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8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逢年過節,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愿意走親戚了,這種現象被概括為一個略顯刺耳的名詞一一“斷親”。“斷
親”的對象不僅包括家族中的旁系長輩,很大一部分也指向年齡、輩分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從儒家
五倫的視角看,這一意義上的“斷親”反映出當代社會中各種倫理角色關系的升降變化。
儒家重視人倫,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構成了五種最為重要的人倫關系,是為五倫。在儒家五倫
中,朋友一倫最為特殊,表現為關系的平等性、選擇性和開放性。傳統五倫中的其他四倫(君臣、父子、
夫婦、兄弟)都具有上下尊卑之分,唯獨朋友一倫建立在平等關系之上,因志同道合而交往,體現自主選
擇,具有雙向對等的互動意義。在古代,朋友一倫往往被視為五倫之末,甚至其進入五倫的合理性也被質
疑。自晚明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自由講學之風的興盛,友倫在儒家五倫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明人
顧大韶認為,朋友一倫“以心相屬”,應置于五倫之首。晚清以來,學者反思儒學傳統之弊病,對君臣、
父子乃至夫婦之倫批評甚力,唯獨對友倫稱贊有加。譚嗣同認為,唯有友倫建立在朋友間自由、平等人格
之基礎上,主張建立“朋友一倫論”,以友倫為核心重建倫理秩序。
現代社會中朋友T倫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其平等性、選擇性、開放性特質,主導了人際關系構建的基本模
式。傳統五倫之中,朋友之倫與兄弟之倫有頗多近似之處,所謂好友如兄弟,而在“斷親”現象中,我們
又看到了一種“兄弟友倫化”的趨勢,即以朋友的標準來重新衡量、定義、選擇同齡同輩的堂(表)兄弟
姐妹關系。在同輩關系中,當今的年輕人更傾向于自主選擇價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單純依賴血緣關系
的綁定。
需要注意的是,“兄弟友倫化”并不意味著否定血緣關系在同輩交往中的意義,也絕非對兄弟姐妹關系的
排斥,而是說它不再是一種決定性、優先性的原則。不少有“斷親”經歷的年輕人也會提到,他們并非排
斥血緣關系,兄弟一倫依然享有天然的人際交往優先性,只不過它不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而是被放置在
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價值觀念等因素的綜合考量之中來取舍。由此可見,從儒家五倫的視角看,同輩親
屬之間的所謂“斷親”,實質上意味著兄弟一倫的友倫化,它既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也體現了儒學發
展的內在走向。
(摘編自顧家寧《傳統:斷裂抑或重構一一年輕人“斷親”的背后》)
材料二:
如果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看待“斷親”,出于理性選擇與交換的目的,個體斷掉的是那些非主觀選擇的、
第1頁,共25頁
一年都未必能見一次面的僅有血緣關系的親戚;親近的是在經濟與情感上都能帶來慰藉的家人,在這樣良
性的親屬關系維系中,雙方都能得到經濟屬性與情感屬性的“報酬”。
根據經典的現代化理論,隨著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相互兼容,家族主義必然會產生個體化轉向。中國傳
統社會盛行家族主義,家族是抵抗自然風險的基礎,家庭是中國人的中心價值,也是世代延續的形式,當
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發生沖突時,通常以家庭利益為重。當代社會的家庭則多是個人利益的相互協調,個
體不再追求統一的大家族利益,而是組建自己的小家庭“過自己的生活”。如同閻云翔在《中國社會的個
體化》中所指出的那樣:“去傳統化、脫嵌、通過書寫自己的人生來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以及無法抗拒
的更加獨立和個人主義的壓力,也同樣發生在中國的個體身上。”這是“社會f個體”指向的個體化描述。
當然,個體化的轉向并不意味著完全去傳統化,家庭傳統親情觀念中溫暖人心的思念、寄托與回望仍舊牽
扯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內心,個體也正是在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的充盈之下,才顯得更為豐滿,“家庭一
個體”指向之間,在社會個體化與家庭親情觀念的雙重作用下,活在自由與決定交織中的我們,才顯得更
有張力。
在家庭內部可以發現,親人間會經常互動,家庭與親屬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雖然二者相互影
響,但由于親屬關系有一定的滯后性,當家庭互動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親屬關系可能還是以之前習慣的方
式繼續存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部分年輕人選擇“斷親”,但年長一代始終難以接受親屬關系
的疏離,因為親屬關系的能動性在他們那里并沒有得以轉換。
從“個體一社會”的指向來看,“斷親”的背后存在著青年對親友關系、職場關系、師生關系等社會關系
網絡的結構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過距離來表現并且通過距離去觀測,人們在記認親屬時不再遵照同
一體系,而是根據利益、親密關系等來確定遠近。親屬關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變成一個可供選擇的體系。
“斷親”體現了個體的理性選擇與傳統親情觀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視角拉遠,社會關系網絡維系的背后,
更是個體性與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之間的博弈。人不僅是一切社交關系的總和,也是恩情與虧欠的乘積。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終究會找到新的親情存在的形式與社交關系,而最舒服的相處狀態永遠是每個人的生
活方式與追求。
(摘編自陳友華等《“斷親”:概念、問題及思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年輕人與同齡同輩的親戚“斷親”,轉而與朋友交往,這是現代社會的趨勢,也是儒家五倫的創新性發
展。B.在現代社會中,教育背景、價值取向等因素正在逐淅取代血綠關系,成為年輕人選擇同伴的主要考
量因素。C.年輕人雖斷掉了一些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但仍會維系在經濟與情感上給雙方都能帶來慰藉的良
性親屬關系。D.年輕人之所以選擇“斷親”,是因為這些親戚不是他們主動選擇的,一年到頭都難見一面,
第2頁,共25頁
缺乏情感基礎。(2)根據材料二,填入如圖序號處的內容最恰當的一項是()
社會、家庭與個人的親屬關系三角形理論框架
A.①理性選擇與交換②傳統親情觀念③距離④相互影響
B.①親情維系的選擇②感性理性選擇③距離④相互疏離
C.①理性選擇與交換②感性理性選擇③維系關系④相互疏離
D.①親情維系的選擇②傳統親情觀念③維系關系④相互影響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朋友之倫與兄弟之倫的地位變化,既與二者有頗多近似之處相關,也與社會發展變遷和文明進步相關。
B.以個體為中心,依據利益、親密關系等來確定與其他親屬關系的遠近,這種關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點。
C.“斷親”讓人們失去了親情、友情,但人們會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追求,建構起新的社會關系網絡。
D.親屬關系的良性維系,在未來可能會更多地建立在興趣愛好、事業追求、價值取向等相近的基礎之上。
3.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斷親”下一個簡要的定義,必須包含斷親的目的、表現及影響等信息。
4.當代年輕人中的“斷親”現象折射出哪些社會變化?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與石竹書
方寸
時已立冬,陽光以及空氣越來越清冷。我縮著脖子在院子里曬衣服,秋風不時攜著落葉經過,我不知道手
和腳哪個更涼。
掛好最后一件衣服,我搓著手準備回屋抱個熱水杯。剛一轉身,瞥見你綻放在一叢冷翠中。三朵,小小的,
冷白色,那么不起眼,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白色中的那抹粉。
第3頁,共25頁
在這百花凋零唯有菊花燦的季節,你居然還在開。不知怎么,看到你,裹了云朵棉的太陽似乎都不那么冷
To
兒時,不知你叫石竹,只見你漫山遍野開放。三角長眉葉,短節小綠梗,粉紅或紫紅色花瓣,一叢叢,一
捧捧,星星點點布在翠綠山坡,煞是亮眼。每次行走山間,我都會采你一把。回家后找個干凈的罐頭瓶子
插進去,一山的清風麗陽就在家里漫延開來。
要說帶你去最多的地方,應是墳瑩。母親的爺爺的墳瑩,應該是我們一起去的第一個墳瑩。
那年我只四五歲,還未上學,跟著母親走在南塘的山路上。母親的腳步很快,我跟得很吃力,腳下的小石
子很調皮,時不時絆我一個趣起。母親并不在意,只是一再催我快點兒。你撒了很多或粉或紫的小花,別
在山坡草發上。有風吹過,你朝我眨眼睛,似是在問我美不美,又像是讓我停下跟你玩。我沒答話,也沒
停留。我雖年幼也知道那天不同往日,母親不是普通地回娘家,我也不是一般地串姥姥門。
母親突然停住腳。我仰頭看她,她四下看草地。“掐一把吧。"她說。我呆愣。“掐一把花。”她這樣說
我才明白。我低頭掃視草地,看著星星點點的你。“一會兒帶到墳上給你太姥爺。"母親又說。
我沒有立刻把你攏在手中,卻想起一件往事。
我握著你跑進屋里,拿起水瓢從甕里舀起半瓢涼水,一飲而盡。我抹一把嘴唇正暢快,一聲斷喝炸響:“就
知道跑!就不能慢慢地?"我一扭頭,撞上太姥爺的雙眼。他躺在炕上,頭朝外,正斜仰頭盯視著我,目
光炯炯。
我忘了當時自己有沒有應答,只記得快速跑了出去。我從小怕他,哪怕他癱瘓在炕只能躺著,尤其屋里沒
有別人時。不光我,我們小孩子都怕他。他在的時候,氣壓總是很低,我們大氣不敢喘,縮在母親或姥姥
身后,恨不得隱身,生怕對上他的目光。母親卻跟他很親近,常回去看他,家里有點兒好吃的都要留給他。
每次回來,太姥爺給她的更多。
太姥爺一向嚴厲,從沒見他笑過,從姥爺、二姥爺、三姥爺到姥姥、姨舅們,誰見了他都是恭肅嚴謹模樣。
后來我才知道,他在村里威望也很高,不論集體還是誰家有難辦的事情,尤其是家族糾紛,都來找他定盤
論斷。我見過幾次那場面,在外面吵得不可開交的人到了太姥爺跟前便斂了容,各自分說。太姥爺正襟端
坐,面無表情,罕言寡語,但凡說出話來,聲調不見怎么高,語速也不見怎么快,卻似乎很有分量,大家
都是一臉信服表情。
上學后學習“德高望重”這個成語時,我一下子想到他。
后來我很快攏你入手,一大捧,我們一起趕路。不知是不是你的花色和香味,勾起山風舞蕩和鳥兒鳴叫,
母親的腳步依然迅疾,卻似乎不再那么沉重。我們沒有進姥姥村,而是從村后直上火山塔,老遠便看到一
撮人聚在半山腰。等各種吃食、香火擺好,母親讓我把你奉上。你的綠,你的紅,你的直節,點亮了整個
墳頭。后來你又點亮了太姥姥、姥爺、小舅舅的墳頭。
第4頁,共25頁
前幾年搬了家,我買了一些你的種子,灑在花圃里。你應該與我懷著同樣的期待,所以盡情釋放著蓬勃的
生命力,把綠意展弄得盎然,把花兒開放得絢爛又芬芳。我常常蹲在你的身旁,凝望你用蔥郁釀就的株秀
華錦。風來你輕搖,綿柔的話語帶著馥郁的甜馨沁入我的心脾。
你說:“又是一年春夏,多好。”陽光烘著后背,暖暖的,似在說好。
“我不是去年的我,你也不是去年的你。我們都不是當年的我們了。"你又說。旁邊一棵新竹搖啊搖,我
沉默。
“那些墳頭,不論年月,只要你還記得,我就去過,他們也就沒有幻滅。向死而生的旅程有長有短,有深
湖淺海,也有云蒸霞蔚,個中滋味可堪品味?其實最終,還是個人滋味個人品,你要先關照好自己。”風
走了,你的芳馥更加濃郁,話也似乎更多了。
我抬眼看了看正午的驕陽,然后低眉垂眼,黑暗中只有一顆閃亮的太陽。“你為何叫石竹?"我問。
“你問我?”一股風打著旋兒從欄桿俯沖下來,被樓墻一逼撲到我臉上,就像你的一聲嗤笑,“我們向來
就是這么生這么長,誰曾給自己起個名字?只有你們人類,見了什么就愛給命個名兒,總想為人所用。擺
弄見過的,探索沒見過的,又嚷嚷保護快要看不見的。”一向平和沉馥的你,此刻竟有些激動,左搖右晃
跟風打起太極。
“稱我為竹,或許因為我的莖稈直立、膨大、有節,葉子又是青綠色,單葉對生,有些倒三角。前面加個
‘石’字,或許因為我一般長在山間坡地,尤其石頭縫里,總是跟巖石為伴吧。你把風團進叢心,掘進土
里,慢慢平靜下來,緩緩地說。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板橋先生吟誦的原來竟是你
不成?可我總是多愁善感,傷春悲秋,親人的離世尤其讓我難煎難熬。
你說得對,只要我記得,他們就還在。我要關照好自己,只管生長,拔節向上。風會帶來他們的消息,陽
光會把他們的能量賦予我,像你一樣開放,芬芳。
(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院里縮手縮腳地晾完衣服準備回屋的瞬間,“我”瞥見一叢冷翠中零星的幾朵石竹,白中帶著些不易
覺察的粉。
B.兒時的“我”雖不知野花叫石竹,卻認真觀察其葉形、梗狀、花色和長勢并采摘回家,表明“我”對石
竹的喜愛。
C.去南塔祭奠太姥爺的路上,“我”被石子絆了一個翹起,母親非但不心疼反而催促“我”快點,表明母
親趕路心切。
第5頁,共25頁
D.石竹告訴“我”,世間萬物向死而生的旅程各有不同,我們只需關照好自己,個人滋味個人品,不必去
理會他人。
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百花凋零唯有菊花燦的秋冬時節,石竹竟然還在開放,此處以襯托的方式,表明石竹具有如菊花般頑
強的生命力。
B.寒風吹過,石竹朝“我”眨眼,問“我”美否,留“我”玩耍,這種人格化的描寫寄托了“我”對石竹
獨特的情感。
C.“我沒有立刻把你攏在手中,卻想起一件往事”,這句話既承接母親讓“我”采摘石竹之事,又引出對
太姥爺的追憶。
D.本文以石竹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敘寫了“我”與石竹相關的人和事,內容充實,情感飽滿,富含深刻
的人生哲理。
7.作者為什么在文末引用鄭板橋的詩歌《竹石》?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8.有人認為文中畫橫線段落游離于本文的主題之外,你認同嗎?請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節選自《周易?系辭》)
材料二:
賢主愈大愈懼,愈強愈恐。凡大者,小鄰國也;強者,勝其敵也。勝其敵則多怨,小鄰國則多患。多患多
怨,國雖強大,惡得不懼?惡得不恐?故賢主于安思危,于達思窮,于得思喪。《周書》曰:“若臨深淵,
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趙襄子遣新稚穆子攻翟,勝老人、中人,使使者來謁之,襄子方食拉飯,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
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于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
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后世。齊荊
吳越,皆嘗勝矣,而卒取亡,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能持勝。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勝者,以術強弱。
(節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有刪改)
第6頁,共25頁
【注】老人、中人:翟國的兩座城池。
材料三: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侍臣日:“平定天下,朕雖有其事,若守之失圖,功業亦復難保。秦始皇初亦生方國
據有四海及末生丕能善守實亙為誠-公等宜念公忘私,則榮名高位,可以亮終其美。”魏征對曰:“臣聞
之,戰勝易,守勝難。陛下深思遠慮,安不忘危,功業既彰,德教復洽,恒以此為政,宗社無由傾敗矣。”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魏征曰:“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
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然不能自知,卿可為朕言之,當以為楷則。”
征對日:“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工下圣德玄遠,居
安思危,便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
(節選自《貞觀政要?卷十?慎終》)
9.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
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秦始皇初A亦平B六國C據有四海D及末E年不能善守F實G可為誡。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危,意為危險,與《赤壁賦》中“正襟危坐而問客日”的“危”意思不同。
B.謁,意為拜見,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生以鄉人子謁余”的“謁”意思相同。
C.克,文中意為能夠,與成語“克勤克儉”“克己奉公”中的“克”意思不同。
D.伏,表示恭敬,與《陳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用法相同。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賢主越強大越恐懼,因為強大是由于侵削鄰國、戰勝敵國,而侵削鄰國、戰勝敵國會招致很多怨恨憎惡,
所以賢主處處小心謹慎。
B.齊荊吳越四國都曾取得過勝利,但最終滅亡,孔子力大能舉起城門門閂,卻未憑借力大使自己聞名,這
些都源于不懂得持勝之道。
C.唐太宗擔心,愛護體恤的百姓沒有得到恰當的安置,自己驕矜放縱、喜怒超過一定限度,以致會失去天
下,所以他常懷憂懼之心。
D.唐太宗認為平定天下后如果君主缺少謀劃,那么功業將難以保全,魏征也認為取勝容易而持勝難,要想
長治久安,必須居安思危。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②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
第7頁,共25頁
13.孔子為什么預言趙氏將會昌盛?請結合材料一、二簡要概括。
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9分。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列各題。
幽州秋日聽王昭儀?琴
汪元量②
瑤池宴罷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遲。
彈到急時聲不亂,曲當終處意尤奇。
雪深沙磺王婿@怨,月滿關山蔡琰⑧悲。
羈客相看默無語,一襟秋思自心知。
【注】①王昭儀,南宋末年宮廷女官,臨安淪陷后被俘往元都。②汪元量,南宋末年詩人,臨安陷落后被
俘往元都。③王端,王昭君,漢元帝時被選入宮,后嫁匈奴。④蔡琰,蔡文姬,漢末為董卓部將所虜,后
嫁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十二年。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王昭儀拂拭琴弦的情景,繁華落幕,她輕撫琴弦,落指遲疑,似有滿腔心事。
B.頷聯直接描寫琴音,從曲中節奏與曲終意境兩個方面,展現了王昭儀彈琴技藝的高超
C.頸聯由琴音聯想到與彈奏者遭遇相似的王、蔡琰,給人以跨越時空、古今同悲之感。
D.尾聯中的“羈客”是詩人自己,“默無語”表現了詩人被琴音觸動而陷入沉默的情態。
15.本詩尾聯與《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都藝術地表現了音樂結束時的場景。
請從意境和手法的角度簡要分析二者異同。
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游樂時要保持理性、節制欲望,做事時要警惕懈怠、善始善終,正如《諫太宗十思疏》
所說:“,。”
(2)小張出國后常用《陳情表》中“,”兩句來自嘲自己孤單、缺少心靈安慰的情形。
(3)“孤城”在古詩詞中常被用來營造蒼涼的意境,如“,”。
五、語言表達:本大題共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斗拱由斗、拱及昂組成,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結構構件,在橫梁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傳遞荷載,使屋
檐出檐更加深遠,同時因其構造精巧、造型美觀而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此外,(),普通民房不能
使用斗拱。
第8頁,共25頁
斗拱的樣式發展和功能演變,既與力學需求、①有關,也與②、建材變化有關。早期,人們將橫梁相互交
叉搭在柱子上,延伸至室外以承托屋檐,解決了大空間產生的力學需求問題一一這便是斗拱的萌芽。后來,
交叉結構逐漸演變成挑梁結構,形成最初的斗拱樣式。唐宋時期,斗拱的形制已經完備,形成了較為規范
的斗拱系列。唐人追求建筑雄壯磅礴的氣勢感,這使得斗拱的樣式碩大且逐漸復雜。不同于唐人審美,宋
人追捧結構構件的小巧秀氣,斗拱開始作為建筑外立面的裝飾性構件,其尺寸逐漸縮小。營造技術的發展
使斗拱既能滿足力學性能的需求,又具有精致感。在唐宋之后,斗拱開始走向弱化結構作用而強調裝飾性
的道路。明清時期,木材作為建材因其自身缺陷在建筑建造中使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木質斗拱較少作為
力學性能構件。清時,梁不再穿插在斗拱中一一斗拱最終喪失掉原來承托屋檐的結構作用而成為裝飾化的
構件。
17.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斗拱也常用于高級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是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的象征物
B.斗拱也是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的象征物,常用于高級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
C.高級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也會使用斗拱,因為它象征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D.高級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象征等級制度,因此也常使用斗拱來作為裝飾物
18.請依據文本第二段的內容,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短語,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
嚴密,每個短語不超過4個字。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傍晚,天空本來晴朗著,可是突然,二
堅不催的鐵甲部隊,頃刻間橫跨天際,占領了東北部的天空。蔭云壓頂,天色黯淡,它們卻還嫌兵力不夠,
繼續增兵。天黑起來,一看,就是大暴雨要來了。果然,我剛把窗子關上,雷聲轟隆隆響起,閃電在云層
中游魚似的穿梭,暴雨已經來了。它們把玻璃窗打得僻啪僻啪響,像是放暴竹。我站在窗前,看了一眼樓
下的農家小院,發現鵝和鴨子都已回棚了,小黑狗也帶著摩跋摩般的狼狽回窩了。只有白狗,站在窗板下,
仿佛一位爆里劈篋的勇士隨時準備出發。
19.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為“一團連著一團的烏云在西南方向出現,它們氣勢宏大,頃刻間橫跨天際,
占領了東北部的天空”,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21.現代漢語中,有一種“反義倒錯”現象,它以詞語(短語)內部相對穩定的結構為依托,通過調整詞語
(短語)內部原有的順序,表現出截然相反的語義。請仿照下面這組示例,另寫兩組詞語(短語),并解
釋語義。
第9頁,共25頁
示例:屢戰屢敗(一蹶不振的精神狀態)
屢敗屢戰(雖屢遭失敗卻從不氣餒不退縮的生命姿態)
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年來,各種搭子在年輕人中盛行,如“飯搭子”“游戲搭子”“運動搭子”等。“搭子”是指年輕人因
共同興趣或共同需求而隨時組合、隨時分開的新型社交關系。有人認為,年輕人可以沒有朋友,但不能沒
有搭子,搭子將會成為朋友的替代品。
你是否同意上述說法?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第10頁,共25頁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C、A、C、
【解析】(1)A.由材料一可知,年輕人并不是完全“與同齡同輩的親戚'斷親',轉而與朋友交往”,且
“兄弟友倫化”才是“現代社會的趨勢”。B.“取代血緣關系”“主要考量因素”錯,材料一最后一段說,
不少年輕人“并非排斥血緣關系”,在選擇同伴時是在多種因素中綜合考量加以取舍的。D.歸因單一,“斷
親”與否不只考慮“情感基礎”,而是根據利益、親密關系等來確定。
故選C。
(2)A.第①處應為“理性選擇與交換”,材料二第1段提到個體的“斷”和“親”都是“出于理性選擇與
交換的目的”,而不是出于“親情維系的選擇”;第②處應為“傳統親情觀念”,第3段“家庭傳統親情
觀念……牽扯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內心”,體現的是家庭對個體的作用,而“感性理性選擇”體現的是個
體對家庭的作用;第③處應為“距離”,第5段闡述“個體一社會”的指向時,強調個體“通過距離來表
現并且通過距離去觀測”,即“根據利益、親密關系等來確定遠近”,而不是單純要“維系關系”;第④
處應為“相互影響”,由第4段述可知,家庭與親屬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它們之間“相互影
響”,而非“相互疏離”。
故選Ao
(3)C.推斷無據。“斷親”未必會讓人失去親情、友情,人們終究會找到新的親情存在的形式與社交關系。
故選C。
(4)結合“如果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看待‘斷親’,出于理性選擇與交換的目的,個體斷掉的是那些非
主觀選擇的、一年都未必能見一次面的僅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從'個體一社會'的指向來看,‘斷親’
的背后存在著青年對親友關系、職場關系、師生關系等社會關系網絡的結構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過
距離來表現并且通過距離去觀測,人們在記認親屬時不再遵照同一體系,而是根據利益、親密關系等來確
定遠近。親屬關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變成一個可供選擇的體系”可知,“斷親”是個體出于理性選擇與
交換目的,更多考慮個人利益,主動疏遠那些非主觀選擇、很少見面的僅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對社會關系
網絡進行結構性重塑,使親屬關系變成一個可供選擇的體系的一種社會現象。
(5)①各種倫理角色關系發生變化。結合“我們又看到了一種‘兄弟友倫化'的趨勢,即以朋友的標準來
重新衡量、定義、選擇同齡同輩的堂(表)兄弟姐妹關系。在同輩關系中,當今的年輕人更傾向于自主選
擇價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單純依賴血緣關系的綁定”可知,“兄弟友倫化”傾向明顯,血緣關系不再
是唯一考慮的因素,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價值取向相似的同伴。②家族主義產生個體化轉向。結合“根據
經典的現代化理論,隨著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相互兼容,家族主義必然會產生個體化轉向”可知,年輕
第H頁,共25頁
人不再追求統一的大家族利益,更加注重個人利益的相互協調,彰顯個性與獨立。③社會關系發生結構性
重塑。結合“重塑的背后,是通過距離來表現并且通過距離去觀測,人們在記認親屬時不再遵照同一體系,
而是根據利益、親密關系等來確定遠近。親屬關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變成一個可供選擇的體系”可知,
在個體性與傳統文化環境的博弈中,年輕人重構親友關系、職場關系、師生關系等社會關系網絡,重新找
尋新的親情存在的形式與社交關系。
答案:
(1)C
(2)A
(3)C
(4)“斷親”是個體出于理性選擇與交換目的,更多考慮個人利益,主動疏遠那些非主觀選擇、很少見面
的僅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對社會關系網絡進行結構性重塑,使親屬關系變成一個可供選擇的體系的一種社
會現象。
(5)①各種倫理角色關系發生變化。“兄弟友倫化”傾向明顯,血緣關系不再是唯一考慮的因素,年輕人
更傾向于選擇價值取向相似的同伴。②家族主義產生個體化轉向。年輕人不再追求統一的大家族利益,更
加注重個人利益的相互協調,彰顯個性與獨立。③社會關系發生結構性重塑。在個體性與傳統文化環境的
博弈中,年輕人重構親友關系、職場關系、師生關系等社會關系網絡,重新找尋新的親情存在的形式與社
交關系。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
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
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本內容及圖文轉換的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
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
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3)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
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4)本題考查下定義的能力。這類題首先要找到種差和屬概念,然后根據被定義對象來辨別,突出被定義
項的性質和特征,然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
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
第12頁,共25頁
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閱讀社會科學類非連續性復合文本,首先,應梳理文本的結構,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幾部分組成;其次,
要根據材料的出處,從標題要素入手,整體把握各則材料的大致內容;最后,聚焦圖表中的數據、報告中
的結論、評論中的觀點等關鍵信息,多元組合,整體把握非連續性文本的核心要義。有些文段沒有明顯中
心句,必須對幾個互有關聯的句子進行意義整合,進而明確文本的主要觀點。
5?8.【答案】D、D、、
【解析】(1)A.對應原文“我縮著脖子在院子里曬衣服……瞥見你綻放在一叢冷翠中。三朵,小小的,冷
白色,那么不起眼,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白色中的那抹粉”,該選項理解分析正確。
B.從原文“兒時,不知你叫石竹……我都會采你把。回家后找個干凈的罐頭瓶子插進去”,能看出“我”
對石竹葉形、梗狀、花色和長勢的觀察以及采摘行為,表明“我”對石竹的喜愛,該選項正確。
C.依據原文“跟著母親走在南塘的山路上。母親的腳步很快,我跟得很吃力,腳下的小石子很調皮,時不
時絆我一個翹起。母親并不在意,只是一再催我快點兒”,可知母親趕路心切,該選項正確。
D.原文說“你要先關照好自己”,只是強調要先關注自身,并沒有“不必去理會他人”的意思,該選項理
解錯誤。
故選D。
(2)D.文章并不是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來敘寫的。文章開頭先寫當下立冬時節的情景,這是現實時間;然后
回憶兒時四五歲還未上學時跟著母親去墳瑩以及與太姥爺相關的往事,這是過去的時間;之后又回到現實,
寫前幾年搬家后的事情,接著又有當下與石竹的對話等。文章在現實與回憶之間切換,并不是單一的時間
先后順序,而是采用了插敘的手法,將過去的回憶穿插在現實的敘述中。所以“按照時間順序敘寫了‘我‘
與石竹相關的人和事”這一說法錯誤,D不正確。
故選D。
(3)石竹”一般長在山間坡地,尤其石頭縫里,總是跟巖石為伴”,與鄭板橋詩中“立根原在破巖中”的
石中竹生長環境相似,都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生長,所以引用此詩能謳歌石竹頑強堅韌的精神。文中“可我
總是多愁善感,傷春悲秋,親人的離世尤其讓我難煎難熬”表明“我”面對親人離世的痛苦,而石竹讓“我”
要關照好自己,只管生長,引用此詩表明“我”希望從石竹身上汲取如詩中竹子般堅韌的精神力量,直面
親人的離世。引用鄭板橋的詩歌,豐富了文章內涵,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蘊,提升了文學性。
(4)示例一(認同):從文章整體來看,文章圍繞石竹展開,石竹承載著“我”個人的成長記憶,如兒時
采摘石竹、帶著石竹去墳瑩等,以及“我”從石竹身上獲得的生命感悟,如要關照好自己、只管生長等,
這是文章主要表達的內容。畫橫線段落“我們向來就是這么生這么長,誰曾給自己起個名字?只有你們人
類,見了什么就愛給命個名兒,總想為人所用。擺弄見過的,探索沒見過的,又嚷嚷保護快要看不見的”
第13頁,共25頁
是借石竹的口吻表現人類對自身行為的反思,與“我”個人的成長記憶和生命感悟關聯不大。這種反思內
容在文中顯得比較突兀,分散了文章圍繞石竹所承載的“我”個人情感和感悟的核心表達,偏離了文章的
主題。
示例二(不認同):文章不僅僅是展現石竹所承載的“我”個人的成長記憶和生命感悟,從石竹的話語以
及“我”與石竹的交流中,還蘊含著對生命、自然以及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探索。畫橫線段落借石竹的口
吻對人類肆意命名、隨意擺弄和總想探索萬物等行為進行反思,是對文章主題的進一步拓展。這種反思將
“我”與石竹的情感聯系進一步延伸,從個人層面上升到對人與自然萬物關系的探討,表達了對克服人類
中心主義的思考,深化了作品關于生命、自然和人類的主題,所以并不游離于主題之外。
答案:
(1)D
(2)D
(3)石竹與板橋先生筆下的石中竹一樣都頑強地生長在惡劣環境中,引用此詩的用意是:①謳歌石竹頑強
堅韌的精神;②表明“我”希望從石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直面親人的離世;③豐富文章內涵,使文章富
有文化底蘊。
(4)【示例一】認同。①本文展現的是石竹所承載的“我”個人的成長記憶和生命感悟;②本段是借石竹
的口吻表現人類對肆意命名、隨意擺弄和總想探索萬物等行為的自我反思;③這種反思分散了文章的核心
表達,偏離了文章的主題。
【示例二】不認同。①本文不僅展現石竹所承載的“我”個人的成長記憶和生命感悟,更是通過石竹來探
索生命、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存在意義;②本段是借石竹的口吻表現人類對肆意命名、隨意擺弄和總想探
索萬物等行為的自我反思。③這種反思是將個人與石竹的情感聯系拓展到人與自然萬物關系的探討,表達
了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深刻思考,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
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對小說整體通讀后,針對每個選項作出正確
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結尾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該內容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說的人物、
情節、主題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畫線句子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結合畫線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語境從內容、手
法、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賞析。
第14頁,共25頁
文學作品鑒賞人物形象,一般有三個途徑:一是根據人物描寫分析(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行
為描寫),二是聯系情節背景(即將某段人物描寫放到情節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聯系人生經驗(只有調
動自己已有生活儲備才能從人物描寫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9?13.【答案】C、B、、、
【解析】(1)“六國”為“平”的賓語,其后斷句;“四海”為“據有”的賓語,其后斷句;“善守”為
謂語,其后賓語省略,其后斷句。故在CDF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秦始皇當初也曾平定六國,據有四海,
到了晚年卻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實在值得引以為誡。
故選:CDFo
(2)C.“意思不同”錯。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克:能夠/克制自己的
私心,一心為公。克:約束。
故選:Co
(3)B.“卻未憑借力大使自己聞名,這些都源于不懂得持勝之道”錯,原文是說孔子力大能舉起城門門閂,
卻不肯以力氣大聞名天下,是因為他懂得持勝之道。
故選:Bo
(4)①治:太平,安定;保:保全。句子翻譯為:因此君子應該在國家安定的時候不忘危險,存在的時候
不忘滅亡,太平的時候不忘動亂,憑借這些才能使自身平安、使國家得到保全。
②節:節制;失所:失去安身之處。句子翻譯為:賢良的人能夠節制感情欲望,不讓它們超過限度;愚昧
的人放縱感情欲望,大都導致失去安身之處。
(5)材料一“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孔子認為君子
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全自己,使國家長治久安。
材料二“趙襄子遣新稚穆子攻翟,勝老人、中人,使使者來謁之,襄子方食拉飯,有憂色。左右曰:'一
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
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于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趙襄子在取得勝利后,不僅沒
有沾沾自喜,而且心懷憂懼,擔心趙氏德行不夠,將會招致禍患,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現。
因此,孔子預言趙氏將會昌盛。
答案:
(1)CDF
(2)C
(3)B
第15頁,共25頁
(4)①因此君子應該在國家安定的時候不忘危險,存在的時候不忘滅亡,太平的時候不忘動亂,憑借這些
才能使自身平安、使國家得到保全。
②賢良的人能夠節制感情欲望,不讓它們超過限度;愚昧的人放縱感情欲望,大都導致失去安身之處。
(5)孔子認為君子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全自己,使國家長治久安。趙襄子在取得勝利后,不僅沒有沾沾
自喜,而且心懷憂懼,擔心趙氏德行不夠,將會招致禍患,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現。因此,孔子預言趙氏
將會昌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說:“凡是傾危的,都是因為曾經逸樂安居其位的;凡是滅亡的,都是因為曾經自以為長保生存的;
凡是敗亂的,都是因為曾經自恃天下太平的。所以君子應該在國家安定的時候不能忘記危險,存在的時候
不能忘記滅亡,太平的時候不能忘記動亂,只有憑借這些才能夠使自身平安、使國家得到保全。”
(節選自《周易?系辭》)
材料二:
賢明的君主,土地越廣大越感到恐懼,力量越強盛越感到害怕。凡土地廣大的,都是侵削鄰國的結果;
力量強盛的,都是戰勝敵國的結果。戰勝敵國,就會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鄰國,就會招致很多憎惡。憎惡
你的多了,怨恨你的多了,國家雖然強大,怎么能不恐懼?怎么能不害怕?所以賢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時候
就想到危險,在顯赫的時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時候就想到有所失。《周書》上說:“就像面臨深淵
一樣,就像腳踩薄冰一樣。”這是說做事情要小心謹慎。
趙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國,攻下了老人、中人兩座城池。新稚穆子派使者回來報告襄子,襄子正在吃
技成團的飯,聽了以后,臉上現出憂愁的神色。身邊的人說:“一下子攻下兩座城,這是人們感到高興的
事,現在您卻憂愁,這是為什么呢?”襄子說:“長江黃河漲水,不超過三天就會退落,狂風暴雨,在中
午也只是短暫的存在。現在我們趙氏沒有蓄積盛德,一下子攻下兩座城,恐怕我就要滅亡了!”孔子聽到
這件事以后說:“趙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憂慮是走向昌盛的原因,得意是導致滅亡的原因。取得勝利不是困難的事,保持住勝利才是困難的事。
賢明的君主依照這種認識,保持住勝利,所以他的福分能傳到子孫后代。齊國、楚國、吳國、越國,都曾
經勝利過,可是最終都遭到了滅亡,這是因為它們不懂得如何保持勝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勝
利。孔子力氣那樣大,能舉起國都城門的門閂,卻不肯以力氣大聞名天下。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輸般
折服,卻不肯以善于用兵被人知曉。善于保持勝利的人,能有辦法使弱小變成強大。
第16頁,共25頁
(節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有刪改)
材料三:
貞觀十四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平定天下,我雖然做到了,如果守天下時政策失誤,功業仍然難
以保持。秦始皇當初也曾平定六國,據有四海,到了晚年卻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實在值得引以為誡。
你們應當想著國家,忘掉私利,那么榮耀的名聲和崇高的爵位,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魏征回答說:
“臣聽說,奪取勝利容易,保持勝利困難。陛下深謀遠慮,居安思危,功業已很顯著,道德教化又和諧融
洽,長期這樣處理政事,國家就沒有理由傾覆敗亡。"貞觀十六年,太宗問魏征說:“我觀察近古帝王,
有傳帝位至十代的,也有傳位一代兩代的,也有自己取得又自己失去的。我之所以經常感到憂慮恐懼,有
時是因為擔心愛護體恤百姓沒有使他們得到恰當的安置,有時是因為擔心心里產生驕矜放縱的念頭,高興
和憤怒超過正常的限度。然而我不能自己察覺得到,你可以為我指出來,我一定把它當作行動的準則。”
魏征回答說:“嗜、欲、喜、怒的情感,賢良的人和愚昧的人都一樣。賢良的人能夠節制感情欲望,不讓
它超過限度;愚昧的人放縱感情欲望,大都導致失去安身之處。陛下圣明,深謀遠慮,居安思危,希望陛
下經常能夠自我克制,以保全善終的美德,那么千秋萬代的基業就有了依靠。”
(節選自《貞觀政要?卷十?慎終》)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重點考查一詞多義。考生要根據課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
確認詞義。
(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
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
“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
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
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冊U: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
略去。
第17頁,共25頁
4.換: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一一串意一一順句。注: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
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14?15.【答案】D、
【解析】(1)A.“瑤池宴罷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遲”,“瑤池宴罷”暗示南宋王朝的覆滅,繁華不再,
“拂拭朱弦”“落指遲”生動地描繪出王昭儀輕撫琴弦,卻又似有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落指遲疑,滿
腔心事盡在其中,該項理解正確。
B.“彈到急時聲不亂,曲當終處意尤奇”,“彈到急時”寫琴音節奏之急促,而“聲不亂”體現出王昭儀
在彈奏節奏急促時依然能夠把控得當,“曲當終處意尤奇”則是從曲終時的意境來寫,展現出其琴藝的高
超,該項分析正確。
C.“雪深沙磺王端怨,月滿關山蔡琰悲”,詩人由王昭儀的琴音聯想到了王昭君遠嫁匈奴的哀怨以及蔡文
姬流落匈奴的悲苦,而王昭儀同樣是國破家亡后被俘往元都,與她們有著相似的遭遇,給人一種跨越時空,
古今同悲的感覺,該項理解無誤。
D.“羈客相看默無語”中的“羈客”不只是詩人自己,還包括與詩人一樣被俘的人,他們都被王昭儀的琴
音觸動,陷入沉默,該項理解不準確。
故選D。
(2)相同點
意境方面:都營造出了一種靜謐、深沉、含蓄的意境。本詩“羈客相看默無語,一襟秋思自心知”,描繪
出羈客們在聽完琴音后默默無語,各自心懷秋思的場景,整個氛圍寂靜而又充滿愁緒。《琵琶行》“東船
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通過描寫東船西舫的人們都悄然無聲,只有江心的秋月泛著白光,營造
出一種靜謐、空靈且帶有淡淡憂傷的氛圍。
手法方面:都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本詩通過“羈客相看默無語”,以羈客們聽琴后的沉默來側面烘托
王昭儀琴音的感染力,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言說。《琵琶行》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借周圍聽眾的安靜
無聲,側面烘托出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琴音令人陶醉。
不同點
意境方面:本詩“一襟秋思自心知”更側重于表現羈客們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愁、亡國之痛,這種愁緒是內
斂而深沉的,更多的是一種家國之思與個人命運的感慨交織。《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營造出的是
一種空靈、冷寂的氛圍,更多的是給人一種對琵琶女高超技藝的驚嘆以及對琵琶曲中情感的回味,側重于
對音樂本身所營造氛圍的感受。
第18頁,共25頁
手法方面:《琵琶行》除了側面烘托,還運用了環境描寫,“江心秋月白”通過描寫江面上空的秋月,以
景結情,將琵琶曲結束后的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郁。而本詩主要是通過對羈客們神態和心理的描寫來表現音
樂結束后的場景,沒有典型的環境描寫。
故答案為:意境方面一一同:本詩尾聯與白詩這兩句都營造了靜謐的意境。異:汪詩尾聯靜中含悲,著力
突出的是羈客的悲愁;白詩兩句則寧靜幽遠,著重表現的是對琵琶女高超技藝的贊美。
手法方面一一同:在描寫手法上,汪詩“默無語”與白詩“悄無言”都通過聽眾感受來側面表現音樂的感
染力。異:在抒情方式上,汪詩“一襟秋思自心知”直抒胸臆,抒發羈客由琴音引發的悲愁;白詩“唯見
江心秋月白”則間接抒情,通過靜謐的江心秋月表達了對琵琶女高超技藝的贊美。
答案:
(1)D
(2)意境方面一一同:本詩尾聯與白詩這兩句都營造了靜謐的意境。異:汪詩尾聯靜中含悲,著力突出的
是羈客的悲愁;白詩兩句則寧靜幽遠,著重表現的是對琵琶女高超技藝的贊美。
手法方面一一同:在描寫手法上,汪詩“默無語”與白詩“悄無言”都通過聽眾感受來側面表現音樂的感
染力。異:在抒情方式上,汪詩“一襟秋思自心知”直抒胸臆,抒發羈客由琴音引發的悲愁;白詩“唯見
江心秋月白”則間接抒情,通過靜謐的江心秋月表達了對琵琶女高超技藝的贊美。
譯文
瑤池里的宴會結束了,夜已經很深了啊,(王昭儀)輕輕拂拭著朱紅色的琴弦,落指遲緩。
彈奏到節奏急促的時候,聲音卻并不雜亂,樂曲到終了之處,意韻尤其奇妙。
那琴音就像雪深沙磺中王昭君的哀怨,又像月滿關山時蔡文姬的悲嘆。
羈旅的客人們相互看著,默默無語,心中的那一抹秋思只有自己知道。
賞析
整體主題情感:這首詩通過描寫王昭儀彈琴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及其他羈客們的亡國之痛與思鄉之情,
借琴音傳達出對歷史上那些命運坎坷的女子的同情,同時也寄寓了自身的身世之感,全詩充滿了深沉的悲
嘆和無奈。
各聯賞析
首聯:“瑤池宴罷夜何其”,“瑤池宴罷”用神話中瑤池宴會結束來象征南宋王朝的覆滅,曾經的繁華
如同宴會散場,只留下無盡的落寞。“夜何其”則強化了這種夜深人靜時的孤寂氛圍。“拂拭朱弦落指遲”,
第19頁,共25頁
細膩地刻畫了王昭儀準備彈琴時的動作和神態,“拂拭”表現出她對琴的珍視,“落指遲”則生動地傳達
出她內心的遲疑、沉重,暗示著她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悲傷、凝重的基
調。
頷聯:“彈到急時聲不亂”,從正面描寫琴音,當彈奏到節奏急促之處,王昭儀依然能夠把控自如,琴
音有條不紊,顯示出她高超的彈琴技藝。”曲當終處意尤奇”,樂曲終了時的意韻更是奇妙,給人留下了
無盡的回味空間,讓人感受到琴音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內涵,這兩句直接表現了王昭儀琴藝的精湛。
頸聯:“雪深沙磺王端怨,月滿關山蔡琰悲”,詩人巧妙地運用了王昭君和蔡文姬的典故。王昭君遠嫁
匈奴,在雪深沙磺的塞外滿懷哀怨;蔡文姬流落匈奴,在月滿關山的異鄉充滿悲愁。王昭儀與她們一樣,
都是在亂世中身不由己,命運坎坷,詩人以她們的哀怨和悲愁來類比王昭儀的心境,將歷史與現實相融合,
拓展了詩歌的意境,強化了那種深沉的悲哀。
尾聯:“羈客相看默無語”,描寫了包括詩人在內的羈客們聽琴后的反應,大家相互對視,卻都默默無
言,此時無聲勝有聲,琴音已經深深觸動了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沉浸在無盡的愁緒中,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一襟秋思自心知”,點明了羈客們心中都懷著濃濃的秋思,這種秋思既有對故鄉的思念,也有對故國的
眷戀,還有對自身命運的感慨,而這一切都只能自己心知肚明,更增添了一種孤獨、落寞和無奈的情感氛
圍。
藝術特色
借典抒情:運用王昭君和蔡文姬的典故,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涵,而且將王昭儀的命運與歷史上的兩位
女子相聯系,使詩歌的情感更具深度和廣度,表達了對所有在亂世中遭受苦難的女子的同情,也含蓄地抒
發了詩人自己的亡國之痛。
側面烘托:通過描寫羈客們聽琴后的“相看默無語”,從側面烘托出王昭儀琴音的感染力,它能夠讓聽
眾沉浸其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無需多言,便能感受到琴音中所蘊含的深情。
情景交融:詩歌中既有對彈琴場景的描寫,又有對琴音所營造氛圍的渲染,還有對羈客們內心感受的刻
畫,將景、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凝重、哀傷的藝術氛圍,使讀者能夠深刻地感
受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藝術手法的分析能力。考查對詩歌文本中具體語句所描繪情景、表達
情感等內容的準確理解,要求判斷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通過對詩歌整體內容和關鍵語句的分
析,把握詩人及詩中人物的情感。
(2)本題考查對詩歌中特定語句所營造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要求能夠準確分析出不同詩歌在意境上的
特點和差異,重點考查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識別、理解和比較,如側面烘托、環境描寫等手法在不同詩歌中
的運用及效果。
第20頁,共25頁
仔細研讀文本:逐字逐句理解詩歌內容,注意詩歌中的意象、典故、關鍵詞等。
分析選項細節:將選項內容與詩歌原文仔細比對,注意選項中對詩歌內容、手法、情感等方面的解讀是否
準確,有無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問題。
結合背景知識: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詩人及詩中人物的經歷等,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詩歌。
16.【答案】【小題1】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小題2】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小題3]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解析】故答案為:
(1)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重點字: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棉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船舶水上求生與逃生技術考核試卷
- 《睡眠障礙的影響與對策》課件
- 2025年防眩光太陽鏡項目建議書
- 學生資助誠信教育體系構建
- 節能建筑生態景觀施工技術考核試卷
- 《STEAMI-診療指南》課件
- 纖維增強合成材料的制造與應用考核試卷
- 《亞太財務報告》課件
- 室內設計材料匯報
- 房屋外立面改造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商品房交房驗收項目表格
- TSG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 TSG G7002-2015
- 中小學文言文閱讀詳解基礎篇 56:《齊人攫金》
- 第十五屆運動會場館醫療保障工作方案
- 崗位風險辨識及風險辨識結果、風險控制措施培訓記錄
- 淺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 印染廠染色車間操作手冊培訓教材
- 《學弈》優質課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國際金融》
- 貴州版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下冊-教學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