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705T 37-2024農作物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技術規程 水稻_第1頁
DB 3705T 37-2024農作物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技術規程 水稻_第2頁
DB 3705T 37-2024農作物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技術規程 水稻_第3頁
DB 3705T 37-2024農作物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技術規程 水稻_第4頁
DB 3705T 37-2024農作物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技術規程 水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3705Technicalcodeforcomparativetestofnewcropvarieties(strains)-RiceI II 4.1試驗點選擇 24.2試驗地選擇 24.3試驗周期 24.4參試品種(系)申請條件 24.5對照品種的選擇 24.6供種要求 24.7參試品種標識 24.8小組品種數量 24.9組別編排 2 2 2 3 3 36.1種子準備 36.2播種/育秧 36.3移栽 3 3 3 3 4 5 9 II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磊、欒輝、葛玉琪、潘弘宇、王廣紅、杜怡菲、隋林彤、張乃芹、王紅梅、馬文剛、崔義1農作物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技術規程水稻本文件規定了水稻(OryzasativaL.)新品種(系)品比試驗的術語和定義、試驗設置、田間設計、播種和田間管理、收獲和計產、調查內容和記載標準、試驗報告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2022年1月21日農業農村部令202品比試驗comparativetestofvarieti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生產上或特征特性上具有代表性,用于試驗比對的品種,記為CK。種審定委員會指定的專業檢測機構提供的檢測結果為主要2按照試驗目的與要求、作物生長特點、土壤類型和肥力,全市試驗點選擇數量不少于3處。試驗點要相對固定,具備生態與生產代表性、相應和接近當地生產實際,并符合地勢平坦、地力均勻、肥力一致(中上等)、排灌方便、前茬一致、代表4.4參試品種(系)申請條件由申請者(供種單位)按試驗方案規定的數量提供試驗種子,不得對參試種子進行任何影響植物生一般由組織試驗的種子管理部門采用密碼編號標識,也可實名制標識。每小組的品種數量范圍為6個~15個(含對照品種)。具體每小組品種數量和劃定幾個區組,根據一般設中早熟組、中晚熟組、機插秧組、特殊用途組等組別,根據需要也可另設其他組。一個新品種(系)只能參加一個組別試驗。每個新品種(系)小區面積13m2~15m2,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機插秧組,每個新品種(系)小區面積不小于133.3m2,完全隨機區組排列,2次重復。區面積≥667m2時,可采用間比法排列,不設重復。35.2保護行設置周邊設置不少于3行的保護行。保護行宜采用對照品種,也可采用試驗同品種延伸。5.3走道設置區組間、重復間、試驗與保護行間應留走道。區組間走道寬以100cm為宜,其他根據情況而定。6播種及田間管理6.1種子準備各承試單位收到種子后及時按照試驗方案對品種編號、數量和種子質量進行核實,并進行發芽試驗,發現問題應及時與主持單位聯系解決。適期播種,同一組試驗品種同期播種/育秧,播種量按當地生產習慣。育秧移栽,不直播、不拋秧。中早熟組不宜與中晚熟組品種同期播種。機插秧組5月25日~30日播種育苗。6.3移栽同一組試驗品種同期移栽。中早熟組、中晚熟組每穴插秧苗數按當地生產習慣。雜交稻,大田每667m2栽1.6萬穴~1.7萬穴,每穴2棵苗。機插秧組,6月15日~25日插秧,當天插完,每穴5苗~7苗,行距30cm,最大穴距不超過15cm。同組試驗在同一田塊進行。6.4田間管理管理水平與當地大田生產相當,及時除草、灌溉、施肥、治蟲,不得對病害進行藥劑防治,不得使用任何植物生長調節劑。田間管理措施應保證同一試驗、同一重復間的一致性。同一管理措施應在同一天內完成,若不能完成,至少完成同一個重復。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鳥、鼠、畜、禽等對試驗的危害。農藥、化肥使用應符合GB/T8321、NY/T496要求。7收獲和計產按參試品種的成熟先后及時收獲。實收、單收、單曬,曬干揚凈后稱重計產,測定含水量,按14.5%的標準含水量折算小區產量,以kg/667m2表示,保留2位小數。8調查項目與記載標準調查項目與記載標準見附錄A。在作物生長關鍵生育期,應對各參試品種主要農藝性狀進行拍照、留存,病害發生較重的也應采集圖片。照片采集按照《水稻新品種DUS測試照片拍攝技術規范》的有關要求執行。非直射陽光拍照,背景為灰色或中色調,單張照片在1M以上。4倒伏等異常情況的,拍攝留存相關影像資料,于試驗報告格式見附錄B。試驗未按方案執行、數據缺失、遭遇自然災害、產量數據誤差變異系數≥1參試品種在2個(含)以上試驗點生長發育不正常或田間純度較差的,種子管理部門不作為推薦品5水稻新品種(系)品比試驗田間調查項目與記A.1記載要求A.2基本情況A.2.1試驗地概況A.2.2試驗田間設計A.2.3試驗栽培管理A.3調查項目與記載標準A.3.1物侯期A.3.1.1播種期A.3.1.2秧齡A.3.1.3插秧期A.3.1.4始穗期A.3.1.6齊穗期680%莖稈稻穗露出劍葉鞘3cm的日期。95%以上實粒黃熟的日期。A.3.2農藝性狀移栽返青后,在第I、Ⅲ重復小區相同方位的第三縱行第三穴起連續調查10穴(定點),其中機插秧組在各參試品種小區選取2個有代表性的位點連續調查10穴(定點),包括主苗與分蘗苗,取2個重復的平均值,折算成每667m2基本苗,以萬1667m2表示,保留1位小數。邊行第1和第2行不設定點。分蘗盛期在調查基本苗的定點處每隔3d調查一次苗數最大值的平均值,折算成每667m2最高苗,以萬/667m2表示,保留1位小數。成熟期在調查基本苗的定點處調查有效穗,抽穗結實少于5粒的穗不算有效穗,白穗應算有效穗。取2個重復的平均值,折算成每667m2有效穗,以萬株/667m2表示,保留1位小數。成穗率=有效穗/最高苗×100%,以%表示,保留1位小數。在成熟期隨機選取代表性植株10穴,測量每穴之最高穗,從莖基部至穗頂(不連芒),取其平均值,根據長勢、長相、抽穗情況目測,分整齊、中等、不齊3全程調查明顯不同于正常群體植株的比例,以%表示,保留1位小數。A.3.2.12穗長度在蠟熟期測量主莖稻穗頸節至穗頂(不連芒)的長度,取5穴全部稻穗的平均數,以cm表示,保留A.3.2.15結實率7在成熟期,穎果堅硬,80%以上小穗成熟時觀測。結實率=每穗實粒數/每穗總粒數×100%,以%表示,保留1位小數。0為不結實、1%~64%為低、65%~80%為中、81%~90%為高、90%以上為極高。在考種后曬干的實粒中,各參試品種隨機取2個1000粒分別稱重,其差值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取28.1g~35.0g為高,35.0g以上為極高。弱3級。記載發生日期、面積(%)和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斜、倒、伏4級。倒:莖稈傾斜角度大于45P;伏:莖穗完全伏貼于地。A.3.4抗病蟲性記錄各參試品種苗瘟、葉瘟、穗頸瘟、白葉枯病、紋枯病、中、重4級記載。病害種類、級別、病情、調查日期如表A.1級別調查時間無全部沒有發病秧苗3葉~4葉期輕全試區1%~5%面積發病中全試區20%左右面積葉片發病重全試區50%以上面積葉片發病葉瘟無全部沒有發病輕全試區1%~5%面積發病,病斑數量不多或個別葉片發病中全試區20%左右面積葉片發病,每葉病斑數量5個~10個重全試區50%以上面積葉片發病,每葉病斑數量超過10個8無輕中重無輕中重無輕病區病株基部葉片部分發病,病勢開始向上蔓延,中重無輕中重A.4產量9本文件給出了《水稻新品種(系)品比試驗總結報告》的格式。試驗負責人:試驗執行人:10B.2.2基本情況B.2.2.1試驗地概況B.2.2.2試驗田間設計參試品種:個(見表B.1);對照品種:重復次數:;保護行設置:;小區長:m、寬:m,小區面積:表B1參試品種信息表表B.2田間種植示意圖保護行保保護行保護行保護行B.2.2.3試驗栽培管理B.2.2.3.1基肥(種類、數量、質量、施用時間及方法):B.2.2.3.2整地(時間、質量): B.2.2.3.3種肥(種類、數量、施用時間及方法):10播種期:月日播種量,常規稻(kg/667m2)追肥(種類、數量、質量、施用時間及方法): 蟲草防治(對象、時間、藥劑名稱和方法):參試品種物侯期調查記載表見表B.3參試品種主要農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