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1頁
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2頁
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3頁
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4頁
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詩經·大雅·假樂》開篇即談道:“假(嘉)樂君子(周王),顯顯令德(美德)。宜(適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祿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祿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詞中被反復引用。該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A.承載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B.蘊含了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C.體現了德主刑輔的施政理念 D.闡釋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方針【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周王擁有美好的品德,適合治理百姓,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和恩賜,后世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詞中反復引用“宜民宜人”“受祿于天”,說明承載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德治并非無為而治,排除B項;材料表明周王以德施政,未提及刑治,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周王仁德“受祿于天”,并不是闡釋以民為本的治國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2.魏晉到隋唐時期思想活躍,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而作為主流思想儒學則在挑戰中有了新的發展。這表明該時期()A.中外文化交流較為頻繁 B.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C.社會動蕩催生儒學復興 D.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而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學則在挑戰中有了新的發展”可知,該魏晉至隋唐時期,道家、佛教對傳統儒學形成沖擊,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D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中國文化的多元特征,并沒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中國文化的多元特征,材料體現佛教在中國盛行,不能體現外來佛教出現本土化趨向,排除B項;社會動蕩使儒學受到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3.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稱臨安“南渡以來幾二百余年,則水土既慣,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喜愛麥食、羊肉乳類以及藏冰吃冰等風氣也在臨安興盛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重心南移趨于完成 B.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較快C.政局變遷促使人口遷移 D.社會風氣更加開放包容【答案】C【解析】本題描述南宋臨安城內飲食風氣南北交融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靖康南渡后北人南遷的結果,C項正確。飲食風氣與經濟重心所在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材料中飲食業的發展受北方風氣影響,城市商品經濟發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社會風氣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4.明初尊奉程朱理學,但當時的理學家以單純復述朱熹思想為主,學術空氣沉悶。明中期,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發明本心”的思想,主張從“本心”入手去認識圣賢之心,以自己的內心為最高權威,并鼓吹“致良知”,倡言“知行合一”,使得心學體系與程朱理學漸成分庭抗禮之勢。這()A.動搖了理學的正統地位 B.否定了傳統儒學的權威C.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取向 D.有助于學術思潮的轉變【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發明本心”的思想,主張從“本心”入手去認識圣賢之心,以自己的內心為最高權威,強調主觀能動性,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有助于學術思潮的轉變,D項正確;王守仁心學發展了理學,沒有動搖理學的正統地位,排除A項;王守仁心學繼承和發展了儒學思想,排除B項;經世致用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的“海派京劇”舞臺上,經常采用大量精巧、可變且華麗的舞臺設施,時稱“機關布景”,在戲劇演出的招貼上,經常可以看到“全套西洋機關布景”的字樣,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A.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B.西學東漸不斷深入C.民族工業持續發展 D.中西文化相互借鑒【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上海的‘海派京劇’舞臺上,經常采用大量精巧、可變且華麗的舞臺設施”可知,“全套西洋機關布景”體現的是西方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說明西學東漸的不斷深入,B項正確;題干中傳入的是西方先進的技術,體現不出民族危機的加深,排除A項;戲劇演出不屬于民族工業,排除C項;題目中體現的是西方文化向中國的輸入,不是相互借鑒,排除D項。故選B項。6.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發展出了耆那教和佛教。耆那教否認種姓上的差別,認為任何階層的人都有可能通過自我人格修養,修行成圣人。佛教則提出“眾生平等”的口號,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修證而開悟成佛。這反映出當時印度()A.種姓制度產生 B.印度教受沖擊C.社會矛盾尖銳 D.民主思想萌發【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耆那教和佛教教義中都強調平等思想,基于一定時期文化是對政治經濟反映的原理可知,古代耆那教和佛教強調平等思想是對當時印度社會矛盾尖銳,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平等現象的反映,C項正確;材料雖然提到印度的種姓制度,但是材料折射的本質問題是社會矛盾尖銳,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材料中耆那教和佛教都提倡平等,這在一定層度上沖擊了維護種姓制度的婆羅門教,并非是印度教,排除B項;古代印度還沒有產生平等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7.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已演變為疾風驟雨式的大遷徙。日耳曼人從帝國邊境線全線入侵,并在西羅馬帝國舊土上建立了許多日耳曼人的國家。這一現象()A.導致了羅馬文化的衰落 B.改變了歐洲的人口結構C.加速了歐洲的社會轉型 D.推動了亞歐文化的聯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已演變為疾風驟雨式的大遷徙”和所學可知,蠻族入侵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分裂,最終摧毀了羅馬的奴隸制度,確立了歐洲的封建制,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C項正確;蠻族入侵并未導致羅馬文化的衰落,排除A項;日耳曼人也屬于歐洲人,并未改變歐洲的人口結構,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歐洲內部關系的變化,與亞歐文化聯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下圖為中古時期某一帝國的統治疆域,對該帝國表述正確的是()A.開展了長達百年的翻譯運動 B.推動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C.促使了羅馬法律體系的完整 D.阻斷了東西方的傳統商路【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疆域范圍及時間來看,該帝國是阿拉伯帝國,其中阿拉伯帝國開展了長達百年的翻譯運動,A項正確;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中近東歷史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查士丁尼頒布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形成完整的體系,排除C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了東西方的傳統商路,排除D項。故選A項。9.歐洲中世紀大學出現于11世紀,前期以教會辦學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辦學為主,課程設置上除了神學,還包括文學、醫學、法學等學科,同時還設有《幾何學》《天文學》以及探索人體和自然界的相關課程。由此可知,中世紀的大學()A.兼具宗教性與世俗性 B.沖擊了基督教理論體系C.瓦解了歐洲封建社會 D.受到教權和王權的影響【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歐洲中世紀前期以教會為主,后期以世俗學校為主,說明中世紀大學兼具宗教性與世俗性,A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世紀大學對基督教的影響,排除B項;“瓦解了”說法錯誤,排除C項;課程設置與教權和王權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10.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A《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阿拉伯文學具有獨特性B瑪雅人發展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阿茲特克人農業的特點之一是“浮動園地”;印加人建造彰顯高超建筑藝術的馬丘比丘城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特征C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慕府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D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俄羅斯繼承了拜占庭文化A.A B.B C.C D.D【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瑪雅人發展出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阿茲特克人農業的特點之一是“浮動園地”;印加人建造彰顯高超建筑藝術的馬丘比丘城,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特征,B項正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體現了阿拉伯文學吸收其他文明精華,排除A項;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國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排除C項;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這與拜占庭文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1.法國巴黎圣母院是始建于1163年的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創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建筑骨架,擁有絢爛的玻璃花窗、高聳入云的尖塔、精雕細琢的雕刻,教堂內可容納萬名信徒,是中世紀美學思想和神學追求的集中體現。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風格是()A.古羅馬建筑 B.哥特式建筑 C.斯拉夫式建筑 D.文藝復興建筑【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的建筑風格有哥特式教堂建筑,B項正確;由材料“1163年”和“創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建筑骨架”可知,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風格不是傳統的古羅馬式,排除A項;斯拉夫式是東歐俄羅斯的建筑風格,其建筑特征與西歐不同,為圓頂多塔建筑,排除C項;文藝復興開始于14世紀,與題干時間“1163年”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1807年,英國國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將在大英帝國境內販賣奴隸定為非法,并向英國奴隸船征收每一個奴隸100英鎊的罰金。這()A.加快了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B.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體現了英國圈地運動影響 D.保障了非洲奴隸的政治權益【答案】B【解析】1807年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勞動效率提升,需要更多的市場,同時國內反對奴隸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英國政府宣布奴隸貿易非法,這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B項正確;英國的做法并不能加快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排除A項;英國的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勞動力、市場、資本條件,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英國的做法并不能保障非洲奴隸的政治權益,因為其它國家依然在進行奴隸貿易,排除D項。故選B項。13.據1870年統計,在華盛頓、愛達荷和蒙大拿各州,約有1.5萬名華工為北太平洋鐵路線鋪軌。在加利福尼亞農場工人中,1870年華工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這說明()A.華工助推近代美國經濟發展 B.清政府鼓勵民眾移民海外C.工業革命使美國勞動力匱乏 D.西方列強掠奪中國勞動力【答案】A【解析】據題意可知,近代美國,無論實在愛達荷和俄勒岡的礦場中,還是在修建中央大鐵路的工地上,華工都占據了相當的比例,為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由此說明華工助推了近代美國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清政府是反對本國人口對外移民的,排除B項;工業革命和美國勞動力缺乏沒有因果關系,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華工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并不能體現西方對中國勞動力的掠奪,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圖所示為1979年一項調查中伊朗、印度、海地三國移民美國人口中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占比。據此可以推知的結論是()A.發展中國家經濟創新活力受限 B.教育落后制約發展中國家成長C.發展中國家人才培養結構失衡 D.勞動力的全球流動呈衰退趨勢【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伊朗、印度、海地三國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流向美國,而這些人才在這三國中占比并不高,甚至可謂稀缺。據此可知,受全球化沖擊,發展中國家大量高素質人才流失,從而削弱了這些國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發展中國家教育落后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發展中國家高素質人才流失問題,并非人才培養結構問題,排除C項;雖然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勞動力的全球流動趨勢,但“衰退”一詞說法不妥,排除D項。故選A項。15.有學者撰文指出,聯合國難民署的資金主要來自主權國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絕大部分資金由少數國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實際上是變相地改變了難民署難民保護活動的人道主義性質。該學者意在說明()A.西方主導全球難民救助活動 B.全球難民救助機制有待完善C.人道主義援助缺乏有效監督 D.聯合國難民署行動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聯合國難民署的絕大部分資金由少數富裕國家提供,他們通過限定“支出用途”等方式對難民署難民保護活動施加影響,進行干預,有違人道主義的初衷和原則,說明全球難民救助機制有待完善,B項正確;材料提及少數國家的干預“改變了難民署難民保護活動的人道主義性質”,但不代表“西方主導全球難民救助”,該表述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道主義援助的監督問題和行動效率問題,排除C項、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中學外傳與文化建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與文化的碰撞,中華文明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統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成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也被稱為“中國文化圈”。——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材料二(2024年)8月20日,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正式發售,上線一小時左右,全球同時在線玩家即破百萬,銷量位居多游戲平臺榜首……在海外市場,玩家們也紛紛曬出游戲反饋,積極分享《西游記》相關角色故事。可以看到,經過現代藝術加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歷史,以互動式游戲的方式走向全世界,讓外國人更直觀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智慧與魅力。——人民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外傳高潮形成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出海爆火對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啟示。【答案】(1)原因: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為文化外傳提供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及文化碰撞,使隋唐文化豐富多彩﹔隋唐統治者重視對外交流,實行開放政策;中華文明自身的優越性和吸引力。影響:促進了周邊國家文化發展,形成了東亞文化圈,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豐富了世界文化內涵;增強了周邊國家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2)啟示: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創新,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藝術形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拓展文化傳播渠道,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鼓勵文化創作的多樣性,以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解析】【小問1】原因:據材料“隋唐統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成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為文化外傳提供了基礎;據材料“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與文化的碰撞,中華文明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雄姿。”可知,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及文化碰撞,使隋唐文化豐富多彩﹔據材料“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可知,中華文明自身的優越性和吸引力;結合所學可知,隋唐統治者重視對外交流,實行開放政策。影響:據材料“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可知,促進了周邊國家文化發展,形成了東亞文化圈,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豐富了世界文化內涵;增強了周邊國家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小問2】啟示:據材料二“上線一小時左右,全球同時在線玩家即破百萬,銷量位居多游戲平臺榜首……讓外國人更直觀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要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榮,以中華文化的強大魅力為傲;要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努力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據材料二“積極分享《西游記》相關角色故事”“經過現代藝術加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歷史,以互動式游戲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建設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文化發展方式,拓展文化傳播渠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兼容并蓄、開放包容,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取長補短,讓中華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還要積極對外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夏商周到漢唐再到明清,中華文明歷經數個朝代以至今日中國,不僅使“中國之名”得以延續,而且使“中國之實”得以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創造“依然有中’國”“一樣是中國”的人類國家歷史奇跡,在于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和統一性始終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斷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使中國國家形態在廣袤遼闊的空間維度和漫長悠久的時間維度達到“名實一體”。——摘編自方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家形態之維》圍繞“中華文明”這一主題,提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中國史知識進行說明。(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論題:中華文明具有與時俱進和創新性特點。論證: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中的李大釗、陳獨秀等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開始研究與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并有意識地將之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聯系起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通過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武裝奪取政權,并領帶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中國的獨立,取得了革命與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帶領全國人民邁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理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綜上所述,文明創新是文明前進的源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長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華文明的創新性。【解析】材料開篇指出中華文明歷經數個朝代以至今日中國,不僅使“中國之名”得以延續,而且使“中國之實”得以傳承。接著闡述了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創造“依然有中’國”“一樣是中國”的人類國家歷史奇跡,在于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和統一性始終發揮決定性作用,強調中華文明具有與時俱進和創新性特點。根據材料內容,可以提煉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一論題。在闡述過程中,引用材料中的“從夏商周到漢唐再到明清,中華文明歷經數個朝代以至今日中國,不僅使“中國之名”得以延續,而且使“中國之實”得以傳承。”等內容,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等,對論題進行充分論證。面對外來的理論和文化,中華文明不是簡單地排斥,而是積極地吸收和融合,將其與中國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出符合國情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這種與時俱進和創新性的特點,使中華文明能夠在歷史的變革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撐。最后得出論題:中華文明具有與時俱進和創新性特點。18.印第安人獨立發展出了特色鮮明的古代文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世界上眾多的遠古文明中,瑪猴文明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然而,它卻在500年前像這一樣消失了,大約在10世紀,高聳的金字塔,莊嚴的神殿,精美的紀年石碑,發達的水利溝渠系統,以及那些象形文字、歷法、宗教……這些累累碩果都掩埋在了叢林之中,泥土之下。——摘編自趙劉陽、程墊豐、王智力《“失落”的文化遺產——瑪雅文明》材料二拉美印第安各文明的生產力水平,從總體上看是落后于東半球各文明的。早在文明誕生初,西亞、北非、南歐諸文明便有了較多的交往,這些文明后來又與印度文明乃至于東亞文號發生交往……作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動范圍里,難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礙而將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帶到更遠的地區……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古代人類文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他們處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十分落后且極端孤立隔絕的狀態。——程洪《論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瑪雅文明取得了哪些成就?(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印第安文明消失的原因。【答案】(1)成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創造了獨特的象形文字;發明了“瑪雅歷”;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建造了發達的水利溝渠系統。(2)原因: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十分落后;自然環境不利于對外經濟交流;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與征服。【解析】【小問1】成就:由材料一“大約在10世紀,高聳的金字塔,莊嚴的神殿,精美的紀年石碑,發達的水利溝渠系統,以及那些象形文字、歷法、宗教……這些累累碩果都掩埋在了叢林之中,泥土之下”可得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創造了獨特的象形文字;發明了“瑪雅歷”;結合所學可知,瑪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建造了發達的水利溝渠系統。【小問2】原因:由材料二“拉美印第安各文明的生產力水平,從總體上看是落后于東半球各文明的。”“他們處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十分落后且極端孤立隔絕的狀態”可得出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十分落后;由材料二“作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動范圍里,難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礙而將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帶到更遠的地區”可得出自然環境不利于對外經濟交流;結合所學可得出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與征服。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與此同時,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以渲染而夸飾的筆法,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法國在路易十四執政后,與德意志發生了時斷時續的戰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1707年與英格蘭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