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語文大一輪復習:
2024年九省聯考“文化遺產”作文分析
【真題再現】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安徽、貴州)
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
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學校校刊準備開設"文化遺產"主題專欄并向同學們征稿,具
體方向包括以下三種。
1.向讀者介紹一項文化遺產。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
重點突出。
2.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無它的保護與傳承。
3.通過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產的魅力。
請選定一個方向完成文章寫作.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命題說明】
這道作文題是設置了真實情境的任務驅動型題目,為校刊“文化遺產”主題專欄投稿,“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
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
史記憶,是寶斃的文化遺產。”這段文字為考生界定了“文化遺產”的概念,因此考生只需要從中選擇一個方面即
可。
本題目非常突出地體現了新高考考教銜接的特征,必修上冊就有《家鄉文化調查》的語文活動單元,單元學習
任務中就有類似的題目設計,如果吃透教材,可以說這道作文題沒有難度。同時作為創新,本題巨不僅設置了鮮明
的任務導向,而且在文體上也做了既開放又限制的規定。第一個選項明顯是以說明為主的文章,高中教材中《中國
建筑的特征》是邏輯性非常清嘶的說明文,而初中教材中《中國石拱橋》則是在說明中滲透濃厚文化氣息和愛國情
懷的典型。題目非常明白地要求考生“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
點突出”。這正是需要考生在運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時結合記敘、議論、描寫和抒情等其它表達方式。第二個選項
則是明顯突出了記敘的表達方式,注意在敘述的同時,不要忘了保護措施的建議,而提建議則是有了議論的色彩,
所以也體現了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考查。第三個選項則是要求敘寫“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
產的魅力”。講故事明顯是記敘文的長處,展現魅力則必然用到描寫和抒情,初中教材中《安塞腰鼓》等課文都是
這力面的住作,汲取其中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完成本題目。
這個題是延續了高考全國卷中的“應用文”設題傾向,類似于2022年新高考H卷的“帶你走進_____”,
設題思路都差不多,就是讓你介紹身邊的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事物,考查的是學生對身邊事物的細心觀察程度和對
其文化意味的把握。
雖然說是“應用文”,但是鑒于之前高考寫作時出現的問題,這次題目特別強調了不要寫成“說明文”,而是
要注重人文內涵,著眼的應該是文化遺產的象征意義,如天壇與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蘇州園林中蘊含的中國
人的自然觀念,京劇中蘊含的中國人善惡分明的道德觀念,象棋中蘊含的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等等。
第二個方向寫起來會相對困難,困難之處在于素材的積累,在考場上細講“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狀,傳承
與保護”,這要求學生平時要有很大的閱讀量和積累,要對一個文化遺產有一個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在考場上做
到如數家珍,而且泛泛之談還不行,還得寫出自己特別獨到的見解.
見解不外乎寫如何在繼承之中創新,在遺產的枯枝.上發出新芽,如京劇改編,或者故宮新文創等等,這也給備
考的學生們提個醒,就是應對如今的高考,那些泛主題的“萬能素材”逐漸不管用了,題目越來越截觀,越來越具
象,越來越生活,平時不讀書,只想著通過背素材寫出旁征博引的作文,會越來越不切實際。
第三個方向與江西卷的題目一樣,強調的是寫作身份,也就是“你”,從設題角度來說,寫成記敘文或許更好,
所以我想選這個方向的應該也不會多,因為講道理容易,寫感受困難,特別對于現在“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文
化遺產”幾乎無感的孩子,你讓他憋才對“文化遺產”的真情實感,那可太難了,畢竟大部分孩子對“文化遺產”
的認識,大概大多應該來自王者榮耀.
而且,寫的是自己的感覺,體現的卻是“文化遺產”的魅力,這就還不能只寫自己的小情小緒,還要寫文化遺
產本身對人的吸引,出發點是人,落腳點是物,更不好寫,要寫的話,有點類似于寫文化散文了。
【審題指導】
此題沿用前幾年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方法命題。屬于任務驅動型作文。
命題契合文化傳承與核心素養目標,體現立德樹人的宗旨,設題注重生活情境,征文投稿貼近學
生生活實際,三個任務給考生自由選擇,文體放寬,鼓勵考生個性化表達。
材料解讀:
材料第一句給出文化遺產的種類提示考生,提示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搜尋自己熟悉的文化遺產種類,
然后重在思考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獨特記憶,在搜尋記憶中的文化遺產時,可以迅速聯系自己的生
活經歷,自己身邊有無家鄉特色的文化遺產,有無熟知的名勝古跡或人文景觀,學習了必修上第四單
元的家鄉文化生活,家鄉風物志,涉及到一些家鄉的文化遺產,那個單元就有關于家鄉風物等文化遺
產的介紹,可以調集記憶,派上用場。
若無那就回歸課本,從教材中挖掘素材,如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登泰山記》寫寫赤壁和
泰山,從中受到啟發,選取寫作點。
三個寫作任務的要點:
任務一,題目非常明白地要求考生“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
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這正是需要考生在運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時結合記敘、議論、描寫和抒情
等其它表達方式。避免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寫抒情性的散文或者重人文價值的文化散文都可以。高
分作文要注意謀篇布局,重點突出,對于人文價值表述深刻,語言要出彩。
任務二,要求陳述歷史、現狀,談談保護和傳承,是典型的議論文,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寫,是
什么(現狀)一一為什么(為何重要,為何有如此現狀)一一怎么做(如何保護傳承,這一點不可
泛泛而談,要有針對性)同時要可以突出它的歷史價值或人文價值或精神內涵,論點清晰,要站位高
格局大,論據充分展示積淀,論證有力,使用多種論證方法,敘例可用高分作文標配點例排比,語言
上表達力求出彩。
任務三則是明顯突出了記敘的表達方式,是要求寫記敘文,談談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突出
它的獨特魅力,可寫自己的生活體驗,注意人物刻畫與細節描寫,突出文化遺產的特點或人文價值,
以及給你帶來的重要的影響,并且要升華以小見大,特別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抒情性,要不然會十分
平淡乏味。在敘述的同時,不要忘了保護措施的建議,而提建議則是有了議論的色彩,所以也體現了
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考查。
無論選擇哪個任務,開頭要吸睛,結尾要升華,要抓住閱卷老師的目光。
注意文體明確,切忌四不像作文,直接打低分!
若想得高分,在發展等級深刻、豐富、文采、創新上力求突出一到兩點。
【例文引路】
or任務一,向讀者介紹中國茶文化遺產。(文藝性說明文風格)
非遺雅韻,茶敘風致
一縷熱氣,伴著悠悠茶香,氤氤出中國獨特的茶文化,中國的制茶工藝以及關于茶的相關
習俗,伴隨這枚小小的葉片,傳遍世界各地。
在千姿百態的文化遺產中,茶應算是最貼合大眾的一種了。“圍爐煮茶”如今成為了休閑
放松的新晉方式,“偷得浮生半日閑”,喝茶是急不得的,囪冏吞棗品不得茶味,慢斟細酌更
顯品茗時的余韻。在當今略顯浮躁的社會中,清凈和雅的茶文化常撫人心,且在這一碗茶湯之
中感悟生命的簡單與細致。
喝茶是“簡單”的事,但這一片茶葉在中國人手中也變得“不簡單”,綠茶、紅茶、白茶……
經過國人的巧手,茶可演繹出諸多口味。從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到今天的“一帶一路”,茶
葉如同一條紐帶,人們以茶為媒,制茶、品茶、聊茶,茶葉成了中國的一張特色名片,讓世界
看到了中國的“不簡單”。而最終回到一盞茶中的,是中國文化中所強調的“致中和“,所有
的情緒都可舒展在這一口茶里,回歸“簡單”,回歸生命最細致的本源,敦厚淡然。
北方街邊的大碗茶,門前屋檐下,或搭個簡易茶攤,便能為過往的行人消暑祛寒,大碗暢
飲,如同北方人的豪邁奔放。而南派茶藝,更致“功夫”,精致的泡茶工藝,精美的茶具,一
步步的泡茶工序,處處透露著南方人的細膩溫潤。不論南北,中國人都愿意在茶中尋到一份內
心安寧,不同地區的人們,不同的習俗,相同的是茶中的義氣謙達。
人生如茶,喝茶在于“回甘”,從苦澀到甘甜,道盡了中國歷史的苦盡甘來,道盡了人生
起伏的枯木逢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喝茶的片刻閑暇也許就是以后回憶
里的一份甘甜。一片茶葉從抽芽到采摘炒制再到融入水中的一刻綻放,這是生命的跌宕。茶香
淡泊卻可明志,茶葉必須經過層層加工歷練,而人則必須在苦難煩惱面前抵住沖擊,沉時蓄力,
浮時沉穩,方能成大器。
“茶圣”陸羽,為茶奔赴,篤守熱愛,傾注畢生,著有《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茶學的
開山之作,他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人立于草木之中便是“茶”字,陸羽把人的品行
引入茶事之中,中國人如同草木之中的茶,經四季風雨洗禮而得成形,且有自己的品德修養,
回甘后的淡然綿長才是人生的本色。
不知大家聽過我的介紹后是否對這項非遺文化遺產有所了解,一杯中國茶,同樣代表了
我們的文化傳承與自信,近年來的“非遺熱”也讓喝茶、品茶的形式越發紛呈。坐下來,小憩,
舉杯飲茶,茶亦醉人。
【簡評】文章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茶文化的特點,品茶的方式,制茶的種類,泡茶的工
藝等方面取材,突出了茶的人文價值,文章敘事、說明、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敘議結合,語言雋永,
富有感染力。
02任務二,陳述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時評性議論文風格)
讓非遺綻放更絢麗光彩
(標題采用祈使句,表明作者觀點態度,暗含期許。)
①不久前,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一一有關人與海洋可
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申遺,總數居世界第一。(由我國兩項
非遺項目申遺成功引出非遺話題。)
②太極拳、“送王船”,在我國都有著數白年的歷史。無論是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
落,還是“送王船”的盛大儀式、豐富意涵,都深深浸潤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氣韻和中國哲學的
理念。太極拳蘊含的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松柔圓活、立身中正的動作范式,彰顯
著中華文化獨有的平和、包容與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動例證,也見證
著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交融。如今,承載著中華文化基因的寶貴遺產成為
世界級的“非遺名片”,不僅提升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為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華文化獨
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打開了新的大門。(現實性分析。申遺成功的意義之一:不
僅提升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為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
神韻打開了新的大門。)
③近些年來,從昆曲、京劇、端午節,到珠算、中醫針灸、二十四節氣,我國多項非遺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成為全人類共同保護和記憶的文化遺產。一項項“非遺明珠”走
向世界,意味著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值”、立足千百年傳統的“東方智慧”,正在越來越
多地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也意味著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追求,為構建人類共同
價值作出新的貢獻。中國非遺一次次引起世界矚目,與中國節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競相綻放、中
國影視作品在海外收獲大量“鐵粉”、中國網文“出海熱”成為全球性文化現象等一起,構成
了今日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圖景。(重要性分析。申遺成功的意義之二:成為全人類共
同保護和記憶的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現象一起構成了今日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圖景。)
④中國在“申遺之路”上收獲的成果,是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可,更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
文化傳承的承諾。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例,當年在申報非遺名錄時,其傳承群體已不足
千人,這項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技藝,正處于“瀕危”境地。申遺成功后,中國以行踐諾,讓這
項急需保護的技藝實現了從僅靠“單打獨斗”到社會各方助力、從陷于傳承困境到煥發新生機
的顯著轉變。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傳承和保護的新起點。不斷提高非遺保護水平,解答好
不同非遺項目保護發展面臨的難題,才能從整體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
更絢麗光彩。(必要性分析。申遺成功的意義之三:是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可,更是中國向世
界做出的文化傳承的承諾。)
⑤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份新聞公報顯示,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在202。
年創出新高。該組織的一名官員感慨,“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們相聚,但我們的文化、非
物質文化遺產讓彼此更緊密相連、團結在一起”。文化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
量。太極拳吸引大量海外粉絲,“送王船”成為民間交往的紐帶,都在啟示我們,要把世界文
化遺產保護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坐標上,在共同推動文化保護的過程中,加強文化交流互鑒、
推動民心相知相通。唯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
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助力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重要性分析。申遺的啟示:要把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坐標上,在共同推動文化保護的過程中,加強文化交
流互鑒、推動民心相知相通。)
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非物質文化
遺產精心守護好,把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一定能讓子孫后代受益于這些寶貴文化財富,
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社會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總結全文,重
申觀點:守護傳承,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社會提供正確精神指
引。)來源:《人民日報》
03任務三,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記敘文風格)
風景這邊獨好
這里且不說皖南的跳鐘尷、疊羅漢,也不說皖北的肘閣、旱船等地域特色鮮明,而且極具
觀賞性的民俗表演;在此,我只想重點介紹一下正月十六的一道靚麗、風景這邊獨好風俗:送
“老雁饃”。
“老雁饃”是皖北地區家喻戶曉的面食,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面食,它具有一-種象征意義。
傳說沙潁河一帶常有大雁起落于河岸,年復一年,往返有期、不忘故地。這現象激起了已婚女
性的聯想,她們以唯自喻,寄情于雁,用“雁饃”來詮釋自己雖然出嫁了,但仍然心系娘家。
女性結婚后,很少能有機會回娘家,尤其是過年,她們多么想和自己的父母團聚,說說自
己的喜怒哀樂;可種種清規戒律限制著她們回家的路,諸如“嫁出去的閨女不看娘家元宵節的
花”等;過了正月十五了,她們希望能像大雁一樣回到娘家,和親生父母團聚。所以正月十六,
她們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娘家看看。帶點什么禮物給父母呢?在“民以食為天”的年代,糧食成
為首選。把面蒸成老雁形狀,既送上了食物,又傳達了感情。這樣,“老雁饃”就成了這種民
俗產生、傳承的情感基礎,也就催生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送“老雁饃”民俗。
之所以被稱作“老雁饃”,是因為老雁就是出嫁女兒的象征,好比長大的雁子飛出了巢,
但她絕不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在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傳統農耕時代,“老雁饃”傾注著已
婚女子眷戀故鄉、思念親人、孝敬父母的熾熱而質樸的情感,也是已婚女子表達孝心的物質載
體。正月十六,女兒、女婿和外孫帶著“老雁饃”回娘家,大雁饃是一份代替孝心的禮物,表
達了晚輩對長輩的敬意。在這樣的季節里,像大雁返回故園一樣,女兒一家人回來了,姥爺姥
姥看到這一切,怎能不心花怒放,進而“醉里吳音相媚好”呢。
“老雁饃”,蘊含著血濃于水的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大雁饃”風俗,
不僅代表著子女的拳拳孝心,更是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傳統美德中的一道獨特風景。我們要讓
這文化印記代代相傳,在非遺傳承中積淀教育力量,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老雁饃”風景這邊獨好。
【同類作文】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最近,考古界“團寵”鐘芳蓉引發多方關注。這位湖南耒陽留守女孩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76
分的好成績,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她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熱愛考古,所以她選擇報考北京大學考
古專業。
②專業選擇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說:“到就業時就哭了,分分鐘教你做人。”還有人說:“這
種家庭應該選擇畢業后可以賺更多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
③與此同時,樊錦詩先生得知此事后為鐘芳蓉送去《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表達
對鐘芳蓉的祝福和希望并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請結合上述材料內容,從下列兩個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1)你認同鐘芳蓉的專業選擇嗎?請結合現實針對此事件談談你的看法。
(2)樊錦詩先生對敦煌的赤子之愛讓我們動容,她對鐘芳蓉這些年輕人的期許與關切讓我們感懷。
請你給樊先生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情境;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
抄襲;不少于800字。
【范文】
持心中期許,赴理想遠方
2021屆高三(18)班葛雨新
耒陽女孩鐘芳蓉因熱愛考古而最終選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她的事件引起了多方網友關注,并引
發熱議。
愛我所愛,敢于追逐,堅守理想,不問征程遠近。我禁不住要為鐘芳蓉的選擇點贊。
誠然,鐘芳蓉作為留守女孩,似乎更應選擇選擇好就業的專業。我完全明白這些網友的好意,畢竟要
生存,物質財富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專業就業難,收入也不一定高,選擇賺更多錢的專業,能為鐘芳
蓉及其家人帶來較好的經濟收益。這體現了網友們對鐘芳蓉的家庭及其未來的關心。
然而,過于追求物質或許會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梁啟超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
來日方長。”新時代在不斷變革,我輩青年當不斷探索。固然我們要生存,要選擇賺錢多的專業,但
考古專業是要研究中華民族遺留的文物,探尋中華文明更多的秘密。鐘芳蓉選擇自己所熱愛的,探求
中華文化沉淀下來的深厚底蘊,肩挑重任,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復興。這不正體現了我輩青年的責任擔
當意識嗎?
退一步說,選擇好就業的專業就一定能賺很多錢嗎?如果鐘芳蓉能堅守文化傳承的初心,以文化
創新為旨歸,一路乘風破浪,必能在考古上打造一片新天地。相反,若一味的要求賺錢多的專業,為
了物質而去學習,選擇的專業自己也不感興趣,可能會在學習進程的日益深入中感到枯燥無味,最終
在前行中迷失自己,不知所往。
考占專業需要被尊重,敦煌文化需要被傳承。周國平先生曾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離開生命
本源,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誠如斯言,文化不是空中閣樓,它需要我們傳承土壤的滋養。梁思成、
林徽因夫婦為中國古建筑輾轉奔波,大國工匠為修復文物半生堅守,網紅博主李子柒一雙素手點染田
間煙火……傳承代代接力,文化方能不息。鐘芳蓉堅守自己的理想,選擇熱愛的考古專業,選擇研究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相信她定會不忘初心,有所作為。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躁躡,以此為歸。“愿鐘芳蓉不忘初心,在考古上腳踏實地;愿鐘芳
蓉乘風破浪,大有作為;愿鐘芳蓉持心中期許,赴理想遠方。
【傳統文化的現狀寫作素材】
1.成為被遺忘的“遺產”
在個別“大眾”傳統文化(詩詞漢字、美食中醫、儒家文化)看似如火如荼的發展時,另一些傳統
文化正在被忽視。
(1)關注度過低,大部分傳統文化成為小眾文化
如,女書、剪紙、刺繡、鼻煙壺、皮影戲等這些還不那么被人們關注到的內容便成為小眾文化;
再如,面對網絡劇、脫口秀、真人秀等新興娛樂產業的迅猛發展,包括評書、相聲、京劇等在內
的傳統表演藝術形式都面臨著生存危機;
又如,本就小眾的“漢服圈”又出現“可以穿漢服,但別入圈”的尷尬現象,本來穿漢服上街就
有可能收到異樣的目光,但是如果上傳照片到圈內,甚至可能得到更嚴厲的嘲諷和指責,令人望而卻
步。
【原因分析】新興文化、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小圈子內有分歧……
(2)隨時間流逝而沒落,傳統手藝瀕臨失傳
如,幾年前,當媒體來到西雙版納拍攝“傣族制傘傳承人”時,村里做傘的只剩下8。歲的坎溫
老人一人了。削傘骨、剖竹子、固定傘古、棉線定型..…油紙傘的制作極其復雜,80歲的坎溫一直專
注于手上,每一步都做得極其認真,他這一做就是數十年。當視頻傳上8站后,有網友想要買傘,
導演電話聯系當地時,老人已經去世,最后一個做油紙傘的人也不在了,這門手藝也隨之消失了。
也許“傣族制傘”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工藝,但是隨著時間流逝,許許多多類似的植根于民間的
傳統技藝,即使它們無比精巧、極具藝術性,也會離我們遠去。在不經意間,“風正在刮走那些地里
的泥土,雨水也正沖刷那些土地里最后一點肥力二
【原因分析】不受重視、不能吸引人、不產出高額經濟效益......
2.遭遇非理性的“傳承”
我們在關注和傳承傳統文化時,除了一些不足之外,更有一些短視的、不理智的甚至是純粹敗壞
的行為,使本就在困境中的傳統文化更添窘迫。
(1)打著傳統文化旗號卻別有用心的活動盛行
如,丁璇和她的女德講座(“做新時代的窈窕淑女”)打著“傳統文化進校園公益濟座”的幌子,
四處“洗腦二此外,國學、養生、禪修等也是重災區,總有“既蠢又壞”的“江湖騙子”。
【原因分析】正向傳統文化思想不普及,受眾對傳統文化認知度低,商業利益驅使..…
(2)過度商業化,沒有真正地傳承
如,陜西禮泉縣袁家村通過創建民俗、民風體驗一條街,集中展示關中農村自明清以來的農村生
活的演變,成為鄉村游的一匹黑馬。看到袁家村的成功,周邊不少地方為開拓旅游市場,紛紛上馬仿
古街區項目。“造街熱”風靡的背后,看似鄉村旅游商機無限,卻陷入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
圈。
[解析]包括“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婿遍地開花....的各種“故里”之爭,
表面上是宣傳地方形象,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實際上卻是在爭奪經濟利益的同時,折射出文化自信的
極度缺乏。敢問一個地方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沒有深入的了解,而是去追求那些虛妄的名譽和光環,
當地的文化資源如何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繼承?對地方的文化資源和傳統沒有充分的挖掘和繼承,
又如何樹立起老百姓的文化自信?
【原因分析】缺乏文化認知,不尊重歷史傳承,受利益驅使(裝點門面、經濟利益)
O)過度消費傳統文化、過度娛樂化
如,《王者榮耀》的李白、荊軻、高漸離等人物:《歡樂聲劇人》中花木蘭被惡搞為“唧唧復唧唧,
木蘭啃燒雞”的傻大姐等。手游、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對歷史人物、傳統文化形象的改編以迎合市場
和觀眾。但娛樂應適度,不要過火。特別是在涉及傳統文化或歷史時,還要慎重。
再如,一系列傳統節日(“七夕”)成為了商家的搖錢樹。端午、中秋等也各種粽子、月餅、大閘
蟹泛濫,結果節日消費“消費”了傳統節日。如果不能將獨有的倫理觀念、情感寄托和精神價值現代
化,就很難讓傳統節日“活在當下”,傳統節日就不能真正成為一個“節日”而只是“假期二
【原因分析】責任意識薄弱,忽略精神內涵,片面追求效果
(3)正確傳承
首先,個人可以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