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石油中學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三單元質量檢測試題_第1頁
寶雞石油中學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三單元質量檢測試題_第2頁
寶雞石油中學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三單元質量檢測試題_第3頁
寶雞石油中學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三單元質量檢測試題_第4頁
寶雞石油中學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三單元質量檢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寶雞石油中學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三單元質量檢測試題歡迎參加考試,相信你能成功!請先閱讀以下幾點注意事項: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做卷前,務必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用藍色或黑色鋼筆、簽字筆、圓珠筆將答案寫在試題卷上。寫在試題卷外無效。題號一313233總分得分卷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題號12345678910答案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1956年寶雞市各界群眾為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游行,隊伍中不可能出現的標語是A.“社會主義好”B.“公私合營好”C.“人民公社萬歲”D.“走合作化道路”2.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物證。下列對右圖信息理解正確的是A.工業大躍進時期以股息發放工資B.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采取公私合營政策C.人民公社社員按期領取生產貨款D.手工業者以入股形式參加生產合作社3.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即希望以較快的速度、較高的質量、較少的成本來取得較多的成果。但實際執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下圖是一份地方報刊的號外,它說明當時的社會A.注重科學,實事求是 B.忽視工業,片面發展C.思想解放,決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傾浮夸5.《北京晚報》1958年創刊,后來一度停刊,1980年復刊,下列各組口號與上述“創刊”、“復刊”時間相符的是A.“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和平統一”B.“反貪污、反浪費”“改革開放”C.“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撥亂反正”D.“向雷鋒同志學習”“實現四個現代化”6.我國的“二五計劃”對計劃完成時(1962年)的糧食、棉花、鋼鐵產量提出了預定目標。然而,從1955年夏到1956年夏,這些目標歷經三次修改。修改方案提出時間糧食產量(億斤)棉花產量(萬擔)鋼鐵產量(萬噸)1955年夏4600430011001956年初6400700015001956年夏500048001050~1從這張表中,可以看出①三個方案都反映出我國政府快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愿望②三個方案都是可行的③第二個方案有冒進的傾向④第三個方案過于保守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7、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A.1954年,李建國的父親參加了人大代表選舉B.1958年,李建國放學后,上山砍柴參加大煉鋼鐵C.1977年,李建國參加高考,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D.1979年李建國的舅舅回國,來深圳經濟特區創辦了一家服裝加工廠8.1958農民繪制了一幅壁畫,畫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門,悟空說是南天門,社員高坐哈哈笑,這是俺社幸福門”。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勞動人民的創造精神 B.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C.“左”傾錯誤的嚴重發展 D.科技發展的巨大成果9.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曲折發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B.1956—1966年我國經濟建設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仍取得巨大成就C.中共八大的錯誤方針直接導致了后來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的“大躍進”運動D.“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損失10.中共八大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體現在 ①正確認識了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②糾正經濟建設中的“左”的錯誤③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提出了把我國變為工業國的主要任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對聯,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鏡,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對聯按反映史實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感謝毛主席”②“扎根農村干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③“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④“大鍋飯年年虧款,承包后歲歲余錢”A.③①④②B.④③①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12.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年代農業輕工業重工業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A.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B.農業生產大幅下降C.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D.工業品市場需求量大幅增長13.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下表中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中國糧食產量變化情況表(單位:萬噸)年份19561957195919611962產量195950170001470516000①“大躍進”運動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資源,破壞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程。②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生產力。③嚴重的自然災害。④國際反共勢力的破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4.下列幾組詞匯,最能準確反映“過渡時期”這一特殊年代的是A.一邊倒人民公社另起爐灶 B.工業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C.大躍進兩彈一星和平共處 D.合作化求同存異三個面向15.以下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單位GDP能耗”年度變化示意圖,出現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實行“二五”計劃B.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C.建立人民公社D.開展大躍進運動16.“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是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大會講話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其中“不折騰”是吸取了建國以來哪些歷史事件的教訓①農業合作化運動②大躍進運動③人民公社化運動④文化大革命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7.“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里拉開帷幕,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這里開始形成……社會主義在遭受嚴重挫折之后開始在這里重新煥發生機?!辈牧现械摹斑@里”是指A.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C.小崗村農民實行“大包干”D.中共十三大的召開18、下列不屬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A.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B.決定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D.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是農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變革 B.是農業由集體經濟向個體經濟轉變C.農民由此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D.農民對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走過了30年的光輝歷程:30年前農民年純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國的貧困人口大約有2.5億,如今在耕地減少、人口增加的情況下,貧困人口減至2500萬……導致中國農村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原因是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②農村土地所有制度的變革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④農產品分配制度的改革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被稱為“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和“改革開放的第二次宣言”的分別是A.《論十大關系》和《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B.《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談話”D.《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和《中國共產黨十四大會議決議》22.下列為湖北省天門縣農民彭立誠家1974、1980、1985年貼出的三幅春聯: 1974年:過年只有兩升米,押歲并無一分錢。橫批:我也過年。 1980年:過年儲米十余擔,押歲存款上千元。橫批:歡度春節。 1985年:人有勤勞致富兩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橫批:永跟黨走。 這三幅春聯內容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農民的辛勤勞動 B.農業經濟的發展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D.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各項農村政策23.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歷了三次思想解放,人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計劃經濟崇拜”的關鍵事件是A.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B.中共十四大召開 C.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D.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24.下列流行語中,屬于80年代的是 A.9.11、本·拉登、申奧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QQ、反恐、 B.下崗、抗洪、再就業、泰坦尼克、哇噻、帥呆了、美女作家、知本家、 C.下海、申奧、發、大哥大、第二職業、電腦、沒商量、說法、發燒友 D.中國特色、倒爺、萬元戶、迪斯科、平反、一號文件2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向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A.允許企業實行公私合營 B.承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 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6.中國人過年有寫對聯的習慣.一副好對聯往往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下列對聯所反映的時代,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準確的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②“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③“柳暗花明萬木春堅持科學發展觀喜桑田好雨,鵬程麗日三十載促進市場繁榮慶經貿惠風”④“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27.歌曲《走進新時代》唱道:“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引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备柙~內容分別對應了我們中共的三代領導人,以他們為代表的三代領導人為核心所形成的理論成果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分別是在下列的哪次會議確定的A.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C.遵義會議、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D.中共七大、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六大28.1978—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情況:項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長比1949年增長國民生產總值24000億元7.18倍國民收入174000億元5.78倍48.5倍以上數據變化最能說明我國A.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B.國民經濟高度繁榮C.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D.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發展迅速29.,一位學者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七個報告的詞匯變遷,其中四個報告的詞匯使用有如下特點,按照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中國特色”和“市場經濟”成為報告的新詞匯②“改革”、“對外開放”第一次出現在報告中③報告中“毛主席”一詞高居所有實詞的第一位,平均每個自然段提及兩次④報告中“理論”和“鄧小平”成為高頻詞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30.3月15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將延續了五十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表述改為“規劃”。發生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A.“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政策的全面實行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定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D.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卷Ⅱ二、材料解析題(本題有3小題,31題13分,32題12分,33題15分,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13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60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中國經歷了滄海桑田。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十一五”規劃,富國強民的夢未變,遠征不畏坎坷的決心未變。變化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是我們黨執政治國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是民眾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變遷:從“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題詞摘要:“一五”(1953—1957):工業增速超英趕美“二五”(1958—1962):大躍進大倒退“六五”(1981一1985):走向改革開放“七五”(1986一1990):改革闖關治理整頓“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宏觀調控經濟軟著陸“十五”(—):指令計劃退場市場配置資源“十一五”(—):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引自中國青年報3月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1)“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2分)“一五”計劃的實施有何重大影響?(2分)(2)“二五”計劃期間,“大躍進”為什么最終導致了“大倒退”?(1分)(3)“六五”計劃期間,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分別是什么?此后我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怎樣的格局?(4分)(4)“八五”計劃期間,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主要解決了什么重大轉變?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歷史意義如何?(2分)(5)從上述材料中,你認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主要依據是什么?(2分)32、,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六十華誕。(12分)材料一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柟踢@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事情?!覀兡軌驅W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珴蓶|《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材料二客觀的回顧中國1949年后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中發生的社會變遷,可以明確劃分出三個相互銜接的時代脈絡:一是革命立國時代。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共產黨人,開創了一個新的國家政體,為建立和鞏固政權,所走過的時光;二是改革建國時代。這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一代共產黨人,經過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確立并實現中國經濟繁榮與快速發展的新經濟體制的時代;三是和諧富國時代。這是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共產黨人,勵精圖治,承先啟后,以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主旋律,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契機,開啟的中國走向全面富裕的時代?!浴秾W習時報》材料三1979年以來,中國的發展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悥|升《大國崛起的中國模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破壞一個舊世界”的含義指什么?(2分)(2)1953—1957年是新中國的重要發展階段。列舉下列方面的史實論證材料所歸納的該階段的時代特征。(6分)序號方面舉例1政治制度建設2經濟建設熱火朝天3外交成就突出(3)試例舉1979年以來中國發展所占的“天時”因素。(4分)33.建設工業化國家是近代世界歷史發展中出現的新課題。中國近代工業體系從產生、形成到發展完善為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静牧弦弧肯铝袌D中五條曲線反映了1840-1956年我國五種經濟形態?!静牧隙砍?,中國新建廠礦企業470多家,投資近億元,再加上擴建企業,新增資本達到1.3億元,相當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和。其中,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皮革、卷煙等行業也有相當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隨著新發明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西方國家誕生了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也推動了鋼鐵、造船等傳統工業部門的巨大進步?!?摘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材料三】三大改造期間,曾有一位被稱為“紡織大王”的資本家,講述了作為一個愛國的民族資本家,在舊中國受盡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無法實現興辦工業,救國圖強的夢想,又說:“五年計劃開始了,全國興建了許多大工廠,各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一切實現得比夢想還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沒有共產黨,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哪能有今天。”——摘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材料一,說明D屬于哪種性質的工業?(2分)并簡析它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從生產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不同之處,(2分)以及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4分)(3)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迅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黨和國家采取了哪些切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3分)

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2.D3A 4.D5.C6.B7.D8.C9.C10.C11.C12.C13.A14.C15.D16.B17.B18B19.AC21.C22.B23.B24.B25.C26.D27.B28.D29.B30.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31題13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5分,共40分。)31、(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2分)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奠定工業化的基礎。(2分)(2)“大躍進”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1分)(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2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2分)(4)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成為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標志。(2分)(5)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量力兩行,循序漸進,實事求是;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任答一點即可得2分)32.(1)破壞: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推翻三座大山、結束國民黨獨裁統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2)史實: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民主區域自治制度,初步構建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2分)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計劃,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系。(2分)外交成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一次以五大國的分身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參加萬隆會議發揮重要作用等)(2分)(3)天時: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兩極格局的解體;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興起和擴展;亞太經合組織代表的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任答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