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13(J)∕T 8375-2020 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_第1頁
(高清版)DB13(J)∕T 8375-2020 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_第2頁
(高清版)DB13(J)∕T 8375-2020 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_第3頁
(高清版)DB13(J)∕T 8375-2020 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_第4頁
(高清版)DB13(J)∕T 8375-2020 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河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P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urbansmartheatingtechnology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河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urbansmartheatingtechnology主編單位: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批準部門: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施行日期:2020北京河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urbansmarth﹡﹡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0年《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編號為DB13(J)/T8375-2020)已經本機關審查并批準為河北省工程建設標準,現予發布,自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0年9月26日本標準根據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0年度省工程建設標準和標準設計第一批制(修)訂計劃》(冀建節科函〔2020〕43號)的要求,由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城市燃氣熱力服務中心、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會同有關單位聯合編制而成。本標準共分10章和3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5.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6.熱源自控系統;7.熱力站自控系統;8.智慧終端系統(裝置);9.系統驗收;10.運行維護。本標準由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由河北省建設工程標準編制研究中心負責管理。標準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至石家莊市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石家莊高新區長江大道319號潤江總部國際9號樓6單元,郵編050000,電話郵箱:qichengying@),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審查人名單:主編單位: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城市燃氣熱力服務中心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參編單位: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信息中心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大學石家莊市供熱管理中心國家電投集團東方新能源熱力公司建投河北熱力有限公司廊坊市廣達供熱有限公司唐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信息中心唐山市熱力總公司邢臺市熱力公司石家莊華電供熱集團有限公司廊坊市燃氣熱力服務中心保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熱力公司武安市熱力總公司河北同力自控閥門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齊承英徐京杰蔣學紅莘亮王峰李斌王建棟馬志軍陸明媚趙輝王巖畢立波李根巖陳立剛李連忠張迎軍齊成勇吳向東楊濤宋志輝邢忠海李俊峰成慶敏駱大友張金星尹靜孫春華曹姍姍高曉宇侯建軍趙云霞齊許恩張希何樹娟吳松王智金單偉賢梁超夏國強余粉英何永來郭茂周濤的李庭萬謙兆郭海嬌宋建材李文甲裴明哲陳磊鐘聲遠馬景崗吳丹李靜主要審查人:趙軍劉強和志強劉文棟徐志濱劉士龍盧剛 12術語 33基本規定 4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 65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 86熱源自控系統 7熱力站自控系統 8智慧終端系統(裝置) 17 9系統驗收 21 21 21 2210運行維護 23 23 23 24附錄A數據編碼規范 25附錄B中間數據庫結構標準 26附錄C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數據抽取規范 30本標準用詞說明 31引用標準名錄 32附:條文說明 33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3BasicRequirements 4SmartHeatingManagementSystemoftheCity 64.2DataAcquisitionandIntellige 5SmartHeatingMonitorSystemofEnterprise 85.2DataAcquisitionandInt 6ControlSystemofHeatingSource 6.1GeneralReq 6.2DataAcquisitionandControl 107ControlSystemofHeatingStation 7.1GeneralRequ 7.2DataAcquisitionandControl 138SmartTerminalHeatingSystem(Devive) 8.2SystemComposition 9SystemAcceptance 219.1GeneralReq 21 21 2210OperationandMaintenance 23 23 23 24AppendixARuleofDataEncoding 25AppendixBStructureofIntermediateDatabase 26AppendixCRuleofDataExtractingfromSmartHeatingMonitor 3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31ListofQuotedStandards 3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3311.0.1為規范城市智慧供熱系統建設,做到合理適用、技術先進,保證建設質量,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河北省城市智慧供熱系統的建設、驗收和運行維護。1.0.3城市智慧供熱系統建設、驗收和運行維護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0.1熱網heatingnetwork由供熱熱源、供熱管網、熱力站及熱用戶組成的供熱系統。2.0.2智能設備intelligentdevice具有數據測量、感知、變送、傳輸功能,并具有調節調控功能的設備,又稱為智能感知與調控設備。2.0.3智慧供熱smartheating對熱網設置智能感知與調控設備,形成覆蓋“熱源-管網-熱力站-熱用戶”的數據信息采集及遠程調控系統,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數據辨識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處理數據信息,對熱網進行統籌協調,實現熱源高效轉化、管網高效輸配、熱力站優化調控、熱用戶按需采暖的供熱智能化管理及運行調控模式。2.0.4智慧供熱系統smartheatingsystem利用智能感知與調控設備、數據傳輸鏈路、上位監控中心智能軟件等形成信息網絡,對物理熱網的主要參數及設備狀態進行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通過智能決策,實現供熱運行自學習、自診斷、自調節、自優化的硬件和軟件系統的統稱。2.0.5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smartheatingmanagementsystemofthecity城市供熱管理部門通過供熱數據信息采集、供熱保障動態分析以及供熱質量監測評價,實現城市供熱高效監管的智能信息系32.0.6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smartheatingmonitorsystemofenterprise供熱企業通過供熱數據信息采集、數據挖掘、預測分析、智能決策、遠程調控,實現供熱系統優化運行以及熱用戶管理與服務的智能監控系統。2.0.7智能設備層intelligentdevicelayer提供對熱源、管網、熱力站和熱用戶的供熱狀態智能感知與調控能力,實現對供熱系統能源轉換或輸配裝置、室外環境、室內環境及用戶采暖需求等要素識別、信息采集、動態監測和精準調控。2.0.8數據傳輸層datatransportlayer為智能設備層提供高質量、高可靠數據傳輸的網絡。2.0.9智能決策層intelligentdecisionlayer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回歸供熱系統源網匹配動態特性以及建筑熱特性模型,根據預測室外氣候參數進行熱網調控策略的智能決策,對供熱系統供給側與需求側進行協同調控,實現按需供熱和均衡供熱。2.0.10業務數據庫businessdatabase為智慧供熱系統提供數據存取服務的數據存儲系統。2.0.11中間數據庫intermediatedatabase獨立于業務數據庫之外、具備數據轉儲、交換功能的數據庫系統。2.0.12零級管網preprimarynetwork在設置隔壓換熱站或中繼能源站的供熱系統中,自熱源至隔壓站或中繼能源站之間的供熱管網。42.0.13智慧終端系統(裝置)intelligentterminalsystem安裝于二級管網或熱用戶內的智能設備。2.0.14智能閥smartvalve用于二級管網水力平衡調節的智慧終端系統組成部件。智能閥安裝于分戶回水管道或樓棟熱力入口回水管道上,自帶溫度傳感器測量回水溫度,且具有流量調節特性。智能決策層與智能閥通過數據傳輸層構成遠程監控網絡,以閥門回水溫度一致性為調控策略,對閥門開度進行協同調控,實現二級管網水力平衡調節。53.0.1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與省級智慧供熱監管系統、企業級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形成信息共享、協同聯動的管理機制。3.0.2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和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數據傳輸的數據項和通訊協議應統一標準。3.0.3智慧供熱系統軟件開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軟件工程產品質量》GB/T16260及《計算機軟件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管理》GB/T14394的有關規定,滿足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開放性、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的原則。3.0.4在保證數據傳輸速度和安全的前提下,智慧供熱系統監控軟件宜部署于云平臺。3.0.5智慧供熱系統的計算與存儲資源配置應考慮擴展性、穩定性及冗余性。3.0.6智慧供熱系統信息安全保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GB1785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2223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GB/T28448的有關規定。64.1架構設計4.1.1城市智慧供熱系統應自企業級供熱監控系統采集數據,與省級智慧供熱監管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及監管聯動。4.1.2城市智慧監管系統應采用集中建設方式,依托當地政務網、互聯網、物聯網、VPN虛擬專網建設,形成覆蓋主城區及所轄縣(市、區)域內供熱企業數據信息的整體網絡架構。4.1.3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應具有基礎信息管理、數據可視化、能耗管理、統計分析、服務管理、應急保障等功能。4.2數據采集與智能應用4.2.1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應通過VPN虛擬專網等符合信息安全要求的方式,從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中間數據庫抽取數據。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不應直接連接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業務數據庫或智能設備。4.2.2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應通過VPN虛擬專網、政務網等符合信息安全要求的方式,向省級智慧供熱監管系統中間數據庫上傳所需數據。4.2.3典型熱用戶室溫數據應由室溫采集裝置直接上傳至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上傳頻率應不低于1次/h。4.2.4基礎數據編碼規范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4.2.5中間數據庫命名規范和表結構應符合本標準附錄B的規4.2.6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自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抽取數據項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的規定,數據抽取頻率應不低于1次/h。4.2.7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應具備機器學習數據清洗、人工智能模型預測、供熱狀態智能分析、供熱質量綜合評價、熱用戶服務等功能。85.1架構設計5.1.1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形成覆蓋“熱源-管網-熱力站-熱用戶”的完整數據信息采集及遠程調控系統,應形成統一的業務數據庫。5.1.2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智能決策應采用“源-網-站-荷”信息反饋、源網聯動的控制策略。5.1.3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基于物聯網技術進行架構設計,包括智能設備層、數據傳輸層、智能決策層三個層級。5.1.4智能設備層應在熱源、一級管網、熱力站、二級管網及熱用戶等設置智能感知與調控設備,實現溫度、壓力、流量、能耗等工況參數以及水泵、閥門等設備狀態參數的智能感知,并實現設備及工況參數的調節調控。5.1.5數據傳輸層應根據工程建設的技術、環境和成本條件,選用合適的傳輸方式,實現智能設備層與智能決策層之間數據傳輸。5.1.6智能決策層應具有實時數據分析和展示功能,以及歷史數據挖掘和調控策略回歸分析功能,實現對智能設備層運行工況及設備狀態調控的輔助決策及智能決策。5.2數據采集與智能應用5.2.1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對熱源、一級管網、熱力站及二級管網、熱用戶等供熱輸配過程的運行工況參數及設備狀態參數進行實時采集和動態監測。5.2.2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對熱源、熱力站運行參數的采集頻率應不低于1次/30s,在業務數據庫數據存儲頻率應不低于1次/10min。5.2.3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按本標準附錄C規定的數據項定時將數據傳輸至中間數據庫,傳輸頻率應不低于1次/h,實現向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的數據傳輸。5.2.4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具備數據清洗、故障智能診斷、智能優化調控、供熱質量評價、用戶智能服務等功能。6.1一般規定6.1.1熱源自控系統應具備熱源、管網聯動調控功能,滿足供熱需求、保證熱源運行穩定。6.1.2熱源自控系統的計量數據、運行參數應傳輸至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6.1.3熱源自控系統應根據場地條件選取可靠、適用的數據傳輸通訊方式。6.1.4熱源及周邊應設置全覆蓋的視頻監視,視頻和報警信息應上傳至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6.1.5熱源自控系統的數據采集與調控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鎮供熱監測與調控系統技術規程》CJJ/T241的有關規定。6.2數據采集與控制功能6.2.1熱電聯產供熱首站自控系統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供水總管溫度、壓力、流量;2回水總管溫度、壓力、流量;3除污器前/后壓力;4供熱量;5耗電量;6補水量;7循環泵及補水泵變頻器狀態參數;8電動閥狀態參數;9蒸汽流量、溫度、壓力;10凝結水流量、溫度、壓力。6.2.2熱電聯產供熱首站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與智慧供熱監控中心數據交換,接收監控中心預測熱網供熱負荷數據;2與智慧供熱監控中心交換數據頻率應不低于1次/24h;3依據預測熱網供熱負荷確定自控系統調控策略。6.2.3鍋爐房自控系統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供水總管溫度、壓力、流量;2回水總管溫度、壓力、流量;3除污器前/后壓力;4供熱量;5耗電量;6補水量;7循環泵及補水泵變頻器運行參數;8電動閥狀態參數;9入爐燃料量。6.2.4鍋爐房自控系統對鍋爐及輔助設備的監測和調控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鍋爐房設計規范》GB50041的有關規定。6.2.5鍋爐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以熱網供熱負荷需求預測為目標自動調控鍋爐供熱量;2以供回水壓差設定值為目標自動調控循環水泵頻率;3以定壓點設定壓力值為目標自動調控補水泵頻率。6.2.6熱泵自控系統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供水總管溫度、壓力、流量;2回水總管溫度、壓力、流量;3除污器前/后壓力;4供熱量;5耗電量;6補水量;7循環泵及補水泵變頻器運行參數;8熱泵機組的運行參數。6.2.7熱泵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以熱網供熱負荷需求為目標自動調控熱泵供熱量;2以供回水壓差設定值為目標自動調控循環水泵頻率;3以定壓點設定壓力值為目標自動調控補水泵頻率。7.1一般規定7.1.1熱力站自控系統的計量數據、運行參數應傳輸至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及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7.1.2熱力站自控系統應根據場地條件選取可靠、適用的通訊方7.1.3熱力站應設置遠程視頻監視系統,視頻信號應選取適用的方式上傳至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7.1.4熱力站自控系統應執行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調控策略,實現遠程調控。7.1.5熱力站自控系統數據采集與調控應符合《城鎮供熱監測與調控系統技術規程》CJJ/T241的規定。7.2數據采集與控制功能7.2.1熱力站自控系統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一級管網供/回水溫度、壓力;2二級管網供/回水溫度、壓力;3一級管網/二級管網除污器前/后壓力;4一級管網供水流量、熱量;5補水箱液位;6補水量;7耗電量;8水泵狀態參數及變頻器運行參數;9電動閥狀態參數。7.2.2熱力站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執行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調控策略,自動控制二級管網供熱參數;2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二級管網供/回水壓差值為目標,自動調控循環水泵頻率;3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二級管網定壓值為目標,自動調控補水泵頻率;4故障自動連鎖安全保護;5故障信息自動上傳。7.2.3中繼泵站自控系統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泵站進/出口母管壓力、溫度;2除污器前/后壓力;3每臺水泵吸入口/出口壓力;4泵站出口母管流量;5電動閥狀態參數;6水泵狀態參數及變頻器運行參數。7.2.4中繼泵站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供水壓力或供回水壓差值為目標,自動控制中繼泵頻率;2具備自動/手動切換功能,可實現本地調控;3智慧供熱監控平臺可遠程控制電動閥門啟閉;4故障自動連鎖安全保護;5故障信息自動上傳。7.2.5中繼能源站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零級管網供/回水壓力、溫度;2一級管網供/回水壓力、溫度;3零級管網/一級管網除污器前/后壓力;4零級管網供水流量、熱量;5一級管網供水流量、熱量;6水泵狀態參數及變頻器運行參數;7能源站耗電量、耗燃料量;8電動閥狀態參數。7.2.6中繼能源站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的調控策略,自動控制能源站一級管網供熱參數;2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供/回水壓差值為目標,自動控制循環泵頻率;3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定壓值為目標,自動調控補水泵頻率;4故障自動連鎖安全保護;5故障信息自動上傳。7.2.7隔壓換熱站應采集下列運行參數:1零級管網供/回水壓力、溫度;2一級管網供/回水壓力、溫度;3零級管網/一級管網除污器前/后壓力;4零級管網供水流量、熱量;5一級管網供水流量、熱量;6水泵狀態參數及變頻器運行參數;7電動閥狀態參數。7.2.8隔壓換熱站自控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調控策略,自動控制隔壓換熱站一級管網供熱參數;2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供/回水壓差值為目標,自動控制循環泵頻率;3以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的定壓值為目標,自動調控補水泵頻率;4故障自動連鎖安全保護;5故障信息自動上傳。8.1一般規定8.1.1智慧供熱系統智能設備層應在二級管網及熱用戶設置智慧終端系統(裝置),實現數據采集及遠程調控。8.1.2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應根據建筑類別、室內供暖系統形式及經濟技術條件合理地選擇安裝。8.1.3未安裝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的居住建筑小區,應選取典型熱用戶安裝室溫采集裝置。8.1.4供熱單位范圍內安裝的智慧終端系統(裝置)應符合統一的通訊協議要求,應直接與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進行數據通訊傳輸。8.2系統組成與功能8.2.1分戶熱計量系統應滿足計量、調節、控制、信息化等功能要求,且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供熱計量技術規程》JGJ173、《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的要求。8.2.2集中供暖系統的建筑物熱力入口應符合下列規定:1供水、回水管道上應分別設置關斷閥、溫度計、壓力表;2應設置過濾器及旁通閥;3應根據水力平衡要求和建筑物內供暖系統的條件方式,選擇適合的水力平衡裝置。8.2.3分戶智能平衡系統應由智能閥、室溫采集器、采集集中器、數據通訊和電源綜合布線系統、智能調控軟件系統(模塊)組成,應滿足下列要求:1分戶智能平衡系統可用于共用立管的分戶獨立室內供熱系統;2宜在全部熱用戶均安裝室溫采集器;3室溫采集器與智能閥之間的通訊方式應為無線通信,并通過采集集中器上傳室溫數據;4智能閥應有可靠的電源,宜采用集中供電方式,且供電電壓應為不高于24V的安全電壓;5智能閥和采集集中器之間應實現網絡連接控制(有線或無線),數據通訊方式應符合《戶用計量儀表數據傳輸技術條件》CJ/T188的要求;6采集集中器與智能調控軟件系統(模塊)數據通訊傳輸應選用合適傳輸方式,應保證數據傳輸可靠性。8.2.4分戶智能平衡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滿足調節、控制、信息化等功能要求;2滿足智能調節、遠程管理、故障分析等功能要求。8.2.5樓棟(單元)智能平衡系統應由樓棟(單元)智能閥、室溫采集器、采集集中器、數據通訊和電源綜合布線系統、智能調控軟件系統(模塊)組成,應滿足下列要求:1樓棟(單元)智能平衡系統可用于共用立管的分戶獨立室內供熱系統和垂直單管順流式系統;2選擇典型熱用戶安裝室溫采集器;3室溫采集器宜采用合適傳輸方式直接上傳至智慧供熱監控平臺;4智能閥應有可靠的電源,宜采用集中供電方式,且供電電壓應為不高于24V的安全電壓;5采集集中器與智能調控軟件系統(模塊)數據通訊傳輸應選用合適傳輸方式,應保證數據傳輸可靠性。8.2.6樓棟(單元)智能平衡系統應具備下列功能:1滿足調節、信息化等功能要求;2滿足智能調節、故障分析等功能要求。8.2.7典型熱用戶室溫采集裝置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1典型熱用戶的選取應考慮頂層、底層、邊角、中間等代表性位置分布;2室溫采集裝置安裝位置選取應考慮不受家具遮擋和熱源干擾;3同一棟建筑內相同戶型熱用戶,室溫采集裝置安裝位置應相近;4同一熱力站下,應優先在遠端樓棟內選擇典型熱用戶;5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應以熱力站或住宅小區為單位選取典型熱用戶,安裝室溫采集裝置的典型熱用戶數量應不低于小區熱用戶總數的1%,且每座熱力站或每個住宅小區最少應不低8.2.8室溫采集裝置應具備下列功能:1測溫元件測溫偏差不大于0.5℃,年漂移量不超過±1%;2數據上傳頻率不低于每小時1次;3用于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監測評價供熱質量的室溫數據,應直接上傳至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并應共享給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4用于企業供熱監測、智能分析的室溫數據,應直接上傳至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并可根據需要共享給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5應采用統一的標準通訊協議,符合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及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數據傳輸的要求。9.1一般規定9.1.1智慧供熱系統的驗收應在完成設備安裝、系統調試與檢查、系統試運行后進行。9.1.2智慧供熱系統試運行的正常連續投運時間應不少于30天。9.2驗收內容9.2.1智慧供熱系統的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并應包括下列內容:1軟硬件設備安裝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檢驗記錄;2軟硬件設備材料進場檢驗記錄;3系統試運行記錄;4設計變更審核記錄。9.2.2智慧供熱系統的竣工驗收文件資料應完整,并應包括下列1工程合同技術文件;2竣工圖紙;3系統設備產品說明書;4系統技術、操作和維護手冊;5設備及系統測試記錄;6其他文件。9.2.3智慧供熱系統監控中心的軟硬件應符合設計要求;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通過具備相關資質軟件測試機構的安全性評測。9.3驗收結論9.3.1驗收結論應分為合格和不合格,驗收合格的系統應全部符合要求。9.3.2驗收不合格時,建設單位應責成責任單位限期整改,直至驗收合格,否則不得通過驗收。10.1一般規定10.1.1智慧供熱系統的日常運行管理及維護制度應包括配置管理、變更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10.1.2智慧供熱系統的運行維護應由專職人員負責。10.1.3智慧供熱系統運行維護的主要對象包括服務器與存儲系統、數據庫系統、軟件系統和網絡通信等,應確保系統能夠正常穩定可靠運行。10.2運行10.2.1智慧供熱系統運行維護人員應在供熱前對下列內容進行檢查:1服務器運行是否正常;2網絡傳輸是否暢通;3數據庫軟件運行是否正常;4應用軟件運行是否正常;5傳感器設備是否正常。10.2.2智慧供熱系統應制定完善的用戶與權限管理制度,應對系統管理員和用戶角色分級授權。10.2.3運行維護人員應在供熱運行期間對上傳數據的準確性、合理性進行定期核查,并應對異常數據進行及時檢測并處理。10.3維護10.3.1智慧供熱系統硬件設備和設施應進行定期檢查、維護。10.3.2智慧供熱系統軟件系統維護應包括運行狀態定期檢查、病毒查殺與安全漏洞定期排查、殺毒軟件病毒代碼庫定期升級等。10.3.3智慧供熱系統數據應進行日常增量備份和定期備份,并宜進行異地備份。10.3.4系統數據更新應有日志記錄,所有操作應具有可追溯性。A.0.1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的基礎數據編碼應按層級進行編碼,包括:行政區劃代碼、供熱企業、熱源、鍋爐、熱源出口、熱力站、機組、小區、建筑、熱力入口、熱用戶。A.0.2行政區劃代碼由6位阿拉伯數字組成,第1~6位數字編碼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2260)的規定,編碼分到市、縣(市)。A.0.3各層級編碼應采用阿拉伯數字,編碼長度和編碼方式可參考圖A.0.3。123456789行政區劃熱力站住戶II供熱企業熱源熱源出口圖A.0.3基礎數據編碼規范示意圖B.0.1中間數據庫命名規范應符合下列規定:1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中間數據庫命名規范:城市名稱首拼_供熱信息平臺首拼;2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中間數據庫命名規范:城市名稱首拼_供熱企業簡稱首拼_供熱信息平臺首拼。B.0.2熱源出口運行數據應符合表B.0.2的規定。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1HeatSourceOutletID熱源出口編號字符0是否2GetTime數據時間83是否3InstantaneousFlow瞬時流量數值96是4CumulativeHeat累計熱量數值96是5SupplyTemp供水溫度數值92是6BackTemp回水溫度數值92是7SupplyPre供水壓力數值92是8BackPre回水壓力數值92是9AddTime入庫時間83是B.0.3熱力站運行數據應符合表B.0.3的規定。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1HeatStationID熱力站編號字符0是否2GetTime數據時間83是否3InstantaneousFlow一次瞬時流量數值96是4CumulativeHeat一次累計熱量數值96是5SupplyTemp一次供水溫度數值92是6BackTemp一次回水溫度數值92是7SupplyPre一次供水壓力數值92是8BackPre一次回水壓力數值92是9AddTime入庫時間83是B.0.4機組運行數據應符合表B.0.4的規定。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1CrewID機組編號字符0是否2GetTime數據時間83是否3InstantaneousFlow二次瞬時流量數值96是4CumulativeHeat二次累計熱量數值96是5SupplyTemp二次供水溫度數值92是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6BackTemp二次回水溫度數值92是7SupplyPre二次供壓數值92是8BackPre二次回壓數值92是9AddTime入庫時間83是B.0.5樓棟(熱力入口)運行數據應符合表B.0.5的規定。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1BuildingID熱力入口編號字符0是否2GetTime數據時間83是否3InstantaneousFlow瞬時流量數值96是4CumulativeHeat累計熱量數值96是5SupplyTemp供水溫度數值92是6BackTemp回水溫度數值92是7AddTime入庫時間83是B.0.6用戶運行數據應符合表B.0.6的規定。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1HouseHoldID用戶編號字符250是否2GetTime數據時間83是否3CumulativeHeat累計熱量數值96是4SupplyTemp供水溫度數值92是5BackTemp回水溫度數值92是6RoomTemp室內溫度數值52是7PayState繳費狀態數值10是8SettingTemp設定室溫數值42是9Instantaneousflow瞬時流量數值4是ValveState閥門狀態數值10是AddTime入庫時間83是B.0.7用戶室溫采集點數據應符合表B.0.7的規定。序號英文列名中文含義數據類型長度小數位主鍵允許空1HouseHoldID用戶編號字符250是否2GetTime數據時間83是否3RoomTemp室內溫度數值52是4AddTime入庫時間83是C.0.1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自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抽取的數據項應符合表C.0.1規定。序號類別子項序號類別子項1熱源出口瞬時流量樓棟(熱力入口)瞬時流量2累計熱量20累計熱量3供水溫度21供水溫度4回水溫度22回水溫度5供水壓力23用戶數據累計熱量6回水壓力24供水溫度7熱力站一次瞬時流量25回水溫度8一次累計熱量26室內溫度9一次供水溫度27繳費狀態一次回水溫度28設定室溫一次供水壓力29瞬時流量一次回水壓力30閥門狀態機組二次瞬時流量31室溫采集用戶編號二次累計熱量32室內溫度二次供水溫度二次回水溫度二次供壓二次回壓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按……執行”或“應符合……的規定(或要求)”。1《城鎮供熱監測與調控系統技術規程》CJJ/T2412《鍋爐房設計規范》GB500413《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4《供熱計量技術規程》JGJ1735《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6《戶用計量儀表數據傳輸技術條件》CJ/T1887《軟件工程產品質量》GB/T162608《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GB17859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2223910《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GB/T2844811《計算機軟件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管理》GB/T14394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2260河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條文說明《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標準》DB13(J)/T8375-2020,經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于2020年9月26日以第110號公告批準發布。為便于有關人員在使用本標準時能正確理解和執行有關條文規定,編制組按章、節、條順序編制了本標準的條文說明,對條文規定的目的、依據以及執行中需要注意的有關事項進行了說明。但是,本條文說明不具備與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僅供使用者作為理解和把握標準規定的參考。 363基本規定 374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 39 39 415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 43 43 456熱源自控系統 46 46 467熱力站自控系統 49 49 498智慧終端系統(裝置) 521.0.1集中供熱系統是我國北方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智慧供熱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供熱領域的深化應用。在清潔供熱、節能減排、大氣霧霾治理等政策推動下,供熱企業進行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智慧供熱系統建設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國家大力發展“新基建”,為城市供熱信息化升級改造提供了良好政策契機和發展機遇。河北省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城鎮供熱智能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冀建城【2017】72號)、《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城市供熱信息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冀建城建〔2019〕10號)等文件,提出了構建省、市、供熱企業信息共享、協同聯動的供熱監管體系,提高供熱保障及服務能力,實現節能降耗、清潔供熱,提高民生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國內尚未見標準用以規范城市智慧供熱系統建設以及指導智慧供熱系統安全、經濟和節能運行工作。為了規范城市智慧供熱技術應用,做到合理適用、技術先進,保證建設質量,編制本標準。3.0.1河北省已經建設省級智慧供熱監管系門對全省城市供熱運行進行監管,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據信息至省智慧供熱監管系統。省、城市供業進行信息交換、數據共享、協同聯動和應務質量,保障供熱系統安全。其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省級智慧供熱監管系統省級智慧供熱監管系統省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T室溫采集室溫采集熱源熱力站二級管網智室溫自控系統自控系統能平衡系統采集裝置室溫采集裝置供熱企業城市圖1智慧供熱系統總體架構示意圖智能分析和綜合督導管理。城市級智慧供熱管理平臺由城市供熱主管部門組織建設,根據所轄區域和職責分工,對主城區及所轄縣(市、區)域內供熱企業運行數據進行監測、智能分析和綜合考核管理。3.0.2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是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以及全省供熱監管信息系統的數據基礎和信息來源,全省各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和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均應遵循統一架構、統一數據標準及數據類型,統一通訊協議。4.1架構設計4.1.1城市智慧供熱系統應在滿足網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形成省級、城市級、企業級數據信息共享及聯動監管系統,系統架構設計如圖2所示。GIS服務城市智慧供熱數據庫集群系統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制度標準體網絡安全體省級城市供熱大數據系系企業4.1.2供熱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應通過VPN虛擬專網與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進行網絡連接,實現數據交換。熱用戶室溫采集裝置應通過物聯網平臺直接上傳室溫數據至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各供熱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政務網或其他方式訪問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網絡拓撲結構如圖3所示。室溫采集裝置室溫采集裝置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網絡安全T供熱企業1網絡安全互聯網數據庫服務器服務器服務器應用運行管理服務器政務網縣(市、區)網絡安供熱管理部門1全設備縣(市、區)網絡安供熱管理部門n全設備室溫采集裝置1T室溫采集網絡安全設備核心交換機熱源熱源4.1.3基礎信息管理應包括系統信息收集、清洗、分類、轉換、存儲、數據共享,構成平臺運行的信息基礎。數據可視化應包括供熱管網及附屬設備的GIS一體化展示,以及數據清洗、數據智能分析、圖表展示,供熱運行管理決策支能耗管理應包括能耗監測、額定指標評價以及能耗預測,指導城市熱源調度、調峰熱源啟停等,保障城市供熱安全。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與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進行數據交換,庫抽取數據,數據共享交換示意圖如圖4所示。數據直連會不符核心愿③數據庫集群網絡安全4.2.3典型熱用戶室溫數據是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評價供熱質量、督導供熱企業的依據,為避免數據干擾、丟失、爭議,應直接上傳至城市平臺,該部分數據應自城市平臺共享傳輸至供熱企業平臺,用于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的數據分析。綜合考慮室溫數據監測和智能評價分析需求,以及采暖室溫實際變化速率及數據傳輸網絡容量、速度、成本等因素,明確室溫數據上傳頻率不低于1次/h的要求。4.2.7機器學習數據清洗是指利用機器學習和時間序列處理算法對數據進行非線性特征提取、特征選擇和特征重構,通過對異常數據的檢測和處置,保證數據源正確性,才能保證供熱管理平臺智能分析結果可靠、適用。人工智能模型預測是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回歸熱源動態負荷預測模型,根據氣候變化趨勢進行熱源調度決策,保障城市供熱安全。供熱狀態智能分析是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回歸各熱力企業的源網匹配規律、熱力站與建筑熱特性匹配規律,評價供熱運行節能潛力,與供熱企業共享信息、指導供熱優化調控。供熱質量綜合評價是指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對室溫數據進行時空特征聚類和分類,獲得城市供熱室溫數據的空間分布和時間演化規律,構建供熱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實現供熱管理與服務前置化、主動化。熱用戶服務是指受理并處置客服電話、城管熱線、網絡等多渠道的用戶投訴、咨詢信息,通過對與室溫監測數據的智能關聯分析,對供熱企業推送并跟蹤考核指令,督導考核供熱企業服務。5.1架構設計5.1.1供熱企業在建設熱源、一級管網、熱力站監控系統,以及二級管網智能平衡系統、室溫采集系統、分戶熱計量系統時,往往因為沒有進行統一的架構設計以及數據傳輸接口的規范要求,導致各系統數據不能形成統一的業務數據庫,存在信息孤島。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的目標是通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回歸供熱系統源網匹配規律、熱力站與建筑熱特性匹配規律,根據氣象參數預測,智能決策,進行全網智能調控、優化運行,實現節能降耗。如果沒有“熱源-管網-熱力站-熱用戶”的統一業務數據庫,不能實現熱網各部分監測參數數據聯通、數據共享,則不能很好地形成有效的數據分析模型,因此,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應注意統一的架構設計,統一規范各類智能設備的數據傳輸協議,直接上傳至企業智慧供熱監控平臺業務數據庫,形成覆蓋“熱源-管網-熱力站-熱用戶”的完整數據信息系統及智能調控系統。5.1.2智慧供熱技術改變傳統的熱源為主動的調控模式,智慧供熱監控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從歷史數據挖掘建筑熱特性、管網輸配特性、熱源特性的內在規律,建立“源-網-站-荷”動態調節模型,智能決策,依據氣象預報信息,以熱用戶目標室溫反饋熱力站和熱源的控制策略,實現智能優化運行,達到精準供熱、按需供熱、節能降耗的目標。5.1.4以智能設備層為基礎的智慧供熱系統原理示意圖,如圖5自控系統水力工況動態分析自控系統智慧供熱監控中心室溫采集系統5.1.5智能設備層的不同設備具有各自不同的數據感知及調控通訊技術特性,對傳輸帶寬、傳輸頻率、數據量等要求不同,應根據設備技術特性需求,并根據工程現場的技術、環境條件等,選用合適的通信技術手段和數據傳輸方式,如:光纖寬帶、5G、4G、NB-IoT等,實現數據高質量、高可靠地傳輸。5.1.6智能決策層是智慧供熱系統的核心。對智能設備層上傳實時數據分析,以圖表形式實時展示供熱運行動態參數、工況、狀態,為運行管理人員提供輔助決策,運行管理人員根據人工經驗進行參數調整、下發調控指令。歷史數據挖掘及調控策略回歸分析用于智能決策,進行熱網智能化、自動化調控,不依賴運行管理人員的人工經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供熱系統自學習、自診斷、自調節、自優化,是智慧供熱“數據代替經驗”的核心功能。5.2數據采集與智能應用5.2.2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對熱源、熱力站進行遠程監控,熱力站采用無人值守運行管理模式,為及時監測供熱運行工況及設備狀態,保證供熱安全,應保證一定的數據采集頻率。監控中心業務數據庫存儲的歷史數據,用于計算回歸供熱系統源網匹配動態特性以及建筑熱特性模型,存儲頻率不應太低,但存儲頻率設定還應考慮智慧供熱系統存儲資源容量的技術經濟性。通過對實際工程實踐研究分析,規定對熱源、熱力站運行參數的數據采集頻率不低于每30秒1次,存儲頻率不低于每10分鐘1次。5.2.4智慧供熱監控系統需要采集和處理智能設備層上傳的大量數據,智能設備層會受到環境干擾、傳感器故障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上傳數據失真,數據清洗是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異常檢測、失真數據剔除,以保障數據挖掘回歸調控策略的正確性。故障智能診斷是根據數據清洗結果,對感知與調控設備層的故障現象進行智能分析,判斷故障設備位置及原因,實現維護維修精準調度指揮。智能優化調控是指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源-網-站-荷”動態調節模型,依據氣象預報信息,預測并自動下發熱力站及熱源控制策略,實現供熱智能優化運行調控。供熱質量評價是指通過熱用戶室內溫度數據采集以及用戶投訴反饋信息綜合分析,監測評價供熱質量,并進行可視化展示。用戶智能服務是指通過供熱生產運行監控系統、收費系統、客服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融合、數據共享,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供熱狀態及需求進行分析,實現用戶服務主動化、前置化、智能化。6.1一般規定6.1.1智慧供熱的調控模式應采用供熱需求反饋調控模式。為了實現源網匹配,減小管網波動,熱源應依據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的預測負荷進行優化調控。熱源供給能力與熱網需求預測負荷匹配在合理范圍時,各熱力站應按照協同優化策略進行調控,按需供熱。熱源供給能力大于熱網需求預測時,智慧供熱系統應指導熱電聯產熱源降低供熱負荷或其他熱源自動調控,實現源網協熱電聯產和燃煤鍋爐房的熱源、熱網聯動調度能力較弱,常出現熱源調控滯后的情況。當熱電聯產熱源嚴重過量時,智慧供熱系統應實現全網流量、熱量的均衡分配,避免管網超壓帶來的安全隱患。當熱源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時,智慧供熱系統應自動判斷熱源不足的比例,并自動下發相應的熱力站調控策略,避免一級管網不平衡引起的冷熱不均。燃氣鍋爐房自控系統應采用鍋爐與熱網負荷需求聯動的控制策略,以熱網負荷需求為控制參數進行自動調控、源網聯動。6.1.4報警信息除包括可視畫面抓取的異常信息以外,還應包括煙感報警、入侵報警等。6.2數據采集與控制功能6.2.1智慧供熱系統對熱源數據采集與監測應包括溫度、壓力、流量等運行與調控參數、熱/電/水耗等能源計量與考核參數以及主要設備運行狀態監測及故障分析參數等。6.2.2熱電聯產汽水換熱首站是熱電聯產供熱的熱源,其自控系統一般屬于熱電廠自控系統的組成部分,由電廠人員管理。智慧供熱系統是建立覆蓋“熱源-管網-熱力站-熱用戶”的數據信息系統,按需供熱。因此,熱電聯產供熱首站自控系統應與智慧供熱監控中心數據交換,能夠接收監控中心預測的熱網供熱負荷,確定自控系統優化調控策略,避免由于熱源與熱網間調控不協調造成管網參數波動或超壓。熱電聯產供熱首站供熱量(參數)調控涉及熱電耦合及發電機組運行工況調控,一般不能做到以熱網負荷需求為目標的實時源網聯動調控,但熱電聯產供熱首站自控系統應依據接收到的熱網供熱預測負荷,并考慮電網負荷調度計劃,擬定合理的調控策略。電網負荷調度計劃擬定周期通常是24小時,因此,電廠自控系統與智慧供熱監控中心數據交換頻率應不低于每24小時1次。6.2.5以鍋爐為熱源的供熱系統,應建立覆蓋“熱源-管網-熱力站-熱用戶”的數據信息系統,智慧供熱系統通過數據挖掘分析預測熱網供熱負荷需求,但應考慮各類鍋爐特性擬定不同的源網聯動控制策略。燃煤鍋爐具有穩定運行才能達到較高效率的特性,不宜采用源網實時聯動的調控策略,可以一定時段內的供熱量需求預測為目標確定燃煤鍋爐調控策略,以滿足鍋爐穩定運行為前提,依據該時段內供熱量需求自動調控鍋爐供熱量。燃氣鍋爐具有調節靈活特性,應采用源網實時聯動調控策略,可以供水溫度需求預測為目標參數確定燃氣鍋爐調控策略,自動調控鍋爐供熱量。帶有蓄熱裝置的電鍋爐供熱熱源,可以24小時周期時段內的供熱量需求預測為目標,考慮峰谷電利用經濟性,確定每個周期的調控策略。智慧供熱系統可實現根據各熱力站供熱需求進行自動調控,一級管網是變流量系統,以管網供回水壓差穩定為目標進行循環泵頻率自動調控。智慧供熱系統應采用變頻補水方式,通過設定管網定壓點的壓力值,自動調控補水泵頻率,維持壓力穩定。6.2.7熱泵機組具有調節靈活特性,應采用源網實時聯動調控策略,應以供水溫度需求預測為目標參數確定熱泵機組調控策略,自動調控熱泵出水溫度參數及供熱量。7.1一般規定7.1.3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采用熱力站無人值守運行管理模式,應設置遠程視頻監視系統對熱力站運行狀況進行監視,通過圖像抓取以及煙感、紅外探測等信息,判斷熱力站運行狀態,保障運行安全。限于視頻信號傳輸帶寬的要求,宜采用視頻信號本地存儲、異常狀態自動分析并自動上傳的監測模式。7.1.4每座熱力站的建筑物熱特性及室內采暖系統散熱特性不同,智慧供熱監控中心根據每座熱力站上傳的供熱運行參數、用戶室溫以及獲得的室外氣象參數,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回歸熱力站與建筑采暖特性的匹配規律,建立動態調控模型,確定熱力站優化調控策略,一站一策略,根據供熱需求智能決策,自動下發熱力站自控系統執行,實現按需節能供熱。熱力站自控系統應具有遠程和就地控制兩種方式,在熱力站數據通訊系統故障或其他必要狀況可以實現就地控制。7.2數據采集與控制功能7.2.1熱力站自控系統數據采集有三個目的:一是監測供熱運行狀態參數,為智慧供熱監控平臺提供數據挖掘分析的數據源,主要包括溫度、壓力、流量等表征供熱運行工況的參數;二是監測評價能耗,包括熱、電、水消耗量,智慧供熱監控平臺進行節能潛力分析和評價;三是主要設備的運行參數和狀態參數,智慧供熱監控平臺對設備選型合理性進行評價,對設備故障進行監測管理、指導維護維修,保證供熱系統正常運行。本條列出了熱力站自控系統應采集的主要參數,上傳至智慧供熱監控平臺進行分析、存儲、展示、處理。7.2.2智慧供熱技術架構下,熱力站自控系統的控制策略應由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下發執行、遠程控制。智慧供熱監控平臺依據覆蓋“源-網-站-荷”的完整數據信息及大數據回歸動態調節模型得出每個熱力站的調控策略,不應是針對某一個熱力站氣候補償模型的調控方式,而是兼顧全網內所有熱力站的建筑熱特性以及熱源-熱網匹配特性,考慮每個熱力站調控的相互影響以及對一級管網平衡、熱源運行狀態的影響,以熱源節能為目標的熱力站優化調控策略,應一站一策略。熱力站自控系統應同時具有遠程及本地調控功能,正常情況下,應由智慧供熱監控平臺智能決策、統一下發熱力站優化調控策略;在通訊故障或熱力站特殊需求時,可由運行人員在熱力站本地設置控制參數、就地調控。8.1一般規定8.1.1智慧終端系統(裝置)具有與智慧供熱監控平臺數據傳輸及遠程調控功能,屬于智慧供熱系統智能設備層,根據可實現的數據采集和調控功能,智慧終端系統(裝置)分為兩類: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熱用戶室溫采集裝置,可根據供熱運行管理需求及技術經濟條件確定安裝實施。8.1.2本條提出選擇安裝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的基本原則。目前已經成一定規模應用的智慧終端系統(裝置)有:分戶熱計量系統、二級管網智能平衡系統等。分戶熱計量系統包括:通斷時間面積法熱計量系統、溫度面積法熱計量系統、計量溫控一體化熱計量系統。二級管網智能平衡系統包括:分戶智能平衡系統、樓棟(單元)智能平衡系統。無論是新建建筑安裝分戶熱計量系統,還是既有建筑安裝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升級改造,均應針對實際情況,如供熱采暖系統、用戶、供熱單位等情況,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地選擇安裝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8.1.3熱用戶室溫是企業智慧供熱監控系統數據挖掘、智能回歸建筑熱特性及熱力站優化控制策略的必要參數,是城市智慧供熱管理系統監測評價供熱質量的重要數據源。對于未安裝二級管網智慧終端系統(裝置)的居住建筑小區,應選取一定數量的典型熱用戶安裝室溫采集裝置,采集上傳室溫數據。8.1.4同一供熱單位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