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雙文本專題_第1頁
文言文閱讀雙文本專題_第2頁
文言文閱讀雙文本專題_第3頁
文言文閱讀雙文本專題_第4頁
文言文閱讀雙文本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霸題庫I文言文閱讀雙文本專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

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姐①,自生民

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熨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治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

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梭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

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

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

鎬,鋤豪杰,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②,合從討伐,軼于

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

“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

此受命而帝者乎?

(選自司馬遷《史記?奈楚之際月表序》)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

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

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

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嗨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陽,

銷鋒鎬,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

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

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

世之業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注】①嫂:轉換、更換。②閭巷:街巷,借指民間。此指劉邦出身微

賤。下文“賢者亦指劉邦。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

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B.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猷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自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

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C.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猷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

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D.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

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表,《史記》創立的一種體例,一般為年表,因秦楚之際天下未定,

采取按月記述,列為月表。

B.合從,即合縱,本指戰國后期燕、齊、韓、趙、魏、楚六國聯合抗秦的

策略。此處亦為此意。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稱

“百越”,也叫“百粵

D.黔首,秦朝對百姓的稱呼。黔,即黑色。秦朝百姓一般用黑色頭巾包

頭,故稱之為“黔首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概括了秦楚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即陳涉發難、項羽滅秦、劉邦

稱帝,而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時間內發生的事。

B.乙文總寫秦始皇的功業,從統一天下的過程和鞏固政權時采取的種種措

施來看,他為其子孫后代開創了萬世之業。

C.甲文回顧歷史上幾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統一天下的艱難歷程,結尾

以多次發問來分析劉邦稱帝之因,頗有余味。

D.乙文用鋪陳的手法極力漁染秦王朝國勢之強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陳

涉起義之后秦朝的兵敗如山倒形成強烈對比。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杳為驅除難耳。

(2)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3)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5、歐陽修有言:“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請結合甲乙選文

分析秦朝興亡之因。

答案與解析

I、答案:D

解析: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我,

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2、答案:B

解析:“此處亦為此意”有誤,此處是借用來表示聯合。

3、答案:B

解析:“他為其子孫后代開創了萬世之業''錯誤,是“自以為”,并沒有開創

了萬世之業。

4、答案:(I)過去秦朝的種種禁令,恰好幫助賢者為創業掃除了艱

難。

(2)良將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擺開鋒

利的兵器盤詰查問。

(3)其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卻極為博大(因為關系到

國家的治亂),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參考譯文:

【甲】

太史公讀了秦漢之際的歷史,說:最早起事的是陳涉;殘酷暴戾地滅掉秦

朝的是項羽:治理亂世、誅除暴虐,平定天下,最終登上帝位,完成這項

功業的是漢家。五年之間,號召并指揮天下的權力就變換了三次,自有人

類以來,帝王接受天命,像這樣急促的從來不曾有過。

從前虞舜、熨禹的興起,都經過了幾十年的積累善行和功德,他們的恩德

潤澤百姓,代替上天管理政事,受到上天的考驗,然后才登上帝位。商

湯、周武稱王,是由于從他們的祖先契、后稷開始修積仁德、推行道義,

經歷了十幾代,武王時,未經預先邀約,就有八百諸侯會盟于孟津,他們

還是認為時機未到,不可輕易奪取王位,直到后來,才放逐了熨桀,誅殺

了商紂。秦國從秦襄公立國,顯赫于秦文公、秦穆公,秦獻公、秦孝公以

后,逐步侵吞六國,經過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有能力兼并諸侯。像虞

舜、夏禹、商湯、周武王那樣實行德政,像秦國那樣使用武力,統一天下

竟然如此的艱難。

秦始皇稱帝后,擔心戰爭不止,因為是有諸侯存在的緣故,因此,對功

臣、親族沒有尺寸土地的封賞,而且毀壞有名的城池,銷毀兵器,鏟除各

地的豪強勢力,希圖保持萬世帝業的安定。但是,新的帝王事.業興起于民

間,天下豪杰聯合攻秦,其聲勢超過了夏、商、周三代。過去秦朝的種種

禁令,恰好幫助了賢者為創業掃除了艱難。所以劉邦發憤而起,成為天下

的英雄,怎么能說“沒有封地就不能成為帝王”呢?這就是古代典籍所謂的

大圣人吧?難道不是天意嗎?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圣人,誰能在

這亂世承受天命而成就帝業呢?

5、答案:秦朝興之因:歷代君王重視武力,蓄積國勢。秦朝亡之因:①

秦朝殘暴專橫的統治;②天下豪杰合力討伐。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以沛公①為場郡長,封為武安侯,封項羽為長安

侯。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

節降枳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

“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

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

軍箱上。召諸縣父老豪杰口:“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

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

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

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箝上,待諸侯至而定

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灑食獻

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

恐沛公不為秦王。……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

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選自《高祖本紀》,有刪改)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自以精兵三萬

人……大破漢軍。漢軍皆走……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道去……漢王道逢得

孝惠、魯元②,乃教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

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

脫③。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④。"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

王,日,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⑤。”

(選自《項羽本紀》,有刪改)

【注】①沛公:漢高祖劉邦。②孝惠:劉邦的嫡子。魯元:劉邦之女。

③本段史料在《高祖本紀》中沒有寫雙方軍隊的人數,第四處省略號后

的故事在《高祖本紀》中沒寫。④太公:指劉邦的父親。⑤本段故事在

《高祖本紀》中也沒寫。

6、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新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室

帝璽符節/降軌道旁

B.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新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

帝璽符節/降軌道旁

C.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

帝璽符節/降幟道旁

D.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

帝璽符節/降軌道旁

7、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

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B.符,中國古代朝廷封官、傳命和征調兵將的憑證,用銅、玉、竹、木等

制成,雙方各執一半,合二為一方有效,如兵符、虎符等。節,綴有耗牛

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時用作憑證。

C.棄市,是死刑的一種,自商周時即有。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將尸體

暴露街頭示眾,稱“棄市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時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

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指稱臣。

8、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殺秦王子嬰,說明劉邦寬厚仁德容人:但他也有極端自私、薄情的

陰暗一面,比如為了自己逃命,幾次從車上推下自己的親生兒女。

B.劉邦進入咸陽后,絲毫不為重寶女色所動,直接封閉府庫,還軍霸?上,

炫足以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與項羽的屠燒做法形成對照,劉邦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廢除秦朝苛

法,秋亳無犯,贏得了秦地人民的擁護,人心所向為他日后打敗項羽奠定

了基礎。

D.就節選部分而言,《高祖本紀》對劉邦多有贊美,哪怕是順手一筆寫

了劉邦的本性,也是淹沒在劉邦能從諫如流、寬政愛民的眾多信息之中,

而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則亳不留情地揭示了劉邦冷酷無情的一面。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I)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日:“倉梁多,非

乏,不欲費人。”

(2)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

10、結合材料分析,劉邦性格中的哪些因素有助于他統一天下?

答案與解析

6、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先''是率先、最先的意思,“遂先諸

侯至躺上”的句意應是“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新上“,不應該斷開,排除

B項。“素車白馬”是駕著辦喪事用的白車白馬的意思;“以組”意思是用絲

繩,是“系頸”所用的方式,結合句意分析,“素車白馬”“系頸以組”是正確

組合。“封”的賓語為“皇帝璽符節”,不應該斷開,排除A、C兩項。故選

Do

7、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A項,”由高到

低依次是:王、侯、他1、子、男”錯誤。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等爵位是:

公、侯、伯、子、男。各朝代略有不同。秦以前君主稱王,封爵中最高的

一等為公。秦始皇稱帝,西漢以后最高封爵為王,皆封于皇子。西晉以

后,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并,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只封于皇族。

8、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項,“絲亳不為

重寶女色所動”“直接封閉府庫''錯誤。“欲止宮休舍”說明他還是覬覦秦宮

中的財寶美色的,不是絲亳不為所動:“乃”字說明“封秦重寶財物府庫”并

非劉邦本意,是經過樊噲、張良勸諫后才采取的舉措。

9、答案:(1)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把牛羊酒食拿來慰勞(沛公的)

士兵。沛公又辭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很多,并不缺乏,(我)

不想讓大家破費。”

(2)這樣推下扶上有好幾次。(滕公對漢王)說:??即使情況危急,馬也不能

趕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們扔掉呢?”

參考譯文: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懷王任命沛公為謝郡長,封為武安候,封項羽為

長安侯。和各位將領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

王。……

漢元年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新上。秦王子螯駕著辦喪

事用的白車白馬,用絲繩系著脖子,封好皇帝的御釜和符節,在軟道旁投

降。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懷王派我(攻打關中),

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他已經投降了,乂殺掠他,這么做不吉

利。”于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咸陽。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

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

然后退回來駐扎在新上。沛公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

他們)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

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里

做王,所以我應該當關中王。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

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

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總之,)我之所以到這里來,就是要為父老

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之所以把軍隊撤

回箱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約。”隨即派人和秦朝

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

悅,爭著把牛羊酒食拿來慰勞(沛公的)士兵。沛公又辭讓不肯接受,說:

“倉庫里的糧食很多,并不缺乏,(我)不想讓大家破費。”人們更加高興,

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項羽于是向西行進,一路屠殺,焚燒了咸

陽城內的秦王朝宮室,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毀滅的。秦地的人們對項

羽非常失望,但又很害怕,不敢不服從他。

(選自《高祖本紀》,有刪改)

這一年春天,漢王率領五個諸侯國的兵馬,共五十六萬人,向東進兵討伐

楚國。項王……自己率領精兵三萬人……大敗漢軍。漢軍四處逃散……漢

王才得以帶領幾十名騎兵慌忙逃離戰場……漢王在路上遇見了孝惠帝和魯

元公主,就把他們帶上車,一塊兒西逃。楚軍騎兵追趕漢王,漢王感到情

況危急,就把孝惠帝、魯元公主推落車下,滕公夏侯嬰每次都下車把他倆

重新扶上車,這樣推下扶上有好幾次。(滕公對漢王)說:“雖然情況危

急,馬也不能趕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們扔掉呢?"就這樣,終于得以

脫險。

就在這個時候,彭越幾次往返梁地,斷絕了楚軍的根食,項王為此深感憂

慮。他做了一張高腿案板,把漢王父親太公擱置在上面,向漢王宣告說:

“現在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煮了太公。''漢王說:“我和項羽作為臣子

一塊接受了懷王的命令,說,相約結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的父親也就是

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親,就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

(選自《項羽本紀》,有刪改)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

弗愛。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請

公,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痛生立,是為莊公。

段至京,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

應。莊公發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潰,段出奔

共。

(節選自《史記?鄭世家》)

祭仲日:“都,城過百魅,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

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尊!空,

難圖也。凝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

姑待之。”

書(《春秋》)臼:“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臼

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真姜氏于城顓,而率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

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

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

默我獨無!”穎考叔日:“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

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

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

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

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節選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鄭莊公,春秋諸侯中梟雄之姿也。其陰謀伎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

王,下及于四鄰與國。夫兄弟一小天屬最滎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

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乎

(節選自清代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卷四卜一》)

11、下列對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菱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

生/況他人乎/

B.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菱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

生/況他人乎/

C.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菱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

生/況他人乎/

D.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菱夷之計,及泉普母/敢施于所

生/況他人乎/

1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癰的一項是()

A.太子,是指帝王和諸侯的兒子中已經確定的繼承者。太子不是與生俱

來的身份,而是需要通過“冊立”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鄭武公二十七年,與《登泰山記》中“余以乾隆三十九

年十二月......”中的生號紀年法不同。

C.“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的“國”與“都,城過百雉,國之害

也,,的,,國,,含義相同,都指國家。

D.畔,此處同“叛”,背叛的意思,與《蘇武傳》“汝為人臣子,不顧恩

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中畔同義。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時是順產,所以武姜很喜歡叔段,并請求鄭武公立叔

段為太子,但鄭武公并沒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無恐,得寸進尺。鄭莊公沉著應

對,欲擒故縱,最終打敗了叔段。

C.《春秋》未按“謚號”稱鄭莊公為“公”,卻按兄弟排行稱他為“鄭伯”,

《左傳》對此持反對意見。

D.潁考叔獻計讓莊公和其母遂而相見,母子團聚。作者借孝子不匱,永

錫爾類贊頌了潁考叔。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I)姜氏何厭之有?天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口不然?

15、鄭莊公對自己的生母姜氏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請結合選

文分析其原因。

答案與解析

11、答案:①不肆意殺戮、寬厚仁德。②聽從諫議、從諫如流。③善待

百姓、深得民心。④善用謀略、巧言善辯。

12、答案:D

解析:正確斷句為: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變夷之

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乎?

13、答案:C

解析:含義不同。“國之害也”中的“國”指國家,“不過參國之一”中的“國”

指都城。

14、答案:C

解析:C項,“持不同意見”錯,《左傳》認同并解釋《春秋》為何稱他為

“鄭伯”,因為鄭莊公的爵位為“伯”,且鄭莊公對弟弟沒有盡到哥哥的責

任。

15、答案:(1)姜氏有什么可滿足呢?不如趁早給他另外安排個地方,

不讓他的勢力再滋長菱延。

(2)您擔憂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出了泉水,然后再打一條地道去見母

親,那么誰還能夠說您違背了誓言呢?

參考譯文:

武公于前761年(十年),娶了申侯的女兒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

太子寤生,生產時難產,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歡寤生。后來武姜又生下

小兒子叔段,生段時順產,夫人十分喜愛叔段。前744年(二十七

年),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請求,想立段為太子,武公未答應。當

年,武公逝世了,寤生即位,這就是莊公。

叔段到了京,整頓軍備,與他的母親武姜陰謀襲擊鄭都。前722年(二

十二年),叔段果然襲擊了鄭都,武姜做內應。莊公派兵攻打叔段,段逃

跑。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們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逃跑到那。鄢邑的百

姓潰逃了,叔段逃亡到共國。

(節選自《史記?鄭世家》)

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定:大

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

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

不了。”莊公回答說:“姜氏要這么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

道:”姜氏有什么可滿足呢?不如早些紿他安排個地方(處置共叔段),

不讓他的勢力及延。如果芨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

掉,更何況是您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

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子鄢。“(意思是說)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

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

"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叔段)是出于鄭

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于是莊公把武姜安置到城潁,并向她發誓說:“不到地下的黃泉,永遠不

再見面。”事后,他乂后悔這么說。考叔當時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員,他

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莊公。莊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

不吃。莊公問他為什么,潁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

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允許我拿去送給她。“莊公說:“你有

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潁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

么意思?"莊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并說自己很后悔。潁考叔說:”君

王何必擔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挖通地道去見面,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

見?"莊公聽從了穎考叔的話(照著做了)。莊公進入(地道),賦詩

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

心中快樂舒暢!”于是,母子關系乂與從前一樣了。

君子說:潁考叔真是個孝子,愛自己的母親,還擴大孝心影響了鄭莊公。

《詩經》里說:“孝子德行無窮,永久能分給同類。”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

事吧!

(節選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鄭莊公是春秋諸侯之中擁有梟雄之才的國君。他善用陰謀詭計,嫉妒而殘

忍,先從剪除他的弟弟開始,(然后把這種做法用到)上至于周王,下到

四鄰及本國。兄弟同出一個本源,天性相連最為親密,可是鄭莊公卻養成

了他弟弟的驕橫、滋長了他的惡習,以便施行自己鏟除對手的大計。鄭莊

公竟然發誓到黃泉才與母親相見,這樣的事情都敢施加于生他的母親身

上,更何況他人呢?

(節選自清代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卜列小題。

宣德三年二月,上御文華殿,諭侍臣日:“治民有本末,制田里,設學

校,本也。不幸而有愚頑者,然后刑之。然觀肉刑,則過于慘。”侍臣

曰:“古人用肉刑,則人人自愛而重犯法。至漢文帝除之,自是人輕冒

法。”上曰:“古人教民之道周備,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

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亦良法

也。漢文除肉刑,唐太宗觀《明堂針灸圖》,禁鞭背,皆后世仁政。漢、

唐享國長久,有以哉!“六月,諭朝臣:“貪濁奈何?”楊士奇對口:“貪風

始永樂末,今更甚。”上問:“何如?”對口:“太宗自十五六年,數疾不視

朝,息從之臣,請托賄賂,公行無忌。"楊榮曰:“當是時,惟方賓有貪

名。”上即顧榮問:“今日貪者甚甚??,對曰:“莫甚劉觀。、'_L奇曰:“風究

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

皆效之。”上嘆息口:“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士奇臼:“通政使

顧佐康公有成。”榮曰:“佐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聲曰:

“顧佐乃能如是!“閱數月,乃命觀巡閱河道,而以佐代之,尋下觀獄。四

年秋七月,戶部上戶口登耗之數,上曰:“隋文帝戶口繁殖,自漢以來,

皆莫能及。議者以當時必有良法,享國不永,故無傳焉。此未必然。夫法

存乎人理財國之大務漢唐初政立法未嘗不善而子孫力役繁興費用無度天F

不能不凋弊。隋文克勤克儉,足致富庶,豈徒以其法戰?大抵人君恭儉,

則生齒日繁,財賦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奏選辟。上日;“省辟,

安民之道。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秦、漢以下,設官益多,何

也?”侍臣對曰:“時不同也。”上曰:“唐、虞、三代,事簡民淳,不可比

擬。唐太宗定內外官七百三十員,去古未遠,亦可為法。’'侍臣對曰:“然

必君心清,則事簡;事簡,則官可省;官省,則民安臭。若政務龐雜,小

人幸進,則冗食者多。“上嘉納之。

(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刪改)

贊日: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庚充美,閭閻樂

業。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節選自《明史?本紀九》)

16、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法存乎人理財/國之大務/漢唐初政立/法未嘗不善/而子孫力役/繁興費

/用無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B.夫法存乎人理/財/國之大務/漢唐初政亡/法未嘗不善/而子孫力役/繁興

費/用無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C.夫法存乎人/理財/國之大務/漢唐初政/立法未嘗不善/而子孫力役繁興/

費用無度/天下不能不調弊

D.夫法存乎人理/財/國之人務/漢唐初政/立法未善不善/而「孫力役繁興/

費用無度/天下不能不調弊

17、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H勺一項是()

A.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廟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第二代帝王的廟

號多為“太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文中的太宗指明太宗永樂帝。

B.吏部,古代主管官員的官署,隋唐、五代時被列為尚書行六部之首,長

官稱為吏部尚書,掌管天下文武官員的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

事務。

C.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也指祖、父、子

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文中取前一個含義。

D.贊曰,史書的一種體裁,用以闡發作者或注家對人物、事件的評論,

多置于篇末。如《漢書》《后漢書》篇末的“贊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宣宗認為,肉刑雖然可以讓人敬畏法律,但是過于凄慘,所以漢文

帝、唐太宗等明君都主張廢除肉刑,推行仁政。

B.太宗末年,一些官員公開行賄受賄,貪腐之風開始盛行。宣宗認為除惡

一定要從根本解決,于是決定罷免當時的大貪官劉觀。

C.宣宗認為,精簡授官,可使百姓安寧。侍臣認為君王內心清凈,就可簡

約政事,精簡官員。皇上贊許并采納了侍臣的意見。

D.宣宗即位以后,官吏稱職,政治穩定,法度修明,倉庫充實有余,百

姓安居樂業。史官將這一時期和他父親仁宗所在時期合稱為“仁宣之治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I)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

(2)閱數月,乃命觀巡閱河道,而以佐代之,尋下觀獄。

20、文本二說宣宗時期“蒸然有治平之象”,請根據文本一概括出現這種

氣象的原因。

答案與解析

16、答案:①姜氏不愛莊公,偏愛段。②勸說武公立段為太子。③在姜

氏的幫助下段勢力不斷膨脹。④姜氏與段合謀襲鄭,并作內應。

17、答案:C

解析:C.句意:法律依存于人,理財是國家的大事,漢唐開始執政時制訂

的法律不能說不好,可是子孫征用民力紛紛興起,耗費財政沒有節制,國

家不可能不衰敗困苦。“理財”是一個詞組,“財"作"理''的賓語,中間不宜

斷開,排除BD。??立法“中??法”是??立”的賓語,中間不宜斷開,??費用”是

詞語,指制訂法律、財政的耗費,中間不宜斷開,排除A。故選:C。

18、答案:B

解析:B.“掌管天下文武官員的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說

法錯誤,吏部只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武官選用由兵部掌管。故選:B。

19、答案:A

解析:A.”宣宗認為,肉刑雖然可以讓人敬畏法律,但是過于凄慘,所以

漢文帝、唐太宗等明君都主張廢除肉刑,推行仁政”說法錯誤。原文為“侍

臣曰:'古人用肉刑,則人人自愛而重犯法。至漢文帝除之,自是人輕冒

法。‘上日:‘.占人教民之道周備,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

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隋、唐以后,以答杖徒流死為五刑,亦良法

也小,可知“肉刑可以讓人敬畏法律”是侍臣的觀點,“所以”的因果關系在

文中也不明朗,原文只是稱贊漢文帝、唐太宗等明君主張廢除肉刑的做

法,認為是良法。故選:A。

20、答案:(I)后代教導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違犯法律的人增多,

不一定在于肉刑存在與否。

(2)過了幾個月,(皇上)就命劉觀去巡視河道,而讓顧佐取代他,不

久把劉觀投進監獄。

參考譯文:

宣德三年二月,皇上駕臨文華殿,對身邊大臣說:“管理百姓有主次,制

定田畝制度、開設學校是根本,不幸出現愚蠢冥頑的人,才對他施加刑

法。然而我看肉體懲罰太凄慘了。”皇帝身邊近臣說:“古人施加肉體懲

罰,那么人人自我愛惜而把犯法看得很重。到了漢文帝廢除肉刑,從此人

們輕易違犯法律。”皇上說:“古人教導百姓的方法周密完備,所以違犯法

律的人少,后代人教導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違犯法律的人增多,不一

定在于肉刑有沒有。隋唐以后,用鞭笞、杖責、服勞役、流放、處死作為

五種刑罰,也是好的刑法。漢文帝廢除肉體懲罰,唐太宗觀看《明堂針灸

圖》,禁止鞭打脊背,都是后世的仁政措施。漢、唐國運延續長久是有原

因的啊。“三年六月,皇上告諭朝臣說:“對于貪污腐濁的風氣該怎么

辦?”楊士奇回答說:“貪污風氣從永樂末年開始,現在更加嚴重了。“皇

上問:“(到底)如何了呢?”回答說:“明太宗從十五六年以來,曾經多

次身染疾病不上朝,身邊的侍臣就請托行賄受賄,公然橫行,亳無禁

忌。”楊榮說:“在那個時侯,只有方賓有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頭問楊

榮說:“當今貪污最厲害的是誰?回答說:“沒有比劉觀更厲害的了。“楊

士奇說:“風紀瑞正嚴明是用來約束百官的,風紀長官如果這樣了,那么

沒有;能的御史就會效仿他,御史奉命巡查四方,那么不賢能的官員都會

效仿他。“皇上嘆息說:“除惡一定要從根本解決,不過如果罷免劉觀,誰

來取代他呢?”楊上奇說:“通政使顧佐清廉公正很有成嚴。”楊榮說:“顧

佐擔任京都府尹,能夠禁止防范下屬官吏(腐敗),政治清明,革除了很

多弊瑞。”皇上高興地說:“顧佐竟然這樣能干!”過了幾個月,就下命讓

劉觀去巡視河道,而讓顧佐取代他,不久把劉觀投進監獄。四年秋七月,

戶部呈上戶口增減數字,皇上說:“陪文帝時期戶口增長,自漢以來都比

不上。議證者都認為當時一定有好的法度,只是因為隋朝統治時間不長,

所以沒有流傳下來。其實未必這樣。法律依存于人,理財是國家的大事,

漢唐開始執政時制訂的法律不能說不好,可是子孫征用民力紛紛興起,耗

費財政沒有節制,國家不可能不衰敗困苦。隋文帝能夠勤勞節儉,足以使

國家富庶,哪里只是因為法度呢?大概君王恭謹儉約,那么國家人口就會

一天天多起來,財物賦稅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上奏選拔征辟官

員。里上說:“精簡投官,是使百姓安定的方法。唐堯、虞舜設苴官職只

有一百個,夏商官員翻倍,秦漢以來,設置官員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近侍大臣回答說:“時代不同的原因。“皇上說:“唐堯、虞舜、夏商周三

代,事情少,民風淳,不可比擬。唐太宗設定內外官七百三十員,距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