇特)“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樹:(美麗多姿)“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魚:(自由快樂)“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溪:(曲折起伏)“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氣氛:(幽深冷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二)主題思想1.本文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2.情感的起伏變化(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由悅耳的水聲引起內心之“樂”,開始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對小石潭的水、石、樹進行關注和欣賞。(2)潭中魚……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看到游魚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從景物中得到慰藉,物我交融。(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看到水流曲折幽邃,明滅不定,岸勢犬牙交錯,產生出前途莫測的感受。(4)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潭水周圍氣氛的幽深冷寂,進一步觸發了作者被貶的凄涼抑郁心境,讓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3.樂與憂(1)樂:寄情山水以排遣內心抑郁。聽水聲悅耳而“樂”,見游魚歡快而“樂”,自然景物的優美,讓作者暫時忘記遭遇之苦,內心之痛。(2)憂: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抑郁苦悶。看溪水源流而感到道路曲折坎坷,前途莫測;受周圍幽深冷寂環境的激發,被貶后的失意、凄涼、憂傷的情感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來。(三)藝術手法寫法1:視聽結合、正面側面結合水:(清澈)(1)“聞水聲,如鳴佩環”(聽覺)(2)“水尤清冽”(視覺、正面)(3)“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視覺、側面)寫法2:點面結合,由整體到局部石:(奇特)“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面:整體)“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點:局部)寫法3:動靜結合樹:(美麗多姿)“青樹翠蔓,蒙絡搖綴(靜態),參差披拂(動態)。”魚:(自由快樂)“佁然不動(靜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動態),似與游者相樂”寫法4:運用比喻溪:(曲折起伏)“斗折蛇行(比喻),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比喻),不可知其源。”寫法5:寓情于景氣氛:(幽深冷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四)語言特點1.句式靈活,以四字短句為主,雜用二三五七字句,造成參差錯落的變化美,讀起來節奏感強,和諧流暢,有音韻美。二字句:近岸、為坻,為嶼,為嵁,為巖三字句:隔篁竹、聞水聲、心樂之、坐潭上、曰恕己、曰奉壹四字句:如鳴珮環、水尤清冽、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影布石上往來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五字句: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乃記之而去2.運用了一系列形象的比喻,生動地寫出了景物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用語簡練而含義豐富。(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形象寫出水聲的清脆悅耳。)(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形象寫出潭水的清澈透明。)(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形象寫出溪流的曲折蜿蜒。)(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形象寫出岸勢的坎坷起伏。)《核舟記》(一)說明對象1.說明對象:核舟(桃核雕刻的小船)2.說明對象的特征:核舟雕刻技藝的高超。(奇巧、靈怪)(1)體積小: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而計其長,曾不盈寸。(2)容量大: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3)雕工精細: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珠可歷歷數也。(4)構思巧妙: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蘇軾、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舟子的表情和動作。(二)說明順序1.結構層次(1)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2)具體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3)總結全文,贊揚王叔遠的精湛技藝。2.說明順序(1)邏輯順序:全文先整體后局部,寫正面也是先整體后局部。(2)空間順序: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先寫舟的中間部分,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3.正面從中間寫起①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艙邊的窗竟然可以關閉,從這里說起能引起讀者的興趣;③核舟所表現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而中間部分雕刻有蘇軾的詩句,從這里說起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引發讀者的想象。(三)說明方法1.列數字(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而計其長,曾不盈寸。(2)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列舉數字,具體有力地說明了核舟的大小、構成及細節,突出了核舟的體積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之精細,表現了雕刻技藝的高超。2.作比較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體積之小與容量之大、雕工之細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雕刻技藝的高超,突出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贊揚,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3.摹狀貌(1)船上游覽者蘇軾、黃庭堅和佛印的外貌神情。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2)兩個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形象生動具體地描摹了船上所雕刻的人物的動作情態,表現了核舟雕工之精細、構思之巧妙,突出了雕刻技藝的高超,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四)語言特點1.準確性(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在說明船體長度和高度時,因為沒有經過準確測量,所以使用了表示約數的“約”“有奇”“可”“許”,可見作者用語很有分寸感,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2)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列舉數字,具體有力地說明了核舟的大小、構成及細節,突出了核舟的體積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之精細,表現了雕刻技藝的高超。2.生動性(1)船上游覽者蘇軾、黃庭堅和佛印的外貌神情。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2)兩個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形象生動具體地描摹了船上所雕刻的人物的動作情態,表現了核舟雕工之精細、構思之巧妙,突出了雕刻技藝的高超,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五)主題思想本文通過描寫核舟的形狀、構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贊揚,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北冥有魚》(一)結構層次第一層: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第二層: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徒南冥的氣勢——乘風面起,擊水三千,扶搖九萬。第三層: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了一種天地渾茫的感慨。(二)主旨思想1、作者借大鵬乘風飛翔,霧氣、塵埃等漂浮的現象,說明作為形體的生命是沒有絕對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應該絕對自由的,表達了作者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大鵬南飛作比喻,說明世上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狀似逍遙,其實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2、道理:世間萬物都是有所依憑的,都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三)藝術手法1、頂真:“.…·其名為鯤。鯤之大………·其名為鵬。鵬之背·..

作用:聯結成一個整體,結構嚴密,讀來語氣連綿,音律流暢。2、反復、夸張:“不知其幾千里也”

作用:極力渲染鯤鵬之碩大無比。3、引用:齊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作用:使用了兩個極度夸大的數字展現了大鵬“徙于南冥”的磅礴氣勢。4、想象:“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作用:以人之視天來想象鵬之視下,意境開闊。(四)名句賞析鵬之徒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持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生動傳神描寫了大鵬起飛的氣勢,闡明“萬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鵬一樣,它的鵬飛也需要憑借外力。2、“擊”“轉”兩字,拍打和盤旋飛翔,生動傳神寫出了大鵬振翅拍水,盤旋飛向丸萬里高空的形象,激發人的豪情壯志,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3、啟示人們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勇于搏擊,敢于追求。(五)難點探究1、作者筆下的“鵬”是怎樣的形象?

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2、引用《齊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齊諧》的文字渲染鵬之大。擊、轉、三千里、九萬里”等極言鵬徒南冥時氣勢恢宏。3、本文的標題是“北冥有魚”,為什么又轉而去寫“鳥”?因為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形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不知有幾千里長,表現這只大鵬的奇異與非凡。表現了莊子豐富而雄奇的想象力。4、.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你從鯤鵬身上受到哪些啟迪?鯤鵬入深海,翔九天,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它給我最大的啟迫是人應該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就如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偉大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勇于承擔歷史的使命。5、成語積累:鵬程萬里:形容前程遠大。鯤鵬展翅:施展抱負,實現宏偉的理想,創造一番事業,比喻前程遠大,不可限量扶搖直上:形容地位、名聲、價值等迅速上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章內容1、辯論話題:莊子是否知道魚快樂2、雙方觀點莊子:“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3、論辯思路(1)莊子感嘆魚的快樂,展開辯論;(2)惠子質問莊子,反駁觀點;(3)莊子以反問擺脫被動,暫時化解危機;(4)惠子以退為進,以莊子的邏輯反駁,把莊子逼到尷尬的境地;(5)莊子偷換概念,在“安”字上做文章,結束辯論。4、辯論結果(1)邏輯角度:惠子是勝者,莊子偷換概念,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2)形式角度:莊子是勝者,惠子沒有再說話反駁。(二)人物形象1、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觀照。對于能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莊子缺乏理解與認同。2、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認識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感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三)藝術手法1、偷換概念:莊子在“安“字上偷換概念,惠子問”安知魚之樂“,”安“的意思是”怎么、如何“,莊子答”我知之濠上也“,解釋為”哪里“。巧妙擺脫尷尬,結束辯論。2、反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不下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是采取反問的方法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答在問中,語氣肯切,堅定有力。(四)主題思想1、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主要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既機智敏銳,又輕松閑適;既讓人嘆服于莊惠二人的辯才,又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2、如何理解“魚之樂“?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外化與投射,莊子推崇自然,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戲,符合莊子的理想,由此,他斷定魚兒快樂。(五)難點探究“也“字的語氣1、是魚之樂也。表示判斷,肯定魚很快樂,表現了莊子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了愉悅。2、我知之濠上也。表示感嘆語氣,表現出莊子因自己的巧妙回答而感到得意。《雖有嘉肴》(一)內容理解1、以美味菜肴類比最好的道理,突出學習的重要性。2、論述教與學的關系,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3、引用《兌命》中的話印證觀點。(二)論證過程1、提出問題:用類比的方法切入話題。2、分析問題:對舉“學”“教”所產生的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3、解決問題:最后引用《兌命》中的話印證觀點。(三)論證方法1、類比論證: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以“嘉肴“類比”至道“,指出了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引出教與學的論題,既生動形象,又通俗易懂。2、引用論證:《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引用《兌命》中的話作為道理論據,進一步有力地證明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四)中心思想1、本文運用類比的論證方法,重點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教出”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2、本課“教學相長“的觀點與現代教育學意義上的”教學相長“的差異。本課:指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在同一個主體的身上,”學“與“教”互相促進。現代教育學意義上,是對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老師和學生雙方在教學中互相促進,共同提升。(五)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句,內容相對,形式整齊,增強表達效果,形成鋪排效果,增強語言氣勢。1、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的句式類比論證,引出論題。2、用兩個“……然后知”的句式,構成對比,說明“學”與“教”的兩種困境。3、用兩個“知……然后能……”的句式進一步論述“學”與“教”的情境。《大道之行也》(一)內容理解1、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總:大道是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分: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能推己及人,全社會親如一家: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的人群都有合適的安排: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對弱者實行生活保障: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男有分,女有歸。(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3、與現實社會對比,突出大同社會和平安定的特征: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二)中心思想1、本文闡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2、大同社會(1)核心:天下為公(2)內容:概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具體:社會關愛、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3)人才選拔:選賢與能,講信修睦。(4)福利保障: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三)藝術手法對比: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把現實社會與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害人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突出了“大同”社會和平安定的特征。(四)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形式整齊,增強表達效果,形成鋪排效果,增強語言氣勢。1、對偶句:“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對偶精嚴,音韻相對,簡潔凝練。“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對,順承自然。“男有分,女有歸”對舉男女應該得到的“待遇”,簡明有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雖然不是嚴格的對偶,在語詞上不一一相對,但句子結構、表意風格仍具有對偶和鋪排的特點。2、排比句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形成鋪排效果,增強了語言氣勢,讓人感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都能夠安居樂業。《馬說》(一)內容理解1、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決定性作用。①論點。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②實際情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③千里馬不遇伯樂的悲慘命運。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2、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①千里馬特征的外在表現。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②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直接原因。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④反詰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不平。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諷刺“食馬者”的愚妄無知。①描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②諷刺,照應開頭,突出主旨。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二)主題思想1、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主旨:諷刺了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愚昧昏庸,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懣之情。3、主旨句:其真不知馬也。(三)藝術手法1、托物言志: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悲慘命運,表達了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不平。2、象征手法(比喻):千里馬——人才;伯樂——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食馬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四)語言賞析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用三個否定句,構成排比,形象寫出了“食馬者”不識千里馬的具體表現,淋漓盡致地刻畫了食馬者的愚昧無知,表達了作者強烈的諷刺之情。2、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運用動作、語言描寫,形象地刻畫了食馬者愚妄無知的丑態,表達了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問,強烈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不平之意、憤懣之情。4、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有怎樣的效果?(1)直稱:正面提及,表述嚴正。(2)暗稱:表述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如:故雖有名馬、馬之千里者、不以千里稱也。(3)代稱:用“其、是、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