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基坑工程降水與回灌一體化技術規程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I前言 Ⅲ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要求 2 35.1一般規定 3 3 45.4監測 6 7 76.2運行調試 77一體化運行控制 87.1一般規定 87.2運行控制管理 87.3運行終止管理 98質量檢驗 9附錄A(資料性附錄)三類基坑滲流類型降壓管井布設原則 附錄B(資料性附錄)一體化設計與運行控制流程 附錄C(資料性附錄)回灌井結構示意圖 附錄D(資料性附錄)回灌井結成井施工流程圖 附錄E(資料性附錄)回灌井井帽結構和暗埋式地下水回灌系統結構示意圖 附錄F(資料性附錄)深基坑工程降水與回灌一體化運行示意圖 附錄G(資料性附錄)井點放樣復核記錄 附錄H(資料性附錄)管井施工旁站記錄 附錄I(資料性附錄)降水與回灌工程運行日報表 ⅢDB31/T1026—2017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提出。本標準由上海市建材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廣聯環境巖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本標準參與起草單位:同濟大學、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黃愛軍、徐經緯、陳怡、馬悅誠、瞿建勛、董海斌、張世宏、陳思慧、林清泉、諸穎、郁文豪、劉沛、曹驥、1DB31/T1026—2017深基坑工程降水與回灌一體化技術規程本標準規定了深基坑工程降水與回灌一體化的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設計要求與方法、施工與運本標準適用于采用管井回灌措施的深基坑承壓水減壓降水工程。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977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質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296管井技術規范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統一驗收標準JGJ/T111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JGJ120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DG/TJ08—61基坑工程技術規范DG/TJ08—236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G/TJ08—2001基坑工程施工監測規程DG/TJ08—2051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技術規程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工程降水與回灌一體化技術integrateddesignforpumpingandrecharge綜合考慮人工補、排地下水過程中的地下水均衡問題,系統開展降水井、回灌井、監測點的平剖面布設與配套管路、系統設計,建立新的地下水均衡,確?;觾葷M足降水要求的前提下,減小甚至消除由于深基坑施工降水引起的周邊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地下水位變化及地面沉降。地下水控制預分析pre-analysisforgroundwatercontrol基坑降水設計之前,基于基坑圍護初步設計資料、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臨近建(構)筑物資料及周邊環境復雜程度,分析工程降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提出工程水文地質勘察的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控制方法。圍護與降水一體化設計integrateddesignforretainingstructureandpumping針對同時可用作擋土和隔水的圍護結構,在圍護設計中按照結構的要求確定基本插入深度,然后考慮降水設計對于圍護結構插入深度、空間布局以及降水井結構的需求進行優化調整,基于經濟、技術、環2DB31/T1026—2017境條件等設計圍護結構與降水井。極限回灌壓力ultimaterechargepressure保證回灌水進入目的含水層而不因人為干擾因素進入其他含水層或溢出地表的最大回灌壓力值,單位為MPa。設計回灌壓力designedrechargepressure具有一定安全儲備下的回灌壓力值,單位為MPa。單井最大可回灌量maximumrechargequantityofsinglewell極限回灌壓力下的單井回灌量,單位為m3/d。單井設計最大可回灌量designedmaximumrechargequantityofsinglewell設計回灌壓力下的單井回灌量,單位為m3/d。用以檢驗、調試一體化系統并確定降水與回灌運行控制工況而開展的降水與回灌調試。4基本要求4.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采用深基坑工程降水與回灌一體化(以下簡稱一體化)技術:a)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目的含水層水位降深超過設計控制值;b)深基坑降水影響超過區域地下水資源均衡或區域性地面沉降控制的要求。4.2深基坑工程應進行地下水控制預分析,預分析內容應符合以下規定:a)基坑地下水控制設計宜采用圍護與降水一體化設計;b)確定是否需要開展專項工程水文地質勘察;c)確定是否采用降水與回灌一體化設計。4.3一體化設計及運行控制應編制專項方案,方案內容至少應包括:a)編制說明及依據;b)基坑工程概況;c)項目周邊環境特點;d)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e)地下水控制預分析;g)監測設計;h)降水與回灌一體化系統設計;i)降水與回灌一體化運行調試;j)施工工藝;k)質量控制與檢驗;1)運行管理和應急措施;m)施工組織和施工計劃;n)施工質量與安全保證措施;3DB31/T1026—20174.4一體化設計和運行控制參見附錄B的流程進行全過程控制。4.5一體化設計及運行控制應遵循以下原則:a)基坑內地下水水位降深應滿足設計降深要求;b)基坑周邊地下水水位降深和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不應超過報警值;c)受保護建(構)筑區域的地下水水位抬升后不宜超過初始水位。4.6一體化設計及運行控制應與基坑工程施工工況相適應,進行施工質量控制的動態管理,在正式運行前應進行運行調試,各階段均應進行環境監測。5設計要求與方法5.1一般規定5.1.1一體化設計前應完成以下工作內容:a)掌握場區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圍護結構設計資料;b)根據受保護建(構)筑物結構形式與基礎類型確定沉降控制要求;c)進行深基坑地下水控制預分析,并明確基坑內外地下水水位降深控制要求。5.1.2一體化設計應包括降水設計a)進行圍護與降水一體化設計,確定合理的圍護結構深度和降水管井結構;b)綜合考慮場地范圍工程地質條件,確立合理的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和計算方法;c)場區的排水系統進行專項設計應考慮市政管網的排水能力、水處理裝置的處理能力和市政管網的供水能力。5.1.4降水運行控制宜采用變頻抽水裝置或回流裝置控制各降水井的出水量及地下水的降深。5.1.5回灌運行控制宜設置回灌量調節裝置控制回灌井的回灌量和回灌區的水位抬升。5.1.6運行管路設計宜包括抽水井至水質處理系統管路設計,水質處理系統至回灌井管路設計,水質處理系統的反沖管路設計,回灌井的回揚管路設計,各部分管路設計應根據流量合理設計管路尺寸及檢測裝置。5.1.7當采用降水井抽汲出的地下水或再生水回灌時,回灌水質各項指標應不低于目的含水層水質,同時水質應達到GB/T19772的規定。5.1.8地下水水質處理器設計參照GB50014的規定執行,同時應明確經過處理后的水的各項指標控制值和最大的處理能力。5.1.9采用降水井抽汲出的地下水進行回灌時,現場配置的水質處理器不宜少于2套,當只有1套時,應配置自來水回灌供給點和管路。5.2降水設計5.2.1深基坑工程抗突涌穩定性驗算與基坑涌水量計算宜按JGJ120及DG/TJ08—61的規定執行,明確基坑臨界安全開挖深度和各工況下的水位降深。5.2.2落底式帷幕、落頂式帷幕和懸掛式帷幕等不同基坑降水滲流類型的降水井平、剖面設計應在考慮基坑規模、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周邊環境、受保護建(構)筑物等因素基礎上,參見附錄A進行綜合確定。5.2.3采用深基坑降水與回灌一體化技術進行降水井數量設計和降深預測時,應充分考慮地下水補給的影響。5.2.4當含水層為粉土或砂土時,對落頂式帷幕承壓完整井,其干擾井穩定流水位降深按式(1)計算,4DB31/T1026—2017滲透系數、給水度、儲水系數、導水系數、降深影響半徑等所用參數應優先采用抽水試驗反演所得參數,并結合臨近場區參數予以確定。式中:so——基坑地下水位降深,單位為米(m);λh——回灌影響系數;M——承壓含水層厚度,單位為米(m);k——含水層的滲透系數,單位為米每天(m/d);Q:—-第i口降水井單井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天(m3/d);R,——第i口井降深影響半徑,單位為米(m);…………r;——第i口井中心至降深計算點的距離,單位為米(m)。計算基坑地下水位降深時,對沿基坑周邊閉合降水井群,s。應取相鄰降水井連線上各點的最小降深;對基坑內設置降水井群,s。應取相鄰降水井連線及降水井至相鄰基坑邊界連線上各點的最小降深;當相鄰降水井的降深相同時,s??扇∠噜徑邓B線中點的降深。由于人為增加地下水補給量而造成的水位降深影響系數,λh應按照抽水與回灌一體化試驗確定;R;應按照單井試驗確定;當缺少試驗數據時,按式(2)計算,并結合臨近場區參數確定。R,=10sw√k…………(2)式中:Sw——井水位降深,單位為米(m)。當井水位降深小于10m時,取sw=10m。5.2.5懸掛式帷幕下的降水井數量設計和降深預測宜采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等數值方法計算。5.2.6降水井的井點數量初步設計宜按JGJ/T111的規定執行,其中應急備用井數量不應少于降水所需井數的20%,且應不少于1口井。5.2.7降壓井施工完成3口以上時,宜進行現場降水驗證,相關技術要求應按照GB50296的規定執行,并根據試驗結果修正降水設計參數、優化設計方案。5.3回灌設計5.3.1回灌井平面布設應綜合考慮受保護建(構)筑物的位置、基礎形式與結構類型、回灌目的含水層水位控制要求、回灌目的含水層的空間分布和相應水文地質參數、止水帷幕及抽水井的空間布設、場地限制與現場施工條件等因素,可按GB50296及JGJ120的規定執行,并應遵循以下原則:a)回灌井與受保護周邊建(構)筑物、基坑邊界的距離應根據計算分析確定;b)回灌井與降水井間距不宜小于10m;c)回灌井與受保護區域距離不宜小于3m;d)回灌井與觀測井(孔)距離不宜小于6m;e)針對落底式帷幕和懸掛式帷幕基坑,回灌井與帷幕距離不宜小于3m。5.3.2回灌井布置間距宜按照工程類比經驗確定,在初步設計階段,當保護對象水位抬升要求在2m以內時,回灌井間距宜按20m考慮;當水位抬升要求在2m~5m時,回灌井間距宜按15m考慮;當水位抬升要求超過5m時,回灌井間距宜按10m考慮。同時宜設置不少于30%的備用回灌井。5.3.3回灌井的結構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a)綜合考慮含水層滲透系數各向異性、止水帷幕插入含水層深度、止水帷幕與回灌管井的距離、受保護建(構)筑物和回灌井距離、含水層上下弱透水層的壓縮性、保護建(構)筑的基礎形式等5因素。c)回灌井過濾器宜優先選用橋式過濾器或伯明翰過濾器。d)填礫層規格應根據含水層砂樣的篩分粒徑及其重量百分比確定,礫料宜采用天然石英砂巖的礫厚度應不小于75mm,中細粉砂地層不小于100mm。P=0.01Hf (3) (4)式中:Hsf——設計回灌壓力水頭,單位為米(m);K?!o止土壓力系數;y,——黏土球分隔層底至地面間各分隔層的平均加權重度,單位為千牛每立方米(kN/m3);F?回灌設計安全系數;Yw——水的重度,單位為千牛每立方米(kN/m3),一般取10kN/m3;h?——黏土球分隔層底至地面間分隔層的厚度,單位為米(m)。Hf為圖1中回灌水頭標高與地面標高的差值h?的最大安全設計取值。F,值可取為(1~1.2),滲透系數大的可取較小值。圖1回灌井計算模型示意圖6 (5)Qp=ηq.(He-ho) (6)Qh——單位回灌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天米[m3/(d·m)],回灌井內水位抬升1m時的回灌流量…………(7)n——回灌井理論計算井數,理論計算下s′接近至水位抬升目標值時所對應的回灌管井W(u)——泰斯井函數N=Kn…………(8)K.——回灌井設計備用系數。K.值的選取根據土層特征及施工工況確定,一般宜大于1.3,即回灌井的備用井數量不應少于滿足回灌需要井數的30%,且不應少于1口。回灌效果,計算所選用參數應優先考慮經現場回灌試驗擬合所得的參數,亦可根據該地區施工經驗5.4.1深基坑工程施工階段的基坑本體和周邊環境監測宜按照DG/TJ08—2001及DG/TJ08—20511/7~1/5,且不應少于1口井。7DB31/T1026—20175.4.3在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應布設獨立的水位觀測井或孔隙水壓力觀測孔,數量應根據受保護建(構)筑物的尺寸確定,每個區域應不少于1口井(孔)。水位觀測應優先采用觀測井,當施工條件受限制時可選用孔隙水壓力觀測孔。5.4.4基坑內觀測井的材質、管徑及成孔直徑等應與降水井一致,觀測井濾管頂宜設置在含水層層頂下1m~2m,濾管長度應滿足監測要求。基坑內不得設置孔隙水壓力觀測孔。5.4.5基坑外觀測井的材質宜為鋼管,管內徑應不小于108mm,濾管長度應滿足監測要求。5.4.6相鄰含水層水位因目的含水層水位下降而下降,且土體預估變形量超過總變形量的20%時,應在相鄰含水層中布設觀測井(孔)。5.4.7觀測井(孔)應設置止水封閉層,避免目的含水層與其他含水層相連通。6施工與運行調試6.1施工6.1.1施工作業前應組織施工圖紙會審并形成圖紙會審記錄。6.1.2降水井、回灌井、觀測井(孔)施工宜按照DG/TJ08—236和GB50296的規定執行。6.1.3管井井位應避開各類已有或擬建的不明障礙物、建(構)筑物等,井位放樣應進行復核,井點放樣復核應參見附錄G的要求詳細記錄,施工前應人工開挖樣溝或樣洞。6.1.4回灌井成井施工流程參見附錄D的流程執行。6.1.7井壁外注漿時間宜在回灌井成井結束1周后。6.1.8降水井點施工應嚴格執行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做好廢漿渣土的外運和排放,不得在場區內隨意排漿,嚴禁違章排放。6.1.9回灌井井口受到空間限制的,可采用暗埋式地下水回灌系統,參照附錄E。6.1.11降水井、回灌井、觀測井(孔)施工完成后應進行標識和保護。6.1.12降水井成井結束后,應進行降水驗證,相同地層特征相同結構的降水井最小單井出水量應不小于最大單井出水量的70%,否則應暫停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6.1.13回灌井成井結束后,應進行回灌驗證,與降水井相同結構的回灌井回灌量應不小于抽水量的30%,對相同結構回灌井的最小單井回灌量應不小于最大單井回灌量的70%,否則應暫停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6.1.14回灌井施工結束至開始回灌,回灌井休止期應不少于20d。6.2運行調試6.2.1回灌井休止期過后,應進行降水與回灌一體化系統調試,編制專項調試方案,調試結束后編制報告,確定不同施工工況下的降水與回灌運行控制要求。6.2.2調試前應通過前期的抽水試驗和回灌試驗建立地下水數值模型,通過模型模擬預測各施工條件下的降水與回灌運行工況,以指導調試的實施。6.2.3運行調試至少應包括:抽水泵泵型的選擇調試、各管路尺寸的合理性調試、水質處理器處理能力(含水質)調試、各監測設備的完備性檢驗、降水與回灌協同性調試。6.2.4抽水泵的配置應和單井抽水量相匹配,且揚程應不小于井深,最大實際出水能力應不小于單井8DB31/T1026—2017出水量。6.2.5運行調試期間,應根據按需降水要求采用變頻抽水裝置或回流裝置控制調整不同工況下各抽水井的抽水量,應根據水位抬升要求采用回灌量調節裝置控制不同工況下回灌井的回灌量。6.2.6運行管路應進行管路規格和流量匹配性調試,主要調試管路包括抽水井至水質處理系統管路、水質處理系統至回灌井管路、水質處理系統的反沖管路和回灌井的回揚管路。6.2.7采用水質處理器時,應進行水質處理能力和水質處理效果的調試。6.2.8備用設備應開展相同等級的調試運行。6.2.9調試期間應記錄基坑位置降水觀測井水位、出水量、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觀測井水位、回灌量、回灌壓力及其他異常情況。7一體化運行控制7.1一般規定7.1.1一體化系統運行控制宜參照圖2所示執行。監測系統監測系統抽水系統回灌系統水質處理系統水質控制指標變形監控指標圖2一體化系統運行控制圖7.1.2一體化系統運行控制應對基坑內地下水水位和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的水位進行控制,在保證基坑內地下水水位降深的前提下,減小或消除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的水位變化。7.1.3一體化系統運行期間應監控地下水降深、單井出水量、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的目標含水層水物資有效。7.1.5施工現場應配置合理的用電保障以滿足降水回灌運行的需求,應配置雙電源系統。7.1.6管井管路、電路等一體化設備應采用明顯的防護標識,暗埋管路或管井應設置檢修井。7.1.7降水與回灌管路及相關設備應安排專人24h巡視。7.2運行控制管理7.2.1施工前應根據基坑開挖流程、結構回筑流程等工況制定降水運行工況表,確定開挖各土層的地下水水位降深要求和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的水位控制要求。9DB31/T1026—20177.2.2降水運行控制設計應根據各工況的地下水設計降深確定開啟的降水井數量并進行變流量調節,地下水實際降深應不小于設計降深,觀測井內水位降深宜不超過設計降深50cm以上。7.2.3回灌井宜采用定流量方式進行運行控制,回灌量應根據施工工況確定的受保護建(構)筑物區域的地下水位控制要求而調整。7.2.4水位監測宜采用可視化實時監測系統,當采用人工監測時,降水與回灌穩定階段日常監測頻率應不低于1次/天,降水與回灌非穩定階段日常監測頻率應不低于3次/天。7.2.5環境變形監測要求宜按DG/TJ08—2001及DG/TJ08—2051的規定執行。7.2.6水質監測宜采用實時監測系統,當采用人工取樣分析時,水樣控制指標單因子分析頻率應不低于1次/周,水樣全分析頻率應不低于1次/月。7.2.7流量監測宜采用實時監測設備,當采用人工監測時,抽水井流量監測頻率應不低于1次/天,回灌井流量監測頻率應不低于2次/天,同時監測頻率應考慮回灌井損變化速率。7.2.8當水質處理器水處理能力降低超過20%時,應采用反沖洗法對水質處理器進行維護,當反沖洗法無效果時,應更換水處理介質。7.2.9當現場具有多個水質處理器的降水與回灌一體化系統時,應錯開各處理器的維護時間,同時,在某一水處理器維護時應臨時加大其余水質處理器的水處理量,以確?;毓嗨吹某渥?;當現場只有一個水質處理器系統時,應設一套與自來水管路系統相連的備用回灌管路,以確保維護階段可采用自來水7.2.10當采用定流量回灌時,當回灌壓力增加超過20%時,應對回灌井采取回揚的措施,回灌井回揚時應開啟備用回灌井。7.2.11回灌井內回揚水泵的配置應和單井抽水量相匹配,且揚程應不小于井深。當單井出水量小于50m3/h時,回揚潛水泵泵量宜大于80%單井出水量;當單井出水量大于50m3/h時,回揚潛水泵泵量宜大于50%單井出水量。7.2.12回灌井回揚間隔宜不少于20min,回揚時間宜不超過15min,當回揚啟動時抽水出的地下水水7.3運行終止管理7.3.1當地下結構抗承壓水穩定滿足設計要求時,方可停止抽水和回灌;當因降水引起的環境變形仍7.3.2降壓井、回灌井和觀測井可采用素混凝土封填、壓密注漿封填等方法封閉。7.3.3封井作業完成后,應通過井內滲水試驗檢驗封井質量。8質量檢驗8.1應滿足GB50300中相關降水與排水、回灌分項工程的相關質量檢驗要求。8.2降水井、觀測井和回灌井鉆進成孔時:1)泥漿黏度,當位于黏性土層時宜為15s~16s,位于粉性土或粉細砂土層時宜為17s~18s;2)泥漿比重,鉆進成孔階段正循環時不宜大于1.15g/cm3;終孔后清孔階段宜為1.08g/cm3~1.10g/cm3;當井管設置后且濾料圍填前宜為1.05g/cm3~1.07g/cm3。泥漿黏度與比重的質量檢驗要求如下:8.3回灌井施工時,活塞全程提拉次數應不少于60次,持續時間應不少于6h,并至井內泛水變清;空壓機洗井應清除沉淀管中的沉渣。洗井質量檢驗要求如下:DB31/T1026—20178.4濾料圍填的料柱面標高不應低于設計標高,且濾管頂端以上料柱高度應不小于2.0m;圍填量應不小于料柱計算容積的95%。濾料回填質量檢驗要求如下:b)檢驗方法:測繩量測料面深度;小翻斗車體積累加法驗證濾料圍填量。8.5濾料頂面以上應使用黏性土(或泥球)封填,封填應連續、密實,封填耗用泥料的體致。黏性土回填質量檢驗要求如下:b)檢驗方法:搓條法檢驗封填土土性;測繩量測封填土柱頂底深度。8.6回灌井單井回灌量不宜小于單井設計回灌量的70%。回灌井單井回灌量檢驗要求如下:8.7回灌水質應不污染地下水,回灌啟動前應有回灌含水層及回灌水源的水質分析報告。水質檢驗要求如下:8.8在各降水工況條件下,基坑內回灌含水層地下水位應滿足各開挖工況的地下水位控制要求,環境保護區內回灌含水層地下水位應滿足環境保護地下水位控制要求。水位控制檢驗要求如下:b)檢驗方法:定時測定回灌含水層的地下水水位及孔隙水壓力變化。DB31/T1026—2017(資料性附錄)三類基坑滲流類型降壓管井布設原則根據隔水帷幕插入承壓含水層的深度,將深基坑工程降壓降水滲流類型分為三類。不同類型的降壓降水管井布設原則見表A.1。表A.1三類基坑滲流類型降壓降水管井布設原則基坑降壓滲流類型隔水帷幕與承壓含水層相對關系滲流特征示意圖降壓管井布井原則平面布置剖面布置第一類基坑降壓隔水帷幕進人承壓含水層的隔水底板,完全隔斷水層降水井止水帷幕承壓含水層潛水含水層初始水位初始水位隔水層隔水層承壓含水層隔水層井、水位觀測井、鄰近保護對象區域布設坑外地下水位觀測井。考慮到止水帷幕施間距布設坑外觀閉性試驗含水層厚度宜為完整井;時,宜為非完整井,根據土性及基坑內降壓幅度及環境要求綜合確定第二類基坑降壓完全不進人承壓含水層降水井止水帷幕降壓管井及備用井宜布設于坑外。環境控制等級較高時水位觀測井布設于坑內,否則可布設于坑外降壓管井濾管頂靠近含水層頂端,濾管長度根據土性及基坑內降壓降水幅度及環境確定承壓含水層初始水位隔水層潛水含水層又一初始水位隔水層承壓含水層隔水層第三類基坑降壓隔水帷幕插人承壓含水層但未隔斷承壓含水層降水井止水帷幕承壓含水層潛水含水層初始水位受初始水位隔水層隔水層承壓含水層隔水層井、水位觀測井、對象附近布設水可采取工程回灌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壓降水管井深度應小于隔水帷幕深度并保持一定高差,濾管頂宜靠近含水層頂端,濾管長度根據土性及基坑內降壓幅度及環境要求綜合確定DB31/T1026—2017表A.1(續)基坑降壓滲流類型隔水帷幕與承壓含水層相對關系滲流特征示意圖降壓管井布井原則平面布置剖面布置第三類基坑降壓隔水帷幕插人承壓含水層但未隔斷承壓含水層降水井止水帷幕承壓含水層潛水含水層初始水位—圣-初始水位隔水層隔水層承壓含水層隔水層降壓管井及備用井宜布設于坑外。環境控制等級較高時水位觀測井布設于坑內,否則可布設于坑外坑外降水管井濾管宜自隔水帷幕底向下設置,濾管長度根據土性、基坑內降壓幅度及環境要求綜合確定DB31/T1026—2017(資料性附錄)一體化設計與運行控制流程一體化設計與運行控制流程見表B.1。護設計資料不滿足文地質勘察滿足基坑圍護-及監測設計降水井與回灌井施工控制回灌設計度評估判斷降水與回能一體化設計圖B.1一體化設計與運行控制流程圖DB31/T1026—2017(資料性附錄)回灌井結構示意圖淺層地下水回灌管井結構可采用如圖C.1所示結構:回灌井的結構一般由井壁管、過濾器、沉淀管、填礫層、止水層及注漿封填段等部分組成。瓜子片+注漿瓜子片+注漿填礫圖C.1淺層地下水回灌管井結構示意圖DB31/T1026—2017(資料性附錄)回灌井結成井施工流程圖回灌井結成井施工流程見圖回灌井結成井施工流程見圖D.1。鉆機就位對中鉆進,成孔孔深驗收滿足滿足終孔不清足填礫深度驗收不滿足黏土球深度驗收質量驗收滿足圖D.1回灌井成并施工流程圖DB31/T1026—2017(資料性附錄)回灌井井帽結構和暗埋式地下水回灌系統結構示意圖E.1回灌井井帽結構如圖E.1所示。壓力表放氣閥門法蘭盤地層混凝土管路閥門水量計量表水量計量表管路閥門二回灌進水管路系統圖E.1回灌管井井帽結構示意圖E.2暗埋式地下水回灌系統結構如圖E.2所示。2——回灌井蓋;3——防護蓋板;5——回揚水管;7——回揚閘閥;8-—孔隙水壓力計;20——供電箱;21——數據采集終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客戶經理年終個人工作總結模版
- 社區護理資源配置優化策略
- 快速充電技術的探索
- 風險管理套期保值講解
- 火電廠生產工藝流程
- 養老護理標準化流程
- 余姚四中教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有關古代法律的考試題及答案
- 銀行行長面試題目及答案
- 老人晨起護理
- 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試卷與解析
- 2025北京各區高三一模數學分類匯編解析 答案
- 第18課《井岡翠竹》 課件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英語試卷
- 廣西壯族自治區2025年4月高三畢業班診斷學考試英語試卷(廣西三模)
- 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中考歷史模擬試卷(一)
- 2025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50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美睫技術考核試題及答案
- 運維崗筆試題及答案
- 余杭塘路(俞家圩路-光明路)工程環評報告
-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概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