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3講“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題型及答題規律總結學案含解析選修1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3講“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題型及答題規律總結學案含解析選修1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3講“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題型及答題規律總結學案含解析選修1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3講“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題型及答題規律總結學案含解析選修1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3講“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題型及答題規律總結學案含解析選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第3講“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題型及答題規律總結[全國卷5年考情分析]試題來源引文出處設問方式關鍵詞命題特征分析2024·全國卷Ⅰ宮崎市定《中國史》等特點類、意義類西漢,年號制改革(1)從材料出處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為主。(2)從問題設計看,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很強,第(1)問和第(2)問之間有確定邏輯關聯性,學生若在第(1)問判定失誤很簡單導致第(2)問答案偏離。(3)從設問方式看,多采納內容類(5次),緣由類(3次),特點類(5次),作用(意義、影響)類(12次),留意對學生“調動和運用學問”實力的考核,特殊是對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理解和分析。(4)從關鍵詞看,以古代中國史為主,著重經濟領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領域的改革。(5)從與教材的關聯度看,古代史試題與選修教材內容無干脆聯系,近代史試題與必修教材有確定的聯系,目前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題2024·全國卷Ⅱ郭德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背景類、內容類、影響類1977~1981年,科技體制改革2024·全國卷Ⅲ韓延龍等《中國近代警察史》緣由類、內容類19世紀后期,近代社會治安改革2024·全國卷Ⅰ莊啟東等《新中國工資史稿》特點類、意義(影響)類20世紀80年頭,工資改革2024·全國卷Ⅱ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梁啟超《戊戌政變記》緣由類、啟示(影響)類清末,北京街道管理2024·全國卷Ⅲ《隋書》特點類、意義(影響)類隋代,法律制度2024·全國卷Ⅰ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內容類、作用(意義)類唐太宗,譜牒改革2024·全國卷Ⅱ《清史稿》等特點類、影響類晚清,軍事改革2024·全國卷Ⅲ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內容類、意義類北魏,孝文帝廟號改革2015·全國卷Ⅰ彭信威《中國貨幣史》內容類、意義類唐代,幣制改革2015·全國卷Ⅱ黃惠賢等《中國俸祿制度史》緣由類、作用(影響)類清代,養廉銀制度2014·全國卷Ⅰ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特點類、影響類魏晉,法律改革2014·全國卷Ⅱ趙岡《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背景類、作用(影響)類南朝,山澤管理制度改革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內容、特點以及影響[例1](2024·全國卷Ⅱ)材料1949~1966年,國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積累了發展科技的閱歷。此后很長時間,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壞,造成了輕視科學與文化學問的社會風氣。1977年9月,中共中心發布《關于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確定》,國家科委成為統管全國科技工作的機構。在《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中,中心“號召全國青少年奮勉努力,學政治、學文化,樹立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風氣”。同年,復原高考和探討生考試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學政策。1978年11月,中心正式發出《關于落實學問分子政策的幾點看法》,要求把黨的學問分子政策落到實處。1981年12月,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成立,從宏觀、戰略方面統領全國科技工作,統籌支配全國科技規劃,組織管理全國科技隊伍,協調各部門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門的科研機構和科技管理機構也紛紛復原和創設。——摘編自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1977~1981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背景。(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1977~1981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影響。(9分)[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其次句話和所學學問,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對科技事業的破壞;再依據1977~1981年的國內、國際形勢分析。第(2)問,“主要內容”依據材料中的信息,從機構和隊伍建設、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留意要點要全。“影響”則要從扭轉“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風氣、推動科學事業發展及現代化建設等角度分析。[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業受到沖擊和破壞;改革開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響。(2)內容:建立統管全國科技工作的機構,復原、新建科研機構,復原教化考試招生制度;落實學問分子政策,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影響:實現科技領域撥亂反正,扭轉輕視科技文化的不良風氣;推動科研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運用改革的有關理論考查生疏的中外改革[例2](2024·全國卷Ⅰ)材料漢武帝的諸多統一政策中,包含年號的制定。此前的紀年方法是,將新君即位后的其次年作為元年,以在位年序紀年。皇帝在位時沒有特定的名號,如漢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稱為“二年”,與其他皇帝的“二年”難以區分。此外,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更易產生混亂。漢武帝首次“封禪”泰山時,創制了“元封”年號,將當年稱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號通用于全國全部地方,后世依據年號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號制都被沿用,且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據[日]宮崎市定《中國史》等(1)依據材料,說明漢武帝改革前后紀年方法的區分。(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漢武帝年號制改革的歷史意義。(9分)[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紀年……諸王國各以諸侯王之年紀事”得出原紀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紀年,皇帝、諸侯王各自紀年;依據材料信息漢武帝“將當年稱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號通用于全國全部地方”得出年號制以年號紀年,年號全國各地通用。第(2)問,依據材料信息“后世依據年號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便利紀年;依據材料“諸王國……易產生混亂”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權與國家統一;依據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號制都被沿用”得出長期運用,影響深遠;依據材料信息“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得出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答案](1)區分:原紀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紀年,皇帝、諸侯王各自紀年;年號制以年號紀年,年號全國各地通用。(2)歷史意義:便利紀年;有利于君主集權和維護國家統一;長期運用,影響深遠;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從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舉措及作用[例3](2024·全國卷Ⅲ)材料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清代社會治安由八旗、綠營、衙役以及保甲、團練等擔當。近代湖南治安尤難,地方官一直重視。戊戌變法時期,湖南維新運動頗為活躍。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長沙創設了湖南保衛局。依據《湖南保衛局章程》,保衛局由官商合辦,職責是“去民害,衛民生,檢非違,索罪犯”。其機構設置實行三級體制,即總局、分局、小分局。戊戌變法失敗后,湖南保衛局被清廷裁撤。——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近代警察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湖南保衛局創建的緣由。(8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湖南保衛局相對于以前的治安機構有何不同。(7分)[解析]第(1)問,據材料“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近代湖南治安尤難”“湖南維新運動頗為活躍”“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創設了湖南保衛局”等信息分別歸納。第(2)問,據材料“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可以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響;依據材料“保衛局由官商合辦”可以得出官商合辦;依據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衛局的職責及其機構設置可以得出,它屬于特地的警察機構,并且管理規范化。[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傳入;加強地方治安的須要;湖南維新運動活躍;地方官員推動。(2)受西方、日本的影響;官商合辦;特地的警察機構,管理規范化。考查相像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較[例4](2024·全國卷Ⅱ)材料八旗軍是清朝的正規軍隊,八旗將士領取餉銀。甲午戰敗后,袁世凱組織新建陸軍,張之洞組建自強軍,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舊式武舉,創辦武備學堂,編練新軍,操習新式槍炮。1903年設練兵處,作為全國招募和訓練新軍的中心機構。1904年確定改建整個兵制,擬建新軍36鎮,為常備軍,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礎上征募士兵,并有嚴格的資格限制。1906年,兵部與練兵處合并為陸軍部,后來又建立海軍部。陸海軍均由滿人官員掌控,皇帝是最高統帥。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革命黨在新軍中的組織快速擴大。——據《清史稿》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9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評清政府軍事改革的影響。(6分)[解析]第(1)問,應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回答。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的特點,首先要依據材料概括得出新軍在哪些方面比八旗軍新,材料展示的內容有西法訓練與新式裝備、實行的是全國招募與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問,清政府軍事改革的影響要考慮改革的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的關系,結合所學學問從軍隊近代化建設和瓦解清王朝統治的角度思索。[答案](1)設立特地招募、訓練軍隊的中心機構;仿西式軍制及訓練方式,采納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運用新兵器。(2)確立近代陸海軍制,提升軍隊戰斗力,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軍事改革未能加強清政府統治,新軍成為清政府的掘墓人。一、改革的定義和分類1.改革的定義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類(1)從程度上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改變。(2)從內容上看,分為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文化改革。(3)從性質上看,可分為奴隸制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①奴隸制改革: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②封建性質的改革: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美國羅斯福新政。④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二、歸納“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會發展趨勢:經濟條件——根本緣由。2.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緣由。3.社會危機:內憂(財政危機、三大沖突導致政治危機)外患(民族危機)——必要條件。4.改革力氣:階級條件——組織條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識:思想條件——主觀條件。6.外部因素:催化劑、導火線——干脆緣由。三、改革的一般緣由1.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須要。如商鞅變法,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維新等。2.緩解社會危機,鞏固統治的須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實現富國強兵,緩和階級沖突,緩和民族關系等)。如雅典梭倫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汲取其他民族的特長。少數民族為汲取漢族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進程的須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漢族汲取少數民族特長的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4.達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實現富國強兵),歐洲宗教改革(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的須要),羅斯福新政(應對經濟危機的須要)。四、歸納“改革結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評定“改革的結果”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主動作用是否得到維持。留意改革的勝利與否有兩個主要標記: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境況怎樣,都能接著下去的改革才是勝利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敗的緣由”(1)看是否適合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2)看當時力氣對比: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氣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決的政治魄力。(5)看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行。五、評價改革的原則及改革規律性的相識1.原則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反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確定或否定。2.規律性相識(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