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一六一中高二(下)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北京一六一中高二(下)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北京一六一中高二(下)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北京一六一中高二(下)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北京一六一中高二(下)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題試題2024北京一六一中高二(下)期中歷史2024.4班級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本試卷共5頁,共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道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2.周公用“德”說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選,并用德的興廢作為夏、商、周更替的歷史原因。依據德的原則,對天、祖要誠,對己要嚴,與人為善,用于民則表現為“保民”。下列屬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B.“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C.“天視自我民事,天聽自我民聽”D.“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3.史書記載: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蔡侯紙”得以推廣的原因在于①私學產生促使大眾教育發展②造紙工藝改進和質量提高③適應了政府發展儒學的需要④絲綢之路有利于中外往來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4.潑寒胡戲原是一種西域的風俗性樂舞。在寒冬季節,表演者面戴獸具赤膊結隊而舞,互相潑水投泥,以求驅鬼祈福。武則天時傳入中原地區,后逐漸成為群眾性的游樂活動。政治家張說上疏唐玄宗,奏請禁演潑寒胡戲,“乞寒潑胡,未聞典故,裸體跳足,汩泥揮水,盛德何觀焉?”玄宗納其言,潑寒胡戲逐漸絕跡,但其藝術元素被唐人吸收與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樂曲。據此可知唐朝①民族政策逐漸趨向于保守 ②社會習俗具有排他性③藝術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④維護傳統的倫理道德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5.《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記載: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聞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貢。玄宗御制御書五言十韻詩”,其中有“興言名義國,豈謂山河殊。使去傳風教,人來習典謨。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材料可用以說明①蜀地割據政權的形成 ②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輻射③實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④古代朝鮮和中國的友好往來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北宋初期,朝廷重視科舉選士,但無力大規模發展學校教育,學者紛紛創辦私人講學的書院,在民間興學熱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動下,書院得以蔚然肇興。據此可知宋代A.書院擔起了培養治國人才的責任B.理學興起推動了書院發展C.書院興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體系D.書院成為學術研究的中心7.萬里茶道是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繼絲綢之路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國際商道。它南起中國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羅斯圣彼得堡,全長1.3萬公里,是歷史上跨越陸地距離最長的商貿通道。萬里茶道A.推動了日耳曼人不斷向西遷徙B.與“草原絲綢之路”路線一致C.便利了中俄間的物質文化交流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貢貿易體制8.1901年1月29日清廷發布改革上諭,提出“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非西政之本源也”,要求高級官員“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各舉所知,各抒己見”,朝廷“斟酌盡善”后,“切實施行”。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清朝政府下詔實行維新變法B.超越了洋務運動學西方的領域C.允許官員和民間上書言國是D.導致了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分化9.張謇在《國家博物院圖書館規劃條議》中指出:“自金元都燕,迄于明清,所謂三海三殿三所者,或沿舊制,或擴新規,宮苑森嚴,私于皇室,今國體變更,勢須開放……非改為博物苑圖書館不可。”他提出此條議應在A.1898年 B.1905年C.1913年D.1933年10.五四運動時,北京學生向民眾分發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寫道:“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此宣言內容①體現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②表明工人階級已成為運動的主力軍③有利于推動民眾思想的覺醒④揭示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性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七七事變后,涌現出《保衛盧溝橋》《八百壯士》《臺兒莊》《法西斯細菌戰》《祖國在呼喚》等話劇作品,晉察冀文藝工作者也創作了《把眼光放遠點》《子弟兵與老百姓》《兒女英雄》《團結就是力量》《十六條槍》等作品。這些劇作①激勵了人民的抗戰意志②反映了全國抗戰的局面③表達了停止內戰的主張④控訴了日寇的殘暴行徑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據《中國教育》載:“六五”(1981—1985年)期間,我國按照國家統一計劃先后派出的留學人員達到30500余人。與此相關的熱門話題創作的《世界大串聯》《出國熱潮面面觀》《出國出國》等報告文學相繼問世。在大小外文書店,《新英漢詞典》《新概念英語》《生活日語》等格外好售。這主要反映出A.中美、中日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開放促使國人渴望了解世界C.中國的教育體制開始與世界接軌 D.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外語人才①它們見證了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②我國灌溉工程遺產分布廣泛類型豐富③入遺推動了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傳承④應該全力挖掘其經濟價值與經濟效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世界古代文化有兩部著名的史詩,一部被稱為“寫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詩”,另一部史詩中“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它們誕生的區域位于圖中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帕羅斯碑》發現于希臘帕羅斯島。碑文以刻碑那一年為基點依事紀年,比如“距今1135年前,得墨忒耳(農業女神)尋女并播種,得谷物者眾”“距今57年前……亞歷山大葬于孟菲斯;哲人亞里士多德卒;……托勒密至庫勒內。”從距今418年開始,每年都記載當年雅典執政官姓名。對此石碑的認識合理的是①此碑產生于希臘化時代②為研究希臘民主政治和文化提供史料③碑文帶有一定神話色彩④開創了西方歷史學敘事體的撰史體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①《羅馬民法大全》 ②俄羅斯圓頂多塔建筑③騎士文學 ④《吉爾伽美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①東歐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②南亞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成為東西文明的紐帶③西歐基督教成為文化符號,教權與王權競爭共存④東亞融匯華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17.某學生在學習中古時期世界歷史時,對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確的一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8.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選項史實結論A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不久,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B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西歐民族國家已經形成C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津巴布韋是當時非洲最強的國家D瑪雅人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阿茲特克人發明了“浮動園地”,印加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面貌有學者認為,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的變化,是影響人口大規模遷徙的重要原因。觀察下圖,下列人口遷徙中符合這一論點的是A.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B.中國沿海民眾下南洋C.英國人移民澳大利亞D.猶太難民移民上海20.如圖為18世紀法國尚蒂伊城堡制成的中國古代人物藝術風格大型陶器,體現出A.中國瓷器在法國廣受歡迎B.中西方陶瓷制作水平易位C.中國風格與西方想象雜糅D.工業革命帶來技術性變革21.16—18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家創造了各種擴張理論(見下表)。“二戰”后,現代國際法否定了這些理論,但仍將自然界視為可占有、可商品化的資源。據此可知,這些理論①根源于文明等級論和種族主義②服務于殖民者之間的利益爭奪“發現論”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實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資源“無主地論”無視土著的事實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無主領土論”承認土著的事實占有,卻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剝奪土著的財產權“優先權論”部分承認土著事實上和法律上對土地的占有,但歐洲殖民帝國將自身作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讓人③成為新興民族國家的法律基礎④對當代國際法仍存在一定影響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拿破侖進入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態對居民說:“我取消了異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權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權都是攫取的,是違背國民權利的。”而西班牙人則認為“法國人的皇帝”是“我們的幸福的敵人”。這段材料說明拿破侖戰爭①促成西班牙統一②打擊了封建勢力③傳播了啟蒙思想④激發了民族意識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對于二戰以來的全球勞務移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大量勞動力涌向西歐、北美和中東地區②勞務移民的主體是因各種原因產生的難民③這引起了各大洲人口結構的替代性變化④經濟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①③ B.②③C.①④D.②④每個國家都有一些重要節日,新加坡的節日有:華人新年(同中國春節)、泰米爾新年(南亞民族泰米爾人的節日)、衛塞節(佛教節日)、國慶節、開齋節(伊斯蘭教節日)、圣誕節等。它們反映了新加坡A.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特點 B.歐洲文化是當地文化的主流C.已成為東亞的新興工業國 D.是最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國家25.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②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斗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③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④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A.③④①②B.①④②③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50分。26.(10分)南學與北學南北朝時期,儒學有南學與北學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偏重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靈恩常引用“服虔注本”來詰難“杜預注本”,引領論辯之風。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其后他們大多在北方活動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指出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4分)(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走向統一的過程及意義。(6分)27.(12分)澳門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一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嶺南地區,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進行管轄。番禺縣(現屬廣州市)是南海郡的治所,澳門隸屬番禺縣。秦始皇下令遷徙中原50萬人入嶺南,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材料二澳門地理位置優越。自16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初,許多歐洲傳教士跟隨商船來到澳門,其中一些人后來進入內地。他們集中在東亞最早的西式學校——圣保羅學院培訓,學習中文鉆研中國文化。按來澳先后排列,他們撰寫或翻譯的著作如下:國別中文姓名著作或譯作意大利利瑪竇譯《幾何原理》等,著《西琴八曲》西班牙龐迪我著《人類原始》《四大洲地圖》等意大利艾儒略著《萬物真理》《幾何要法》等葡萄牙謝務祿著《中國通史》《字考》德國湯若望著《西洋測歷法》《遠鏡說》《渾天儀說》《秦疏四卷》等波蘭卜彌格著《中國植物》《醫論》等比利時柏應理譯《大學》《中庸》《論語》比利時南懷仁著《坤輿圖說》《西方紀要》等法國馬若瑟著《易經》,譯元曲《趙氏孤兒》(1)根據材料一,簡述秦朝采取的措施對澳門歷史發展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對“澳門是17—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橋梁”這一觀點進行論證。(8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8.(10分)歷史記憶與時代使命材料黃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兩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備受推崇。梁啟超與譚嗣同等曾將《明夷待訪錄》“節鈔”送人。革命黨人陳天華認為,《明夷待訪錄》“雖不及《民約論》(又譯《社會契約論》)之完備,民約之理,卻已包括在內”。該書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興中會的宣傳品。民國時期,梁啟超反思說:“疇昔談立憲、談共和者,偶見經典中某字某句與立憲、共和等字義略相近,輒摭拾以沾沾自喜,謂此制為我所固有。其實今世共和、立憲制度之為物,即泰西亦不過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傳播既廣……以為所謂立憲、共和者不過如是,而不復追求其真義之所存。”評析清末民初關于黃宗羲的“記憶復興”這一現象。(10分)29.(8分)蘭克學派關于“世界歷史”的觀念,近代以來西方史學經歷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和發展,最初,影響最大的是19世紀中期產生的以蘭克為代表的“蘭克學派”。對當時西歐的知識分子來說,19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稱心如意的時代……資本主義發展沒有遇到大危機,整個社會洋溢著信心和樂觀主義,這成為蘭克學派及其觀點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蘭克在其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的前言中寫道:“歷史學被認為有判斷過去,為未來指導現代的職能,對這樣的重任,本書不敢企望。它只想說明:什么確確實實發生了”。同時強調,“我的注意力將放在(歐洲)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歷史是整個現代史的核心”。該學派的歷史編纂偏重于政治、軍事、外交史料,因為其認為第一手的、比較可靠的史料是來自于政府文件、軍事外交檔案及政治家的日記、書信、講演稿等。而進入20世紀,其光芒逐步褪去。分析蘭克學派史學觀盛行的歷史背景。依據材料,簡要評價其史學觀念。(8分)30.(10分)柑橘與《橘錄》材料一中國是最早栽培柑橘類果樹的國家之一。宋代,柑橘的產銷擴大。南方出現了溫州、蘇州、荊州和福州等多個柑橘生產中心,有眾多專門販運柑橘的商人。開封的酒肆內有溫柑、金橘等多個品種,臨安有專門售賣柑橘的市場“柑子團”。士大夫喜愛歌詠“橙黃橘綠”,蘇軾自稱“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韓彥直總結了柑橘栽培技術,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專著《橘錄》。該書將柑橘類果樹分為3大類27種,分述植株、果實、食味和產地等,并介紹了栽培、去病、澆灌、采摘、收藏和入藥等各項環節。材料二15世紀以后,中國的甜橙傳入歐洲,哥倫布將其帶到美洲。在甜橙基礎上培育出的臍橙成為美洲重要品種。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奧斯貝克在廣州記錄了當地柑橘品種,并把標本帶回國。19世紀初,英國從廣州引進寬皮柑橘。中國良種的引進,使歐美柑橘從藥用、裝飾轉向食用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費。西班牙在18世紀末就出現了商業化柑橘種植園。20世紀初,美國植物學家施永格在中國發現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種,將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種。《橘錄》在歐、美、日均有流傳。1923年,《橘錄》英文版在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漢學雜志《通報》上發表,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為其撰寫引言。世界柑橘業權威著作《柑橘產業》也多次引用《橘錄》。概述宋代柑橘產銷擴大的歷史條件。(4分)(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簡述中國柑橘品種和《橘錄》在世界傳播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道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2345678910DCBBDACBCC11121314151617181920BBACAADDAC2122232425BDCA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50分。26.(10分)(1)(4分)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魏晉以來,玄學盛行,對南學影響更大,北學較遵循儒家傳統思想。(一點2分,兩點4分;需要從時代大背景和儒學背景兩方面分析)(2)(6分)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并立,但交流并未中斷,相互論辯。隋代,國家統一,南北學直接碰撞交融,南方士人到北方授徒,南學影響進一步擴大。唐代,南北學融通,官方制訂統一儒學文本,完成了儒學的整合。(3分)儒學走向統一,實現了南北學術整合,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為此后儒學的革新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過程3分,每個階段1分;影響3分,共3點,可從對國家、政權和儒學發展三個角度分析,儒學發展又可分為對當時儒學和后世儒學)27.(12分)(1)(4分)秦朝在澳門設置管理機構,使其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遷徙大量人口到澳門,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原民族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促進民族間交往交融。(一點2分,兩點3分,三點4分;可從國家統一,邊疆開發和民族關系三個角度分析)(2)(8分)17—18世紀,由于中國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西交流渠道有限。新航路開辟后,澳門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國際性港口,文化隨之傳播,成為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1分)西方科技文化從澳門引入中國,此為“西學東漸”。當時西歐的科技文化發展較快,傳教士將數學、地理學、物理學、歷法、音樂、醫學等領域的知識譯成漢語或用漢語寫作,西學經澳門傳入中國內地,推動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3分)同時,中國文化也經他們西傳,是為“中學西傳”。他們在澳門學習中文、鉆研中國文化,用多種語言翻譯儒家經典、文學作品,撰寫書籍,將中國歷史、科技文化成就西傳,促進了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3分)可見,中西文化在當時主要通過澳門進行交流。(1分)(總體時代背景1分;分別論證6分,其中東學西傳3分,西學東漸3分,3分中點出傳播內容2分,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