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
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2025北京東城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愚讀《史記?商君列傳》,觀其改法定令,變更秦國之風俗,誅秦民之議令者以數千人,而后法令大
行,未嘗不壯其勇可有決也。嗟夫,世俗之不可與學始,而可與樂終。使天下之人各陳其所知,而守其所
學,以議天子之事,則事將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觀三代之書,至其將有以所曲世俗之際,則其號?告諭天下者,常丁寧激切亶費而不倦,務使
天下盡知其君之心,而又從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為如此,而后從事。其言回曲宛轉,譬如十勺
自相議論而詰其是非者。愚始讀而疑之,以為近于濡滯迂遠而無決。然其使天下樂從,而無龜勉不得已之
意;其事既發,而無紛紜異同之論。此如王者之意也。故常以為當堯舜之時,其君臣相得之心,歡樂而無
間,雖其有所相是非論辨,以求曲直之當,亦無足怪者。及至湯武征伐之際,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
意,以明曉天下,此又其勢然也。惟其天下既安,君民之勢闊遠而不同,天子有所欲為,而其匹夫匹婦私
有異論于天下,齒且聒其上之畫策,令之西莫肯聽。當此之時,刑驅而勢脅之,天下夫誰敢不聽從?而其上
之人,優游而徐譬之,使之信之而后從。此非王者之心,誰能處而待之而不倦歟?蓋盤庚之遷,天下皆咨
嗟而不悅。盤庚為之稱其先王盛德明圣,而猶五遷,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斷棄汝命。既又恐其
不從也,則又曰:“汝罔暨余同心,我先后將降汝罪疾,乃祖先父亦將告我高后日:‘作大戮于朕孫。蓋
其所以開其不悟之心,而諭之以其號?當然者,如此其詳也。
若夫商君則不然,以為要使汝獲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為,故無所求于眾人之論,而亦無以告諭于
天下,然其事亦終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論,以為三代之治柔懦不決,然此乃王霸之所以為異者也。夫三代
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竺,而其議及于百姓,以觀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聽,則又反覆而
諭之,以窮極其說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親而愛之。嗚呼,此王霸之所為不同也哉!
(取材于蘇轍《欒城集》)
1.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俗之不可與虐始慮:擔憂
B.將有以夢拂世俗矯拂:矯正
C.譬如干人平人:普通人
D.故天下有敢故:變故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未嘗不壯其勇則有決也令之耐莫肯聽
B.則其所以告諭天下者而諭之以其折藝當然者
C.此則王者之意也則又反覆而諭之
D.匹夫匹婦私有異論于天下故無所求于眾人之論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思確的一項是()
A.事將有格而不得成者。
事情將有受阻而不能成功的情況。
B.路其上之國策。
反對國家的政策。
C.汝罔暨余同心。
你們不與我同心。。
D.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
因為不忍心愚弄百姓并欺騙他們。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亞頌的一項是()
A.堯舜時期,君臣之間雖然不乏爭論,但彼此的關系仍然親密和諧。
B.湯武在征伐前反復申明理由,是特定形勢下贏得民心的有效做法。
C.盤庚用警告的方式逼迫百姓接受遷都,這與商鞅的做法如出一轍。
D.后世之人以為三代君王治理國家缺乏決斷,作者也曾經這樣認為。
5.請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簡述作者對商鞅做法的認識過程。
(2025北京西城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
季子三以國讓口]而《春秋》褒之,余有惑焉。夫國之大經,實在擇嗣。王者慎德W不逮,故以賢則
廢年,以義則廢卜,以君命則廢禮。季子之讓,是狗名也。且使爭端興于上替,禍機作于內室。遂錯命于
子光咒覆師于夫差,二代而吳滅。多李子之閑達博物,慕義無窮,向使當壽夢之眷命,接馀昧之絕統,
必能光啟周道,以霸荊蠻。則大業用康,多難不作。
嗚呼!全身不顧其業,專讓不奪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節,善自牧矣,謂先君何?與其觀變周
樂,曷若以蕭墻為心,社稷是恤。則獨守純白,是潔己而遺國也。吳之覆亡,君實階禍。
(取材于唐?獨孤及《吳季子札論》)
(二)
以季札之明且智,豈不知吳國以季子則存,以諸樊則亡?豈不知能保其先人之國則為孝,覆絕其先
人之祀則為不孝?蓋以謂父與子,天下本大親也;兄與弟,天下之大倫也。周室既衰,諸侯篡奪,弟殺其
兄,子弒其父,無國無之。且大懼后世不知有父子之親、兄弟之愛,皆以謂子得以篡其父,弟得以奪其
兄,則親愛滅矣。噫!季札非茍讓也,存萬代父子兄弟之親也。且非季札,則后世弒父繼踵矣。
吁!眾人徒知廢先君之命非孝,滅其國不仁,獨不知奉先君以為孝,孝之末也;全一國以為仁,仁
之小也。與其奉先君已沒之命,孰若存先王大中之教!與其全一國將墜之學,孰若救萬世篡弒之禍!嗚
呼!季札之意遠哉!
(取材于宋?石介《季札論》)
(三)
季子始而父立之,于次為幼,辭而不立,是蓋?天倫為重,未為過也。及馀昧卒而復立季子,則父
兄之情亦至矣,群公子之賢不肖亦明矣。以季子之賢,嗣位君吳,以成父兄之志,以帶國家之難,為合
于時中爾。至于王僚見弒,討賊之責季子尤所當先,乃日:“非我生亂,立者從之。'‘變父兄相讓之風,為
君臣相弒之禍,斯實季子之罪也。雖不與乎弒,有以成其弒矣。原其初,不過守匹夫之末節,失君子之時
中爾。
(取材于元?鄭玉《季札論》)
注釋:【1】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日季札。季札賢,壽
夢欲立之,季札辭讓,于是乃立諸樊。諸樊讓位季札,季札再讓,后來三位兄長相次傳位,又至季札,季
札又讓國逃去。史稱“季札三讓【2】光:諸樊之子,夫差之父,因刺殺吳王僚(馀昧之子)而奪得王
位。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知名也徇:犧牲
B.善自尊矣牧:修養
C.與其全一國將墜之綃緒:基業
D.以尊國家之難靖:平定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王者慎德之不逮天下之大親也
B.故以賢則廢年豈不知吳國以季子則存
C.以季子之閔達博物是蓋以天倫為重
D.乃為合于時中爾乃曰:“非我生亂,立者從之?!?/p>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卿的一項是()
A.夫國之大經,實在擇嗣
國家的根本就在于選擇君王的繼承人
B.專讓不奪其志
堅決推讓而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C.滅其國不仁
滅掉別人的國家是不仁的
D.群公子之賢不肖亦明矣
眾公子的賢能與否也早已清楚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無碉的一項是()
A.獨孤及認為季札如果繼位,必能帶領吳國走向強盛,避免諸多內亂。
B.石介關注到了季札時代普遍存在的諸侯相篡與父子兄弟相殘的現象。
C.鄭玉認為吳王僚被殺,季札雖沒有直接參與,但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D.三位作者的觀點各有不同,但都承認季札之賢,也指出了季札之過。
10.對于季札讓國的行為,獨孤及、石介與鄭玉分別作出了怎樣的評價?請用自己的話簡要說明。
(2025北京房山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遵道①
大夫②謂丞相史曰:“文學③結發學語④。文繁如春華,無效如抱風。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
從之,則縣官⑤用廢,虛言不可實而行之;不從,文學以為非也,眾口囂囂,不可勝聽。諸卿通先古,明
當世,今將何從而可矣?”
丞相史進日:“晉文公謫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謫,所由不同,俱歸了霸。而必隨古不革,襲故不
改,是文廈不變。故或作之,或述之,然后法令型于民,而器械便于用也??讓θ庖?,晏子相三君異
道,非茍相反,所務之時異也?!?/p>
文學曰:“師曠之調五音,不失宮商。圣王冬治世,不離仁義。故有改制之名,無變道之實。上自黃
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遵庠序,崇仁義,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日循而昌,秦王變法
而亡?!对姟吩疲骸m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也。故沒而存之,舉而貫之,貫而行之,何更為哉?”
丞相史日:“說西施之美無益于容,道堯、舜之德無益于治。今文學不言所為治,而言以治之無功,
猶不言耕田之方,美富人之困倉也。夫欲粟者務時,欲治者耳世。故商君昭將獨見存亡不可與世俗同者,
為其沮功而多近也。庸人安其故,而愚者果所聞。故舟車之治,使民三年而后安之。商君之法立,落后民
信之。孔子日:,可與共學,未可與權。'文學可令扶繩循刻,非所與論道術之外也?!?/p>
文學日:“君子多聞闕疑,述而不作,圣達而謀大,睿智而事寡。是以功成而不照,名立而不幽。小
人智淺而謀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廢,蘇秦、商鞅是也。無先王之法,非圣人之道,而因于己,故
亡。《易》日:‘小人處盛位,雖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終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
天,后入于地。'禹冬治水也,民知其利,莫不勸其功。商鞅之立法,民知其害,莫不畏其刑。故夏后9
功立而王,商鞅法行而亡。商鞅有獨智之慮,世乏獨見之證。文學不足與權當世,亦無負累蒙殃也?!?/p>
(取材于桓寬《鹽鐵論》)
注釋:①遵道:《遵道》是《鹽鐵論》中的一篇文章?!尔}鐵論》是西漢桓寬據“鹽鐵會議”而撰述的
史書,記述了漢昭帝時期朝野內外對政治、經濟等政策走向的一系列論辯。②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
下文的“丞相史''為丞相的屬官。③文學:讀書人的統稱。始元六年,漢昭帝發出詔書,讓各地推選的賢
良、文學討論國政。④語:此處指《論語》等儒家經典。⑤縣官:朝廷。⑥夏后:大禹。
H.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項的一項是()
A,是文質不變質:本質
B.然后法令承于民調:適合
C.謹庠序謹:謹慎
D.名立而不甄頓:受挫
12.下列各組語句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所由不同,俱歸于霸道堯、舜之德無益于治B.圣王書治世禹書治水也
C.殷、周口循而昌欲治者因世上D.故商君昭筵獨見不可與世俗同者然后民信之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延項的一項是()
A.眾口囂囂,不可勝聽
眾人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能聽盡
B.晏子相三君異道
晏子輔佐三代君王采用不同的方法
C.為其沮功而多近也
因世俗之人破壞功業且多重眼前利益
D.無先王之法,非圣人之道
沒有先王的法度,不是圣人的大道
1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理的一項是()
A.御史大夫認為儒生所信服的內容,空洞難行且無實在價值。
B.丞相史用齊桓、晉文的事例說明了治理國家需要靈活變通。
C.“文學”將商鞅作為批判對象來批駁前段“丞相史”的觀點。
D.丞相史認為圣人昔日的政策依舊可適用于今日國家的治理。
15.請用自己的話簡述第二、三段中“丞相史”和“文學”的辯論主題,并簡要概括二者的觀點及理
由。
(2025北京朝陽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人之不能有全才也,唯其才之有所獨優也。才之所規,遂成乎量。才所獨優,而規之以為量,則量
窮于所規,規之內有余,而規之外不足。嗚呼!夫孰知不足者之能止于其分,而無損于道;有余者求盈于
所規之外,治之而實以紛之也。觀于韓、范二公可見矣。
韓公之才,磊落而英發,任人之所不能任,為人之所不敢為,故秉正以臨險阻危疑之地,恢于其無
所疑,確乎其不可我也。而于纖悉之條理,無曲體求詳之密用。是故其立朝之節,直以伊、周自任,而無
所讓。至于人官物曲之利病,吉兇變動之機宜,則有疏焉者矣。乃以其長用之于短,其經理陜西也,亟謀
會師進討,而不知固守?待時,多刺義勇⑴,而不恤無實而有害,皆用其長而訕焉者也。若法度、典禮、
田賦,皆其所短者,而唯其短也,是以無所興革,而不啟更張之擾。
而范公異是。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㈣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
寒士之升沉,一系于其心。是以內行修謹,友愛施于宗族,仁厚不于鄉閭,唯恐有傷于物也。故上以之驅
戎,范公無徼功之計,而致謹于繕修自用之中策。唯其短也,而善用之,乃以終保西陲。若其執國柄以總
庶務,則好善宇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綜核名實,繁立科條,
一皆以其心計之有余,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宋
之紛紜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由是觀之,二公皆善用其短而不善用其長。夫才之所優,而學亦樂赴乎其途;才既優之,學且算
之,喜怒亦因之而不可遺。喜怒既行,而物之不傷者鮮矣。才注于斯,學效于斯,喜怒循斯以發,量之所
規,不能度越于斯,而欲以此概及乎規之所不至;則何如不足其所不足者,上怵心于天時,下增疑于物
理,謹以待物之至,而治之?時,量固未嘗不弘遠也。韓公之于陜西,主戰而不終,其刺義勇也,已敝而
終改。范公憂之已急,慮之已審,乃使纖曲脂韋之士,得依附以售其術,用自天下己任之日,極其量而不
得有余矣。
茍為君子,則必知所敬矣。才所不足,敬自至焉。才所有余,不覺其敬之弛也。唯其敬也,是以簡
也。才所有余者,欲簡而不能。才所不足者,欲不簡而不得。簡之必敬,敬則不容不簡。
(取材于《宋論》)
注釋:[1]刺義勇:指招募百姓組建軍隊。
1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F螂的一項是()
A.確乎其不可以也拔:動搖B.仁厚珞于鄉閭式:榜樣
C.則好善晉惡之性惡:憎厭D.學且篡之資:助益
1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恢乎其無所疑不能度越乎斯
B.而不知固守以待時而治之期時
C.任之力,則憂之亟敬則不容不簡
D.而致謹于繕修自圉之中策自自天下己任之日
1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亞酶的一項是()
A.才之所規,遂成乎量
才智的邊界,就決定了能力的大小
B.無曲體求詳之密用
不能細致深入、詳盡周全地謹慎處理
C.唯恐有傷于物也
就怕被其他人或事傷害
D.不能以纖芥容
不能夠容忍一丁點兒瑕疵
1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指出能力有余的人應充分發揮所長來治理亂世。
B.作者認為韓公擅長處理朝政,范公擅長處理鄉閭關系。
C.作者認為韓公和范公在各自不擅長的方面,態度都是很消極的。
D.作者評價韓范二公執政得失,闡明對“長”“短”之用的辯證思考。
20.文章結尾指出,君子一定要“知所敬”。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請結合韓公或范公的事例簡
要分析。
(2025北京豐臺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復性書[1]
李翱
人之用多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苦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
所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七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渾也,其流不清;火之
煙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過。沙不渾,流斯清矣;煙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與情
不相無也0
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
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動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豈其無情耶?圣人
者,寂然不動,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參乎天地,變化合乎陰陽,雖有情也,未嘗有情
也。然則百姓者,豈其無性耶?百姓之性與圣人之性弗差也,雖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窮,故
雖終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潛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濟之未流而潛于山,非不泉也。石不
敲,木不磨,㈣不能燒其山林而燥萬物;泉之源弗疏,則不能為江為河,為淮為濟,東匯大壑,浩浩蕩
蕩,為弗測之深。情之動靜弗息,則不能復其性而逑天地,為不極之明。
故圣人者,人之先覺者也。覺則明,否則惑,惑則昏,明與昏謂之不同。明與昏性本無有,則同與
不同二皆離矣。夫明者所以對昏,昏既滅,則明亦不立矣。是故誠者,圣人性之也。《易》目:“夫圣人
者,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勿違,而況于人
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盡其性而已矣。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禮以節
之,作樂以和之。安于和樂,樂之本也;動而中禮,禮之本也。故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步則聞佩玉之
音,無故不廢琴瑟,視聽言行,循禮法而動,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誠而不息者也,至
誠而不息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非他也,此盡性命之道也。哀哉!人皆可以及
乎此,莫之止西不為也,不亦惑耶?
(有刪改)
注釋:【1】復性:恢復本性。李翱:唐朝哲學家,一生崇儒,發展了孟子“性善”說。
2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走確的一項是()
A.煙不郁,光斯明矣有B:聚集
B.制作搴乎天地參:反省
C.則不能復其性而悝天地燭:照亮
D.動而中禮,禮之本也中:符合
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人之所以為圣人者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人之所以惑甚性者于亂石間擇某一二扣之
C.則不能燒其山林而燥萬物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莫之止畫不為也人畫不仁,如禮何
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E卿的一項是()
A.性與情不相無也
不存在沒有情感的本性,也不存在沒有本性的情感
B.雖有情也,未嘗有情也
(他們)雖然有情感,但從未被情感所左右
C.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
(圣人)先于天行動并且上天不違背他們,后于天行動并且侍奉上天
D.視聽言行,循禮法而動
(他們的)視聽言行,遵循禮法而行動
2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氐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以沙渾而水不清、煙郁而光不明來說明情昏會遮蔽人的本性。
B.第二段談因普通人的本性與圣人的不同,所以普通人情感就會昏惑。
C.第三段引用《易》的內容,是為了強調圣人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本性。
D.文章圍繞“性”與“情”,用對比、比喻等方法,論述“復性”主張。
25.文中的普通人是如何對待本性的?作者認為怎樣才能使普通人恢復本性?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
說明。
(2025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禮義信足以成德論
蘇轍
周衰,凡所以教民之號既廢,而戰攻侵伐之役交橫于天下,民去其本而爭事于末。當時之君子思救
其弊,而求之太迫,導之無術,故樊遲請學習稼,又欲為圃,而孔子從而用之日:“小人哉,樊須也!上
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四方之民,襁負其子
而至矣。焉用稼?‘'釋之者曰:“禮義與信,足以成德,又安用稼哉?”
嗟夫!仁人之言,其始常若迂闊而不可行,然奉其終,其取利多而卒以無弊者,終莫能易其說。蓋
孔子V于衛,常欲正名,而子路笑之矣;冉子之于魯,常欲徹⑴,而魯君非之矣。何則?衛之亂,若非正
名之所能安;而魯之饑,若非徹之所能救。然而欲天下無饑與亂,則非此二者莫之能濟。故夫欲取其利而
取之于遠,則取利多而民不知;欲圖其事而圖之于深,則事有漸而后無弊。今夫樊遲欲為農圃以富民,而
孔子答之以禮義信也。天下疑之,而愚以為不然。若觀于《孟子》,而求其所以辨許行皿之說,則夫農圃
之事,乃有可?禮義致而可以信取之道。何者?許子欲使君臣并耕饕維而治,此豈非樊子所愿學者哉?而
孟子答之以堯舜無所用心于耕稼。堯以不得舜為憂,舜以不得禹為憂。堯得舜,舜得禹,而禮義流行,忠
信洋溢,則天下之民將不勸之耕而自為耕,不督之圃西自為圃,而何致于身服農圃之勞而憂農圃之憂哉?
且夫欲勸天下之農而至于親為之者,亦足以見其無術矣!古之圣人其得天下也,禮行而民敬,義行
而民服,信行而民用情。三德既成,則民可使蹈白刃而無怨,而況農圃之功哉!
(有刪節)
注釋:【1】徹:即什一稅,是周代的輕稅制度。【2】許行:先秦農家學派代表人物。
2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亞確的一項是()
A.凡所以教民之縣既廢具:全部
B.而孔子從而外之曰譏:批評
C.然攀其終要:探求
D.古之圣人其御天下也御:治理
2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故樊遲請學為稼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B.蓋孔子之于衛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C.乃有可以禮義致而可以信取之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D.不督之圃則自為圃早緘加緒,早織而縷(《種樹郭橐駝傳》)
2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思卿的一項是()
A.民去其本而爭事于末
百姓舍棄農業這個根本,卻爭相去從事工商業等末業
B.則民莫敢不用情
民眾便沒有人敢不用真心和實情(來對待君上)
C.衛之亂,若非正名之所能安
衛國的動亂,如果不糾正名分就不能平定
D.欲圖其事而圖之于深
想要謀劃事情就從深遠的層面去謀劃
2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樊遲學稼的想法表現出與許行相近的政治理念。
B.子路與魯君認為自己才是能挽救天下亂局之人。
C.作者認為做事應著眼長遠,不宜只顧眼前之利。
D.堯和舜都非常重視尋訪賢才,以實現治國理念。
30.蘇轍認同怎樣的治國主張?請概述其觀點,并結合第二段內容,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2025北京海淀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春秋?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
《谷梁傳》:“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時,戰不逐奔,建不填⑴服。苞⑵
人民,毆⑶牛馬,日侵。斬樹木,壞宮室,目伐。”
注釋:[1]填:通“鎮”,鎮壓?!?】苞:通“俘”,俘獲?!?】毆:驅趕。
材料二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p>
《公羊傳》:“曷為再言晉侯?非兩之也。然則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致其意
也。其意侵曹。則曷乃伐衛?晉侯將侵曹,隼■涂于衛,衛目不可得,則固將伐之也?!?/p>
材料三
《春秋》之說日:“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薄吨芏Y?大司馬》九伐之法日:“賊賢害人則伐之,負
固不服則侵之?!?/p>
然則所謂伐之省,聲其惡于天下也。聲其惡于天下,必有以厭于天下之心,夫然后得行焉。古之守
臣,有胺⑴人之財,危人之生,而又害賢人者,內必棄f?其人,外必棄于諸侯,從而后加伐焉,動必歸
矣。然猶校德而后舉,量力而后會,備三有余以用其人:一日義有余,二日人力有余,三日貨食有余。是
三者大備,則又立其禮,正其名,修其辭。其害物也小,則誥誓征令不過其鄰;雖大,不出所暴;非有逆
天地橫四海者,不以動天下之師。故師不逾時而功成焉。斯為人之舉也,故公之。公之,而鐘鼓作焉。
夫所謂侵之者,獨以其負固不服而壅王命也。內以保其人,外不犯于諸侯,其過惡不足奉于天下,致
文告,修文德,而又不變,然后以師問焉。是為制命之舉,非為人之舉也,故私之。私之,故鐘鼓不作。
斯圣人之所志也。
周道既壞,兵車之軌交于天下,而罕知侵伐之端焉。是故以無道而正無道者有之,以無道而正有道者
有之,不增德而以遂威者又有之,故世日亂。一變而至于戰國,而生人耗矣。是以有其力,無其財,君子
不以動眾;有其力,有其財,無其義,君子不以帥師。合卷三者,而明其公私之說,而后可焉,嗚呼!后
之用師者,有能觀乎侵伐之端,則善矣。
(取材于柳宗元《辨侵伐論》)
注釋:【1】胺:剝削。
31.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頤的一項是()
A券不填服誅:討伐
B.假涂于衛假:借
C.動必克矣克:戰勝
D.其過惡不足搴于天下暴:施暴
3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則曷為伐衛B.然則所謂伐之君
斯為人之舉也非有逆天地橫四海君
C.內必棄于其人D.星為制命之舉
兵車之軌交于天下合星三者
3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負固不服則侵之
依恃險固之勢而不臣服,就要征討他
B.聲其惡于天下
向天下宣告他的罪惡
C.私之,故鐘鼓不作
偏愛他,所以不鳴鐘擊鼓地聲討
D.而罕知侵伐之端焉
很少有人知道“侵”或“伐”的緣由
3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顧的一項是()
A.三則材料都談到了《春秋》所載的“侵”與“伐”,但是角度有所不同。
B.柳宗元認為以“伐”的方式用兵,就要做好“義”“人力”“貨食”等方面的準備。
C.柳宗元認同《谷梁傳》“伐不逾時”的觀點,肯定了信義在戰爭中的必要性。
D.柳宗元寫《辨侵伐論》提醒后世用兵者重視“侵”與“伐”的區別,減少戰爭危害。
35.根據材料三第二、三段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侵”與“伐”的條件。
(2025北京門頭溝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仁、義、禮、智、信,天下之手行也。而吾子一本于禮,無乃不可乎?日:是皆禮也。
則然矣,其何系于禮哉?曰:百畝之田,不奪其時,而民不饑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而民不寒
矣。達孝悌,則老者有歸,病者有養矣。正喪紀,則死者得其藏。征伐有節,誅殺有度,而民不橫死矣。
此溫厚而廣愛者也,仁之道也。長幼有序,不得相陵矣。興廉讓,則財不得茍取,位不得妄受矣。立諫
諄,則不得諱其惡矣。設選舉,則賢者不遺矣。正刑法,則有罪者必誅矣。此斷決而從宜者也,義之道
也。為衣食,起宮室,曇器皿,而人不乏用矣。列官府,紀文書,而奸詐可窮矣。筑城郭,治軍旅,而寇
賊不作矣。親師傅,廣學問,而百慮畢矣。此疏達而能謀者也,智之道也。號令律式,以約民心,蔑有欺
矣。百官不易其守,而事不愆矣。言必中,行必果,而天下率從矣。此固守而不變者也,信之道也。
圣人率其仁義智信之性,會而為禮,禮成而后仁義智信可見矣。仁義智信者,圣人本性也。禮者,圣
人之法制也。性畜于內,法行于外,雖有其性,不以為法,則曖昧而不章。不以為禮,則滯于心胸之內,
與無識同,安得謂之仁義智信也?
賢人者,禮得而后仁義智信亦可見矣。知乎仁義智信之美,而不知求之于禮,季私意,附邪說,蕩然
而不反,此失其本者也。故世有非禮之仁義智信矣,是皆失其本而然也。
奪卷常產,廢其農葉,重其賦稅,以至饑寒憔悴,而時賜米帛以為哀人之困。憲章煬密,官吏枉酷,
殺戮無數,而時發赦宥以為愛人之命。若是類者,非禮之仁也。君有過失,而不能諫正,而暴揚于外,身
有隱惡不能自改,而專攻人之短以為強直。賢才果勇不能用于公家,而私相援舉,以為己力。若是類者,
非禮之義也。為智不能以制民用,修世教,起政事以治人,齊師旅以御亂,以為天下國家久長之策,而專
為奸詐巧辯,以鐵一時之利。若是類者,非禮之智也。為信不能以一號令,守職業以興事,使天下之人仰
之而不疑,而專乃因循顧望,以死兒女之言。若是類者,非禮之信也。
今有欲為仁、義、智、信,而不知求之于禮,是將失其本者矣。
(取材于李靚《禮論》)
36.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顧的一項是()
A.天下之至行也至:最、極(高尚)
B.縣器皿具:準備
C.率私意率:一概、都
D.以微一時之利徼:求取
3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樹之以桑洎牧以讒誅
B.圣人之性也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C.奪基常產于亂石間擇基一二扣之
D.而專為因循顧望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3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歪理的一項是()
A.其何系于禮哉
那么它們(仁、義、智、信)與“禮”有什么聯系呢
B.則賢者不遺矣
那么賢能的人就不會被遺漏了
C.是皆失其本而然也
這些都是因為失去它們的根本才這樣的
D.以死兒女之言
為了兒女的不當言論而死
3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亞確的一項是()
A.仁之道,是要讓天下百姓不饑不寒、老有所依、病有所養,雖嚴刑峻法卻經常加以寬恕。
B.義之道,是要制定規則,使人不相欺、官員廉潔守責、野無遺賢、有錯必糾、有罪必罰。
C.智之道表現為將智慧、智謀用于學習創造、造福社會,而非整治他人,行奸詐巧辯之事。
D.信之道表現為天下人依法行事、百官忠于職守、說話要誠實中肯、做事要能夠說到做到。
40.請依據本文,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仁”“義”“智”“信”的特點,并簡要說明“禮”的作用。
(2025北京順義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兩漢風俗
漢自孝武表章六經之后,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⑴,頌德獻符者,遍于天下。光武⑵有
鑒于此,故尊崇節義,敦藥名實,所舉用者莫非經明行修之人,而風俗為之一變。東京⑶末造,朝政昏
濁,國事日非,而黨錮之流、獨行之輩,依仁蹈義,舍命不渝,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三代以下,風俗之
美,無尚于東京者!故范曄之論,以為桓、靈之間,君道枇僻⑷,朝綱日速,國隙屢起,自中智以下靡不
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議。所以傾而未頹,決西未潰,皆仁人君
子心力之為,可謂知言者矣。使后代之主,循而弗革,即流風至今,亦何不可?
然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訴弛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
用兵之術者。于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謂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
交游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乃以趨勢求利為先。至正始⑸之際,而一二浮誕之徒,般其智識,蔑
周、孔之書,習老、莊之教,風俗又為之一變。
夫以經術之治、節義之防,光武、明、章數世為多而未足;毀方敗常之俗,孟德一人變之而有余。后
之人君,將樹之風聲,納之軌物,以善俗平作人,不可不察乎此矣。
光武躬行儉約,以化臣下,講論經義,常至夜分。一時功臣如鄧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閨門
修擎,可為世法。貴戚如樊重,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以故東漢之世,雖人才之倜儻不及
西京,而上風家法似有過于前代。
東京之末,節義衰而文章盛,自蔡邕⑹始。其仕董卓,無守;卓死驚嘆,無識。觀其集中,濫作碑
頌,則平日專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為立佳傳。嗟乎!士君子處衰季之朝,常以負一
世之名而轉移天下之風氣者,視伯喈之為人,其戒之哉!
(取材于顧炎武《日知錄》)
注釋:【1】新莽居攝:西漢末年,大臣王莽以攝政名義掌權,后篡位建新朝。【2】光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謚號“光
武“?!?】東京:指東漢。下文的“西京”,指西漢?!?】枇僻:指錯誤乖謬,偏離正道?!?】正始:三國時曹魏皇帝曹芳的
年號?!?】蔡邕:字伯喈,東漢末年文學家、書法家。
4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亞確的一項是()
A.敦厚名實厲:嚴厲
B.朝綱日圉陵:敗壞
C.羯其智識騁:施展
D.閨門修顰整:整肅
4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頌德獻符者「風俗為之一變
A.1B.1
〔有治國用兵之術者〔視伯喈之為人
「決而未潰「數世為之而未足
C.1,D.1
〔以善俗內作人〔平日本為人可知矣
4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硬的一項是()
A.息其窺盜之謀
停止了他們暗中圖謀不軌的陰謀
B.循而弗革
遵循(這種精神)而不去改變
C.專更以交游為業
轉而把到處游山玩水、貪圖享樂當作志向
D.毀方敗常之俗
破壞了傳統規范,顛覆了綱常的風俗
4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思項的一項是()
A.兩漢風俗的變遷與治理者的治國理念息息相關。
B.孝武皇帝獨尊儒術,崇尚禮義,風俗為之一變。
C.董昭認為風俗敗壞源于為學與修身風氣的衰退。
D.東漢士林的風氣與家族禮法之嚴謹,更勝前朝。
45.本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闡述治國策略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請選擇一處,具體說明其作用。
(2025北京延慶高三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伯父墓表
蘇轍
公諱渙,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穎悟,所與交游,皆一時長老。天圣元年,始就鄉試。明年登科,為
鳳翔寶雞主簿。
未幾,移風州司法。王蒙正為鳳州,以章獻太后姻家,怙勢驕橫。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公
雖以職事之,而鄙其為人。蒙正嘗薦公于朝,復以書抵要官,論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書。
未幾,蒙正敗,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憂去官。起為開封士曹。雍丘民有獄死者,縣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閱數人不能究。及
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邊,府當市民馬以益騎士,尹以諉公,馬盡得而民不擾。通判閱州。雖為政極寬,
而用法必當,吏民畏而安之。闞人鮮于儻,少而好學篤行,公禮之甚厚,以備鄉舉,件以獲仕進。其始為吏,
公復以循吏杵之,優仕至諫議大夫,號為名臣。
選知祥符。鄉書手張宗久為奸利,畏公,托疾滿百日去,而引其子為代。公日:“書手法用三等人,汝
等第二,不可?!弊谒厥聶噘F,訴于府。府為符縣,公杖之。已而中貴人至府,傳上旨,以宗為書手,公握
法不奉詔。復一中貴人至目:“必于法外與之?!惫^尹李絢曰:“一匹夫能亂法如此,府亦不可為矣,公何
不以縣不可故爭之?”絢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稱善,命內侍省推之。蓋宗以賂請于溫成之族,不復窮治,
杖矯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肅公拯見公,嘆目:“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擢提點利州路
刑獄。公至逾年,劾城固縣令一人妄殺人者,一道震恐,遂以無事。
公沒二十七年,不危狀公遺事,以授轍目:“先君既沒,惟小子僅存,不時記錄,久益散滅,則不孝
大矣。"轍幼侍伯父,聞其言曰:“予少而讀書,少長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規矩。入
居室,無情容。故當是時,不聞有過行。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轍懼子弟之日怠也,故
記其所聞以警焉。
(選自《蘇轍集》,有刪節)
4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怙勢驕橫怙:依仗
B.及公往,遂直其冤直:正直
C.不復窮治窮:徹底
D.不危狀公遺事狀:記述
4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知公之賢吏民畏而安之
B而鄙其為人屏其奏而藏其私書
C.蒙正嘗薦公于朝宗素事權貴,訴于府
D.府當市民馬以益騎士公復以循吏許之
4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士以此多公
士人因此稱贊蘇渙。
B.闿人鮮于儻,少而好學篤行
闿州人鮮于儻,年少時愛好學習且品行忠厚。
C.公據法不奉詔
蘇渙依據法律不遵從詔令。
D.不聞有過行
未曾聽說有過分的言行。
49.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蒙正因章獻太后姻親身份驕橫,卻因蘇渙才能卓著而禮遇他。
B.蘇渙任開封士曹時,能明察冤獄、公平購馬,體現其務實與盡責。
C.張宗欲讓其子代職,蘇渙嚴拒并杖其子,展現其不懼權貴的剛直。
D.蘇轍記錄伯父言行,警示告誡族人以蘇渙為榜樣,避免日漸懈怠。
50.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蘇渙在為官方面的優秀品質,并結合具體事例進行說明(每條不超過25字)。
參考答案
1.A2.D3.D4.C5.
①初始欽佩:初讀《史記》時,贊嘆商鞅變法誅殺異議者的果決。
②對比反思:研讀三代典籍后,看到三代君王在變革時耐心告諭天下,使天下人樂于聽從;和商鞅僅靠強
制手段,不重視說服民眾對比,反思商鞅變法的粗暴。
③最終結論:商鞅無視民意,雖成功但失民心;三代君王通過反復勸諭達成共識,認識到王道和霸道的不
同。
【導語】本文通過對比商鞅變法與三代之治,探討了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作者先贊嘆商鞅變法的果決勇
毅,后通過三代君王(如盤庚遷都)的案例,展現以德服人、循循善誘的“王道”政治。文章采用“先揚后
抑”的寫法,最終得出“王霸異術”的結論:霸道依賴強制,王道注重教化。體現了蘇轍作為文人士大夫對理
想政治的思考。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慮”,謀劃。句意:不能和世俗之人一起謀劃事情的開端。
B.句意:讀到他們將要對世俗進行矯正的時候。
C.句意:就好像普通人。
D.句意:所以天下有變故的時候。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表并列,并且/表轉折,去葭句意:我未嘗不贊賞他的勇敢和果斷。/命令他們卻沒有人肯聽從。
B.用來……的/……的原因。句意:他們用來宣告曉諭天下百姓的方式。/并且把應當這樣做的原因告訴他
們。
C.表判斷,是/表承接,就。句意:這就是實行王道的人的心意。/就又反復開導他們。
D.意義和用法相同,都是介詞,對。句意:那些平民百姓對天下大事私下有不同的議論。/所以對大家的議
論沒有需求。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不忍心愚弄百姓”錯誤?!氨伞?,輕視。句意:只是不忍心輕視他的百姓并且欺騙他們。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盤庚用警告的方式逼迫百姓接受遷都,這與商鞅的做法如出一轍”錯誤。從原文“盤庚為之稱其先王盛德
明圣,而猶五遷,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斷棄汝命。既又恐其不從也,則又曰:‘汝罔暨余同心,
我先后將降汝罪疾,乃祖先父亦將告我高后日:‘作大戮于朕孫'”可知,盤庚遷都是先陳述先王的盛德明圣
和遷都的歷史,再用警告的方式;而商鞅“以為要使汝獲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為,故無所求于眾人之
論,而亦無以告諭于天下”“誅秦民之議令者以數千人”,單純“刑驅勢脅”,可見做法不一樣。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原文“愚讀《史記?商君列傳》,觀其改法定令,變更秦國之風俗,誅秦民之議令者以數千人,而后
法令大行,未嘗不壯其勇而有決也”可知,剛開始讀《史記》時,看到商鞅通過嚴厲手段,誅殺眾多議論
法令的秦民,使法令得以順利推行,作者贊賞其勇敢且有決斷力。
②根據原文“然及觀三代之書,至其將有以矯拂世俗之際,則其所以告諭天下者,常丁寧激切亶喜而不
倦……”可知,作者在閱讀三代之書后,發現三代君王在變革時,會不厭其煩地告諭天下,讓百姓理解變
革的意圖,使百姓樂于聽從;相比之下,商鞅的做法顯得簡單粗暴,缺乏對百姓的耐心溝通和引導,所以
作者開始質疑商鞅的做法。
③根據原文“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議及于百姓……嗚呼,此王霸之所為
不同也哉”可知,作者通過對比三代君王與商鞅的做法,認識到三代君王治理國家時,遇到事情會與百姓
商議,達成共識;而商鞅則不在意民眾的議論,認為只要能讓百姓獲利,不必管行為方式。作者由此得出
結論,商鞅的做法屬于霸道,而三代之治是王道,兩者的區別在于王道與霸道的不同。
參考譯文:
我讀《史記?商君列傳》時,看到商鞅修改法令,改變秦國的風俗,誅殺了幾千個議論法令的秦國
百姓,這之后法令得以廣泛推行,我未嘗不贊賞他的勇敢和果斷。唉,不能和世俗之人一起謀劃事情的開
端,但可以和他們一起享受成果。假如讓天下的人各自陳述自己所知道的,并且堅守自己所學的知識,來
議論天子的政事,那么事情將會受阻而不能成功。
然而等到我閱讀夏、商、周三代的書籍,讀到他們將要對世俗進行矯正的時候,他們用來宣告曉諭
天下百姓的方式,常常是再三叮囑、言辭懇切、滔滔不絕而不知疲倦,一定要讓天下人都了解他們君主的
心意,并且還要進一步使那些有不服之意的人折服,讓天下人都堅信就應該這樣,然后才開始行動。他們
的言辭曲折婉轉,就好像普通人相互議論并且追問事情的是非對錯一樣。我剛開始讀的時候對此感到疑
惑,認為這近乎遲緩、迂腐、不切實際而且沒有決斷。然而他們能讓天下人樂意跟從,而沒有勉強、不得
已的意思;事情已經開始實施,也沒有雜亂、不同的議論。這才是王者的心意啊。所以我常常認為,在
堯、舜的時代,他們君臣之間心意相投,歡樂而沒有隔閡,即使他們之間有相互指責、辯論是非,來求得
是非曲直的恰當,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等到商湯、周武王征伐的時候,反復地說明解釋,陳述自己用兵
的意圖,來讓天下人明白,這又是形勢所迫才這樣的。只是當天下已經安定,君主和百姓的地位相差很遠
而且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烏魯木齊獵狼犬管理辦法
- 南沙區廣告投標管理辦法
- 2025屆安徽省長豐縣第二中學高二物理第二學期期末預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上海市魯迅中學高二物理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區塊鏈交通工程管理辦法
- 防洪搶險物資管理辦法
- 重慶教育營地管理辦法
- 銀行托收欠費管理辦法
- 集中物品采購管理辦法
- 混凝土公司建設管理辦法
- 深靜脈導管上機及下機評分標準
- 2022年湖南省事業編制招聘考試《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真題試卷【1000題】
- 全自動量熱儀說明書
- MT 194-1989煤礦用巷道支架試驗方法與型式檢驗規范
- GB/T 5359.1-2019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術語第1部分:車輛類型
- 中藥學多選題含答案
- GB 11930-1989操作開放型放射性物質的輻射防護規定
- 起重作業吊索具使用安全培訓課件
- 育嬰員中級近年考試真題匯總(含答案)
- 順德區國家工作人員因私出國(境)審批表
- 2022泉州實驗中學初一新生入學考試語文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