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攝影技術操作要求規范_第1頁
線攝影技術操作要求規范_第2頁
線攝影技術操作要求規范_第3頁
線攝影技術操作要求規范_第4頁
線攝影技術操作要求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用標準文檔

X線攝影技術操作規范

x線機的使用原則:

1.了解機器的性能、規格、特點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項,熟悉

機器的使用限度。

2.嚴格遵守操作規則,正確熟練地操作,以保證機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須先調整電源電壓,使電源電壓表指針達到規定

的指示范圍。

4.在暴光過程中,不可以暫時調節各種技術按鈕,以免損壞機器。

5.在使用過程中,注意控制臺各儀表指示數值,注意傾聽電器部

件工作時的聲音,若有異常及時關機。

6.在使用過程中,嚴防機器強烈震動,挪移部件時,注意空間是

否有障礙物,挪移式X線機挪移前應將X線管及各種按鈕固定。

7.X線機如停機時間較長,需將球管預熱后方可使用。

X線機的普通操作步驟:

1.閉合外電源總開關。

2,接通機器電源,調節電源調節器,使電流電壓指示針在標準位

置上。

3.檢查球管、床中心,X線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4.根據檢查需要進行技術參數選擇。

5.根據需要選擇暴光條件,注意先調節mA值和暴光時間,在調

節仟伏值。

實用標準文檔

6.以上各部件調節完畢,患者投照體位擺好,一切準備就緒,即

可按下手閘進行暴光。

7.工作結束,切斷機器電源和外電源,將機器恢復到原始狀態。

攝影原則:

1.有效焦點的選擇:在不影響X線管超負荷的原則下,盡■采用

小焦點攝影,以提高膠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選擇:攝影時應盡■縮小膠片距,如肢體與

膠片不能貼近時,應適當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線及斜射線的應用:在重點觀察的肢體或者組織器官平行

于膠片時,中,。線垂直于膠片,與膠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時,中

心線應與肢體與膠片夾角的分角線垂直,傾斜中心線與利用斜

射線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氣與吸氣的應用:

5,慮線設備的應用:肢體厚度超過15cm,或者管電壓超過60仟

伏時,普通需加慮線板、慮線器。

6.肢體攝影時,必須包括上下兩個關節或者鄰近一端的關節。

7.在同一張膠片上同時攝取兩個位置時,肢體同一側放在膠片同

-ffiOo

x線攝影步驟:

1.閱讀會診單:子細閱讀會診單內容,認真核對患者姓名、性別、

年齡,了解患者病史,明確投照部位和檢查目的。

2確定攝影位置:普通根據醫囑用常規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可根據患者情況加照其他位置,如切線、軸位等。

3攝影前的準備:去掉一切影響X線穿透力的物質,有條件者換

上專為患者準備的衣服,投照下腹部、脊柱應事先做好腸道準備。

4.選擇膠片尺寸:根據投照方式,要求范圍,膠片應放置于適當

位置。

5安放照片標記:標記應放在暗合的適當部位,不可擺在診斷范

圍之內。

6.擺位置對中心線:依照部位及檢查目的,按標準位置擺好體位,

盡量減少患者痛苦,根據要求將中心線對準被攝部位,并校對膠

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體范圍。

7.測量肢體厚度:

8.訓練呼吸動作:擺位置前根據要求做好呼吸或者屏氣動作的

訓練,要求患者徹底合作。

9.選擇焦片距:按部位要求選擇好球管與膠片的距離。

10.選擇暴光條件:根據投照部位、體厚、生理和機器條件,選

擇最佳KV,mA及時間。

11.暴光:以上各步驟完成后,再校正控制臺各暴光條件,是否

有錯,然后暴光。在暴光過程中,密切注意各儀表工作情況。

12.暴光結束后,操作者簽名,特殊檢查部位應做好記錄。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1、有效焦點大小的選擇:小焦點普通合用于體薄和不易動的部

位,如四肢、頭部的局部片等;大焦點用于一些體厚和易活動的

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攝影時也可用小焦點。在

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選用小焦點,以提高照片鋒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選擇:投照時病人應盡量使肢體貼近暗盒,

并且與膠片平行。在肢體與膠片不能挨近時,應盡量增加焦片距,

可同樣收到放大率小、鋒利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時,應根據幾

何投影原理減少影像變形。

3、中心線與斜射線的利用:中心線垂直于被攝體和膠片為最好

的投影方式。與膠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線應與肢體與膠片夾角

的分角面垂直,傾斜中心線與利用斜射線可得到相同效果。

4、濾線設備的應用:普通在攝影千伏超過70KV以上均需使用濾

過板,濾去軟射線。體厚超過15cm或者60KV以上管電壓時需用

濾線柵,應注意濾線設備的選擇和使用。

5、X線管、肢體、膠片的固定:肢體安置不僅要使患者舒適,

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攝影要求。片盒普通為平放或者垂

直放置攝影架上。中,藻、被攝部位和膠片對準后,將X線管固

定。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6、照射量的選擇:根據攝影部位、體厚和機器性能,選擇合適

的管電壓、管電流和照射時間,對不能合作者盡量用高KV,高

mA,短So

7、呼氣與吸氣的應用:攝片時被檢者的呼吸動作對影像質■有

重要影響。普通不因呼吸運動而產生挪移的部位,勿需屏氣暴光;

有五種情況,即平靜呼吸下屏氣、深吸氣后屏氣、添利口r2氣后屏氣、

緩慢連續呼吸及平靜呼吸不屏氣。

8、體厚的測量:首先要目測體厚測量尺的橫桿與游標桿是否平

行,使兩桿平行才干測得正確的數字,然后選擇適當的測量點,

如胸片取第六胸椎處,并應按暴光時狀態測

骨骼部份)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攝影臺旁邊側坐,肘部彎曲。手掌緊靠暗盒,將第

三掌骨頭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開。

中心線:對準第三掌骨頭,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梭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

但拇指顯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攝影臺旁邊側坐,肘部彎曲。將小指和和第五掌骨

攪£暗盒外緣,手放成側位。然后將手內轉,使手掌與暗盒約成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45度角。各手指均勻分開稍彎曲。

中心線:對準第五掌骨頭,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

互相分開,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疊。

手先后斜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將小指和第五掌骨挨近

暗盒內緣,手放成側位。然后將手外轉,使手與暗盒約成45

度角。各手指均勻分開。

中心線:對準第五掌骨頭,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三、四、五掌骨

互相分開,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疊。

拇指先后位

位置:(1)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墊高。手和前

臂極度外轉,使拇指背面緊靠暗盒。(2)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

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墊高。手和前臂極度內轉,使拇指背面緊靠

暗盒。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對側手將其扳住,避免與拇指重疊。

中心線:對準拇指的掌指關節,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1)此位置顯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先后位影像,

腕掌關節和其周圍結構也都能清晰顯示。(2)此位置顯示拇指

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先后位影像,腕掌關節常被遮蔽,顯影不清。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拇指側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或者側坐于攝影臺旁,

肘部彎曲。拇指外側緣緊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

掌,防止顫動。

中心線:對準拇指,與暗盒垂直。

腕關節后前位

位置:患者側坐攝影臺前,肘部彎曲。腕關節放于暗盒中心,手

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與暗盒靠緊。

中心線:對準尺骨和令人滿意的槎骨莖突聯線的中點,與暗盒垂

直。

顯示部位:顯示所有腕骨、尺槎骨下端與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關節側位

位置:患者側坐攝影臺前,肘部彎曲。手和前臂側放,將第五掌

骨和前臂尺側緊靠暗盒。尺骨莖突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棱骨莖突,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梅骨下端的側位影像,但都

相互重疊。

腕關節骨齡片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位置:左手掌面向下,五指自然分開,平放并貼緊暗盒;中指與

前臂成一條直線,拇指和食指約成30度角。X線機球管焦點到

膠片的垂線正對第三掌骨頭。焦片距85cm。如左手有傷殘應

拍攝右手,方法同左手。日期及編號鉛字置于小指下方和尺骨

外測的暗盒邊緣處(以剛好照下為準),字頭向外,字符由近側

向遠側挨次羅列,最后一個字符為漢字“左”或者“右”。顯示:

一次暴光拍包括左手掌、指骨、腕部至橫尺骨遠側端骨干3-4cm

的正位X線片。

腕關節軸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將腕關節掌面放于暗盒

的前1/3處,腕部墊高約3cm擺布。然后囑患者將手掌極度后傾,

并用對側手扳住被檢側手指,使保持后傾姿式。為了使腕豆骨和

鉤骨的影像不致互相重疊,可將手指稍偏向棋側。

中心線:向肘側傾斜25~30度,對準第三掌骨底部上約2cm處,

射入暗盒中心。

顯示大多角骨掌面、舟骨、小多角骨、牖、

三角骨和腕豆骨等軸位影像。

舟骨后前位(尺偏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暗盒放于20度角度板

上,或者將暗盒前端用沙袋墊高20度。腕部平放于暗盒上,這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可使舟骨與膠片平行。然后將手掌盡量偏向尺側,肘部也向外偏,

使舟骨和它的鄰接面分開,舟骨就能清晰顯示。

中,漁:對準尺骨和橫骨莖突聯線中點,與攝影臺垂直,與暗盒

成20度角。如不墊高暗盒,而將X腳管向肘根傾斜20度角,

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鄰接面

影像尤其清晰。

尺榜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緊靠暗

盒,前臂長軸須與暗盒長軸平行。暗盒上緣包括肘關節,下緣包

括腕關節。

中心線:對準前臂中點,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尺骨和松骨的先后位影像。

尺橋骨側位

位置:患者者在攝影臺邊側坐,肘部彎曲。前臂擺成側位,尺側

緊靠暗盒,梗側向上。肩關節放低,盡量與腕和肘關節相平,

這樣可避免前臂挪移。暗盒上緣包括肘關節,下緣包括腕關節。

中心線:對準前臂中點,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尺樓骨側位影像。尺樓骨下1/3互相重疊,樓骨

頭與尺骨喙突也有重疊現象。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肘關節先后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尺骨鷹嘴突

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側緊靠暗盒。肩部放低,盡量與肘關節

相平。

中心線:對準肘關節,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肘關節、肱骨下端、尺骨和槎骨上端的先后位影

像。

肘關節側位

位置:患者者在攝影臺邊側坐,肘部彎曲,約成直角。手掌面對

患者,拇指向上,肩部放低,盡量與肘關節相平。

中心線:對準肘關節,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肘關節、肱骨下端、尺撓骨上端的側位影像。

肘關節尺骨喙突斜位

位置:患者面對攝影臺正坐,前臂伸直先將肘部放成先后位姿式。

尺骨鷹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側緊靠暗盒。肩部放低,盡

量與肘部相平。然后將手內轉,手掌向下,上臂保持不動。

中心線:對準肘關節,并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能將喙突清晰顯示,不與其它骨骼重疊。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肘關節軸位

位置:患者面向攝影臺正坐,上臂緊靠暗盒。肘部極度彎曲,使

手指與肩部相接觸。將尺骨鷹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5~3cM

處。肩部放低,盡量與肘部相平。

中心線:(1)對準尺骨鷹嘴突上方2.5CM處,與暗盒垂直。(2)

向肩部傾斜30度,與前臂垂直,攝入暗盒中心。

顯示部位:顯示肱骨下端的先后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位重疊影

像,鷹嘴突顯示尤其清晰。

肘關節:骨折或者病態時投照位置(正位)

遇有肘關節因外傷或者疼痛不能伸直的患者者,可用下述位置(

或者者采用上臂正位或者下臂正位)投照。

位置:患者面向攝影臺正坐,將尺骨鷹嘴突放于暗盒中心。前臂

下部和下臂上部離開暗盒,使前臂和上臂與臺面形成的角度相

等。將沙袋墊在前臂和上臂下面,上下臂固定。

中心線:對準肘關節,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肘關節先后位影像。肱骨下端和尺槎骨的上端都

稍有失真,但槎骨小頭的盆狀關節面影像卻很清晰。

肘關節:骨折或者病態時投照位置(側立位)

位置:患者面向攝影架直立,被檢查側肘部的外側緊靠暗盒,肘

關節放于暗盒中心。對側軀干離開攝影架,成為斜位,使被檢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側肘關節易于挨近暗盒。

中心線:對準肘關節,與暗盒垂直。

肱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臥攝影臺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對側肩部用沙

袋墊高,使被檢側上臂容易緊靠暗盒。暗盒上緣包括肩關節,

下緣包括肘關節。如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鄰近一側的關節。

暗盒長軸須與肱骨平行,前臂處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肱骨先后位位影像。

肱骨側位

位置:患者仰臣隈影臺上,對側肩部用沙袋墊高,被檢側上臂緊

靠暗盒。手臂與軀干分開,肘關節彎曲,前臂內轉,使肱骨內

外上牌相互重疊,成側位姿式。暗盒上緣包括肩關節,下緣包括

肘關節。如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鄰近一側的關節,暗盒長軸

須與肱骨平行。

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并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肱骨側位影像。

肱骨穿胸位

位置:患者側立于攝片架前,被檢側上臂外緣緊靠暗盒,肩部下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垂。對側手臂抱頭,肩部抬高,使兩肩不致重疊。被檢側肱骨

外科頸部位對暗盒中心。

中心線:通過對側腋下,對準被檢側上臂的上1/3處,與暗盒垂

直。

屏氣情況:暴光時應囑患者深吸氣后屏氣。使胸腔內充有多■氣

體,借以增加對照度,并可給短暴光時間。

顯示部位:顯示肱骨上2/3的側位影像。

肱骨上部軸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肩部和上臂墊高約10CM。

上臂外伸與軀干垂直。肘部彎曲,約成直角。手掌放于臺面,

頭部特向對側。暗盒橫立于肩關節上部,內緣盡量靠緊頸部,肱

骨頭對暗盒中心。暗盒背面用沙袋支撐固定,不使傾斜或者動搖。

中心線:與軀干平行,對準肱骨頭,與暗盒垂直向內側(肩關節

側)傾斜10度,使肩關節的顯示更為清晰。

屏氣情況:暴光時應囑患者屏氣。

顯示部位:顯示肱骨上端和肩關節的軸位影像。

肩關節先后立位

位置:患者直立于攝片架前,背靠暗盒。暗盒上緣超出肩部軌組

織,肩胛骨喙突對暗盒中線,身體健側約向前轉35度,使肩胛

骨與暗盒平行并緊帖。被檢側手臂與軀干分開,稍向內旋,手部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靠腰,肩關節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肩關節中心,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能清晰顯示關節廣盂與肱骨頭間的間隙。

鎖骨后前位

位置: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鎖骨中點,對臺面或者暗盒

中線。頭部轉向對側,使鎖骨與臺面靠緊。手臂內轉,手掌向

±o肩部下垂,使肩部與胸鎖關節相平,將鎖骨中點對暗盒中

心。中心線:對準肩胛骨上角,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鎖骨的后前位影像,較先后位攝影更為清晰。

肩鎖關節后前位

位置:患者直立于攝片架前,面向暗盒,兩足分開,使身體站穩。

二臂下垂,兩側肩鎖關節對暗盒中線,身體正中面或者脊柱對

暗盒縱的中線。患者兩手下垂,肩部下垂,鎖骨成水平狀。

中心線:對準第三胸椎體,與暗盒垂直。

屏氣情況:暴光時囑患者屏氣。

顯示部位:顯示兩側肩鎖關節后前位影像。

足先后位

位置:患者坐于攝影臺上,對側下肢伸直或者彎曲。被檢側膝關

節彎曲,足底緊靠暗盒。暗盒上緣包括足趾,下緣包括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并使暗盒中線與足底部長軸平行。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中心線:(1)對準第三跖骨底部,與暗盒垂直。(2)向足側傾斜

15度,對準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o

顯示部位:經位置顯示全部趾骨、跖骨和距骨前面的跑骨(包括

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的正位影像。距骨和跟骨因被

脛腓骨下端所重疊而不能顯影。

足先后內斜位

位置:1、臥位: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對側下肢伸直,被檢側

膝部稍鸞曲,足底部緊靠暗盒。暗盒上緣包括足趾,下緣包括

足跟。第三趾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線與足部長軸平行。

然后將軀干和下腿向對側傾斜使足底與暗盒約成30~45度角。

2、坐位:患者坐于攝影臺上,兩膝彎曲,被檢側足底部緊靠暗

盒。暗盒上緣包足趾,下緣包足跟。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

心,使暗盒中線與足長軸平行。然后將被檢側下肢內傾,使足底

與暗盒約成30~45度角,并用對側下肢支撐被檢側膝部。

中心線:對準第三跖骨底部,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所有足骨和各關節的內斜位影像。

跟骨軸位

位置:患者仰臥或者坐于攝影臺上,對側膝部彎曲。被檢側下肢

伸直,踝關節放于暗盒中心。踝部極度彎曲,可用一繃帶繞

于足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部,囑患者向后拉住。如患者踝部不能彎曲時,可將下肢用沙袋

墊高,使足部長軸與臺面形成直角。

中心線:向足底傾斜35~45度角,對準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

中心。

顯示部位:顯示跟骨軸位影像。

踝關節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臥或者坐于攝影臺上,對側膝部彎曲。被檢側下肢

伸直,將踝關節(即脛骨內踝上方1cm處)放于暗盒中心。

足尖前傾,下腿長軸與暗盒中線平行。

中心線:對準內外踝聯線上方1cm處,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踝關節、脛腓骨下端和上部距骨的先后位影像。

踝關節外側位

位置: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靠于臺面,對側膝部向前上

方彎曲。被檢側下肢伸直,踝部外側緊靠暗盒。膝部用沙袋墊高,

足跟擺平,使踝關節成側位。將內踝上方1cm處放于暗盒中心,

與暗盒垂直。

中心線:對準內踝上方1cm處,與暗盒平行。

顯示部位:顯示踝關節的側位影像,脛腓骨下端互相重疊。

脛腓骨先后位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位置:患者仰臥或者坐于攝影臺上,下肢伸直,擺成先后位。暗

盒上緣包括膝關節,下緣包括裸關節。如病變局限于一端者,

可公包括鄰近一側關節,使小腿長軸與片盒中線平行。

中心線:對準下腿中點,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脛骨、腓骨和鄰近關節的先后位影像。

脛腓骨外側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近臺面,對側髓和膝部向

前上方彎曲。被檢側下肢伸直,小腿外緣緊靠暗盒。暗盒上緣

包括膝關節,下緣包括踝關節。如病變局限于一端者,可僅包括

鄰近一側關節。小腿長軸與暗盒長軸中線平行,足跟稍墊高。

中心線:對準小腿中點,垂直暗盒。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脛骨和鄰近關節的側位影像。

膝關節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臥或者坐于攝影臺上,下肢伸直。暗盒放于被檢側

膝下,歌骨下緣對暗盒中心,小腿長軸與暗盒中線平行。如

膝關節不能伸直,可將暗盒用沙袋墊高,使肢體與暗盒挨近。

中心線:對準骰骨下緣,垂直暗盒。

顯示部位:股骨下端、脛腓骨上端和膝關節的先后位影像。

膝關節側位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位置: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便璇近臺面。對側一股向前上

方鸞曲,被檢側膝部稍彎曲。膝部外側緣緊靠暗盒,歌骨下緣放

于暗盒中心,暗盒前緣須超出皮膚1cm0骸骨與暗盒垂直,股骨

內外股相互重疊。

中心線:對準脛骨上端,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膝關節、股骨下端、脛腓骨上端和踐骨的

側位影像。如位置準確,股骨內外既應相互重疊。

股骨震間凹后前位

位置:患者跪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骸骨下緣放于暗盒中心,小腿

長軸與暗盒中線平行。患者身體前傾,用雙手支撐,使股骨長軸

與臺面成70度角(與小腿成110度角)。

中心線:對準既間凹,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膝關節間隙和股骨醒間凹的后前位影像。

骨賓骨軸位(俯臥位)

位置: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對側下肢伸直,踝部用沙袋墊高。

被檢側膝部盡量彎曲,并囑患者用被檢側的手拉住小腿。暗盒下

緣放于骸骨下方約5CM處,大腿長軸與暗盒中線平行。

中心線:對準骸骨下緣,通過骸骨和股骨間的關節間隙,射入暗

盒中心。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顯示部位:顯示骸骨和股骨的關節面和膜骨的軸位影像。

股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下肢伸直,足稍內轉,使兩足尖相

互接觸。暗盒放于被檢側的大腿下面,大腿長軸與暗盒中線平行,

上看包括髓關節,下緣包括膝關節,如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僅包

括一側關節。

中心線:對準大腿中點,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股骨、髓關節或者膝關節的先后位影像。

股骨側臥側位

位置: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挨近臺面,對側髓部和膝部

稍彎曲,放于被檢側下肢的前面。被檢側髓部伸直,膝部彎曲,

踝部墊平固定,暗盒放于大腿外側緣的下方,大腿應與暗盒召亍。

踝部止方可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線:對準暗盒,并與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股骨下2/3和膝關節側位影像。

髓關節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臣魔影臺上,被檢側懿關節放于臺面中線。下肢伸

直,足稍內傾,使兩側足尖相接觸。股骨頭放于暗盒中心(器前

上棘-恥骨聯合上緣聯線的中點向下垂直2.5cm處)。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中心線:對準股骨頭。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髓關節,股骨頭、頸、大小粗隆和股骨上

段的先后位影像。

髓關節側位

位置: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靠于臺面。下肢伸直,大腿

外側緣緊靠臺面,使股骨長軸平行暗盒中線,股骨頸放于暗盒

中心。對側髓部彎曲,與軀干成直角,X線就不致被對側下肢擋

住。

中,渡:向頭側傾斜25—30度,通過被檢側大粗隆,攝入暗盒。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股骨頭,頸和股骨干上端的側位影像。

股骨頸側臥跨退側位

位置: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挨近臺面,對側髓部和膝部

稍彎曲,放于被檢側下肢的前面。被檢側髓部伸直,膝部彎曲,

踝部墊平固定,暗盒放于大腿外側緣的下方,大腿應與暗盒平行。

踝部下方可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線:以股骨頸為中心向頭側打45度角度,對準暗盒。

顯示部位:顯示股骨上2/3o

頭顱后前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兩肘彎曲,兩手放于胸前或者頭旁。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踝部下方墊以沙袋,將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較少舒適。頭部正

中面對臺面中線,前額及鼻部緊靠臺面,使聽眥線與臺面垂直。

暗盒上緣超出頭頂,下緣包括下頜骨,或者將鼻根放于暗合中心。

中心線:對準枕外隆凸下方3厘米處,于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顱骨的后前位影像。

頭顱側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床上,頭部側轉,被檢側緊靠臺面。對側

前胸用沙袋墊高,肘部屈曲,用前臂支撐身體。頭部矢狀面與臺

面平行,瞳間線于臺面垂直,頭部擺成徹底側位。暗盒上緣超出

頭頂,下緣包括下頜骨,或者將枕外隆突與眉間的中點放于暗盒

中心。

中心線:對準外耳孔前方或者上方2厘米處,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顯示顱骨的側位影像,但挨近膠片側的顱骨、

蝶骨和鼻副竇較為清晰。

視神經孔后前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肘部屈曲,兩手放于胸旁。踝部下

放墊以沙袋,將足稍抬高,頭部轉向對側,被檢側眼眶放于暗

盒中心。聽鼻線與暗盒垂直。

中心線:對準被檢側眼眶中心,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此位置使視神經在眼眶的外下方顯影。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面骨后前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肘部屈曲,兩手放于胸旁。踝部下

放墊以沙袋,將足稍抬高,頭部正中面對臺面中線,并與垂直。

前額抬起,鼻部與領部緊靠臺面,使聽眥線與臺面約成45度角。

鼻尖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鼻尖,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眼眶、鼻骨、上頜骨、額骨、顫弓等的上部面骨

的后前位影像。

鼻骨側位

位置:患者俯臥攝影臺上,頭轉成側位,對側胸部稍抬起,肘部

彎曲,用手支撐下頜或者放于面前。頭部矢狀面與暗盒平行,

瞳間線與暗盒垂直,將鼻根下方2cm處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線:對準鼻根下方2cm處,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鼻骨的側位影像。

舐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身體正中面對臺面中線。頭部和肩

部用枕頭墊高,兩膝稍彎曲并墊高。暗盒上緣包器骨崎,下緣超

出恥骨聯合。

中心線:向頭側傾斜5-15度,對準恥骨聯合上方,與吸骨中心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垂直。如腰椎前突曲度顯著者,中心線傾斜度應增加5-10度,

這樣可減少能骨失真度。

顯示部位:顯示部骨先后位影像。

骰骨側位

位置:患者側臥攝影臺上,背部與臺面垂直,舐骨對臺面中線。

兩側髓部和膝部稍彎曲,腰部用棉墊將側彎腰椎墊平。暗盒上緣

包器骨崎,下緣超出尾骨尖部。

中心線:對準器后下棘前方8cm處,與暗盒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腰舐關節、吸骨和尾骨的側位像。

骨盆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臣隔膨臺上,身體正中面對臺面中線。兩下肢伸直,

或者將膝關節稍彎曲。足稍內傾,兩足尖相對。骨盆擺事實平,

兩側骼前上棘與臺面的距離必須相等。兩側器前上棘聯線中點下

方3cm處放于暗盒中心,暗盒上緣包骼骨崎,下緣包恥骨聯合。

中心線:對準暗盒中心,并與垂直。

顯示部位:顯示全部骨盆腔、骼骨、恥骨、坐骨、髓關節和股骨

上端的先后位影像。

骨盆入口位:

文案大全

實用標準文檔

位置:將X線管向頭側傾斜35°,中心線經恥骨聯合中點至膠

片中點;由此位可觀察舐骼關節上端雙側關節間隙的對照情況,

由髓骨后方向內、向背側旋轉變化的程度,器骨側有無骨折,既

骼關節間隙有無碎骨片,恥骨支粉碎骨折向骨盆內移位的程度。

骨盆出口位:

位置:向足側傾斜35°,中心線經兩側骼前上棘連線中點至膠

片中點;顯示骨盆前環、側壁和后環的情況,前環的裂紋骨折、

后環的微骨骨折和骷骨骨折均可清晰顯示。

骨盆雙斜位:

位置:一側髓部抬高35°o中心線自恥骨上支與坐骨下支間連

線中點射入。

骰器關節先后位

位置:患者仰臣隈影臺上,身體正中面對臺面中線。頭部和肩部

墊高,兩懿和兩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