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少數民族概況-錫伯族_第1頁
國少數民族概況-錫伯族_第2頁
國少數民族概況-錫伯族_第3頁
國少數民族概況-錫伯族_第4頁
國少數民族概況-錫伯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概況

---錫伯族

錫伯族

中國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與古代鮮卑和近代滿族有一定的關系。有一種說法說沙俄曾以此名稱創造北亞的新地名西伯利亞。人口:約19萬。主要分布地區: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余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余人),遼寧沈陽約5萬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民族概述“錫伯”為本民族自稱,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廣泛分布于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口語中稱為“siwe”,書面則為“sibe”。歷史上有須卜、室韋、失韋、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錫北等20多種記載,都是其音轉和異寫。“錫伯”之稱謂與漢字書寫最早見于清代,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獻中雖多用“錫伯”二字,但未能統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漸趨統一。新中國成立后,“錫伯”才名正言順地作為一個獨立的少數民族而置身于祖國民族大家庭之中。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并經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取長補短豐富了自己、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生活習俗

早期的錫伯族人民以狩獵、捕魚為業。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經營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牧業也比較發達,還有許多青年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本民族的干部不斷成長,有了各類專業人才,辦起了醫院和學校。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發面餅為主,也吃饃饃面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吃肉時,習慣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刀子,將肉煮熟后,放入大盤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鹽和蔥蒜拌成的佐料。習慣做豬血灌腸。也喜食用煮熟的豬血,拌成醬狀,并配以蒜泥或蔥花單獨做成菜肴。冬閑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錫伯族還習慣制作各種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卜等切成細絲腌制咸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制作面醬以調味。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面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日常食俗飲食習俗韭菜合子南瓜餃子節日、禮儀食俗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面。做長壽面時先做好肉湯,然后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征著送舊迎新。新疆的錫伯族把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錫伯語稱“杜因拜專扎坤”。過西遷節時,家家吃魚,戶戶蒸肉,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過去各家各戶都要制作面醬(米順),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調味品。錫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記帳,也不收錢。發面餅哈特混素吉血腸典型食品錫伯族愛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還有:發面餅,錫伯族常吃的主食;燉魚等。發面餅燉魚肉餡烤南瓜古老習俗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

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不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打圍打圍,又叫撒圍或狩獵,也稱打獵,這是錫伯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錫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狩獵歌》描述了他們這種豪邁的生活氣息:雪花如蝶飛,馳騁共撒圍,踏遍千重山,獵夫凱歌回。每當冬季來臨,農事已閑,錫伯族人便相約外出狩獵,有時十幾人,數十人,甚至好幾個村莊的人在一起打圍。他們運用世代相傳的嫻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單臂投槍、圍殲,獵取豬、黃羊、免子、野雞等野味,常常滿載而歸。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于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禁忌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面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并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服飾在歷史上主要從事游牧生產的錫伯族為便于騎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開衩的滾邊長袍,束粗腰帶,戴圓頂帽,穿長筒靴。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有所變化和差異。清代,錫伯族男子服飾與滿族服飾大體相同,多著左側開衩的長袍和短衣,戴圓頂帽,穿白襪繡花鞋,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老年婦女在春夏秋多包白頭巾,冬季則戴棉帽,帽沿縫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條長辮子,從背后正中垂下。結婚后梳雙辮,盤結在頭上。

清朝末期,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袍的習慣。辛亥革命后錫伯族服飾變化受漢、維吾爾等族影響較大。年輕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裙子、襯衫和翻領、高領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運動服、笳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歲的男女老人偶爾穿長袍馬褂、禮帽、坤秋帽、繡花鞋。頭飾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

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

箭是錫伯人民傳統的體育活動。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在門口用紅絨線掛一副小弓箭;長到五六歲時就開始學騎馬、射箭。過去弓箭作為狩獵工具和作戰武器,現在,射箭發展成民間體育活動。逢年過節,或者雙休日、農閑時,經常舉行各種射箭比賽。摔跤是錫伯族地區最廣泛的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小孩愛相撲,大人喜歡角力。他們三五人聚在一起,總得較量一番,看誰的臂力強。因此,錫伯族涌現了很多摔跤能手。舉重是錫伯族人民鍛煉身體和比試力氣的一種形式。他們從生活實際出發,將石磙、碾磁、糧袋、巨石等,凡是可以舉用的什物,都作為他們練功和賽力的運動器具。在舉行慶典活動和人多的場合,手足發癢的小伙子們,興致勃勃地進行舉重比賽,大人小孩都來圍觀、助興。賽馬和叼羊,是西遷后錫伯族人民才開展的體育活動。每年端午節,他們都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賽馬和叼羊活動,優勝者給予獎勵。后來,由于與周圍各兄弟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經常舉行多民族的賽馬、叼羊比賽。這不僅鍛煉并增強了他們的體質和毅力,而且促進了各民族間的友愛團結。錫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結緣。小伙子向姑娘求愛,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藝博得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個小伙子,就主動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溝通情感,結為良緣。錫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記帳,也不收錢。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爾”,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于唇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冬布爾冬布爾

鮮卑獸類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長翼。是北方鮮卑等游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曾引導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南方大澤。因而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曾以此為準鉤繪出圖案。鮮卑獸民族節日西遷節(又稱“四一八節”)

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錫伯語稱“duinbiyajuwanjakuun”。此節為錫伯族自己的節日,即是錫伯民族的西遷紀念日,稱“懷親節”,又叫“四一八節”。錫伯語叫“杜音拜專扎昆”(杜因拜扎坤節)。這是二百多年以來錫伯人民的傳統節日,紀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一部分錫伯族遷往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伊犁地區駐防戍邊。西遷節狂歡錫伯族的人們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里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2000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并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節日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掃得干干凈凈,準備豐盛的食品,穿上節日盛裝,相聚在一起,彈起“東布爾”(錫伯族的一種樂器),吹起“墨克調”(錫伯族的一種曲調),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貝勒恩”,來慶祝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此外,還要進行摔跤、射箭、賽馬等傳統體育活動,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抹黑節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據說早年間有個年輕媳婦把餅烙糊了,怕老人責備,把餅偷偷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把麥種變成了黑丹,再也種不出麥子了。這時一只小燕子引來善良的老倆口,集合全村的人向巡天神祈禱恕罪,并且發誓寧愿往自己臉上抹黑,也不叫麥子生黑丹。巡天神被感動了,收回了神法,從此又可種出麥子了。從此以后,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時,人們會互相往臉上抹黑,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藝術文化繪畫藝術

錫伯族民間,繪制人物畫像是一種風俗。錫伯族民間畫師技藝高超,所繪人像逼真生動。另外,錫伯族民間還有繪制薩滿圖、灶神像、家譜圖等的傳統。家譜圖繡花藝術

刺繡、貼花、剪紙是錫伯族婦女的優良傳統,尤其繡花更是錫伯族婦女擅長的女紅。荷包是錫伯族吸煙的男子必備的物品之一,按傳統,一對戀人中,女方要縫制精致的荷包送給情人。荷包通常要繡上花卉、蝴蝶、飛禽等美麗的圖案。此外,錫伯族婦女用她們靈巧的雙手在門簾、枕頭套、枕頭頂、衣服邊角、鞋面上等處繡上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做工精細,展現她們的聰慧和多才多藝。民俗歌曲

錫伯族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民間歌曲是錫伯族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致分為田野歌、生活習俗歌、兒歌和敘事歌。現存錫伯族民間歌曲為數不多,但其調式卻十分復雜。四聲、五聲、六聲、七聲等不下二十余種。其中不乏罕見的特殊調式。錫伯人西遷的歷史是他們對于自己故鄉土地的感情格外深摯。世代漁獵擅長騎馬射箭的錫伯人,常常以打獵、撒圍等作為民歌題材。這類歌曲的曲式結構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樂句的單樂段形式出現。主要是反映錫伯族喪葬、婚姻、勞動、游樂、禮節、信仰等方面的風俗。如喪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勞動方面有《四季歌》;游樂方面有《刁羊歌》;禮節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媽麼歌》等。在婚娶習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詞。兒歌

此類歌曲曲調簡明,多是教育兒童努力學習、學唱字母、射箭口訣等內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的體現。正是這種傳統才促使這個西遷時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雖然與其他民族雜居了漫長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傳統藝術。敘事歌

敘事歌多是記述錫伯族1764年西遷來新疆的歷史事件的歌曲。請欣賞田野歌也被稱為“街頭歌”,錫伯語稱“塔拉依舞春”。這是錫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間歌曲,而且又為廣大錫伯族群眾認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間歌曲。它詠唱的對象包羅萬象,從天、地到日、月,從人類到禽獸。這類歌曲無固定的歌詞,多在節假日親朋聚會或田間勞動時由男女即興編詞對唱。它的特點在其曲調發展手法、曲式結構和歌詞格律等諸方面。它幾乎全部是由兩個不對稱的樂句構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嚴格五度(或四度)模仿;兩樂句終止均由其結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級進至結音而終止,終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嚴格。舞蹈錫伯族民間舞蹈,錫伯語稱“貝倫”。貝倫舞是在錫伯族民間最為盛行的一種舞蹈。一般為男女雙人跳。貝倫舞動作主要體現在上肢,節奏明快,舞姿優美。錫伯族民間舞蹈的形成與民族習慣、地理環境、語言文字、音樂美術等分不開,它是通過宗教活動、音樂、詩歌、服飾、雕塑、喜慶的聯歡等形式記載下來的。錫伯族舞蹈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古典類,如薩滿舞、狩獵舞、荷包舞、手鼓舞、馬舞、猴子舞等。這類舞的特點是:每個舞蹈都有連貫性,具有故事情節。一是貝倫類,如面具舞、跛子舞、單點舞、雙點舞、王瑪舞、伊克爾德克舞、醉舞、八鄉舞、請安舞等。這套舞的特點是:每個舞蹈動作雖有連貫性,但沒有故事情節,多屬即興表演,節奏明快,是大眾化的舞蹈。錫伯族的秧歌是在東北與漢族等民族共同相處而學過來的。(“漢村春”是錫伯族的一種歌劇,和北方漢族的秧歌劇有些相似,錫伯族有的也稱之為“秧嘎爾”。)此外,錫伯族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許多適合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如,從俄羅斯族中學會了跳踢踏舞,交誼舞也已成為當前錫伯族群眾中較流行的一種舞蹈。民族風俗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以前只限于同族內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聯姻有:指腹為婚,至成婚年齡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聯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養老女婿,沒有子嗣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多稱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準備。

錫伯族通行土葬。

在特殊情況下還要進行火葬和天葬。錫伯族習慣人死后要停放7天,最短3天,并念經超度,子女日夜守靈,并按時辰在靈前舉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來吊孝,守靈人要給來人磕頭,來人哭,守靈人也要陪哭。擇吉辰將死者入殮,棺槨停于院中席棚內。出殯前,舉行“辭靈”儀式。“辭靈”儀式結束后,驅靈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