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明朝的統治 課件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1頁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 課件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2頁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 課件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3頁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 課件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4頁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 課件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逸堂課】新課導入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討飯1347年-1352年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撞鐘1352年-1368年造反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大家知道他是誰么?

我是沒飯吃才來當和尚。世之寒微有能過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極也!小子,你是在模仿我嗎?誰能想到曾一個吃不飽飯的和尚,最后居然做了皇帝呢?1、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明朝強化皇權的基本內容,辯證分析其所帶來的利與弊。(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2、了解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認識到其脫離實際、禁錮思想的弊端。(歷史解釋)3、了解明朝的民族關系,知道明朝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發展作出的歷史貢獻。(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學習目標壹明朝的建立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明史·太祖本紀》這種狀況最終導致了什么后果?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結合朱元璋的人生經歷概括元朝末年的社會狀況。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哀哉可憐。——《醉太平小令》(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2)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爆發農民起義,很快發展到江淮地區,出現了多支反元隊伍。其中,朱元璋領導的隊伍逐步強大,先是消滅南方群雄,然后向北進軍。(3)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災肆虐,瘟疫流行。元末農民起義形勢圖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2、明朝建立一、明朝的建立(1)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他就是明太祖。(2)元朝的滅亡:隨后,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明朝建立在前,元朝結束統治在后。觀看視頻,了解朱元璋的一生2、明朝建立一、明朝的建立0102避敵鋒芒,積蓄力量,后發制人。分化瓦解、攻心為上。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諭中原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小組討論】元末群雄逐鹿,為何出身貧寒的朱元璋能夠問鼎天下?2、明朝建立一、明朝的建立(1)建文帝即位: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繼位,采取“削藩”政策。(2)朱棣奪位: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遷都北京。朱棣像3、建文帝即位與朱棣奪位一、明朝的建立帝是謚號,宗是廟號。有功稱祖,有德稱宗。

1398年1402年1424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傳位太孫朱允炆增強皇族勢力,鞏固新政權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帝繼位,采取“削藩”政策明成祖朱棣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遷都北京一、明朝的建立

一、明朝的建立貳強化皇權材料一: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元史·百官志》地方分權朝臣權力過大根據材料思考,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鞏固統治強化皇權材料二:元朝丞相“掌軍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元史·百官志》二、強化皇權1、原因2、目的(1)在中央①明太祖廢除丞相,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權,使其直接向皇帝負責。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皇明祖訓·祖訓首章》二、強化皇權3、措施(1)在中央②為分散兵權,明太祖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明太祖創建衛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軍事指揮權。洪武二十六年將全國定為17個都司、3個行都司、1個留守司、329個內外衛、65個千戶所。二、強化皇權3、措施(1)在中央③明太祖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偵察、緝捕、刑獄諸事。后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明憲宗成立西廠。這幾個機構合稱“廠衛”,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錦衣衛,設立于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前身是儀鸞司。以官制完備為標志,錦衣衛的職權在明憲宗成化年間基本發展成熟,緝捕讞獄及城市管理是錦衣衛堂官的首要職掌,侍衛皇帝則居次要地位。北鎮撫司官專理詔獄,錦衣衛各司房處理的案件以京師地區一般犯罪居多。錦衣衛木印二、強化皇權3、措施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名譽權等。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有利于皇帝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加強了君權,對維護中央集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特務統治使得臣民們終日誠惶誠恐,唯命是從,凡事按部就班,不求進取;同時,這種做法也使法律受到嚴重破壞,司法機構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聯系現實,根據你們所了解的法律知識,你們認為特務機構錦衣衛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權利?對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二、強化皇權歷史與現實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稗史匯編》

秦代到明代丞相制度的演變秦始皇獨相(坐)宋朝群相(站)明太祖廢相(跪)二、強化皇權“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

——吳晗《朱元璋》由坐到站再到跪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歷史解釋】根據材料說一說官員上朝禮儀發生的變化,并歸納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二、強化皇權明太祖廢除丞相后,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務,即使日理萬機也難以應付,建立新的中央輔政體制勢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員到宮城內的文淵閣供職,協助皇帝批閱文件,提供咨詢,故稱內閣。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內閣權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權勢居首的大學士被稱為首輔,雖無丞相之名,卻行丞相之權。二、強化皇權相關史事(2)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明太祖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二、強化皇權3、措施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獄)都指揮使司(軍政)地方利?弊?明太祖對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權力的分散與制衡。通過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員專權,從而加強皇權。(2)在地方

②明太祖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明史》二、強化皇權3、措施朱元璋朱標朱允炆朱棣“削藩”靖難之役二、強化皇權4、明朝官制的特點、作用及保障特點:中央和地方各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保障:在實現大權獨攬后,明太祖立下“祖制”,明確規定子孫不得改變他的做法。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朱元璋借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勛。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等人,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1390年,李善長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余人。叁科舉考試的變化三、科舉考試的變化1、科舉考試的變化科舉考試內容格式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出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明朝科舉考試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以及文意,都有嚴格規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易經》《尚書》《禮記》《春秋》尊孔崇儒八股取士三、科舉考試的變化

童生到府州縣參加童試合格者入州府縣就讀生員(秀才)到省城參加鄉試所取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舉人到京城參加會試所取第一名叫會元貢士參加殿試進士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知識拓展三、科舉考試的變化2、“八股文”的危害八股文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流弊日益嚴重。材料二: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嚴復《救亡決論》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顧炎武

材料一:“如果僅從考試制度來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試的辦法,是考試規范化的結果,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于以后的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材料三:年代世界主要科技中國占百分比漢代45(件)2862﹪隋唐45(件)3271﹪宋元67(件)3857﹪明清472(件)194﹪積極:①標準化、規范化的考試制度對以后有借鑒意義;②強化皇權,加強了君主專制消極:①禁錮了人們的思想②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三、科舉考試的變化閱讀材料,總結八股取士帶來的影響。三、科舉考試的變化唐朝隋朝宋朝明朝隋煬帝設進士科,正式確立科舉制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宋代嚴格科舉考試程序,大幅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完善確立發展僵化回顧所學知識將科舉制發展歷程補充完整。八股取士歷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秦: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明朝:八股取士肆民族關系四、民族關系1、與東北女真等部的關系目的:為加強對東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措施: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設奴兒干都司。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視。結果: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庫頁島,在明朝前期就已納入有效管理。明朝形勢圖(1433年)四、民族關系(1)戰: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與明朝時有戰爭。(2)和: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王,并達成通負貢和互市的協議。因這年是隆慶五年,史稱“隆慶和議”。(3)影響:它結束了明朝與蒙古約200年的敵對狀態。此后明朝與蒙古之間很少爆發大規模戰爭。2、與北方蒙古各部的關系明太祖北伐,攻占元大都。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蒙古。明初:征討為主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朝元氣大傷。明朝修筑長城,建立九邊防御體系。通過封貢、通貢、互市等方式與蒙古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明中期:防御為主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開放邊境互市。蒙古承諾不再南下侵擾明朝邊境。隆慶和議:和平共處維護了明朝的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邊境貿易和經濟發展。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意義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廢除殉葬制度《大明律》

朱元璋稱吳王時,著手制訂法律。朱元璋和臣屬以唐朝法律為藍本,逐條討論,反復修改,1397年才正式頒行《大明律》。《大明律》的刑名包括笞、杖、徒、流、死,此外還有凌遲和充軍等。《大明律》將反對朝廷的各種行為定為“謀反”“謀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則處刑,不予赦免。明律還設有“奸黨”條,以懲治大臣結黨。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趨腐朽,宦官專權,廠衛橫行,《大明律》備受破壞。四、民族關系相關史事取消行中書省,設“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