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章末質量檢測(二)群落及其演替
(本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共40分。第1?12小題,每小題2分;
第13?16小題,每小題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
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L(長春調研)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環境越優越,組成群落的物種種類數量就越多
B.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魚構成一個生物群落
C.群落內的生物之間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解析:選B生物群落處于一定的生態環境中,生態環境越優越,對
生物生長越有利,生物種類數量就越多,結構就越復雜。一個池塘中除了
有魚之外,還有許多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活在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才構
成池塘的生物群落。群落中的生物個體間有捕食、種間競爭、互利共生等
關系。
2.下列有關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采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可分別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和動物的豐
I晶度
B.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內物種組成越來越簡單
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圍和邊界
D.繁殖季節,成年妒魚吞食小妒魚的行為屬于捕食
解析:選C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可分別調查植物和動物的種群密度,
而非動物的豐富度;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內物種組成越來越復雜;群落
的范圍和邊界,是群落水平研究的問題之一;繁殖季節,成年妒魚吞食小
妒魚的行為屬于種內競爭。
3.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結構及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光照強度有關
B.光照強度、地形、土壤濕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著不同生物類群
的原因
C.毀林開荒、圍湖造山可以改變群落結構但不會導致生物群落發生
演替
D.自然條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著物種多樣化、群落結構復雜化、
生態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展
解析:選C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光照強度有關;水平方向
上分布著不同生物類群的原因有:光照強度、地形、土壤濕度、鹽堿度的
不同等;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可以改變群落結構并可能導致生物群落發生
演替;自然條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著物種多樣化、群落結構復雜化、生
態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展。
4.某池塘中,某種蝌蚪生活在表層,取食藻類,該種蝌蚪發育為成
蛙后營兩棲生活,主要以昆蟲為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種蝌蚪與該池塘中的浮游動物具有競爭關系
B.該蛙捕食昆蟲對兩個物種都有利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不同可以減輕種內競爭
D.該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解析:選D該種蝌蚪與該池塘中的浮游動物都捕食藻類,二者具有
競爭關系;捕食關系對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種群發展都是有利的;蝌蚪和
成蛙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不同可以減輕種內競爭;該蛙及蝌蚪屬于同一種群,
其在水中的分布不屬于群落的空間特征。
5.如果進行菜園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下列說法錯誤的
是()
A.常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土壤小動物的采集與調查
B.可能用到解剖針、放大鏡或實體顯微鏡等實驗用具
0.可依據土壤小動物趨光、趨熱等特性來設計誘蟲器
D.可用記名計算法來統計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解析:選C土壤小動物常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等特性,故設計
誘蟲器時根據這些特點設計。
6.有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沙丘、火山巖上進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棄耕的農
田上進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無競爭現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
明顯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時間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
條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難形成森林
解析:選C次生演替雖然原有植被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
留,因此演替所需時間短;冰川泥上進行的是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基礎
是群落內不同物種間的競爭;若環境條件適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
形成森林。
7.頂極群落是生態演替的最終階段,是最穩定的群落階段。生物群
落演替過程中,P為生產者同化的總能量,R為所有生物的總呼吸量,下
列有關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的過程中,P/R逐漸增大
B.到達頂極群落時P/R=l
C.退耕還林屬于次生演替,該過程體現了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D.頂極群落中各主要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達到平衡
解析:選A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的過程中,P/R逐漸減小,到頂極
群落時,P/R=l,此時生態系統比較穩定,各主要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達到平衡;退耕還林屬于次生演替,該過程體現了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8.南方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過度砍伐而遭到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
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下表為恢復過程依次更替的群落類
型及其植物組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植物種類數/種
演替階段群落類型草本植
灌木喬木
物
1草叢3400
2針葉林52121
針、闊葉混交
3672417
林
4常綠闊葉林1063116
A.該地常綠闊葉林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類型為次生演替
B.與針葉林相比,草叢中的動物分層現象較為簡單,豐富度低
C.該地能恢復到第4階段說明人類活動未影響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
D.常綠闊葉林得以恢復的原因與土壤條件、植物的種子等的保留有
關
解析:選C該地是因為過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壞,土壤中留下了原
來植物的種子和根系,所以是次生演替;上述群落中草叢群落生物種類最
少,營養結構最簡單,草叢中的動物分層現象較為簡單,豐富度低;停止
砍伐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說明人類活動影響自然
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9.如圖表示某種類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圖,相
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群落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條件
下演替速度不隨時間而變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與氣候、土壤等條件有關,與人類活動無
關
C.從灌木階段到喬木階段的演替過程中,喬木層完全取代了灌木層
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結構,也有水平結構
解析:選D由圖可知,該群落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條
件下演替,因為食物、領地等的關系,演替速度會隨時間發生變化;人類
活動將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進行;在群落演替過程
中,生物的取代是一種優勢取代;群落既有垂直結構,也有水平結構。
10.如圖反映了M、1兩種生物種群密度變化與環境因素的關系,據
圖分析錯誤的是()
時間“時間
在穩定的環境中在頻繁變化的環境中
圖1圖2
A.若環境條件穩定,持續時間長,則足以使一種生物因競爭而被排
除
B.若環境條件頻繁變化,則常常不出現競爭排除現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種類繁多,這是因為這些水體的環境因素
較為穩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競爭排除現象是有限的,這是因為自然環境總是不
斷變化的
解析:選C根據圖1中的曲線可知,若環境條件穩定,持續時間長,
則足以使一種生物因競爭而被排除;根據圖2中的曲線可知,若環境條件
頻繁變化,則常常不出現競爭排除現象;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種類繁多,
是因為這些水體中無機營養元素較多;由于自然環境總是不斷變化的,所
以在自然群落中,競爭排除現象是有限的。
11.下圖顯示某一規模農場自1918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
種豐富度變化的數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注:縱坐標為單一物種總干重所占百分比,橫坐標為物種豐富度。
A.1918?間該農場種群類型數量和各種群密度均不斷降低
B.1943年比1918年植物種類增多,群落結構趨于簡單
C.時,農場中的生物群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D.從圖中信息反映出人類的干擾會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選D1918?間該農場種群類型數量降低,但有些種群密度沒
有下降,A錯誤;據圖可知,1943年比1918年植物種類減少,群落結構
趨于簡單,B錯誤;時,農場中的生物群落物種數減少,分層現象日趨不
明顯,C錯誤;化肥使用后使種群數量和單一物種的總干重都發生變化,
反映出人類的干擾會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確。
12.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針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構成。放牧和燒荒
后,變為由野燕麥、毛雀麥等一年生草本構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
木分泌的樟腦等物質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時發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終
在這些灌木的周圍形成1?2m草本不能生長的裸地。卜列相關分析正確
的是()
A.灌木群落中各種植物之間主要存在種間競爭與共生關系
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結構沒有水平結構
C.放牧燒荒和樟腦都會影響該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灌木群落中動物的出現使該生態系統具有物質循環功能
解析:選C依題意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種植物之間主要存在種間競
爭關系,A錯誤;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B錯誤;樟腦可抑制雨季時發芽的一年生草本,因此樟腦會影響該植物群
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燒荒是人為地對該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產生影響,
C正確;灌木群落中動物的出現,加速了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D錯誤。
1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
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
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
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捕食者數量蝌蚪存活率/%
池塘編號
/只甲乙丙
1087740
22583025
34423211
48203710
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種間競爭關系可能受捕食者影響
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
D.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
14.某海島有兩種植物靠一種蜂鳥傳粉。一種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
另一種則彎而深。雌鳥的長鳥喙適于在彎曲的長筒狀花蕊蜜管中采蜜,雄
鳥的短鳥喙適于在短小筆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雌雄蜂鳥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緩解了雌雄蜂鳥間的種內競爭
B.兩種植物花蕊蜜管形態的差異是因蜂鳥采蜜導致的變異
C.花蕊蜜管形態與鳥喙長度相適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D.蜂鳥的性別比例和種群密度會影響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
15.甲種群與乙種群存在生殖隔離,如圖表示甲、
乙個體數量比隨時間變化的坐標圖。據圖可以得出的
結論是()
A.甲、乙兩種群均為形增長,增長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約
B.甲、乙兩種群為捕食關系,其中乙為捕食者,甲為被捕食者
C.甲、乙兩種群為種間競爭關系,t時刻甲種群可能被淘汰
D.甲、乙兩種群可分別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長的
種間競爭關系
解析:選C甲種群與乙種群存在生殖隔離說明是兩個物種。題圖顯
示:隨時間的推移,甲、乙個體數量比先增加后減少,最后在t時刻降為
0,說明甲種生物數量先增后減,最終被淘汰,因此甲、乙種群為種間競
爭關系。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乙種群最終表現“S”形增長,甲種生物
最終被淘汰,甲、乙兩種群的增長都受自身密度的制約。草原中的兔子和
牛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不會出現被淘汰的現象。
16.(長沙檢測)圖1所示為生物間關系,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
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營養流動的方向;圖2在坐標系中表示兩種生
物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判斷,錯誤的是()
A.圖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間關系分別是互利共生、種內競爭、捕
食、種間競爭
B.圖1的③中A的數量大量減少后,B的數量一直增加
C.圖2中的甲、乙、丙分別對應圖1中的①、③、④
D.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兩種生物可能同時存在如圖2中的乙和丙兩
種關系
解析:選B根據圖1中幾種生物間關系的模式圖可判斷①、③、④
分別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種間競爭,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個體間的
種內競爭;圖1的③中A與B是捕食關系,當A的數量大量減少后,B的
數量先增加后減少終最趨于穩定;圖2中的甲、乙、丙分別表示互利共生、
捕食、種間競爭,對應圖1中的①、③、④;在食物網中,兩種生物可能
既存在捕食關系又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60分。)
17.(12分)某興趣小組對某池塘及其周圍荒地的種群和群落等相關
信息進行了調查,請分析回答以卜問題:
(1)該興趣小組調查的區域內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異,這
體現出群落空間結構中的;池塘內青魚、草魚、鯉魚和端魚在水
體中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限制魚類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是
(2)池塘周圍有兩種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兩種植物,將兩種植
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種,對收獲的種子進行分析,計算出不同種植比率(甲/
乙)下收獲種子的比率(甲/乙),結果如表所示。若按照0.25的種植比率,
來年將獲得的種子再混種下去,這樣連續種植10年,下列四個選項中最
可能出現的結果是()
0.20.61.54.0
種植比率
5700
收獲種子的0.31.42.08.0
比率7568
A.甲將乙排擠掉B.乙將甲排擠掉
C.兩者優勢大致相當D.不能確定
⑶該興趣小組對該池塘內的青魚數量進行調查,他們在該池塘內隨
機設置了若干捕魚簍。捕獲結果統計如表所示:
總魚數/
捕獲結果青魚數/條
條
第一次捕
10086(標記后放生)
獲
第二次捕84(其中4條帶標
99
獲記)
①利用標記重捕法統計種群數量時,對標記物有何要求?
②該池塘內青魚大約有條。
(4)如果該興趣小組在該區域內調查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對不認識的
動植物應做如何處理?
解析:(1)在調查區域內不同位置的生物分布有差異能體現出群落的
水平結構。水體中食物的分布是魚類在水體中呈現垂直分層現象的主要原
因。(2)當種植比率為0.25時,收獲種子的比率為0.37,大于0.25,說
明甲、乙之間的競爭中占優勢的是甲,這樣連續種植10年,甲的種群密
度將逐漸增大,導致乙的種群密度逐漸減小,所以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甲
將乙排擠掉。(3)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標記物不能過于明顯;
標記物應不易脫落,否則會導致調查結果偏離真實值;同時標記物不應影
響標記對象的生理活動等。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青魚為86條,而第二次
捕獲的青魚為84條,帶標記的只有4條,所以該池塘內青魚大約有
86X84+4=1806(條)。(4)要調查某區域內的物種豐富度,就應把所有
調查到的物種全部計算在內,不能因為不認識而丟棄。
答案:(1)水平結構食物(或食物分布)(2)A
(3)①標記物不能過于明顯,應不易脫落,對青魚的基本生理活動等
不產生影響②1806(4)記錄它們的形態特征,不能丟棄
18.(10分)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大火而遭到破壞,經歷一段時間后,
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下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
其植物組成:
(1)隨著時間的推移,的過程,稱為
群落的演替。在第I階段經歷了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到多年生草本植
物占優勢的過程,在第H階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內很少有一年生草
本植物生長,其原因是o
(2)該群落演替的類型為演替,在從I?IV階段的演替過
程中,群落的物種提高,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o
(3)如果人類參與了該群落演替過程,那么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
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進行。
解析:(1)群落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
代替的過程。在第H階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爭奪陽光和空間等的競爭中
被淘汰,所以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內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2)
由題意可知,該群落演替類型為次生演替。在從I?IV階段的演替過程中,
物種豐富度提高,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3)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
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答案:(D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爭奪陽光
和空間等的競爭中被淘汰(2)次生豐富度(多樣性)提高(3)速度
方向
19.(14分)喬木樹種馨香木蘭是云南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研究人
員為探討馨香木蘭種群的生態學特性,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
⑴為調查馨香木蘭所處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可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
首先要確定樣方面積。在群落中心部位選取樣地,用隨機取樣法取樣,取
樣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據圖可知:隨樣方面積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踐證明,調查該群落物
種數的樣方面積最好是
(2)下表為馨香木蘭所處的A、B、C三個群落物種豐富度的調查結果。
物種豐富度/種
群落種類喬木草本
灌木層
層層
A群落21.535.519.5
16.2
B群落22.523.8
5
C群落2231.513.5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個群落中的群落物種豐富度最高。在三
個群落的垂直結構中,豐富度最高的是層,推測是由于其中不僅
有相應的種類,還含有一定數量的幼樹,因而其種類和個體數都
較豐富。
(3)科研人員調查了三種群落中的馨香木蘭的植株胸徑(胸徑的大小
研究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預測在一段時間內________的變化趨勢。由
圖2可以看出,馨香木蘭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型。雖然現在馨香
木蘭有豐富的幼樹,但難以進一步發育為優勢種,其原因可能是幼樹耐蔭
蔽,在茂密的常綠闊葉林下能生長良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樹木對光
照的需求加大,在與其他闊葉喬木的中不占優勢,從而生長受阻。
解析:(1)圖1顯示,隨著樣方面積的增大,起初物種數迅速增多,
逐漸達到最多后保持穩定。在樣方面積為S2時,可以調查到所有的物種,
樣方面積小于S2時,不能調查到所有的物種,樣方面積為雙時,雖然也
可以調查到所有的物種,但會增大調查的工作量,故調查該群落物種數的
樣方面積最好是S2m2。(2)由題表可以看出,三個群落中的A群落物種豐
富度最高。在三個群落的垂直結構中,豐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層,推測是由
于其中不僅有相應的灌木,還含有一定數量的喬木幼樹,因而其種類和個
體數都較豐富。(3)研究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預測在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
的變化趨勢,但需結合生物的生存環境具體分析。由圖2可以看出,馨香
木蘭種群的幼樹較多,所以其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雖然現在馨香木蘭有
豐富的幼樹,但難以進一步發育為優勢種,其原因可能是幼樹耐蔭蔽,在
茂密的常綠闊葉林下能生長良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樹木對光照的需
求加大,在與其他闊葉喬木的競爭中不占優勢,從而生長受阻。
答案:(1)物種數迅速增多,并逐漸達到最多后保持穩定S2(2)A灌
木喬木(3)種群數量增長競爭
20.(12分)科研人員對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過程進行了數年追蹤研
究,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漸發展到穩定時的不同階段。
圖2是研究過程中構建的捕食者一獵物模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信息能體現出的群落結構是_______o科研人員在對植物
的豐富度進行調查時;需要統計各層植物的o
(2)圖1中A?I階段的演替過程屬于oC?E階段,
物種豐富度逐漸o
(3)圖2中最可能代表獵物種群K值的數據為,捕食者的數量
為________時,其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解析:(1)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喬木體現了明顯的分層現
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結構。調查植物的物種豐富度,需要統計各層植物的
種類數。(2)圖1中A?I階段的演替過程屬于次生演替。C?E階段,物
種豐富度逐漸增加,群落抵抗力穩定性增強,但恢復力穩定性減弱。(3)
分析該模型,如果捕食者數量卜降到某一閾值以卜.,獵物種群數量就上升,
捕食者數量如果增多,獵物種群數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獵物數量上升到
某一閾值,捕食者數量就增多,而獵物種群數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數量就
下降,即獵物種群數量超過由,則引起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捕食者種群
數量超過P2,則獵物數量減少,兩者相互作用,使獵物和捕食者的數量在
N和P2水平上保持動態平衡。因此獵物種群K值為N2,捕食者的K值為
P2,當捕食者的數量為Pz/2時,其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答案:(1)垂直結構種類數(2)次生演替增加
(3)N2P2/2
21.(12分)樹線是指直立樹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圖1所示。生態
學者研究了全球變暖環境下樹線之上植被厚度對樹線上升幅度的影響,結
果如圖2所示。
(1)生態學者可以采用法調查不同樣地內的植被類型,從而
確定樹線的上升幅度。樹線之上的植被主要為灌木叢或草甸,樹線之下為
森林。樹上不同高度的喜鵲巢,(填“能”或“不能”)反映動物
群落的垂直結構。
(2)樹線上升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演替,演替過程中輸入該
生態系統總能量的變化是
(3)分析圖2,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樹線之上植被厚度大時,形
成一道又寬又厚的“封鎖墻”,樹木的種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殺”,導
致樹線o
(4)該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使樹線位置上升,但樹線上升幅度受
到種間關系的調控。
解析:(1)生態學者可以采用樣方法調查不同樣地內的植被類型,從
而確定樹線的上升幅度。一棵樹上不同高度的喜鵲巢反映的是種群的空間
特征,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2)樹線上升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
演替過程中,樹木越來越多,輸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增加。(3)圖2說
明,樹線上升幅度與樹線之上植被厚度指數呈負相關,可能是樹線之上植
被厚度大時,形成一道又寬又厚的“封鎖墻”,樹木的種子落地于此便遭
到“封殺”,導致樹線相對靜止。(4)由圖可知,樹線上升幅度受到植被
厚度指數的制約,即樹線上刀幅度受種間競爭關系的調控。
答案:(1)樣方不能(2)次生增加(3)樹線上升與樹線之上植
被厚度指數呈負相關相對靜止
(4)競爭
[教師備選題]
1.瘧原蟲在人體內只能進行無性生殖,在按蚊體內才進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瘧原蟲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瘧疾。在水中,按蚊幼蟲(孑/)以藻類
和細菌為食,同時又被魚類捕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
B.藻類屬于生產者,孑工和魚類屬于消費者
C.瘧原蟲與按蚊是互利共生關系
D.魚類與藻類既存在捕食關系,也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解析:選C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與按蚊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采訪廣告公司心得體會模版
- 病毒性胃腸炎的臨床護理
- 住宅-生活用房
- 世界旅游形象大使長三角特別賽區
- 幼兒園語言教育與活動設計 課件 第四章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與其他教育活動的交叉與融合
- 瘡瘍日常護理
- 運營能力規劃
- 作業治療器材
- 高中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總結模版
- 牛羊產后護理
- 第四單元《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高清版)JJF(皖) 207-2025 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儀校準規范
- 2025年中考英語時文閱讀:6篇有關電影哪吒2的英語閱讀及相關題目(無答案)
- 產業金融與風險控制-深度研究
- 2025年安徽耀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地理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全國電子工業版初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3單元3.3活動4《暢想未來智慧城市》說課稿
- 海關統計貿易伙伴代碼表
- 中央2024年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招聘筆試歷年典型考點(頻考版試卷)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保密知識試題庫附參考答案(精練)
- 2024年考研英語(一)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