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通過學習,完成本課時間軸,引導學生觀察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地理分布圖;【唯物史觀】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認識到生產力發展的決定作用以及制度變革的原因;【史料實證】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相關資料,歸納總結春秋戰國經濟發展的表現;【歷史解釋】通過史料認識并理解諸子百家的學說主張;【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感悟華夏民族認同以及這一時期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奠基作用,認識百家爭鳴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留下的寶貴遺產。考情考向:年
份試題考點2024廣東卷春秋戰國禮樂制度變化江蘇卷西周晚期到戰國晚期秦遺址研究安徽卷先秦禮樂變化全國甲卷王室衰微與“春秋五霸”重慶卷春秋時期民族關系山東卷春秋戰國社會秩序變化北京卷春秋戰國儒家思全國新課標卷春秋戰國道家思想2023全國新課標卷法儒治國方略上的共同主張全國甲卷孔子的“樂教”思想全國乙卷百家爭鳴的背景海南卷戰國生產方式的變革湖南卷戰國時期秦國官僚制度2022全國乙卷百家爭鳴--老子重慶卷儒家“德”的觀念復習備考:1.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等方面社會轉型的具體體現;2.認識改革變法對社會進程的推動作用;3.辨析百家爭鳴中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考點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一)列國紛爭:1.背景:①東周時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②諸侯實力強大,獨立性增強,大的諸侯國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2.表現:知識梳理春秋(奴隸制度瓦解)戰國(封建制度確立)時間標志特點性質目標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奴隸主爭霸戰爭;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地主階級兼并戰爭;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以統一為目標,攻城滅國歷史解釋:1.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2.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諸侯爭霸影響。
材料從春秋以至戰國,諸侯之間相互并吞,大國爭霸激烈。這看起來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現的一種分裂局面,其實正是在這個過程……形成了地區性的統一王國,戰國七雄進一步兼并的結果,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首次統一的秦漢皇朝。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提示:①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局部統一,客觀上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戰爭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和發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③華夏族與其他各族接觸頻繁,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逐漸形成了華夏族。④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促進了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產生。⑤爭霸戰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春秋形勢圖戰國形勢圖核心素養:
比較春秋戰國地圖的變化,并指出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時空觀)提示:(1)變化:①諸侯國數量減少;②三家分晉;③北部出現長城;④靠近中原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消失。(2)說明:①分封制進一步瓦解,局部統一形成,國家日益趨向統一;②華夏民族界域向四周擴展,推動了民族融合,同時中原文化圈擴大,華夏認同觀念進一步發展。③匈奴逐漸成為北方邊境的主要威脅??键c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二)華夏認同1.原因:(1)西周分封制的影響;(2)華夏文明的先進性:生產力(農耕文明);文化(禮樂制);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表現:(1)春秋: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華夏”。(2)戰國: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3)中原地區先進的制度、文化、科技擴展到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3.方式:戰爭、內遷、認同、相互學習,封建化。4.意義:①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②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④有利于形成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知識梳理歷史概念:
華夏觀念
“華”“夏”在春秋之前并不連用,“華”意為光鮮、榮耀、輝煌;“夏”原指夏王朝,后演變為指有文采、有道德的中國人。春秋時期列國諸族的分布犬牙交錯,中原諸侯國的文化認同凸顯,華夏開始連用作為一詞,并逐漸成為中原諸侯國塑造文化認同的重要概念,意為禮樂文教發達的中國。華夏認同不是基于血緣的認同而是落后文化對先進文化的認同和融入。1.(2024·全國甲卷)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當“盟主”。齊國、晉國、楚國接續爭雄,吳越爭霸。諸侯成為“盟主”可以()A.取代周天子獲得分封權力 B.成為諸侯國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納稅的義務 D.號令各諸侯國的行動考點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真題呈現D2.(2024·重慶卷)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深受西戎俗影響C.各族同源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得文化傳統趨于穩固B考點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變式訓練1.侯馬盟書是山西侯馬出土的玉片文物,約有5000余片,記載春秋晚期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要求參加盟誓者效忠盟主,一致誅討敵對勢力。侯馬盟書的出現反映出(
)A.晉國霸主地位的鞏固 B.傳統政治體制走向崩潰C.君主集權體制的確立 D.大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B2.春秋戰國時期,祝融八姓(如曹姓邾國、妘姓鄶國、羋姓楚國)廣泛分布于中原至江漢流域,邾國國君自鑄銅鐘銘文稱為祝融之孫,楚國祭祀簡牘亦載祝融為祖先。晉國狐氏(戎狄)與晉國公室都以唐叔為祖先。材料反映出(
)A.華夏各族已成為統一的經濟實體 B.宗法制度有效區分政治等級關系C.周天子加強了對周邊各族的統治 D.華夏共同祖先觀念的萌生與發展D考點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一)經濟發展: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農業耕作技術水利手工業商業知識梳理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等分工更加細密、出現私營手工業。貨幣流通廣泛,出現了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現(私商)。時間春秋戰國時期。原因①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漸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特點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地位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重農抑商評價前期: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利于提高生產積極性;③利于政治穩定,國家統一;④利于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晚期:阻礙商品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知識拓展:
小農經濟
材料一
我國鑄造鐵器大約開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鐵器的情況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江西九江、江蘇六合、河南洛陽等地,都發現了春秋中晚期的鐵農具??鬃拥牡茏尤礁?,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幾詮垈鳝t《簡明中國古代史》材料二核心素養:
分析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對社會轉型的作用。
(史料實證)提示:(1)經濟: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石器鋤耕到鐵犁牛耕。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國有)向土地私有制轉變。③經營方式:集體勞作向個體農耕(小農經濟)轉變。④分配方式:推動稅制改革,如魯國初稅畝。⑤耕作方式:推動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的出現。⑥其他:利用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興修水利等。(2)政治:奴隸主貴族沒落,士階層和地主階級崛起,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键c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二)變法運動:
1.概況:
知識梳理原因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根本目的主要變法結果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興起,使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新興地主階級興起。私學興起,士階層壯大,形成“百家爭鳴”。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兼并戰爭不斷,為了在戰爭中把握主動權,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調整舊的生產關系。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改革;魯國的“初稅畝”。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考點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知識梳理變法措施具體作用經濟習俗軍事政治思想燔詩書而明法令,制《秦律》強化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的統一性質特點承認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的形成,削弱舊貴族勢力,增強軍隊戰斗力,加速地主階級勢力的形成。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和君主專制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統治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建立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調動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促進小農經濟;增加財政收入富國強兵集權法治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二)變法運動:
2.代表:商鞅變法
地主階級封建性質的改革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钏埂吨G逐客書》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稇饑摺で夭咭弧凡牧先叹z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Τ汕蟮靡?,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Z誼《治安策》材料四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曾臨渭論囚,渭水盡赤?!顿Y治通鑒》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評價商鞅變法?(1)進步性:①打擊貴族特權,促進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②推動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③使秦國國富兵強,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局限性:①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刑法嚴苛,激化社會矛盾。②賦役沉重,加重人民負擔,也造成民風的墮落。1.(2024·山東卷)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真題呈現A2.(2023·海南卷)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B考點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變式訓練考點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任士之風漸起,與此相適應的酬勞俸祿正式產生。戰國時期,燕昭王“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魏國李悝變法強調“食有勞而祿有功”;秦國從商鞅變法后,“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上述現象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A.士人群體主導各國的發展 B.社會轉型趨勢不斷加強C.世卿世祿制退出歷史舞臺 D.流行“無功不受祿”觀念2.如圖是商周之際的“牛觥”和戰國時期的“牛尊”,文物中牛鼻子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變化出現的原因是(
)A.雕塑技術的進步 B.牛的役用發生了變化C.青銅技術的發展 D.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BB考點三:思想文化文化繁榮與百家爭鳴:知識梳理歷史解釋:
百家爭鳴(1)“百家”:是虛指,形容學派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2)“爭鳴”:是指當時諸子百家針對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爭相發表不同見解,展開爭論,彼此融合。
當時中國歷史處于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政治經濟領域發生深刻變化,針對社會的大變革涌現了持不同見解的思想派別。在這些派別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陰陽等家,其中又以儒、墨兩家最為突出。各家學說雖然各有側重,但都指向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應對當時的社會變革。學派人物時代立場主要思想評價儒家孔子春秋奴隸主孟子戰國地主荀子地主墨家墨子戰國平民、小商業者道家老子春秋奴隸主莊子戰國奴隸主法家韓非子戰國地主“仁”和“禮”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利:調整人際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弊:仁愛有等級差別兼愛、非攻、節儉、尚賢發展孔子“仁”的學說,施行仁政民貴君輕、性本善仁政和王道(王霸并用)君舟民水、性惡論①孟、荀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得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②戰國后期,儒家思想成為百家的蔚然大宗道是萬物本源、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樸素辯證法思想崇尚逍遙自由;齊物論;認為天與人“不相勝”變法、集權、法治把君主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大一統的需要。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與西方思想有相近之處,更能適用于共和社會及國際競爭材料一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發展程度過低,無法更多地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需求。他們力求改變現狀,試圖獲得更多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呼喚建立新的社會,從而推動了百家爭鳴的產生與發展。——摘編自李靜、蕭洪恩《百家爭鳴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比較》材料二到了春秋戰國時之際,由于社會的劇烈變動,社會階級不斷流動,上層貴族不斷下降,下層庶民不斷上升?!笆俊碧幱谫F族和底人之間,是上下流動的匯合之處,所以“士”的人數不斷增多,并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隊伍—士階層。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各國為了生存和發展,競相進行改革,爭先招攬人才?!_米《試論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興起的原因》重難點突破: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及意義。(1)原因:①經濟: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發展。②階級: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備受重用(統治者爭霸需要)。③政治:諸侯爭霸,禮壞樂潰,社會經歷大變革,環境相對寬松。④教育思想: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私學興起私學的興起。(2)意義:①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②為新興的地主階級崛起奠定思想理論基礎;③利于教育普及;④削弱血緣貴族地位,促進社會轉型。⑤各家學派為后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會治國理論;⑥彰顯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對世界文化發展也起巨大推動作用。①所追求的目標都是治國平天下之道;②意圖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禮的舊的奴隸制社會。在治國理念上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人性觀上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子主張“人之性惡”。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生態度社會關系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墨家主張“兼愛”(無差別)“非攻”;
儒家主張尊卑有序。能力拓展: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比較。相似方面不同方面問題探究:
為何孔子周游列國,卻無功而返?而法家成為列國的治國思想?提示:(1)儒家:①在當時戰亂不斷、諸侯爭霸的時代,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②主張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不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2)法家:①提出了變革,與道家的“小國寡民”、儒家的“維護周禮”、墨家的“墨守成規”不同;②反對托古,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對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轉型來說,順應了統一戰爭的的潮流;③滿足了君主加強專制權力的需要。材料
民本思想濫觴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主張“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來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學說,主張“民貴君輕”。此外,這時期的儒家還提出了“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緩也”“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幾杂螁久瘛断惹孛癖舅枷胝摗泛诵乃仞B: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內容與認識。(
歷史解釋)(1)內容①畏民:敬畏民眾?!熬У?,民叛之,故可畏”。②重民:認識到民眾的重要性,重視民眾問題?!懊裎┌畋?,本固邦寧”。③得民:即要得民心?!暗妹裥恼叩锰煜拢裥恼呤煜隆薄"苤瘢阂w察民情,了解民意?!皣鴮⑴d,聽于民”。⑤愛民:要愛護民眾?!叭收邜廴恕?。⑥富民:要讓民眾生活富足。“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2)認識①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民本思想對統治者的殘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產生一定的限制作用。③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有其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其本質上是為維護君權服務的。1.(2024·北京卷)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評估個人發展潛力計劃
- 貴州省湄潭縣2025年數學八下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計算機二級VB編程題解析及答案
- 階段性學習評估標準計劃
- 軟件開發的最佳實踐試題及答案
- 家庭與學校美術教育合作計劃
- 優化團隊開發流程的戰略與方法試題及答案
- 城市交通樞紐規劃咨詢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4年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下屬事業單位真題
- 計算機軟件考試詳細復習計劃試題及答案
- 2024秋招北森題庫數學百題
- 形勢與政策(貴州財經大學)知到智慧樹章節答案
- 2023年新高考(新課標)全國2卷數學試題真題(含答案解析)
- DL∕T 904-2015 火力發電廠技術經濟指標計算方法
- DL-T 1476-2023 電力安全工器具預防性試驗規程
- 水泥混凝土路面翻修施工方案完整
- 怡口軟水機中央凈水機安裝調試指南.
- 暖通畢業設計外文翻譯
- 小學英語正在進行時用法及習題(含答案)
- 小黃瓜種植觀察日記(課堂PPT)
- 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