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5)七下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大地拔高培優試卷B卷(教師版)_第1頁
浙教版(2025)七下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大地拔高培優試卷B卷(教師版)_第2頁
浙教版(2025)七下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大地拔高培優試卷B卷(教師版)_第3頁
浙教版(2025)七下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大地拔高培優試卷B卷(教師版)_第4頁
浙教版(2025)七下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大地拔高培優試卷B卷(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教版(2025)七下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大地拔高培優試卷B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5八上·寧波期末)如圖一是植物根尖模式圖,圖二是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圖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一中的④區域是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B.圖一中的②區域細胞具有較強的分裂能力,屬于分生組織C.當施肥過多時,圖一中的①區域細胞吸水增多D.將新鮮蘿卜條置于濃鹽水中,細胞將處于圖二中的C狀態【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圖一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圖二中,B吸水、C失水。

【解答】A.圖一中,④根冠具有保護作用,故A錯誤;

B.圖一中,②伸長區,細胞不斷伸長,是根生長最快的區域,故B錯誤;

C.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故C錯誤;

D.將新鮮蘿卜條置于濃鹽水中,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細胞失水,將處于圖二中的C失水狀態,故D正確。

故答案為:D。2.(2025八上·鎮海區期末)寧波慈城古鎮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其“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蛇@棵古樹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A.全部韌皮部 B.全部木質部C.部分韌皮部部 D.部分木質部【答案】D【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

【解答】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也就會死亡。所以又有“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說法。因此,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

故答案為:D。3.(2024八下·杭州期末)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哪一個實驗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A. B.C. D.【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無機鹽、水分、有機物、空氣和微生物等。

【解答】A、往相同規格的土塊和鐵塊中加水,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氣,選項錯誤;B、將少量土壤放入試管中,試管口附近的試管壁上會出現小水珠,說明土壤中含有水分,選項錯誤;C、把充分干燥的若干克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加熱燃燒,并冒白煙,并聞到燒焦味,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選項正確;D、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質,蒸發皿中剩余的物質是無機鹽,該裝置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無機鹽,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4.(2024八上·余姚競賽)人們生病時,常常打針輸液以治療疾病。在果樹栽培和樹木移植過程中,也常給植物“打針”,給植物“輸液”的主要成分有()A.水和無機鹽 B.有機物和無機鹽C.水和維生素 D.有機物和維生素【答案】A【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植物需要通過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所以給植物注射的是水和無機鹽。

故答案為:A。5.(2023八上·寧波期末)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從土壤里吸收來的。如圖為植物根尖四部分細胞結構示意圖,其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最活躍部位的細胞是()A. B.C. D.【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根尖自外向里主要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根冠四部分;根毛區,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伸長區,促進細胞伸長;分生區,具有分裂能力,不斷產生新細胞,使根生長;根冠,對根起保護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解答】A.根毛區,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A符合題意;

B.伸長區,促進細胞伸長;

C.根冠,對根起保護作用;

D.分生區,具有分裂能力,不斷產生新細胞,使根生長;

故答案為:A6.(2024八下·長興期末)如圖所示的"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開始用染料澆灌花卉根部,讓花像吸水一樣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下列關于“藍色妖姬”的制作過程說法正確的是A.橫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其韌皮部變藍,木質部不變藍B.在染料中添加適量鉀肥,可以防止葉片發黃C.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顏色更鮮艷【答案】C【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樹皮有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再往里是形成層,形成層細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使莖不斷的加粗;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儲存營養物質。

【解答】A、從莖的縱切面上看,染成藍色的是導管,導管位于木質部中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因此木質部會變藍,不符合題意;

B、氮肥能促使枝葉繁茂,因此在染料中添加適量氮肥,可以防止葉片發黃,不符合題意;

C、白玫瑰快到花期時,開始用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像吸水一樣,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在莖的木質部中,導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自下向上運輸的。因此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符合題意;

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濃度過高,就會導致細胞失水,植株也會出現“燒苗”現象,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7.(2024八上·寧波期中)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與細胞液及土壤溶液的溶質質分數相關,下圖中箭頭表示水分滲透的方向,由此可判斷①、②、③三處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植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

【解答】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由圖可知,植物細胞正處于吸水狀態,所以,③植物細胞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②根毛細胞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①土壤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故答案為:B。8.(2024八下·義烏期末)“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原因是土壤板結會直接造成土壤中缺少()A.微生物 B.礦物質顆粒 C.空氣 D.腐殖質【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的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土壤成分以礦物質為主,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有機質就是土壤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有機化合物。土壤的固相占50%,水分占20~30%;空氣占20~30%。

【解答】“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原因是土壤板結會直接造成土壤中缺少空氣,影響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C9.(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實驗主要是為了說明()A.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無機鹽等多種營養物質,水分是植物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參與植物的各種生理活動。

(2)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氮、磷、鉀等元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

(3)根尖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有大量根毛,增大了吸收面積。

(4)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通過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過導管向上運輸。

【解答】在軸向上,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兩株長勢相同的同種幼苗,上圖減掉根尖,下圖不作任何處理,分別放入等量等濃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經過一段時間,上圖幼苗萎蔫,下圖幼苗生長良好,說明該實驗是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所以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10.(2024八下·臨海期末)下圖是教材中4個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其中能說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A. B.C. D.【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什么成分,土壤中含有成分包括礦物質、有機物、活的有機體、水分和空氣。

【解答】A是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氣,水分進入土壤縫隙,將土壤縫隙中的空氣擠出來,形成氣泡;

B.是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通過加熱,可以看到土壤的顏色發生變化,而且質量減少,因為有機物可以燃燒;

C.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水,通過加熱土壤,可以看到試管壁上出現水珠;

D.是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無機鹽.無機鹽可以溶解在水中,取土壤浸出液加熱.水機鹽,無機鹽可以溶解在水中,取土壤浸出液加熱,水分蒸發后,無機鹽就會殘留下來。

故答案為:C。11.劉明明同學為了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將一盆植物放在陽光下,仔細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為增強實驗的說服力,她還應該設計另一個實驗。你認為下列盆中裝沙、無機鹽和水實驗設計最恰當的是()A.盆中裝沙無機鹽 B.盆中裝沙和水C.盆中只裝沙 D.盆中裝沙和水【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解答】為了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將一盆植物放在陽光下,仔細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增加的另一組對照組,和原設計只存在沒有無機鹽的區別,所以ABC錯誤,D正確;

故答案為:D12.(2024八下·越城月考)果農用養的鈍頭在樹干上敲打,使樹干韌皮部受輕傷,為什么結的果實反而更大()A.促使激素更多地運送到果實,刺激果實生長B.刺激樹干產生更多的激素,刺激果實的生長C.阻斷部分有機物向下運輸,使有機物更多地輸送到果實中D.使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更多地運送到果實中,促進果實的生長發育【答案】C【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1、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通道:導管:位于木質部,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根尖成熟區的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后,通過導管運輸到植物體各個部位。

篩管:存在于韌皮部,負責自上而下運輸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為植物各部分生長發育提供營養。

2、有機物運輸對果實發育的影響:果實的生長發育依賴充足的有機物供應。當樹干韌皮部受輕傷,篩管部分受損,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受阻,更多有機物會被運輸到果實,為果實生長提供更多養分,促進果實更大生長?!窘獯稹磕举|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而不在樹皮,植物體就是靠根、莖、葉的導管把水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將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自上而向下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形成層是植物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的一層分裂旺盛的細胞,能不斷分裂出新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果農用斧的鈍頭在樹干上敲打,使樹干韌皮部受輕傷,阻斷部分有機物向下運輸,使有機物更多地輸送到果實中。故答案為:C。13.(2024八下·余杭期末)某興趣小組開展土壤成分研究時,將經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如圖)。待土壤冷卻后發現質量明顯減輕,你認為加熱后質量減少的物質主要成分是()A.水分 B.空氣 C.有機物 D.礦物質【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里的成分有(水)、(空氣)、(沙和黏土)、(無機鹽)、(腐殖質)等。

【解答】A.土壤是充分干燥過的,A不符合題意;

B.土壤平鋪在細密的鐵絲網上,B不符合題意;

C.有機物加熱分解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符合題意;

D.礦物質加熱不會分解,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14.(2024八下·長興期末)小周利用小區花園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所示實驗,下列實驗分析正確的是A.用量筒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快要浸沒土壤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只需計算出注入水的體積就可計算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B.實驗中將試管斜向上放置也可驗證土壤中含有水分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可溶性無機鹽D.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若觀察到土壤質量減少,則說明土壤中含有機物【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解答】A.用量筒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快要浸沒土壤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需要計算出注入水的體積和立體土壤的總體積才可計算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A錯誤;

B.實驗中將試管斜向上放置也可驗證土壤中含有水分,不能因為水分倒流回試管會引起試管劈破裂,B錯誤;

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可溶性無機鹽,C正確;

D.取一定質量干燥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若觀察到土壤質量減少,則說明土壤中含有機物,不然水分對本實驗有影響,D錯誤;

故答案為:C15.根從土壤中吸水,土壤中的水通過根向上輸送到莖的途徑是()。A.土壤水分→導管→根毛→根毛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各層細胞→莖B.導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各層細胞→導管→莖C.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各層細胞→導管→莖D.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各層細胞→導管→莖【答案】D【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從導管的位置、分布、水的運輸途徑方面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水分最是由濃度低的地方向濃度高的地方流動,在根毛區中,土壤溶液的濃度小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根毛細胞液的濃度依次小于內部細胞的細胞液的濃度,水分就會從土壤依次經過根毛→根毛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各層細胞→導管→莖。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16.某同學將兩株健壯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入試管中,標記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時間后觀察玉米幼苗的長勢及根毛細胞的狀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圖中①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B.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萎蔫現象C.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D.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根毛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

【解答】A.①表示根毛細胞吸水,②表示根毛細胞失水,所以題圖中①表示乙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②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A錯誤。

BD.甲試管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導致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植物細胞失水,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萎蔫現象,B、D正確。

C.乙試管中加入等量清水,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C正確。

故答案為:A。17.光與溫度對某植物莖生長的影響如表所示,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生長性狀日溫28°C紅光遠紅光莖長度60.298.1莖節數20.5節21節莖長度夜溫15

17

26日溫

930755229

23

60

50

35

7

43

38

35A.莖的伸長生長與光及溫度有關B.莖的生長與夜溫有關,與日溫無關C.日溫30℃、夜溫17℃處理比日溫23℃、夜溫26℃處理有機物積累多D.遠紅光條件下,日溫30℃、夜溫7℃的環境最有利于促進莖的伸長生長【答案】B【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

實驗變量:也稱自變量,指實驗中由實驗者所操縱的因素或條件。

對照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實驗設計中僅僅改編實驗中的某一項變量,其它因子不變,在此條件下,觀察、研究該變量對實驗材料和實驗結果的影響.除了整個實驗過程中欲處理的實驗因素外,其他實驗條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解答】A、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有光、溫度、水、土壤等,由表格可知,紅光條件下,莖的長度為60.2cm,遠紅光條件下,莖的長度為98.1cm,由此可見,莖的伸長生長與光質有關;不論夜溫還是日溫,不同的溫度,莖的伸長生長的長度不同,因此,莖的伸長生長還與溫度有關,不符合題意;

B、日溫在30℃,23℃,7℃,夜溫7℃時,莖長度分別是75cm,60cm,43cm,可見莖的生長與夜溫和日溫都有關,符合題意;

C、在日溫30℃、夜溫17℃處理比日溫23℃、夜溫26℃處理有機物積累多,這是因為日溫30℃比日溫23℃時光合作用要強,制造的有機物多,而夜溫17℃比夜溫26℃時分解的有機物要少,故日溫30℃、夜溫17℃處理比日溫23℃、夜溫26℃處理有機物積累多,不符合題意;

D、在紅光條件下,日溫30℃、夜溫7℃的環境最有利于促進莖的伸長生長,莖的伸長長度最大(75cm),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18.如圖所示土壤,它的()A.通氣性好,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長B.通氣性好,保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長C.通氣性好,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長D.通氣性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長【答案】A【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砂質土的性質:含沙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解答】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土壤中的固體部分(礦物顆粒和腐殖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19.育才中學201班的劉燕同學,利用下列操作測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①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剛好盛滿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屬容器內加水,直至水面與容器口相平為止,記錄體積,加水前量筒內水的體積為V1,加水后剩余水的體積為V2。③將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滌金屬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內注水到液面與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測得水的體積為V3。⑤計算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劉燕同學計算的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式子正確的是()A.V1+VC.V1?V【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土壤疏松,里面有空氣。根據土壤空氣體積分數=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土壤的體積×100%,進行計算。

【解答】土壤中加水的體積即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故為V1-V2,土壤的體積為V3;所以土壤空氣體積分數為:(V1-V2)/V3×100%。

故答案為:C。20.某同學按如圖所示方法進行了無土栽培的嘗試,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甲、乙兩裝置應放在相同的適宜環境中B.甲植株生長得好的原因是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鹽C.土壤浸出液的濃度越高,甲植株生長越好D.向土壤浸出液中通入空氣有利于甲植株的生長【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指其他條件都相同,只有一個條件不同的實驗。往往好多因素對實驗結果都有影響,對照實驗用來證明某種因素對實驗結果的確切影響。通常,一個實驗總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也稱控制組,對實驗假設而言,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至于哪個作為實驗組,哪個作為對照組,一般是隨機決定的;

【解答】A.甲、乙兩裝置應放在相同的適宜環境中,A正確;B.甲植株生長得好的原因是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鹽,B正確;

C.土壤浸出液的濃度越高,甲植株生長越好是錯誤,土壤浸出液濃度大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會是失水而死亡,C錯誤;D.向土壤浸出液中通入空氣有利于甲植株的生長,D正確;

故答案為:C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39分)21.(2024七上·柯橋期中)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將下列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時間順序排列(填序號)。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斷出地球是個球體;②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一周,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③人們憑直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④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2)如圖是微信啟動頁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最新氣象云圖。以下關于這幅照片意義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編號)。

A.顯示了地球是規則的正球體B.是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最初階段C.首次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D.是地球形狀直觀確鑿的證據之一(3)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了____(填字母編號)。A.地球的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不斷改變B.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全憑突發奇想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不斷完善的D.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與科技發展有關(4)科學家不僅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小明按照科學書上的步驟,自制地球儀,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間用筆畫了一個圈,如圖所示。則小明是想用該圓圈表示。

【答案】(1)③①②④(2)D(3)C;D(4)赤道【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地球內部的結構【解析】【分析】(1)人類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天圓地方、天蓋說、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照片等。

(2)最能科學證明地球的球體的是衛星照片。

(3)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不斷完善的,也是越來越科學。

【解答】(1)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最初是③人們憑直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后來是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從而推斷出地球是個球體;然后是②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一周,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最后是現代④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證明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所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時間順序排列為③①②④。

(2)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故錯誤。

B、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最初階段是天圓地方說,故錯誤。

C、首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麥哲倫環球航行,故錯誤。

D、從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球體,說明該照片是地球形狀直觀確鑿的證據之一,故正確。

故答案為:D。

(3)A、地球是客觀存在的,其形狀不可能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故錯誤。

B、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不斷演化的,而不是全憑突發奇想,故錯誤。

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不斷完善的,從直觀到客觀,逐漸科學,故正確。

D、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有利于科學,與科技發展有關,故正確。

故答案為:CD。22.不同的土壤滲水能力不同。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min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漏斗?!敬鸢浮棵撝藁?;砂?!局R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與土壤顆粒的大小有關。一般來說,砂粒較大,顆粒

間的空隙較大,滲水能力較強;黏粒較小,顆粒間的空隙較小,滲水能力較弱;粉砂粒的滲水能力在兩者之間。

【解答】①取砂粒和黏粒少許,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和黏粒,會感覺到砂粒較粗,而黏粒細滑。

②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

結果觀察發現,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A漏斗。

③結論:土壤具有滲水能力,并且土壤顆粒越大,滲水能力越強;土壤顆粒越小,滲水能力越弱。23.活動:三種土壤種植植物。控制變量:土壤種類不同。其余條件相同:①取3只同樣大小的花盆;②分別種2~3株植物;③澆等量的水一次;④放在窗臺,能接受陽光而不被雨淋。實驗現象: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實驗結論:?!敬鸢浮看笮∠嘟?、生長旺盛的同一種;壤土類;壤土類土壤最適宜植物生長【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控制變量以及其余條件相同:選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其好處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實驗現象以及實驗結論: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應當是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壤土類土壤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所以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24.(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乙村在丙村的方向。(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敬鸢浮浚?)東北(2)b,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不能發育河流【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乙村在丙村的東北方向。

(2)圖中畫出了甲河流的四條支流(α、b、c、d)中b是錯的,因為b處為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acd三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25.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填圖中字母)。(2)將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生長一兩個月,如圖乙。圖中能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的,理由是?!敬鸢浮浚?)B(2)自上而下;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而下端沒有【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圖中A是韌皮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沿著葉脈、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的;B是木質部,水分和無機鹽是沿著木質部的導管運輸自下而上的;C是髓,在最中央,儲存著營養。

【解答】(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由于蒸騰作用會拉動紅墨水分沿木質部導管自下而上運輸,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莖內的主要結構B木質部的導管被染成了紅色。

(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枝瘤形成的原因是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切口處不能繼續向下運輸,就在切口上方積聚起來形成枝瘤,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

故答案為:(1)B;(2)自上而下;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而下端沒有。26.央視新聞報道:“首批試種的海水稻喜獲豐收,畝產量突破600公斤?!焙K旧L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不需施肥、噴灑農藥,只要吸收海水的養料,就可長勢旺盛。海水稻是單子葉植物,稻谷脫去谷殼后,米粒呈胭脂紅色,稱之為海紅米,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如硒的含量比普通大米高出好幾倍。請回答下列問題。(1)海紅米中的無機鹽“硒”主要通過根尖的尖的吸收。(2)海紅米吃起來(填“是”或“不是”)咸的。(3)根據資料寫出點推廣種植海水稻的意義:?!敬鸢浮浚?)根毛(2)不是(3)“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咸水,既增加種植面積,又能夠節約淡水資源(或由于鹽堿地中微量元素含量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或“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堿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噴灑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合理即可)【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解答】(1)海紅米中的無機鹽“硒”主要通過根尖的尖的根毛吸收的;

(2)因為海水稻細胞的細胞膜控制海水中鹽分的進出,所以海紅米吃起來不是咸的;

(3)推廣“海水稻”的意義:“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咸水,既增加種植面積,又能夠節約淡水資源(或由于鹽堿地中微量元素含量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或“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堿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噴灑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故答案為:(1)根毛;(2)不是;(3)“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咸水,既增加種植面積,又能夠節約淡水資源(或由于鹽堿地中微量元素含量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或“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堿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噴灑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27.(2023七上·臨海月考)“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地比較容易。(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填序號)?!敬鸢浮浚?)山脊(2)甲(3)②【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稱是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2)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可判定,從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甲地比較容易,原因在于甲線路等高線稀疏、坡緩。

(3)在山區,躲避泥石流的正確路線是沿著與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路線。28.(2023八下·義烏期中)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直徑(毫米)砂粒2.0~0.02粉砂粒0.02~0.002黏粒<0.002(1)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選填“砂?!?、“粉砂?!被颉梆ち!保#?)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敬鸢浮浚?)砂粒(2)壤土類【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根據不同土壤的類型和適用的環境分析

【解答】(1)“桃蛋”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是沙土類土壤的特點,因此該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沙粒

(2)壤土類土壤質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間,兼有黏土和砂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耐旱耐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所以適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長。

故答案為(1)沙粒(2)壤土類29.為了測定土壤成分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學在校園中采集了土壤的樣品。經測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表:空氣水粉砂粒砂粒黏粒有機物25%25%14%16%15%5%(1)該土壤樣品的類型為。(2)該土壤的通氣性(填“較好”或“較差”),透水性(填“較好”或“較差”),對植物生長(填“有利”或“不利”)。【答案】(1)壤土類土壤(2)較好;較好;有利【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壤土類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土壤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解答】(1)該土壤類型是壤土類土壤;(2)該土壤的通氣性較好,透水性較好,對植物生長有利。故答案為:(1)壤土類土壤(2)較好;較好;有利30.(2023八上·寧海期末)如表中A和B是分別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和莖用蔬菜的兩種培養液。A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1)B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1)含氮的無機鹽28101200含磷的無機鹽130250含鉀的無機鹽680960(1)根據表中數據判斷,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的培養液是(填“A”或“B”);(2)植物的莖中運輸無機鹽的主要結構是。【答案】(1)A(2)導管【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氮元素主要促進葉片的生長;磷元素主要促進開花結果;鉀元素促進莖的茁壯成長;莖中的導管主要起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莖中的篩管主要起運輸有機物的作用;【解答】(1)氮元素主要促進葉片的生長;磷元素主要促進開花結果;鉀元素促進莖的茁壯成長;所以根據表中數據判斷,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的培養液是:A;

(2)莖中的導管主要起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莖中的篩管主要起運輸有機物的作用;所以植物的莖中運輸無機鹽的主要結構是導管;

故答案為:(1)A(2)導管31.(2023八下·溫州期末)溫州許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鐵而呈紅色,俗稱“紅土”。小明用兩種方法對紅土的性狀進行研究。(1)方法一:取一定量紅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選填“A”或“B”)。(2)方法二:如圖乙,取邊長均為a的立方體鐵塊和紅土塊,分別放入相同的燒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沒鐵塊和紅土塊,若C燒杯用水體積為V1,D燒杯用水體積為V2,則紅土中空氣體積分數可表示為。(用用相關字母表示)【答案】(1)A(2)(V2-V1)/a3【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

(1)根據紅土的性質進行解答;

(2)先計算出其中空氣的體積,再計算出空氣的體積分數?!窘獯稹?/p>

(1)從題目所給信息可知,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所以紅土屬于粘性土壤,加水后可以搓成長條,故A正確;

(2)在紅土中,空氣的體積為:V2?V1,正方體紅土塊的體積為:a3,所以紅土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V32.(2022八下·金東期末)小科利用綠豆幼苗探究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及運輸。將株健康綠豆幼苗的根漫泡紅墨水中,一段時間后取出,進行觀察。(1)如圖1所示為取綠豆幼苗的根制成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到的圖像。該部位要吸水,紅墨水的濃度應該其中細胞液的濃度(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進步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豆幼苗的莖,如圖2所示,莖乙中被染紅的結構是。再觀察綠豆幼苗的葉時,發現葉脈也被染紅?!敬鸢浮浚?)小于(2)導管【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無機鹽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機質。莖是根和葉之間起輸導和支持作用的植物體重要的營養器官。

植物細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這主要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細胞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就失水;當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解答】(1)該部位要吸水,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紅墨水的濃度應該小于其中細胞液的濃度。(2)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及運輸在導管,故莖乙中被染紅的結構是導管。33.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生長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卮鹣铝袉栴}:(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敬鸢浮浚?)控制植物種類相同,以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2)使植物繼續旺盛生長,同時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長)(3)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4)壤土類土壤適合植物的生長【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窘獯稹?1)該實驗中土壤的類型是變量,因此其他所有的量要都一樣,這樣才能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而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的出現;故分別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是為了控制植物種類相同,以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

(2)光照能夠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從而能夠正常的生長,如果沒有光照植物將無法生長;

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使植物繼續旺盛生長,同時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植物的生長需要空氣、光照、養分、水等各方面都比較適宜的情況下,植物才能很好的生長,而壤土類土壤中的水分、養分、空氣都比較適合植物的生長;

(4)通過對比實驗中三種土壤類型中植物的生長狀況可以發現,壤土類土壤適合植物的生長;34.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直徑(毫米)砂粒2.0~0.02粉砂粒0.02~0.002黏粒<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填“好”或“差”)。(2)“桃蛋”(如圖所示)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填“砂?!薄胺凵傲!被颉梆ち!?。(3)根據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將土壤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答案】(1)好(2)砂粒(3)壤土類土壤【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

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土壤的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最有利于植物生長。【解答】(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好。

(2)含有較多的砂粒的土壤,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排水透氣性能好。

(3)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最有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0分)35.(2025七上·錢塘期末)為了探究月季生長的環境條件,小塘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①取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裝滿同樣的土壤后,平均分為甲、乙、丙三組。②將健壯、無蟲害的同種月季,修剪相同數量的葉片,相同長度的枝條,分別種在三個花盆中。③三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別培養,每隔兩天觀察、記錄月季枝條的長度。分析實驗,請回答:花盆組別培養條件枝條長度甲20℃,光照充足,適量澆水

乙5℃,光照充足,適量澆水

丙20℃,光照充足,不澆水

(1)在觀察記錄過程中,除放大鏡外,還需要用到的儀器有:。(2)該實驗甲、乙兩組探究的問題是。(3)實驗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是。(4)兩周后,如果甲組的月季長高2cm,而乙組月季幾乎沒有生長,丙組的發黃枯萎,由此可得出實驗的結論為:?!敬鸢浮浚?)刻度尺(2)溫度對月季生長的影響(3)?每組實驗只選用了一株月季(4)?月季的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光照和水分條件【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進而確定需要的測量工具;

(2)根據表格數據確定甲乙中哪個因素不同即可;

(3)在科學探究中,往往需要選擇盡量多的樣本,這樣得出的結論更加客觀,具有普遍意義;

(4)將甲乙對照,甲丙對照,從而確定月季生長需要的條件。【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實驗中需要測量月季枝條的長度和周圍環境的溫度,因此需用到刻度尺和溫度計。(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該實驗甲、乙兩組中其他條件相同,只有溫度高低不同,因此可以探究溫度這一環境因素對月季生長的作用。(3)?每組實驗只選用了一株月季?,這樣的設計可能導致實驗結果受偶然因素影響較大,缺乏代表性。(4)甲組和乙對照可知,低溫環境對月季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甲組和丙組對照可知,缺乏水分會導致月季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由此可得出實驗的結論為:月季的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光照和水分條件?。(1)實驗中需要測量月季枝條的長度,因此需要用到刻度尺(尺子或卷尺)來進行精確的長度測量;在觀察記錄月季生長的過程中,需要測量環境的溫度,因此需用到溫度計記錄溫度變化。(2)該實驗甲、乙兩組探究的問題是溫度對月季生長的影響?。通過對比甲組(20℃,適宜溫度)和乙組(5℃,低溫)的月季生長情況,可以探究溫度這一環境因素對月季生長的作用。(3)?每組實驗只選用了一株月季?,這樣的設計可能導致實驗結果受偶然因素影響較大,缺乏代表性。為了增加實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應該每組選用多株月季進行實驗,并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4)甲組的月季長高2cm,說明在適宜的溫度、光照和水分條件下,月季能夠正常生長;乙組月季幾乎沒有生長,表明低溫環境對月季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丙組的月季發黃枯萎,說明缺乏水分會導致月季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由此可得出實驗的結論為:月季的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光照和水分條件?。36.根據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種莊稼要施肥,養花種草也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無機鹽。如表中A和B是分別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和莖用蔬菜的兩種培養液。A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1(適用于栽培葉用蔬菜)B培養液的質量濃度/mg·L-1(適用于栽培莖用蔬菜)含氮的無機鹽28102000含磷的無機鹽130250含鉀的無機鹽790960為了進一步探究含氮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某生物學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將等量的小石子(不能為植物提供無機鹽)裝入20只容器中,每只容器各栽入一株生長狀況相同的番茄幼苗。對其中10株每天只澆自來水(Ⅰ組),另外10株每天除了澆等量的自來水外,還施加適量含氮的無機鹽(Ⅱ組)。一段時間后,觀察到Ⅰ組番茄細弱矮小、葉片顏色發黃,Ⅱ組番茄粗壯高大、葉片顏色鮮綠。(1)分析表中數據可知,葉用蔬菜比莖用蔬菜需要更多含氮的無機鹽,而莖用蔬菜比葉用蔬菜需要更多含磷的和含的無機鹽。(2)表中,A培養液中不同種類無機鹽的含量不同,這說明。(3)該生物學興趣小組的實驗變量是,除該變量外,其他實驗條件都應且適宜。(4)實驗中,如果每組只選用一株番茄幼苗,這樣設計科學嗎?為什么?。(5)一段時間后,兩株番茄幼苗的大小和顏色有明顯的差異,這說明?!敬鸢浮浚?)鉀(2)蔬菜對不同種類的無機鹽需求量不同(3)無機鹽的種類;相同(4)不科學,因為數量少,實驗的偶然性大,容易造成誤差(5)番茄生長需要含氮的無機鹽【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根尖是植物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場所;根尖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組成。氮磷鉀肥是一種包含氮、磷、鉀三種元素的復合肥料,對于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作用如下:氮:促進葉子生長,形成蛋白質和葉綠素,有利于產量增加和品質改善。磷:加速細胞分裂,促進根系和地上部生長,提高抗逆性和產量。鉀: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品質,幫助植物吸收和平衡其他元素,調節水和空氣流通,制造和儲藏淀粉、糖、油脂和蛋白質,增強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

【解答】(1)根據題表可知,A培養液中含氮的無機鹽比B培養液的多,含磷、鉀的無機鹽比B培養液的少。

(2)題表中,A培養液中不同種類無機鹽的含量不同,這說明蔬菜對不同種類的無機鹽需求量不同。

(3)對照實驗是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且適宜的實驗。該生物學興趣小組的實驗變量是無機鹽的種類,除該變量外,其他實驗條件都應相同且適宜。

(4)實驗中,不能用一株番茄幼苗,如果每組只選用一株番茄幼苗,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

(5)一段時間后,兩株番茄幼苗的大小和顏色有明顯的差異,這說明番茄生長需要含氮的無機鹽。

故答案為:(1)鉀(2)蔬菜對不同種類的無機鹽需求量不同(3)無機鹽的種類、相同(4)

不科學,因為數量少,實驗的偶然性大,容易造成誤差(5)番茄生長需要含氮的無機鹽四、綜合題(每空1分,共10分)37.小科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實驗剛開始時,裝置A和B之間唯一的區別是。(2)經過一段時間后,預計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敬鸢浮浚?)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或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2)A瓶中無變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解答】(1)本實驗為一對照實驗,由圖中不難看出A瓶和B瓶之間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

(2)由于B瓶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會進行呼吸作用而產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A瓶的泥土經過強熱處理將微生物殺死,所以可以發現A瓶中無變化.A中氧氣濃度高,燃著的木條燃燒更旺盛;B中氧氣濃度低,燃著的木條熄滅了;

(3)該實驗的意圖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就可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為:(1)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或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2)A瓶中無變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8.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