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歷史_第1頁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_第2頁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_第3頁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計算器的演變

計算機作為人類的一種工具,首先是作為計算的工具,是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

的。它的前身是各種各樣的計算工具。人類最早的計算工具或者人自身的附屬物,如手指等;

或者是觸手可及的物品,如石子、木棍等。后來又制造出了專門用于計算的工具:算籌。中

國占代圓周率的求得,用的就是算籌。(《射雕英雄傳》中的瑛姑,酷愛計算,她用的工具也

是算籌)

人類歷史上,有兒件事對現代計算機的發明有重要意義:一是中國古代發明直到今天還在使

用的算盤,有人譽為“原始計算機二是1642年法國物理學家帕斯卡(1623-1662)發明

了齒輪式加減法器;三是1673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制成了機械式計算器,

可以進行乘除運算;四是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1791-1871)提出了差分機和分析機

的構想,具有輸入、處理、存儲、輸出及控制五個基本裝置,而這些正是現代意義上的計算

機所必備的。以上這些事件對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它們或人工

的,或機械的,而不是電子的(或機電的)。由于巴貝奇的貢獻最大,因而被國際計算機界

稱為“計算機之父,

現代計算機又稱為電腦(computer),全稱應該是“電子計算機二是指一種能快速而高效地

自動完成信息處理的電子設備。它能把程序存放在存儲器中,按照程序引導的確定步驟,對

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存儲、傳送并獲得輸出信息,因此能部分地代替人的腦力勞動;

程序改變了,計算機的功能也改變了,因此它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通用性。這些正是計算機區

別于計算糊(caculator)的地方。在電子計算機之前的計算機,雖然也能進行加減乘除等運算,

但無存儲程序或運算中間結果的能力,不能自動完成用戶需要的數據處理工作。

1946年2月14日,人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宣告誕生,它是一臺名叫埃尼亞克的電子

數值積分計算機,英文名叫:ElectronicNumb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縮寫為ENIACo

它是美國出于軍事上的需要而研制的。它用了17,000多只電子管、10,000多只電容器、7,000

只電阻、1,500多個繼電器,需要功率150kW,占地160平方米,重30噸,純粹是一個龐

然大物。但是由于使用了電子管和也子線路,它每秒能完成加法運算5,000多次,比手工操

作的臺式計算機速度提高了8,400多倍,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缺點在于不能存儲程序,

使用的是十進制數,編程靠機外連接線路來完成。

1949年5月,第一臺實現內存儲程序式的電子計算機制成并投入運行。它叫埃德沙克,英

文名叫TheElectronicDelayStorageAutomaticCaculator,縮寫為EDSAC,意即:電子誕遲存

儲自動計算器。它是由英國劍橋大學的威爾克斯(M.V.Wilkes)根據馮?諾依曼的指導思想進

行設計的。

1952年,人類第一臺具有內部存儲程序功能的計算機埃德瓦克研制成功。它是一臺電子離

散變量自動計算機,英文名叫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AutomaticComputer,縮寫為EDVACo

它由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五部分組成。它采用二進制數直接模

擬開關電路的兩種狀態,提高了運行效率:把指令存入計算機的記憶裝置中,省去了機外編

程的麻煩,保證了計算機能按事先存入的程序自動地進行運算。

現代計算機的特點是:運算速度快,計算精確度高,可靠性好,記憶和邏輯判斷能力強,容

量大而非易失性的外儲存功能,多媒體以及網絡功能等。

有兩個杰出的代表人物,對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功不可沒。一個是英國的艾蘭?圖靈(Alan

另一個是美籍匈牙利人馮?諾依曼

MathisonTuing,1912-1954),(JohnVonNeumann,1903-1957)o

前者的主要貢獻是建立了圖靈機(Turingmachine,eg.TM)的理論模型,對數字計算機的一般

結構、可實現性和局限性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是提出了定義機器智能的圖靈測試(Turingtest),

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后者的主要貢獻是首先提出了計算機內存儲程序的概念,

使用單一處理部件來完成計算、存儲及通信工作。

現代計算機的特點

現代計算機又稱為電腦(computer),全稱應該是“電子計算機二是指一種能快速而高效地

自動完成信息處理的電子設備。它能把程序存放在存儲器中,按照程序引導的確定步驟,對

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存儲、傳送并獲得輸出信息,因此能部分地代替人的腦力勞動;

程序改變了,計算機的功能也改變了,因此它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通用性。這些正是計算機區

別于計算器(caculator)的地方。在電子計算機之前的計算機,雖然也能進行加減乘除等運算,

但無存儲程序或運算中間結果的能力,不能自動完成用戶需要的數據處理工作。

1946年2月14日,人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宣告誕生,它是一臺名叫埃尼亞克的電子

數值積分計算機,英文名叫:ElectronicNumb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縮寫為ENIAC。

它是美國出于軍事上的需要而研制的。它用了17,000多只電子管、10,000多只電容器、7,000

只電阻、1,500多個繼電器,需要功率150kW,占地160平方米,重30噸,純粹足一個龐

然大物。但是由于使用了電子管和電子線路,它每秒能完成加法運算5,000多次,比手工操

作的臺式計算機速度提高了8,400多倍,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缺點在于不能存儲程序,

使用的是十進制數,編程靠機外連接線路來完成。

1949年5月,第一臺實現內存儲程序式的電子計算機制成并投入運行。它叫埃德沙克,英

文名叫TheElectronicDelayStorageAutomaticCaculator,縮寫為EDSAC,意即:電子延遲存

儲自動計算器。它是由英國劍橋大學的威爾克斯(M.V.Wilke9根據馮?諾依曼的指導思想進

行設計的。

1952年,人類第一臺具有內部存儲程序功能的計算機埃德瓦克研制成功。它是一臺電子離

散變量自動計算機,英文名叫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AutomaticComputer,縮寫為EDVAC。

它由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五部分組成。它采用二進制數直接模

擬開關電路的兩種狀態,提高了運行效率;把指令存入計算機的記憶裝置中,省去了機外編

程的麻煩,保證了計算機能按事先存入的程序自動地進夕亍運算。

現代計算機的特點是:運算速度快,計算精確度高,可靠性好,記憶和邏輯判斷能力強,容

量大而非易失性的外儲存功能,多媒體以及網絡功能等。

有兩個杰出的代表人物,對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功不可沒。一個是英國的艾蘭?圖靈(Alan

MathisonTuing,1912-1954),另一個是美籍匈牙利人馮?諾依曼(JohnVonNeumann,1903-1957)。

前者的主要貢獻是建立了圖靈機(Turingmachine,eg.TM)的理論模型,對數字計算機的一般

結構、可實現性和局限性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是提出了定義機器智能的圖靈測試(Turingtest),

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后者的主要貢獻是首先提出了計算機內存儲程序的概念,

使用單一處理部件來完成計算、存儲及通信工作。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計算器的演變現代計算機的特點現代計算機的發展階段計算機的發

展趨勢

現代計算機的發展階段

現代計算機的發展,主要是根據計算機所采用的電子器件的發展,一般分成四個階段,通常

稱為四代。每代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在時間有重疊。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年--50年代末期)。這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采用電

子管作為基本器件,運算遠度一般是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軟件方面確定了程序設計的概念,

由代碼程序發展到了符號程序,出現了高級語言的雛型。這一時期主要是為了軍事和國防尖

端技術的需要,客觀上卻為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匕較重要的?點是,這時期的研究成

果開始擴展到民用,由實險室走向社會,乂轉為工業產品,形成了計算機產業。產業化的好

處社會化、商品化,競爭激烈,促進技術的飛速發展。

笫二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這一時期電子計算機的

基本器件為晶體管,因而縮小了體積,降低了壽命,提高了運算速度和可靠性(一般每秒十

萬次,可高達300萬次),而且價格不斷下降。后來又采用了磁芯存儲器,使速度得到進一

步的提高。軟件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比如FORTRAN、COBOL等,并提

出了操作系統的概念。計算機的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從軍事與尖端技術方面延伸到氣象、

工程設計、數據處理以及其它科學研究領域。計算機設計出現了系列化的思想,縮短了新機

器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程序的兼容,方便了新機器的使用。

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20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這個時期

的計算機硬件采用中、小規模集成也路(IC)作為基本器件,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壽命史長,

功耗、價格進一步F降,而速度和可靠性相應地有所提高,計算機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

軟件方面出現了操作系統,軟件出現了結構化、模塊化程序設計方法。軟、硬件都向系統化、

多樣化的方面發展。由于集成電路成本迅速下降,生產了成本低而功能比較強的小型計算機

供應市場,占領了許多數據處理的應用領域。其中,1965年問世的IBM360系列是最早采用

集成電路的通用計算機,也是影響最大的第三代計算機。它的主要特點是通用性、系列化和

標準化。美國控制數據公司(CDC)1969年1月研制成功的超大型計算機CDC7600,速度達

每秒1千萬次浮點運算,是這個時期最成功的計算機產品。

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20世紀70年代初期--現在)。采用超大

規模集成電路(VLSID)和極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D)、中央處理器CPU高度集成化是這?

時的計算機的主要特征。1971年Intel公司制成了第一批微處理器4004,這一芯片集成了

2250個晶體管組成的電路,這樣個人計算機(PersonalComputer,縮寫為PC,個人計算機又常

稱為PC機)就應運而生,并且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市場上的“奔騰Pentium”芯片,集成了

800萬個晶體管,處理速度每秒可執行4億條指令,PC機的主存擴展到128MB已很常見(目

前市場上256MB已成主流),一張普通光盤目前的容量可達到650MB,40倍速的光驅早已

面市,這些都意味著計算機性能的飛速提高。

有兩個重要事件需要注意:一是1971年11月,美國Intel公司研制成功了lntel4004微處

理器,并在此基礎上公布了世界上第一臺微型計算機MCS-4;二是1981年8月,IBMPC

(PersonalComputer)微型計算機開發成功,這是新型的個人計算機,也是最早的16位微

型機產品。以后“PC”就成了個人計算機的代名詞。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計算機發展的趨勢是:巨(型化)、微(型化)、多(媒體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1、巨型化巨型化是指發展高速、大儲量和強功能的超大型計算機。這既是諸如天文、氣

象、原子、核反應等尖端科學以及進一步探索新興科學,諸如宇宙工程、生物工程的需要,

也是為了能讓計算機具有人腦學習、推理的復雜功能。在目前知識信息急遽增加的情況下,

記憶、存儲和處理這些信息是必要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巨型機的計算速度每秒已達1.5

億次,現在則高達每秒數百億次。美國正在計劃開發每秒數百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2、微型化因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微型化迅速。因為微型機可滲透

至諸如儀表、家用電器、導彈彈頭等中、小型機無法進入的領域,所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

發展異常迅速??梢韵胍娖湫阅苤笜藢⑦M一步提高,而價格則逐漸下降。當前微機的標志是

運算部件和控制部件集成在一起,今后將逐步發展到對存儲器、通道處理機、高速運算部件、

圖形卡、聲卡的集成,進一步將系統的軟件固化,達到整個微型機系統的集成。

3、多媒體化多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圖像、聲音與計算機、通信等融為一體的信

息環境”的總稱。多媒體技術的目標是:無論在何時何地,只需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