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基于語用順應性的多維剖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1.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教學質量備受關注。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任。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不斷推進,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常常會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在英語和漢語之間進行語碼轉換。這種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十分常見,例如在講解復雜的語法知識、抽象的詞匯概念或者文化背景知識時,教師可能會適時地使用漢語來幫助學生理解;在課堂管理、組織教學活動時,也可能會運用漢語下達指令、維持秩序。這種英漢語碼轉換現象并非隨意發(fā)生,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需求、教學內容的難度以及課堂氛圍的營造等。語用順應性理論為我們理解和分析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現象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該理論認為,語言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使用者會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從語言的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順應性出發(fā),動態(tài)地選擇語言形式和策略,以實現交際目的。在大學英語課堂這一特定的交際環(huán)境中,教師的語碼轉換行為可以看作是對教學語境的一種順應,通過這種順應,教師能夠更好地傳遞教學信息,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1.1.2研究意義從理論層面來看,本研究有助于豐富語用學和二語教學理論。通過將語用順應性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現象的分析,進一步拓展了語用學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為深入理解語言使用與教學語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實證依據。同時,對教師英漢語碼轉換行為的研究,也能夠為二語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完善二語教學過程中的語言使用策略和教學方法。在實踐層面,本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入了解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語用順應性,能夠幫助教師更加科學、合理地運用語碼轉換策略,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堂情境,靈活地選擇語碼轉換的時機和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的可理解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此外,研究結果還可以為教師培訓提供參考,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語言運用能力,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認識到教師語碼轉換的語用功能,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身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1.2國內外研究現狀1.2.1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對于語碼轉換的研究起步較早,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成果豐碩。在社會語言學領域,學者們將語碼轉換視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深入探討其與社會因素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Gumperz(1982)在其著作《會話策略》中,通過對大量真實語料的分析,指出語碼轉換在會話中具有多種功能,如標記參與者的身份、角色和社會關系,調節(jié)交際的正式程度,以及突出話題的轉換等。他的研究為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后續(xù)學者能夠從社會層面深入剖析語碼轉換現象。Myers-Scotton(1993)提出了“標記模式”理論,該理論認為說話者在進行語碼轉換時,會根據交際情境和自身的交際意圖,對不同語碼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和標記。當選擇未標記語碼時,是為了順應社會規(guī)范和常規(guī)期望;而選擇標記語碼,則是為了表達特殊的交際意圖,如強調、幽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等。這一理論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解釋了語碼轉換的動機和策略,為語碼轉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從語用學角度來看,語碼轉換被視為一種有效的交際策略,其發(fā)生與交際目的、語境等因素密切相關。Blom和Gumperz(1972)在對挪威語和英語雙語社區(qū)的研究中發(fā)現,語碼轉換可以用于實現不同的語用功能,如表達禮貌、避免沖突、增強語言的表現力等。在某些社交場合中,說話者可能會通過轉換語碼來使用更加委婉、禮貌的表達方式,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在表達強烈情感或強調重要信息時,可能會切換到更具感染力的語碼,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這表明語碼轉換在實際交際中能夠根據具體的語用需求進行靈活運用,從而實現交際的順利進行。Verschueren(1999)的語言順應論為語碼轉換的語用分析提供了更為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語言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使用者會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從語言的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順應性出發(fā),動態(tài)地選擇語言形式和策略。在語碼轉換現象中,說話者會根據交際目的、交際對象、社交場合等語境因素,靈活地選擇不同的語碼,以實現最佳的交際效果。例如,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說話者可能會適時地轉換語碼,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在心理語言學領域,研究者們關注語碼轉換背后的心理機制,探討語言的存儲、提取和加工過程。一些研究運用實驗方法,如ERP(事件相關電位)、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來揭示語碼轉換過程中大腦的神經活動模式。研究發(fā)現,語碼轉換需要大腦進行額外的認知控制和語言切換操作,涉及到多個腦區(qū)的協(xié)同工作,如額葉、顳葉等。這表明語碼轉換不僅是一種語言行為,還涉及到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對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2國內研究現狀國內對于大學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的研究在近年來逐漸增多,研究內容涵蓋了多個方面。在語碼轉換的功能研究方面,眾多學者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的語碼轉換行為進行了深入分析。一些研究發(fā)現,教師使用語碼轉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英語知識,尤其是在講解抽象的語法概念、詞匯的深層含義以及文化背景知識時,漢語的適當介入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習效果。在講解英語中的虛擬語氣這一復雜語法時,教師可以通過漢語的解釋和舉例,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虛擬語氣所表達的假設、愿望等語義,從而更好地掌握這一語法現象。教師的語碼轉換還可以用于課堂管理,如組織教學活動、維持課堂秩序、提醒學生注意等,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順暢。在語碼轉換的類型研究上,國內學者主要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語碼轉換進行了劃分。從轉換的層面來看,可分為句間語碼轉換和句內語碼轉換。句間語碼轉換是指在句子與句子之間進行語碼切換,如教師先用英語講解一段內容,然后用漢語進行總結或解釋;句內語碼轉換則是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兩種語碼的交替使用,如“這個單詞‘phenomenon’,現象的意思,在寫作中經常會用到”。從轉換的方向來看,可分為英語到漢語的轉換和漢語到英語的轉換。在實際教學中,英語到漢語的轉換更為常見,主要用于幫助學生理解英語內容;而漢語到英語的轉換則多發(fā)生在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表達、練習口語或寫作時,如教師用漢語提出一個話題,然后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討論或闡述。關于語碼轉換的順應性研究,國內學者運用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語碼轉換現象進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教師的語碼轉換行為是對教學語境的一種動態(tài)順應,包括對學生的語言水平、學習需求、認知能力的順應,以及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順應。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會更多地使用漢語進行解釋和說明,以確保學生能夠跟上教學進度;在講解文學作品、文化背景等內容時,教師可能會增加語碼轉換的頻率,引入更多的漢語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背后的文化內涵。1.3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1.3.1研究方法本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文獻研究法是本研究的基礎方法之一。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包括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著以及研究報告等,對語碼轉換、語用順應性理論以及大學英語教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全面了解語碼轉換的定義、類型、功能,以及語用順應性理論的核心觀點和應用領域。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語碼轉換的研究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已有研究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研究思路,避免重復研究,同時也為后續(xù)的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課堂觀察法是獲取研究數據的重要途徑。選取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大學英語課堂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長期的課堂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情況,包括轉換的時機、頻率、類型、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反應等。運用觀察量表對教師的語碼轉換行為進行量化分析,同時結合現場筆記,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詳細描述和分析。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獲得真實、客觀的第一手資料,深入了解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實際情況,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訪談法用于深入了解教師和學生對英漢語碼轉換的看法、態(tài)度和動機。分別對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對教師的訪談內容包括他們在課堂上使用英漢語碼轉換的原因、目的、對語碼轉換功能的認識、對學生語言水平和學習需求的考量,以及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等。對學生的訪談則側重于了解他們對教師語碼轉換的感受、理解程度、是否有助于他們的學習,以及他們希望教師在哪些情況下進行語碼轉換等。通過半結構化訪談,鼓勵訪談對象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獲取更深入、更全面的信息。對訪談結果進行轉錄和分析,提煉出關鍵觀點和主題,為研究提供多角度的視角和深入的理解。案例分析法是對課堂觀察和訪談中收集到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課堂教學片段,詳細分析教師在特定教學情境下進行英漢語碼轉換的具體過程和策略,以及這種轉換對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影響。結合語用順應性理論,從語境關聯(lián)成分、結構對象、動態(tài)性和意識突顯性等方面對案例進行分析,揭示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語用順應機制。通過案例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研究結果更加具體、生動,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實踐指導意義。1.3.2創(chuàng)新點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在研究視角上,從多維度深入分析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語用順應性。以往的研究大多從單一角度對語碼轉換進行分析,而本研究綜合運用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多學科理論,從多個維度對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現象進行研究。不僅關注教師語碼轉換的語言形式和功能,還深入探討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心理認知機制以及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關系。通過對不同維度的分析,全面揭示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語用順應性,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論指導。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以往的研究往往采用單一的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課堂觀察或訪談等,這樣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的片面性。本研究將文獻研究法、課堂觀察法、訪談法和案例分析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各種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通過文獻研究法了解研究現狀和理論基礎;通過課堂觀察法獲取真實的課堂數據;通過訪談法深入了解教師和學生的觀點和態(tài)度;通過案例分析法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可靠、全面,能夠更準確地揭示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語用順應性。二、理論基礎2.1語碼轉換的定義與類型2.1.1定義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指在同一次對話、交談或語篇中,說話者交替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方言或語言變體的現象。在大學英語課堂這一特定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中,語碼轉換主要體現為教師在使用英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地引入漢語,或者在使用漢語進行講解、組織教學等活動時,穿插使用英語詞匯、短語、句子或片段。這種英漢語碼的交替使用并非隨意為之,而是教師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適應課堂教學語境而采取的一種語言策略。例如,在講解英語課文時,教師可能會說:“這一段中出現的這個短語‘takeintoaccount’,大家要注意,它的意思是‘考慮到’,在寫作和口語表達中經常會用到,比如我們可以說‘Weshouldtakeintoaccountthefeelingsofothers’?!痹谶@個例子中,教師先使用英語引出需要講解的短語,然后用漢語解釋其含義,最后又通過英語例句來加深學生對該短語的理解和運用,這就是典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現象。這種轉換行為有助于教師更清晰、準確地傳達教學信息,幫助學生克服語言理解障礙,提高學習效果。2.1.2類型根據語碼轉換發(fā)生的位置和方式,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句內語碼轉換:指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英語和漢語兩種語碼的交替使用。這種類型的語碼轉換通常是為了強調某個概念、解釋某個詞匯或表達特定的語義。在講解英語語法時,教師可能會說:“大家看這個句子,‘Ihavealotofhomeworktodo,這意味著我今晚不能出去玩了’。這里的‘todo’是動詞不定式作后置定語,修飾‘homework’?!痹谶@個句子中,教師先用英語給出例句,然后用漢語解釋句子的含義,最后再用英語對語法點進行講解,通過句內語碼轉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句子的結構和語義。句內語碼轉換還可以表現為在漢語句子中插入英語詞匯或短語,如“這個軟件的UI設計非常簡潔,很容易上手”,其中“UI”是英語“UserInterface”的縮寫,在漢語句子中直接使用,既簡潔又準確地表達了特定的概念。句間語碼轉換:是指在句子與句子之間進行語碼切換,即前一個句子使用英語,后一個句子使用漢語,或者反之。這種類型的語碼轉換常用于總結、解釋、過渡或強調教學內容。在講解完一段英語課文后,教師可能會說:“Somuchforthisparagraph.這段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在面對困難時的心理變化。接下來我們看看下一段,它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信息呢?”在這里,教師先用英語對前面講解的段落進行總結,然后用漢語解釋段落的主要內容,最后再用英語引導學生進入下一段的學習,通過句間語碼轉換,使教學過程更加流暢,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附加語碼轉換:指在一個完整的句子后面附加一個用另一種語碼表達的成分,通常是為了補充信息、強調觀點或表達某種語氣。教師在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后,可能會說:“Thisisaveryimportantrule,大家一定要記住哈?!痹谶@個句子中,前面的部分是英語,后面的“大家一定要記住哈”是漢語附加成分,用于強調該知識點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也使教師的表達更加親切、自然,拉近與學生的距離。2.2語用順應性理論概述2.2.1理論起源與發(fā)展語用順應性理論由比利時語言學家耶夫?維索爾倫(Jef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理解語用學》一書中正式提出。該理論的誕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語言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孕育而成。20世紀以來,語言學研究經歷了從結構主義語言學注重語言內部結構分析,到功能主義語言學關注語言在社會和交際中的功能,再到認知語言學從人類認知角度探索語言本質的發(fā)展歷程。維索爾倫在綜合考慮語言的認知、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語用順應性理論,為語用學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自提出后,語用順應性理論在語言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拓展和應用,使其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在語碼轉換研究方面,該理論為解釋語碼轉換現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使得研究者能夠從語言使用者的選擇和順應行為出發(fā),深入探討語碼轉換的動機、策略和功能。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語用順應性理論幫助研究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使用者如何根據交際語境進行語言選擇和順應,以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在翻譯研究領域,該理論也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順應原文語境、目標語讀者的認知和文化背景等提供了指導,有助于提高翻譯質量和實現翻譯的交際目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語用順應性理論的應用范圍還在不斷擴大,涉及到語言教學、話語分析、人工智能語言交互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理論生命力和實踐指導意義。2.2.2核心內容語用順應性理論的核心內容圍繞語言選擇的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展開。變異性是指語言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形式和策略,語言使用者在表達同一意義時,可以從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多個層面進行不同的選擇。在詞匯層面,表達“高興”這一概念,英語中可以使用“happy”“glad”“pleased”“delighted”等多個詞匯;在語法層面,表達相同的語義,可以選擇主動語態(tài)或被動語態(tài),如“Hebrokethewindow”和“Thewindowwasbrokenbyhim”。這種變異性為語言使用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空間,使得語言能夠適應不同的交際需求。商討性意味著語言選擇不是機械的、固定的,而是在交際過程中通過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和協(xié)商來確定的。語言使用者會根據交際目的、對方的反應、語境的變化等因素,對語言形式和策略進行調整和選擇。在對話中,一方可能會根據對方的理解程度和反饋,選擇更簡單或更詳細的表達方式,或者調整詞匯的使用以避免歧義。這種商討性體現了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和動態(tài)性,使語言能夠更好地適應交際的實際情況。順應性是語用順應性理論的核心,它指語言使用者能夠根據語境因素,如物理環(huán)境、社交場合、心理世界等,靈活地進行語言選擇,以達到交際目的。在正式的商務談判場合,語言使用者會選擇使用規(guī)范、禮貌、嚴謹的語言,以體現專業(yè)性和尊重;而在朋友之間的日常交流中,則會使用更加隨意、親切的語言。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英漢語碼轉換就是一種典型的順應行為。當講解復雜的英語語法知識時,教師可能會順應學生的理解能力,適時地使用漢語進行解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教師會順應教學活動的需要,使用英語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教師通過對不同語境因素的順應,實現了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果。2.3語用順應性理論與大學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的關聯(lián)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英漢語碼轉換行為與語用順應性理論緊密相連。從本質上講,語碼轉換是教師為了順應教學需求而做出的一種語言選擇。這種選擇并非隨意為之,而是基于對教學目標、學生特點、教學內容以及課堂氛圍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量。在教學目標方面,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多個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會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靈活地運用英漢語碼轉換策略。在進行聽力和口語訓練時,教師會盡量使用英語,為學生營造一個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鍛煉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而在講解語法知識、分析課文難點時,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教師可能會適時地使用漢語進行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幫助學生突破語言障礙,掌握知識要點。學生的特點也是教師進行語碼轉換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存在差異,教師需要順應這些差異,選擇合適的語碼。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減少漢語的使用,更多地使用英語進行教學,以滿足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更高需求,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而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增加漢語的比例,用通俗易懂的漢語幫助他們理解復雜的英語知識,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逐步提高他們的英語能力。教師還會考慮學生的學習風格,對于視覺型學習者,可能會通過展示漢語注釋的PPT等方式進行教學;對于聽覺型學習者,則會更多地運用漢語講解來強化他們的理解。教學內容的難度和性質也決定了教師語碼轉換的策略。大學英語教材涵蓋了豐富多樣的內容,包括文學、歷史、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當涉及到抽象的理論知識、復雜的文化背景或專業(yè)術語時,學生可能會在理解上遇到困難。此時,教師會順應教學內容的特點,使用漢語進行解釋和補充說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文本背后的含義。在講解一篇關于西方哲學的英語課文時,文中可能會出現許多抽象的哲學概念和復雜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通過漢語的講解,將這些概念和關系進行梳理和闡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主旨和要點。而對于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故事性較強的文本,教師則可以更多地使用英語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英語的魅力,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課堂氛圍的營造同樣離不開教師的語碼轉換。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教師會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運用語碼轉換來調節(jié)課堂氛圍。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能會用一些幽默風趣的漢語問候或引入話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在學生感到疲勞或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通過轉換語碼,講一個有趣的英語小故事或進行一個互動小游戲,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當學生在討論中遇到表達困難時,教師用漢語給予鼓勵和引導,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課堂互動的順利進行。語用順應性理論為我們理解大學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現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教師語碼轉換的動機、策略和效果。從語境關聯(lián)成分來看,教師的語碼轉換是對交際語境中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順應。在物理世界方面,教室的環(huán)境、教學設備等因素可能會影響教師的語碼選擇。如果教室的音響效果不佳,教師在講解重要知識點時可能會更多地使用漢語,以確保學生能夠聽清;在社交世界方面,教師會根據師生關系、學生的群體特點等因素進行語碼轉換。在與性格開朗、英語水平較高的班級交流時,教師可能會更頻繁地使用英語進行互動;在心理世界方面,教師會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習動機等,通過語碼轉換來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從順應的結構對象來看,教師的語碼轉換涉及到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篇。在語音層面,教師可能會根據教學需要,用漢語解釋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或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錯誤;在詞匯層面,教師會適時地用漢語解釋英語詞匯的含義、用法和搭配;在語法層面,教師會用漢語詳細講解英語語法的規(guī)則和應用;在語篇層面,教師會用漢語幫助學生梳理英語文章的結構和邏輯關系。在講解英語的定語從句時,教師會先用漢語介紹定語從句的概念、結構和作用,然后通過英語例句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語法知識。順應的動態(tài)性則體現在教師的語碼轉換是一個根據課堂情況不斷調整和變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都可能發(fā)生變化,如學生的反應、教學進度的推進等。教師會根據這些變化,及時調整語碼轉換的策略。如果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理解困難,教師會增加漢語的解釋和說明;如果學生對某個話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會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減少漢語的使用。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性反映了教師在進行語碼轉換時的意識程度。教師會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有意識地選擇語碼轉換的時機和方式。在講解重點難點時,教師會明確地意識到需要用漢語進行詳細的解釋,以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在進行口語練習時,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現狀調查3.1調查設計3.1.1調查目的本調查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實際情況。通過對語碼轉換的使用頻率、發(fā)生場景、學生態(tài)度以及教師動機等方面的調查分析,揭示英漢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后續(xù)基于語用順應性理論的分析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明確教師在何種教學環(huán)節(jié)、針對何種教學內容更傾向于進行語碼轉換,有助于探究語碼轉換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了解學生對教師語碼轉換的看法和態(tài)度,能夠為評估語碼轉換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進而為優(yōu)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3.1.2調查對象為確保調查結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普適性,本研究選取了多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作為調查樣本,涵蓋了綜合性大學、理工類大學、師范類大學等。在這些大學中,隨機抽取了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包括理工科專業(yè)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文科專業(yè)如漢語言文學、法學,以及商科專業(yè)如會計學、市場營銷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需求、語言基礎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有助于全面了解教師英漢語碼轉換在不同專業(yè)背景下的表現。同時,還選取了不同年級的學生,從大一新生到大四畢業(yè)生,各年級均有涉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階段和水平上有所不同,對教師語碼轉換的需求和感受也可能存在差異,通過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調查,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教學全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對于大學英語教師,同樣從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背景的教師群體中進行抽樣。這些教師在教學經驗、教學風格和語言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能夠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多樣性。既包括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顯著的資深教師,也有初入教壇、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年輕教師。通過對不同類型教師的調查,分析他們在語碼轉換使用上的異同,探究影響教師語碼轉換行為的因素,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3.1.3調查工具本研究綜合運用多種調查工具,以確保獲取全面、準確的數據。課堂觀察量表是記錄教師英漢語碼轉換情況的重要工具。在設計課堂觀察量表時,充分考慮了語碼轉換的各個方面,包括轉換的時機、頻率、類型(句內語碼轉換、句間語碼轉換、附加語碼轉換等)、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詞匯講解、語法分析、課文理解、文化背景介紹等)以及學生的反應(積極參與、困惑不解、注意力分散等)。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按照量表的項目進行詳細記錄,每出現一次語碼轉換,便記錄其發(fā)生的時間、具體內容、所屬類型以及相關的教學情境和學生反應。通過對多節(jié)課堂的觀察和數據記錄,能夠客觀地呈現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實際情況,為后續(xù)的量化分析提供數據基礎。問卷主要用于收集學生對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看法和態(tài)度。問卷內容涵蓋了學生對教師語碼轉換頻率的感知、對不同教學場景下語碼轉換的需求、語碼轉換對他們學習的影響(如是否有助于理解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等)以及他們對教師語碼轉換的總體評價和建議。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設置了多個選項,如“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以便學生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問卷還設置了一些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自由闡述自己對教師語碼轉換的獨特見解和感受,從而獲取更豐富、深入的信息。訪談則是深入了解教師想法的有效途徑。通過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解他們在課堂上使用英漢語碼轉換的動機、目的、對語碼轉換功能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以及他們對如何合理運用語碼轉換提高教學效果的建議。訪談采用半結構化的方式,既有預先設定的問題,也鼓勵教師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認真傾聽教師的回答,及時追問相關問題,以獲取更詳細、準確的信息。訪談結束后,對訪談內容進行逐字轉錄和分析,提煉出關鍵觀點和主題,為研究提供深入的教師視角。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現狀調查3.2調查結果與分析3.2.1語用順應性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語用順應性理論為教師的教學語言選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教師通過對語碼的轉換,能夠靈活地順應教學目標、學生需求和教學情境,從而實現更有效的教學。在講解英語詞匯時,教師常常會根據詞匯的難度和學生的熟悉程度進行語碼轉換。對于一些簡單的基礎詞匯,如“apple”“book”“cat”等,教師可能會直接用英語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英語語境中熟悉這些詞匯的發(fā)音、拼寫和用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和直接理解能力。這是對教學目標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順應。而對于一些較為抽象、復雜或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如“renaissance”(文藝復興)、“kowtow”(叩頭,源于漢語的借詞,體現了獨特的文化現象)等,教師可能會適時地使用漢語進行解釋和說明。用漢語介紹“renaissance”是指歐洲在14世紀至16世紀發(fā)生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強調其對藝術、科學、文學等領域的深遠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詞匯所代表的概念和文化背景。這種語碼轉換是對學生理解能力和知識儲備的順應,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果。在語法教學中,語用順應性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英語語法體系復雜,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一些語法規(guī)則與漢語語法存在較大差異,理解和掌握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在講解虛擬語氣這一語法點時,教師會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先用漢語介紹虛擬語氣的基本概念,即表達與事實相反的假設、愿望、建議等情況,讓學生對虛擬語氣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通過英語例句,如“IfIwereyou,Iwouldgothere.”(如果我是你,我就會去那里。),詳細分析虛擬語氣在不同時態(tài)下的結構和用法。在分析過程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反應和理解程度,適時地切換語碼,用漢語進一步解釋句子中虛擬語氣所表達的含義和使用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語法知識。教師還會通過設置一些漢語提示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虛擬語氣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這種在語法教學中靈活運用語碼轉換的方式,既順應了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又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于提高語法教學的效果。在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方面,語用順應性理論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大學英語教材中包含了豐富的西方文化內容,如歷史、文學、風俗習慣等。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對于學生理解英語語言和文本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文化差異,學生在理解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在講解與西方節(jié)日相關的內容時,教師會順應文化背景的差異,用漢語詳細介紹西方節(jié)日的起源、傳統(tǒng)習俗和慶祝方式。在介紹圣誕節(jié)時,教師會用漢語講述圣誕節(jié)的由來,即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jié)日,介紹人們在圣誕節(jié)期間會裝飾圣誕樹、互贈禮物、共進晚餐等習俗。同時,教師會結合英語文本,讓學生學習與圣誕節(jié)相關的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如“Christmastree”(圣誕樹)、“SantaClaus”(圣誕老人)、“MerryChristmas”(圣誕快樂)等。通過這種語碼轉換的方式,教師將西方文化知識與英語語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時,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實現了對教學目標和學生文化認知需求的順應。3.2.2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特點與策略通過對大學英語課堂的深入觀察和分析,發(fā)現教師英漢語碼轉換呈現出以下特點和策略。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頻率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語碼轉換的頻率存在明顯差異。在講解新的知識點,特別是復雜的語法、抽象的詞匯或文化背景知識時,教師語碼轉換的頻率相對較高。在講解英語中的非謂語動詞這一語法知識時,由于其概念較為抽象,用法復雜,教師會頻繁地使用漢語進行解釋和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如教師會說:“非謂語動詞,就是在句子中不能作謂語的動詞形式,像動詞不定式‘todo’、動名詞‘doing’和分詞‘done/doing’。比如,‘Toseeistobelieve.’(眼見為實),這里的‘tosee’和‘tobelieve’就是動詞不定式作主語和表語;再看這個句子,‘Ienjoyreadingbooks.’(我喜歡讀書),‘reading’就是動名詞作賓語。”通過這樣的語碼轉換,將抽象的語法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漢語表達出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而在進行口語練習、聽力訓練等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更傾向于使用英語,語碼轉換的頻率較低,以營造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類型豐富多樣,包括句內語碼轉換、句間語碼轉換和附加語碼轉換。句內語碼轉換在詞匯講解中較為常見,教師會在英語句子中插入漢語解釋詞匯的含義。在講解單詞“pragmatic”(務實的,實用主義的)時,教師可能會說:“Weshouldtakeapragmaticapproachtosolvethisproblem,也就是要采取一種務實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蓖ㄟ^這種方式,讓學生在英語語境中快速理解單詞的含義。句間語碼轉換常用于總結、解釋或過渡教學內容。在講解完一篇英語課文后,教師可能會先用英語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如“So,inthispassage,theauthormainlydiscussedthe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所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討論了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然后用漢語進一步解釋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題,如“這篇文章通過列舉各種環(huán)境問題,強調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到環(huán)境保護中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種句間語碼轉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邏輯結構。附加語碼轉換則通常用于強調、補充信息或表達情感。教師在講解完一個重要知識點后,可能會說:“Thisisaveryimportantpoint,大家一定要牢記哈!”通過這種附加漢語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強調知識點的重要性。教師在進行英漢語碼轉換時,會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詞匯教學中,除了上述的句內語碼轉換解釋單詞含義外,教師還會采用對比策略,將英語詞匯與漢語中相近或相關的詞匯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在講解“journey”“trip”“travel”“voyage”這幾個表示“旅行”的詞匯時,教師會說:“‘journey’通常指長途的、有明確目的地的旅行,比如‘alongjourneytoBeijing’(去北京的長途旅行);‘trip’則更側重于短途的旅行,常與‘take’搭配,如‘takeatriptothecountryside’(去鄉(xiāng)下旅行);‘travel’是最常用的表示旅行的詞匯,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強調旅行的行為和過程,例如‘Iliketravel.’(我喜歡旅行);‘voyage’主要指海上航行,如‘avoyageacrosstheocean’(穿越大洋的航行)。大家看,它們雖然都有旅行的意思,但用法和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漢語中‘旅行’‘旅游’‘出行’也有細微的差別。”通過這種對比策略,讓學生清晰地掌握英語詞匯的用法和區(qū)別。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會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通過語碼轉換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文化情境。在講解西方的餐桌禮儀時,教師會先用英語介紹相關的禮儀規(guī)則,如“Whenyouareatthedinnertable,youshouldholdtheknifeinyourrighthandandtheforkinyourlefthand.”(當你在餐桌上時,應該右手持刀,左手持叉。),然后用漢語描述具體的情境,如“想象一下,你去參加一個正式的西餐晚宴,一上桌,就要注意餐具的使用方法,千萬不能拿錯了,不然會顯得很不禮貌哦?!蓖ㄟ^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西方文化,增強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2.3學生對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反饋與評價為了深入了解學生對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看法和感受,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收集了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漢語碼轉換持積極態(tài)度。在問卷調查中,當被問及“你對教師在英語課堂上使用語碼轉換的態(tài)度”時,超過70%的學生選擇了“贊同”或“非常贊同”。學生們普遍認為,教師的語碼轉換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師的語碼轉換對你的學習有何影響”這一問題中,選擇“有幫助”或“很有幫助”的學生比例高達80%以上。許多學生表示,教師在講解復雜的知識點時使用漢語,能夠讓他們更快地理解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一位學生在問卷中寫道:“英語語法真的很難,有時候光聽英語解釋,我完全一頭霧水。老師用漢語講解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學習起來輕松多了?!边€有學生認為,教師的語碼轉換可以緩解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焦慮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對于一些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全英文的課堂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壓力很大,而教師適時的語碼轉換能夠讓他們跟上教學進度,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在訪談中,學生們進一步闡述了他們對教師語碼轉換的具體感受和需求。一些學生表示,希望教師在講解重點難點知識時,能夠更多地使用漢語進行詳細的解釋。在講解英語的長難句分析時,句子結構復雜,包含多個從句和修飾成分,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此時,教師用漢語分析句子的結構和邏輯關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長難句的解析方法。一位學生說:“我特別希望老師在講長難句的時候,能先用漢語把句子的大概意思說一下,然后再分析語法結構,這樣我就能更好地理解了?!边€有學生提到,教師在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時,使用語碼轉換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文化差異,拓寬文化視野。西方的節(jié)日、習俗等文化內容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通過教師的漢語講解,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也有少數學生對教師的語碼轉換提出了一些建議。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在使用語碼轉換時,應該把握好度,避免過度依賴漢語。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使用漢語,可能會減少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一位學生在訪談中說:“雖然漢語解釋很有用,但我還是希望老師能多給我們創(chuàng)造一些英語交流的機會,有時候感覺老師漢語說得太多了,英語練習的時間就少了?!边€有學生建議教師在進行語碼轉換時,能夠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差異化教學。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適當減少漢語的使用,增加英語的輸入量;而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以給予更多的漢語支持??傮w而言,學生對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反饋是積極的,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反饋,合理運用語碼轉換策略,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四、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語用順應性分析4.1順應語言現實語言現實是語言使用的基礎,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英漢語碼轉換首先是對語言現實的順應。語言現實涵蓋了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詞匯、語法、語音等,同時也涉及到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知識體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在英語和漢語之間進行轉換,以確保教學信息能夠準確、有效地傳遞。4.1.1詞匯層面的順應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詞匯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英語詞匯豐富多樣,其中一些專業(yè)術語、文化負載詞等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難度。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會根據詞匯的特點和學生的理解程度,適時地進行語碼轉換,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詞匯。專業(yè)術語通常具有特定的學科含義和用法,與日常生活中的詞匯有較大差異。在理工科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堂上,涉及到大量的專業(yè)術語,如“algorithm”(算法)、“thermodynamics”(熱力學)、“semiconductor”(半導體)等。對于這些專業(yè)術語,教師如果僅用英語進行解釋,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其確切含義。因此,教師會順應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和知識需求,使用漢語進行解釋。在講解“algorithm”時,教師會說:“‘algorithm’就是算法,它是解決特定問題的一系列計算步驟,在計算機科學中非常重要,比如我們編寫程序時,就需要設計合適的算法來實現特定的功能?!蓖ㄟ^這種英漢語碼轉換,將抽象的專業(yè)術語用通俗易懂的漢語表達出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其含義,同時也將英語詞匯與學生已有的專業(yè)知識建立聯(lián)系,加深學生的記憶。文化負載詞是指那些承載著特定文化內涵和價值觀的詞匯,它們往往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關。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英語文化負載詞時常常會遇到困難。在講解“hippie”(嬉皮士)這個詞時,教師會先介紹“hippie”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美國的一個青年群體,他們反對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追求自由、和平和愛情,常常留著長發(fā)、穿著奇裝異服,以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然后教師會說:“就像我們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也有一些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群體,嬉皮士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也具有類似的特點。”通過將英語文化負載詞與中國的相關文化現象進行類比,使用漢語進行詳細的文化背景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理解偏差。4.1.2語法層面的順應英語語法體系復雜,與漢語語法在結構、時態(tài)、語態(tài)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給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教師在語法教學中,常常會通過語碼轉換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英語語法知識。在講解英語的復雜語法結構時,如各種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賓語從句等)、虛擬語氣、非謂語動詞等,教師會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漢語思維習慣,先用漢語介紹語法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則,然后通過英語例句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講解。在講解定語從句時,教師會說:“定語從句就是用來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從句,它在句子中作定語,就像我們漢語中‘漂亮的花’‘聰明的孩子’,‘漂亮的’和‘聰明的’是用來修飾‘花’和‘孩子’的定語,英語中的定語從句也是類似的作用,不過它的結構和位置與漢語有所不同。比如,‘ThebookthatIboughtyesterdayisveryinteresting.’(我昨天買的那本書非常有趣。),這里‘thatIboughtyesterday’就是一個定語從句,修飾‘book’,‘that’是關系代詞,引導定語從句,并且在從句中作賓語?!蓖ㄟ^這種先漢語解釋概念,再英語例句分析的語碼轉換方式,將抽象的語法知識逐步拆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講解英語時態(tài)時,由于漢語中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時態(tài)變化,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英語時態(tài)時容易出現混淆。教師會順應學生的語言基礎,用漢語詳細講解不同時態(tài)的含義、構成和用法,并通過對比漢語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講解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區(qū)別時,教師會說:“一般過去時主要強調過去某個時間發(fā)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tài),和現在沒有直接關系,比如‘Iwenttotheparkyesterday.’(我昨天去了公園。),這里強調的是昨天去公園這個過去的動作。而現在完成時則強調過去發(fā)生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或者表示從過去一直持續(xù)到現在的動作或狀態(tài),比如‘Ihavelostmykey.’(我把鑰匙丟了。),這句話強調的是現在鑰匙不在我這兒了,是過去丟鑰匙這個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大家看,雖然漢語中沒有這樣明確的時態(tài)區(qū)分,但我們可以通過理解英語時態(tài)的含義和用法,來準確地運用它們。”通過這種英漢語碼轉換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清晰地區(qū)分英語時態(tài),提高語法運用的準確性。4.2順應社會規(guī)約社會規(guī)約是指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文化習俗以及各種社會慣例等。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英漢語碼轉換行為需要順應社會規(guī)約,這不僅有助于維護良好的課堂秩序和教學氛圍,還能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理解與接受,提高教學效果。以下將從文化差異和課堂規(guī)范兩個方面來分析教師英漢語碼轉換對社會規(guī)約的順應。4.2.1文化差異的順應中西文化在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會在語言中體現出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英漢語碼轉換,幫助學生了解和適應這些文化差異,避免因文化誤解而影響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講解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時,教師常常會涉及到中西文化差異的內容。在講解“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這個單詞時,教師會意識到這個詞在西方文化中與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存在差異。在西方文化中,“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自由、獨立和自我實現,是一種積極的價值觀;而在中國文化中,更強調集體主義,個人利益往往服從于集體利益,“個人主義”有時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因此,教師會使用語碼轉換,詳細地向學生解釋這一文化差異:“在西方文化里,‘individualism’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人們鼓勵追求個人的夢想和目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比如,在選擇職業(yè)時,他們更注重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在中國,我們強調集體的力量,大家會為了集體的榮譽和利益共同努力。像在一些大型項目中,團隊成員會相互協(xié)作,犧牲個人的部分利益來實現集體的目標。所以,當我們理解和使用‘individualism’這個詞時,一定要考慮到這種文化差異?!蓖ㄟ^這樣的英漢語碼轉換,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英語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避免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在介紹西方的節(jié)日、習俗等文化內容時,教師也會運用語碼轉換來幫助學生理解。西方的圣誕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習俗。教師在講解圣誕節(jié)相關的英語課文或詞匯時,會先用英語介紹圣誕節(jié)的基本信息,如“ChristmasisawidelycelebratedfestivalinmanyWesterncountries.ItcommemoratesthebirthofJesusChrist.PeopleusuallydecorateChristmastrees,exchangegifts,andhaveabigdinnerwiththeirfamilies.”(圣誕節(jié)是許多西方國家廣泛慶祝的節(jié)日。它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人們通常會裝飾圣誕樹、交換禮物,并和家人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后,教師會用漢語詳細介紹圣誕節(jié)的起源、發(fā)展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圣誕節(jié)的宗教意義、圣誕老人的傳說、圣誕歌曲的由來等。通過漢語的講解,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圣誕節(jié)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魅力,同時也能將西方文化與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對比,加深對不同文化的認識。這種英漢語碼轉換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拓寬了文化視野,增強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4.2.2課堂規(guī)范的順應課堂規(guī)范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準則,它包括課堂紀律、師生互動方式、教學流程等方面的規(guī)定。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會通過英漢語碼轉換來引導學生遵守課堂規(guī)范,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在課堂開始時,教師通常會用漢語向學生強調課堂紀律和要求,如“同學們,我們開始上課了。在課堂上,大家要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不要交頭接耳,手機要調至靜音或關機狀態(tài)。”通過使用漢語明確地傳達這些信息,能夠確保學生清楚地了解課堂規(guī)范,避免因語言理解障礙而違反紀律。在教學過程中,當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時,教師會先用英語介紹活動的內容和要求,如“Now,let'sworkingroupsoffour.Eachgroupshoulddiscussthetopic‘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onlinelearning’andthenmakeapresentation.”(現在,我們四人一組進行活動。每個小組要討論‘在線學習的優(yōu)缺點’這個話題,然后進行展示。)然后,教師可能會用漢語進一步解釋活動的目的、規(guī)則和注意事項,如“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鍛煉大家的口語表達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討論時,每個人都要積極發(fā)言,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展示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和邏輯性?!蓖ㄟ^英漢語碼轉換,教師能夠確保學生準確理解活動的要求,順利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違反紀律的行為時,教師會根據具體情況,運用英漢語碼轉換來進行提醒和糾正。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講話,教師可能會先用英語輕聲提醒:“Pleasebequiet.Wearehavingaclass.”(請安靜,我們正在上課。)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教師可能會用漢語更嚴肅地強調:“那位同學,上課不要講話,要集中注意力。”這種根據學生反應靈活運用語碼轉換的方式,既能夠及時制止學生的不當行為,又能避免因過于嚴厲的批評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維護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在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時,教師也會順應課堂規(guī)范,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運用英漢語碼轉換給予恰當的反饋和指導。如果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教師會用英語給予肯定和鼓勵:“Verygood!Youranswerisquiteaccurate.”(非常好!你的回答很準確。)如果學生回答存在問題,教師會先用英語指出問題所在,然后用漢語進行詳細的解釋和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改進。教師通過英漢語碼轉換順應課堂規(guī)范,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維持課堂秩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4.3順應心理動機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英漢語碼轉換行為不僅受到語言現實和社會規(guī)約的影響,還與學生的心理動機密切相關。教師通過合理運用語碼轉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4.3.1激發(fā)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巧妙運用英漢語碼轉換,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師會運用幽默風趣的語碼轉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在講解英語單詞時,教師可能會結合漢語的諧音或文化背景,運用語碼轉換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同時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講解“ambulance”(救護車)這個單詞時,教師會說:“大家看這個單詞‘ambulance’,它的發(fā)音聽起來像‘俺不能死’,這樣一想,是不是就很容易記住了?而且也能理解為什么救護車要爭分奪秒,因為病人在救護車上,心里肯定想著‘俺不能死’呀?!蓖ㄟ^這種幽默的語碼轉換,將英語單詞與生動有趣的漢語表達相結合,不僅讓學生輕松記住了單詞,還激發(fā)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也變得更加活躍。在講解英語課文時,教師會根據課文的內容,適時地運用語碼轉換,引入相關的漢語文化元素或生活實例,讓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提高學習興趣。在講解一篇關于西方節(jié)日的英語課文時,教師會先用英語介紹西方節(jié)日的相關知識,然后用漢語說:“其實西方的這些節(jié)日就像我們中國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一樣,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習俗。比如西方的圣誕節(jié),人們會裝飾圣誕樹、互贈禮物,就像我們春節(jié)時貼春聯(lián)、發(fā)紅包一樣,都是為了表達對節(jié)日的慶祝和對家人朋友的祝福。這樣對比著來理解,是不是就覺得西方的節(jié)日也沒那么陌生了呢?”通過這種將英語知識與漢語文化相聯(lián)系的語碼轉換方式,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會運用語碼轉換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會先用英語提出討論的話題和要求,然后用漢語鼓勵學生:“大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犯錯,每個人的觀點都很重要哦。用英語表達不出來的,也可以先用漢語說,然后再試著翻譯成英語。”通過這種語碼轉換,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和支持,從而更愿意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4.3.2降低學生焦慮學習焦慮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會通過英漢語碼轉換來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焦慮,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學習英語。英語學習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面對復雜的語法知識、大量的詞匯和陌生的文化背景時,學生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語碼轉換,用簡單易懂的漢語來解釋英語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在講解英語的虛擬語氣這一復雜語法時,教師會先用漢語介紹虛擬語氣的基本概念和用法,讓學生對虛擬語氣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師會說:“虛擬語氣就是用來表達與事實相反的假設、愿望、建議等情況的一種語法形式。比如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會去參加那個活動’,這里的‘如果我是你’在英語中就要用虛擬語氣來表達,因為我不可能真的是你,這是一種假設的情況?!蓖ㄟ^這種用漢語解釋抽象語法概念的方式,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虛擬語氣的含義和用法,降低了學生對復雜語法知識的焦慮感。在課堂提問和回答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會運用語碼轉換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當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會先用英語鼓勵學生:“Don'tbenervous.Takeyourtime.”(別緊張,慢慢來。)然后用漢語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可以先用漢語把你的想法說出來,然后我們再一起把它翻譯成英語?!蓖ㄟ^這種英漢語碼轉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和支持,減輕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緊張和焦慮情緒,使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一些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會更加注重運用語碼轉換來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增強學習信心。教師會在講解英語知識時,適當增加漢語的使用頻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解英語課文時,教師會先用漢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再用英語逐句分析課文,讓學生在理解漢語意思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英語原文。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會說:“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一個關于友誼的故事,主人公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了朋友的幫助,他們之間的友誼非常深厚。接下來我們看看英語原文是怎么描述這個故事的。”通過這種語碼轉換方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讓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也能夠跟上教學進度,從而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降低了學習焦慮。4.4順應學生語言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通過英漢語碼轉換,能夠順應學生的語言能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以下將從針對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語碼轉換策略以及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4.4.1針對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語碼轉換策略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語碼轉換的頻率和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英語基礎較好、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會適當減少語碼轉換的頻率,更多地使用英語進行教學。在講解英語課文時,教師可以直接用英語分析文章的結構、主題和語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思考。教師會提出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Whatdoyouthinkistheauthor'spurposeinwritingthispassage?Andhowdoestheauthoruselanguagetoconveyhisideas?”(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來傳達他的觀點的?)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回答和討論,鍛煉他們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在詞匯教學中,教師也會更多地使用英語解釋詞匯的含義和用法,通過例句和語境讓學生理解詞匯的運用。在講解“ambiguous”(模棱兩可的)這個單詞時,教師會說:“‘ambiguous’meanshavingmorethanonepossiblemeaning,forexample,thesentence‘Theinstructionswereambiguous’indicatesthattheinstructionswerenotclearandcouldbeinterpretedindifferentways.”(“ambiguous”意思是有不止一種可能的含義,例如,‘Theinstructionswereambiguous’這句話表明指示不明確,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英語語境中學習和理解詞匯,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對于英語基礎薄弱、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會增加語碼轉換的頻率,適時地使用漢語進行輔助教學。在講解新的知識點時,教師會先用漢語介紹基本概念和要點,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理解。在講解英語的時態(tài)時,教師會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英語的時態(tài)。時態(tài)就是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和狀態(tài)的一種語法形式。英語中有很多種時態(tài),比如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現在進行時等等。一般現在時通常用來表示經常發(fā)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tài),像‘Igotoschooleveryday.’(我每天去上學。)就是一般現在時?!蓖ㄟ^這種漢語的講解,讓學生對時態(tài)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降低學習難度。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會用漢語解釋詞匯的含義,并結合漢語中的近義詞、反義詞等幫助學生記憶。在講解“abandon”(放棄,拋棄)這個單詞時,教師會說:“‘abandon’的意思是放棄、拋棄,就像我們漢語里說的‘舍棄’‘丟棄’。比如,‘Heabandonedhisplanduetolackoffunds.’(由于缺乏資金,他放棄了他的計劃。)大家可以記住這個例句,加深對單詞的理解?!蓖ㄟ^這種語碼轉換方式,幫助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教師還會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即時反應和表現,靈活調整語碼轉換策略。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如果發(fā)現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輕松理解問題并回答正確,教師會繼續(xù)用英語進行追問和拓展;如果發(fā)現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理解問題有困難,教師會及時用漢語解釋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會巡視各個小組,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小組,鼓勵他們全程用英語進行交流;對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小組,教師會適時地用漢語給予指導和幫助,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4.4.2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教師的英漢語碼轉換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英語水平,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通過語碼轉換,為學生提供了可理解性輸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從而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在講解復雜的語法知識時,教師會先用漢語解釋語法規(guī)則和概念,讓學生明白語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通過英語例句進行具體分析和講解。在講解英語的倒裝句時,教師會說:“倒裝句是英語中一種特殊的語法結構,它是將句子中的謂語動詞或助動詞提到主語之前,以達到強調、平衡句子結構或表示特定的語義等目的。比如,‘NotuntilhecamebackdidIknowthetruth.’(直到他回來我才知道真相。)這句話中,‘notuntil’位于句首,句子要部分倒裝,將助動詞‘did’提到主語‘I’之前。”通過這種先漢語解釋后英語例句分析的語碼轉換方式,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倒裝句的結構和用法,從而在實際運用中能夠正確使用倒裝句。教師的語碼轉換還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運用語碼轉換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表達。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會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用英語進行長篇幅的闡述和討論;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會先引導他們用簡單的英語回答問題,然后逐步增加難度。在討論“Shouldstudentsbeallowedtousemobilephonesinschool?”(學生應該被允許在學校使用手機嗎?)這個話題時,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會說:“Pleaseexpressyouropinionindetailandsupportyourviewwithreasonsandexamples.”(請詳細表達你的觀點,并用理由和例子支持你的觀點。)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會說:“Youcanstartwithasimplesentence,like‘Ithinkstudentsshould/shouldn'tbeallowedtousemobilephonesinschoolbecause...’(你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句子開始,比如‘我認為學生應該/不應該被允許在學校使用手機,因為……’)通過這種方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鍛煉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教師在進行語碼轉換時,還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在講解英語文章時,教師會用漢語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邏輯結構和寫作思路,然后讓學生用英語進行總結和概括。在講解一篇議論文時,教師會說:“這篇文章的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然后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了結論。大家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作者是如何組織文章的,以及每個段落的主題句是什么?,F在,請大家用英語總結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這種語碼轉換方式,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學會用英語進行邏輯思考和表達,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隨著教學的推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不斷地接觸和運用英語,其英語語言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從最初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困難,到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表達,學生在語言能力上實現了質的飛躍。五、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影響及優(yōu)化策略5.1語碼轉換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積極影響5.1.1提高教學效果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合理運用英漢語碼轉換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果。語言是知識傳遞的重要載體,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適時地進行語碼轉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英語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詞匯教學方面,英語詞匯豐富多樣,一些抽象詞匯、專業(yè)術語或文化負載詞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和記憶較為困難。教師通過英漢語碼轉換,用漢語解釋這些詞匯的含義、用法和文化背景,能夠使學生快速理解詞匯的內涵,加深記憶。在講解“renaissance”(文藝復興)這個詞時,教師可以先用英語介紹其在西方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相關事件,然后用漢語詳細闡述其代表的思想文化運動,強調其對歐洲社會發(fā)展的深遠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準確掌握該詞匯的含義,還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識,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對英語詞匯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語法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難點之一,英語語法體系復雜,與漢語語法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在講解語法知識時,運用語碼轉換,先使用漢語介紹語法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則,再通過英語例句進行分析和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法知識。在講解虛擬語氣時,教師可以先用漢語解釋虛擬語氣表達與事實相反的假設、愿望等含義,然后通過英語例句“IfIwereyou,Iwouldstudyharder.”(如果我是你,我會更努力學習。)詳細分析虛擬語氣在不同時態(tài)下的結構和用法。通過這種先漢語解釋后英語例句的方式,使抽象的語法知識變得更加具體、易懂,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虛擬語氣的運用,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在課文講解中,教師的語碼轉換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對于一些篇幅較長、內容復雜的英語課文,教師可以先用漢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再用英語逐句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和邏輯結構。在講解一篇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英語議論文時,教師可以先用漢語介紹文章討論的主要問題,即當前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人們應采取的措施,然后用英語分析文章是如何通過舉例、對比等論證方法來闡述觀點的。通過這種語碼轉換,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邏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5.1.2促進師生互動良好的師生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教師的英漢語碼轉換在促進師生互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情感的溝通和互動。教師通過合理運用語碼轉換,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教師使用語碼轉換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想法。在課堂提問和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會因為英語表達能力有限而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運用語碼轉換,鼓勵學生先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表達,能夠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使學生更加自信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在討論“Shouldstudentsbeallowedtousemobilephonesinschool?”(學生應該被允許在學校使用手機嗎?)這個話題時,教師可以說:“大家先用漢語說說自己的看法,不用擔心英語表達,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就好?!边@樣,學生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指導。語碼轉換還能夠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教師在課堂上適當運用漢語,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和關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講解英語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運用漢語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經歷或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講解一篇關于友誼的英語課文時,教師可以說:“我也有一群非常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度過了很多難忘的時光。就像課文中描述的那樣,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蓖ㄟ^這種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情感聯(lián)系,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師生互動更加積極。教師的語碼轉換還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時,教師運用語碼轉換,用漢語詳細介紹活動的規(guī)則和要求,能夠確保學生準確理解活動內容,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說:“大家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每個人都要積極發(fā)言,最后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討論的時候可以先用漢語交流,整理好思路后再用英語表達?!蓖ㄟ^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活動的要求,提高參與度,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5.2語碼轉換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5.2.1學生對母語的過度依賴盡管英漢語碼轉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諸多積極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據庫事務管理的核心概念與應用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寧波工程學院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4年南京林業(yè)大學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4年西安市雁塔區(qū)第六小學招聘筆試真題
- 戰(zhàn)略管理中的法律風險識別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廣州市培藝學校老師招聘筆試真題
- 2024年成都理工大學選調工作人員筆試真題
- 生物與藝術結合的跨界教學探索計劃
- 企業(yè)戰(zhàn)略創(chuàng)新與市場風險試題及答案
- 優(yōu)化系統(tǒng)資源的使用策略試題及答案
- 印刷產品檢驗報告
- 雷霆傳奇親測-h5修改匯總
- 2023年版-腫瘤內科臨床路徑
- (完整版)水電工安全技術交底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學》課件第五章 傳統(tǒng)文化與心理治療(修)
- 幼兒園各類檔案借閱登記表
- 蒸汽疏水閥性能監(jiān)測斯派莎克工程中國有限公司-Armstrong
- 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技術結課論文
- 普通車床的主軸箱設計機械外文文獻翻譯、中英文翻譯、外文翻譯
- 神經外科各種引流管的護理精品課件
- 湘教版初中地理會考重點圖復習匯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