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2025年高考地理考點一遍過考點09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含解析_第1頁
備戰2025年高考地理考點一遍過考點09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含解析_第2頁
備戰2025年高考地理考點一遍過考點09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含解析_第3頁
備戰2025年高考地理考點一遍過考點09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含解析_第4頁
備戰2025年高考地理考點一遍過考點09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考點09大氣受熱過程原理考點熱度★★★☆☆大氣的受熱過程(1)兩個來源①地球大氣受熱能量的根原來源:A太陽輻射。②近地面大氣主要、干脆的熱源:B地面輻射。(2)兩大過程①地面增溫: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②大氣增溫:地面被加熱,并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大氣傳遞熱量。(3)兩大作用①減弱作用:大氣層中的水汽、云層、塵埃等對太陽輻射的汲取、反射和散射作用。②保溫作用:C大氣逆輻射對近地面大氣熱量的補償作用。特殊提示任何物體溫度最高時,其輻射最強。就某一地區而言,地方時12點時,太陽輻射最強;地方時13點時,地面溫度最高,地面輻射最強;地方時14點時,大氣溫度最高,大氣輻射(包括大氣逆輻射)最強。考向一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及其應用1.大氣的受熱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大氣通過對太陽短波輻射和地面長波輻射的汲取,實現了受熱過程,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是大氣受熱過程的持續。詳細圖解如下。2.大氣保溫作用的應用(1)說明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eq\x(\a\al(溫室氣,體排放,增多))→eq\x(\a\al(大氣汲取,的地面輻,射增多))→eq\x(\a\al(大氣逆輻射,增加,保溫,作用增加))→eq\x(\a\al(氣溫升,高,全球,氣候變暖))(2)分析農業實踐中的一些常見現象①采納塑料大棚發展反季節農業,利用玻璃溫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陽短波輻射透射進入棚內或室內,而地面長波輻射卻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熱量傳遞出去,從而使熱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溫室內。②人造煙霧、澆水防凍。秋冬季節,我國北方常用人造煙霧來增加大氣逆輻射,使地里的農作物免遭凍害。澆水可增加空氣濕度,增加大氣逆輻射;水汽凝聚釋放熱量;水的比熱容大,澆水可減小地表溫度下降的速度和變更幅度,減輕凍害。③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等。(3)利用大氣減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區太陽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區(以青藏高原地區為例)eq\x(地勢高)→eq\x(空氣淡薄)→eq\x(\a\al(大氣的削,弱作用弱))→eq\x(太陽能豐富)②內陸地區(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eq\x(\a\al(氣候較,為干旱))→eq\x(\a\al(晴天多、陰,雨天氣少))→eq\x(\a\al(大氣的削,弱作用弱))→eq\x(太陽能豐富)③潮濕內陸盆地(以四川盆地為例)3.晝夜溫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晝夜溫差的大小要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主要從地勢凹凸、天氣狀況、下墊面性質幾方面分析。地膜覆蓋是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實行地膜覆蓋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獲得早熟增產的效果,其效應表現在增溫、保溫、保水、保持養分、增加光效和預防病蟲害等方面。結合下圖回答1—2題。1.我國華北地區在春播時進行地膜覆蓋(左圖),可有效地提高地溫,保障了農作物的正常發芽、生長,其主要原理是A.減弱了地面輻射 B.增加了大氣逆輻射C.增加了太陽輻射總量 D.增加了對太陽輻射的汲取2.山東的一些果農夏季在蘋果樹下覆蓋地膜(右圖),其主要作用是A.減弱地面輻射,保持地溫 B.反射太陽輻射,降低地溫C.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 D.汲取太陽輻射,增加地溫【答案】1.A2.C【解析】1.我國北方春播時地溫較低,進行地膜覆蓋,可有效地減弱地面輻射,從而削減地面熱量的散失,起到保溫的效果。2.在果樹下覆蓋地膜可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蘋果著色勻稱,提高產品質量。考向二影響氣溫的因素分析下圖示意某地區年均溫的分布。讀圖,影響該地區年均溫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臺風 B.海陸分布 C.地形 D.大氣環流【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該區域位于我國臺灣,臺灣山脈縱列中東部,從等溫線的分布看,氣溫隨著地勢上升而降低,故影響該地區年均溫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考向三逆溫現象及其影響1.逆溫現象的表現分析一般狀況下,氣溫隨海拔上升而降低,大約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但有時會出現氣溫隨海拔上升而上升的現象,即出現了逆溫現象(如下圖所示B、C之間),依據其成因分為輻射逆溫、鋒面逆溫、平流逆溫柔地形逆溫等。2.輻射逆溫的產生、消逝過程分析(1)圖a為正常氣溫垂直分布狀況。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卻,貼近地面的大氣層也隨之降溫。離地面越近降溫越快,離地面越遠降溫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起先的逆溫(圖b)。(2)隨著地面冷卻的加劇,逆溫漸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到最強(圖c)。(3)日出后,太陽輻射漸漸增加,地面很快增溫,逆溫層便漸漸自下而上消逝(圖d、e)。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大陸上常年都可出現。夏季夜短,逆溫層較薄,消逝較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逝較慢。3.逆溫的類型和成因類型成因特點輻射逆溫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輻射強,冷卻快,離地面越近,降溫越快大陸上常年均可出現,尤以冬季最強平流逆溫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發生的冷接觸作用愈近地表,降溫愈快鋒面逆溫冷暖氣團溫度差異顯著,暖氣團位于鋒面上部出現于鋒面旁邊地形逆溫冷空氣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淌出現于山谷或盆地4.逆溫現象的影響分析成霧早晨易出現多霧天氣,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人們的出行,易出現交通事故大氣污染逆溫使空氣垂直對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剛好擴散(如霧霾),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假如位于盆地內,將會更加嚴峻沙塵暴逆溫時不利于沙塵揚起航空低空逆溫造成的多霧天氣給飛機起降帶來麻煩,而高空逆溫對飛機飛行極為有利。緣由是高空逆溫會阻礙空氣垂直對流的發展,飛機在飛行中不會有大的顛簸,飛行平穩;同時提高了能見度,使飛行更加平安(南昌高校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年級第四次月考)西寧市四面環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下圖為西寧市污染物季節平均濃度與逆溫頻率變更圖。據此完成1—3題。1.據圖可知逆溫現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強 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漸漸減輕C.對二氧化氮濃度的影響較小 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溫頻率較高的緣由是①冬季晝短夜長 ②冬季空氣干燥 ③冬季風勢力強 ④冬季山坡溫度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逆溫對沙塵天氣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減弱了空氣下沉運動 B.增加了大氣降水頻率C.降低了地面升溫速率 D.減弱了空氣上升運動【答案】1.C2.B3.D【解析】1.讀圖分析可知,西寧在7:00的逆溫頻率高,在19:00的逆溫頻率低,但是不能說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溫強度是增加的,A錯誤;由圖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溫頻率高于夏秋季節,但不能說明逆溫現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漸漸減輕,B錯誤;讀圖可知,二氧化硫的濃度變更與逆溫頻率相關性最小,可知逆溫現象對二氧化氮濃度的影響較小,C正確;污染物質的排放量與經濟活動有關系,與逆溫現象無關,D錯誤。故答案選C項。2.逆溫的產生主要與大氣的穩定狀況、天氣狀況有關。冬季晝短夜長,白天太陽照耀時間短,大地受熱少,大氣湍流和垂直對流較弱,晚上時間長,地面輻射時間長,溫度較低,易導致逆溫產生,①正確;冬季空氣干燥,熱容量變小,降溫變更更大,因此晚上保溫作用更差,導致,地面降溫幅度快,從而加劇逆溫的產生,②正確;冬季風勢力強有利于空氣的流淌,不易形成逆溫,③錯誤;冬季,夜間山坡上的空氣冷卻很快,于是冷空氣順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來的暖空氣抬擠上升,從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溫現象,④正確;因此①②④正確,故答案選B項。3.逆溫現象會阻礙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的發展。沙塵暴發生的條件為大風、沙塵和強對流運動,因此,逆溫現象可以通過抑制對流運動,從而減弱沙塵暴產生的動力,進而抑制沙塵暴的產生,故答案選D項。電視劇《闖關東》中的場景:“主子公朱開山為了避開所種的莊稼遭遇霜凍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帶領全家人及長工們在田間地頭點燃了柴草……”結合“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完成1—2題。1.下列關于圖中a、b、c所代表的內容,敘述正確的是A.a代表大氣的干脆熱源B.a、c所代表的輻射波長的大小關系是a<cC.b代表的輻射主要被大氣中的臭氧汲取D.c代表的輻射與天氣狀況無關2.下列與材料中點燃柴草防止霜凍原理相同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 B.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C.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 D.高原上的人皮膚較黑圖示意我國四個霧、霾多發地區。據此回答3—4題。3.霧、霾天氣使能見度降低的緣由之一是A.霧、霾汲取地面輻射,增加大氣逆輻射 B.霧、霾減弱了地面輻射C.霧、霾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 D.霧、霾變更了太陽輻射的波長4.關于圖中四地區深秋初冬季節多霧的緣由的說法,正確的是A.晝夜溫差減小,水汽易凝聚,但風力減弱,水汽不易擴散B.晝夜溫差較大,水汽易凝聚,且該季節晴好天氣多,有利于揚塵的產生C.晝夜溫差較大,水汽不易凝聚,干脆附著在地面之上D.晝夜溫差減小,水汽不易凝聚,干脆懸浮于大氣中讀我國某城市四種下墊面不同日期地表氣溫均值對比圖,回答5—7題。5.推想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別為A.裸地、植被覆蓋地、城鎮建筑用地、水體 B.城鎮建筑用地、水體、裸地、植被覆蓋地C.水體、植被覆蓋地、裸地、城鎮建筑用地 D.水體、裸地、植被覆蓋地、城鎮建筑用地6.2010年3月4日,四地氣溫均值差異較大的主要緣由可能是A.臺風影響 B.陰雨天氣 C.濕度較大 D.天氣晴朗7.同一天不同下墊面氣溫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熱力性質 B.正午太陽高度 C.地形 D.天氣(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沖刺)隨著我國交通建筑技術的進步,隧道的修建日漸普遍,下圖示意我國某中學地理愛好小組記錄的學校周邊一隧道內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溫度日變更。據此完成8—10題。8.表示1月隧道內氣溫日變更的曲線是A.① B.② C.③ D.④9.此隧道A.15時太陽輻射量最大 B.內部溫差比外部大C.午后內外的溫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涼特點10.該學校最可能位于A.黑龍江省 B.山東省C.內蒙古自治區 D.陜西省2024年1月初至2月初,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先后出現大雪或暴雪,強降雪導致這些地區部分房屋、農業和電力基礎設施受損,局部地區群眾和車輛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對于農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句諺語就是詳細表現。據此回答11—12題。11.上述諺語最適用的省區是A.黑、吉 B.新、湘 C.豫、晉 D.冀、贛12.關于冬雪對越冬作物的好處描述正確的是A.冬雪覆蓋地面時可以反射大量太陽輻射,導致地溫低,可以凍死害蟲B.冬雪覆蓋可以削減土壤熱量的散失,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起到保溫作用C.冬季部分積雪溶化,緩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D.覆蓋的冬雪溶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在天氣晴朗時,珠穆朗瑪峰峰頂常飄浮著形似旗幟的乳白色煙云,這就是珠穆朗瑪峰旗云。珠穆朗瑪峰旗云是由對流性積云形成的,可依據其飄動的位置和高度來推斷峰頂風力的大小,因此,珠穆朗瑪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風向標”之稱。讀圖,完成13—14題。13.珠穆朗瑪峰峰頂對流運動的干脆熱源是 A.陽坡冰雪帶 B.陽坡巖石袒露帶C.陰坡冰雪帶 D.陰坡巖石袒露帶14.珠穆朗瑪峰產生旗云的時間主要集中在當地時間的 A.8—11時 B.11—15時C.15—18時 D.20—24時(貴州省2024年高考教學質量測評卷)雷陣雨是一種伴有雷電的陣雨現象,產生于雷暴積雨云下,表現為大規模的云層運動,比陣雨要猛烈得多,還伴有放電現象。海南島那大市是我國“雷都”,平均一年有130天雷雨天氣。據此完成15—16題。15.雷陣雨的分布特點是A.溫帶多于熱帶 B.上午多于下午C.平原多于山地 D.夏季多于秋季16.那大市全年雷雨日多的主要緣由是A.熱帶地區,太陽輻射猛烈 B.副熱帶高壓影響,下沉氣流顯著C.赤道低壓影響,降水足夠 D.東南季風長時間限制,水汽足夠正常狀況下,中低緯度表層海水的溫度一般呈現出上部高下部低的狀況,但在某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地出現表層海水下部水溫高而上部水溫低的狀況,該現象叫海水的逆溫現象。據觀測,陣陣孟加拉灣北部海疆存在著明顯的季節性逆溫現象。據此完成17—18題。17.孟加拉灣旁邊海疆可能出現逆溫現象的季節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8.下列海疆可能出現季節性海水逆溫現象的有①阿拉伯海②東海③北海④挪威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山東省濰坊市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蜃景是一種氣象景觀,是在水面或陸面上空的穩定大氣層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氣密度顯著差異形成的一種幻景。當底層空氣密度高,而上層密度低時,在實際景物上方的遠處出現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當底層空氣密度低,而上層密度高時,在實際景物下方的遠處出現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風吹來時蜃景瞬間消逝。據此完成19—20題。19.最易出現“上蜃景”的時間段及地點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C.夏季柏油路面 D.冬季暖流海面20.大風吹來時蜃景消逝是因為大風A.帶來大霧影響視線 B.擾亂穩定的大氣層結C.導致水平方向熱量差異 D.導致垂直方向對流顯著2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柴達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間斷陷盆地,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今日的柴達木盆地氣候以干旱為主要特點,氣溫變更猛烈。下圖為柴達木盆地局部區域圖。說明柴達木盆地夏季氣溫日變更猛烈的緣由。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為烏魯木齊四周地形圖。烏魯木齊三面環山,北部好像一個朝向準噶爾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霧,被稱為“霧魯木齊”。從2015年12月1日到2024年2月25日的87天里,烏魯木齊的霧日多達73天。(1)烏魯木齊冬季夜間多逆溫現象,試分析緣由。(2)分析烏魯木齊被稱為“霧魯木齊”的緣由。(3)烏魯木齊為削減大霧天數,應實行哪些措施?(4)烏魯木齊南郊丘陵有一條“暖帶”,一月份氣溫要比市區高4、5度,同時積雪長達175天。這種獨特的冬季氣候條件,有利于哪些產業活動的發展?(202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積云為常見的一類云,其形成受下墊面影響猛烈。空氣在對流過程中,氣流攜帶來自下墊面的水汽上升,溫度不斷下降,至凝聚溫度時,水汽凝聚成云。水汽起先凝聚的高度即為積云的云底高度。據此完成6—8題。1.大氣對流過程中上升氣流與下沉氣流相間分布,因此積云經常呈A.連續層片狀 B.魚鱗狀 C.間隔團塊狀 D.條帶狀2.積云出現頻率最高的地帶是A.寒溫帶針葉林地帶 B.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 D.熱帶雨林地帶3.在下墊面溫度確定水汽凝聚高度的區域,積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現在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2024年新課標全國卷Ⅰ)我國某地為保證葡萄植株平安越冬,采納雙層覆膜技術(兩層覆膜間留有肯定空間),效果顯著。圖3中的曲線示意當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豐、枯雪年的平均氣溫日變更和豐、枯雪年的膜內平均溫度日變更。據此完成4—6題。4.圖中表示枯雪年膜內平均溫度日變更的曲線是A.① B.② C.③ D.④5.該地寒冷期A.最低氣溫高于-16℃ B.氣溫日變更因積雪狀況差異較大C.膜內溫度日變更因積雪狀況差異較大 D.膜內溫度日變更與氣溫日變更一樣6.該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2024年江蘇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下圖為“陜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等溫線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圖”。材料二陜西省可以劃分為陜南、關中和陜北三大地理單元。下圖為“陜西省沿109°E經線地形剖面示意圖”。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嶺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環境差異明顯。下圖為“太白山南北坡氣溫垂直遞減率逐月變更圖”。(1)比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氣溫垂直遞減率的差異。(2)七月,在關中地區出現高溫中心的主要緣由是,24℃等溫線沿晉陜邊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考點沖關【答案】1.B2.A【解析】1.圖中a代表太陽輻射,大氣干脆汲取的太陽輻射很少,A錯;b是地面輻射,c是大氣逆輻射,a(短波輻射)、c(長波輻射)所代表的輻射波長的大小關系是a<c,B對;被大氣中的臭氧汲取的輻射是太陽輻射,C錯;c代表的輻射與天氣狀況有關,D錯。故選B。2.與材料中點燃柴草防止霜凍原理相同的是多云的夜晚,大氣逆輻射強,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A對;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是大氣的散射作用,B錯;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是云層的減弱作用,C錯;高原上的人皮膚較黑是太陽紫外線輻射強,D錯。故選A。【答案】3.C4.B【解析】3.霧、霾天氣的形成緣由之一是空氣中含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塵埃,對太陽輻射具有較強的反射作用,從而使地面得到的太陽光少,能見度降低。4.大霧主要發生在晴天,由于晴天云量少,大氣保溫作用弱,夜晚地面降溫快,水汽易凝聚。晴天時大氣減弱作用弱,白天溫度高,氣流上升運動猛烈,有利于揚塵產生,空氣中凝聚核多,促進了霧的形成。【答案】5.C6.D7.A【解析】5.圖中①地表氣溫最低,比熱容最大,最可能是水體,A、B錯;②表示植被覆蓋地,氣溫較低;③表示裸地的氣溫較高,④表示城鎮建筑用地多是水泥地面,比熱容最小,氣溫最高,C對、D錯。故選C。6.結合上題分析,四地的下墊面不同,2010年3月4日,四地氣溫均值差異較大的主要緣由可能是天氣晴朗,水體升溫慢,其它地面升溫快,建筑用地升溫最快,導致差異大,D對;臺風影響多暴雨天氣,陰雨天氣、濕度大,溫差較小,A、B、C錯。故選D。7.同一天不同下墊面氣溫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不同下墊面的熱力性質不同,A對;同一城市正午太陽高度、地形、天氣沒有明顯差異,不是主要因素,B、C、D錯。故選A。【答案】8.C9.D10.D【解析】該題注意對獲得和解讀信息實力的考察。1月份氣溫低,故曲線③和④表示1月份隧道內外溫度日變更曲線;7月份氣溫高,故曲線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內外溫度日變更曲線;7月份隧道外升溫快,溫度變更幅度大,①日溫差較大,應為7月份隧道外溫度變更曲線,②為隧道內溫度變更曲線;1月份隧道外降溫快,溫度變更幅度大,④為隧道外溫度變更曲線,③為隧道內溫度變更曲線。8.1月份氣溫較低,隧道內溫度較高,溫差較小,故曲線③符合1月隧道內氣溫變更曲線,因此正確答案為C。9.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包含緯度位置、天氣狀況、日照長短、海拔高地,通過氣溫變更不能推斷太陽輻射量的大小,A錯;隧道墻壁隔絕內外的熱量交換,具有保溫作用,隧道內溫差變更小,且通過材料圖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內溫差小,B錯;據材料可看出,1月份6時左右隧道內外溫差最大,C解除;7月份②相對①溫度較低,說明夏季隧道內較兩塊,1月份③相對④溫度較高,說明冬季隧道內氣溫較高,D正確。故正確答案為D。10.依據材料可知,該地日氣溫在15時為最高值。日氣溫最大值一般為當地時間午后2時左右,該地日氣溫最高值為北京時間15時,說明其時間晚于北京時間約1小時,應在東七區。四個答案中,黑龍江省在東八區—東九區,時間比北京早,A解除;山東省在東八區,與北京大致一樣,B解除;內蒙古自治區跨時區廣,C解除;陜西省在東七區—東八區,晚于北京時間約1小時,符合題意,D正確,故正確答案為D。【答案】11.C12.B【解析】11.“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諺語反映了該地以種植冬小麥為主,冬小麥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中的暖溫帶地區,據此結合選項選C。12.冬雪覆蓋地面時是隆冬季節,此時害蟲尚未活;冬雪覆蓋可以削減土壤熱量的散失,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起到類似棉被的保溫作用;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出現時間可能在春、夏甚至秋,但冬季因越冬作物基本不生長,旱情并不嚴峻;覆蓋的冬雪不能干脆制造有機物,也不能提高土壤肥力。故選B。【答案】13.B14.B【解析】13.珠穆朗瑪峰峰頂對流運動的干脆熱源主要還是地面輻射,陽坡巖石袒露帶汲取太陽輻射最多,地面輻射強,溫度較高,對流運動較強。14.一日之內,11—15時氣溫最高,空氣對流運動最顯著。【答案】15.D16.A【解析】15.雷陣雨是一種天氣現象,表現為大規模的云層運動,比陣雨要猛烈的多,還伴有放電現象,常見于夏季的午后。一般是熱帶高于溫帶;下午的午后較簡單出現,故下午多于上午;山地天氣困難,雷陣雨現象多于平原;夏季溫度高,云層上升作用更強,更易發生雷陣雨,夏季多于秋季,據此分析選D。16.那大市位于熱帶地區,氣溫高,太陽輻射猛烈,云層上升幅度大,簡單發生雷陣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下沉氣流顯著,不會形成降水;赤道低壓影響不到那大市;季風是形成降水天氣的條件,不是形成雷陣雨的必要條件,同時,東南季風在此地登陸但不會長時間限制此地,據此分析選A。【點睛】從雷雨的形成緣由來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冷暖空氣匯合時造成的,稱鋒面雷雨;一種是局地受熱不均而產生的,稱熱雷雨。鋒面雷雨范圍廣,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往往是先下雨后打雷,而熱雷雨則范圍小,經常是先雷后雨,持續時間短,下了就停,雨量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指的就是熱雷雨。【答案】17.D18.A【解析】17.冬季孟加位灣北部海疆氣溫較低,表層海水降溫快,氣溫低;受東北季風影響,帶來高緯冷空氣,表層海水進一步降溫。而下部海水,氣溫較高,出現逆溫現象。故選D。18.阿拉伯海和東海冬季分別受東北季風和西北季風的影響,表層海水熱量散失較多,氣溫較低,簡單出現海水逆溫現象,①②對;挪威海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暖濕西風影響,增溫增濕,海水不會出現季節性逆溫現象;北海常年受暖流和暖濕的西風影響,也不會出現季節性的逆溫現象,③④錯。故選A。【答案】19.A20.B【解析】19.出現“上蜃景”要求“底層空氣密度高,而上層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氣向下積累。夏季海洋與陸地相比,升溫慢,氣溫低,空氣收縮下沉,使上層空氣密度降低、底層空氣密度增大,A對;夏季的沙漠地區升溫快、氣溫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熱容小,升溫快、氣溫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經地區氣溫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氣溫較高,使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造成上層空氣密度增大、底層空氣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現“上蜃景”現象,B、C、D錯。20.蜃景的出現和維持要求大氣層“穩定”,大風吹來使原本穩定的大氣層遭到破壞,故選B;大風有利于霧的快速擴散,且大風是使蜃景消逝了,而不是被大霧阻擋看不見了,A錯;風產生的緣由是因為不同地區間的溫度差導致了氣壓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熱量差異產生了風,而不是風導致了熱量差異,C錯;風是指大氣的水平運動,大風吹來會干擾該地區的空氣的上升或下沉運動,使垂直運動減弱、水平運動加強,D錯。21.【答案】氣候干旱,晴天多,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有且干燥,對太陽輻射汲取實力強,導致白天氣溫快速上升;由于海拔高,空氣淡薄,大氣保溫作用弱,導致夜晚氣溫低。【解析】柴達木盆地夏季氣溫日變更猛烈即日溫差大的緣由,可以從大氣、地形、植被等方面回答。氣候干旱,晴天多,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有且干燥,對太陽輻射汲取實力強,導致白天氣溫快速上升;由于海拔高,空氣淡薄,大氣保溫作用弱,導致夜晚氣溫低。故氣溫日變更猛烈。22.【答案】(1)烏魯木齊冬季多晴天,夜間地面降溫快;烏魯木齊三面環山,開口向北,北方來的冷空氣簡單在此積聚;夜間三面山脈的冷空氣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氣抬升。(2)冬季多(積)雪,空氣中水汽足夠;冬季燃煤取溫煦汽車尾氣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塵多,凝聚核多;冬季多逆溫,三面環山的地形,風力小,不利于霧的消散。(3)工業生產和采暖鍋爐做好除塵工作;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北部地區做好固沙工作;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加強空氣流通。(4)適合進行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生產;山地滑雪等旅游活動。【解析】(1)主要考慮地形對逆溫形成的影響。烏魯木齊三面環山,開口向北,有利于北方來的冷空氣進入并在此積聚;夜間山坡降溫快,形成下沉氣流,冷空氣沿山坡向谷底下沉,冷空氣在底部積聚,形成逆溫(依據山谷風的學問來分析)。(2)多霧天氣應考慮水汽的供應、凝聚核的多少(雜質、灰塵等)、氣流的抬升、空氣的流淌性(靜風或微風天氣)等因素。(3)結合霧的形成條件,要有足夠水汽、凝聚核、大氣穩定、降溫等因素分析,實行對應措施。可以對工業生產和采暖鍋爐做好除塵工作。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削減尾氣排放。北部地區做好固沙工作,削減大氣中的凝聚核。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加強空氣流通。(4)一月份氣溫要比市區高4、5度,適合進行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生產。積雪長達175天,利于山地滑雪等旅游活動開展。直通高考【答案】1.C2.D3.A【解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索生活、酷愛生活,引導中學地理教學要教會學生運用地理學問和原理,分析生活現象,培育和提高學生運用地理學的視角和觀點看待、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素養。試題以積云為切入點,“看云識天氣”,身邊地理無處不在。1.大氣對流過程中,溫度較高、受熱的地區空氣膨脹上升,溫度較低、冷卻的地區空氣收縮下沉,上升氣流與下沉氣流在不同的地區相間分布;氣流上升,隨海拔上升,氣溫降低,水汽漸漸冷卻凝聚形成積云;氣流下沉,隨海拔降低,氣溫上升,水汽難以冷卻凝聚,云層少。因此氣流上升地區天空形成積云,而下沉地區天空無云(云量極少),而上升氣流與下沉氣流在不同的地區相間分布,使積云的分布被無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間隔的團塊狀,沒有連續分布,A錯、C對;魚鱗狀、條帶狀都不是間隔分布的,B、D錯。故選C。2.積云由氣流上升運動(對流運動)產生,而氣流上升運動與下墊面氣溫相關,近地面氣溫越高,空氣越簡單受熱膨脹上升從而使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聚成云,即積云出現的頻率越高;寒溫帶針葉林地帶處于高緯寒帶地區,全年氣溫較低,上升氣流弱,積云極少出現,A錯;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處于中低緯溫帶地區,夏季氣溫高,簡單出現積云,但冬半年低溫較低,積云出現頻率小,B、C錯;熱帶雨林地帶處于低緯熱帶地區,全年氣溫高,盛行上升氣流,積云出現的頻率高,D對。故選D。3.積云云底高度為“水汽起先凝聚的高度”,當水汽的凝聚高度由下墊面溫度確定時,則下墊面溫度越低,水汽起先冷卻凝聚的高度越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