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章檢測卷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分)
1.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下列關于進化證據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人和魚的胚胎發育早期都出現了腮裂,屬于比較解剖學的證據
B.地層中埋藏的生物化石為研究生物的進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C.人和黑猩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屬于分子水平的證據
D.蟒蛇外形上無四股,但體內保留著后肢骨殘余,屬于比較解剖學證據
2.下列不屬于生物進化的細胞學證據的是()
A.無論是原核細胞還是真核細胞都有質膜
B.無論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都能產生ATP
C.葉肉細胞內都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色素和酶
D.個別人有與兔子相似的唇裂,說明人與兔子有共同的祖先
3.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判斷下列關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敘述,正確的是()
A.環境變化一定導致種群基因頻率變化
B.若進化過程中種群數量長期保持穩定,則基因頻率不變
C.若種群存在某些個體致死現象,基因頻率也不一定改變
D.有性生殖下的基因重組通過改變基因頻率而加快了進化的進程
4.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B.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生物個體的表型
C.新物種的形成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形成生殖隔離
I).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的過程
5.研究小組對某公園的金魚草種群進行調查及基因鑒定,得知紅花(CC)金魚草35株、
粉紅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金魚草種群中全部C和c的總和構成其基因庫
B.不同花色數最的差異是由適應環境的變異造成的
C.基因重組產生的粉紅花為自然選擇提供選擇材料
D.該物種金魚草可以形成多個種群分布在不同區域
6.某地區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
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
動物。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針對上述現象,下列敘述
錯誤的是()
A.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B.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境的適應
C.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突變和基因重組有關
I).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
7.下列不屬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主要內容的是()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B.過度繁殖和生存斗爭
C.進化時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D.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8.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才會產生具有抗藥性的突變個體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等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
C.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進化的實質是自然選擇使微小的有利變異不斷積累的過程
D.進化的原材料來源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能夠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9.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多樣性與基因突變有關,物種多樣性與生物進化有關
B.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
C.捕食者的存在對被捕食者不利,但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
0.隔離的實質是阻斷基因交流,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10.如圖表示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后某個種群中A和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不
正確的是()
A.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后,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
B.在變化過程中,P點時Aa的基因型頻率最大
C.Q點表示環境發生了變化,A基因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境
D.該種群基因庫中A和a的基因頻率的變化表示該種群發生了進化
11.某島上地雀種群基因頻率會隨著氣候改變而發生改變。當氣候惡劣時,喙小的地雀
死亡率高;當氣候良好時,喙火的地雀死亡率高。下列敘述最合理的是()
A.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存在著生殖隔離
B.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屬于可遺傳的生物特征
C.氣候改變導致地雀的喙發生不定向的變異
D.地雀的喙大小和島上的氣候發生協同進化
12.熔巖蜥蜴的體色深色和淺色由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科研人員為研究環境與熔巖
蜥蜴體色的關系,對不同區域蜥蜴的體色表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進行分析、統計,繪制圖像如
下。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據圖分析,基因E控制的是深色性狀,基因b控制的是淺色性狀
B.只考慮基因B/b及體色性狀,C區雜合蜥蜴的基因型頻率為
C.不同體色蛹蜴在不同區域分布狀況,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深色蜥蜴和淺色蜥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離
13.實驗小組在進行“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時,觀察到下圖所示的實驗
結果,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缺少用不含抗生素的圓紙片放置于培養基的區域作為對照
B.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繼續培養
C.抑菌圈直徑隨培養代數的增加而增大
I).使用過的培養基和紙片等需經過高溫滅菌處理才能廢棄
14.無花果的隱頭花序花托的頂端有一個很小的開孔,專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
進入小孔后在花上產卵,雄蜂在花序上爬行時能進行傳粉,無花果隱頭花序是榕小蜂幼體唯
一的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為決定了無花果的變異方向
B.兩者的依存關系是相互選擇協同進化的結果
C.花序的特化是無花果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I).兩種生物所發生的可遺傳的變異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15.親緣關系較遠的物種,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體或部分形態結構向著同一方向改
變,這屬于趨同進化。在趨同進化過程中()
A.通過相互選擇,不同種生物的基因庫最終相同
B.同一區域的不同物種之間不存在相互選擇和影響
C.自然選擇使不同種生物對同一環境產生了相似的適應性
D.不同種生物將演化為形態結構相似的同一物種
二、不定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6.下列關于“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描述錯誤的是()
A.若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一個隨機交配小群體的基因頻率在各代保持不變
B.達爾文認為,外來物種的入侵能夠改變草原上原有物種種群的基因頻率
C.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就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D,南美洲大陸的一種地雀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后,假如先在島嶼上形成兩個數量較少
的初始種群,則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同
17.家雞由原雞馴化而來,每只原雞一年產蛋只有8?12枚,而優質蛋雞一年可產蛋多
達300枚。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無論原雞還是家雞,“產蛋多”就有更高的存活率
B.家養環境誘發蛋雞發生了“產蛋多”的變異
C.在馴化過程中,人工選擇只對產蛋能力發生了作用
D.優質蛋雞的馴化過程不可能僅通過一代選擇實現
18.下列有關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怛數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B.可遺傳變異為進化提供原材料,突變是生物發生進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C.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改變,說明物種在進化
D.基因型為Aa的個體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大于a的基因頻
率
19.研究人員對生長在山區中的某二倍體植物種群進行了兩次調查,結果見下表。已知
控制植株紅花、黃花和白花性狀的基因依次為R、/和r,且R時/、r為顯性,/對r為
顯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黃花植株
初次調告64%36%0
二次調查36%25%39%
A.基因突變是該植物花色基因頻率變化的原因之一
B.該種植物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共同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
C.初次調查時種群中R的基因頻率為40%,二次調查時為20%
D.基因小的產生與遺傳為該植物基因多樣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0.如圖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概念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變異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B.①表示自然選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不能很好的解釋物種大爆發等現象
C.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
D.新物種形成后可能會引起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三、非選擇題(共55分)
21.(11分)在莫桑比克國家公園里,很多老象沒有象牙。研究發現,在沒有盜獵的自
然環境下,只有2%至4%的雌象不會長象牙;而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內戰(偷獵嚴重)結
束后大象總數急劇下降,新出生的雌性大象約有三分之一沒長象牙。沒有象牙一定程度上影
響了大象的正常生活。人們認為: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
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
(1)經過偷獵后,大象種群基因庫的變化情況是(填“增大”或“減小”)。
(2)假設有象牙受基因B控制,則出現無象牙基因b的原因是發生了,自然環
境中不長象牙的雌象只有2國至蜴的主要原因是該突變具有o若偷獵現象在較長時
間內存在且使每代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則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頻率會(填
“增大”“不變”或“減小”);偷獵前某大象種群中有BB個體30個、Bb個體60個、bb
個體40個,則下一代新生的無象牙個體占o
(3)偷獵現象的存在是否使大象種群發生了進化?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4)“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
獵”,根據現代進化理論,這句話表述是否正確?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22.(12分)縱觀整個生物界,捕食者與被捕者之間總是進行著激烈的''軍備競賽位
于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大峽谷北緣的凱巴森林,生活著黑尾鹿種群和它們的主要捕食者美洲
獅和狼。1905年以來,該地黑尾鹿種群保持在4()0()頭左右的水平。為了發展鹿群,美洲
獅和狼被大量獵殺,鹿群數量開始上升,到1925年達到最高峰,約有10萬頭。由于連續多
年的過度利用,草場極度退化,結果使鹿群數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種群數量僅剩8000
頭,而且大都身體瘦小,體質衰弱。20世紀70年代,當地政府制定并實施“引狼入室”計
劃,黑尾鹿種群數量逐漸上升,凱巴森林又煥發出勃勃生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卜列問題:
(1)凱巴森林中黑尾鹿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是這個種群的。研究
發現,黑尾鹿等植食性動物有較為發達的盲腸,這是________的結果,該過程________(填
“是”或“不是”)定向的。
(2)研究發現:黑尾鹿吃多種不同的植物,而且往往吃種群中個體數量較多的植物,這
被稱為理論o
(3)黑尾鹿的某一相對性狀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樣調查得知當
年雌雄個體的比例為1:1,雌性個體中XAX\XAX\XX,三種基因型個體所占比例分別為50舟、
30、和20%,雄性個體中X'Y、XY兩種基因型各占50%,則該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
o由于不含A基因的個體易被天敵捕食,致使黑尾鹿種群中a基因的
基因頻率將會(填“增大”或“減小”)。由此說明該黑尾鹿種群在不斷地發生進
化。
23.(8分)達芙妮小島上的勇地雀較早的時候主要取食小種子。1977年,一場嚴重的干
早導致小種子植物大量死亡,具有較大鳥喙的勇地雀逐漸取食大花菠藜的種子(大花茨藜抗
旱,種子較大,有著厚厚的外殼和尖銳的刺,只有大的馬喙才能啄破取食)。如圖為1975?
1979年勇地雀種群喙的平均深度變化曲線。請回答:
(1)調查發現,每一只勇地雀在1977年干旱前后,喙的深度沒有發生變化。那么,勇地
雀種群喙的平均深度在干旱前后發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
研究人員發現4為基因是引起地雀喙大小發生改變的關鍵基因,由此可見勇地雀種群
的喙平均深度變化的實質是O
(2)1979年干旱結束后,達芙妮小島上植被逐漸恢復。隨著食物逐漸充足,另一種地雀
——大嘴地雀遷入該小島。大嘴地雀有著更大的喙,且體型是勇地雀的兩倍,主要以大花茨
藜的種子為食物。調查得到1997年?2003年兩種地雀的種群數量變化如圖。
①1999年?2001年,勇地雀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②2001年?2003年,勇地雀種群的喙平均深度有所回落。據此分析,勇地雀種群數量
逐漸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o
24.(12分)一個鼠的種群生活在一個山谷(甲區域)中。后來由于山洪爆發,導致一條
大河發生了改道,又分隔出乙、丙兩個區域,原生活在甲區域中的鼠種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
彼此之間不能往來接觸。如圖所示為剛分隔時和分隔多年后決定鼠毛顏色的相關基因的調查
結果,回答下列關于進化與物種形成的問題:
(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____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甲區域中的一部分鼠被分隔到乙、內兩區域后,它們之間存在而阻礙了基
因交流。三個區域中鼠發生的突變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這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甲、丙兩個區域中的鼠毛的顏色(填"是”或“不是”)朝著相同方向進化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4)若要判斷這三個鼠群是否形成了不同物種,關鍵要看三者之間是否存在_______隔
離。
25.(12分)某時期,在一條大河的南岸的大塊農田中發生某種甲蟲的蟲害,承包土地
的農民起初在農田里噴灑某種殺蟲劑R,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幾年后又不得不以放養青蛙來
代替噴灑農藥。如圖為在此時期內這種甲蟲種群密度變化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A點到B點:,在施用殺蟲劑的初期,害蟲種群密度都急劇下降,但仍有極少數個
體得以生存,原因是o
(2)從B點到C點曲線回升的原因是這種抗藥性的變異是可以的,通
過一代代的積累,使害蟲種群的抗藥性增強了,在這個過程中,農藥對害蟲起
作用,這是通過農藥與害蟲之間的實現的,農藥對害蟲
所起作用的實質就是定向地改變害蟲種群中的向更易產生抗藥性的方向
演化。
(3)如果A到D都為農藥防治期,這說明在C點時,農民在使用農藥時可能采取了某種
措施,這種措施最可能是o
第6章檢測卷
1.答案:A
解析?:人和魚的胚胎發育早期都出現鯉裂和尾,屬于胚胎學的證據,A錯誤;化石證據
可作為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B正確;細胞色素C是真核細胞線粒體內膜上的一種含鐵的蛋
白質,人和黑猩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屬于分子水平的證據,C正確;蟒蛇外
形上沒有四肢,但它的體內還保留著后肢骨的殘余,這說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動物,更
符合比較解剖學的內容,I)正確。
2.答案:D
解析:無論是原核細胞還是真核細胞都有質膜,無論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都能產生
ATP,葉肉細胞內都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色素和酶屬于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A、B、C錯
誤;人的唇裂屬于多基因遺傳病,不是生物進化的細胞學證據,D正確。
3.答案:C
解析:環境發生的變化如果影響種群中某些基因型個體的生存,才會引起種群的基因頻
率改變,而如果環境發生的變化不影響種群中基因型的適應性,也可能不起選擇作用,基因
頻率不發生改變,A錯誤;若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作用淘汰和保留個體數目相當,則種群
數量長期保持穩定,但基因頻率仍然改變,B錯誤;若利群存在某些個體致死現象,基因頻
率也不一定改變,如一個種群中有AA、Aa、aa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原來A、a基因頻率均為
1/2,若基因型為AA、aa的胚胎不能存活,則生存下來的種群中A、a基因頻率仍為1/2;
若只有AA個體不能存活,則種群基因頻率會改變,C正確;基因重組本身不具有直接改變
種群基因頻率的效應,如在隨機自由交配中基因頻率并不改變,但是基因重組豐富了生物的
基因型,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材料,促進了有利突變在種群中的傳播,進而加快了
生物進化的進程,D錯誤。
4.答案:B
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A錯誤;自然選擇通過直接作用于個體
的表型,淘汰不適應環境的個體而保留適應環境的個體,從而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B
正確;自然界中大部分新物種的形成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形成牛.殖隔離,但并非所有
新物種形成都要經過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產生,C錯誤: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心、生
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的過程,I)錯誤。
5.答案:D
解析:金魚草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構成基因庫,A錯誤;不同花色數量的差
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錯誤:產生粉紅花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離,不屬于基因重組,C錯
誤;一個物種可以分為多個種群分布在不同的區域,DE確。
6.答案:D
解析:據題意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麗
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的變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A正確;兩種齒形的
麗魚的食物類型不同,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境的適應,B正確;突變和基因
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因此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突變和基因重組有關,C
正確;物種之間的界限是生殖隔離,由題干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
說明是同一物種,D錯誤。
7.答案:B
解析:現代進化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A正確;過度繁殖和生存斗爭屬
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不屬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主要內容,B錯誤;現代進化論
認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進化時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C正確;
現代進化論認為:隔離導致物種形成,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正確。
8.答案:B
解析:不論是否接觸青霉素,細菌都有不定向的變異,青霉素起到了定向的選擇作用,
A錯誤;蜂鳥細長的喙可以深入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進行采蜜,從而為其傳播花粉,因此是
它們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B正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
變,C錯誤;進化的原材料來源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能夠
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D錯誤。
9.答案:A
解析?:基因突變可以產生新的基因,所以基因多樣性與基因突變有關,生物經過長期的
進化可以形成新的物種,所以物種多樣性與生物進化有關,A正確;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可
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種間互助、相互選擇等實現,B錯誤;根據''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可
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發展,再根據“收割理論”可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
增加物種的多樣性,C錯誤;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兩個和群之間形成生殖隔離,不能進行基
因交流,地理隔離也可以使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但是地理隔離不?定形成新物種,D
錯誤。
10.答案:A
解析:生物的變異是本來就存在的,環境變化后對生物已經發生的變異進行了選擇,A
錯誤;Aa的基因型頻率是A與a的基因頻率乘積的2倍,圖中P點時Aa的基因型頻率最大,
B正確:據圖分析,Q點后,A的基因頻率逐漸升高,說明Q點表示環境發生了變化,A基因
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境,C正確;該種群基因庫中A和a的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說明該
種群發生了進化,D正確。
11.答案:B
解析:由題干可知,喙小的地雀和喙大的地雀屬于同一個種群,不存在生殖隔離,A錯
誤;地雀的喙大和喙小變化和該地雀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有關,地雀的喙大和喙小屬于可遺傳
的生物特征,B正確;因為基因突變等原因,島上先有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氣候改變只是
起到選擇作用,影響喙小池雀和喙大地雀在種群中的比例,C錯誤;協同進化體現在不同物
種之間、生物和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島上的氣候改變影響喙小地雀
和喙大地雀在種群中的比例,但喙小地雀和喙大地雀在種群中的比例改變不能影響氣候,D
錯誤。
12.答案:B
解析:淺色熔巖A區的b基因頻率較大,深色熔巖C區的B基因頻率較大,根據淺色熔
巖區淺色個體更容易生存,深色熔巖區深色個體更容易生存,可知基因B控制的是深色性狀,
基因b控制的是淺色性狀,A正確;只考慮基因B/b及體色性狀,C區b的基因頻率為,B
的基因頻率為,故雜合子蜥蜴的基因型頻率為2XX=,B錯誤;牛.活在淺色熔巖區的淺色
個體不容易被天敵發現,深色個體容易被天敵發現并被捕食,所以淺色熔巖區的淺色基因頻
率較窗,同理可推知,深色熔巖區的深色基因頻率較高,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同
一區中深色蜥蜴和淺色蜥蜴可能屬于同一種群中不同的表型,不存在生殖隔離,D正確。
13.答案:C
解析?:為研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中需要采用不含抗生素的紙片作為對照,
并將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和含抗生素的紙片分別放置在培養基的不同區域,識圖分析可知,圖
中缺乏對照處理,A正確;抑菌圈邊緣上的細菌可能抗藥性較強,因此實驗中需要從拉菌圈
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接種到已經滅菌的培養基上繼續培養,重復實驗中抗生素的選擇步
驟,記錄每一代抑菌圈的直徑,B正確;由于抗生素對細菌起到定向選擇作用,將具有抗藥
性的細菌逐代選擇出來,細菌的抗藥性逐漸增強,因此抑菌圈直徑隨培養代數的增加而減小,
C錯誤;使用過的培養基和紙片等需經過高溫滅菌處理才能廢棄,以免污染環境,D正確。
14.答案:B
解析:變異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為只是起了選擇作用,A錯誤;榕小蜂和
無花果之間互利共生,兩者的依存關系是相互選擇協同進化的結果,B正確;花序的特化并
未產生生殖隔離,故不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錯誤;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錯誤。
15.答案:C
解析:不同種生物間存在生殖隔離,不會出現相同的基因庫,A錯誤;同一區域的不同
物種之間會出現相互選擇,B錯誤:生物進化通常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物與環境之間,
環境選擇生物,推進生物進化,另一方面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選擇,協同進化,所以在相
同的環境下,不同種生物也會出現相似的形態結構,C正確;不同種生物一般不會演化為形
態結構相似的同一物種,D錯誤。
16.答案:ABD
解析?:基因頻率保持不變的?個前提是種群足夠大,?個隨機交配小群體的基因頻率不
一定在各代保持不變,A錯誤;有關種群基因頻率的概念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達爾
文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僅局限于個體水平,B錯誤;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使種群的基
因頻率發生了變化,c正確;由于形成兩個初始種群的數量較少,則兩個種群的基因撅率可
能存在著差別,D錯誤。
17.答案:ABC
解析:在實際生產中,無論原雞還是家雞,“產蛋少”或“產蛋多”并不是其存活率高
低的主要依據,A錯誤;?'產蛋多”類型的變異是在選擇之前就已發生的,家養環境只是被
人工選擇保留下來,逐代積累,B錯誤;人工選擇培育出的新品種,符合人類需要的性狀,
在馴化家雞過程中,人工選擇除了對產蛋能力發生了作用,還對家雞的形態等進行了選擇,
C錯誤;優質蛋雞的馴化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不可能僅通過一代選擇實現,D正確。
18.答案:ACD
解析:色盲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色盲患者中男性數量多于女性,但男性群體中色
盲的基因頻率等于女性群體,A錯誤;可遺傳變異為進化提供原材料,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
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突變是生物發生進化的重要原因之一,B正
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故一個種群中,控
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改變,不能說明物種在進化,C錯誤;基因型Aa的個體逐代
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等于a基因的頻率,D錯誤。
19.答案:ABD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黃花植株初次調查為0,二次調查為39%,即產生了控制黃花
的新基因,而真核生物基因突變的結果是形成等位基因,故基因突變是該植物花色基因頻率
變化的原因之一,A正確: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B正確;結合表中數據,可以計算初次調查時種群中R的基因頻率為40$,二次調查時R的
基因頻率不能計算,C錯誤:基因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產的產生與遺傳為該植物
基因多樣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D正確。
20.答案:BCD
解析: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A錯誤;圖中①表示自然選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不能很好的解釋物種大爆發等現象,
B正確: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C正確:新物種形成后與其他物種間
發生種間競爭、捕食等關系,可能會引起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正確。
21.答案:(1)減小(2)基因突變有害性減小36%
(3)是,大象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
(4)不正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解析:(1)經過偷獵后,大象種群個體數最減少,含有的基因減少,則其基因庫減小。(2)B
和b是一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象牙是大象防御的重要工具,自
然環境中不長象牙的雌象只有2%至4%,主要原因是無象牙突變對大象的生存是不利的,是
一種有害突變。若偷獵現象在較長時間內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則下一代大象
中有象牙基因B的頻率會減小;偷獵前某大象種群中有BB個體30個、Bb個體60個、bb
個體40個,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剩余(30+60)X2/3=60個,BB和Bb被捕食的機會相等,
剩余個體中包括20個BB、40個Bb、40個bb,B的基因頻率為(20X2+40)/(100X2)=40%,
b的基因頻率為60%,雌雄個體之間隨機交配,則下一代bb個體占(60%尸=36虬(3)偷獵
現象的存在使有象牙個體減少,則種群的B基因頻率降低,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表明該種群
發生了進化,因此偷獵現象的存在使大象種群發生了進化。(4)生物進化的方向不是由生物
自身的意愿決定的,而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生物的變異只是為自然選擇提供了原材料,因此
“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這一表
述是不正確的。
22.答案:(1)基因庫自然選擇是(2)收割(3)60%減小
解析:(1)凱巴森林中黑尾鹿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是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研究發現,黑尾鹿等植食性動物有較為發達的盲腸,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該過程是定向的。
(2)研究發現:黑尾鹿吃多種不同的植物,而且往往吃種群中個體數最較多的植物,這被稱
為收割理論。(3)由于雌性中,XW50%、XAXa=30%>X'X'=20%,雄性中XAY=XaY=50%,
那么A=(50+30+50X2)/(200+100)=60%,由于不含A基因的個體易被天敵捕食,那么
基因型為aa的個體容易被捕食,使基因型為aa的個體減少,最終致使黑尾鹿種群中a基因
的基因頻率將會減小,由此說明該黑尾鹿種群在不斷地發生進化。
23.答案:(1)干旱導致小種子植物大豉死亡,喙深度較大的勇地雀個體能夠獲得食物,
深度較小的勇地雀個體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淘汰,喙深度較小的勇地雀個體數量減少(或“喙
深度較小的勇地雀個體在自然選擇下數量減少”)勇地雀種群的4月基因頻率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集體宿舍安全協議書
- 兄妹拆遷補償協議書
- 餐廳餐包合同協議書
- 解除房屋賣買協議書
- 飯館雇主擔保協議書
- 項目理財服務協議書
- 銀行公安合作協議書
- 酒吧商家活動協議書
- 院子地磚購買協議書
- 食品產品運輸協議書
- 《駱駝祥子》中“虎妞”形象分析6200字(論文)
- 《質量管理體系國家注冊審核員預備知識培訓教程》
- 制冷機采購合同格式
- 2024年5月26日河南省事業單位聯考《公共基礎知識》試題
- 兒歌大全100首歌詞
- 《論語》導讀(復旦版)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糧油食材配送投標方案(大米食用油食材配送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4年江西省高考物理+化學+生物試卷(真題+答案)
- 2024年6月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真題2
- 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轉型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申請書
- 2024年重慶市中考英語試卷真題B卷(含標準答案及解析)+聽力音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