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四川省部分學校高三三模(5月聯考)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近代以來,史觀重建始終伴隨中國的興衰沉浮。而今天中國史觀重建面臨的新局面,是其不再只是建立“想象的共同體”,不再是簡單的從古老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而是如何順應一個“現實的共同體”的問題。中國史觀的重塑,不再只是意識形態或學院派的議題,相反,它所需要把握的,是一個正在同時經歷深刻內部變遷和深度外部擴展的中國?,F代中國的變遷,往往是通過思想領域發動,經由意識形態動員,從而形成理論指導實踐、觀念改變現實的歷史邏輯。而當代中國卻已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物質與實體的演化不再輕易服從思想和觀念的規訓,不同社會領域的分化,不再服從于文化觀念的抽象召喚,這與中國人過去的歷史經驗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概而言之,在傳統中國,經史傳統的“歷史意識”承擔著凝聚儒家精英共識的功能;近代以降的戰爭與革命,史觀則扮演著社會動員和辨別敵我的角色。而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改革時代的過渡史觀,則承載了“告別革命”、彌合傷痕、誘導選擇性記憶與歷史遺忘的使命。無一例外,歷史觀在過去所扮演的是從整體上引領中國邁向一個理想社會的魔力形象,它假定可以通過思想深處的觀念來決定性地影響歷史走勢,假定可以借助一種自我的否定來建立新的歷史認同。所以,19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敘事,無論是體現為救亡史觀、啟蒙史觀還是改革史觀,都是以危機史觀的形態呈現的。它需要不斷依據變動的外在力量來被動適應外部的挑戰,時刻準備著調整自己的歷史認知,并且堅信可以通過精神上的緊張來克服物質上的松懈。但是現在,這種熟悉的歷史節奏開始消失了。在對外的意義上,中國當前尤其需要一種新的拓展史觀。而相應于過去的統一內部史觀,中國當下則尤其需要一種新的內部包容史觀。中國近二十年的快速崛起,實際也正得益于一種包容性的社會歷史架構,無論是外包型經濟、互聯網社會還是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都建立在具有高度階層流動性和產業溝通性的歷史基礎之上。上海的金融企業家、義烏批發市場的貿易商人、溫州個體戶、北京公務員、成都動漫碼農、坦桑尼亞中國農場主……如果不是一種具有包容性的歷史架構作為支撐,如果不是革命年代所打破的社會身份體系,這些社會階層的共存和流動將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內部包容史觀和外部拓展史觀的綜觀意義下,告別19世紀和20世紀中國的歷史意識,提供一種超越一元化論述的史觀框架,重建具有高度彈性和活力、富于敘事伸縮性的歷史架構,將是推動中國以一種新的歷史姿態進入新世界的關鍵前提。(摘編自《重塑中國的內外史觀》)材料二:歷史意識概括地說就是人類對自身發展過程的認識,它表現為人類對歷史的記憶、反思、評判以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歷史意識不僅包含了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對歷史的評判與反思,即理性思考。歷史意識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它使人類能夠站在歷史經驗的階梯上,不斷向更高的層級發展。各個民族都有歷史意識,表現出來的形式和特征卻不盡相同。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更新有著重要作用。歷史意識具有民族特征。中國歷史意識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它強調歷史的連續性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注重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靈感和智慧來解決現實問題。敬畏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依托歷史而走向未來,這是中華民族獨特歷史意識的表現。中國龐大的歷史經典體系、完備的史官系統以及豐富多樣的民間史學,彰顯了“歷史”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華民族歷史意識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堅持“歷史理性”與“歷史經驗”相結合的歷史觀。中國歷史意識遵循的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的邏輯,一方面,我們不喜歡從預設的理念出發剪裁歷史材料,而是盡量按事件本來的樣子去記錄,順著蕪雜的歷史材料和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去思考,從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中國有“法先王”的傳統,“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先王”代表了歷史的秩序,也代表了歷史的最高理想?!胺ㄏ韧酢本褪腔貧w某種歷史的理性和歷史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歷史觀。“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里的“述”,就是指忠實于原貌而原汁原味地呈現歷史。古人對歷史現象的研究與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一樣,都強調實事求是的研究,不從概念或理性原則出發隨意剪裁史料。中國的歷史意識要求以客觀原貌呈現歷史,是為了保證在時間的維度中對過往經驗體驗的本真性,也就是為了保證在既成事實的體驗中能夠順勢引申新的行動邏輯和行為脈絡。堅持有機的歷史觀。所謂有機的歷史觀,一是強調歷史事件、歷史要素的相互聯系;二是強調歷史的連貫性和傳承性?!叭缛虢ㄕ聦m,千門萬戶,內自相通?!弊杂X地把不同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建構起有機的歷史場景。同時,也會把先后出現的歷史事件,特別是過去的事件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情聯系起來,建立起歷史連續性意識。(摘編自林國標《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代中國的史觀重塑需同時應對內部變遷與外部擴展,要構建富于敘事伸縮性的超越一元化論述的史觀框架。B.危機史觀本質上是一種被動適應模式,在對外這一層面,需要有新的史觀代替以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C.內部包容史觀的形成源于全球化壓力下的被動調整,與革命年代主動打破社會身份體系的實踐無關。D.中國改革時代的過渡史觀呈現出的形態是危機史觀,旨在通過選擇性記憶與歷史遺忘等重構歷史。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歷史意識中的“述而不作”雖強調原貌呈現歷史本真性,但允許基于事實體驗順勢引申新的行動邏輯。B.有機的歷史觀注重歷史事件的橫向關聯與縱向延續,其本質仍是對線性進步史觀的隱性認同。C.“法先王”傳統并非簡單地效仿古代制度,而是通過歷史典范的樹立為現實行動賦予理性與精神依據。D.中國歷史意識并不靠預設的理念剪裁歷史材料,而是尊重事件本身,強調從具體實踐中提煉經驗和智慧。3.下列對兩則材料相關內容的比較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聚焦史觀功能演變,材料二側重歷史意識內涵,二者共同指向傳統史觀的現代轉型。B.兩則材料都認為當代史觀應突破危機應對模式,但材料二更強調對歷史本真性的忠實記錄。C.材料一批評改革史觀的歷史遮蔽性,材料二則通過“法先王”傳統肯定歷史經驗的借鑒價值。D.材料一主張建立內外綜觀新史觀,材料二提出的有機的歷史觀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路徑。4.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二十年快速崛起,實際也正得益于一種包容性的社會歷史架構”,請結合材料分析這樣說的原因。5.假如你是一位歷史學者,受邀參加一場關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歷史意識”的學術研討會。請結合兩則材料,以“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中國的內外史觀”為主題,撰寫出你的發言提綱。(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街車隨筆施蟄存挾了幾冊零亂的書本,我上了薄暮時駛行于清麗的林陰路的街車。車廂內早靜默而安閑地坐著許多客人。我跨入車門,顯身在他們之前的時候,我立刻成了一個許多夾雜的目光的鵠的了。于是,因為我一見陌生人,便要覺得忸怩,所以此時也十分靦腆地找了一個空座。似乎那時候,夾雜的目光還在向我紛射,這回事卻使我好生的不耐煩,逼得我將兩眼追逐著街車的速度,慌忙地瀏覽路旁飛也似的退去的紅樓碧瓦。漸漸地敢于回轉目光來,怯生生的向四周環顧了一回。在我左旁坐著一位西洋夫人,正一手拿著她的象牙框小手鏡照著她半老的嫩臉;一手拿一塊小小的絲帕在擦去臉上的灰塵之類。不幸她的姑娘時代巧笑生情的兩靨上已生出了不少的雀痣,我想她將手鏡照見時,或者也很想將絲巾拭去它們,但究竟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在她身旁,側坐著一位穿著得很體面的西洋紳士。實際上,他是不是一個紳士,我是不十分明白,姑且用上?;难酃鈦頊y度他,大概總是一位紳士罷。他闊而且厚的兩肩承著他巨大的頭顱!紅而高突的上唇承著一堆濃黑的很滑稽的法國式須,他倨傲似地在瞧一份報紙,又儼然是一個如紳士之類的上流人,我料定他必然是身旁這位夫人的主人公了。我不得不略將目光移動一下。在她身左,是坐著一位青年人,穿著淺灰色的長袍,頭發很長很亂,光景有四個星期沒有梳剪了。然而他臉上天產的皮色卻是十分的細密,比他身旁的人工的嬌面似乎要自然到十倍以上,他低著頭在專心的翻看他手中的書本,我于是想到他必然是一位可尊敬的藝術家???!在這個蕪穢的海濱,藝術家是少有的。在這里,人的力自然的力都不能供給藝術家些微的愉快,然而他所以在這里的街車中,十分憔悴地看書,我想他決然是不幸而降生在這里的一個偉大的天才。他從小時到現在總沒有能力使他能遠離此地,所以他的形容是如此枯槁。我冥想他每天清晨,曉霧未消,睡著的人未醒的時候,他或者真是獨步在黃浦江邊,對著滔滔流水,向偉大的精靈訴說他的苦悶!車停在一個站上,車室中便起了一陣紛亂。我的懸度[注]是失敗了。因為當那西洋夫人下車的時候,那位紳士卻非但并不下車,甚且也不向他夫人表示一些禮貌,因此我承認我的懸度終于成為一個滑稽的幻想劇。在此時有一位女修道士上車來。她,我一眼便能斷定,是一個中年的鄉村婦人。她披著修道士的玄色長衣,白色的大帽和胸巾。很虔誠似的進了車室,攝起她累墜的衣緣悄然坐下。她的臉色,幾乎是未曾經過血液的滋潤的,干枯,黃,灰白,如老婦人一般。于是我在幻象中凝演出她的故事來:不記得是那一年的某一日,她,村里的貧苦姑娘,隨著她的嫂子和鄰婦到鄰村修道院中做禮拜去,她是并不明白這是什么一回事(其實她至今也還未曾明白),只是因為修道士的啟示,她知道信仰天主是會受福佑的。于是她是這樣的記著,隨著大眾每七天一次去信仰天主,預備他降給她的幸福來臨。于是院長便用她們許多名字到她的主教那里交易了好些錢帛,于是便給她們都穿上了這一身雅淡的玄色長袍,兜上了白色的胸巾,每個月使她有充分的金錢使用,不像在她們父母身旁那樣清苦,每天也不要織布,也不要在早晨將雞鴨放到麥場上去,也不要在正午時分替她們的父親送飯到田里去。她們真是十分的舒服,每天只須在幾行燭光下面,朦朧而寂寞的經堂中念幾頁經文,此外便一些事情也不用做了。如此一年一年的過去,從她們青年時代到了中年。但是她們總有些兒不知足,以為天父何以至今沒有賜給她們以一種使她們能消弭了一切遺憾的福佑,她們天天如此懸念,如此盼望,但是并不敢在天父座前,圣潔的燭光之下開口祈求。因此她們的臉上的紅霞逐漸消游到天父的神龕里去。她現在是貼坐在那位裝束得很奪目的夫人身旁。我似乎能聽到她正在同時說兩句話,她依約之間好像在向那位夫人說:“你是有罪了。”同時又似乎在說:“慈悲的天主!將這個幸福也給予了我?!蔽乙黄抽g看見一幅圣潔的天主畫像,在他背后是一副枯骨的影子。然而這一幅畫卻被我們的藝術家沖破了。因為那時這位被我疑擬為藝術家的青年預備下車了,他走過我前面,我注視他手中的書本,噯!我又錯了,一本《上海商業名錄》。車室中又起了一陣紛亂,到了我的目的地了。當我在車室外月臺上正準備著下車的一時間,身后一位先生卻在不耐煩地催促我:“喂!快些下去。”我立即就如是想:假如那龐大的街車載了你的生命到了你自己的站上時,你是否也如此不耐煩地愿意“喂!快些下去”的?假如你真是如此,我真將說不出地稱頌你這英雄!一九二六年五月二日(有刪改)[注]懸度,猜測。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交代了“我”剛上街車時受到別人注視而忸怩不安的心理感受,也為下文“我”仔細觀察別人之事做了鋪墊。B.“我”用“上海化的眼光”推測西洋紳士與西洋夫人的夫妻關系以及女修道士的身份,無一例外地都推測錯了。C.結尾以“到了我的目的地了”照應開頭“我上了薄暮時駛行于清麗的林陰路的街車”,使得文章首尾圓合,結構嚴謹。D.本文主要寫了“我”對乘客的觀察及各種猜想,娓娓道來,如同親人好友閑談一般,具有明白曉暢、質樸自然的特點。7.關于文中青年人的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通過對青年人長袍的描寫,為后文“我”推測其藝術家身份埋下伏筆。B.“我”居住之地少有藝術家,因為現實讓他們沒有感受到一絲愉快。C.青年人讀書專心,有生活目標,但是常在凌晨面對江水傾吐苦悶。D.《上海商業名錄》一書點明了“我”對青年人身份的猜想是錯誤的。8.請簡要分析“我”在幻象中凝演出女修道士故事的用意。9.某評論家說,“空間……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在內部決定了敘事的發展”,請簡要分析街車車廂這一空間在文中的敘事作用。(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軾頓首,文潛縣丞張君足下:久別思仰。到京公私紛然,未暇奉書。忽辱手教,且審起居佳勝,至慰!至慰!惠示文編,三復感嘆。甚矣,君之似子由①也。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憤憤者。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見吾善者機也。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于王氏②。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近見章子厚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變取士法特未暇耳。議者欲稍復詩賦,立《春秋》學官,甚美。仆老矣,使后生猶得見古人之大全者,正賴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陳履常與君等數人耳。如聞君作太學博士,愿益勉之?!暗螺o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愛莫助之?!贝送馇f善愛。偶飲卯酒,醉。來人求書,不能覙縷。(選自蘇軾《答張文潛書》,有刪改)材料二:徐防位三公,天子所與論道者也。道論定而為天下則。乃首所建白,禁博士弟子之意說,坐以不修家法之罪,離析圣道,錮蔽后起之聰明,精義隱而浮文昌,道之不亡也幾何哉?宋承其弊,蘇、王二氏之學迭為廢興,而诐淫以逞。延及于今,經義取士,各有師承。塾師腐士,拾殘沈以為密藏,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畫地為獄,徽纆不解,非是者謂之破裂文體。因而狂迷之士,請以雌黃帖括沉埋煙霧之老生從祀先師。世教衰,正學毀,求斯人之弗化為異物也,惡可得哉?(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有刪改)[注]①子由,蘇軾弟蘇轍。②王氏,王安石。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近見章子厚A言B先帝C晚年甚患D文字之陋E欲稍變F取士G法H特未暇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頓首,表示恭敬,與“意映卿卿如晤”(《與妻書》)中的“如晤”都是書信用語。B.患,弊病,與“齊與楚從親?;萃趸贾保ā肚袀鳌罚┲械摹盎肌币馑枷嗤?。C.圖,謀劃、計議,與“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圖”意思相同。D.惡,疑問代詞,怎么,與“物或惡之”(《〈老子〉四章》)中的“惡”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軾感嘆張文潛的文章風格和蘇轍的非常相似,同時也自謙自己的文章不如蘇轍的好,贊同張文潛等人恢復古詩賦、設立管理研學《春秋》的官員的提議。B.蘇軾認為王安石想要讓天下的人與他的學說一致,就好像那荒蕪貧瘠的鹽堿地,滿眼都是黃色的茅草和白色的蘆葦,這一比喻生動形象,批駁力強。C.王夫之認為徐防身居高位,本應是與天子共同論道、制定天下準則的重要人物,卻諫言禁止博士弟子自由發表意見,這將導致圣人之道被割裂以至消亡。D.王夫之批評了宋代通過經義選拔人才的制度,他認為這種制度會讓士人畫地為牢,思想僵化,文體破裂,從而導致世傳的儒學衰落,正宗的儒學被毀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見吾善者機也。(2)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14.蘇軾和王夫之對于宋代的文風有著共同的評價,都認為宋代文風衰敗,但對這種文風的產生原因見解不同,請根據材料內容簡要說明。(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鷓鴣天·賞荷蔡松年①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②,翡翠盤高走夜光。山黛遠,月波長,暮云秋影蘸瀟湘。醉魂應逐凌波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注]①蔡松年,金朝文學家。經歷了宋王朝由北到南的更迭。后隨父親入金,官運亨通。②沉水,即沉香。③凌波,曹植《洛神賦》云“灼若芙蓉出綠波”,后世因稱荷花為凌波仙子。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先全景后特寫,先從荷塘全貌著筆,后描繪了荷花的形貌、色彩與清香。B.下闋前三句描寫了水邊群山和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轉,境界清幽朦朧。C.下闋末兩句以樂景襯哀情,借荷花之美抒發內心牽掛故國、身世飄零的凄涼。D.全詞筆觸細膩,語言洗練,形象生動,物情交融,形神俱妙,堪稱詞中佳作。16.“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一句極為精妙,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加以賞析。(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封建王朝在廣西桂林設郡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賈誼《過秦論》中的“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作為證據。(2)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很多人感慨學習無用了,殊不知強大的外物正是強大自身的利器,一如《荀子·勸學》中的分論點所說:“_______,_______。”(3)“孤城”這一意象以其曠遠、凄涼而又肅殺的特質成為邊塞詩中的???,如“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手捧一本書,讀著讀著就會想起某個人,或者盤算著某件事,或者回憶著某個場景。這在心理學中被稱作走神。它是個體將注意力從當前任務轉移到內部自我的思維和情感之中的過程。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頻繁地走神。為什么呢?想象一下在看電影時,如果我們對每一個鏡頭都(A),特別留意,甲?①大腦會疲憊不堪,運行減慢。②走神是大腦自我調節的過程,③應對復雜的工作任務,④大腦會選擇性地打理并及時反饋某些特定信息,⑤從而讓我們更加有效地感知自身及周圍的世界。閱讀時的走神涉及讀者的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前瞻記憶。情景記憶是個人的相關經歷,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會想到和家人一起去山里游玩的情景,耳畔仿佛響起林蔭路旁的鳥鳴聲,眼前仿佛浮現出蒼翠山色。語義記憶是文本的語義信息,比如看到“山”字可能會讓你想起這是一個象形文字,類似的文字還有“日”“月”“水”“火”等,也可能會讓你想起地理課上老師講的“山是由火山噴發或者板塊碰撞形成的”。乙,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會想到這個周末要和家人到山間游玩,今天下班后要去超市采購相關的物品,出發前要給汽車加滿油,等等。如此看來,閱讀時的走神是大腦的一種自我調整和恢復機制,是人們意識狀態的自然表現,它有助于人們放松身心,應對挑戰和壓力,也有助于大腦產生新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創新思維。但如同硬幣有兩面,丙。比如,它會導致人們注意力渙散,減緩閱讀速度,甚至與重要的信息(B),損害閱讀記憶的完整性,影響人們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分析、判斷、推理。18.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第二段列舉了閱讀時走神涉及的三種記憶及其表現出的可能情況,請仿照其中一種,以“看到‘木’字”為開頭,寫出走神的內容。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進入高三以來,某中學的李華同學常常為自己閱讀時走神而感到苦惱不已,并因此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你作為李華的好朋友,想盡力幫助她改變現狀。請根據材料內容,寫一段當面勸慰她的話。要求:語言簡明,得體,不超過100個字。三、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藝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給年輕人談藝術創作時強調說:“要運用注意力。”這個建議同樣適用于生活?,F實當中,“看”和“看見”是有區別的,“聽”和“聽見”也是有區別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全在于你用心與否。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屆四川省部分學校高三三模(5月聯考)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近代以來,史觀重建始終伴隨中國的興衰沉浮。而今天中國史觀重建面臨的新局面,是其不再只是建立“想象的共同體”,不再是簡單的從古老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而是如何順應一個“現實的共同體”的問題。中國史觀的重塑,不再只是意識形態或學院派的議題,相反,它所需要把握的,是一個正在同時經歷深刻內部變遷和深度外部擴展的中國?,F代中國的變遷,往往是通過思想領域發動,經由意識形態動員,從而形成理論指導實踐、觀念改變現實的歷史邏輯。而當代中國卻已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物質與實體的演化不再輕易服從思想和觀念的規訓,不同社會領域的分化,不再服從于文化觀念的抽象召喚,這與中國人過去的歷史經驗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概而言之,在傳統中國,經史傳統的“歷史意識”承擔著凝聚儒家精英共識的功能;近代以降的戰爭與革命,史觀則扮演著社會動員和辨別敵我的角色。而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改革時代的過渡史觀,則承載了“告別革命”、彌合傷痕、誘導選擇性記憶與歷史遺忘的使命。無一例外,歷史觀在過去所扮演的是從整體上引領中國邁向一個理想社會的魔力形象,它假定可以通過思想深處的觀念來決定性地影響歷史走勢,假定可以借助一種自我的否定來建立新的歷史認同。所以,19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敘事,無論是體現為救亡史觀、啟蒙史觀還是改革史觀,都是以危機史觀的形態呈現的。它需要不斷依據變動的外在力量來被動適應外部的挑戰,時刻準備著調整自己的歷史認知,并且堅信可以通過精神上的緊張來克服物質上的松懈。但是現在,這種熟悉的歷史節奏開始消失了。在對外的意義上,中國當前尤其需要一種新的拓展史觀。而相應于過去的統一內部史觀,中國當下則尤其需要一種新的內部包容史觀。中國近二十年的快速崛起,實際也正得益于一種包容性的社會歷史架構,無論是外包型經濟、互聯網社會還是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都建立在具有高度階層流動性和產業溝通性的歷史基礎之上。上海的金融企業家、義烏批發市場的貿易商人、溫州個體戶、北京公務員、成都動漫碼農、坦桑尼亞中國農場主……如果不是一種具有包容性的歷史架構作為支撐,如果不是革命年代所打破的社會身份體系,這些社會階層的共存和流動將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內部包容史觀和外部拓展史觀的綜觀意義下,告別19世紀和20世紀中國的歷史意識,提供一種超越一元化論述的史觀框架,重建具有高度彈性和活力、富于敘事伸縮性的歷史架構,將是推動中國以一種新的歷史姿態進入新世界的關鍵前提。(摘編自《重塑中國的內外史觀》)材料二:歷史意識概括地說就是人類對自身發展過程的認識,它表現為人類對歷史的記憶、反思、評判以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歷史意識不僅包含了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對歷史的評判與反思,即理性思考。歷史意識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它使人類能夠站在歷史經驗的階梯上,不斷向更高的層級發展。各個民族都有歷史意識,表現出來的形式和特征卻不盡相同。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更新有著重要作用。歷史意識具有民族特征。中國歷史意識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它強調歷史的連續性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注重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靈感和智慧來解決現實問題。敬畏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依托歷史而走向未來,這是中華民族獨特歷史意識的表現。中國龐大的歷史經典體系、完備的史官系統以及豐富多樣的民間史學,彰顯了“歷史”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華民族歷史意識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堅持“歷史理性”與“歷史經驗”相結合的歷史觀。中國歷史意識遵循的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的邏輯,一方面,我們不喜歡從預設的理念出發剪裁歷史材料,而是盡量按事件本來的樣子去記錄,順著蕪雜的歷史材料和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去思考,從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中國有“法先王”的傳統,“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跋韧酢贝砹藲v史的秩序,也代表了歷史的最高理想。“法先王”就是回歸某種歷史的理性和歷史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歷史觀。“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里的“述”,就是指忠實于原貌而原汁原味地呈現歷史。古人對歷史現象的研究與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一樣,都強調實事求是的研究,不從概念或理性原則出發隨意剪裁史料。中國的歷史意識要求以客觀原貌呈現歷史,是為了保證在時間的維度中對過往經驗體驗的本真性,也就是為了保證在既成事實的體驗中能夠順勢引申新的行動邏輯和行為脈絡。堅持有機的歷史觀。所謂有機的歷史觀,一是強調歷史事件、歷史要素的相互聯系;二是強調歷史的連貫性和傳承性。“如入建章宮,千門萬戶,內自相通?!弊杂X地把不同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建構起有機的歷史場景。同時,也會把先后出現的歷史事件,特別是過去的事件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情聯系起來,建立起歷史連續性意識。(摘編自林國標《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代中國的史觀重塑需同時應對內部變遷與外部擴展,要構建富于敘事伸縮性的超越一元化論述的史觀框架。B.危機史觀本質上是一種被動適應模式,在對外這一層面,需要有新的史觀代替以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C.內部包容史觀形成源于全球化壓力下的被動調整,與革命年代主動打破社會身份體系的實踐無關。D.中國改革時代的過渡史觀呈現出的形態是危機史觀,旨在通過選擇性記憶與歷史遺忘等重構歷史。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歷史意識中的“述而不作”雖強調原貌呈現歷史本真性,但允許基于事實體驗順勢引申新的行動邏輯。B.有機的歷史觀注重歷史事件的橫向關聯與縱向延續,其本質仍是對線性進步史觀的隱性認同。C.“法先王”傳統并非簡單地效仿古代制度,而是通過歷史典范的樹立為現實行動賦予理性與精神依據。D.中國歷史意識并不靠預設的理念剪裁歷史材料,而是尊重事件本身,強調從具體實踐中提煉經驗和智慧。3.下列對兩則材料相關內容的比較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聚焦史觀功能演變,材料二側重歷史意識內涵,二者共同指向傳統史觀的現代轉型。B.兩則材料都認為當代史觀應突破危機應對模式,但材料二更強調對歷史本真性的忠實記錄。C.材料一批評改革史觀的歷史遮蔽性,材料二則通過“法先王”傳統肯定歷史經驗的借鑒價值。D.材料一主張建立內外綜觀的新史觀,材料二提出的有機的歷史觀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路徑。4.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二十年的快速崛起,實際也正得益于一種包容性的社會歷史架構”,請結合材料分析這樣說的原因。5.假如你是一位歷史學者,受邀參加一場關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歷史意識”的學術研討會。請結合兩則材料,以“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中國的內外史觀”為主題,撰寫出你的發言提綱。【答案】1.C2.B3.A4.①打破社會身份壁壘,實現農民工、企業家、農場主等多元階層共存流動。②構建產業協同網絡,形成外包型經濟、互聯網社會、完整的工業體系等的經濟生態包容。③消解意識形態規訓,各群體的價值觀念多元并存。5.①堅持歷史理性與經驗的結合,從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和傳承性中汲取智慧,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②包容性史觀是關鍵,既要尊重內部的多樣性,也要關注外部的拓展性,構建具有彈性和富于敘事伸縮性的歷史架構。③有機的歷史觀提醒我們,歷史事件的相互聯系和連貫性是理解全球化與中國關系的重要視角?!窘馕觥俊緦дZ】材料一以動態視角剖析中國史觀從“危機應對”到“內外綜觀”的轉型,強調當代需要超越革命敘事、建立包容性與拓展性并重的新框架,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材料二則立足傳統,系統闡釋中國歷史意識“理性與經驗結合”“實事求是”“有機聯系”三大特質,凸顯中華文明獨特的歷史認知范式。兩文形成互補:前者指向未來建構,后者夯實文化根基,共同勾勒出歷史觀現代轉型中“守正創新”的辯證關系。【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被動調整,與……無關”不合文意,材料一第四段明確指出,包容性史觀的形成得益于“革命年代所打破的社會身份體系”,強調其與革命實踐的繼承關系,而非“被動調整”和“無關”。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其本質仍是對線性進步史觀的隱性認同”于文無據,材料二第六段指出有機的歷史觀強調“歷史事件、歷史要素的相互聯系”和“連貫性”,并未表明其本質和線性進步史觀的關系。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兩則材料都認為當代史觀應突破危機應對模式”錯誤。材料一提出“告別危機史觀”,但材料二未涉及“當代史觀應突破危機應對模式”,其核心是歷史意識的民族特征。C.“批評改革史觀的歷史遮蔽性”“肯定歷史經驗的借鑒價值”錯誤。材料一僅客觀說明改革史觀“誘導選擇性記憶與歷史遺忘”的功能,未作“批評”;材料二肯定“法先王”傳統的歷史理性價值,并非簡單“肯定歷史經驗借鑒”。D.“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路徑”錯誤。材料一的“內外綜觀史觀”強調對中國內外變遷的整體把握,材料二的“有機歷史觀”側重歷史事件的內部聯系與連續性,屬于傳統特征,二者分屬不同維度,無“具體實踐路徑”的直接關聯。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如果不是革命年代所打破的社會身份體系,這些社會階層的共存和流動將是不可想象的”可知,包容性架構打破了傳統社會身份壁壘(如城鄉、職業等級),使“上海金融企業家、義烏商人、溫州個體戶、北京公務員、成都碼農、坦桑尼亞農場主”等多元階層得以共存并自由流動,釋放了社會活力。②材料一提到“外包型經濟、互聯網社會還是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都建立在具有高度階層流動性和產業溝通性的歷史基礎之上”,表明包容性架構促進了不同產業(如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經濟)、不同經濟模式(如外向型與內需型)的協同發展,形成多元經濟生態。③材料一指出“不同社會領域的分化,不再服從于文化觀念的抽象召喚”,暗示包容性架構消解了單一意識形態對各群體的規訓,允許不同價值觀念(如商業精神、創新文化)并存,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活力。【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整合概括材料信息、撰寫發言提綱的能力。①由“不預設理念剪裁歷史,從史實中找答案”可知,面對全球化問題(如貿易摩擦),需基于客觀數據與歷史經驗(如古代絲綢之路合作邏輯)分析對策,避免空談理論。同時,“法先王”傳統提示可借鑒歷史秩序中的理性精神(如和平互利原則),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視角。②從“多元階層共存流動”(金融家、創業者等)可見,需打破身份壁壘,包容不同產業(互聯網/制造業)、文化的差異,釋放社會活力以應對全球化競爭。告別被動危機史觀,以“一帶一路”為例,主動通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拓展國際空間,構建彈性敘事(如中國發展與全球共贏的關聯)。③“歷史事件相互聯系”要求關注中國與全球的聯動(如氣候治理中中國減排與全球生態的關系);“連貫性傳承”則需銜接古代開放傳統(如海上絲綢之路)與當下全球化戰略(如RCEP合作),凸顯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性與全球責任。(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街車隨筆施蟄存挾了幾冊零亂的書本,我上了薄暮時駛行于清麗的林陰路的街車。車廂內早靜默而安閑地坐著許多客人。我跨入車門,顯身在他們之前的時候,我立刻成了一個許多夾雜的目光的鵠的了。于是,因為我一見陌生人,便要覺得忸怩,所以此時也十分靦腆地找了一個空座。似乎那時候,夾雜的目光還在向我紛射,這回事卻使我好生的不耐煩,逼得我將兩眼追逐著街車的速度,慌忙地瀏覽路旁飛也似的退去的紅樓碧瓦。漸漸地敢于回轉目光來,怯生生的向四周環顧了一回。在我左旁坐著一位西洋夫人,正一手拿著她的象牙框小手鏡照著她半老的嫩臉;一手拿一塊小小的絲帕在擦去臉上的灰塵之類。不幸她的姑娘時代巧笑生情的兩靨上已生出了不少的雀痣,我想她將手鏡照見時,或者也很想將絲巾拭去它們,但究竟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在她身旁,側坐著一位穿著得很體面的西洋紳士。實際上,他是不是一個紳士,我是不十分明白,姑且用上海化的眼光來測度他,大概總是一位紳士罷。他闊而且厚的兩肩承著他巨大的頭顱!紅而高突的上唇承著一堆濃黑的很滑稽的法國式須,他倨傲似地在瞧一份報紙,又儼然是一個如紳士之類的上流人,我料定他必然是身旁這位夫人的主人公了。我不得不略將目光移動一下。在她身左,是坐著一位青年人,穿著淺灰色的長袍,頭發很長很亂,光景有四個星期沒有梳剪了。然而他臉上天產的皮色卻是十分的細密,比他身旁的人工的嬌面似乎要自然到十倍以上,他低著頭在專心的翻看他手中的書本,我于是想到他必然是一位可尊敬的藝術家。咳!在這個蕪穢的海濱,藝術家是少有的。在這里,人的力自然的力都不能供給藝術家些微的愉快,然而他所以在這里的街車中,十分憔悴地看書,我想他決然是不幸而降生在這里的一個偉大的天才。他從小時到現在總沒有能力使他能遠離此地,所以他的形容是如此枯槁。我冥想他每天清晨,曉霧未消,睡著的人未醒的時候,他或者真是獨步在黃浦江邊,對著滔滔流水,向偉大的精靈訴說他的苦悶!車停在一個站上,車室中便起了一陣紛亂。我的懸度[注]是失敗了。因為當那西洋夫人下車的時候,那位紳士卻非但并不下車,甚且也不向他夫人表示一些禮貌,因此我承認我的懸度終于成為一個滑稽的幻想劇。在此時有一位女修道士上車來。她,我一眼便能斷定,是一個中年的鄉村婦人。她披著修道士的玄色長衣,白色的大帽和胸巾。很虔誠似的進了車室,攝起她累墜的衣緣悄然坐下。她的臉色,幾乎是未曾經過血液的滋潤的,干枯,黃,灰白,如老婦人一般。于是我在幻象中凝演出她的故事來:不記得是那一年的某一日,她,村里的貧苦姑娘,隨著她的嫂子和鄰婦到鄰村修道院中做禮拜去,她是并不明白這是什么一回事(其實她至今也還未曾明白),只是因為修道士的啟示,她知道信仰天主是會受福佑的。于是她是這樣的記著,隨著大眾每七天一次去信仰天主,預備他降給她的幸福來臨。于是院長便用她們許多名字到她的主教那里交易了好些錢帛,于是便給她們都穿上了這一身雅淡的玄色長袍,兜上了白色的胸巾,每個月使她有充分的金錢使用,不像在她們父母身旁那樣清苦,每天也不要織布,也不要在早晨將雞鴨放到麥場上去,也不要在正午時分替她們的父親送飯到田里去。她們真是十分的舒服,每天只須在幾行燭光下面,朦朧而寂寞的經堂中念幾頁經文,此外便一些事情也不用做了。如此一年一年的過去,從她們青年時代到了中年。但是她們總有些兒不知足,以為天父何以至今沒有賜給她們以一種使她們能消弭了一切遺憾的福佑,她們天天如此懸念,如此盼望,但是并不敢在天父座前,圣潔的燭光之下開口祈求。因此她們的臉上的紅霞逐漸消游到天父的神龕里去。她現在是貼坐在那位裝束得很奪目的夫人身旁。我似乎能聽到她正在同時說兩句話,她依約之間好像在向那位夫人說:“你是有罪了?!蓖瑫r又似乎在說:“慈悲的天主!將這個幸福也給予了我。”我一瞥間看見一幅圣潔的天主畫像,在他背后是一副枯骨的影子。然而這一幅畫卻被我們的藝術家沖破了。因為那時這位被我疑擬為藝術家的青年預備下車了,他走過我前面,我注視他手中的書本,噯!我又錯了,一本《上海商業名錄》。車室中又起了一陣紛亂,到了我的目的地了。當我在車室外月臺上正準備著下車的一時間,身后一位先生卻在不耐煩地催促我:“喂!快些下去。”我立即就如是想:假如那龐大的街車載了你的生命到了你自己的站上時,你是否也如此不耐煩地愿意“喂!快些下去”的?假如你真是如此,我真將說不出地稱頌你這英雄!一九二六年五月二日(有刪改)[注]懸度,猜測。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交代了“我”剛上街車時受到別人注視而忸怩不安的心理感受,也為下文“我”仔細觀察別人之事做了鋪墊。B.“我”用“上?;难酃狻蓖茰y西洋紳士與西洋夫人的夫妻關系以及女修道士的身份,無一例外地都推測錯了。C.結尾以“到了我的目的地了”照應開頭“我上了薄暮時駛行于清麗的林陰路的街車”,使得文章首尾圓合,結構嚴謹。D.本文主要寫了“我”對乘客的觀察及各種猜想,娓娓道來,如同親人好友閑談一般,具有明白曉暢、質樸自然的特點。7.關于文中青年人的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通過對青年人長袍的描寫,為后文“我”推測其藝術家身份埋下伏筆。B.“我”居住之地少有藝術家,因為現實讓他們沒有感受到一絲愉快。C.青年人讀書專心,有生活目標,但是常在凌晨面對江水傾吐苦悶。D.《上海商業名錄》一書點明了“我”對青年人身份的猜想是錯誤的。8.請簡要分析“我”在幻象中凝演出女修道士故事的用意。9.某評論家說,“空間……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在內部決定了敘事的發展”,請簡要分析街車車廂這一空間在文中的敘事作用?!敬鸢浮?.B7.C8.①豐富文章內容,交代出前面“她的臉色,幾乎是未曾經過血液的滋潤的,干枯,黃,灰白,如老婦人一般”的原因。②揭示社會現實,窮苦的人對未來沒有希望,只能將希望寄托在虛幻的天主上,引發讀者思考,借此深化了主旨。9.①街車車廂為人物活動提供場所。街車車廂具有半封閉式和流動性特點,因而文本所寫人物,如西洋夫人、青年人、女修道士等,以及他們的活動都集中在車廂這一空間內,車廂也成為“我”觀察社會的窗口。②推動了故事的進程。隨著街車的行駛,車廂這一空間內的人物會發生變化,“我”對車廂人物的觀察及心理活動也隨之變化。如先對西洋夫人和西洋紳士關系的推測,再對青年藝術家身份的斷定,后來對女修道士家境故事的推想等,從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窘馕觥俊緦дZ】本文以車廂為微型社會舞臺,展現了1920年代上海都市眾生相。施蟄存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錯位的人物想象,西洋夫婦的體面假象、誤認藝術家的職員、被宗教規訓的修女,構建了現實與幻象交織的敘事空間。車廂的封閉性強化了人物間的心理張力,不斷推翻的懸度揭示表象與本質的割裂,最終在諷刺反轉中,完成對現代都市虛偽性的祛魅?!?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我’用‘上?;难酃狻茰y西洋紳士與西洋夫人的夫妻關系以及女修道士的身份”錯,擴大范圍。根據原文“實際上,他是不是一個紳士,我是不十分明白,姑且用上?;难酃鈦頊y度他,大概總是一位紳士罷”可知,“我”用“上?;难酃狻眮硗茰y的是那個男士為紳士;另外“無一例外地都推測錯了”錯,根據文中相關內容可知,“我”對女修道士的身份的推測,作者并沒有表明對錯。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是常在凌晨面對江水傾吐苦悶”錯,于文無據。根據文中“我冥想他每天清晨,曉霧未消,睡著的人未醒的時候,他或者真是獨步在黃浦江邊,對著滔滔流水,向偉大的精靈訴說他的苦悶”可知,這是“我”想象的,并不是現實中青年人的表現,而且傾吐的不一定就是苦悶。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直接描寫女修道士“臉色幾乎是未曾經過血液的滋潤的,干枯,黃,灰白,如老婦人一般”,而“我”的幻象則揭示了這一外貌的深層成因?;孟笾刑岬剿皬那嗄陼r代到中年”都在修道院過著“朦朧而寂寞”的生活,“每天只須在幾行燭光下面念幾頁經文”,這種缺乏真實生活滋養、與自然和人間煙火隔絕的狀態,正是她面色枯槁的根源。通過幻象補敘她“貧苦姑娘”的出身,以及被院長“用名字交易錢帛”、以“雅淡長袍”換得“每月充分金錢”的經歷,既解釋了她為何進入修道院,也暗示這種看似“舒服”的生活實則是對生命力的消磨——“臉上的紅霞逐漸消游到天父的神龕里去”,肉身雖存,精神卻在虛幻信仰中逐漸枯萎,使外貌描寫從單純的視覺印象升華為對人物命運的隱喻。②幻象中女修道士的故事并非孤立,文中明確點出她是“許多名字”中的一個,修道院用“她們”的信仰換取利益,而“她們”則在“懸念”與“盼望”中耗盡青春。這種群體遭遇折射出特定時代背景下,底層女性因貧困與蒙昧淪為宗教商業化犧牲品的現實,她們“并不明白”信仰的本質,只將“福佑”當作改變命運的唯一希望,卻在“不敢開口祈求”的壓抑中逐漸失去生命活力。文中“我似乎能聽到她同時說兩句話”的細節——既譴責他人“有罪”,又渴求“幸福給予我”——暴露出信仰異化下的精神矛盾:一方面被規訓出道德優越感,另一方面又難掩對世俗幸福的本能向往。而“圣潔的天主畫像”與“枯骨影子”的視覺疊加,更直接揭露了宗教幻象對人性的吞噬,使個體悲劇升華為對封建宗教桎梏、底層生存困境的深刻批判,引導讀者思考虛妄信仰與真實人生的關系?!?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①街車車廂是一個相對獨立且半封閉的空間,人物的活動范圍被限定在這個狹小的區域內。車廂內的人物包括西洋夫人、西洋紳士、青年人、女修道士等,他們復雜多樣,是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西洋夫人和紳士代表著上層社會,青年人可能象征著知識分子或藝術家,女修道士則代表著宗教信仰者。車廂為人物活動提供場所,它成為了一個微型的社會縮影,“我”通過觀察車廂內的人物,實際上是在觀察社會的各個層面。車廂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將這些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為“我”提供了觀察社會的窗口。②街車的流動性使得車廂內的人物不斷變化,這種變化直接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如,西洋夫人和紳士的先后下車,使得“我”對他們的關系產生了最初的推測,而當西洋夫人下車而紳士不下車時,“我”的推測被打破,情節因此發生了轉折。這種人物的上車和下車,以及他們在車廂內的行為變化,為“我”的觀察和思考提供了新的素材,從而推動了情節的進展。車廂內的人物和事件不斷刺激著“我”的心理活動。一開始,“我”對西洋夫人和紳士的關系產生了好奇和推測;接著,“我”對青年人的身份進行了判斷,認為他是一位藝術家;然后,女修道士的出現又引發了“我”對她的身世和信仰的聯想。隨著街車的行駛和車廂內人物的變化,“我”的心理活動也在不斷變化,這種心理活動的變化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內在動力。(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軾頓首,文潛縣丞張君足下:久別思仰。到京公私紛然,未暇奉書。忽辱手教,且審起居佳勝,至慰!至慰!惠示文編,三復感嘆。甚矣,君之似子由①也。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憤憤者。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見吾善者機也。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于王氏②。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近見章子厚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變取士法特未暇耳。議者欲稍復詩賦,立《春秋》學官,甚美。仆老矣,使后生猶得見古人之大全者,正賴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陳履常與君等數人耳。如聞君作太學博士,愿益勉之。“德輔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愛莫助之?!贝送馇f善愛。偶飲卯酒,醉。來人求書,不能覙縷。(選自蘇軾《答張文潛書》,有刪改)材料二:徐防位三公,天子所與論道者也。道論定而為天下則。乃首所建白,禁博士弟子之意說,坐以不修家法之罪,離析圣道,錮蔽后起之聰明,精義隱而浮文昌,道之不亡也幾何哉?宋承其弊,蘇、王二氏之學迭為廢興,而诐淫以逞。延及于今,經義取士,各有師承。塾師腐士,拾殘沈以為密藏,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畫地為獄,徽纆不解,非是者謂之破裂文體。因而狂迷之士,請以雌黃帖括沉埋煙霧之老生從祀先師。世教衰,正學毀,求斯人之弗化為異物也,惡可得哉?(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有刪改)[注]①子由,蘇軾弟蘇轍。②王氏,王安石。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近見章子厚A言B先帝C晚年甚患D文字之陋E欲稍變F取士G法H特未暇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頓首,表示恭敬,與“意映卿卿如晤”(《與妻書》)中的“如晤”都是書信用語。B.患,弊病,與“齊與楚從親?;萃趸贾保ā肚袀鳌罚┲械摹盎肌币馑枷嗤?。C.圖,謀劃、計議,與“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圖”意思相同。D.惡,疑問代詞,怎么,與“物或惡之”(《〈老子〉四章》)中的“惡”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軾感嘆張文潛的文章風格和蘇轍的非常相似,同時也自謙自己的文章不如蘇轍的好,贊同張文潛等人恢復古詩賦、設立管理研學《春秋》的官員的提議。B.蘇軾認為王安石想要讓天下的人與他的學說一致,就好像那荒蕪貧瘠的鹽堿地,滿眼都是黃色的茅草和白色的蘆葦,這一比喻生動形象,批駁力強。C.王夫之認為徐防身居高位,本應是與天子共同論道、制定天下準則的重要人物,卻諫言禁止博士弟子自由發表意見,這將導致圣人之道被割裂以至消亡。D.王夫之批評了宋代通過經義選拔人才的制度,他認為這種制度會讓士人畫地為牢,思想僵化,文體破裂,從而導致世傳的儒學衰落,正宗的儒學被毀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見吾善者機也。(2)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14.蘇軾和王夫之對于宋代的文風有著共同的評價,都認為宋代文風衰敗,但對這種文風的產生原因見解不同,請根據材料內容簡要說明。【答案】10.BEH11.B12.D13.(1)或許又有人會說這是我的代筆,這種說法尤其可笑。這大概是只看到了我的優點。(2)竟然不知道心為什么而用,性情為什么體現,三王是從哪個家族興起的,五霸是在什么時代產生的。14.①蘇軾認為這衰敗源于王安石試圖使天下文風統一,導致文化多樣性的喪失。②王夫之認為原因是宋朝繼承了前朝弊端,再加上三蘇和王安石的學說交替興衰。【解析】【導語】這兩篇文言文展現了宋代文風的深刻反思。蘇軾以書信體委婉批評王安石“好使人同己”導致文風僵化,主張多元發展;王夫之則從歷史角度痛斥科舉制度禁錮思想,致使儒學衰微。兩文皆以比喻見長(蘇用“黃茅白葦”,王用“畫地為獄”),共同揭示了宋代文風衰敗的根源,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文化傳承的深切憂慮?!?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近日見到章子厚的文章說,先帝晚年很擔心做文章的陋習,想要稍稍改變一下選拔人才的辦法,只是沒有來得及做?!罢伦雍瘛笔恰耙姟钡馁e語,同時又是“言”這個動作的主語,“言”后面接所說的內容,所以在“言”后B處斷開,形成一個主謂結構。“先帝”是主語,“甚患”是謂語動詞,“文字之陋”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所以在“陋”后E處斷開;“取士法”是“變”賓語,即“改變取士的方法”,這是一個完整的動賓結構,所以在“法”后H處斷開;“特未暇耳”則是一個補充說明,獨立成句。故選BEH?!?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頓首,表示恭敬;/如晤,如同見面,舊時書信用語。句意:蘇軾有禮。/意映愛妻,見字如見面。B.錯誤?;?,弊?。?意動用法,以……為患,憂慮,擔憂。句意:而弊病在于他喜歡讓別人同自己一致。/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感到擔憂。C.正確。句意:我也想這樣去做。/希望您考慮這件事。D.正確。惡,疑問代詞,怎么;/討厭、厭惡。句意:怎么可能呢?/有的都厭惡它。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文體破裂”錯誤,從原文“塾師腐士,拾殘沈以為密藏, 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畫地為獄,徽纆不解,非是者謂之破裂文體”看,是那些塾師腐士認為不按照他們的固有方式去做,他們就稱之為“破裂文體”,這并非王夫之的觀點。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者”,或許有人;“謂”,說;“殆”,大概;“機”,跡象。(2)“曾”,竟然;“為何”,為什么;“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三王于何族起”“五霸于何世興”。【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可知,蘇軾認為這衰敗源于王安石試圖使天下文風統一,導致文化多樣性的喪失。②根據材料二“宋承其弊,蘇、王二氏之學迭為廢興,而诐淫以逞”可知,王夫之認為原因是宋朝繼承了前朝弊端,再加上三蘇和王安石的學說交替興衰。參考譯文:材料一:縣丞張文潛先生,蘇軾有禮:久別了,想念和景仰你,我到京后公事和私事一直不斷,沒有來得及回信。忽然又有勞你給我手書,知道你日常起居一切都好,很欣慰!很欣慰!惠賜你的文章匯編,感嘆許久。你的文章與我弟弟蘇轍的太像了。蘇轍的文章實在是比我強,但是世俗的人不知道,于是認為他不如我。他的為人是很不想讓人了解自己的文采的,他的文章就像他的為人,所以洋洋灑灑淡泊名利,有一唱三嘆的韻味,他秀美杰出的文采,最終將不會被埋沒。他寫作《黃樓賦》,才稍微自我振奮激勵起來,像想要振奮糊里糊涂的人。或許又有人會說這是我的代筆,這種說法尤其可笑。這大概是只看到了我的優點。文字的衰敗程度,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其根源其實是出在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未必是不好的,而弊病在于他喜歡讓別人同自己一致。從孔子起,就不能使每個人相同,顏淵的仁義,子路的勇敢,不能使他們互相調換位置。但是王安石想要讓天下的人與他的學說一致!大地的美妙在于,生養萬物是其共性,而萬物卻并不相同。只有荒蕪貧瘠的鹽堿地,滿眼才都是黃色的茅草和白色的蘆葦,這就是王安石所想要的相同。近日見到章子厚的文章說,先帝晚年很擔心做文章的陋習,想要稍稍改變一下選拔人才的辦法,只是沒有來得及做。你們提議想要稍加恢復古詩賦,設立管理研學《春秋》的官員,很好。我老了,使后來的學子還能看見古人的風貌,就靠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陳履常和你等幾人了。如果我能聽到你做太學博士的消息,希望你更加努力?!暗赖码m像鴻毛一樣輕巧,卻很少有人能舉起它。我也想這樣去做,可惜力不從心?!贝送饽阋f保重。我早上偶爾喝了點酒,有些醉意。又有人來求我寫信,不能詳說了。材料二:徐防位至三公,是能和天子一起論道的人。道一旦確定就成為天下(共同遵守)的準則。但徐防卻首先向皇帝建議,禁止博士弟子憑個人的意見立說,用不修本家之學的罪名治罪,這割裂了圣人之道,禁錮蒙蔽了后起的聰明的人,精義隱微,輕浮的文章繁榮,道不消亡還能有多久呢?宋代繼承了漢代的這個弊端,蘇氏、王氏二家的學說互相攻擊,輪流廢興,而陰險放縱之徒趁機逞強。發展到今天,通過經學典義選拔人才,士人又各有師承。那些私塾的教師、迂腐的士人,拾起殘篇敗跡當作秘藏的寶貝,竟然不知道心為什么而用,性情為什么體現,三王是從哪個家族興起的,五霸是在什么時代產生的。他們畫地為牢,不解身上的繩索,誰要是不這樣做,他們就稱之為破裂文體。因此一些狂妄迷惑的士人,就請那些信口雌黃、迂腐至極、埋首于故紙堆的老書生,隨從祭祀先師。世傳的儒學衰落,正宗的儒學被毀滅,想讓這樣的士人不化為異物,怎么可能呢?(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鷓鴣天·賞荷蔡松年①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②,翡翠盤高走夜光。山黛遠,月波長,暮云秋影蘸瀟湘。醉魂應逐凌波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注]①蔡松年,金朝文學家。經歷了宋王朝由北到南的更迭。后隨父親入金,官運亨通。②沉水,即沉香。③凌波,曹植《洛神賦》云“灼若芙蓉出綠波”,后世因稱荷花為凌波仙子。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先全景后特寫,先從荷塘全貌著筆,后描繪了荷花的形貌、色彩與清香。B.下闋前三句描寫了水邊群山和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轉,境界清幽朦朧。C.下闋末兩句以樂景襯哀情,借荷花之美抒發內心牽掛故國、身世飄零的凄涼。D.全詞筆觸細膩,語言洗練,形象生動,物情交融,形神俱妙,堪稱詞中佳作。16.“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一句極為精妙,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加以賞析。【答案】15.C16.①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②將荷花比作“胭脂雪”,形象地寫出荷花淺淡如胭脂的顏色以及其輕盈、嬌美如雪的姿態;把荷葉比作“翡翠盤”,突出了荷葉碩大、圓潤、碧綠的特點;將荷葉上閃爍著光芒的水珠比作“夜光”,展現出晶瑩剔透的美感。③通過這些比喻,更加形象地描繪出荷花和荷葉的美麗形態與神韻。【解析】【導語】這首詞以清麗筆觸勾勒荷塘晚景,上闋寫實,“秀樾橫塘”全景鋪陳,“胭脂雪瘦”特寫傳神;下闋轉虛,“山黛”“月波”造空蒙之境,末句“凌波夢”化用典故,將物象提升至精神層面。全篇明寫荷韻,暗藏身世之嘆?!?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以樂景襯哀情,借荷花之美抒發內心牽掛故國、身世飄零的凄涼”錯誤,應該是情景交融,表達了詞人對荷塘的眷戀之情。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修辭手法的能力。①“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是說“你看那嬌美的荷花多像深閨中因相思而衣帶漸寬的少婦,她白凈的面頰上淡施紅粉如熏了沉水清香;那荷葉含露,多像高高托起的翡翠盤上面流轉的夜明珠在閃光”。此句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②把荷花比作“胭脂雪”,用“胭脂”摹寫荷花淺紅柔婉的色調,“雪”則以輕盈素潔的質感引發讀者聯想,形象地寫出荷花淺淡如胭脂的顏色以及其輕盈、嬌美如雪的姿態;把荷葉比作“翡翠盤”,“翡翠”以寶玉的溫潤晶瑩強化荷葉的碧色深度,“盤”則勾勒出荷葉碩大、圓潤、舒展的特點;將荷葉上閃爍著光芒的水珠比作“夜光”,以珠寶的神秘光芒喻水珠的晶瑩剔透,“走”字賦予靜態水珠以滾動的生命力,展現出晶瑩剔透的美感。③荷花、荷葉、水珠在此不僅是自然景物,更是詞人精神世界的呈現,此處通過這些生動的比喻,生動展現了荷花的嬌艷姿態和荷葉的碧綠圓潤,營造出清雅脫俗的意境。能引發讀者的想象、聯想,更加形象地描繪出荷花和荷葉的美麗形態與神韻,讓人回味無窮。(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封建王朝在廣西桂林設郡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賈誼《過秦論》中的“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作為證據。(2)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很多人感慨學習無用了,殊不知強大的外物正是強大自身的利器,一如《荀子·勸學》中的分論點所說:“_______,_______?!保?)“孤城”這一意象以其曠遠、凄涼而又肅殺的特質成為邊塞詩中的???,如“_______,_______”?!敬鸢浮竣?南取百越之地②.以為桂林、象郡③.君子生非異也④.善假于物也⑤.大漠窮秋塞草腓⑥.孤城落日斗兵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郡、生、腓、仞。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手捧一本書,讀著讀著就會想起某個人,或者盤算著某件事,或者回憶著某個場景。這在心理學中被稱作走神。它是個體將注意力從當前任務轉移到內部自我的思維和情感之中的過程。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頻繁地走神。為什么呢?想象一下在看電影時,如果我們對每一個鏡頭都(A),特別留意,甲?①大腦會疲憊不堪,運行減慢。②走神是大腦自我調節的過程,③應對復雜的工作任務,④大腦會選擇性地打理并及時反饋某些特定信息,⑤從而讓我們更加有效地感知自身及周圍的世界。閱讀時的走神涉及讀者的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前瞻記憶。情景記憶是個人的相關經歷,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會想到和家人一起去山里游玩的情景,耳畔仿佛響起林蔭路旁的鳥鳴聲,眼前仿佛浮現出蒼翠山色。語義記憶是文本的語義信息,比如看到“山”字可能會讓你想起這是一個象形文字,類似的文字還有“日”“月”“水”“火”等,也可能會讓你想起地理課上老師講的“山是由火山噴發或者板塊碰撞形成的”。乙,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會想到這個周末要和家人到山間游玩,今天下班后要去超市采購相關的物品,出發前要給汽車加滿油,等等。如此看來,閱讀時的走神是大腦的一種自我調整和恢復機制,是人們意識狀態的自然表現,它有助于人們放松身心,應對挑戰和壓力,也有助于大腦產生新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創新思維。但如同硬幣有兩面,丙。比如,它會導致人們注意力渙散,減緩閱讀速度,甚至與重要的信息(B),損害閱讀記憶的完整性,影響人們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分析、判斷、推理。18.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第二段列舉了閱讀時走神涉及的三種記憶及其表現出的可能情況,請仿照其中一種,以“看到‘木’字”為開頭,寫出走神的內容。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進入高三以來,某中學的李華同學常常為自己閱讀時走神而感到苦惱不已,并因此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你作為李華的好朋友,想盡力幫助她改變現狀。請根據材料內容,寫一段當面勸慰她的話。要求:語言簡明,得體,不超過100個字?!敬鸢浮?8.示例:A目不轉睛(或“聚精會神”)B失之交臂(或“擦肩而過”)19.③在“應對”前加“為”或“為了”;④將“打理”改為“處理”。20.示例一(情景記憶):看到“木”字,你可能會想到自己每天都要和“木”相處的情景,眼前是床、椅、桌等日常的木制家具,腦中浮現的更是古人巧借木材之力打造的橋、舟等交通工具。示例二(語義記憶):看到“木”字,你可能會想到它能夠出現在有道德教育意義的成語中,類似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工業互聯網平臺云計算資源動態分配在智慧社區中的應用案例報告
- 文化與娛樂:網絡直播內容創新與商業模式分析報告
- 2025年露營經濟下戶外運動服飾市場消費趨勢及市場潛力研究報告
- 2025年食品與飲料行業健康食品市場細分策略報告
- 教育游戲化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實踐探索報告
- 2025年綠色消費理念傳播對消費者環保行為的影響及行為引導策略報告
- 2025年冷鏈物流溫控技術對食品冷鏈物流行業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報告
- 2025年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投資風險與機遇分析報告
- 聘用兼職教師合同
- 職業高中高二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 抗滲混凝土抗滲試驗方法
- GB/T 11023-2018高壓開關設備六氟化硫氣體密封試驗方法
- 九年級十二班走讀生家長會課件
- 工改工政策分析課件
- 醇基燃料技術資料
- 施工企業資質及承接工程的范圍
- 泥漿測試記錄表
- 《摩擦力》說課課件(全國獲獎實驗說課案例)
- 個人信用報告異議申請表
- 初中數學 北師大版 七年級下冊 變量之間的關系 用圖象表示的變量間關系 課件
- 2023年藝術與審美期末試卷答案參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