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長阿含經》作為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在佛教經典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而得名。后秦時期,由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譯,全經分四分四誦,共22卷,收納了30部經,其梵本屬法藏部,雖原本失傳,但近代在中亞發現的梵本殘片,為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從佛教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長阿含經》承載著豐富的佛教教義和思想。經中涵蓋了對佛教基本教理的總結與解釋,如四諦、八正道、四禪、五蘊、緣起、十二因緣、無常、無我、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核心教義,這些教義通過經文的傳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信徒,成為他們修行和精神寄托的重要依據。同時,它還敘述了佛陀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佛教早期的發展歷程,也為后世信徒樹立了修行和傳教的榜樣。敘說佛陀本生與歷劫等故事,旨在弘揚佛教,勸誡人們皈依三寶,對佛教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究《長阿含經》的復音詞,有助于深入理解這些教義和故事在語言層面的表達方式,進而更好地把握佛教文化的內涵,促進佛教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傳播。從語言演變研究的角度而言,《長阿含經》翻譯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其語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研究漢語詞匯演變的重要語料。復音詞作為詞匯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阿含經》中呈現出豐富的面貌。通過對其中復音詞的研究,可以了解這一時期復音詞的構成方式、語義特點以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例如,某些復音詞可能在《長阿含經》中首次出現或具有獨特的用法,研究這些復音詞能夠為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填補空白,完善對漢語詞匯發展脈絡的認識。與同時期或不同時期的其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復音詞在不同文本中的差異,有助于揭示語言演變的規律和影響因素,為語言演變理論的構建提供實證支持。對《長阿含經》復音詞的研究,無論是對于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還是對于漢語語言演變的深入探究,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1.2研究現狀綜述在佛教經典研究領域,《長阿含經》一直備受關注。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對其版本、翻譯過程以及與南傳《長部經典》對比等方面。例如,學界通過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譯背景的研究,了解到《長阿含經》在翻譯過程中所經歷的時代背景和文化交流情況,明確了其梵本屬法藏部,雖原本失傳,但中亞發現的梵本殘片為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在與南傳《長部經典》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兩者大體相應,但在經文收錄和排列順序上存在差異,北傳傾向于將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后的原來面貌。在《長阿含經》的文學性研究方面,前賢已有關注。張煜分析了經文中的譬喻、故事,認為修辭學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增強了佛經的文學性和感染力,如在描述毗婆尸佛的降生、菩薩的三十二相、十二因緣等內容時,都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使抽象的佛教教義變得更加形象可感。在《長阿含經》的思想內涵研究上,學者們探討了其在生命哲學、道德倫理等方面的觀點。在生命哲學方面,該經闡述了人身是在“十二緣起”基礎上“五蘊”和合的產物,生命以愛欲為中心,是“大苦蘊集”,面對人生的無常,提出了六道輪回和解脫六道輪回、證悟涅槃境界的生命路徑。在道德倫理方面,《長阿含經》探討了行為善惡的判斷標準,認為道德價值的普遍性奠基于其內在性,判定行為善惡的標準與內在于行為者的心理功能、心靈品質有關。然而,在《長阿含經》的復音詞研究方面,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過往研究對《長阿含經》語言層面的挖掘,多集中在語法、詞匯整體特點等方面,對復音詞的專項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的復音詞研究,在分類體系上不夠完善,部分研究僅簡單地從構詞法角度進行分類,未能全面考慮復音詞的語義、語用等多方面因素。對復音詞的語義演變研究不夠深入,未能充分結合歷史文化背景,探討復音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語義變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在與同時期或不同時期文獻的對比研究上,也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揭示《長阿含經》復音詞在漢語詞匯發展長河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本研究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更加科學、系統的方法,對《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完善復音詞的分類體系,深入探討其語義演變規律,并加強與其他文獻的對比研究,以期為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提供更豐富、更有價值的資料。1.3研究方法與創新點在本研究中,綜合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的基礎,通過對《長阿含經》文本的全面梳理,運用專業的文本分析工具,準確統計復音詞的數量。對不同類型復音詞的數量進行細致統計,如單純復音詞、合成復音詞中復合式、附加式、重疊式等各類復音詞的具體數量,以及不同語義類別的復音詞數量,如宗教類、生活類、哲學類等。這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使研究結論更具客觀性和說服力。定性分析方法則側重于對復音詞的內在特征進行深入解讀。從構詞法角度,詳細分析復音詞的構成方式,探究其構詞理據,如“因緣”一詞,通過對其詞素“因”與“緣”的語義分析,揭示其在佛教語境中表示事物產生和變化的條件的獨特含義。從語義角度,深入剖析復音詞的語義特點,包括其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以及語義的演變過程,如“煩惱”一詞,在《長阿含經》中的語義與現代語義的差異及演變原因。從語用角度,考察復音詞在經文語境中的使用情況,包括其語法功能、搭配習慣、出現頻率等,如“涅槃”一詞在經文中的語法功能及與其他詞匯的搭配特點,以了解其在佛教教義表達中的具體作用。對比研究方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手段。將《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與同時期的其他文獻,如《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在復音詞的構成方式、語義特點、使用頻率等方面的異同。通過對比發現,《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在某些宗教術語的使用上具有獨特性,而在一些生活類復音詞的使用上與其他文獻存在相似之處。與不同時期的文獻,如先秦兩漢時期的經典以及唐宋時期的文獻進行對比,探討復音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規律,如“世界”一詞在不同時期文獻中的語義變化,從而更清晰地把握《長阿含經》復音詞在漢語詞匯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研究視角的多元化上。以往對《長阿含經》的研究多集中在宗教、哲學等領域,對其語言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對復音詞的專項研究不夠深入。本研究從語言本體出發,綜合運用語言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長阿含經》復音詞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僅關注復音詞的語言形式,還深入探討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通過對“沙門”“比丘”等復音詞的研究,揭示佛教在當時的傳播和發展情況,以及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在研究內容上,本研究構建了更加完善的復音詞分類體系。在傳統的構詞法分類基礎上,結合語義、語用等因素,對復音詞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分類。將復音詞按照語義類別分為宗教類、生活類、哲學類等,在每一類中再根據構詞法和語用特點進行細分,這種分類體系更加全面、細致,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復音詞的特點和規律。在復音詞語義演變研究方面,本研究充分結合歷史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復音詞語義演變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影響因素,如社會變革、文化交流、宗教傳播等對復音詞語義演變的影響,為漢語詞匯語義演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二、《長阿含經》概述2.1成書背景與歷史淵源《長阿含經》作為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其成書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古印度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變革時期。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森嚴,婆羅門種姓高高在上,享有諸多特權,他們壟斷宗教祭祀權力,通過繁瑣的祭祀儀式和復雜的宗教教義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而剎帝利種姓作為世俗的統治者,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婆羅門種姓的特權地位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吠舍和首陀羅種姓則處于社會底層,遭受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困苦不堪,他們渴望改變現狀,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和慰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各種思想流派紛紛涌現,百家爭鳴的局面逐漸形成。婆羅門教作為當時的主流宗教,其教義強調“梵我合一”和“業報輪回”,主張通過祭祀和修行來達到解脫。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婆羅門教的一些弊端逐漸顯現,如祭祀儀式的繁瑣和奢華,以及對種姓制度的過度維護,使得許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與此同時,耆那教、順世論等其他思想流派也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主張。耆那教強調通過苦行和自我克制來消除業障,實現解脫;順世論則秉持唯物主義思想,否認靈魂的存在和輪回轉世的觀念,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佛教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碰撞中應運而生。釋迦牟尼佛出身于剎帝利種姓,他目睹了社會的種種苦難和不平等,對婆羅門教的教義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反思。經過長期的修行和思考,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的歧視,認為無論出身貴賤,只要通過修行都能獲得解脫。佛教的教義強調通過對人生苦難的洞察和對內心煩惱的消除,來實現涅槃寂靜的境界,這一思想為當時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慰藉,吸引了眾多信徒。在佛教的發展初期,佛陀及其弟子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佛法。他們四處游化,向不同階層的人們宣講佛教教義,解答他們的疑惑。隨著佛教信眾的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佛法,佛教徒開始對佛陀的教誨進行整理和結集。據佛教傳統記載,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大迦葉尊者發起并組織了第一次結集,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這次結集的內容成為了佛教經典的基礎。《長阿含經》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早期的口傳階段,它的內容可能已經在佛教僧團中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口傳的經文逐漸被整理成文字,形成了不同的傳本。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傳本可能存在一些差異。后來,在佛教的部派分化過程中,《長阿含經》被不同的部派所傳承和發展。在眾多部派中,法藏部對《長阿含經》的傳承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阿含經》梵本就屬于法藏部。到了后秦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后秦統治者對佛教持支持態度,積極推動佛教經典的翻譯工作。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右將軍使者司隸校尉晉公姚爽,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他深知佛教經典對于弘揚佛法的重要性,于是邀請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來翻譯佛教經典。佛陀耶舍是一位學識淵博、精通梵文和佛教教義的高僧,他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姚爽的懇請下,佛陀耶舍于弘始十二年開始翻譯律藏,歷時四年完成,共譯出四十五卷。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在完成律藏的翻譯后,佛陀耶舍又與涼州沙門竺佛念合作,開始翻譯《長阿含經》。竺佛念精通漢語和梵文,他在翻譯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佛陀耶舍密切配合,力求準確地將梵文經文翻譯成通順的漢語。在翻譯過程中,他們秉持嚴謹的態度,對經文的每一個字句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敲。秦國道士道含擔任筆受,負責記錄翻譯的內容。同時,還召集了京夏名勝沙門參與校定,他們對翻譯的經文進行仔細的審核和校對,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質量。經過眾人的共同努力,最終完成了《長阿含經》的翻譯工作,全經分四分四誦,共22卷,收納了30部經。《長阿含經》的翻譯是佛教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典依據。此后,《長阿含經》在中國廣泛流傳,對中國佛教的教義闡釋、修行方法、寺院制度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中國佛教徒修行和研究的重要經典,也為后世學者了解原始佛教的教義和思想提供了珍貴的資料。2.2主要內容與思想主旨《長阿含經》內容豐富,涵蓋了佛教教義、修行方法、歷史故事等多個方面,其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佛教基本教理的總結與解釋。《十上經》《增一經》《三聚經》等經文,將佛教教義進行了系統的分類整理。這些經文以數字順序為線索,將教義一一列舉,如《十上經》中,從“一法”到“十法”,依次闡述了諸如“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等佛教修行的基本要素,以及“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凈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凈想、斷想、離欲想、盡想”等對事物的認知觀念,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了佛教教義的框架。《大緣方便經》則深入闡釋了十二因緣的深刻內涵,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闡述了眾生生死輪回的因果鏈條,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由于無明產生了各種行為,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因果循環,此經通過詳細的論述,幫助修行者理解生死輪回的本質,從而找到解脫的方法。《世紀經》對“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種輪回系列進行了詳細的解說,“六道”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眾生根據自己的業力在這六道中輪回,“三界”則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同的界有著不同的生命形態和境界,該經通過對這些概念的闡述,構建了佛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第二部分是對佛陀及其直傳弟子們修道和傳教活動的敘述。《游行經》詳細記載了佛陀從悟道、傳教到涅槃的全過程。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隨后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傳教生涯。他遍歷印度各地,向不同階層的人們宣講佛法,解答他們的疑惑,引導他們走向解脫之路。在傳教過程中,佛陀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慈悲,他以生動的比喻、深刻的教誨,讓人們領悟到佛法的真諦。例如,在面對眾生的苦難時,佛陀以慈悲為懷,教導人們通過修行來消除煩惱,擺脫痛苦。《善生經》中,佛陀為長者子善生宣講持家處世、敬事父母等六事,體現了佛教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佛陀教導善生要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如對父母要孝順恭敬,對師長要尊重,對妻子要關愛,對朋友要真誠,對仆役要仁慈,對沙門婆羅門要恭敬供養等,這些教導不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準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佛陀作為宗教導師,既關注人們的精神解脫,也重視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第三部分是對佛陀本生與歷劫故事的敘說。《大本緣經》《轉輪圣王修行經》《典尊經》等經文中,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中的種種修行和經歷。在《大本緣經》中,記載了佛陀前世為菩薩時的諸多事跡,如他為了救度眾生,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展現了菩薩的慈悲和奉獻精神。這些本生故事旨在弘揚佛教的教義,通過佛陀的修行榜樣,勸誡人們皈依三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寶是佛教修行者的信仰核心,皈依三寶意味著接受佛教的教義和指導,遵循佛教的修行方法,追求解脫和覺悟。第四部分是對外道的駁斥。在與其他宗教哲學派別的交流與碰撞中,《長阿含經》對婆羅門教、順世論、耆那教等外道進行了批判。在《小緣經》《阿摩晝經》《究羅檀頭經》等經文中,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祭祀儀式和梵天至上論進行了駁斥。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認為不同種姓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不可逾越,而佛教則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姓歧視,認為每個人都有通過修行獲得解脫的機會;婆羅門教重視祭祀儀式,認為通過祭祀可以獲得神靈的庇佑和福報,佛教則認為祭祀并不能真正解決人們的生死問題,只有通過內心的修行和覺悟才能實現解脫;婆羅門教宣揚梵天至上論,認為梵天是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佛教則否定了這種絕對的主宰觀念,強調因果報應和緣起性空。在《弊宿經》中,專門針對順世論“無他世”“無業報輪回”等觀點進行了批駁。順世論是印度古代的唯物主義派別,他們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不存在靈魂和來世,也沒有業報輪回,佛教則通過闡述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的理論,指出順世論觀點的局限性,認為人們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果報,這種果報會影響到人們在今生和來世的命運。在《阿夷經》《清凈經》《散陀那經》等經文中,對耆那教等苦行滅業論進行了批駁。耆那教主張通過極端的苦行來消除業障,實現解脫,佛教則認為苦行并非正道,真正的解脫在于內心的覺悟和智慧的開啟,而不是通過外在的苦行來達到。在駁斥外道的同時,《梵動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等經文還綜述了當時各種宗教哲學派別的62種特點,并列舉了“六師外道”等有代表性、影響較大的派別。“六師外道”包括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伽旃那、散若夷?毗羅梨子、尼乾陀?若提子,他們各自持有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如富蘭那?迦葉主張無因無緣論,認為世間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沒有因果關系;末伽梨?拘舍羅主張宿命論,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前世注定的,無法改變等,通過對這些外道觀點的介紹和分析,佛教展示了自身教義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也為修行者提供了辨別是非的依據。《長阿含經》的思想主旨貫穿于其豐富的內容之中。它以佛教的基本教義為核心,如四諦、八正道、四禪、五蘊、緣起、十二因緣、無常、無我、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引導人們認識到人生的苦難本質,以及苦難產生的根源在于人們的無明和貪嗔癡等煩惱。通過修行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人們可以消除煩惱,擺脫生死輪回,實現涅槃解脫的境界。強調眾生平等的觀念,打破了種姓制度的束縛,為不同階層的人們提供了平等的修行機會和精神寄托。它還通過佛陀的本生故事和傳教活動,向人們傳達了慈悲、智慧、奉獻等價值觀,鼓勵人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不僅要追求個人的解脫,還要關愛眾生,積極幫助他人,共同走向覺悟的彼岸。2.3在佛教經典中的地位與影響《長阿含經》作為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在佛教經典體系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對后世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佛教宗派形成的角度來看,《長阿含經》為多個佛教宗派的教義奠定了基礎。對于小乘佛教來說,它是重要的經典依據。小乘佛教強調個人的解脫,通過修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追求涅槃寂靜的境界。《長阿含經》中對這些教義的詳細闡述,如《十上經》《增一經》等經文對四諦、八正道的列舉和解釋,為小乘佛教修行者提供了明確的修行路徑和理論指導。在修行過程中,小乘佛教的修行者依據這些教義,通過嚴格的持戒、禪定等修行方法,努力消除煩惱,斷除生死輪回,實現個人的解脫。對于大乘佛教而言,《長阿含經》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雖然大乘佛教在教義和修行方法上與小乘佛教有所不同,強調普度眾生、發菩提心等,但它的一些核心思想也能在《長阿含經》中找到根源。例如,大乘佛教的慈悲觀念,在《長阿含經》中佛陀及其弟子的傳教活動中就有所體現。佛陀不辭辛勞地四處游化,向眾生宣講佛法,解救他們的痛苦,這種慈悲精神成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精神支柱。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與《長阿含經》中對無常、無我的闡述也有著內在的聯系。通過對無常、無我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空性的理解,從而更加堅定地追求菩提道,為眾生的解脫而努力。在教義闡釋方面,后世佛教對《長阿含經》的解讀不斷豐富和深化了佛教教義。眾多高僧大德和學者對《長阿含經》進行注疏和講解,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中的教義進行剖析。在對十二因緣的闡釋中,不同的注疏家從自身的修行體驗和學術背景出發,對十二因緣的內涵、相互關系以及在修行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的注疏家強調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修行者應通過破除無明來實現解脫;有的則注重十二因緣中各個環節之間的因果聯系,認為只有全面理解這些聯系,才能真正把握生死輪回的本質,從而找到解脫的方法。這些解讀和闡釋不僅幫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長阿含經》的教義,也為佛教教義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修行方法上,《長阿含經》為后世佛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經中所記載的修行方法,如四禪、八正道等,成為后世佛教修行的基礎。四禪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禪定方法,通過依次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修行者可以逐漸消除內心的煩惱和雜念,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八正道則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佛教修行者實現解脫的正確途徑。后世佛教在這些基礎修行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的宗派特點和修行者的實際情況,發展出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修行方法。禪宗的參禪打坐、凈土宗的念佛往生等修行方法,都與《長阿含經》中的修行理念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禪宗的參禪打坐強調通過內心的體悟和對佛法的領悟來實現解脫,這與《長阿含經》中對修行者內心修行的重視是一致的;凈土宗的念佛往生則是基于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通過持名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修行方法也體現了《長阿含經》中對眾生解脫的關注和慈悲精神。三、《長阿含經》復音詞的分類3.1單純復音詞3.1.1聯綿詞聯綿詞是由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它在《長阿含經》中具有獨特的語音和語義特點。從語音角度來看,《長阿含經》中的聯綿詞可分為雙聲聯綿詞、疊韻聯綿詞和非雙聲疊韻聯綿詞。雙聲聯綿詞是指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的聯綿詞。經中出現的“流離”一詞,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有二聲聞,智慧、神足最為第一,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若有欲求智慧、神足者,當求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智慧,目犍連神足,于聲聞中最為第一。猶如三十三天中,有波利質多羅樹,高廣無量,其樹根莖四千里,枝葉四千里,蔭覆四千里,華果繁茂,香氣遠徹。’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伽陀曰:‘波利質多羅,其樹極高大,根莖枝葉廣,蔭覆四千里。華果悉繁茂,香氣遠流布,諸天所游樂,園觀無等倫。吾有二聲聞,智慧、神足最,舍利弗、目連,猶如流離寶。’”一句中,“流離”用來形容像寶石般的珍貴,其聲母都為“l”,發音相近,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這種雙聲的語音特點,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美,還使詞語在表達上更加生動形象,讓人更容易聯想到寶石的光澤和珍貴。疊韻聯綿詞則是兩個音節的韻母相同。如“婆娑”,在“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拘薩羅國,漸詣舍衛城,住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今當為汝說四念處。何等為四?一者身念處,二者受念處,三者心念處,四者法念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伽陀曰:‘若人于身住身念,善觀出入及屈伸,于坐臥立常正知,是名第一身念處。若人于受住受念,能觀諸受生滅相,苦樂不苦亦不樂,是名第二受念處。若人于心住心念,善觀心相無染著,心王心所剎那頃,是名第三心念處。若人于法住法念,觀察諸法因緣生,于一切法無掛礙,是名第四法念處。’爾時,世尊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時,有長者名婆娑,聞佛說法,心生歡喜,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于佛法中出家修行,愿世尊聽許。’”一句中,“婆娑”描繪出一種姿態,其韻母都為“uo”,發音和諧,給人一種舒緩、優美的感覺。在語義上,“婆娑”一詞傳達出一種自在、悠閑的狀態,與經文所營造的宗教氛圍相契合,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長者聽聞佛法后內心的喜悅和對修行生活的向往。非雙聲疊韻聯綿詞,即兩個音節的聲母和韻母都不相同。比如“忉利”,在“佛告比丘:‘欲界眾生有六天。第一,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腹,去地四萬二千由旬。第二,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去地八萬四千由旬。第三,焰摩天,在忉利天上,去地十六萬八千里。第四,兜率天,在焰摩天上,去地三十二萬由旬。第五,化樂天,在兜率天上,去地六十四萬由旬。第六,他化自在天,在化樂天上,去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一句中,“忉利”是佛教中的一個天界名稱,雖然其語音上沒有雙聲或疊韻的特點,但它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義和象征意義。這種獨特的語音組合,使得“忉利”一詞在經文中顯得莊重而神秘,體現了佛教用語的獨特性。從語義特點來看,聯綿詞往往具有形象性和整體性。它們所表達的意義不是兩個音節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輾轉”一詞,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因緣,令眾生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何等為五?一者貪欲,二者嗔恚,三者愚癡,四者我慢,五者邪見。此五因緣,輾轉相生,若不斷除,眾生則永劫沉淪,不得出離。’”一句中,“輾轉”描繪出一種連續不斷、反復循環的狀態,形象地表現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難以擺脫的困境。它的語義是一個整體,無法將“輾”和“轉”分開來理解,只有將兩個音節結合在一起,才能準確地傳達出這種復雜的語義內涵。聯綿詞在《長阿含經》中的運用,豐富了經文的語言表達,增強了經文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它們的語音和諧優美,語義形象生動,使經文在傳達佛教教義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通過對這些聯綿詞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長阿含經》的語言特色,以及佛教文化在語言層面的體現。3.1.2疊音詞《長阿含經》中的疊音詞在經文表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經文的豐富內涵。在表狀態方面,“熙熙”一詞較為典型。如“爾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波斯匿王聞佛在祇洹,即嚴駕寶車,與諸群臣、夫人、婇女,前后導從,出舍衛城,詣祇洹精舍,欲見世尊。爾時,祇洹精舍中,大眾熙熙,皆悉集會,欲聞世尊說法。”此句中的“熙熙”生動地描繪出祇洹精舍中大眾聚集時熱鬧、和樂的狀態。“熙”字的重疊,強化了這種熱鬧的氛圍,使讀者仿佛能看到眾人齊聚一堂,充滿期待地等待世尊說法的場景,讓經文所描述的畫面更加鮮活、生動,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巍巍”也是經中常見的表狀態的疊音詞。“佛告比丘:‘吾今為汝說如來十力。何等為十?一者知覺處非處智力,二者知三世業報智力,三者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者知諸根勝劣智力,五者知種種解智力,六者知種種界智力,七者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者知天眼無礙智力,九者知宿命無漏智力,十者知永斷習氣智力。此如來十力,巍巍堂堂,無能及者。’”在這里,“巍巍”用于形容如來十力的崇高、偉大,給人一種莊嚴、神圣的感覺。它不僅突出了如來十力的超凡脫俗,更體現了佛教對如來的尊崇,讓修行者對如來的智慧和力量產生敬畏之心,從而更加堅定修行的信念。在表程度上,“稍稍”一詞具有代表性。“爾時,世尊與諸比丘游行人間,至一聚落。時,聚落中有一長者,家財富饒,而性慳貪,不信三寶。世尊知之,便往其家,為其說法。長者初聞佛法,心猶未信,然見世尊相好莊嚴,說法微妙,心中稍稍生起敬信之意。”經文中,“稍稍”表示長者對佛法的敬信之意是逐漸產生的,程度由淺入深。它準確地描述了長者在聽聞佛法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種漸進的變化,讓經文的敘述更加細膩、真實。“種種”同樣在表程度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佛告比丘:‘眾生之心,猶如畫師,能畫種種世間之相。以貪嗔癡為顏料,畫出諸般煩惱痛苦;以戒定慧為妙筆,繪就涅槃寂靜之境。眾生因心之不同,而有種種境遇,或墮三惡道,或升人天善道。’”此句中,“種種”強調了世間相和境遇的多樣性,程度上表示種類繁多、各不相同。它豐富了經文所表達的內容,使佛教關于眾生業力和因果報應的教義更加全面地展現出來,讓讀者深刻認識到世間萬物的復雜多變,以及眾生因自身行為而產生的不同結果。疊音詞在《長阿含經》中的運用,使經文在表達上更加細膩、生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們通過對狀態和程度的精準描繪,不僅豐富了經文的語義內涵,還更好地傳達了佛教的教義和思想,引導讀者深入理解佛教的世界觀和修行理念。3.1.3音譯詞《長阿含經》中的音譯詞主要來源于梵文,這些詞匯涵蓋了佛教術語、人名、地名等多個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系統。在佛教術語方面,“涅槃”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音譯詞。它在經文中多次出現,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涅槃。然因無明覆蔽,妄起貪嗔癡,故流轉生死,不得解脫。若能修行正道,破除無明,即可證得涅槃寂靜之境。’”“涅槃”源于梵文“nirvana”,原意為熄滅、解脫,在佛教中代表著一種超越生死輪回、達到寂靜、安樂的境界。它的引入,為漢語增添了一個獨特的宗教概念,豐富了漢語在表達宗教哲學思想方面的詞匯。與漢語中現有的詞匯相比,“涅槃”所表達的這種深層次的宗教境界是其他詞匯難以準確傳達的。它為中國佛教信徒和學者提供了一個準確表達佛教核心教義的詞匯,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也使漢語在宗教文化領域的表達更加精準和深入。“般若”也是一個重要的佛教術語音譯詞。“世尊告曰:‘菩薩修行,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導,方能洞察諸法實相,斷除煩惱,證得菩提。般若者,非世間之智慧,乃能照見一切事物本質之殊勝智慧也。’”“般若”梵文為“prajna”,意為智慧,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智慧,它是一種能夠洞察宇宙人生真相、超越世俗認知的特殊智慧。這個音譯詞的出現,使漢語中多了一個表達佛教獨特智慧概念的詞匯,豐富了漢語的語義范疇。它在佛教修行和教義闡釋中起著關鍵作用,幫助修行者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和追求目標,同時也為漢語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推動了漢語在哲學思想表達方面的發展。在人名方面,“釋迦牟尼”是最為人熟知的音譯詞。“爾時,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宣說妙法,普度眾生。”“釋迦牟尼”是梵文“?ākyamuni”的音譯,意為“釋迦族的圣人”,他是佛教的創始人。這個名字的引入,不僅是對佛教創始人的準確稱呼,更承載著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它成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符號,在漢語語境中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釋迦牟尼”這個音譯詞,漢語能夠準確地傳達佛教的核心人物信息,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傳承,也讓漢語使用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舍利弗”同樣是經文中常見的人名音譯詞。“佛告比丘:‘吾有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其能深入佛法,辯才無礙,常為眾生宣說妙法,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之路。’”“舍利弗”梵文為“?āriputra”,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著稱。這個音譯詞的存在,豐富了漢語在佛教人物稱謂方面的詞匯,使漢語能夠準確地描述佛教僧團中的重要人物及其特點。它在佛教經典的傳播和佛教文化的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讀者能夠清晰地了解佛教僧團的構成和人物事跡,進一步加深對佛教文化的認識。在地名方面,“須彌山”是一個典型的音譯詞。“佛告比丘:‘世界之中,有須彌山,為諸山之王。其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為忉利天,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環繞。’”“須彌山”梵文為“MountSumeru”,是佛教宇宙觀中的中心圣山。它的音譯豐富了漢語的地理詞匯,為漢語文化帶來了獨特的佛教宇宙觀概念。在漢語語境中,“須彌山”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代表著佛教對世界結構的一種認知,成為了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引入,拓寬了漢語在表達宗教地理和宇宙觀方面的視野,使漢語能夠更好地承載佛教文化的豐富內涵。“祇樹給孤獨園”也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名音譯詞。“爾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為諸比丘及眾菩薩廣說妙法。此園乃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之價,購得祇陀太子之園,又植祇陀太子之樹,故得名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梵文為“JetavanaAnathapindikaArama”,是佛教著名的精舍圣地。這個音譯詞詳細地記錄了該地名的由來和相關典故,豐富了漢語在描述佛教圣地方面的詞匯。它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是佛教傳播和修行的重要場所之一。通過這個音譯詞,漢語能夠準確地傳達佛教圣地的信息,促進了佛教文化在漢語世界的傳播和交流,也讓漢語使用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長阿含經》中的音譯詞,無論是佛教術語、人名還是地名,都為漢語詞匯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們豐富了漢語的詞匯量,拓展了漢語的語義范疇,使漢語能夠更準確地表達佛教文化的內涵和特色。這些音譯詞在佛教傳播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漢語與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見證,對漢語詞匯的發展和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2合成復音詞3.2.1復合式在《長阿含經》中,聯合式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語素并列組合而成,它們在經文中的語義和語法功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恩愛”一詞,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皆因恩愛之情,而陷入生死輪回。恩愛者,如繩索縛身,難以解脫。’”一句中,“恩”與“愛”都表達了情感上的喜愛、關懷之意,二者語義相近,共同構成了“恩愛”這個復音詞。在語義上,“恩愛”強調了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這種情感在佛教語境中被視為導致眾生輪回的因素之一。從語法功能來看,“恩愛”在這里作賓語,明確指出眾生因這種情感而陷入輪回的困境,凸顯了佛教對情感執念的看法,即過度的情感會阻礙修行者達到解脫的境界。“父母”也是一個典型的聯合式復音詞。“善生經中,佛陀教導善生:‘當敬事父母,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父”與“母”是家庭中兩種不同性別、但在親子關系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角色,語義相對。在經文中,“父母”代表著家庭倫理關系中的重要一方,強調了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孝道和敬重。它在語法上作賓語,體現了佛教對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視,將敬事父母作為修行者在世俗生活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之一。偏正式復音詞則是前一個語素修飾、限制后一個語素,后一語素是該詞的核心意義所在。在“世尊告曰:‘修行之人,當持正見,以正見為導,方能遠離邪道。’”一句中,“正見”一詞,“正”修飾“見”,表示正確的見解、觀點。“正”從性質上對“見”進行了限定,強調了這種見解的正確性和符合佛教教義的特質。在語義上,“正見”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八正道的首要內容,代表著修行者對佛法的正確理解和認識,是實現解脫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語法功能上,“正見”作賓語,明確指出修行者應當秉持的正確理念,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沙門”也是一個偏正式復音詞。“時有沙門,身披袈裟,手持缽盂,游行四方,宣揚佛法。”“沙”在這里修飾“門”,“沙門”在佛教中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是佛教修行者的特定稱謂。“沙”的修飾作用使得“沙門”與其他世俗人群區分開來,強調了其出家修行的身份特質。在經文中,“沙門”作為佛教修行者的代稱,承載著傳播佛法、追求解脫的使命。它在語法上可作主語、賓語等,如在上述句子中作主語,描述了沙門的行為和職責,體現了佛教修行群體在佛教傳播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動賓式復音詞由動詞和賓語組合而成,前一語素表示動作行為,后一語素表示動作行為所支配的對象。“乞食”一詞,在“比丘們每日清晨,外出乞食,以維持修行生活。”一句中,“乞”是動詞,意為乞討;“食”是“乞”的對象,即食物。“乞食”這個復音詞生動地描繪了比丘們為了專注于修行,通過乞討食物來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行為方式。在語義上,它體現了佛教修行者的一種修行方式和生活態度,強調了對物質欲望的淡薄和對修行的專注。在語法上,“乞食”作謂語,清晰地表述了比丘們的日常行為,展現了佛教修行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說法”也是動賓式復音詞的典型例子。“世尊于祇樹給孤獨園,為諸比丘及眾生說法,開啟眾人智慧之門。”“說”是動詞,意為講述;“法”是“說”的對象,即佛法。“說法”表示佛陀或高僧向眾生講解、傳授佛法的行為。在語義上,“說法”是佛教傳播教義、教化眾生的重要方式,通過說法,將佛教的智慧和教義傳遞給更多的人,引導他們走向解脫之路。在語法上,“說法”作謂語,突出了佛教傳播過程中的核心行為,體現了佛教教義傳播的主動性和目的性。主謂式復音詞的前一個語素表示主語,后一個語素表示謂語,陳述主語的動作、狀態或性質。“日出”一詞,在“日出東方,光芒照耀大地,世間萬物皆沐浴在陽光之下。”一句中,“日”是主語,代表太陽;“出”是謂語,描述太陽升起的動作。“日出”描繪了自然現象中太陽升起的過程,在經文中,它常常被用來象征新的開始、希望和光明,與佛教中追求解脫、獲得智慧的理念相呼應。在語法上,“日出”可作主語、謂語等,如在上述句子中作主語,作為自然現象的代表,為后續的描述和佛教義理的闡述提供了背景和基礎。“水流”也是主謂式復音詞。“觀世間之水流,奔騰不息,猶如眾生之煩惱,無盡無休。”“水”是主語,“流”是謂語,描述水流動的狀態。“水流”通過對水流動這一自然現象的描述,在佛教語境中常被用來比喻世間萬物的無常和變化,以及眾生在生死輪回中的流轉不息。在語法上,“水流”作賓語,以形象的自然現象來闡釋抽象的佛教義理,使修行者更容易理解佛教關于無常和輪回的教義。3.2.2附加式《長阿含經》中的附加式復音詞包括前加式和后加式,這些詞綴在語義表達和語法功能上都有著獨特的作用。前加式復音詞中,“阿羅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阿”作為詞綴,加在“羅漢”之前。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斷盡煩惱,證得涅槃,即可成為阿羅漢。’”一句中,“羅漢”原指斷盡三界見思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供養的圣者。“阿”這個詞綴在這里并沒有具體的實義,但它的添加使得“阿羅漢”這個詞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尊崇地位。從語義表達上看,“阿羅漢”成為了佛教修行者追求的一種較高境界的象征,代表著已經擺脫了生死輪回,達到了涅槃寂靜的圣者。在語法功能上,“阿羅漢”作賓語,明確指出修行者通過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體現了佛教修行的方向和追求。“阿鼻”也是前加式復音詞。“經云:‘作惡多端者,死后將墮入阿鼻地獄,受無盡痛苦。’”“阿”加在“鼻”前,“阿鼻”在佛教中是指無間地獄,是最痛苦、最黑暗的地方。“阿”在這里雖然沒有具體的詞匯意義,但它強化了“鼻”所代表的地獄概念的嚴重性和恐怖性。從語義表達上,“阿鼻”傳達出一種極度痛苦、永無解脫的意境,強調了作惡者將遭受的嚴厲懲罰。在語法功能上,“阿鼻”與“地獄”組成偏正結構,作“墮入”的賓語,明確了作惡者的歸宿,警示人們要遵守佛教的教義,避免作惡。后加式復音詞中,“比丘尼”是一個常見的例子。“尼”作為詞綴,加在“比丘”之后。“有比丘尼,潛心修行,嚴守戒律,為眾女眾之表率。”“比丘”是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而“比丘尼”則是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僧人。“尼”這個詞綴的添加,使得“比丘尼”明確了性別身份,在語義表達上,它專門用來指代女性僧人,豐富了佛教僧團成員的稱謂體系。在語法功能上,“比丘尼”可作主語、賓語等,如在上述句子中作主語,描述了比丘尼的修行行為和榜樣作用,體現了女性僧人在佛教修行中的地位和貢獻。“師子座”也是后加式復音詞。“世尊升于師子座,為大眾宣說妙法,眾生皆心生敬仰。”“座”作為詞綴,加在“師子”之后。“師子”象征著佛陀的威嚴和尊貴,“座”表示座位,“師子座”合起來指佛陀講法時所坐的座位,象征著佛陀的崇高地位和權威。從語義表達上,“師子座”傳達出一種莊嚴、神圣的氛圍,強化了佛陀講法時的威嚴形象。在語法功能上,“師子座”作賓語,明確了世尊講法時所處的位置,突出了講法場景的莊重性。3.2.3重疊式《長阿含經》中的重疊式復音詞涵蓋了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它們在經文中表達了特定的語法意義和語用效果。名詞重疊式如“人人”,在“人人皆有佛性,皆可通過修行證得菩提。”一句中,“人人”表示每一個人,通過重疊“人”字,強調了范圍的普遍性,涵蓋了所有的個體。在語法意義上,它作為主語,突出了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的觀念,即無論身份、地位如何,每個人都具有佛性,都有修行解脫的可能性。這種表達增強了經文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使佛教教義更容易被大眾接受,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修行之中。“家家”也是名詞重疊式的典型。“家家皆應供奉三寶,以求得福報。”“家家”指每一戶家庭,強調了范圍的全面性。在經文中,它表達了佛教對家庭的重視,倡導每個家庭都要信仰佛教、供奉三寶。從語法功能上看,“家家”作主語,明確了佛教教義所涉及的對象范圍,體現了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傳播和影響,引導家庭成為佛教信仰的傳播單位,促進佛教文化在家庭層面的傳承。動詞重疊式如“說說”,在“眾人聚于一處,說說佛法之精妙,分享修行感悟。”一句中,“說說”表示隨意地談論、講述,通過動詞重疊,表達了一種輕松、隨意的語氣。在語法意義上,它強調了動作的反復性和持續性,體現了人們對佛法的交流和探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種表達使經文更具生活氣息,拉近了佛教與普通民眾的距離,讓人們在輕松的氛圍中交流佛法,增進對佛教教義的理解。“行行”也是動詞重疊式。“比丘們行行于山間,傳播佛法,教化眾生。”“行行”表示行走的動作持續不斷,強調了比丘們傳教的行動一直在進行。在語法功能上,它作謂語,突出了比丘們為傳播佛法而不辭辛勞的精神,體現了佛教傳播的主動性和持續性,展現了佛教修行者積極弘揚佛法的使命感。形容詞重疊式如“種種”,在“世間萬物,皆有種種因緣而生,又因種種因緣而滅。”一句中,“種種”表示各種各樣、種類繁多,強調了事物的多樣性。在語法意義上,它修飾“因緣”,突出了佛教關于事物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觀點,即世間萬物的產生和滅亡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表達豐富了經文的語義內涵,使佛教教義在表達上更加準確、全面,幫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佛教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歷歷”也是形容詞重疊式。“往昔之事,歷歷在目,皆為因果之顯現。”“歷歷”表示清晰、分明的樣子,強調了記憶的清晰程度。在經文中,它修飾“在目”,表達了對過去事情的清晰回憶,進而引出對因果報應的思考。從語法功能上看,“歷歷”作狀語,增強了經文的描述性,使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因果報應在時間維度上的延續性,加深了對佛教因果觀念的理解。四、《長阿含經》復音詞的特點4.1語音特點4.1.1音節構成《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在音節構成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包括雙音節、三音節及以上的復音詞,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分布規律。雙音節復音詞在經文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數量上看,經過對經文的全面統計,雙音節復音詞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音節構成的復音詞。在各類復音詞中,單純復音詞里的聯綿詞、疊音詞,以及合成復音詞中的復合式、附加式、重疊式等,大多以雙音節的形式出現。聯綿詞“流離”“婆娑”,復合式的“恩愛”“正見”等。這種現象與漢語詞匯發展的一般趨勢相符,在漢語的發展歷程中,雙音節化是詞匯演變的重要方向。隨著語言表達的日益精確和豐富,單音節詞逐漸向雙音節詞轉化,雙音節詞能夠更準確地表達復雜的語義,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在《長阿含經》中,雙音節復音詞的大量使用,使得經文在表達佛教教義時更加清晰、準確。在闡述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境界時,“精進”“禪定”等雙音節復音詞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達出特定的含義,避免了單音節詞可能帶來的語義模糊性。三音節及以上的復音詞在經文中雖然數量相對較少,但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復音詞主要集中在音譯詞和一些特定的佛教術語中。音譯詞“釋迦牟尼”“祇樹給孤獨園”等,它們完整地保留了梵文的語音形式,通過多個音節來傳達特定的佛教概念和文化內涵。這些三音節及以上的復音詞,往往承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信息,它們的出現豐富了經文的詞匯體系,為佛教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獨特的語言載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三音節以上的佛教術語,它代表著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這樣復雜的音節組合,準確地傳達出了這一高深的佛教概念,體現了佛教教義的博大精深。從分布規律來看,雙音節復音詞廣泛分布于經文的各個部分,無論是對佛教教義的闡述、對修行方法的介紹,還是對佛教故事的敘述,都離不開雙音節復音詞的運用。在描述佛陀的傳教活動時,“說法”“度化”等雙音節復音詞頻繁出現,生動地展現了佛陀傳播佛法、拯救眾生的過程。而三音節及以上的復音詞則更多地出現在與佛教核心教義、重要人物、特殊場所等相關的內容中。在介紹佛教的重要人物時,會出現“舍利弗多羅”等音譯人名;在描述佛教的圣地時,會用到“靈鷲山祇洹精舍”等多音節的地名。這種分布規律反映了經文在表達不同內容時對詞匯音節構成的選擇傾向,雙音節復音詞的普遍性使其能夠適應各種語境的表達需求,而三音節及以上的復音詞則因其獨特性和專業性,被用于傳達特定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佛教信息。4.1.2韻律特征《長阿含經》復音詞在平仄、押韻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韻律特征,這些特征對經文的誦讀和表達效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平仄方面,部分復音詞的平仄搭配使得經文讀起來朗朗上口。以“恩愛”一詞為例,“恩”為陰平,屬平聲;“恩愛”的平仄組合為“平平”,這種平仄搭配在誦讀時給人一種平穩、舒緩的感覺。在“眾生皆因恩愛之情,而陷入生死輪回”這句話中,“恩愛”的平仄與前后詞語的平仄相互協調,使得整個句子的韻律和諧優美。又如“正見”,“正”為去聲,屬仄聲;“見”為去聲,亦屬仄聲,“正見”的平仄組合為“仄仄”,讀起來較為短促有力。在“修行之人,當持正見,以正見為導,方能遠離邪道”一句中,“正見”的仄仄組合與前后句子的平仄形成對比,增強了句子的節奏感,突出了“正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在押韻方面,雖然《長阿含經》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韻文,但部分復音詞在經文中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押韻的效果,增強了經文的音樂性。在“爾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波斯匿王聞佛在祇洹,即嚴駕寶車,與諸群臣、夫人、婇女,前后導從,出舍衛城,詣祇洹精舍,欲見世尊。爾時,祇洹精舍中,大眾熙熙,皆悉集會,欲聞世尊說法”這段經文中,“園”“洹”“員”等字與“熙熙”中的“熙”字在韻腳上相近,讀起來有一種韻律感。這種押韻效果使得經文在誦讀時更加順口,易于記憶,能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增強經文的感染力。這些韻律特征對經文的誦讀和表達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誦讀方面,平仄和押韻的合理運用使經文具有了音樂美感,如同優美的樂章,能夠調節誦讀的節奏和語調。當誦讀到平仄和諧、押韻的部分時,讀者或聽眾能夠感受到一種韻律的起伏,從而更好地把握經文的節奏,使誦讀更加流暢、富有情感。在表達效果上,韻律特征有助于增強經文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和諧的韻律能夠營造出一種莊嚴、神圣的氛圍,使聽眾更容易沉浸在經文所傳達的佛教教義和思想之中。如在講述佛陀的偉大事跡或闡釋高深的佛教教義時,運用具有韻律特征的復音詞,能夠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讓聽眾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進而激發他們對佛教的信仰和追求。4.2語義特點4.2.1語義的融合性《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在語義上具有融合性的特點,即復音詞的整體意義并非其組成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語素意義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融合的語義內涵。以“因緣”一詞為例,“因”在佛教教義中表示事物產生的內在原因,“緣”則表示事物產生所依賴的外在條件。在“世尊告曰:‘世間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亦因因緣離散而滅。’”一句中,“因緣”并非僅僅是“因”和“緣”的簡單組合,而是融合為一個表示事物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因果關系的概念。它強調了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即任何事物的產生都離不開內在原因和外在條件的共同作用。這種語義融合使得“因緣”這個復音詞能夠更準確地傳達佛教關于因果關系和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成為佛教教義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再如“煩惱”,“煩”有煩躁、煩擾之意,“惱”表示惱怒、苦惱。在“眾生皆因貪嗔癡等煩惱,而陷入生死輪回之苦。”一句中,“煩惱”不是“煩”與“惱”的簡單疊加,而是融合成一個表示眾生內心的種種困惑、痛苦和不安情緒的概念。它涵蓋了人類在精神層面所面臨的各種負面狀態,如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對事物的執著和迷惑等。“煩惱”的語義融合,使其能夠更全面地表達佛教對人類精神困境的認識,為修行者指明了需要克服和超越的障礙,成為佛教修行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又如“精進”,“精”有精細、精純之意,“進”表示前進、進步。在“修行之人,當以精進之心,不懈追求佛法之真諦。”一句中,“精進”并非簡單地表示精細地前進,而是融合為一個表示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勤奮努力、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的概念。它體現了佛教修行者對修行目標的堅定追求和不懈努力,強調了在修行過程中需要保持專注、勤奮和積極向上的態度。這種語義融合使“精進”成為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品質,激勵著修行者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智慧”也是一個語義融合的典型例子。“智”表示聰明、見識,“慧”同樣有聰慧、智慧之意。在“佛陀以其無上智慧,洞察世間萬物之真相。”一句中,“智慧”并非“智”和“慧”的簡單重復,而是融合成一個表示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能力的概念。它超越了普通的聰明才智,是一種能夠領悟佛法真諦、洞察宇宙人生真相的特殊能力。“智慧”的語義融合,使其成為佛教修行者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幫助修行者擺脫無明和迷惑,實現心靈的解脫和覺悟。這些復音詞的語義融合現象,體現了《長阿含經》在語言表達上的精妙之處。通過語義融合,復音詞能夠更準確、更深刻地傳達佛教的教義和思想,使經文在表達復雜的宗教概念和哲學思想時更加精準和有力。同時,這種語義融合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對漢語詞匯語義的豐富和拓展,為漢語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2.2語義的系統性《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在語義上具有系統性,它們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佛教獨特的概念體系。從佛教教義的角度來看,“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復音詞構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語義系統。“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揭示了人生充滿痛苦的本質,集諦指出痛苦的根源是貪嗔癡等煩惱,滅諦表示通過修行可以消除痛苦,達到涅槃的境界,道諦則闡述了實現涅槃的方法和途徑。在“世尊告諸比丘:‘吾今為汝說四諦,此乃解脫之根本。苦諦者,人生之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集諦者,苦之根源,貪嗔癡也;滅諦者,滅盡煩惱,證得涅槃;道諦者,八正道也。’”一句中,“四諦”作為一個核心概念,與其他相關復音詞緊密聯系。“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它是道諦的具體內容,是修行者實現涅槃的正確方法。“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從因果關系的角度闡述了眾生生死輪回的過程,與苦諦、集諦密切相關,揭示了痛苦產生的深層原因。這些復音詞相互關聯,共同構建了佛教關于人生苦難、解脫方法和因果輪回的教義體系,體現了佛教教義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佛教修行的概念體系中,“禪定”“三昧”“解脫”等復音詞也具有緊密的語義聯系。“禪定”是指通過專注的修行,使心靈平靜、集中,達到一種深度的精神狀態。“三昧”是禪定的一種特殊境界,也稱為“三摩地”,意為正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解脫”則是指通過修行,擺脫煩惱和生死輪回,達到涅槃的境界。在“修行者當勤修禪定,入于三昧之境,方能獲得解脫。”一句中,“禪定”是修行的基礎,通過禪定的修行,進入“三昧”的境界,最終實現“解脫”的目標。這三個復音詞從修行的方法、境界到最終的目標,形成了一個連貫的語義鏈條,體現了佛教修行過程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從佛教世界觀的角度來看,“三界”“六道”“須彌山”等復音詞共同構建了佛教的宇宙觀體系。“三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佛教對世界的一種劃分,不同的界有著不同的生命形態和境界。“六道”則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是眾生輪回的六種去處。“須彌山”是佛教宇宙觀中的中心圣山,周圍環繞著七香海、七金山等。在“世間眾生,于三界之中輪回,或墮六道,受苦無盡。須彌山乃世界之中心,為諸山之王。”一句中,“三界”“六道”“須彌山”等復音詞相互關聯,共同描繪了佛教的宇宙圖景,展現了佛教對世界結構和眾生存在狀態的獨特認知,體現了佛教世界觀的系統性。這些復音詞之間的語義關聯,使得《長阿含經》的語義系統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它們相互依存、相互闡釋,共同傳達了佛教的教義、修行方法和世界觀等豐富內涵。通過對這些復音詞語義系統性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把握佛教經典的內在邏輯,為佛教研究和漢語詞匯語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4.3語法特點4.3.1詞類分布在《長阿含經》中,復音詞在不同詞類中的分布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反映了經文在表達佛教教義和描述相關內容時對詞匯的選擇傾向。名詞性復音詞在經文中占據較大比例。這是因為《長阿含經》包含了豐富的佛教教義、修行方法、人物事跡以及佛教世界觀等內容,需要大量的名詞來準確表達各種概念和事物。在闡述佛教教義方面,“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復音詞作為佛教核心教義的重要概念,頻繁出現。“四諦”中的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生的苦難、苦難的根源、解脫的境界以及實現解脫的方法,這些名詞性復音詞構成了佛教教義的基本框架。在描述佛教修行的場所和器具時,“祇樹給孤獨園”“缽盂”等復音詞明確了修行的具體環境和工具。“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說法的重要場所,承載著佛教傳播和修行的重要意義;“缽盂”則是比丘乞食的器具,體現了佛教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在介紹佛教人物時,“釋迦牟尼”“舍利弗”等復音詞準確地指代了特定的人物,這些人物在佛教的發展和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動詞性復音詞也較為常見,它們在表達佛教修行的行為和過程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修行”“說法”“度化”等動詞性復音詞,生動地描繪了佛教修行者的實踐活動和佛教傳播的過程。“修行”一詞涵蓋了佛教修行者通過持戒、禪定、智慧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解脫的過程;“說法”則強調了佛陀或高僧向眾生傳授佛法的行為,是佛教教義傳播的重要方式;“度化”表示佛教修行者通過自身的修行和教導,幫助眾生擺脫煩惱,走向解脫之路。這些動詞性復音詞,使經文能夠清晰地表達佛教修行和傳播的動態過程,展現了佛教的實踐性和傳播性。形容詞性復音詞相對較少,但在經文中也具有獨特的表達效果。“清凈”“莊嚴”等形容詞性復音詞,用于描述佛教修行者的心境、行為以及佛教圣地的氛圍。“清凈”一詞常用來形容修行者內心的純凈、無染,體現了佛教修行者追求心靈解脫的境界;“莊嚴”則用于描繪佛教圣地的莊重、神圣,以及佛陀、菩薩等形象的威嚴和尊貴,增強了佛教的神圣感和莊嚴感。4.3.2句法功能《長阿含經》中的復音詞在句子中具有多種句法功能,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豐富了經文的表達。作主語時,復音詞能夠明確句子所描述的對象。“眾生”這一復音詞在“眾生皆有佛性,皆可通過修行證得菩提”一句中作主語,強調了佛教所關注的對象是所有的生命體,體現了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即無論身份、地位、種族如何,每一個眾生都具有佛性,都有修行解脫的可能性。“因緣”在“因緣和合而生世間萬物”中作主語,突出了佛教關于事物產生和變化的因果關系的核心概念,表明世間萬物的產生都是由各種因緣相互作用的結果。作謂語時,復音詞能夠陳述主語的動作、狀態或性質。“修行”在“比丘們每日修行,以求證悟涅槃”一句中作謂語,清晰地表達了比丘們的日常行為和追求的目標,體現了佛教修行者通過不斷的修行實踐,來實現心靈解脫的過程。“說法”在“世尊于祇樹給孤獨園說法,開啟眾人智慧之門”中作謂語,描述了世尊在特定場所向眾人傳授佛法的行為,突出了佛教傳播教義的重要方式。作賓語時,復音詞能夠接受動詞的支配,表達動作的對象。“佛法”在“眾人皆渴望聽聞佛法,尋求解脫之道”一句中作賓語,明確了眾人渴望聽聞的對象是佛法,體現了佛法在佛教修行和傳播中的核心地位,是眾生尋求解脫的重要指引。“煩惱”在“修行者努力斷除煩惱,以達到內心的平靜”中作賓語,強調了修行者的修行任務是消除煩惱,實現內心的平靜和解脫,突出了佛教修行的目標和重點。作定語時,復音詞能夠修飾名詞,對其進行限定和描述。“佛教”在“佛教經典是修行者學習佛法的重要依據”一句中作定語,修飾“經典”,明確了這些經典的所屬范疇,即與佛教相關,強調了佛教經典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清凈”在“修行者追求清凈之心,以達到解脫的境界”中作定語,修飾“心”,描述了修行者所追求的心境是純凈、無染的,體現了佛教修行對內心純凈的追求。作狀語時,復音詞能夠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表達動作的方式、程度、時間等。“精進”在“修行者精進修行,不懈努力”一句中作狀語,修飾“修行”,強調了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勤奮努力、勇往直前的態度,突出了佛教修行需要具備的精神品質。“漸漸”在“修行者的智慧漸漸增長,對佛法的領悟也越來越深刻”中作狀語,修飾“增長”,描述了修行者智慧增長的過程是逐漸的、漸進的,體現了佛教修行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五、《長阿含經》復音詞的形成機制5.1語言內部發展的推動5.1.1詞匯雙音化趨勢漢語詞匯雙音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長阿含經》所處的時代,這一趨勢已十分顯著,對經文中復音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漢語的早期發展階段,單音節詞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維的日益復雜,單音節詞在表達上逐漸顯現出局限性。單音節詞的語義往往較為寬泛,容易產生歧義,難以準確傳達復雜的概念和細膩的情感。在表達佛教教義等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時,單音節詞的不足更加明顯。佛教教義博大精深,包含著眾多抽象的哲學概念和修行方法,需要更精確、豐富的詞匯來表達。在這種背景下,雙音化趨勢應運而生。雙音詞能夠通過兩個音節的組合,將不同的語義元素融合在一起,從而更準確地表達特定的含義。在《長阿含經》中,許多雙音詞的產生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因緣”一詞,由“因”和“緣”兩個單音節詞組合而成。“因”表示事物產生的內在原因,“緣”表示事物產生所依賴的外在條件,二者結合形成“因緣”,更全面、準確地表達了佛教中關于事物因果關系的概念。在闡述佛教的因果輪回思想時,“因緣”一詞的使用使得表達更加精準,避免了單音節詞可能帶來的語義模糊。又如“煩惱”,“煩”有煩躁、煩擾之意,“惱”表示惱怒、苦惱,兩個字組合成“煩惱”,更生動地描繪出眾生內心的種種困惑、痛苦和不安情緒,豐富了語義表達。在描述眾生在生死輪回中所受的精神折磨時,“煩惱”一詞能夠更深刻地傳達出這種負面情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佛教對人類精神困境的認識。從構詞方式上看,雙音詞的形成途徑多種多樣。有些是通過同義語素的并列組合,如“思惟”,“思”和“惟”都有思考的意思,二者結合強化了思考的語義;有些是通過反義語素的組合,如“善惡”,將善與惡這兩個相反的概念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涵蓋道德判斷的雙音詞,在討論佛教的因果報應和道德觀念時,“善惡”一詞能夠簡潔明了地表達出行為的兩種對立性質。還有些是通過偏正結構的組合,如“正見”,“正”修飾“見”,表示正確的見解,突出了這種見解的正確性和符合佛教教義的特質。詞匯雙音化趨勢不僅豐富了《長阿含經》的詞匯量,使經文在表達上更加準確、細膩,還反映了當時漢語詞匯發展的動態過程。它為佛教教義的傳播和理解提供了更有力的語言工具,使佛教思想能夠更有效地傳達給廣大信眾。同時,這一趨勢也對后世漢語詞匯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在《長阿含經》中出現的雙音詞,逐漸融入到漢語的日常使用中,成為漢語詞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5.1.2語義表達的精細化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和發展,為了更精確地表達佛教教義、修行方法以及相關的哲學概念,復音詞在《長阿含經》中大量產生。佛教教義包含著眾多深刻而復雜的思想,如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這些思想需要通過準確、細致的語言來傳達,以便修行者能夠深入理解和領悟。以“四諦”為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四個復音詞,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佛教對人生苦難、苦難根源、解脫境界以及解脫方法的認識。“苦諦”中的“苦”表示人生充滿痛苦的本質,“諦”表示真理,“苦諦”一詞準確地傳達了佛教對人生苦難的認知,即人生的本質是苦,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各種痛苦。“集諦”中的“集”表示聚集、集合,“集諦”強調了痛苦的根源是由貪嗔癡等煩惱聚集而成,揭示了苦難產生的原因。“滅諦”中的“滅”表示熄滅、消除,“滅諦”表達了通過修行可以消除煩惱和痛苦,達到涅槃寂靜的解脫境界。“道諦”中的“道”表示道路、方法,“道諦”則闡述了實現涅槃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即八正道。通過這四個復音詞,佛教教義中的四諦思想得到了清晰、準確的表達,使修行者能夠明確認識到人生的苦難、苦難的根源以及解脫的方法。在描述修行方法時,“禪定”“精進”等復音詞也體現了語義表達的精細化。“禪定”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方法,“禪”原指靜慮、思維修,“定”表示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禪定”一詞將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準確地描述了修行者通過專注的修行,使心靈平靜、集中,達到一種深度精神狀態的過程。“精進”表示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勤奮努力、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精”有精細、精純之意,“進”表示前進、進步,二者結合,生動地展現了修行者積極向上的修行態度和不懈追求解脫的決心。對于佛教中的哲學概念,復音詞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緣起”一詞,“緣”表示條件、因緣,“起”表示生起、產生,“緣起”表達了佛教關于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哲學觀點,強調了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在闡述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時,“緣起”一詞能夠簡潔而深刻地傳達出佛教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幫助修行者理解世間萬物的無常和變化。這些復音詞的產生,使得佛教教義、修行方法和哲學概念能夠得到更準確、細致的表達。它們不僅豐富了佛教的語言體系,也為修行者提供了更清晰的修行指導和思想指引。同時,這也反映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對語言表達的不斷追求和完善,通過創造和運用復音詞,佛教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受眾的理解需求,促進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和深入發展。5.2佛教文化傳播的影響5.2.1新教義的表達需求佛教獨特的教義催生了新復音詞,或使舊詞產生新義,以滿足精確表達佛教思想的需求。佛教的“涅槃”概念,在梵文中為“nirvana”,意為熄滅、解脫,代表著一種超越生死輪回、達到寂靜、安樂的境界。在漢語中,原有的詞匯無法準確傳達這一獨特的佛教概念,于是“涅槃”作為音譯復音詞被引入。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涅槃。然因無明覆蔽,妄起貪嗔癡,故流轉生死,不得解脫。若能修行正道,破除無明,即可證得涅槃寂靜之境。’”一句中,“涅槃”一詞的使用,清晰地表達了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終目標,使佛教關于解脫的教義得以準確傳達。“般若”同樣是因佛教新教義而產生的復音詞。梵文為“prajna”,意為智慧,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智慧,是一種能夠洞察宇宙人生真相、超越世俗認知的特殊智慧。在“世尊告曰:‘菩薩修行,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導,方能洞察諸法實相,斷除煩惱,證得菩提。般若者,非世間之智慧,乃能照見一切事物本質之殊勝智慧也。’”經文中,“般若”一詞的出現,填補了漢語在表達這種佛教獨特智慧概念上的空白,為佛教修行者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強調了智慧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一些舊詞在佛教傳播過程中也被賦予了新義。“世界”一詞,在佛教傳入之前,漢語中的“世”和“界”雖有各自的含義,但“世界”組合在一起的意義與佛教中的含義有所不同。在佛教中,“世界”涵蓋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世”為遷流義,指時間;“界”為方位義,指空間。在“佛告比丘:‘世界之中,有須彌山,為諸山之王。其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為忉利天,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環繞。’”一句中,“世界”一詞承載了佛教對宇宙結構和時空觀的獨特理解,這種新義的產生,豐富了漢語的語義內涵,使漢語能夠更好地表達佛教的世界觀。“方便”一詞在佛教傳播中也產生了新義。在世俗語境中,“方便”多表示便利、適宜。而在佛教中,“方便”指為了引導眾生走向解脫,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和機緣,采用的各種靈活的方法和手段。在“世尊以種種方便,度化眾生,使其皆能領悟佛法之真諦。”一句中,“方便”的新義體現了佛教因材施教、靈活傳教的理念,豐富了漢語詞匯在宗教語境中的表達,使佛教教義在傳播過程中能夠更準確地傳達給信眾。5.2.2翻譯過程中的創新在翻譯梵文經典時,為準確傳達意義,譯者創造了許多復音詞。梵文經典中的詞匯往往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佛教文化內涵,難以在漢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單字來翻譯。“菩提薩埵”,梵文為“Bodhisattva”,是指已經發愿要成就無上菩提,并且以救度眾生為己任的修行者。由于漢語中沒有單個字能夠準確表達這一復雜的概念,譯者將其翻譯為“菩薩”,這一復音詞簡潔而準確地傳達了“菩提薩埵”的核心意義。在“菩薩摩訶薩,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不舍一人。”一句中,“菩薩”一詞廣泛應用于佛教經文和信眾的日常表達中,成為佛教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術語,方便了佛教教義在漢語世界的傳播。“沙門”一詞也是翻譯過程中的創新。它源于梵文“?rama?a”,原指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稱,在佛教中則專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漢語中沒有現成的單字能夠準確對應這一概念,于是“沙門”作為復音詞被創造出來。在“時有沙門,身披袈裟,手持缽盂,游行四方,宣揚佛法。”一句中,“沙門”一詞明確了佛教修行者的身份,使佛教修行群體在漢語表達中有了準確的稱謂,有助于佛教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被清晰地理解和認知。“剎那”同樣是翻譯梵文時產生的復音詞。梵文為“k?a?a”,意為極短的時間,瞬間。在漢語中,“剎”和“那”原本并沒有這樣緊密的組合關系,但為了準確傳達梵文中這一表示極短時間的概念,“剎那”被創造出來。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萬物,剎那生滅,皆為無常。”一句中,“剎那”一詞生動地描繪了事物變化的迅速和無常,使佛教關于無常的教義能夠更形象地表達出來,增強了佛教教義在漢語世界的感染力和傳播效果。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供應鏈透明度教育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應用
- 醫療設備維修流程的優化與實施
- 辦公自動化在醫療物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 以客戶為中心構建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金融服務體驗
- 醫療科技發展下的倫理決策新挑戰
- 小升初工程畫圖教案課件
- 東營吊車出租合同范例
- 中班幼兒教育心得體會模版
- 保險計劃服務合同范例
- 樂昌勞動合同范例
- 加固梁柱施工方案
- 無機化學(下)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華東理工大學
- 防止氮氣危害安全培訓
- 2023年韶關市始興縣事業單位真題
-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入學考試試題
-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測試題
- 公路建設項目變更程序及管理辦法
- 《衛生事業管理學》練習考試題庫(100題)
- 新版FMEA(AIAG-VDA第一版)PFMEA過程FMEA課件PPT
- 青島版小學科學實驗目錄
- 運維服務質量保障措施9948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