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陜西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陜西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陜西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陜西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B.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2.持節吏是漢代的一種特殊官員,他們手持符節,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大權。漢代持節吏多選自三公、九卿,其他官員為持節者較少,其中又以九卿中光祿勛數量最多。由此可知,漢代持節制度A.體現了中央集權導向B.呈現了以文制武方略C.推動了中樞機構變革D.消除了地方割據隱患3.角抵本為軍隊訓練項目。唐代,角抵進入民間成為娛樂競技項目,長安東西兩市常設“角抵場”,市民可報名挑戰,勝者獲“彩帛、銀錢”獎勵。《角力記》載,“市井小人,多于閑暇聚博戲、角力”,甚至出現女性角抵者。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尚武精神的強化B.城市經濟的發展C.社會階層的流動D.女性地位的提高4.表1所示為中外部分史書關于宋朝歷史的記載。由此可知,宋朝表1記載出處宋顯宗十年(1019年),福州虞瑄等百余人來獻香藥(所謂“獻”,實為將藥物賣給官方)[朝鮮]鄭麟趾《高麗史》占城(越南南部)番商興販,用川芎、綠礬等交易,而阇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因采椒之人,為辛氣薰迫,多患頭痛,用餌川芎可愈[宋]趙汝適《諸蕃志》A.中醫藥學深受東南亞民眾青睞B.最終確立了東亞的朝貢貿易體系C.外貿商稅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源D.海上絲綢之路推動醫藥貿易發展5.元太宗窩闊臺九年(1237年)八月,下詔命斷事官術忽德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義、詞賦分為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以不失文義為中選。其中選者,復(免除)其賦役”。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A.鞏固蒙古政權統治B.學習儒學治國思想C.完善人才選拔制度D.推動蒙古漢化進程6.成書于永樂年間的《三教搜神大全》將哪吒由佛教毗沙門天王之子改為“玉皇駕下大羅仙”,負責維護天庭秩序。明代小說《西游記》中,哪吒的法身是清奇神秀而法力廣大的孩童神仙,內在是三頭六臂、蓮花化身的佛教夜叉神本相。哪吒的這種形象構造反映了明代A.文學形象來源于社會生活B.理學思想受到道教沖擊C.佛道文化交融發展的現實D.神魔小說成為文學主流7.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源豐潤票號先后向各類紗廠、榨油廠、面粉廠、機器廠等投資近4000萬兩。各省機器局之間,以及在沿海防務、鐵路修建等方面的資金往來都是交由百川通、日升昌、協同慶等9家票號匯解的。由此可知A.中國近代金融業轉型緩慢B.民族工業與票號互動發展C.洋務企業的資金依賴票號D.票號具有很強的責任擔當8.1919年5月27日的《民國日報》中報道:“浦東沿浦一帶各碼頭扛挑小工,前日(25日)在老白渡地方開會集議,到者數百人。全體一致表決,凡遇日本船只抵埠,不為起貨;并分發傳單,勸導各碼頭勞動界切實進行。”材料可用來研究A.辛亥革命的影響B.五四運動的擴大C.民主革命的轉型D.救國思想的進步9.《文藝突擊》是1938年創刊于延安的文藝類刊物。表2所示為《文藝突擊》中的文章摘錄。這些文章的發表意在表2文章主要內容《戰斗著》頌揚了負傷仍不下火線的八路軍指揮員《鋼盔的新內容》揭露了日軍劫掠鄉村的罪行《馬輝》刻畫了一名樂于奉獻、不畏犧牲的“犧盟會”會員《文化人在戰斗著》介紹了戰地文化工作進展《給職工大隊的兄弟姊妹們》歌詠了工人階級的團結與力量A.凝聚抗戰力量B.記錄戰爭史實C.豐富文藝生活D.宣傳黨的政策10.195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作的總結報告中指出:“如果我們沒有新東西給農民,不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來,那些窮的就不相信我們,他們會覺得跟共產黨走,沒有意思,分了土地還是窮。”這可用于說明A.國民經濟轉入調整軌道B.“一五”計劃存在突出問題C.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11.1988年,國家科委制定實施了“火炬計劃”,計劃在一些基礎較好的高技術、新技術領域加快產業化進程,著重發展微電子、計算機、信息、激光、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機電一體化等重要領域。這一計劃出臺的重要背景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B.國內產業升級加快C.“科教興國”戰略提出D.國際科技競爭加劇12.公元前671年,亞述統治者在征服埃及后,允許孟菲斯祭司繼續主持埃及卜塔神祭祀,同時在尼羅河三角洲新建亞述主神阿舒爾的神廟,并要求埃及貴族參與獻祭儀式。這集中體現出亞述帝國A.通過宗教同化加速文化融合B.宗教政策的實用主義色彩C.對征服區采取分而治之政策D.實行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13.據記載,1446年葡萄牙殖民者阿蘇拉拉,在一次獵奴戰爭中曾殺死許多無辜居民,擄走了160名男女和兒童。而從非洲到美洲,一般只有2/3或1/2的黑人能活著到達目的地。這些現象可以用于解釋A.歐洲商業中心的轉移B.歐美國家的移民政策C.非洲人種結構的改變D.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14.1861-1881年,約40萬俄國農民離開家鄉參與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等鐵路工程,俄國鐵路里程從1626公里增至2.3萬公里。19世紀70年代,東部烏克蘭地區的哈爾科夫省新增農業移民12萬戶,他們通過租賃或購買土地建立獨立農場。這集中反映出俄國A.農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B.區域工業化的水平差異較大C.生產關系變革促進社會轉型D.農奴制改革推動農村工業化15.1905年孟加拉分治法案頒布后,提拉克率先號召加爾各答黃麻工廠的工人罷工,并同步組織恒河流域的棉農拒售原料給英資企業。1907年,在旁遮普鐵路工人大罷工中,提拉克領導超過3萬名工人和10萬名農民參與抗議活動,迫使英國殖民政府首次啟用《緊急狀態法》。由此可知,提拉克A.注重群眾性的社會動員B.主張非暴力的反殖斗爭方式C.改變了反英斗爭的目標D.聚焦于改善工農的經濟狀況16.表3所示是部分學者關于“冷戰”的觀點。這些觀點表3學者觀點喬治·凱南冷戰是蘇聯“非理性”挑戰與美國“理性”應對的結果柯爾科冷戰就是美國的大規模擴張和使用暴力文安立冷戰是與第三世界的政治和社會發展相關聯的。冷戰是一種“國際體系”A.體現了西方中心論B.因視角不同而結論各異C.夸大了冷戰的影響D.客觀解釋了冷戰的影響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明朝,政府通過工部下屬的礦冶司直接控制金、銀、銅、鐵等戰略資源,民營礦冶則集中于錫、鉛等次要礦產,需向官府納稅并接受監管。中央派遣流官監督稅收與生產,同時授權土司維護礦區秩序,形成“以礦固邊”的治理模式。如云南木氏土司既負責地方行政,又主導銀礦開發。明代通過法律明確礦產的國家所有權,規定“凡礦冶之利,必歸朝廷”,民間采礦需經官府審批,違者以“盜礦”論罪,輕則罰沒,重則處死。明初,政府實行定額征收,后期為緩解財政壓力,推行商人承包礦稅,導致民間負擔加重。河北遵化鐵廠遺址出土的深井挖掘工具,印證了《明實錄》中“鑿井數十丈取礦”的記載。嘉靖《云南通志》載:“滇南諸廠,四方商賈輻輳,煙火萬家,儼然都會”,蒙自個舊銀礦帶動馬幫驛站發展為貿易集鎮。河南、山西等主要礦區依托黃河、運河等水系形成礦石運輸通道,官府為保障礦稅征收,在礦區周邊修繕驛道、增設水陸轉運節點。《弇州史料》記載:“滇銀泛海至蘇杭,市舶之利半歸于礦。”至晚明,云南礦工“計日受值,去留自便”。張瀚《松窗夢語》記載了山西煤商“車載驢馱,北抵宣大,南達江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提及“石工多患石肺,咳喘不愈”。-摘編自王毓銓《明代礦冶業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概括明代礦產開發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與生活的角度,談談你對明代礦產開發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15年,美英戰爭結束后,英國將出口棉布價格壓低至美國棉布生產成本的60%,導致美國半數新建工廠瀕臨倒閉。于是,北方工業利益集團將高關稅視為抵御英國競爭的核心工具,西部農業州期待關稅收入來改善農產品的運輸條件。以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為代表的“美國體系”倡導者推動關稅保護政策出臺,希望構建自主的工業經濟體系。南方農業州依賴向英國出口棉花和進口廉價制成品,最初害怕英國報復,但因戰后民族主義情緒和償還國債需求而支持法案。最終1816年《關稅法》在國會以較大優勢通過。-摘編自劉緒貽等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三卷)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1861-19世紀末》材料二1828年美國國會通過平均稅率為45%的關稅法案,南卡羅來納州援引州權理論,使聯邦政府被迫通過《妥協關稅法》,承諾逐步降低稅率。1890年共和黨主導的《麥金萊關稅法》將平均稅率推至49.5%。1913年民主黨推動立法,將平均稅率降至27%。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美國平均關稅稅率從38%提升至59%。法案通過后,全球25個主要貿易國在18個月內實施報復性關稅措施,這導致1929-1934年全球貿易額從360億美元暴跌至120億美元。各國為維持出口競爭力競相貶值本幣,世界經濟被切割為美元區、英鎊區等封閉集團。在美國國內,農場破產率超過50%,底特律汽車業對歐出口下降78%,1931-1933年全美9000家銀行倒閉。失業率飆升至1933年的25%。日本對美絲織品出口下降90%,財政危機迫使軍方加速侵華步伐。1934年美國《互惠貿易協定法》授權總統降低關稅50%,標志著國會放棄單邊關稅制定權。-整理自[美]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1929-1939年全世界經濟蕭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16年美國《關稅法》出臺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實施的后果。(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扼要闡述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關稅征收與美國政治之間的關系。(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表4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建立的人民外交組織(部分)組織名稱成立時間主要任務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1949年10月2日維護和平、反對戰爭、廣交朋友中國蘇聯友好協會1949年10月5日打破封鎖中國人民外交學會1949年12月15日政策咨詢、開展對外交流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1952年5月開展民間貿易往來,打破經濟封鎖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1954年5月3日發展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文化藝術交流材料二改革開放使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民間外交工作也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跨國公司、有影響力的個人在對外交往中逐漸活躍起來。新時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系統更為健全,形成了獨特的民間外交網絡。在地方上,全國各省、區、市都陸續成立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中國和平友好發展基金會、經濟合作委員會、友好藝術交流院等專業性合作組織不斷創立。-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徐賜明《新時期中國民間外交戰略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民外交組織的時代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民間外交發展的表現。(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摘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選取中國歷史某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圍繞“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實充分,條理清晰,表述成文。)高三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B【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姜戎氏能賦《詩》(華夏文化的體現),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這分別從文化與血緣角度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反映出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內容,故排除A項;姜戎氏明確提到“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說明周邊民族與華夏族仍存在差異,并非完全融入,故排除C項;姜戎氏賦《詩》、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等行為,反映不出傳統政治秩序被破壞,故排除D項。2.A【解析】本題考查漢代持節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代持節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大權,且被授權的官員集中于中央最高層級官員(三公九卿),本質是通過中央核心官僚對地方進行直接干預,避免地方官員擅自專權,以此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故選A項;持節吏多選自三公九卿(文職高官),確有文官掌握軍政大權的特征,但材料未體現“以文制武”的意圖,故排除B項;持節制度并沒有改變中樞機構的結構或職能,故排除C項;持節制度雖然有利于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未徹底消除割據隱患,故排除D項。3.B【解析】本題考查唐代娛樂活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城市商業繁榮(尤其是“市”的發展),催生了市民階層的消費需求,娛樂競技成為商業引流和市民休閑的重要形式,故選B項;唐代社會確實存在尚武風氣,但角抵由軍事訓練項目變為民間娛樂項目的核心動力并不是尚武精神強化,故排除A項;“社會階層的流動”的說法太模糊,無法準確解釋材料中現象出現的原因,故排除C項;女性角抵者的出現反映了唐代社會開放和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的特點,但這不是推動角抵民間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項。4.D【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對外醫藥貿易,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發達,高麗、占城、阇婆均為海上貿易沿線地區,交易物品(香藥、川芎、綠礬)多屬醫藥范疇,體現了海上貿易對醫藥商品流通的促進作用,故選D項;材料僅表明川芎對采椒人的頭痛有療效,不能體現東南亞民眾對中醫藥的青睞,故排除A項;高麗“獻香藥”的行為實為商業買賣,并非傳統朝貢體系下的政治性行為,且印度尼西亞不屬于東亞,故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海外貿易稅收的具體情況及其對政府財政的影響,故排除C項。5.A【解析】本題考查元代選官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滅金后,急需穩定中原地區的統治。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元朝政府能讓更多熟悉中原文化和治理方式的人進入統治階層,擴大統治基礎,同時,免除中選者的賦役可贏得民眾支持,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故選A項;雖然考試內容涉及儒學,但材料中這一舉措的目的是選拔人才以鞏固統治,而非單純學習以儒學治國思想,故排除B項;此時蒙古政權人才選拔制度處于初創階段,談不上系統性的完善,且主要目的不是對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故排除C項;這一舉措確實推動了蒙古漢化進程,但這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故排除D項。6.C【解析】本題考查明代文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哪吒形象從佛教到道教的改造,以及《西游記》中佛道元素的并存,是明代佛道交融的典型例證,故選C項;雖然文學形象可能受社會影響,但材料體現不出社會生活對文學形象的影響,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理學與道教的沖突,故排除B項;僅憑兩部作品無法推斷出神魔小說成為明代文學的主流,故排除D項。7.B【解析】本題考查晚清時期的金融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票號通過投資和匯解支持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既推動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也實現了自身業務的拓展,故選B項;票號從傳統商業匯兌轉向支持近代工業(投資)和洋務項目(資金匯解),是金融機構適應近代化需求的表現,體現了轉型的主動性,而非轉型緩慢,故排除A項;洋務企業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撥款(官辦)、官商合股(官商合辦)、民間資本等,票號的投資和匯解僅是洋務企業的資金渠道之一,不能說洋務企業的資金依賴票號,故排除C項;票號的投資和匯解本質上是商業行為(以盈利為目的),“責任擔當”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D項。8.B【解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材料中“1919年5月27日”,“碼頭扛挑小工”集會抵制日貨,表明工人階級已開始參與運動,體現了五四運動的主體從學生向更廣泛社會階層(尤其是工人)的擴展,反映了五四運動的擴大,故選B項;材料中工人抵制日貨行動的核心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五四運動的反帝主題直接相關),而非延續辛亥革命或受辛亥革命直接影響,故排除A項;材料中工人的行動確實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參與,但“轉型”是對歷史階段的整體判斷,材料僅為具體事件,未涉及革命領導權、指導思想等轉型的核心要素,體現不出民主革命的轉型,故排除C項;材料的重點是工人階級通過集體行動參與救國,而非救國思想的進步,故排除D項。9.A【解析】本題考查抗戰時期的文藝,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些文章通過塑造英雄形象、揭露敵人暴行、頌揚各群體貢獻,旨在激發民眾的抗戰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共同抗敵的合力,故選A項;這些文章帶有鮮明的價值導向(頌揚、批判、號召),并非客觀記錄抗戰史實,故排除B項;抗戰時期的文藝刊物以政治動員為首要任務,并非以豐富文藝生活為目的,故排除C項;這些文章未直接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具體政策,故排除D項。10.C【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改造,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的講話強調通過“新東西”(社會主義改造措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土地改革后農村貧富分化加劇。這與社會主義改造階段推行的農業合作化政策目標一致,即通過集體化生產解決個體經濟分散性缺陷,促進生產力發展,鞏固工農聯盟,故選C項;國民經濟調整主要指20世紀60年代初應對“大躍進”失誤的調整措施,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一五”計劃(1953-1957年)以工業化為核心,雖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但毛澤東的講話聚焦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的必要性,而非直接批評工業化戰略,故排除B項;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始于197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且材料強調集體化而非市場化改革,故排除D項。11.D【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科技事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美國、歐洲等紛紛推出相關科技發展計劃,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等。中國實施“火炬計劃”是為了在高技術、新技術領域加快產業化進程,提升自身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以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挑戰,故選D項;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火炬計劃”有利于推動國內產業升級,但國內產業升級加快是其實施的結果而非背景,故排除B項;“科教興國”戰略是1995年提出的,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12.B【解析】本題考查亞述帝國的宗教政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亞述帝國既保留埃及本土信仰以降低統治成本,又通過強制獻祭阿舒爾神強化權威,這體現了利用宗教安撫與威懾征服地區上層社會的實用策略,故選B項;允許孟菲斯祭司繼續主持埃及卜塔神祭祀不能體現宗教同化,且材料未提及埃及人接受了亞述信仰,故排除A項;亞述帝國強制貴族獻祭阿舒爾神,體現的是控制而非分裂,故排除C項;強制推行阿舒爾崇拜屬于改造習俗的行為,而非“因俗而治”,故排除D項。13.D【解析】本題考查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葡萄牙殖民者獵奴并將黑人販賣至美洲,在這一過程中,殖民者通過販賣黑奴獲取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成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所以這些現象可用于解釋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故選D項;歐洲商業中心的轉移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主要指商業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與黑奴貿易無關,故排除A項;歐美國家的移民政策與材料中描述的獵奴、販賣黑奴等現象沒有直接關聯,故排除B項;大西洋奴隸貿易導致人種結構變化主要體現在美洲而不是非洲,非洲仍以黑人為主,故排除C項。14.C【解析】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與社會轉型,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60-80年代,40萬俄國農民參與鐵路工程,鐵路里程增至2.3萬公里,這表明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工業資本主義因此得到發展;哈爾科夫省12萬戶農業移民租賃或購買土地建立獨立農場,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與農業資本主義化。兩者均源于農奴制改革(生產關系變革),共同推動俄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故選C項;材料不僅反映了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還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A項概括片面,故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不同區域工業化的對比,僅強調鐵路擴張和農業移民的普遍現象,無法由材料得出“區域工業化的水平差異較大”這一結論,故排除B項;“農村工業化”特指農村地區的工業發展(如手工業、工廠),而農業移民從事的是資本主義農業,與“工業化”無關,故排除D項。15.A【解析】本題考查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提拉克“號召加爾各答黃麻工廠的工人罷工”“組織恒河流域的棉農拒售原料”,并在1907年領導“超過3萬名工人和10萬名農民參與抗議活動”,體現了提拉克通過動員工人、農民等廣泛社會群體來進行反殖斗爭。這種大規模、跨階層的行動策略屬于典型的群眾性社會動員,故選A項;提拉克作為國大黨激進派的代表,主張“直接行動”(包括暴力反抗),雖然材料中的“罷工”和“拒售”屬于經濟抵制,但“非暴力”不是提拉克的核心主張,故排除B項;材料中的斗爭目標仍為反對殖民統治(如抵制分治法案),斗爭目標并未發生變化,故排除C項;提拉克組織工農參與斗爭主要是為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而不是為了改善工農經濟狀況,故排除D項。16.B【解析】本題考查“冷戰”,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喬治·凱南從美蘇雙方的行為特點角度出發,認為冷戰是蘇聯“非理性”挑戰與美國“理性”應對的結果;柯爾科從美國的擴張行為角度出發,指出冷戰就是美國的大規模擴張和使用暴力;文安立從國際體系和第三世界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冷戰是一種“國際體系”,與第三世界的政治和社會發展相關聯。三位學者因研究視角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故選B項;文安立的觀點涉及第三世界,并非單純的西方中心論,故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不同學者對冷戰原因和性質的不同看法,沒有夸大冷戰影響的內容,故排除C項;喬治·凱南和柯爾科的觀點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是完全客觀地解釋冷戰,故排除D項。17.(1)特點:實行官營主導與民營補充的雙軌制,凸顯中央集權;與民族政策結合,將礦產開發納入邊疆治理體系中;法律保證礦產的國家所有權;礦稅征收引入商業機制。(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2)示例觀點:礦產開發是明代經濟與社會生活面貌的映射。(2分)論述:明代礦業生產工具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大幅提升了采礦效率。隨著采礦業的發展,人口逐步聚集,圍繞著礦區形成了市鎮,煤炭等的開采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燃料,有利于城市規模的擴大。金、銀、銅礦的開采,保障了鑄幣的材料,為商業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媒介,礦產品的遠距離運輸,加強了明代中國各區域經濟的聯系。礦產的運輸需要便捷的交通條件,這推動了水陸交通的進步。部分地區的礦業生產中,引入了雇傭勞動關系,這說明在封建經濟的環境下,新的經濟因素正在成長。礦業開發導致的職業病,客觀上刺激了醫療衛生的發展。(6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18.(1)歷史背景:美英戰爭結束后,美國面臨英國商品傾銷;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薄弱,國內出現產業危機;利益集團和政治界達成高關稅的共識;經濟獨立意識增強與戰后民族主義情緒的發展;聯邦政府增加收入,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