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第20課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目標】①知道明清時期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②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家國情【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教學難點:人口增長與清朝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請大家觀看視頻,你從這幅畫中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請用一兩個詞語形容一下。答案提示:繁華、繁榮、熱鬧……這幅圖名叫《姑蘇繁華圖》,又叫《盛世滋生圖》,是清代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描繪蘇州風貌的巨幅畫作,描繪了蘇州城郊百里的風景和街市的繁華景象,再現了18世紀中葉,蘇州風景秀麗、物產豐饒、百業興旺、人文薈萃的繁盛景象,是中國康乾盛世的一個縮影。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是一幅怎樣的社會圖景呢?讓我們走進本課,學習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環節二:整體感知1、先導閱讀:結合本課內容思考,明清時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什么影響?經濟發展(一)目標導學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自主學習:【教材研讀】閱讀教材P116-117,小組合作,自主歸納明清時期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邊遠地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對黃河、淮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堤壩、渠的發展。明朝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繼續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答案提示:①耕地面積不斷擴大;②大力興修水利;③糧食產量大幅提高;④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清代清代開荒執照洪武丈量魚鱗圖自康熙十七年實施治黃,歷三十年,肆虐半個多世紀的黃淮水患得以根治……乾隆時繼續大規模興修水利,實行高投入,又勝過前朝。總計“河工、海塘,以億萬計”。教師指導:魚鱗圖冊解讀:以田塊為單元編制,每張分圖上繪有田塊形狀草圖,地形及土質等級,按照《千字文》順序編號,詳細登記每戶土地畝數和方圓四至,并繪有田產地形圖,以及所在都、圖。另外圖上還設“分莊”一欄,用于土地買賣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時填寫。各分圖田塊組成魚鱗總圖,田塊內注有田塊編號、面積及水故稱《魚鱗圖冊》。這種土地編制方法使賦役的征收具備了確實根據,防止了產去稅存或有產無稅的弊端,稅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開荒執照:包括開墾者的姓名、籍貫、住址等,以及所開墾荒地的具體位置、面積、四至范圍等。如乾隆三十三年云南布政使司發給沙立目的開荒執照上,就寫明了沙立目一家開墾干地八畝,坐落于打麥沖,四至范圍為東到河、南到河、西至樹林、北至山腳。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到不管是修訂賦稅,墾荒政策還是興修水利,都離不開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②【歷史解釋】根據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歸納明清時期農業發展的原因。答案提示:高產農作物的引進教師指導:材料解讀:四十年前,百姓只是在自家菜地里偶爾種上一兩株玉米,給小孩子玩耍或嘗鮮;而現在,玉米已經遍布山谷,西南二百里的地方人們都把它當作一年到頭的糧食。這反映了玉米在該地區從最初的不被重視到后來成為重要糧食作物的地位轉變。體現了清朝時期高產農作物的推廣對地方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而玉米地位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較強的抗逆性,能夠適應山區的環境,且相對當地傳統旱地作物有產量優勢③高產農作物的普遍種植,對清朝社會有何影響?答案提示:提高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歷史解釋】根據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歸納明清時期農業發展的原因。《耕《耕織圖》答案提示: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教師指導:《耕織圖》是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璃所作,這是中國古代很美麗的小農經濟圖景。清朝康熙南巡,見到《耕織圖詩》后,感慨于織女之寒、農夫之苦,傳命內廷供奉焦秉貞在樓繪基礎上,重新繪制。3、自主學習: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對社會有何影響?答案提示:農業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人口增長,另一方面為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教師指導:農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農業解決了溫飽、提供了手工業生產所需原料,進而推動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商品,推動了商品的發展,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封建社會的頂(二)目標導學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1、自主學習:【教材研讀】閱讀教材P117,歸納手工業蓬勃發展的表現。手工業清緙絲陀羅尼經被明四合如意云紋緞獬豸補圓領袍清緙絲陀羅尼經被明四合如意云紋緞獬豸補圓領袍清紫色云龍雜寶紋妝花綢單蟒袍答案提示:棉紡織業從南方向北方推廣;手工業生產基地涌現:松江(棉紡織業中心)、蘇州(絲織業中心)、景德鎮(制瓷中心);手工業制品暢銷海內外;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2、問題探究:結合材料說一說什么是手工工場?這一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有何特點?施復夫婦住在蘇州盛澤鎮,擁有一臺織機,靠繅絲織綢過日子。他們織出的綢緞光彩潤不到十年,施復夫婦就添置了三四十臺織機,雇人織綢,成了大機戶。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明神宗實錄》答案提示:機戶提供生產資料,雇用自由勞動力進行生產。雇傭關系、規模大、分工合作教師指導:根據材料描寫,蘇州“機戶”雇用的勞動者“織工”總數眾多,這些人完全脫離了生產資料,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按日領取工資,形成“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的狀況。而且他們與雇主并無主奴、師徒一類依附關系,屬于自由勞動者。這種一定規模的手工業自由雇傭勞動,有學者認為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3、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118,歸納商業發展的表現。——《中國古代史十四講》答案提示:形成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商業網絡。海外貿易繁榮;白銀成為主要貨幣;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一環。4、問題探究:對比以往城市,天下四大鎮有什么新變化?正瓷器天下四大鎮的出現發展打破了我國傳統的“先政治,后經濟”的郡縣城市的發展模式。它們沒有轉化為郡縣城市,而是受著商品生產的同一律支配,依據著商品經濟發展的軌跡向更高階段演進。這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正瓷器答案提示:城市商品經濟功能凸顯。5、自主學習:①觀看視頻,結合教材P118,歸納商業發展的表現。商幫指的是商人們依靠宗族地城的關系答案提示:山西·晉商:糧食、食鹽、綢緞、茶葉、票號等。徽州·徽商:食鹽、糧食、綢布、茶葉、木材、典當等。②商幫的出現,對社會有何影響?答案提示: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教師指導:喬致庸:“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學和居住民俗研究價值,全方位展現了晉商文化和晉商的富有。胡雪巖:著名的徽商,經營中藥、絲茶生意,操縱江南商業,資產最高達2000萬兩以上。后又入朝為官,所以歷史上稱“紅頂商人”6、問題探究:【唯物史觀】概括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會現象,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經濟政策因素。(明清時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得來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沉浸于傳統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曉琳《中國全史·商賈史》答案提示:現象:財富主要用于購田置地;供應下一代讀書。因素:重農抑商。答案提示:明清時期受到傳統自然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等方面的影響;財富沒有轉化為擴大生產的資本,沒有發展出新的生產關系,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7、問題探究:【歷史解釋】結合本課所學內容,小組討論說一說明清經濟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變化?答案提示:引進高產農作物;經濟作物廣泛種植;農產品商品化;出現手工工場,形成雇傭關系;白銀貨幣化;商幫形成;工商業市鎮經濟功能凸顯。(三)目標導學三:人口的增長1、自主學習:【教材研讀】閱讀教材P119-120,利用表格梳理明清人口增長情況,并分析這一時期人口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答案提示:時期1億康熙乾隆3億人口數量大幅增加2、問題探究:【歷史解釋】根據材料分析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康熙二十年……到嘉慶元年,內地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社會動亂……——董林生《新議清朝人口劇增的原因及影響》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頭稅負擔……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來高產糧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進與推廣,為新增人口提供新糧食來源。——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答案提示: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政府稅收政策的改革;高產農作物的引進與推廣。教師指導:首先,有一個大一統的、長時期的和平安定環境,這是清代人口飛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其次,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高產農作物的推廣,使清代的糧食產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加之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就為清朝人口的大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再次,清朝所實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的賦役政策,一方面刺激了人口的自然繁衍,同時也使百姓不再刻意隱匿戶口,這是清代人口數額大發展的促進因素。3、自主學習:【唯物史觀】人口的快速增長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人口(103人)一人口士人均耕地14人口(103人)6420162016401660168017001720174017601780年份答案提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邊疆地區,開墾荒田,發展生產,極大促進了邊疆的社會繁教師指導:材料一解析:從乾隆二十七年到乾隆三十七年這十年間,當地民眾開墾的土地面積達到了二十萬三千三百零四畝有余。材料二解析:北疆地區自從清朝乾隆年間招募民眾開墾荒地以來,(這里的)土地土質肥沃,農作物的收獲量比內地要多出一倍。4、問題探究:【唯物史觀】小組討論,結合本課所學說一說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都有哪些?④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⑤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5、問題探究:【家國情懷】小組討論,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現對現答案提示: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加強經濟建設,提高綜合國力以民為本,注重民生。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課堂小結】業德鎮(制瓷中心);手工業制品暢銷海內外;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雇傭關系)。表現:①商品貿易興盛:形成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商業網絡;海外貿易繁榮;白銀成為主要貨幣;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一環。②大型商幫興起:山西晉商、徽州徽商。經濟發展增長邊疆開發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手工業和商業明清時期,大量高產農作物的引進、手工業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和社會的相對安定使人口快速增長。而人口的增長一方面使得中原地區人地矛盾加劇,【課后檢測】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題)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畫家徐揚創作了《盛世滋生圖》,該圖描繪了蘇州的市井風情。據統計,圖中共繪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橋50余座,店鋪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棟。該圖反映了當時()A.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B.尖銳的人地矛盾C.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D.繁華的城市風貌2.(2024·四川自貢·中考真題)清朝以前,江南被譽為“魚米之鄉”,到清中期后,湖廣地區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出現“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由此反映出清朝()A.率先引進占城稻B.普及種植茶樹C.開始種植棉花D.推廣玉米、甘薯3.(2024·湖北·中考真題)與明朝鼎盛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