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講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_第1頁
第37講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_第2頁
第37講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_第3頁
第37講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_第4頁
第37講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十四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37講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2.確立: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經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階級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產生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思想1900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3.主要內容4.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帝國主義理論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國情認識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革命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專政理論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歷程政權并存1917年3月,二月革命勝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成立政權1917年11月8日,蘇維埃政權成立2.意義(1)制度創新。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從理想變為現實,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2)民族解放。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3)世界格局。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列寧時期的探索: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年)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開始)背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形勢危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內容余糧收集制(1)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實行糧食稅(農業)。(2)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資(工業)影響(1)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2)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引發了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2.斯大林時期的探索:“蘇聯模式”背景1922年,蘇聯成立;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繼續領導蘇聯措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結果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特點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政治權力高度集中評價積極性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消極性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挖教材](1)列寧認為,社會主義革命也可以在一個不很發達的國家開始(摘編自綱要下第15課第一目)。思考:列寧這一主張的依據是什么?答案: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一戰加劇了俄國社會矛盾;俄國革命擁有一個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等。[拓知識]

俄國十月革命的階段劃分俄國十月革命從廣義上分為二月革命和十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兩個階段。二月革命以推翻俄國沙皇專制為目標,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以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為目標,屬于社會主義革命。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開始和準備,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發展和結果。[提認知]

十月革命的特點(1)指導思想: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單獨取得勝利的學說。(2)發展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階段。(3)斗爭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式奪取政權。(4)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挖教材](2)閱讀綱要下第15課第三目“學思之窗”。思考: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區別作了怎樣的說明?答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一種適應戰爭條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勞”是有限度的。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尊重經濟規律,按照市場和商業原則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建立正常的經濟聯系。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就是根據形勢的變化糾正錯誤。[釋概念]

租讓制租讓制是指蘇俄(聯)為利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生產設備和管理經驗,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而由蘇維埃國家與外國資本家訂立合同,把暫時無力經營或開發的企業、礦山、森林區等租賃給這些資本家經營的一項措施。[拓思維]

斯大林的經濟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不同(1)改變了新經濟政策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線,實行直接過渡。(2)改變多種所有制并存,實行單一的公有制。(3)改變了計劃和市場調節并存的模式(由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到排斥市場),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關鍵能力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十月革命材料一

1917年的俄國處于各種交織的矛盾沖突之中,多年的戰爭把俄國推向了災難的深淵,物價飛漲,社會躁動,彼得格勒最大的企業——普梯洛夫工廠的約3萬名工人集會,并宣布總罷工……從俄歷二月到十月,在8個月的時間里,布爾什維克黨迅速強大起來,并在關鍵時刻及時地調整政策奪得了政權,在這方面,列寧的作用無可替代。縱觀俄國的歷史,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合乎民意和愿望的勝利,體現了這場革命的歷史必然性。——摘編自聞一《俄羅斯通史(1917-1991)》材料二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指引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舊政權,第一次建立起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在經濟上,布爾什維克實行了針對包括銀行在內的大型企業的國有化措施,確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工人在生產中的監督和管理作用,鞏固了工人在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堅決同黨內外否定共產黨領導權的思想作斗爭。列寧認為,只有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才能幫助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克服從舊社會中帶出來的缺陷和不足,才能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摘編自盧迎春《論十月革命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開創》[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十月革命的“歷史必然性”。(2)根據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為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十月革命對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意義。金版參考: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力量壯大;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金版參考:措施: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鞏固工人階級的主導地位;確立布爾什維克黨在無產階級國家的領導地位。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創了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1)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后,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俄國只是一個中等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保留了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具有明顯的軍事封建色彩,對外國資本依賴嚴重。(2)沙皇專制制度與壟斷資本相結合,使俄國政治落后,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在俄國表現特別突出,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的革命結合起來,革命力量十分強大。(3)俄國無產階級的戰斗性、組織性和革命性都優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且有成熟的政黨領導,這些構成了對統治階級和舊秩序的嚴重威脅。主題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材料一

經濟的極度破壞因1920年的歉收而更加嚴重,同時大工業又不可能迅速恢復,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實行這一過渡。結論:首先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方法:實行糧食稅,發展農業和工業間的流轉,發展小工業。在活躍農業和工業間的流轉方面,應全面、大力、堅決地發揮地方的首創精神、創新精神和擴大它們的獨立程度。蘇維埃政權“培植”租讓制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加強大生產、先進生產、機器生產,無疑能幫助我們迅速改進生產狀況,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摘編自《列寧全集》(第41卷)材料二

1928年初,農村中的不滿情緒日益嚴重,工礦企業中的對抗事件也在增多。中央以斯大林名義向各地發出電報,要求地方黨組織采取非常的措施,立即打擊、逮捕投機分子和富農分子。此外,中央領導人還分赴各地,監督糧食采購和中央指令的執行情況。……斯大林說,為什么糧食不夠?就在于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不足,把集體農莊變成“國家的糧食工廠”的設想是完全基于“工業化”的發展命運和前景的。他試圖以“工業化”的辦法和途徑來發展農業,使農村經濟迅速變成與“工業化”相適應和協調的大經濟。——摘編自聞一《俄羅斯通史》[問題探究]

(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寧與斯大林當政時面臨的共同問題及應對方法的不同之處。金版參考:共同問題:糧食危機。不同:列寧:用糧食稅調整國家與農民關系;引入市場機制。斯大林:用強制手段施行農業集體化;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種方法施行所產生的影響。(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經濟政策的制定應遵循的原則。金版參考:列寧:改善了農民和工人生活;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斯大林:適應工業化的需要;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造成農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蘇聯的發展。金版參考:關注民生(工農);協調好農業和工業的關系;合理運用市場與行政等調節方式。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全面分析“蘇聯模式”的影響(1)積極①是一種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的初步嘗試,它使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②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工業國,為其二戰期間的反法西斯斗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③對保證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以及戰后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2)消極①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不斷下降。②黨的干部和機關特殊化、官僚化日趨嚴重,越來越脫離群眾。③成為制約蘇聯發展的主要因素,成為蘇聯最終解體的重要原因。高考研析技巧·應用·方向(2024·全國新課標卷)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由13名布爾什維克、6名社會革命黨人和3名孟什維克組成,布爾什維克黨人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

)A.表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B.奠定了十月革命勝利的組織基礎C.加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D.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試題情境俄國蘇維埃成員組成考查知識俄國十月革命核心價值通過分析俄國蘇維埃成員組成情況,考查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革命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愛國情懷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17年10月,俄國。現象信息: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和一些大城市蘇維埃的人員組成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占主導地位。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1917年4月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解讀顯性信息:1917年10月8日,正處于十月革命前夕,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組成人員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占多數且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處于主導地位。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1917年4月列寧提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戰略,并領導武裝斗爭,在十月革命前夕,俄國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已占多數并處于主導地位,這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故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二月革命推翻羅曼諾夫王朝,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排除A、C兩項;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的事件是十月革命的勝利,排除D項。命題點1:列寧主義(2024·北京卷)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下列符合這一論斷的是(

)A.“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B.“公社……所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只能顯示出走向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權的政府的趨勢”C.“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D.“重工業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切部門、加強我們祖國的國防、增進人民福利的基礎”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會同時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但20世紀初,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進而指導俄國首先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C項正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是《共產黨宣言》中的內容,排除A項;B項是在巴黎公社時期,排除;D項是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排除。命題點2:十月革命的影響(2024·湖南卷)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世界大亂要求毫不延緩地研究勞資關系中出現的困難,迫使我們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頓好。坦白地說,在沒有承認工人長期為之斗爭的基本權利之前,是不可能經常地、穩定地調整好勞資關系的。”這表明(

)A.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B.美國國內革命形勢漸趨成熟C.世界大戰有利于各國改善工人待遇D.法西斯主義威脅到美國社會的穩定解析: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使得工人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受到更多關注。美國總統威爾遜認識到調整勞資關系的必要性,進而去鞏固資本主義政治,可見十月革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A項正確。此時美國并未出現國內革命的形勢,排除B項;世界大戰不利于世界局勢的穩定,更不會直接推動各國改善工人待遇,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法西斯主義,排除D項。命題點3: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2022·湖南卷)有學者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指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是把國內戰爭的需要和堅決消除私人所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聯系在一起的,這一觀點(

)A.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并不符合實際B.否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戰時應急措施C.不利于客觀認識“新經濟政策”推行的歷史背景D.有助于解釋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這種政策的原因解析:根據材料“把國內戰爭的需要和堅決消除私人所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聯系在一起”可知,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這種政策就是想讓蘇維埃政權直接進入共產主義,D項正確。該學者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是“國內戰爭的需要”,是戰時應急措施,排除A、B兩項;正是因為戰后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了政治經濟危機,才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排除C項。命題點4:新經濟政策的實質(2024·河北卷)蘇俄曾發布指令規定:“農業合作社……有權在國內出售和交換自己生產的以及本社社員生產的農產品,擁有必需的農具和材料,開辦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的作坊、工廠以及其他經濟企業。”據此可知,當時蘇俄正在推行(

)A.農業集體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新經濟體制”改革解析:依據材料“蘇俄”“農業合作社”“在國內出售和交換”“開辦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的作坊、工廠以及其他經濟企業”等信息可知,當時蘇俄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經濟,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些均屬于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故C項正確。“農業集體化”是蘇聯時期斯大林實行的措施,與“蘇俄”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斥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與材料中“在國內出售和交換”不符,排除B項;“‘新經濟體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工業領域推行的政策,內容和時間均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命題點5:蘇聯模式(2023·廣東卷)1932年1月,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被新建的重工業、森林工業和輕工業人民委員部所取代。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到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有21個工業人民委員部。這種現象(

)A.源自衛國戰爭需要B.導致經濟比例失衡C.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D.是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解析:根據材料“1932年……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蘇聯在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工業人民委員部正是為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而設置的,也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產物,故選C項。蘇聯衛國戰爭是在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發生的,排除A項;蘇聯長期實行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導致經濟比例失衡,與各個工業人民委員部的設立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人民委員部數量增加是蘇聯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過程中排斥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的體現,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123456789難易度★★★★★★★★★★★★★★★★★★★★★★知識點列寧對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布爾什維克走向成熟的表現十月革命的客觀條件1917年4月到11月列寧觀念轉變的原因十月革命的進展迅速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十月革命對西方國家的影響1919年蘇俄建立總局管理體制的目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題號101112131415161718難易度★★★★★★★★★★★★★★★★★★★★★★★★★知識點1921年列寧對糧食貿易觀點的轉變蘇聯20世紀20年代租讓企業的生產情況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1924-1939年蘇聯人口階級構成變化布哈林反對蘇聯模式蘇聯大學的發展成就對蘇聯勞動競賽的認識列寧外交戰略的轉變20世紀30年代蘇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一、選擇題1.(2025·四川成都石室中學零診)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系統分析了俄國國內市場的形成和資本主義再生產情況,詳盡描述了地主經濟演化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過程。這可以用來說明(

)A.無產階級革命爆發具有的歷史必然性B.經濟發展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唯一條件C.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D.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解析:列寧分析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情況,可以用來說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揭示俄國社會的矛盾,證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C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說明“必然性”,排除A項;B項“唯一”說法絕對,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層面,與階級斗爭無關,排除D項。2.二月革命后,俄國臨時政府決定把戰爭繼續打下去,因為根據1915年協約國達成的協議,打敗了同盟國之后俄國就將得到黑海海峽和君士坦丁堡。但工兵代表蘇維埃強調全體人民應該要求他們的政府只領導防御性戰爭,拒絕承認兼并主義政策。這反映出當時俄國(

)A.戰爭目標以奧斯曼為主

B.布爾什維克黨已經走向成熟C.臨時政府已經失去民心

D.兩個政權并存局面難以維持解析:工兵代表蘇維埃強調全體人民應該要求他們的政府只領導防御性戰爭,拒絕承認兼并主義政策,這說明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蘇維埃已經認識到自己代表人民,認識到了一戰的非正義性,這體現了逐漸走向成熟,B項正確。俄國參加一戰并非針對奧斯曼,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對于臨時政府的態度,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3.(2025·廣西北海一模)十月革命前,俄國的產業工人大都集中在工業較為發達的少數大城市;他們遭受封建地主、資產階級和沙皇的多重壓迫,對革命的要求非常強烈;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同農民有著特殊的聯系,戰爭造成的痛苦又加強了工農的聯系。這說明十月革命(

)A.客觀條件已經醞釀成熟B.由民主革命轉向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C.得到工農聯盟有力支持D.必將經歷由農村到中心城市的發展歷程解析:十月革命前俄國產業工人集中、所受的壓迫沉重,且與農民有特殊聯系,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革命發生的客觀條件,說明革命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故選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十月革命的客觀條件,未涉及革命性質問題,排除B項;材料主要描述了工人與農民的聯系,但并未直接說明工農聯盟對革命的支持程度,排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4月我不但沒有指望我們的革命立刻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而且還直接提醒不要有這種想法7月做一個真正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那就不能害怕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11月任何一個政黨真正想要成為人民的政黨,就必須明確地、斬釘截鐵地說:我國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4.1917年列寧的部分重要文章、信件及會議講話(節選)如表。據表可知,列寧觀念發生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俄國革命形勢的迅速變化 B.西方武裝力量干涉俄國革命C.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提出 D.布爾什維克的群眾基礎壯大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推翻臨時政府已勢在必行,從4月至11月列寧的言論發生變化,這是適應俄國革命形勢變化的需要,A項正確。西方武裝力量干涉俄國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排除B項;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提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寫的《共產黨宣言》,排除C項;群眾基礎擴大也屬于革命形勢變化,排除D項。5.“11月3日,莫斯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歐洲部分的工業城市,布爾什維克通過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權,且速度相當快。1917年10月到1918年2月,布爾什維克凱歌行進,在84個省市中只在15個遇到武裝抵抗”。上述材料表明(

)A.沙皇政府的殘余勢力已不堪一擊B.十月革命以和平手段取得勝利C.蘇維埃政權建立得到民眾的擁護D.城市革命道路適合俄國的國情解析:依據材料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進展速度非常之快,可見是順應了民心,C項正確。二月革命已經推翻了沙皇政府,排除A項;十月革命是以暴力手段取得了勝利,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革命進展順利,未涉及俄國的革命道路,排除D項。6.擁有先進思想指導是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的必不可少條件。但最重要的是,布爾什維克黨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由此可見,十月革命的勝利(

)A.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實現

B.成為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偉大嘗試C.使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D.為國家推行新經濟政策奠定了基礎解析:十月革命能夠取得勝利,關鍵在于布爾什維克黨在先進思想指導下,立足俄國實際,始終自覺滿足俄國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反映出十月革命的勝利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實現,A項正確。B項屬于巴黎公社,排除;使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指導的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排除C項;材料分析的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條件,并非影響,排除D項。7.(2025·湖南益陽質檢)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推行雇員持股計劃,讓勞工適當分享紅利;分配方式上,推行結構性減稅或增稅,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上層建筑方面,實行普選,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平等原則。這些變化說明(

)A.社會主義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廣B.十月革命推動人類文明發展C.資本主義制度面臨著嚴重威脅D.西方工人階級地位徹底改變解析: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各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說明十月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巨大沖擊,促使它們進行自我調整,B項正確。這些變化并不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廣,排除A項;C項“嚴重威脅”說法夸張,排除;西方工人階級仍處于被剝削的地位,排除D項。8.1919年,蘇俄建立了總局管理體制,即在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下面按工業部門設立總管理局,為企業下達生產計劃,調撥原材料,收繳制成品,垂直管理企業。其首要目的是(

)A.建立戰時經濟體制 B.建立計劃經濟體制C.實行工業扶持農業 D.加快工業建設步伐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十月革命后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即戰時經濟體制,將全國大中小企業全面收歸國有,由國家對社會資源進行統一調配,集中力量以實現取得國內戰爭勝利的目標,故選A項。9.(2025·浙江強基聯盟聯考)蘇俄時期有個農民曾寫信給列寧,信中寫道:“與窮兇極惡的資產階級強盜的戰爭已經三年了,這就需要國家作出巨大的犧牲和忍受極度的困苦,而這一切都給我們帶來新的沉重的負擔,一會兒動員馬匹,一會兒動員耕牛,各種各樣的勞役,無休止地征收余糧。農村缺乏鞋子、衣服和家庭必需的工業品。”材料說明當時(

)A.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徹底失敗C.農業集體化違背經濟規律D.即將實施高度集中計劃經濟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這位農民描述了與資產階級的戰爭中,蘇俄國家的犧牲與困苦轉嫁到了農民身上,這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農民利益的損害,故選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保證蘇維埃政權的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不能夠說是“徹底失敗”,排除B項;農業集體化和高度集中計劃經濟是在斯大林執政時期施行的,排除C、D兩項。10.(2024·九省聯考·廣西)1921年4月,列寧在《論糧食稅》中仍然強調“流轉就是自由貿易,就是資本主義”。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上,列寧卻說“盡量實現農民的流轉自由……給在小私有制和小商業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資本主義一點自由”。這一轉變旨在(

)A.推動糧食商品化的發展 B.推進農業集體化的實施C.保障蘇俄前線糧食供應 D.促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列寧的思想轉變,反映了列寧利用商品、市場等方式,以推動糧食商品化的發展,A項正確。此時蘇俄還未推行農業集體化,排除B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保障蘇俄前線糧食供應,而且此時國內戰爭已經結束,排除C項;蘇聯于1922年成立,不符合材料時間,而且這一轉變并未涉及工業建設,排除D項。時間租讓企業數量總產量(百萬盧布)生產資料的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1924-19251413.512.31.21925-19265239.837.62.21926-19276557.252.64.61927-19285281.757.024.711.(2025·河北保定期末)下表為蘇聯20世紀20年代租讓企業的生產情況,表中數據能夠反映出蘇聯該時期(

)A.計劃經濟體制的巨大優勢 B.私營企業得到一定發展C.嚴重損害了農民經濟利益 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解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20世紀20年代蘇聯租讓企業數量先增加后有所減少,但總產量呈上升趨勢,無論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租讓企業一定程度上屬于私營企業性質,這表明當時蘇聯的私營企業得到一定發展,故選B項。計劃經濟體制排斥私營經濟,排除A項;表格中沒有涉及農民經濟利益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D項。時間租讓企業數量總產量(百萬盧布)生產資料的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1924-19251413.512.31.21925-19265239.837.62.21926-19276557.252.64.61927-19285281.757.024.712.(2025·天津河西區期末)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發表文章和演說,強調蘇聯的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不同。斯大林認為,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經濟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須高速度發展國民經濟。這一認識使蘇聯(

)A.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B.經濟發展水平趕超歐美C.消弭了與西方意識形態的分歧D.依靠政權的力量發展國民經濟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斯大林認為要以不同于西方工業化道路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實現蘇聯的工業化,這就要運用國家政權力量,建立計劃經濟發展模式,以更好地進行動員,加快國民經濟發展,D項正確。蘇聯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是在工業化過程中所致,并不是材料中斯大林認識造成的,排除A項;B項內容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消弭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3.下表反映了1924年、1928年、1939年蘇聯人口的階級構成,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國內外局勢的影響 B.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C.農業集體化的推行 D.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成分年份工人和職員集體農民和合作化手工業者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地主、商人和富農192414.8%1.3%75.4%8.5%192817.6%2.9%74.9%4.6%193950.2%47.2%2.6%0.0%解析:根據表格中1924年、1928年、1939年蘇聯人口的階級構成變化可得出,蘇聯推行的工業化建設以及農業集體化推動了材料中變化,D項正確,排除C項。當時國內局勢已經基本穩定,影響不大,排除A項;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指工農業的失調,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

成分年份工人和職員集體農民和合作化手工業者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地主、商人和富農192414.8%1.3%75.4%8.5%192817.6%2.9%74.9%4.6%193950.2%47.2%2.6%0.0%14.(2025·河北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928年9月,布哈林在論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危機時說:“這里和那里,都出現了生產和需求的比例失調,那里是生產過剩,這里是商品荒……只有工業在農業迅速增長的基礎上達到高漲這樣的結合下,我們才能長期地保持最大的速度。”這反映了布哈林(

)A.主張學習資本主義 B.反對蘇聯模式C.強調工業化重要性 D.批判新經濟政策解析:布哈林認為蘇聯出現了商品荒,且農業發展落后,可見他反對當時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B項正確。布哈林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均存在危機,沒有提到要學習資本主義,排除A項;布哈林認為農業發展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當時的蘇聯應該先發展農業,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批判新經濟政策,排除D項。15.(2025·浙江杭州期中)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在培養大學專業人才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從一個歐洲落后國家躍居為世界第一;1937-1938學年,蘇聯大學生人數超過英、德、法、意、日五國大學生人數的總和。該成就(

)A.使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B.主要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的施行C.適應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D.標志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解析:材料中的時期,正值蘇聯大力發展經濟的時期,這些大學專業人才適應了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故選C項。材料沒有進行綜合國力的對比,排除A項;此時期新經濟政策已經取消,排除B項;工業化是否實現需要看工業生產的指標,而非教育方面大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成就,排除D項。16.(2025·湖北十堰期末)如圖所示為1939年蘇聯電影《拖拉機手》中的畫面,它展現了男子拖拉機手隊和女子拖拉機手隊展開勞動競賽的場景。據此可知,當時蘇聯(

)A.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B.工業反哺農業取得顯著成效C.國民經濟結構得到明顯改善D.赫魯曉夫改革重心轉向農業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當時蘇聯人民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并為此展開勞動競賽,可見蘇聯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A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工業反哺農業取得顯著成效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國民經濟結構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赫魯曉夫改革是在20世紀50年代,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5·河北唐山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逐步形成了世界革命思想,認為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要互相促進。十月革命后,列寧將這一思想確立為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要在國際范圍內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統一的世界蘇維埃共和國”。1920年夏,蘇維埃政府曾嘗試借蘇波(波蘭)戰爭來喚起世界革命,最終失敗。——摘編自楊泰龍《列寧世界革命理論的發展演進及其意義》材料二1921年3月,蘇波簽訂《里加和約》后,列寧對外戰略發生明顯轉變,把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的問題提上日程。1921年5月,列寧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上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認為蘇維埃政權在國際方面面臨的主要困難時期已經過去,今后俄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和平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通過我們的經濟政策對國際革命施加我們的主要影響”。1921年,蘇俄先后與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簽訂了貿易協定。1922年,蘇俄政府參加了戰后恢復歐洲經濟問題的熱那亞會議,使蘇俄第一次在法律上被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所承認。——陳杰軍《從“喚起世界革命”到“和平共處”轉變的時間和原因》(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列寧外交戰略發生了什么變化,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變化:從世界革命戰略轉變為和平共處戰略(或從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轉變為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原因: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為實現和平共處創造了條件;歐洲無產階級革命浪潮消退,世界革命嘗試失利;蘇俄國內戰爭結束;蘇俄的工作重心轉為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的環境;帝國主義扼殺蘇維埃政權失敗,且需要廣闊的市場和原料,不得不與蘇俄和解的現實。(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寧外交戰略的轉變有何影響。答案:緩和了國際關系;為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擴大蘇俄的世界影響力;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世界各國處理國際關系問題提供了借鑒。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革命思想”、材料二“1921年3月……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得出,從世界革命戰略轉變為和平共處戰略(或從推翻資本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