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熱點專題-結合最近_第1頁
中考歷史熱點專題-結合最近_第2頁
中考歷史熱點專題-結合最近_第3頁
中考歷史熱點專題-結合最近_第4頁
中考歷史熱點專題-結合最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0情連玉樹和同一家北京時間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東經96.7)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截至到4月18日上午10時,玉樹地震遇難人數為1706人,失蹤256人,受傷12128人,其中重傷1424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災區強調,救人是目前最緊迫的問題,一個人也不要放棄。要調動一切力量參加搜救工作,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國家領導人都提前結束外事訪問,回國救災。全國人民和世界很多國家和人民發揚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給予無私援助。玉樹讓我們牽掛,讓我們回顧初中歷史中與藏族、西藏相關的歷史吧!【歷史回眸】我們的藏族我們的西藏古代:西藏自古是中國領土,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1.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唐蕃“和同為一家”。2.元朝加強對西藏管轄,西藏是元朝的正式行政區。(元政府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3.清朝時,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27年,清朝設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現代:1.新中國籌建時,中國共產黨提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晉美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3.1959年,西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把封建農奴主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61年,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西藏成為五大牧區之一。【試題鏈接】一、單項選擇題1.清朝前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下列充分反映這一現象的歷史事件是①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②設宣政院③冊封班禪④設伊犁將軍⑤鄭成功收復臺灣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2.(2009年·淄博中考)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關于西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和同為一家”B.元朝時西藏成為正式的行政區C.清朝時設置伊犁將軍,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D.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3.(2009年·淮北模擬)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一項議案,決定把每年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以紀念50年前在西藏進行的民主改革。保障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一國兩制”的構想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求同存異”方針二、材料解析題4.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民族團結、民族友好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材料一松贊干布文成公主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尺帶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書(1)藏族在唐朝時被稱作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漢藏的友好關系,請寫出材料反映的史實。(2)哪一朝代的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3)清朝時期,中央政府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規定達賴和班禪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最早正式賜予他們以“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封號的清朝皇帝分別是誰?(4)以上這些史實說明了什么問題?材料三大型政論片《跨越》分為“走向光明”“換了人間”“春到高原”“世紀凱歌”“天路新曲”“再創輝煌”六集,翔實記錄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以及西藏社會的偉大歷史跨越。生動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民主改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5)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什么制度?有什么意義?(6)材料三中的“走向光明”“換了人間”分別是指西藏歷史上哪兩件重大歷史事件?(7)請舉例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西藏地區取得的建設成就。(舉三例即可)讓我們為受災的人們祈福,為遇難的人們默哀。地震可能將一切都化為烏有,但它讓全中國兄弟姐妹們的心連得更昆!中國人民與玉樹人民“和同為一家”。參考答案:1.B2.C3.A4.(1)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2)元朝。(3)順治帝、康熙帝。(4)自古以來,漢藏關系密切、友好,也說明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5)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6)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7)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建了青藏鐵路;西藏成為我國的重要牧區等。作者簡介:吳花英,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教師。歷史組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從事歷史教學18年,參與編寫《淄博市歷史中考指導》,在《中國教師報》、《中學歷史報》上發表文章數十篇,被評為“臨淄區學科帶頭人”“臨淄區優秀教師”“臨淄區優秀班主任”。關注民生無窮期【熱點綜述】所謂民生即國民的生計與生活,也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古往今來,中國歷代政府都注重和解決民生問題。從儒家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到現在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摘自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2006年4月2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由此可見關注民生無窮期。民生問題,任何時候都是熱點。尤其現在國際金融危機,更會成為歷史中考關注的重要問題。【教材鏈接】一、中國古代史1.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還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2.禹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深受人們的愛戴。3.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4.戰國時儒家學派孟子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統治者“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主張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5.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6.商鞅變法內容之一: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7.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們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8.漢武帝重視興修水利,開鑿了白渠,并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令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9.三國時期的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10.隋文帝在位時,改革制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11.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偉大(“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唐玄宗重視地方吏治,戒奢侈,重視興修水利。12.武則天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繼續發展。二、中國近代史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平均地權)。三、中國現代史1.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就著手恢復經濟、發展生產。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1953-1956年,走農業合作化道路,廣大農民積極參加農業合作社,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2.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采取的重大舉措:①政治協商制度;②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加強民主法制建設;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建國后,黨和政府為了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956年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繁榮文藝。4.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頭20年里,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存在的主要問題:①政治、經濟方面“左”傾錯誤的推行(1958-1964年,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生產遭到破壞),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民主法制也受到嚴重破壞。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產積極性受挫。5.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歷史性巨變。6.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安居工程。7.目前,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知識拓展】世紀之交,黨和政府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走和平崛起道路等。【命題方向】1.民本思想的考查: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中國古今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民族心理素質的養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各種角度多種方式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及相關人物。2.民生問題的考查:關注民生問題自古有之。古代統治者的輕徭薄賦、近代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新中國關注民生的事例更是屢見不鮮。特別是政史綜合測試的地區,結合世紀之交黨和政府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等時政熱點,綜合考查運用歷史觀點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或材料解析,或問題探究。歷史上的救災、抗災事件和目前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也屬于國家關注民生的范疇。考試中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3.存在問題的考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頭20年里,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存在的主要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嚴重失誤,在中考中從不回避,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往往融入其中。【試題演練】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含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這是2005年5月,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拜謁何處時的祭文?A.黃帝陵B.炎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2.下圖所示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A.春秋時期B.戰國時期C.秦朝時期D.西漢時期3.作家余秋雨曾經寫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還為無數民眾輸送涓涓清流。”修筑這個“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禹B.李冰C.商鞅D.李春4.中國古代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的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莊子D.韓非5.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它的安流或泛濫深刻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對于黃河的治理,漢朝比較重視的兩個皇帝是A.漢高祖漢武帝B.漢景帝漢文帝C.漢武帝漢明帝D.漢武帝光武帝6.東漢時期,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為此,一位水利專家主持進行治理,此后黃河八百年沒有改道。這位水利專家是A.王景B.李冰C.杜詩D.酈道元7.唐太宗告誡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種思想源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8.2007年“兩會”的主題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你知道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主張的人是A.李鴻章B.孫中山C.毛澤東D.鄧小平9.在近代中國,系統闡釋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為綱領的政治派別是A.地主階級洋務派B.資產階級維新派C.地主階級頑固派D.資產階級革命派10.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與完善,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2009年“兩會”期間,同學們看到下面的老照片,紛紛推算它的年齡,準確的是A.34B.50C.55D.6011.下列對我國1950~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將土地收歸國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廢除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2.“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的民主政治與法治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現在A.制訂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C.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D.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3.觀察右面我國糧食人均變化圖,其中促使1949年至1959年糧食人均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B.對外開放擴大C.農村產業結構調整D.大躍進14.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B點到C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建設沒有計劃性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C.“左”傾錯誤嚴重泛濫D.“文革”擴展到經濟領域15.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A.一五計劃實施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C.土地改革D.三大改造16.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下列哪一項不屬于黨和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而采取的措施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1978年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D.近年來開通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7.“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作主人,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對聯中的兩次“分田”指的是A.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社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C.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運動D.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8.讀“全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抽樣統計曲線圖”,從圖上看出,全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抽樣份數:18529戶)從1978年到1982年呈現上升趨勢,出現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是A.農村土地改革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D.農村逐步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小明的爸爸說:“爸爸象你這么大的時候(15歲)一頓能吃5碗飯,你卻連2碗都吃不了。”小明分辯“我吃了很多肉、魚、菜,還喝了牛奶,奶奶說你那時幾乎沒有這些吃!”這段對話說明改革開放以來A.國家糧食產量有所下降B.青少年深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C.青少年的體質有所下降D.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完善。右圖反映了社會保障體系中哪一方面的內容?A.教育保險B.養老保險C.失業保險D.醫療保險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21題10分,22題12分,23題16分,24題22分,共60分)21.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中國古今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民族心理素質的養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和諧社會是對以人為本的、彼此合作與寬容而沒有沖突的社會形態的美稱,也是人類社會一直競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請回答:(1)右圖這位東方先哲──孔子,他的哪些思想觀點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鑒的地方?(2分)(2)為了鞏固政治統一,漢朝哪位皇帝開始用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2分)并在思想領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漢朝形成“大一統”的政治格局?(2分)(3)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在位時采取了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開創了唐初的繁榮時代,史稱什么?(2分)(4)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么?(2分)22.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業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時說:“糧食問題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把中央一系列鼓勵農民種糧的好政策落到實處,調動廣大農民和種糧地區的積極性。”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⑴西漢時期文帝和景帝在重視農業生產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4分)⑵我國古代就重視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工具的改進。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是什么?(2分)唐代改進或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4分)⑶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向農民宣傳土地改革法圖二農民申請加入合作社材料二2009年2月1日,新華社播發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鎖定“三農”。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村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1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圍繞著“穩定、增收、強基礎、重民生”,對2009年農村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摘自《一年時事政治》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圖一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2分)它的推行促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4分)(2)根據材料一中的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開展農村合作化運動的主要原因。(2分)該運動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4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2分)(4)黨和人民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調整農村政策說明了什么道理?(2分)24.民生問題自古有之,不同時期解決方式不盡相同。近年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奮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浩瀚中華文明,悠悠歷史長河,不乏有重視民生.關注民生的思想家、政治家。請找出其中兩位,并說說他們的主張。(6分)(2)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試圖通過輕徭薄賦的改革,減輕農民負擔,解決民計民生問題,試舉出兩位這樣的統治者。(4分)(3)在中國近代史上,孫中山為解決民生問題提出了什么主張?(2分)(4)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頭20年里,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4分)(5)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全面振興,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發展了“農民兩大偉大創舉”。這“兩大偉大創舉”分別是什么?(4分)(6)根據以上回答,說明你對當代民生問題的認識。(2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1-5ABBAC6-10AABDC11-15ACACB16-20CDDDD二、非選擇題21.(1)提出“仁政”、主張“愛人”等。(2分)(2)漢武帝,(2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3)“貞觀之治”。(2分)(4)仁政、民本思想。(2分)22.(1)①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②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4分)(2)《齊民要術》(4分);筒車、曲轅犁。(4分)(3)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分)23.(1)1950年土地改革;(2分)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4分)(2)小農經濟無法滿足工業化發展的需要;(2分)由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4分)(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美農村醫療機構(2分)(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得分。)(4)黨和政府在根據中國國情制定農村政策。(2分)24.(1)孔子:“仁政”的學說;孟子:民貴君輕;唐太宗:輕徭薄賦;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等。(要求寫明思想家或政治家及其主張兩例,6分)(2)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等(按要求寫出兩位即可得分,4分)(3)主張:平均地權。(2分)(4)問題:政治、經濟方面“左”傾錯誤的推行,生產遭到破壞,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產積極性受挫。(4分)(5)創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4分)(6)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重視改善民生問題,是政府的基本職責。(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情系海地國際救援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海地發生7.3級地震,這是200年來海地最強地震。海地讓我們牽掛,讓我們回顧初中歷史中與海地的相關歷史。回顧一: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渡過茫茫無際的大西洋,歷經艱險,到達古巴、海地。他始終認為自己到達了印度,稱當地的居民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他們創建了先進的古代文明。1804年,海地擺脫法國的統治而獨立,從而揭開了拉丁美洲獨立革命的序幕。試題鏈接:在新航路開辟圖中,請選出哥倫布的航行路線是(),他從西班牙出發,到達美洲的古巴和______。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8名中國維和人員的靈柩在北京時間17日22點36分由中國南方航空包機送回。1月19日,根據國旗法相關規定,為悼念八位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中國維和警察,公安部下半旗志哀。降旗儀式寄托了我們無限的敬意和哀思,北京降溫了,已經是深冬了,我們會用溫暖迎接八位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