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風三星堆文化宣傳介紹_第1頁
國潮風三星堆文化宣傳介紹_第2頁
國潮風三星堆文化宣傳介紹_第3頁
國潮風三星堆文化宣傳介紹_第4頁
國潮風三星堆文化宣傳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星堆古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大氣國潮風三星堆文化宣傳介紹PPT古蜀文化三星堆遺址第四章節三星堆歷史價值目

錄第三章節三星堆重要遺跡第二章節三星堆發掘歷程第一章節三星堆遺址簡介三星堆遺址簡介三星堆遺址位于中國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于青銅文化。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三星堆遺址簡介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范圍廣闊,古文化遺存大多分布在鴨子河南岸的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臺地上,遺址群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2~3千米,總面積約1200公頃,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已確定的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灣”、“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梁子”,以及向西延續的“仁勝村”、“大堰村”等遺址最為重要。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范圍前后延續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遺址簡介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已消逝的古蜀國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三星堆遺址簡介添加相關圖片添加相關圖片三星堆發掘歷程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于當地農民燕道誠于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后,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于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遺憾的是,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后,發掘就長期停滯三星堆發掘歷程偶然發現始于當地農民燕道誠當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跡,出土標本上萬件,“三星堆文化”由此得名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三星堆地點西南和西泉坎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三星堆遺址最晚期的遺存星堆兩大祭祀坑相繼出土,大量器形獨特精美的文物,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對中國西南古蜀文明的重視三星堆工作站先后6次對三星堆外“土埂”進行試掘,弄清其為人工修筑的城墻性質,劃定了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范圍國務院單獨就三星堆遺址組織評審,當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發掘歷程時光軸19291980-19811982-1984198619881989-1995三星堆發掘歷程時光軸三星堆博物館奠基三星堆文物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雖然只有一件,但在瑞士和歐洲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后,歐洲各國頻頻邀請三星堆珍寶赴歐洲展出三星堆博物館建成開放,其基本陳列當年就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展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銅神樹和玉邊璋納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四川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聯合申遺成為亮點三星堆考古發現青關山大型房屋基址以及多段城墻重要文化遺存,三星堆古城城墻合圍19921993199720022012-201520192021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中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個坑中發現有象牙。3月21日,三星堆考古“上新”繼續進行中,4號坑一根重達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三星堆重要遺跡西城墻西城墻位于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臺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在城墻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余米的缺口,將西城墻分為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根據局部試掘情況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墻剖面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西城墻的結構、體量、夯筑方法和年代與南城墻及東城墻相近。月亮灣城墻月亮灣城墻位于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臺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墻與西城墻北段基本平行。城墻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左右,高2.4~5米。北端底寬約30~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城墻南段較高,被農耕平整較甚,寬度達80米。城墻東(外)側有壕溝,壕溝寬度40~55米。在發掘的斷面處,壕溝距地表深3.5米,壕溝溝口距溝底深2.95米。三星堆重要遺跡祭祀坑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墻東南50余米,兩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為東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填土經夯打。一號坑坑口長4.5~4.64米,寬3.3~3.48米,深1.46~1.64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條寬約1米,長0.34(殘)~3.85米的坑道,呈對稱布局向外延伸。二號坑不帶坑道,坑口長5.3米,寬2.2~2.3米,深1.4~1.68米。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涂朱、眼部描黑現象。一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制品178件,黃金制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骨器10件(雕云雷紋),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三星堆重要遺跡添加相關圖片祭祀坑二號坑共出土各類遺物6095件(合殘片和殘件可識別出的個體),其中青銅制品736件,黃金制品61件(片),玉器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兩坑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兩坑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文化面貌復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制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一、二號祭祀坑既是整個三星堆遺址的精華所在,同時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它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巴蜀地區青銅時代的歷史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于商代四川盆地社會發展水平的傳統認識,必將引起人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歷程的重新審視,在中國考古學研究課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三星堆重要遺跡添加相關圖片三星堆城墻根據城墻基礎可知,三星堆城墻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墻南側有壕溝,寬度30~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城墻上開有兩個缺口,形成“三堆”,缺口的年代不會早于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條內城墻。一些學者將三星堆說成是祭壇,或直接將三星堆說成土壇,應予糾正。城墻位于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端地面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僅存少許夯土邊緣,原城墻分布情況基本依稀可見。根據解剖及調查資料,三星堆城墻殘存部分高約6米,頂寬5~7米,底寬40~45米。結構、筑法、體量及城墻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墻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它城墻三星堆重要遺跡添加相關圖片添加相關圖片仁勝村墓地仁勝村墓地位于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墻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跡。僅在約900平方米的范圍內就發掘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為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共有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其中玉牙璧形器極為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矚目。另有1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鉆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學者認為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約相當于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于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它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三星堆重要遺跡青關山遺址青關山遺址位于鴨子河南岸的臺地上。經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從現場揭露部分推測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現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平方米。西北—東南列殘長50米,寬14米。房基寬0.35~1.5米,均系紅燒土夯筑,夾雜大量卵石。基槽寬3~4.5米。推測其修筑方法為先挖基槽,然后夯筑房基。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0.5~1米),均發現成排的檐柱遺跡——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一般為長方形,長為0.45~0.6米不等,寬0.25~0.35米。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為廊道。由于發掘面積有限且未對其進行解剖,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筑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眼下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推測其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筑,年代為商代三星堆重要遺跡三星堆歷史價值截至2009年,三星堆創造和打破了許多的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其中多項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中國之最。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厘米,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鳥,樹側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具推斷可能為古神話傳說中扶桑樹。三星堆歷史價值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長142厘米,直徑2.3厘米,重700多克,上有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