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某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遼寧省鐵嶺市某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遼寧省鐵嶺市某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遼寧省鐵嶺市某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遼寧省鐵嶺市某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階段考試高一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展現了不少中國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有關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你認為最符合拍攝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大汶口遺址【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七八千年前長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開始種植水稻;選項C符合題意。元謀人遺址和北京人遺址均沒有原始農業生產的遺存,AB兩項錯誤;大汶口遺址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D項錯誤。2.人類在采集狩獵時期,就對晝夜交替、星象變化以及寒來暑往、植物榮枯、動物出沒等自然節律有了一定的認識?!断男≌钒岩荒攴譃?2個月,并把各月的天象、物候和農事對應起來,它體現了從觀測物候定季節的物候歷階段向觀測天象定農時的觀象授時階段的過渡。這表明()A.早期天文歷法誘導了原始農業的產生 B.農業生產發展對天文學形成強大推力C.由原始粗放農業轉變為精耕細作農業 D.我國天文觀測及歷法制訂領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物候歷階段向觀測天象定農時的觀象授時階段的過渡,體現了從漁獵采集到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天文歷法知識進一步發展,B項正確;“早期天文歷法誘導了原始農業的產生”邏輯錯誤,排除A項;夏小歷是夏朝歷法,尚未形成精耕細作農業,排除C項;“領先世界”題干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3.據甲骨卜辭可以推斷,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們平時活動在商王左右,戰時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國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為()A.西周建立了封建的專制王權 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發展C.分封制不斷推行并得以完善 D.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王臣’囊括了周王國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可知,商朝時“王臣”只是商王私兵,但到西周晚期,“王臣”變成了周王國臣民,體現了周王朝對地方的統治相對商朝得以提升,結合所學可知,這與西周分封制有關,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增強了周文化認同,C項正確;先秦時期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尚未實現高度集中,排除A項;“家天下”體現在國家治理滲透者家族傳統,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但商朝也實行這一制度,側面反映了這一制度與“王臣”范圍的擴大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4.出于對農業的重視,西周王室設置了層層農官管理農業生產,各諸侯國也仿照王室,有一套類似的農業管理職官體系。農官對農業生產進行直接管理,如農田規劃、給農夫提供農具、協調勞動力的安排、指導與監督農夫耕種等。這種管理方式()A.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 B.適應了當時生產力水平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農官對農業生產進行直接管理”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且當時農業生產力低下,設置農官提供農具、協調勞動力等行為有助于當時農業的發展,B項正確;中央集權建立于秦朝,排除A項;井田制瓦解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C項;小農經濟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5.春秋時期的相,擁有軍政大權,“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戰國時期各國普遍設立相和將,相主管行政,將主管軍事,“官分文武,王之二術也。”這一轉變()A.維護了皇帝制度 B.加強了國君權力C.擴大了戰爭規模 D.鞏固了小農經濟【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作用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據題意可知,春秋時期的相握有軍政大權,而戰國時期相和將則實現了軍政分離,這是對權力進行了分割,有助于強化君主的權力,B項正確;皇帝制度到秦朝建立后才出現,排除A項;這一轉變是加強了君主權力,和擴大戰爭規模、鞏固小農經濟沒有關系,排除CD項。故選B項。6.《史記》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貢是一個富裕的大商人,他“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即使在推行重農抑商的秦國,呂不韋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說明當時()A.重農抑商并未得到執行 B.儒家思想推動階層的流動C.諸侯爭霸仍然占據主導 D.社會變化提高商人的地位【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材料反映當時商人地位的變化,春秋戰國之前,工商食官,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春秋戰國劇烈的社會變化,使得商人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呂不韋就是當時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的例子,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時期就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且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秦國仍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此時秦國的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呂不韋的變化并非儒家思想推動,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主要是爭霸戰爭,戰國時期則主要是兼并戰爭,呂不韋生活的時間是戰國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7.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圖探索自然、社會、歷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質。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與仁政,荀子的人定勝天,韓非子的法、術、勢等。這些思想()A.有助于文化認同 B.體現社會轉型特征 C.加劇了諸侯割據 D.受變法運動的影響【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還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材料“諸子百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圖探索自然、社會、歷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質?!奔八鶎W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使原有的分封等級秩序遭到破壞,加速了奴隸制社會的衰亡步伐。諸子百家針對社會動蕩的狀況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張,適應了社會轉型時期的要求,B項正確;這些思想對人性以及道德的認識具有不同性,不利于文化的認同,排除A項;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及分封制的破壞,加劇了諸侯割據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變法運動對諸子百家思想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8.秦朝建之后,又北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設置了九原郡,修筑長城和“直道";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在嶺南置郡實施軍事鎮守和行政管理。秦朝上述舉措()A.有利于在邊疆推行管理政策 B.擴大了統一國家的規模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 D.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答案】B【解析】【詳解】秦朝南征北戰,將河套地區、嶺南地區納入疆域范圍,擴大了統一國家的規模,B項正確;應該說把這些地區納入版圖,有利于加強對這些地方的管理控制,但并沒有說在此推行特殊的邊疆管理政策,這些地區與中原一樣都是郡縣制,排除A項;因俗而治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秦朝建立后就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9.如表摘錄了一些春秋到西漢初期,關東六國人民對秦的言論,可見關東六國人民對秦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時間言論內容春秋時期“河山以東強國六..秦僻在雍州?!薄扒嘏c戎、翟同俗”戰國后期“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無禮義之心”西漢初期“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仰上。A.心理隔閡的消弭 B.文化共同體的構建C.各族同源的認同 D.“大一統”政體確立【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仰上?!笨芍氐慕y一順應了民心,因此,關東六國人民對秦的認識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大一統”政體確立,D項正確;心理隔閡的消弭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各族同源,排除C項。故選D項。10.戰國時期,各國官營手工業都有一定數量的雇傭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這反映了()A.戰國手工業水平相對領先于秦朝 B.秦朝經濟政策阻礙了手工業進步C.秦統一后強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大一統國家加強了對人口的控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可知,秦朝官營手工業都使用服役工匠、刑徒和奴婢,這些人口屬于國家管理下的人口,與戰國時期雇傭的工匠相比,更有利于控制,側面反映了當時大一統國家建立后國家對人口的控制加強,D項正確;材料不體現手工業水平,且國家統一有助于手工業發展,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國家經濟政策,排除B項;材料不體現重農,也與商業發展沒有直接關系,因為官營手工業多數不面向市場,排除C項。故選D項。11.漢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募民徙朔方十萬口”;漢武帝時期,“通西南夷道”,并“募豪民田南夷”,此外派司馬遷為欽差負責新開拓地區的郡縣設置,“以其故俗治,毋賦稅”。以上材料說明西漢時期()A.民族政策呈現因俗而治的特點B.采取多元措施促進民族交融C.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D.重視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治理【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文帝時期招募人口遷徙到邊疆地區,漢武帝時期,開通了通往西南夷的道路,而且招募人口到西南地區開墾土地,在新開拓的地方設置郡縣,這些體現了西漢時期對邊疆地區開發與治理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移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開發,沒有體現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多元措施,只體現了移民的政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對商業的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12.西漢初,社會活躍的冶鐵商人資金雄厚,規模龐大,擁有數千的可供役使的勞動力,但在西漢中期后,這些商人轉而把資金投入到農業,以擴大地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西漢A.極力推動莊園經濟發展 B.加強了經濟控制能力C.商路貿易發展停滯不前 D.儒家教化功能得以提升【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西漢后期商人把資金投入到農業,擴大地產說明重農抑商政策加強,這主要體現在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政策的實行,故選B項;材料沒有體現莊園,排除A項;CD項在材料中都沒有涉及到,排除CD項。故選B項。13.董仲舒把“天”作為人間秩序合理性的背景,并對這套解釋自然與歷史的宇宙法則予以充分的論述,為儒家學說的重建奠定了龐大的理論框架,并使之轉化為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董仲舒的思想()A.以格物致知為實踐路徑 B.旨在強化社會倫理和道德秩序C.實現了儒學思想的思辨化 D.迎合了大一統時代的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為儒家學說的重建奠定了龐大的理論框架,并使之轉化為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所學知識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學迎合了國家大一統的需要,后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D項正確;格物致知與程朱理學有關,排除A項;材料與強化強化社會倫理和道德秩序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實現儒學思想的思辨化與理學有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算經之首”。其中第一章《方田章》主要是解決土地的丈量與賦稅計算問題,但卻出現大量“非方形田”的計算。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社會政治經濟變化影響數學發展 B.漢代教育重視科技人才培養C.土地是政府賦稅征收的重要依據 D.中國古代數學重視農業發展【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目主干要求分析《九章算術》對不規則形狀田計算方法研究的原因。這是因為自先秦以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發展,隨著土地兼并.出現許多不規則的土地,為順應這種田形狀變化,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就要加強對“非方形田”的計算方法研究。這說明社會變化影響數學研究,A項正確;漢代教育重視儒家思想,倫理人才培養,不是為了培養科技人才,排除B項;材料說明社會政治經濟變化影響數學發展,CD項無法解釋題干的現象,排除CD項。故選A項。15.《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會于堯舜授受之次。惟陛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其意在()A.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B.彰顯曹魏政權的正統地位C.宣揚“君權神授”的觀念 D.恢復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東漢,猶如堯舜禪讓,以此彰顯曹魏的正統性,B項正確;曹魏不屬于政教合一的國家,排除A項;題干中未提及“神權”與“王權”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曹魏政權仍然實行王位世襲制,而不是禪讓制,排除D項。故選B項。16.東晉初年為北方移民設置沿用其原籍郡名、縣名的安置點,稱僑郡、僑縣,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擔任郡守、縣令。僑人戶籍稱“白籍”,不算正式編戶,不必承擔國家稅役。該政策的實施()A.引發了西北少數民族內遷 B.實現了社會成員身份平等C.推動了南方土地的開墾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初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晉政府對北方地區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僑人推動了南方土地的開墾,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該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南方土地的開墾,不會引發西北少數民族內遷,排除A項;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封建社會中的成員身份并不平等,排除B項;該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南方土地的開墾,不能體現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7.《晉書》卷六十《張輔傳》載:“梁州刺史楊欣有姊喪,未經旬,車騎長史韓預強聘其女為妻。輔為中正,貶預以清風俗,論者稱之?!边@體現了A.九品中正制重視門第而無法真正選出人才 B.魏晉時期官員選拔制度非常重視個人品德C.當時選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時代局限性 D.魏晉時期中央集權制被破壞地方勢力加強【答案】B【解析】【詳解】“梁州刺史楊欣有姊喪,未經旬,車騎長史韓預強聘其女為妻。輔為中正,貶預以清風俗,論者稱之?!贝笠馐钦f梁州刺史楊欣的姐姐去世,不滿十天,車騎長史韓預強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兒為妻,當時張輔擔任中正,貶了韓預的官以清正風俗,由此可見材料反映了張輔作為魏晉時期的中正官,在選拔官員方面比較重視個人品德問題,B正確;題干反映的是魏晉時期官員選拔制度有重視個人品德的積極一面,沒有體現其重視門第或有時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權被破壞,ACD排除。故選B。18.“如果說長城是一撇,大運河則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匯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厚重的人字。”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轟動全國的電視專題片《話說運河》的第一句解說詞。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A.為了解決北方缺水問題 B.方便帝王游山玩水C.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D.便于軍事力量調控【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大運河則是一捺”,結合所學可知,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在于,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C項正確;據所學,隋朝開通大運河主觀上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游江南的需要,并非要解決北方缺水問題,排除A項;方便帝王游山玩水是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觀動機,并非是大運可的重要作用,排除B項;大運河的價值在于航運,不是便于軍事力量的調控,排除D項。故選C項。19.唐太宗是中國古代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期間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以下史實發生在他統治時期的有()①知人善任,實行輕徭薄賦②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③開創三省六部制度和科舉制④高僧玄奘遠赴天竺求得佛教經典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太宗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實行輕徭薄賦,①正確;唐太宗時期,玄奘西行,遠赴天竺求得佛教經典,④正確,C項正確;漢代設置西域都戶,②錯誤,科舉制開創于隋朝,③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20.唐玄宗開元初年,出現了一種由邸店衍生出來的機構——柜坊,主要的經營業務是代客商保管金銀財物,收取一定的租金,需要用時,憑帖(相當于支票)或信物提取,這是我國最早的銀行的雛形。柜坊的出現,說明唐朝()A.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商品經濟有所發展C.放棄重農抑商國策 D.自然經濟開始瓦解【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據題意可知,柜坊的出現是為了給顧客進行金融服務,所以柜坊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B項正確;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明清時期,排除A項;唐朝時期并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我國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以后,排除D項。故選B項。21.下圖是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畫“收獲圖”的簡筆摹本。由圖片的信息可直接印證當時()A.設立河西四郡加快了邊疆開發 B.實行輕徭薄賦促進了農業發展C.農業耕作技術發生了重大改進 D.邊疆內地農業生產實現一體化【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收獲圖”及圖片中情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西北地區的敦煌壁畫中,出現了中原的農耕技術,如圖中有曲轅犁,這反映出中原農耕技術已經在邊疆地區傳播,邊疆地區的農業耕作技術發生了重大改進,C項正確;河西四郡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的,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合,排除A項;從材料無法得知徭役與賦稅的實行情況及其影響,排除B項;邊疆與內地自然條件不同,農業生產不可能一體化,排除D項。故選C項。22.安史之亂后,宦官立君、弒君、廢君可謂肆無忌憚,如唐憲宗、唐敬宗為宦官所弒,唐昭宗為宦官所囚,險些被殺。這反映出當時()A.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 B.宦官掌握了朝廷的行政決策權C.專制皇權運行出現異化 D.中樞行政機制遭到嚴重的破壞【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唐朝。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中后期宦官專權現象比較突出,這實際上是君主專制運行機制的異化,使得宦官權力出現了惡性膨脹,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宦官專權,并未體現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排除A項;最高決策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宦官不過是篡權,排除B項;材料主旨在于皇位傳承,并未涉及中樞行政機制,排除D項。故選C項。23.如圖是唐朝嶺南道廣州懷集百姓所納庸調在上繳朝廷時由地方官府折納的銀餅,這一實物可以佐證()A.百姓普遍使用貨幣繳納賦稅 B.道是唐朝最低一級行政區劃C.以庸代役解除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租庸調制實際運作過程中的彈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唐代,地方官在向朝廷上繳庸調時,為方便運輸,將實物折成銀餅,反映了租庸調制實際運作過程中的彈性,D項正確;百姓普遍使用貨幣繳納賦稅與此銀餅“由地方官府折納”等信息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道是唐朝最高而非最低一級行政區劃,排除B項;據所學,以庸代役放松而非“解除”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項。故選D項。24.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畫中的人物,身穿駁領窄袖袍服,腳穿烏靴。大型歌舞劇《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亞元素。以上現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固守傳統 B.影響深遠 C.領先世界 D.開放包容【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大型歌舞劇《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亞元素”可知,唐朝文化中融入了很多外來因素,體現了唐文化開放包容的特征,D項正確;唐朝文化吸收了很多外來因素,并不是固守傳統,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唐文化影響深遠,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唐文化領先世界,排除C項。故選D項。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雖然大多數都和政治、軍事和經濟相關,但都達到了移風易俗的效果。通過改革,秦國社會上形成了“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的風氣,秦軍士兵的戰斗力得到極大提高,成為名副其實的“虎狼之師”。而且民眾以勤于農事為榮,民風趨于淳樸,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發展。同時在社會習俗方面商鞅強制從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戶數大增加,其征收的戶賦也隨之提高。商鞅頒布法令禁止民眾私斗,違反者視情節輕重依律處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戰"。商鞅確立的法令,成為了秦國崛起至關重要的因素?!幾詮垵兑骑L易俗:商鞅變法的重要側面》(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為改變社會風氣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鮮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標是要用儒家的札治與孝治思想來完成鮮卑族的文化變遷,繼而確立北魏政權的正統地位。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鮮卑民族在婚姻喪葬習俗、發式服飾、生活習慣等方面同漢族一樣,具有同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逐漸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相融合?!幾栽姥┥彙稄谋蔽盒⑽牡鄹母锟赐匕硝r卑的文化變遷》(2)據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動鮮卑族“文化變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積極作用。材料三:(3)綜合材料二和三,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敬鸢浮浚?)措施: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實行什伍連坐;推行縣制。(2)目的:鞏固北魏政權積極作用:順應了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趨勢,促進民族大交融,緩和民族矛盾;推動了北魏封建化(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為北方統一南方和隋唐盛世奠定基礎。(3)特點:相互學習,彼此交融;涉及面多【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國(中國)。由材料一“民眾以勤于農事為榮,民風趨于淳樸,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發展”和所學可知,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由材料一“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可知,獎勵軍功;由材料一“商鞅強制從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可知,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由所學可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什伍連坐;推行縣制?!拘?詳解】本題是目的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魏(中國)。第一小問主要目的,由材料二“確立北魏政權的正統地位”可知,鞏固北魏政權。材料二“在婚姻喪葬習俗、發式服飾、生活習慣等方面同漢族一樣,具有同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逐漸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相融合”可知,順應了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趨勢,促進民族大交融,緩和民族矛盾;由材料二“逐漸接受漢文化”和所學可知,推動了北魏封建化(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由所學可知,為北方統一南方和隋唐盛世奠定基礎?!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由材料二“逐漸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相融合”和材料三“胡人漢服圖”、“漢人胡食圖”可知,相互學習,彼此交融;由材料二“在婚姻喪葬習俗、發式服飾、生活習慣等方面”和材料三“胡人漢服圖”、“漢人胡食圖”可知,涉及面多。26.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稱“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軍政事務;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幾栽婿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材料二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面稍弱矣。于是上從其計?!妒酚洝凡牧先紫?、丞相或相國之成為官名,始于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秦國都有此官職作為國家最政長官,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事。秦漢時期的宰相,位高權重,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沖突,導致兩漢皇帝不斷調整、削弱宰相職權,結果就是以尚書臺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從三公逐漸轉至三省?!醭傻取吨袊沃贫仁贰罚?)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環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朝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有何積極影響?(2)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后來的發展對中央造成什么影響?根據材料二說一說漢武帝繼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這一影響?“上從其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說明從秦漢到隋唐中央機構的主要變化,分析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敬鸢浮浚?)環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影響: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2)影響:威脅中央政權;措施:推恩令;目的:加強中央集權。(3)變化:從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演變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制下宰相位高權重,皇帝為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重用身邊侍從;中朝官權力不斷增大,并逐漸演變成三省制度。【解析】【分析】【詳解】(1)環節:根據“皇帝”“成立中央政府機構”“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得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影響:結合所學,可從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等角度分析總結。(2)影響:根據所學可知,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壯大,威脅中央政權;措施:根據“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得出推恩令;目的:根據“實分其國,不削面稍弱矣”得出加強中央集權。(3)變化: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漢時期實行三公九卿制,西漢實行中外朝制度,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原因:根據“秦漢時期的宰相,位高權重,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沖突”“以尚書臺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得出三公制下宰相位高權重,皇帝為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重用身邊侍從;根據“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從三公逐漸轉至三省”,結合所學得出中朝官權力不斷增大,并逐漸演變成三省制度?!军c睛】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