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鷹潭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鷹潭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說明:1、卷面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中性筆或鉛筆將學校名稱、姓名、班級、準考證號等信息填涂在試卷和答題卡上。3、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48分)和第Ⅱ卷(非選擇題52分)。第Ⅰ卷(選擇題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江西靖安老虎墩遺址發掘出6000多年前的三片彩陶碎片,考古人員目前難以確定這些彩陶殘片的來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并非當地生產,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省內非常罕見。老虎墩彩陶的發現()A.反映了史前文化發展殊途同歸 B.見證了史前文化的交流與融合C.呈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征 D.體現了江西原始手工業的發達【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老虎墩彩陶并非當地生產且在省內罕見,說明其可能是與其他地區文化交流的結果,見證了史前文化的交流與融合,B項正確;“殊途同歸”強調不同地區文化獨立發展出相似成果,然而,題干明確指出這些彩陶是外來器物,而非本地文化的獨立發展,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典型特征多樣,僅彩陶殘片不能呈現其典型特征,排除C項;題干明確這些彩陶并非當地生產,不能體現江西手工業發達,排除D項。故選B項。2.《后漢書·酷吏列傳》載:“(李章)光武即位,拜陽平令,時趙、魏豪右屯聚,清河大姓趙綱于縣界起塢壁,繕甲兵,為害地方。章到,……掩擊破之,吏人遂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為爪牙……猾民佐吏為治。”上述材料反映了東漢初期()A.吏治清明社會安定有序 B.基層治理手段靈活變通C.門閥士族威脅基層穩定 D.豪強勢力干預地方吏治【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李章面對地方豪右為害,先采取武力手段“掩擊破之”,打擊了清河大姓趙綱的勢力,使吏人安定,之后又“擇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為爪牙……猾民佐吏為治”,任用當地有能力的豪強之人作為吏員來協助治理地方,這體現了其在基層治理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取不同手段,B項正確;根據材料“趙、魏豪右屯聚”“為害地方”可知社會并非安定有序,吏治也受到豪右的影響,并非清明,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地方豪右勢力為害地方,而門閥士族在東晉時威脅皇權統治,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更突出的是地方官員在基層治理上的手段,排除D項。故選B項。3.《北齊校書圖》描繪了北齊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人校勘五經諸史的場景,該圖體現了()A.北方社會經濟的發達 B.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融合C.門第觀念的影響深遠 D.民族矛盾得到妥善解決【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齊(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北齊文宣帝命人校勘五經諸史,反映了北齊對漢族文化的重視,體現了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融合,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北方社會經濟情況,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門第觀念,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民族矛盾,且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4.唐高宗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六部職責之外的新問題,需要不斷派遣使職處理,臨時派遣的使職逐漸演化為固定職務,形成新的行政體系。開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將使職的政務納入宰相管轄之下。這一變化()A.推動了中央決策行政一體化 B.加強了六部在國家政務中的作用C.緩和了皇帝與宰相間的對立 D.適應了安史之亂后政局變動需要【答案】A【解析】【詳解】據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將使職的政務納入宰相管轄之下”等信息可知,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設五房,使宰相直接管轄使職政務,整合決策(政事堂)與行政(使職體系),使決策與行政聯系更緊密,推動了中央決策行政一體化,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六部作用的加強,排除B項;唐朝時期,皇帝與宰相之間并非對立關系,排除C項;材料中這一變化發生在安史之亂前,排除D項。故選A項。5.自乾隆以后,外出傭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民“無田可耕則力佃人田,無資充佃則力傭自活”。這些農業顧工同雇主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他們“同桌同吃,沒有主仆名分。”這反映出了清代中后期()A.商業繁榮提高了農民社會地位 B.農業生產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C.國家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嚴重的土地兼并激化階級矛盾【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農業顧工同雇主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他們‘同桌同吃,沒有主仆名分’”可知,這種雇傭關系是松散的,表明農民對雇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因為在封建時期國家對農民的控制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和社會關系實現的,這種雇傭關系的變化體現了整體人身控制的松弛,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農業雇工與雇主的關系,未體現商業繁榮對農民社會地位的影響,排除A項;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特征是雇傭關系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帶有明顯的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商品生產性質的雇傭關系,而題干中農業雇工與雇主關系松散,且主要是基于農業生產,并非以商品生產為主要目的,不符合資本主義萌芽的典型特征,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農業雇工和雇主之間相對松散的關系,并沒有提及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發的階級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6.鴉片戰爭時期,當英軍與清軍作戰時,東南沿海民眾表現得事不關己,甚至有百姓將蔬菜、糧食等賣給英軍。這反映了()A.清廷對英作戰并不占優勢 B.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無能C.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 D.近代民族國家意識尚未覺醒【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時東南沿海民眾對英軍與清軍作戰表現冷漠,甚至向英軍售賣物資。結合所學可知,當時中國仍處于傳統社會,普通民眾缺乏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認同,他們可能更關注生計和地方利益,而非國家層面的戰爭,這屬于民族國家意識未覺醒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眾的態度,而非清廷作戰優勢,排除A項;材料強調民眾國家意識缺乏,而非直接針對清政府的統治能力,排除B項;材料現象是戰爭期間的具體表現,與戰爭必然性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7.蔡和森精辟地指出:“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學生和知識分子,漸知工人階級勢力比學生力量大了,恰恰此時工人階級又起來了勢力。‘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力量表現給他們看了,故反映到先進分子方面都迅速地使他們傾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俄國了。”據此可推知()A.知識分子意識到工人階級是革命主力 B.中國共產黨成立條件日趨成熟C.馬克思主義傳播壯大了工人階級力量 D.走俄國式革命道路符合中國國情【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力量的展現使先進分子傾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俄國,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階級基礎,說明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日趨成熟,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先進分子對工人階級力量的認識,而非知識分子意識到工人階級是革命主力,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馬克思主義傳播對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作用,排C項;材料未提及俄國式革命道路是否符合中國國情,排除D項。故選B項。8.《學習和時局》記載:“從1941年至今這三年多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在華日軍壓在我黨領導的各個根據地身上……國民黨留在敵后的數十萬軍隊約有一半投降了敵人,他們反過來進攻我黨,我黨又要擔負抗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偽軍。”這表明()A.國民黨政府放棄了抗戰政策 B.偽軍成為八路軍主要打擊對象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益鞏固 D.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題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抗擊超60%日軍及90%偽軍,國民黨敵后軍隊半數投降并攻擊中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在敵后戰場承擔了主要抗日壓力,且面對偽軍及國民黨投降勢力的雙重夾擊,仍堅持抗戰,充分體現了中共在民族戰爭中的核心作用,D項正確;國民黨政府雖部分軍隊投降,但并未完全放棄抗戰政策(如正面戰場仍存在抵抗),排除A項;偽軍雖占抗擊比例高,但題干未表明其為八路軍“主要打擊對象”(日軍仍是主要敵人),排除B項;國民黨投降軍隊攻擊中共反映統一戰線內部矛盾,而非“日益鞏固”,排除C項。故選D項。9.觀察下表《1950—1956年國家外匯儲備規模》,表中數據信息側面反映了新中國初期()1950—1956年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年度金額(億美元)來源19501.57出口貿易:大量出口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如糧食、棉花、茶葉、桐油等,是外匯最主要來源。僑匯:海外華僑華人向國內的匯款。蘇聯援助沒收敵偽資產和帝國主義在華財產195110.4519521.0819530.9019540.8819551.8019561.17A一化三改推動了經濟發展 B.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C.工業化探索之路充滿艱辛 D.農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1956年國家外匯儲備有一定波動但總體有增長,側面反映了新中國初期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B項正確;一化三改開始于1953年,不能全面解釋材料數據,排除A項;表格主要呈現的是外匯儲備規模及其來源等信息,并沒有直接涉及工業化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內容,無法從表中數據得出工業化探索之路充滿艱辛的結論,排除C項;表格中沒有關于農輕重工業比例的相關數據,不能從外匯儲備情況推斷出農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排除D項。故選B項。10.1985年2月14日,鄧小平乘坐的列車駛入鷹潭車站,鄧小平駐足鷹潭并提出鷹潭是個“好口子”:1992年1月30日,鄧小平再次駐足鷹潭車站,并諄諄告誡:你們思想要更解放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經濟發展的步伐要邁得更快一點。鄧小平的兩次駐足鷹潭講話反映了當時()A.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鷹潭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D.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5年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取得一定成效后向城市推進,因此鄧小平駐足鷹潭時并提出鷹潭是個“好口子”,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要“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經濟發展的步伐要邁得更快一點”這體現了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和進一步深化,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A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排除B項;鷹潭交通區位優勢不是鄧小平講話的主要反映內容,排除C項;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D項。故選A項。11.古代希臘城邦林立,要使處在戰爭狀態的各個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臘人,就不能塑造某個城邦的偉人,而要塑造各個城邦公認的奧林匹斯諸神。所以,希臘藝術以神像為描述對象且必須把神像雕刻得精美絕倫。這反映出古希臘人()A.對民主政治的熱烈追求 B.用文化維護國家認同C.普遍存在神靈崇拜心理 D.城邦至上意識的強化【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據材料,古希臘塑造各個城邦公認的奧林匹斯諸神,以使各個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臘人,也即通過共同的宗教來維護各個城邦之間的文化認同,從而增強希臘人的共同身份感,B項正確;材料強調共同的信仰和崇拜,而非都追求民主政治,且當時希臘各城邦有很多并不實行民主政治,而實行寡頭制等,排除A項;材料強調利用神靈崇拜來增進希臘人的共同身份感,“神靈崇拜心理”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要使……各個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臘人”,強調對希臘整體而非對各個城邦的認同,排除D項。故選B項。12.中世紀西歐自治城市市民們并不要求完全推翻領主的權力和封建制度,只是希望在封建制度中謀求自由貿易的權利。據此可知西歐中世紀的城市客觀上()A.催生了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 B.完全脫離了封建體系之外C.為世俗王權的強化創造了條件 D.爭取自治的過程異常艱難【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西歐自治城市市民謀求自由貿易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領主權力,為世俗王權的強化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產生于18世紀,與中世紀西歐城市無關,排除A項;西歐中世紀城市未完全脫離封建體系,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的訴求,未體現城市爭取自治過程的艱難,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表關于15、16世紀東西方航海活動的相關信息說明()船隊航次裝船貨物清單主要從事活動哥倫布首航花布尖頂帽、玻璃串珠、小鈴鐺、小鏡子、種子、牲畜武力征服、欺詐性貿易、殖民掠奪達伽馬首航條紋棉布、帽子、橄欖油、蜂蜜、玻璃球、鈴鐺、珊瑚麥哲倫首航帽子、小鈴鐺、小鏡子、小刀和剪子、玻璃球、花瓶鄭和首航大量瓷器、絲綢、茶葉、鐵器、金銀珠寶、永樂通寶等政治、朝貢貿易A.生產力水平影響海洋道路的抉擇。 B.早期航海都以搶掠財富為目的C.明王朝缺乏對外侵略擴張的能力 D.人類由孤立走向整體的必然性【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6世紀(世界)。15、16世紀東西方航海活動中,西方航海主要進行武力征服、殖民掠奪,中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朝貢貿易,這是因為東西方生產力水平不同,影響了海洋道路的抉擇,A項正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不以搶掠財富為目的,排除B項;明王朝不對外侵略擴張是出于多種因素,并非缺乏能力,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當時航海活動的內在動力,無法說明人類由孤立走向整體的必然性,排除D項。故選A項。14.馬克思指出:“公社建立了屬于人民的武裝力量,取消了舊的警察制度,還對舊的官僚機構進行了改造,讓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這是一個非常大膽和具有革命性的舉措。“馬克思意在肯定巴黎公社()A.遵循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B.以科學社會主義為理論指導C.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局面 D.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雛形【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公社建立人民武裝力量、改造官僚機構,讓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馬克思對此予以肯定,D項正確;材料中馬克思描述的巴黎公社建立人民武裝力量、改造官僚機構等舉措,主要圍繞政權建設方面,并未涉及生產力發展相關內容,所以不能得出巴黎公社遵循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排除A項;巴黎公社革命沒有以科學社會主義為理論指導,它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特殊背景下爆發的,是無產階級的一次偉大嘗試,排除B項;十月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局面,排除C項。故選D項。15.1931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擇優、低價購買。于此同時,蘇聯大量聘請外國專家和技工,1932年大約有2萬西方技術人員在蘇聯工作。這說明蘇聯()A.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 B.靈活地實施了新經濟政策C.認可對外經濟開放的必要性 D.抓住了工業化的國際契機【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1932年(蘇聯)。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31-1932年蘇聯大量購買機器設備、聘請外國專家和技工,抓住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下國際市場機器設備過剩、技術人員失業的契機,推動工業化發展,D項正確;蘇聯當時正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排除A項;新經濟政策在1924年后逐漸被取消,排除B項;蘇聯購買設備和聘請人員主要是為了發展自身工業,并非單純認可對外經濟開放,排C項。故選B項。16.1959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議由美、英、法三國共同領導北約,美國拒絕;次年3月,法國宣布其地中海艦隊從北約撤回;1960年5月,法國決絕把軍事航空納入北約的防空體系;1966年,法國正式聲明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法國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A.加強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 B.擺脫美國的控制保持獨立自主C.加快歐洲軍事防務一體化進程 D.增強自身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法國。根據材料“法國宣布其地中海艦隊從北約撤回”“法國正式聲明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可知法國的主要目的為了擺脫美國對其軍事等方面的控制,實現獨立自主,B項正確;法國這些舉措客觀上加強了多極化趨勢,但這不是主要目的,法國更多的是從自身國家利益出發,排除A項;法國的這些行動主要是針對美國主導的北約,而不是直接為了推動歐洲軍事防務一體化進程,排除C項;這些措施是法國采取后可能帶來的結果,而不是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非選擇題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17.休閑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休閑成為人們所認可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投壺源自射禮,常見于諸侯相會或貴賓宴飲。先秦時投壺先要準備好壺、矢、鼓、瑟、鼙等各種器具,安排好司射、司正等活動參與者。接著,主人開始邀請賓客參與,賓客要先推辭兩次再接受邀請;然后司射擺好各種器具并宣布投壺規則,隨后樂工奏《貍首》,投壺正式開始。賓主雙方在司射的引導下輪流投壺,負者飲酒,三局結束。戰國以來,投壺從儀式中走出,逐漸成為一種宴會游戲,頻頻出現在平民宴會上。到漢代時,投壺程序有所簡化,但投壺仍須按照一定的禮儀程序,對修習儒術的士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對士人而言,投壺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有利于調養身心。邯鄲淳《投壺賦》云:“惟茲巧之妙麗,亦希世之寡儔。調心術于混冥,適容體于便安。”——摘編自陳樹淑《漢代休閑生活研究》材料二漢代,蹴鞠被引入軍中,成為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下面為漢代文獻中關于蹴鞠的內容:馬王堆帛書《十大經·正亂》:“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劉向《別錄》:“蹋鞠(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劉歆《七略》:“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戲以講練士,至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蹋鞠。”《漢書·藝文志》將《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技巧十三家”。(1)根據材料一、指出先秦至漢代投壺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其背景。(2)結合所學,解讀材料二中蹴鞠“成為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的歷史現象。【答案】(1)變化:娛樂性增強;程序漸趨簡化;參與群體擴大;等級色彩淡化。背景:漢代國家大一統;統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儒士地位的提高;社會經濟發展。(2)解讀:蹴鞠歷史悠久,且可能源于戰爭;蹴鞠寓教于樂,能提振士氣,增強軍隊戰斗力。【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和背景題,時空是先秦至漢代(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一“射禮”“成為一種宴會游戲”可知,娛樂性增強;根據材料一“投壺程序有所簡化”可知,程序漸趨簡化;根據材料一“頻頻出現在平民宴會上”可知,參與群體擴大;根據材料一“對修習儒術的士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對士人而言,投壺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有利于調養身心”可知,等級色彩淡化。第二小問背景,聯系所學知識可從政局、政策、經濟等角度得出,漢代國家大一統;統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儒士地位的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小問2詳解】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二“黃帝身遇蚩尤……以為鞠”可知,蹴鞠歷史悠久,且可能源于戰爭;根據材料二“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練武士,知有材也”“因嬉戲以講練士”和所學可知,蹴鞠寓教于樂,能提振士氣,增強軍隊戰斗力。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詩界革命”的創作實踐中,成就最大的是黃遵憲……他堅決反對傳統詩壇的擬古主義,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現實主義觀點,明確倡導以白話入詩……反映甲午戰爭前后40年的歷史風云,歌頌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是黃遵憲詩歌中光輝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詩歌創作的主旋律……黃遵憲的詩中還有大量描寫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內容,令人耳目一新。——摘編自鄭師渠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材料二胡適強調,“白話是我們老祖宗的話”“自宋代之語錄,元代之小說,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縛了情感的表達,是中國封建文化和專制思想的直接表現,影響新思想的傳播,必須用白話取代文言,這不僅僅是語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國人的思維的革命。文學革命不會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進行文學體裁的嘗試,才能一點一滴地完成。這場文學革命運動更新了中國的舊文化,形成了中國的文藝復興。——摘編自莊森《胡適的文學革命理念》(1)據材料一,概括黃遵憲的詩歌創作的特點。(2)據材料二,概括胡適的文學革命理念,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評價。【答案】(1)特點:反映現實;倡導白話入詩;歌頌反帝愛國思想;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白話文是中國傳統的語言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應用白話文來取代文言文;文學革命是思維層次上的變革;文學革命應該是漸進的過程。評價:推動文學發展;促進思想解放(沖擊封建傳統思想);推動新文化運動廣泛發展。全盤否定文言文的作用,具有一定片面性。【解析】【詳解】(1)特點:根據“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現實主義觀點”得出反映現實;根據“明確倡導以白話入詩”得出倡導白話入詩;根據“歌頌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得出歌頌反帝愛國思想;根據“還有大量描寫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內容”得出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據材料二“白話是我們老祖宗的話”“自宋代之語錄,元代之小說,至于今日,且千年矣”,得出白話文是中國傳統的語言工具;據材料二“文言文束縛了情感的表達,是中國封建文化和專制思想的直接表現”,得出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據材料二中“必須用白話取代文言”,得出應用白話文來取代文言文;據材料二“這不僅僅是語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國人的思維的革命”,得出文學革命是思維層次上的變革;據材料二“文學革命不會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進行文學體裁的嘗試,才能一點一滴地完成”,得出文學革命應該是漸進的過程。評價: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從進步性和局限性兩個方面進行分析。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向國聯提出申訴,建議派遣調查團來華。國聯理事會遲至1931年12月才決定派遣李頓調查團。在李頓調查團正式組建后不久,日本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國聯的一些成員國代表強烈譴責日本的武力侵略,呼吁國聯主持公道,推動上海停戰、日本撤兵。上海戰事的爆發昭示著遠東局勢的升級,加快了李頓調查團的東方之行。——馬永、王勇《九一八事變后國聯的反應》材料二調查團原計劃在上海調查一周,但最終逗留了半個月,體現了他們對一·二八事變的高度重視。因國民政府催促北上,加之上海固桌調停會議一時陷入僵局,調查團在《上海停戰協定》簽訂前就離滬北上。從形式上看,李頓調查團沒有解決一·二八事變,但上海之行對調查團的影響深遠,直接促成《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專門用一章篇幅介紹“上海”,將日本的侵略事實公諸于世,導致日本的強烈不滿。1933年日本宣布退出國聯,企圖成為巨大代價換來的“國際新秩序”的挑戰者。——郭昭昭、陳海懿《國際聯盟對一·二八事變的聚焦與因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頓調查團東方之行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國際聯盟”。【答案】(1)背景: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向國聯申訴并建議派遣調查團;日本制造一·二八事變,遠東局勢升級;國聯部分成員國譴責日本侵略,呼吁國聯主持公道。(2)評價:國際聯盟在處理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時,行動遲緩,未能有效制止日本侵略,反映出其維護和平的局限性;李頓調查團雖未解決一·二八事變,但將日本侵略事實公諸于世,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的侵略行徑;日本退出國聯,表明國聯在應對日本挑戰時軟弱無力,無法有效維護國際秩序;國際聯盟的存在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和平與秩序的追求,但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其作用有限。【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一“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向國聯提出申訴,建議派遣調查團來華”可得出九一八事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