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經典常談》知識梳理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經典常談》知識梳理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經典常談》知識梳理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經典常談》知識梳理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經典常談》知識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8《經典常談》知識梳理

作家介紹N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蘇東海縣,原籍

浙江紹興,因世代居住于揚州,自稱揚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戰士。

朱自清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曾留學英國,專攻語言學和英國文學。

作為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他是中國現代散文領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風格素樸縝密,

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被譽為“白話美文的模范”,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背影》《春》《匆匆》等。先生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等領域,也都有

很高的成就。學術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等。

作為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他還是現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朱自清1920年從北

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揚州第八中學、吳淞中國公學、臺州六師、溫州第

四中學、寧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聯大中文系

主任。

豐富的教學經驗,也讓朱自清在語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除了葉圣陶合著的

《國文教學》《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標準與尺度》和《語文拾零》等教育論著,

他還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并以此提高學生欣

賞文學的水平。這種觀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經典常談》的創作。

i

?

作品介紹

1

《經典常談》一書,寫作時間在1938到1942年間,于1942年出版。當時朱自清在昆明

西南聯合大學任教。80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

全書分十三個章節,淺明而精辟地介紹了我國文化傳統中的經典作品,包括《說文解字》

《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

賦、詩、文等,亦可看作是時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

脈絡進行的系統梳理。《經典常談》文字要言不煩、通俗流暢,講透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典籍精

髓。全書通過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

中國古典文學的首選佳作。止匕外,書中還特別收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以饗讀者。朱自

清先生在這本小書里不僅講了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一一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的經典《春秋左

傳》《戰國策》《史記》,以及諸子的經典,辭賦的經典,詩的經典,文的經典,簡直是一部小

而精的經典學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了解整個傳統文化,造就通才。書中的語言極其地

通俗,而條理又是那樣的分明,留心的讀者不僅會感到經典流變的基本脈絡,更會學到做學問

的一般方法。

創作背景

在寫作《經典常談》的1938至1942年間,朱自清不僅同時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與

其師范學院國文系任教,而且還自1934年開始即參與到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主持的中小

學國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中,并在其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負責統籌這一工作的楊振聲建議朱自清“可自己寫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的課

文”,這成為了他在日后寫作《經典常談》的直接緣起。而朱自清在寫作過程中,自覺遵循的

標準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讀物”而非“考據的著作”。可見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

學術與文學層面上的價值,此書的主要功能乃是實現對于傳統經典的教育普及。

章節內容

1.《〈說文解字〉第一》

《說文解字》第一

先生從倉頡造字說起,相傳倉頡有四只眼睛,間地上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

動造成了文字。可是這一說法也經歷了很多的更迭,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

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有了這些標準字書,文字統一

2

就容易進行了,才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一統局面。

東漢和帝時,許慎作的這一部《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他講歷史經典和別的

字書里的字,都搜羅這部書里,所以足足有九千字。這部書的作用是要幫助人們通讀古書,它

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

中國的漢字,從造字和用字的角度來講,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

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書法角度講,秦始皇用小篆統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隸書;到了漢

初有了草書,晉朝有了行書,宋代形成楷書。現在通用的是楷書,同時為了便利的緣故,行書、

草書也同時流行。

2.《周易》第二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陰陽五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之中

讓這些道理支配著。講五行的經典,是《尚書?洪范》,講八卦的便是《周易》。八卦相傳是伏

羲氏畫的,也有說是上天所賜的。與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時候的人們看見數字整齊而有

變化,認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東西,比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

思。在太極八卦中,一橫來表示陽,兩橫表示陰,分別配出八個卦,名稱分別是乾、兌、離、

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間兩兩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簡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

數目來判斷吉兇的。而《周易》這部書,就是把那時候人們占卜的卦辭按著一定的順序編輯起

來的。后來,儒家為《周易》卦辭做了種種新解釋,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

易》便成為了儒家第一經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學體系。可以說,儒家的《周易》是哲

學化了的;而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

3.《尚書》第三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內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

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義”,

就是遇到臣民不聽話的時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來,自然一切解決。

在儒家所傳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書法沿

革等歷史原因,在西漢時期流傳著《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兩個版本,也造就了西漢《尚書》

,,古今之爭”這一經學大史跡。之后一番戰亂《古文尚書》便失傳了,但三國時期出了一位孔

安國又偽造了一部《古文尚書》,冒名頂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們徹底識破。

4.《詩經》第四

《詩經》是在五經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部。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

3

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到了戰國

時代,貴族漸漸衰落,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

來,便形成了《詩經》。到了儒家這里,孔子用“思無邪”一句話概括“詩三百”,采取了斷章

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成為儒家五經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

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

5.三《禮》第五

《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的根本是“禮治”,儒家有拿禮來包羅萬象的野心,他們認

為禮為治亂的根本。那什么叫做禮治呢?儒家說每個人一味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會造成社會

的混亂,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定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長幼次序,是所謂“天地君親師”等,

這便是禮治主義。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規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禮

也是王道的一部分。止匕外,從來禮樂并稱,但其實樂附屬于禮,是用來補助儀文的不足的,因

為樂的可以讓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

6.《春秋》三傳第六

三傳為《左傳》《公羊傳》《轂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

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轂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

為主,參考群籍,詳述史事。

“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是因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而作為五

經之一的《春秋》,相傳是孔子修訂的《魯春秋》。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征實,二

是勸懲。《左傳》《公羊傳》《轂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

次。《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

二是夸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國家,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

7.《四書》第七

“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其中四書分別是《大學》《中庸》《論語》

《孟子》。舊時科舉私塾里,學生入學,便是從四書讀起的。《大學》是古來大學里教學生的方

法,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奮斗理念;

《論語》是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語的,傳達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終身應用的學問;《孟

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編定的,說“仁”兼說“義”,提出要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

然之氣”;《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

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4

8.《戰國策》第八

緣起于戰國時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春秋末年列國紛爭的盛況。最后形

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等“戰國七雄”相互之間戰亂不斷硝煙彌漫的局面。為了避

免戰爭,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手段便顯得十分重要,游說之士便應運而生,也叫策士。根據對最

強大的秦國的態度不同,策士們形成了“合縱”“連橫”兩個派別,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

蘇秦、張儀,都以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而著稱。用編者劉向的話來講,《戰國策》就是記錄了戰

國時代“高才秀士”們“奇策異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9.《史記》《漢書》第九

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歷史,可稱為正史的源頭。

《史記》共130篇,有12本紀,記帝王政跡、列傳,但列傳占了全書的過半數。司馬遷

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

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

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

《漢書》漢代班固著。是一本記錄漢朝各項大事的斷代史,起于漢高祖,終于平帝時王莽

之誅。記錄范圍更為廣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藝術、文章,包羅萬象。雖

然兩部書內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絕倫確實相通的,并稱為良史也絕不是偶然。

10.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志之士們對于局勢提出了種種的主張,

并且開始開門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諸

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

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第一個開門授徒的便是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他學說是“正名主義”,

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會秩序。孔子之后,儒家還出了兩位大師,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認為

“人性本善”,主張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經濟的制度都是為民設的,君也是為

民設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注重圣王的威權,圣王建立社會國家,是為明分、息爭的。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產生于下層社會的便是武士,是打仗、制造戰爭器械的專家。墨家反對侵

略的打仗,他們只幫助弱小國家做防衛工作,這就是他們的“非攻”主義;天下的禍端都起源

于相互爭斗,人們應該視人如己,互相幫助,這就是他們的“兼愛”主義。道家反對一切文化

和制度,老子的《道德經》流傳千年,主張無為而治。到了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便做了第一

5

個嘗試同統一的人。他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以道家為基調,將諸子書統一了

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接著社會大統的東風,董仲舒成功地實現了全社會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的全新局面。

11.辭賦第4^一

辭賦其實專指辭,后稱為賦,渾言稱辭賦,統統起源于《楚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

原的《離騷》。朱自清先生稱屈原為纏綿怫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節士,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

其是我們的同情里。《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他感念懷王的信任,

卻恨他糊涂,讓一群小人蒙蔽著,播弄著。他高唱著“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頭萬緒,無人可訴,只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就是“別愁”或

“遭憂”的意思。他用了許多神話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了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

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

到了漢代,出現了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一大批模仿《離騷》的文人,漢人稱這些作品為

“辭”,一并納入了《楚辭》一書。荀子的《賦篇》是最早稱“賦”,荀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

各的,這兩體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斷也許是在賈誼手里。因為漢武帝好辭賦,所以繁榮一時,

發展到唐初,稱為“俳體”的賦;后來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趨向散文化,歐陽修、蘇軾等人的

賦便稱為“文體”的賦。總體來看,賦雖然有韻,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詩。

12.詩第十二

詩的頂峰在唐朝,其實在唐以前,詩也經歷了很長的演化過程。漢文帝設計了樂府這個機

構,專門采集古時的歌謠和樂譜,后來樂譜漸漸失傳只留下歌詞,便形成了樂府詩。這些詩以

敘事為主,多寫社會故事和風俗,是五言詩的源頭。到了建安年間,出了曹植這個大詩人,但

真正奠定了五言詩基礎的,則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晉代的詩,漸漸排

偶化、典故化,漸漸千篇一律,但正是這種影響下,卻孕育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另個大詩人。陶

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現自然的詩人。

到了李、杜這兩座高峰自是不必細說,大家都耳熟能詳。李白因觸犯楊貴妃而不能得志,

縱情山水間,人稱“天上謫仙人”;朱自清認為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李白用詩來抒寫

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詩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也因此而影響到

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宋詩有了散文化的傾向,到了蘇軾最為明顯,

他將禪學大量放進詩里,開了一個新境界。

13.文第十三

6

現存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也就是一種官文書。后來到了春秋的時候,外交的

言語也稱為“辭”,孔子說辭的要義在“達”,也就說說明白。到了戰國,又說之風大盛,辯士

們的說辭可謂天花亂墜,可以成為議論文。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春秋左氏傳》是寫事的豐碑,《史記》是寫人的豐碑。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賦的特色是

鋪張、排偶、用典故,漢、魏之際,排偶更甚。

梁昭明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真正開了文體宗派的,是唐代韓愈。他力

求以散行的句子換去排偶的句子,句逗總弄得參參差差的。他的標準是“氣”,就是然的語氣,

并且有意將白話的自然音節引到語言中去。成為了新體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創

立者。之后經過歐陽修與蘇軾的發揚,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的發展出的新文體“傳奇”,到了

宋代有了“話本”,也就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

直到《紅樓夢》成為了白話小說集大成者。明代八股文盛行。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胡適之等

人提倡的白話文搭上中國現代化的馬車,一直駛近了新中國。

主要觀點N

1《〈說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

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

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

2《〈周易〉第二》

戰國末期道家、陰陽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

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

稱為《逸易》。

3《〈尚書〉第三》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

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國末年人制作。

4《〈詩經〉第四》

春秋時通行賦詩;孔子時代,用《詩》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

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

7

5《三禮第五》

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記”

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述之作。漢代的“記”很多,流傳到現在的只有三十

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

6《〈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

三傳為《左傳》《公羊傳》《轂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

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轂梁均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

參考群籍,詳述史事。

7《四書第七》

《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

《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

經的。《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

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能夠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

“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

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

8《〈戰國策〉第八》

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

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

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

策》。

9《〈史記〉〈漢書〉第九》

司馬遷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

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漢人稱為《太史公書》。《史記》體例有五:

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

《史記》以后,續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補充,著了六十五篇《后

傳》。

10《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禮崩樂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

8

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

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

11《辭賦第十一》

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

逐時所作。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后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

思作《三都賦》。

12《詩第十二》

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漢末,一般文體都走

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宋

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

13《文第十三》

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戰國時代,

游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

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太子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

后出現佛典和義疏兩種新文體;歐陽修和蘇軾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

清八股文盛行。

閱讀方法N

選擇性閱讀

1.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往往與閱讀者的興趣、目的密不

可分。我國古代學者很重視選擇性閱讀。蘇軾就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

能兼收盡取",所以他建議讀書求學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庫書》),也就是每次閱

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不貪多求全。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值息爆炸的時代。知識

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個人的接受速度,引發了學習方式的變革,選擇性閱讀也變得更加重要。

循著興趣對古代文學感興趣,我們可以先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對歷史感興趣,可先讀

《《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還可以尋找新的興趣點,進而擴展到其他部分。比

如讀《文第十三》時對戰國時期的說客產生興趣,就去讀對這個群體介紹更詳細的《《戰國策》

第八》。

9

2.根據目的選擇閱讀內容。比如學過《〈詩經〉二首》之后,你希望了解關于《詩經》白

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賞談》中的《〈詩經》第四》。又如你正在與同學開展以漢字文化

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帶著目的根據目的

選擇閱讀內容。比如學過《〈詩經〉二首》之后,你希望了解關于《詩經》白更多知識,就可

以去讀《經典賞談》中的《〈詩經》第四》。又如你正在與同學開展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

學習,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

3.為了更好地進行選擇性閱讀,需要首先對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有所了解,最簡便的方式

就是瀏覽目錄。了解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比如從《經典常讀》目錄就能知道全書十三篇,分別

介紹了一種或一類經典,非常便于我們選擇性閱讀。有些書的目錄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就需

要先大致瀏覽全書,了解其概貌,再選擇感興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來精讀。

4.除了選擇性閱讀,本書還可以選擇下列閱讀方法

(1)圈點法:閱讀時勾畫摘抄,做讀書筆記等。

(2)摘錄經典語句。

(3)批注法。通過批注精彩片段、提出關注問題、品味獨特的語言。

(4)復述法。讀完一部書籍的介紹,合上書,在腦海中將主要內容回顧一遍。

(5)分類法。在閱讀后進行主題分類。

(6)援疑質理。學生或老師就整本書閱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循著問題探究,使閱讀走

向深入。

作品主題N

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

不至于茫然無措。

藝術特色N

在二十世紀大量經典“詮釋”、經典“常談”的著作中,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是一部特

色鮮明、引人入勝、充滿學術活力的著作。

首先,在風格上,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談學術的佳作。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親切,委婉盡情的優美風格,在現代散文史上別樹一幟。朱自清

又是古典文學專家,在詩歌史、詩學史和批評史領域見識獨到,成就卓著。對于作家學者一身

二任的朱自清來說,用散文手法談學術,可謂本色行當。《經典常談》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

親切的敘述筆調,生動活潑的“兒化詞”的運用等等,特別在意每一篇開頭的經營,讓每一

10

篇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鳳頭”:或從傳說入手,或從風俗入手,或從時代背景說起,或從人

物故事說起。全書十三篇,每一篇的開頭各不相同。這種由事入理的寫法,極大地增強了學術

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

其次,在內容上,本書具有點面結合、點線結合的特色。

全書十三篇,從“小學”開篇,然后依次介紹傳統的經、史、子、集。十三篇可分為兩大

部分:前九篇談“小學”和經史,以經典為主,力求點面結合;后四篇論子部和集部,以文體

為中心,又做到點線結合。前九篇的“點面結合”,有多種表現:有的是一部書一門學問,如

《說文解字》與文字學,《尚書》與尚書學,《詩經》與詩學,《史記》《漢書》與歷史學;有的

是一部書一種生活風俗,如《周易》與上古巫術禮儀,三《禮》與“生活的藝術”;有的是一

部書一段歷史,如《春秋》與春秋五霸,《戰國策》與戰國策士等等。后四篇的“點線結合”,

基本上是一種文體一部歷史:“諸子”是一部子學史,“辭賦”是一部從《楚辭》到漢賦的辭賦

史,“詩”是一部從樂府、古詩到唐宋詩的詩歌史,“文”則幾乎是一部從卦爻辭到白話文的散

文通史。因此,《經典常談》雖說不是“國學概論”,但只要細讀全書,在深入經典文本的同時,

又可以獲得系統的國學常識。

再次,在表述上,全書導入生動,層次清晰,邏輯嚴密。

全書的每一篇,一段一層意思,層層有序推進,首尾呼應,渾然一體。例如,"《說文解

字》第一”共十個自然段,按內容可分為四個邏輯層次:第一,“蒼頡造字”與文字的起源,

一、二自然段;第二,從“字書”到《說文解字》,三、四、五自然段;第三,文字的發展與

“六書”,六、七、八、九自然段,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講授時,還可以分出若干層次;第

四,書體的演變,最后一個自然的。以《說文解字》為中心,文字學的常識已經囊括其中。再

如“《詩經》第四”,共十個自然段,按內容也可分為四個邏輯層次:第一,《詩經》的成書或

從歌謠到唱詞,一、二、三自然段;第二,“詩言志”與用詩,四、五自然段;第三,《毛詩傳》

與解詩,六、七、八、九自然段;第四,“六義”說,最后一個自然段。以《詩經》為中心,

對先秦詩學作了扼要介紹。《經典常談》全書,都應作這樣的閱讀。只有剖析了著作的思維結

構,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最后,在語言上,活潑嚴謹地進行經典導讀。

因為按照朱自清寫這本書最初的目的是要做初中生的古典文化普及,所以他采用白話文來

重述,兼以“導讀”的形式,希望可以啟發一般人對古典文化的興趣。所以,其語言風格并不

像我們常見的學術文章那么枯燥、艱澀,反而采取一種說故事、聊天式的閑話風進行古典文化

11

導讀。

當然,除了語言通俗易懂、活潑生動以外,更令人稱道的是在他雖然采用一種閑話方式來

講古典文化,可是他在陳述學術觀點時用詞卻準確而有分寸,顯得十分嚴謹。在表達不確定的

推斷時,朱自清大量使用估量意義的語氣副詞,如“好像”“仿佛”“似乎”“也許”“大概”“大

約”“說不定”等等。

專題探究N

全班共同閱讀《經典常談》,然后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專題,也可以另外選擇

專題,分小組進行探究。

專題一:和朱自清一起“談”經典

這本書介細了許多傳統文化經典。選擇你感興趣的一種,出如《論語》或李白杜甫的詩,

先精讀《經典常談》中的內容,再選讀相關經典中你比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談”的

對你更好地理解經典有哪些幫助,并向同學們談談你對經典的新認識。

示例一:(思想認識)提倡誦讀經典,并不是想把我們培養成文壇大家,并不是讓我們每

個人都成為文化學者,而是希望經典中的那些真善美,那些仁義敦厚的秉性,高達明遠的智慧,

那些堅韌無畏的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能夠感染每一個人,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一把標桿,學

習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示例二:(寫作技法)《經典常談》是學術性的普及讀物,全書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專

題研究的成果。它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把中國古代重要文獻典籍的基本知識,用簡練

明曉的文字加以介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啟示我們,要調動寫作的積極性,不能“為賦新

詞強說愁”,杜絕無病呻吟;栗用屬于自己的語言來真實的表述,不能一味堆砌辭藻。

專題二:我向大家介紹經典

朱自潔謙稱《經典常談》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并沒有自己的觀點。其

實,選擇什么樣的說法介紹給讀者,也能顯示出作者的學術眼光與功底。選擇《經典常談》中

的一篇深人研詩,邊讀邊做好讀書筆記,記下重要的事實,主要的觀點和自己的心得。根據讀

書筆記,向全班同學介細你研讀的經典。

示例一:《經典常談》是中國現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講述國學經典文化的著作,系統

的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成為啟蒙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經典常談》共十三篇文

章,經由淺明而切實的文字,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和重栗文體,包括《說文解字》

《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詩、

12

文等經典內容,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史學、哲學等的發展與歷史脈絡。全書對經典的

梳理與講解,不僅知識上簡潔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話文通俗流暢的典范,讓古文對讀者來說更

為親近,是讀者概覽中國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選。

示例二:《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

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按照我國古代經、史、子、集分類法的順序梳理了

《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

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

等經典內容。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

貌。全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知識上簡潔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話文通俗流暢的典范;容

易激發讀者閱讀經典的興趣,從而親近經典,了解經典。

專題三:讀經典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替結品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

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讀了《經典常談》,你對于當代中學生閱

讀傳統文化經典的意義有哪些認識?以《讀經典的意義》為題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看法。

(1)認識:讀經典的意義

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跡,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

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實。

②充實精神內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匯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

了語言藝術之美,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過,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

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

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素養。

(2)短文

示例一:經典是傳統的載體,傳統依賴經典得以延續,讀經典就是學傳統,學傳統必須讀

經典。個體的精神發育史,是一個人的經典閱讀史;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品

味和閱讀經典的水平。《西方正典》中,有一句名言:“沒有經典,我們會停止思考。”歌德也

曾指出:“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前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

再思考而已。”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就是“六經”的時代,就是“諸子”的時代,就是

“孔、孟、老、莊”的時代。二十世紀中國不斷出現的國學熱和讀經運動,正是這種回顧“軸

13

心時代”的文化沖動的表現,其深層動機就是從中獲取重新出發的“精神動力”,從中獲取歷

久彌新的生命智慧。

示例二:葉圣陶先生評價:“朱先生的《經典常談》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

導言朱自清先生在本書的自序中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

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

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希望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

我認為《經典常談》最大的閱讀價值在于使中學生擁有一把打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殿堂的

鑰匙。

其次是讓我們學習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生活中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工作學習中弄虛做假,追求虛榮。例如疫情期間,傳言“連花清瘟”好,就蜂擁搶購“連花清

瘟”;傳言“蒙脫石散”有效,就瘋狂囤積“蒙脫石散”。我們不考慮什么癥狀,什么年齡段需

要用這些藥,別人怎么說就信什么。又如,我經常遇到一些編寫地方史料的前輩,為了某種目

的,編造歷史故事,把傳說變成史實。我們不考慮考證,推斷,不以事實為準,而以虛榮為準。

《經典常談》則給我們提供了嚴謹治學的典范,對典籍的介紹,有嚴謹的考證,有深入的

推論。如《〈說文解字〉第一》,評說“倉頡造字”,介紹《說文解字》,引經據典,細細剖析。

從《易?系辭》《荀子?解蔽篇》《說文?序》《周禮?保氏》《倉頡篇》《史籀篇》等幾十種典籍中

尋找依據,嚴謹考證各種說法的合理性,并得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看法的時候,也非常嚴

謹,有深入的推論。如判斷“倉頡造字”故事的合理性時,作者說“我們知道,文字不斷地演

變著;說是一人獨創,是不可能的。《系辭》的話自然合理得多。”

《經典常談》還有一個閱讀價值就是讓我們學習樸實本分說話的語言風格。本書雖然是精

彩的學術散文集,但語言上不“板著臉說話”,也不平鋪直敘,而是以流利暢達的語言娓娓道

來,引人入勝。例如在《文第十三》中寫戰國時期的說客:他們的說辭卻不像春秋的辭命那樣

從容宛轉了。他們鋪張局勢,滔滔不絕真像背書似的;他們的話,像天花亂墜,有時夸飾,有

時詭曲。不問是非,只圖激動入主的心。

名家評價N

這本書所說經典,不專指經籍,是用的“經典”二字的廣義,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

史書、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錄抄在這兒:《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

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國策》

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前頭十一篇都就

14

書講;末了“詩”“文”兩篇卻只敘述源流,不就書講,“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

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

此書為古籍之導言,淺明精要,宜于中學生閱讀。

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誰要知道某書是什么,它就告訴你這個什

么……在需要讀些古書的學生,這本書正適合他們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

——葉圣陶

先生一■向在發揚、介紹、修正、推進我國傳統文化上做功夫,雖說一■點、一■滴、一■瓶一■缽,

卻樸實無夸,極其切實。再加上一副沖淡爽曠的筆墨,往往能把頂笨重的事實或最繁復的理典

論,處分得異常輕盈生動,使人讀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常且可不費力地心領神會。這本

《經典常談》就是我這話一個確切的明證。

----吳小如

漸歸簡淡,樸實無華,顯示出閱歷、學問都已成熟。用口語化的語言寫學術文章,并世

似無第二人。

——汪曾祺

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是學習傳統文化典籍(也叫國學)的入門書,打基礎書,

又是極有學術分量的書。書中隨處可見是那一時代學者共有的嚴謹的治學方法,并不時閃現真

知灼見。他的文化觀、歷史觀,不拘守一家之說,新舊兼容,通達平和,足以給后學者有益的

啟o

----錢伯城

精彩片斷N

i.序言

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本——應該盡可能地

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并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

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

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

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白話

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

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發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

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

15

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兒。可是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

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

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

用不著別的——其實什么都只有一點兒!“國學”這名字,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