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歌鑒賞|黃庭堅《題竹石牧牛》注釋+賞析+試題題竹石牧牛黃庭堅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注釋】子瞻:蘇軾。蘇軾工畫竹石枯木。伯時:李公麟,號龍眠居士,善繪人物與馬,兼工山水。野次:野外。崢嶸:山高峻貌。這里代指形態峻奇的怪石。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語出屈原《九歌》:“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這里代指竹子。阿童:小童兒。這里指小牧童。棰:箠,竹鞭。御:駕馭。觳觫:húsù恐懼害怕得發抖狀。語出《齊桓晉文之事》。這里以動詞作名詞,代指牛。礪角:磨角。殘:損害。【翻譯】郊野里有塊小小的怪石,怪石邊長著叢竹子,挺拔碧綠。有個小牧童持著三尺長的鞭子,騎在一頭老牛背上,怡然自樂。我很愛這怪石,小牧童你別讓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還能忍受,可千萬別讓牛爭斗,弄壞了那叢綠竹。【賞析】宋代繪畫藝術特別繁榮,題畫詩也很發達,蘇軾、黃庭堅都是這類詩作的能手。本篇為蘇軾、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圖題詠,但不限于畫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題發揮,憑空翻出一段感想議論,在題畫詩中別具一格。詩分前后兩個層次。前面四句是對畫本身的描繪:郊野間有塊小小的怪石,翠綠的幽竹緊挨著它生長。牧牛娃手執三尺長的鞭子,駕馭著這頭龍鐘的老牛。四句詩分詠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組成完整的畫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詩人難以對詠寫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對它們的外形特征作簡要的刻劃。“崢蠑”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這里拿來指稱石頭,就把畫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狀貌顯示出來了。“篁”是叢生的竹子,前面著一“幽”字寫它的氣韻,后面著一“綠”字寫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鮮明。牧童雖未加任何修飾語,而稱之為“阿童”,稚氣可掬;點明他手中的鞭子,動態亦可想見。尤其是以“觳觫”一詞代牛,更為傳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這是以“觳觫”來形容牛的恐懼顫抖的樣子。畫中的老牛雖不必因恐懼而發顫,但老而筋力疲憊,在鞭子催趕下不免步履蹣跚,于是也就給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畫面是靜態的,它不能直接畫出牛的觳觫,詩人則根據畫中老牛龍鐘的意態,憑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確是神來之筆。詩中描寫四個物象,又并不是孤立處理的。石與竹之間著—“倚”字,不僅寫出它們的相鄰相靠,還反映出一種親密無間的情趣。牧童與老牛間著一“御”字,則牧童逍遙徜徉的意態,亦恍然如見。四個物象分成前后兩組,而在傳達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氣息上,又配合呼應,共同構成了畫的整體。能用寥寥二十字,寫得這樣形神畢具,即使作為單獨的題畫詩,也應該說是很出色的。但是,詩篇的重心還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畫生發出來的感想:這石頭我很喜愛,請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還罷了,牛要是斗起來,那可要殘損我的竹子。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兩層:“勿遣牛礪角”是一層,“牛斗我竹”另是一層,它們之間有著遞進的關系。關于這四句詩,前人有指責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見陳衍《石遺室詩話》),其實并沒有評到點子上。應該說,作者對于石與竹是同樣愛惜的,不過因為礪角對石頭磨損較少,而牛斗對竹子的傷殘更多,所以作了輕重的區分。更重要的是,石與竹在詩人心目中都代表著他所向往的田園生活,磨損石頭和傷殘竹子則是對這種寧靜和諧生活的破壞,為此他要著力強調表示痛惜,而采用遞進的陳述方式,正足以體現他的反復叮嚀,情意殷切。說到這里,不免要觸及詩篇的諷喻問題。詩中這段感想議論,除了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好和破壞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諷呢?大家知道,黃庭堅所處的北宋后期,是統治階級內部黨爭十分激烈的時代。由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在神宗時就已展開。哲宗元祜年間,新黨暫時失勢,舊黨上臺,很快又分裂為洛、蜀、朔三個集團,互相爭斗。至紹圣間,新黨再度執政,對舊黨分子全面打擊。統治階級內部的這種哄爭,初期還帶有一定的政治原則性,愈到后來就愈演變為無原則的派系傾軋,嚴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統治力量。黃庭堅本人雖也不免受到朋黨的牽累,但他頭腦還比較清醒,能夠看到宗派之爭的危害性。詩篇以牛的礪角和爭斗為誡,以平和安謐的田園風光相尚,不能說其中不包含深意。綜上所述,這首詩從畫中的竹石牧牛,聯想到生活里的牛礪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對現實政治的觀感,而一切托之于“戲詠”,在構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寧靜的田園風光與煩囂的官場角逐,構成鮮明的對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飾,以及散文化拗體句式(如“石吾甚愛之”的上一下四,“牛礪角猶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給全詩增添了古樸的風味。’后四句的格調,前人認為是摹仿李白《獨漉篇》的“獨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陵陽先生室中語》引韓駒語),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詞意卻翻新了,不僅不足為病,還可看出詩人在推陳出新上所下的功夫。【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竹石牧牛并引①黃庭堅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②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③。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注】①詩人創作此詩時,正值宋朝后期統治階級內部派系林立,相互爭斗,統治力量被嚴重削弱。②伯時,李公麟,字伯時。③觳觫,《孟子·梁惠王》:“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詩雖為題詠蘇軾、李公麟合畫的竹石牧牛圖之作,但不限于畫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題發揮,生發出了詩人的感想。B.詩歌首句寫怪石,“崢嶸”寫出了怪石嶙峋特立的狀貌;第二句寫叢竹,“幽”“綠”兩字分別寫出了竹的氣韻和色彩。C.詩歌第三句寫牧童手持鞭子,其動態可以想見;第四句中的“觳觫”代指牛,“御”字可讓人想象出牧童逍遙徜徉的意態。D.從詩歌的后四句可以看出,石頭和竹子都是作者的鐘愛之物,而相較于石頭,作者更加偏愛竹子。【答案】D.“作者更加偏愛竹子”錯。【解析】作者對于石與竹是同樣愛惜的,不過因為礪角對石頭磨損較少,而牛斗對竹子的傷殘更多,所以作了輕重區分。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①通過對畫面中崢嶸的石頭、清幽的叢竹、御牛的牧童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②通過對牧童“勿遣牛礪角”“牛斗殘我竹”的反復叮嚀,表達了作者對石、竹的特別珍愛之意,寓含著作者對堅貞不移、孤高脫俗的氣節的堅守。③借助寧靜和諧的生活畫面,諷喻當時的統治階層,要以礪角和牛斗為戒,放棄爭斗,團結合作,和諧相處。【解析】①詩歌前四句寫郊野里有塊小小的怪石,怪石邊長著叢竹子,挺拔碧綠。有個小牧童持著三尺長的鞭子,騎在一頭老牛背上,怡然自樂。崢嶸的石頭、清幽的叢竹、御牛的牧童,代表的是田園生活,詩句表達了作者對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②五六句寫我很愛這怪石,小牧童你別讓牛在它上面磨角。詩人對牧童反復叮嚀,“勿遣牛礪角”“牛斗殘我竹”,可見對石頭、竹非常珍愛,而崢嶸的石頭和翠綠的竹子代表的則是堅貞不移孤高脫俗的氣節,此句暗含著作者對這樣的氣節的堅守。③黃庭堅所處的北宋后期,是統治階級內部黨爭十分激烈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的這種哄爭,初期還帶有一定的政治原則性,愈到后來就愈演變為無原則的派系傾軋,嚴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統治力量。黃庭堅本人雖也不免受到朋黨的牽累,但他頭腦還比較清醒,能夠看到宗派之爭的危害性。詩篇以牛的礪角和爭斗為誡,以平和安謐的田園風光相尚,是借助寧靜和諧的生活畫面,諷喻當時的統治階層,要以礪角和牛斗為戒,放棄爭斗,團結合作,和諧相處。3.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答案】分為兩個層次。①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副完整的畫面;②后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發出的感想。4.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