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238-2024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_第1頁
DB35T 2238-2024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_第2頁
DB35T 2238-2024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_第3頁
DB35T 2238-2024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_第4頁
DB35T 2238-2024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150CCSB5035Codeofpracticeforassessmentofcarbonsink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IDB35/T2238—2024前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基本要求 24.1評估周期 24.2評估區域 24.3評估方法 25工作流程 26調查與分析方法 46.1現場調查法 46.2估算法 57評估方法 57.1評估區域養殖海帶碳庫儲量 57.2評估區域可移除生物碳量 67.3評估區域養殖海帶碳匯量 67.4評估區域養殖海帶惰性有機碳量 98質量控制 8.1人員要求 8.2調查與分析 8.3評估過程 8.4資料管理 9評估報告編制 附錄A(資料性)采樣與分析記錄表 12附錄B(資料性)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溶解有機碳采樣與分析方法 13附錄C(資料性)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顆粒有機碳采樣與分析方法 15附錄D(資料性)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沉積物有機碳采樣與分析方法 17附錄E(資料性)沉積物密度和沉積速率采樣與分析方法 19附錄F(資料性)養殖海帶碳匯評估報告格式與內容 22參考文獻 DB35/T223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福建省漁業資源監測中心、廈門大學、閩江學院。DB35/T2238—20241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本文件規定了養殖海帶碳匯評估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調查與分析方法、評估方法、質量控制和評估報告編制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養殖海帶碳儲量變化的碳匯評估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763.2—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GB/T12763.8—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GB/T12763.9—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GB17378.2—2007海洋監測規范第2部分:數據處理與分析質量控制GB17378.3—2007海洋監測規范第3部分: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GB17378.4—2007海洋監測規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T30891—2014水產品抽樣規范HY/T0305—2021養殖大型藻類和雙殼貝類碳匯計量方法碳儲量變化法SC/T2005.3—2000海帶筏式養殖產量驗收方法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養殖海帶碳匯carbonsink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一個養殖周期內海帶從海水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和能力。注:本文件是指由養殖海帶產生并留存在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的有機碳。[來源:HY/T0305—2021,3.1,有修改]3.2養殖海帶碳庫carbonreservoir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養殖海帶固定的碳,包括可移除生物碳,留存在海洋環境中的溶解有機碳、顆粒有機碳和沉積物有機碳。3.3養殖海帶可移除生物碳removablebiomasscarbon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采收移除的養殖海帶藻體中儲存的碳。2溶解有機碳dissolvedorganic注:本文件是指使用孔徑0.7μm的玻璃纖維(G顆粒有機碳particulateorgani注:本文件是指使用孔徑0.7μm的玻璃纖維(GF沉積物有機碳sedimentaryorgani4基本要求4.1評估周期4.2評估區域根據評估需求,可按行政區域、地理邊界、養殖主體生產區域或其他需求自行確定評估區4.3評估方法4.3.1現場調查法4.3.2估算法積物有機碳量占可移除生物碳的比例系數,進行碳匯5工作流程3確定評估需求確定評估區域(4.2)選擇評估方法(4.3)調查與分析調查方案調查內容(6.1.1)調查時間和頻次(6.1.2)調查站位布設(6.1.3)調查與采樣方法(6.1.4)分析方法(6.1.6)調查內容(6.2.1)調查方法(6.2.2)調查與分析結果干濕比、含碳率沉積物密度、沉積速率、沉積物有機碳、惰性沉積物有養殖產量、投苗量現場調查法(6.1,適用于準確評估)估算法(6.2,適用于快速和簡易評估或現場調查法部分缺失數據的補充)評估區域可移除生物碳量(7.2)評估區域養殖海帶碳匯量(7.3)碳匯評估評估區域可移除生物碳量(7.2)評估區域養殖海帶碳匯量(7.3)養殖海帶產生的溶解有機碳量(7.3.1.2、7.3.2.2)養殖海帶產生的顆粒有機碳量、沉積物有機碳量(7.3.1.3、7.3.1.4、7.3.2.3)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溶解有機碳量(7.4.1.2、7.4.2.2)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顆粒有機碳量、惰性沉積物有機碳量(7.4.1.3、7.4.1.4、7.4.2.3)評估區域養殖海帶碳庫儲量(7.1)評估區域養殖海帶惰性有機碳量(7.4)評估報告編制(9)4在海帶養殖初期(分苗后)和收獲期分別開展1次現按照GB17378.3—2007中4.5的原則要求布設調查斷面和站位,采用“網格式”布設,均勻分布在采用現場調查獲取或采用漁業部門提供的海帶養殖面積數據。現場調查按照SC/T2005.3—2000中采用現場調查獲取或采用漁業部門提供的海帶養殖產量和投苗量的鮮重數據。現場調查按照SC/T按照GB17378.4—2007中第34章的要求進行水樣采集,使用孔徑0.7μm的玻璃纖維(GF/F)濾膜過濾獲得溶解有機碳樣品,每份樣品至少取3個平行樣,樣品信息記錄按照GB/T12763.9—2007中6.4.5的規定進行水樣采集,過濾獲得顆粒有機碳樣品,每份樣品至少取3個平行樣,樣品信息記錄5沉積速率可采用沉積物捕集器法或210Pb法。沉積物捕集器采樣方法見附錄E。210Pb法按照GB/T通過現場調查獲取或采用漁業主管部門提供的海帶養殖產量和投苗量的鮮重數據。現場調查按照6量差值進行評估。海帶干濕比、海帶含碳率、海帶苗種干濕比和海帶苗種含碳率按照HY/T0305中4.2.4的規定進行測定;若無實測數據,則采用以下相應的比例系數。評估區域可移除生物碳量按公RC=TP×DMC×H?TPS×DMCS×S·······························DMC——海帶干濕比,若無實測數據則采用比例系數13%;H——海帶含碳率,若無實測數據則采用比例系數24%;DMCS——海帶苗種干濕比,若無實測數據則采用比例系數13%;SC=(DOC+POC+SOC)×····························································(3));7),POC=W×POC×1?1····),SOC=S×SOC····························),據,則三沙灣、莆田、漳州海帶養殖區沉積速率v分別采用5.3×10-5米每天();8測數據,則三沙灣、莆田、漳州海帶養殖區沉積物干密度ρ分別采用1.43噸每立方米(t·m-3)、1.19);SC=(DOC+PSOC)×·······························);DOC=RC×DOC·············································7.3.2.3養殖海帶產生的顆粒和沉積物PSOC=RC×PSOC···········································注:海帶養殖過程中,向周圍水體中釋放的顆粒態有機碳,一部分形成水9RSC=(RDOC+RPOC+RSOC)×·····················································(12));7.4.1.2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溶RDOC=DOC×RDOC································································(13)7.4.1.3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顆RPOC=POC×RPOC································································(14)7.4.1.4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沉積RSOC=SOC×RSOC·································································RSC=(RDOC+RPSOC)×····························································(7.4.2.2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溶解RDOC=DOC×RDOC·······························································(17)7.4.2.3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顆粒和沉積物養殖海帶產生的惰性顆粒和沉積物有機碳量按公式(18RPSOC=PSOC×RPSOC·····························································(18)應了解評估需求,掌握評估方法,熟悉報告編制基本a)按照本文件規定的工作流程開展養殖海帶碳匯評估工作。工作啟動后編制實施方案,明確評b)調查前所需儀器設備應按規定定期進行檢定/標定/校準和性能測試。按照現行有效的標準、規范及本文件有關規定開展樣品的采集、運輸、保存和分c)采用數據收集方式獲取的海帶養殖面積、產量和投苗量數據,應仔細核實,必要時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等技術進行驗證,以保證數據的可靠9評估報告編制A.1養殖海帶藻體和表層沉積物采樣與分析記錄表gg%%%A.2溶解有機碳(DOC)和顆粒有機碳(POC)采樣溶解有機碳(DOC)和顆粒有機碳(POC)采樣與分mmg/Lmg/L在海帶養殖區站位采集現場海水5L,使用450℃預先灼燒將處理后的海水置于潔凈的帶蓋石英瓶中,在光照培養箱中使用Q-lab氙燈和窗玻璃濾光片模擬太 站位經緯度 d d 在海帶養殖區站位采集現場海水5L,使用450℃預先灼燒mL無菌人工海水中漩渦15min使顆粒物重新懸浮,然后用人工海水稀釋到5L。將添加了顆粒物的海水1d、3d、5d、9d、15d 站位經緯度 dmg/L dmg/L 沉積物樣品冷凍干燥、研磨,取一部分參照GB/T12763.8—2007中6.7.8的規定測定沉積物有機碳稱取約含15mg碳的沉積物樣品于30mL離心管中,加入25mL高錳酸鉀溶液(濃度333mmol/L),60℃振蕩1h,同時以不添加沉積物的離心管加高錳酸鉀溶液做空白對照。然后在轉速2000rpm下離心5min,取上清液用高純水稀釋250倍。使用分別稀釋250倍后,用分光光度計測定565nm波長下的吸光度,繪制吸光度與高錳酸鉀濃度的工作曲線。),計算出被氧化的碳量(氧化過程中1mmo),使用沉積物總有機碳含量CSOC減去活性有機碳%mmol%%//r使用箱式采泥器采集沉積物,選擇未受擾動破壞的沉積物,用5cm直徑、30cm高的PC管,通過在箱式采泥器內插管的方式采集10cm深度的沉積物柱狀樣,每個站位采集不少于15個柱狀樣,采樣管上下兩端用膠塞密封。同時采集底層海水20L并記錄水溫,海水用孔徑0.7μm的玻璃纖維(GF/F)濾膜過濾以除去顆粒物。向沉積物采樣管中緩慢注滿底層水(沉積物與水的體積比1:2低溫避光盡快帶內的表層(0.5cm以內)沉積物參照GB/T12763.8—2007中6.7.8的規定測定總有機碳。培養12個月后量的比例rRSOC。微生物降解法測定惰性沉積物有機碳數d% mm將環刀采集的沉積物樣品稱重,根據環刀取得的沉積物質量(mw)和體積(即環刀容積V)計算沉積物密度,沉積物濕密度和干密度分別參照公式(E.2w=·····························mgg%///gg%///養殖初期在海帶養殖區站位布設沉積物捕集器,距底約0.5m,收獲期進行回收。稱取收集到的沉1=·························································),), wg-1在海帶養殖區站位采集沉積物柱狀樣,將柱狀樣分層(5cm以內每0.5cm一層,5cm以深每1cm一層)切割后密封冷凍保存。參照GB/T12763.8—2007中6.8.5的規定,使用210Pb法測定每層沉積物的年齡。根據沉積物所在深度(D)和年齡(Y)計算沉積速率,沉積速率數據記錄表見表E.a-1(資料性)——第一行書寫:養殖海帶碳匯評估報告(一號宋體,加粗,居中);——第二行書寫:編制單位全稱(三號宋體,加粗,居中);——第三行書寫:編制時間:××××年××月(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各行間距適宜。封里中分行寫明:養殖海帶碳匯評估報告編制單位全稱(加蓋公章)、項目負責人、編制人、審核參照圖F.1中的大綱編制養殖海帶碳匯評估報告。可根據評估區域特點和調查內容,對有關章節做1.1任務來源1.2工作目標1.3評估需求分析2.3質量控制DB35/T2238—2024DB35/T2238—2024參考文獻[1]王曉慧,吳伊婧,范代讀.福建興化灣外近海210Pb法沉積速率及校正方法[J].古地理學報,2019,21(03):527-536.[2]BLAIRGJ,LEFRORDB,LISLEL.Soilcarbonfractionsbasedontheirdegreeofoxidation,andthedevelopmentofacarbonmanagementindexforagriculturalsystems[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research,1995,46(7):1459-1466.[3]HuB,WangP,WangC,etal.Photogeochemistryofparticulateorganicmatterinaquaticsystems:Areview[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22,806:150467.[4]LiH,FengX,XiongT,etal.Particulateorganiccarbonreleasedduringmacroalgalgrowthhassignificant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intheocean[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23,57(48):19723-19731.[5]LIH,ZHANGZ,XIONGT,etal.Carbonsequestrationintheformofrecalcitrantdissolvedorganiccarboninaseaweed(kelp)farmingenvironment[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22,56(12):9112-9122.[6]MOPPERK,ZHOUX,KIEBERRJ,etal.Photochemicaldegradationofdissolvedorganiccarbonanditsimpactontheoceaniccarbo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