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2_第1頁
浙江省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2_第2頁
浙江省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2_第3頁
浙江省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2_第4頁
浙江省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強基聯盟2025年3月高二聯考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雖然歌德很早就有了接觸中國文化的各種條件,但這種機會都沒有引起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甚至在很多時候是批判的態度。在歌德自傳中,他提到了童年時代參觀蠟布工廠時,對蠟布上的中國畫發表的議論:“在后一種蠟布上頭是由熟練的工匠以毛筆繪畫中國的怪誕的花卉。”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歌德當時的審美趣味,他對中國花卉用“怪誕的”來形容,對中國制的壁衣加以譏評,他追求自然的審美觀,反對矯揉造作。18世紀70年代,德國文壇出現了“狂飆運動”的浪潮,而歌德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狂飆運動”在德國出現的時候,正是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學者對中國表現出極大熱情的時候,也是中國風最盛行的時候,而文化民族主義是德國“狂飆運動”參與者們主張“去法國化”的思想基礎,既然法國在那時是“中國風”的“風眼”,那么受文化民族主義支配的狂飆學者,在否定洛可可藝術,摒棄法國文化影響的同時,連同“中國風”也一同抨擊,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了。歌德正式接觸中國文學大概開始于1776年,在這一年的1月12日的日記中,歌德寫道:“清晨讀小說,話題是中國小說……。”此后的數十年時間,沒有查閱到歌德接觸中國文學的相關記錄。直到1827年,歌德在2月3日的日記中兩次提到了英譯《花箋記》,這本書中另收有若干中國古籍《百美新詠》中的詩篇,歌德為這首詩寫了引言,在引言里他稱《花箋記》為“一部偉大的詩篇”。歌德在魏瑪圖書館借閱《花箋記》后發表了他的感言,他認為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他們一樣,能感到中國人是他們的同類人,甚至比起西方人,在中國的一切都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有很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描寫,他感到在中國人與大自然是和諧共生的。歌德還發現其中很多的典故涉及道德與禮儀。他由此發表感慨說:“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歌德通過《花箋記》洞察到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和感情。他把中國人視為同類人,而且覺得他們生活得更純潔和明朗,沒有強烈的情緒和無窮的渴望。他還贊賞了中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引文最后他還指出了道德和禮儀是中國封建社會維持長久的重要原因。從這些文字記載中不難看出,歌德對他接觸的中國文學都流露出褒揚之意。歌德不僅閱讀中國的文學作品,品味其中的閑適意境,更是從漢詩中汲取了創作的靈感,他從托姆斯英譯的《花箋記》所附的《百美新詠》中選了9首詩重新翻譯,并發表了其中的四首。《百美新詠》觸發了歌德的創作靈感,甚至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覺地使用中國題材,最著名的當屬1827年所作的《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人們把這首詩看作取材于中國的作品,并不是指其內容,而是他所創造的意境,他創造了歌德心目中中國文學所特有的意境,在這首組詩中,歌德將他這一時期的個人心境與他所體會到的中國文學的美妙境界作了很好的藝術融合。(摘編自吳悅茜《歌德的中國緣與中國觀的變遷》)材料二:那么對于下列問題:“歌德小說與中國小說究竟有無共同之處?”我們還是摘錄歌德本人的言論來作答。歌德曾對愛克曼談到:“那里的人們思考,行動與感受幾乎完全同我們一樣,人們立即就可感覺出兩者間的相同。只是在他們那兒發生的一切被反映得更清晰,純潔,更具道德風范;一切都表現得很理智、市俗,沒有巨大的激情與詩一般的高潮,這與我的小說《海爾曼與多羅特》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很像英國理查遜的小說。”另外卡塔琳娜·蒙姆遜指出歌德對中國文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他《浮士德》第二部創作之靈感。歌德通過對中國詩歌的研究認識到,自然在中國詩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1827年1月31日對愛克曼說:“區別又在于在他們那兒外界自然是與人共存的。人們總是可聽見池塘里的金魚噼啪跳躍,樹梢上的鳥兒吱喳不停。白天總是溫暖明亮,陽光普照,夜晚總是寧靜清朗,對月亮有很多描寫,它并不改變環境,但它的光芒被想像的如同白晝一樣明亮。”歌德以他詩人的洞察力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中國文學中“人與自然共存”這一特點。除了小說、詩歌內容上的影響,我們同樣要談及形式上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瓦格那·底特瑪提出的論點。她認為,歌德與中國詩的接觸曾對他短詩形式的完美形成起過重要作用。在研究這個論點時,我們首先要問:歌德在與中國詩歌接觸之前是否就已經運用了簡潔的短詩形式?回答是肯定的。詩人年輕時就寫過許多短詩。特別是寫給朋友與個人的詩善用短詩形式,因為這種形式擅長“即興表達”。一個最好的例子是《漫游者夜歌》,這首歌德在1780年創作的詩,短小精悍,情景并茂,言簡意賅,是他詩中之精品,實可謂德語詩歌之絕唱。在歌德暮年的抒情詩中,短詩形式重新成為詩人之所愛。例如《威廉·梯施釋恩的風景畫》《西東合集》等等。因此,就歌德運用短詩形式進行詩歌創作而言,我們見到的是一種從青年直至老年的持續發展狀態。中,德詩歌各因文化基因不同,傳統不同,語言不同,而形成獨自的風格特征。我們若再考慮這樣一個事實:歌德當時尚未完全了解到中國古詩的形式、格律以及聲韻,歌德憑他詩人的直覺發現了中國詩的某些特征,中國詩人側重于自然主題的描寫,表達精練,詩式短潔,歌德從中受到了啟迪。以此便言中國詩歌對他的短詩形式有過重要影響,未免言過其實。東方詩歌的某些創作方法正好與歌德老年詩風相吻合。這也正是他試圖用自己象征性的詩歌語言來模仿中國詩人和阿拉伯詩人的原因之一。歌德這最后一次“轉向東方”的創作不僅表明了他對短詩固有的偏愛,也反映出各國詩人在某些方面的神通意合。這也恰恰給我們一個啟示,即我們在尋找相同之處時,即便是形式上的,也往往要從詩人的審美觀及他們對藝術的根本理解這一層面上去剖析。(摘編自唐際虹《歌德與中國文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歌德早年追求自然的審美觀,反對矯揉造作,他認為蠟布上頭由熟練的工匠以毛筆繪畫的中國花卉是怪誕的,可見他并不欣賞。B.歌德后來把中國人視為同類人,贊賞了中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還認為道德和禮儀是中國封建社會維持長久的重要原因。C.歌德認識到自然在中國詩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這與他的自然審美觀是有區別的,中國詩歌里的自然是與人共存的。D.歌德發現了中國詩的某些特征,從中受到了啟迪,這對他的暮年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始模仿用短詩形式進行詩歌創作。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作為德國文壇“狂飆運動”浪潮的代表人物的歌德抨擊中國文化,是因為中國風的盛行對德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B.歌德能夠對中國文學有比較深刻和獨到的理解,并汲取了創作靈感,得益于他能夠接觸、閱讀甚至轉譯中國文學作品。C.歌德認為自己的小說《海爾曼與多羅特》,和中國的小說以及英國理查遜的小說都有相似之處,可見當時中國小說的影響力很大。D.中國詩人側重于自然主題的描寫,表達精練,詩式短潔,正好與歌德老年詩風相吻合,可見東西方詩人的審美觀及對藝術的根本理解是一致的。3.下列表述最適合證明歌德的文學創作已經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一項是()A.1789年,歌德在他的詩歌《威尼斯警句》中提到中國,在詩中的一節他寫道:“連中國人也用顫抖的手,把維特和綠蒂畫上了鏡屏?”B.赫爾德談及中國時說:“它是一具奇怪的滿身涂滿香膏,畫滿象形文字符,并用絲綢包裹著的木乃伊……”當時歌德受赫爾德的影響。C.中國戲劇《趙氏孤兒》的題材涉及復仇的故事。歌德的戲劇《愛爾奔諾》雖然也有復仇的情節,但兩部戲劇的思想背景卻截然不同。D.歌德晚年隨著對中國文學更深入了解,對中國文化持褒揚態度,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創作出了《中德四季晨昏雜詠》這樣著名的詩作。4.兩則材料都介紹了歌德與中國的關系,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閱讀下面歌德《迷娘》這首詩的節選部分,你認為它與中國詩歌有哪些相似特征?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茂密的綠葉中,橙子金黃,藍天上送來宜人的和風,”桃金娘靜立,月桂梢頭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隨你,愛人啊,隨你前往!(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李子熟了陳年喜鄰居家的李子熟了。鄰居舉家去了遠方。只留一棵李子樹在竹園邊。竹林茂盛,好多年,沒有人再使用竹子,也沒有人掰竹筍,它一下鋪蓋了方圓左右的地盤,要不了幾年,恐怕就沒李子樹什么事了。①李子樹正年輕,花開得繁,果子也結得繁,不像老了的樹,雷大雨小,只有開頭的氣勢。李子這種果子品種很雜,單論顏色,有五六種,但這一棵是黃色的。黃色也雜,這一棵果子顏色呈綠黃色,黃里摻著綠,綠里拌著黃,黃綠勻稱得賽似天工,那色彩配方人根本無法造出,但黃稍稍占了點上風。它們結得實在是太繁了,雀鳥從早忙到晚,果子還是那么稠密,蒜瓣子似的垂下來。有一些掉在了地上,像誰隨手撒了一把豆子。這是外來的品種,說起來,有關這棵李子的來歷的事還挺長。那一年天旱,從三月到五月沒下一滴雨。沒下雨也就算了,天還非常熱。一旱一熱,莊稼就遭了殃,連菜也長不成一棵。村里年輕人沒事干,除了喝酒就是打牌,電線桿子底下,整夜整夜地摔撲克,抽煙把嘴都抽木了,摔紙片把手臂都摔酸了,天還是不下雨。眼看著一年收成無望,大家商量出門掙錢,沒幾天,人跑得天南海北都有。我和亮子到渭南塬上。亮子就是我的鄰居,小學到初中的同學。渭南塬廣闊無邊,到底有多大,地圖上說多少多少平方公里,對我們來說,那永遠只是一個數字,一個概念,像沒說一樣。我們到的那個地方,離華山不遠,遠遠能望見華山西峰,白花花的巖石,拔地豎在半空,白天晚上都泛著光。往身后看,是山西芮城,黃河把兩省分隔得明明白白。我們從一個塬到另一個塬地找活,找了七八天也沒有找到,有的人家信不過我們,有的確實沒有需要干的活。有些塬和塬之間隔著深深的大溝,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看山跑死馬,看塬也差不多。溝幫子上一律長滿了酸棗刺,高的高,矮的矮,一叢一叢的。②酸棗正開花,花像一粒粒煮開了花的小米粒子,上面飛飛停停著野蜂野蟲子。我們跑得餓了,捋一把放在嘴里嚼,棗花聞著很香,卻沒有味,也不知道頂不頂饑,因為也沒有那么多可填在肚子里。天快要黑了,塬底的公路上,汽車和行人奔突來往,因天晚而更加緊急。火車有時直行,有時繞彎,速度一直是均勻的,不急不躁,老到自信得很。③隴海鐵路把許多村莊隔開,炊煙卻不分你我,它們越過路基,在天空扭打糾纏。我發現,塬頂人家幾乎都住著窯洞,到了塬腰,大多數人家住的是一半窯洞一半房子,到了塬底,窯洞就很少了,都變成了小平房。村里在唱戲,唱的是秦腔,也不知道什么戲,戲腔摻和著鑼鼓弦鈸,轟轟烈烈,像比賽,像打斗,一會兒你壓住我,一會兒我壓住你。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老人和孩子多,年輕人也在看戲,但心事不在戲上。我倆看了一會兒,聽不太懂,都沒一點心思。沒心思也不是戲不好看,是我倆都想到了晚上的住宿問題。眼看天黑透了,住處還沒著落。我和亮子開始找廢棄的窯洞。聽老家出過門的人說,世上有三大可靠,廢窯洞是其中之一,不但暖和,能避風雨,還安全舒適,又不花錢。窯洞不像房子,更新得快,按說這兒找個破窯洞不難,我倆卻怎么也找不到。找到半夜,月亮快下去了,星光滿天,找到一個半坡上,找到了一片果園,一半李子一半棗的園子,一圈土夯的圍墻。園里有一間小屋,亮著燈。主人是一對母女,不知道為什么這么晚還沒睡。她們在喝湯,小米子加了李子煮的湯。母親四五十歲,女兒二十多的樣子,塵蒙日烤,塬上的人都比實際年齡要顯老。女兒給我倆舀了兩碗湯,燈光和李子在湯里打晃。真好喝,有一股說不出的酸甜味道。李子這個季節正熟,是最甜的時候,因為久煮,味道已經變淡,只保持著果的原形,味道都跑到湯里去了。我和亮子掏出饃,就著湯大口大口吃。母女看著我倆狼吞虎咽,一句話不說。每人喝完了一大碗湯,兩個饃也下了肚,感覺渾身又充滿了力氣,又像個男子漢了。女人對女兒說:“惠,帶他們倆去家里住。”我倆知道了這個女孩兒的名字叫惠。惠答應一聲:“好嘞!”去墻上取鑰匙。女人又對我倆說:“娃,要是愿意,就在我家園子干,李子正下樹上市,棗也要人操心了,就是工錢不高。”我倆連連答應:“好,好好!”園子真大,晚上沒看清楚,白天才看清它的規模,怕有十來畝。李子樹只占三分之一的面積,其余全是棗林。混搭的果園在渭南塬上并不新鮮,新鮮的是李子和棗的混搭。不過,似乎這樣也很科學,李子結束了,棗才開始,至少活路上兩不相撞。李子熟得快,昨天看著還是梆硬的,早上起來就變軟了,一變軟就會往地上掉,就賣不上價錢。我們四個人每天天不亮起來摘李子,一筐一筐的,中午拉到集上零賣加批發。渭南李子有名,價錢好,不愁賣,每天都有一筆不小的收入。母女倆高興,我和亮子也跟著高興。李子樹完成了一年的使命,枝條和葉子都停下了,等著老去,棗樹在自顧自力,它們的事業自己完成。我和亮子就幫著種地,除草,打藥,澆水。比較起來,平原上的莊稼比山里的莊稼好伺候多了。一天早上,惠來到我們的房間,對我倆說:“你倆也該回去看看了,出來好幾個月了吧?”我倆說:“是啊,好幾個月了!”惠說:“那明天就動身吧,我媽把你們的工錢都準備妥當了。”惠和她媽開著三輪車,把我們送到了公路邊,310國道連接東西,跨省跨縣的大巴從早到晚打這兒經過。惠的母親從車斗里拿出兩棵尺余高的樹苗,說:“渭南的李子好吃,樹也好栽,拿回去栽上,年年吃李子,就當回了渭南。”說得我們都有些傷感,仿佛生離死別似的。亮子有些愣,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我伸手接了過來。上了大巴,亮子眼淚汪汪的。他遞給我一張小字條,上面兩行鉛筆字,一行是:我是別人的人了。另一行是:一輩子都是好日子!兩棵李子苗,一人一棵,亮子栽活了,我沒有栽活。2013年1月,我和幾個人過風陵渡,去太原北邊的靈丘處理亮子的后事。所謂后事,一是經濟賠償談判,二是取回亮子的衣物。在礦上,點燃最后一根導火索的一瞬,亮子未來得及轉身,化成了一縷血霧。他再無尸骨還鄉的可能,家里親人將為亮子建一座衣冠冢。天空下起了雪,鋪天蓋地,越下越大。雖然季節已進入初春,空氣依然十分寒冷,真正的冬天仍在。黃河在風陵渡東折,地理豁然打開,陜山兩省的風在寬闊的河面上廝殺,不分勝負,雪花被吹起吹落。④雪落黃河靜無聲,成股成股的雪花落在水波里,像沒落一樣,像一個人的徹底消失。過了大橋回頭看,華山影影綽綽連著天際,隴海線穿山過澗無盡綿延,大雪籠罩了整個渭南塬,華山下某個微不足道的村莊,那些炊煙和歡笑、生活自帶的悲欣愁苦也被風和雪涂抹得了無痕跡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借李子樹引出了“我”與亮子的外出打工經歷;在荒旱之年,李子樹為“我”和亮子提供了謀生的機會,點燃了困境中的希望。B.作者與亮子在渭南塬上打工的經歷,展現了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同時也通過母女倆的善良與慷慨,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互助。C.文章通過亮子在礦難中喪生的悲劇結局,揭示了生活的無常與殘酷,同時以大雪覆蓋的渭南塬為背景,表達了對未來的樂觀與憧憬。D.文章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情感真摯而深沉,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鋪陳,展現了生活的悲欣苦樂,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觀察與思考。7.對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①通過對比李子樹“年輕”與“老樹”的狀態,暗示生命力的盛衰,呼應文中對時光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感慨。B.句②將酸棗花比作“煮開了花的小米粒子”,用視覺描寫和生活化的比喻,生動刻畫塬上荒涼環境中細微的生命力。C.句③賦予“炊煙”以擬人化的動作“扭打糾纏”,既展現鐵路帶來的活力,又暗示人間煙火氣蓬勃交融的盛景。D.句④以雪花“像沒落一樣”的比喻,暗喻亮子生命的消逝,借自然景象的靜默無聲,深化對死亡與無常的哀思。8.本文為人物活動提供了典型環境——渭南塬,此地的自然和人文各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9.評論家說,陳年喜的文章“呈現出平凡生命的意志與深情”,請結合本文內容分析有哪些方面的體現。(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小國也。大月氏攻殺難兜靡,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為求食,還,見狼乳之,又烏銜肉翔其旁,以為神,遂持歸匈奴,單于愛養之。及壯,以其父民眾與昆莫,使將兵,數有功。時,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請單于報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復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眾,因留居,兵稍強,會單于死,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遣兵擊之,不勝,益以為神而遠之。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昆莫地空。蠻夷戀故地,又貪漢物,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未能得其決。語在《西域傳》。騫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烏孫發譯道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騫還,拜為大行。歲余,騫卒。后歲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其后,烏孫竟與漢結婚。(節選自《漢書·張騫傳》)材料二:烏孫使者見漢廣大,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匈奴聞烏孫與漢通,怒,欲擊之;又其旁大宛月氏之屬皆事漢烏孫于是恐使使愿得尚漢公主為昆弟。天子與群臣議,許之。烏孫以千匹馬往聘漢女。漢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往妻烏孫,贈送甚盛;烏孫王昆莫以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以為左夫人。公主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思歸。天子而憐之,間歲遣使者以帷帳錦繡給遺焉。昆莫曰:“我老。”欲使其孫岑娶尚公主。公主不聽,上書言狀。天子報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岑娶遂妻公主。昆莫死,岑娶代立,為昆彌。(節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六》)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又其旁A大宛月氏之屬B皆事漢C烏孫D于是恐E使使F愿得尚漢G公主H為昆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事,侍奉,聽命,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的“事”意思不相同。B.使使,使者出使,與《蘇武傳》中“單于使使曉武”的“使使”意思相同。C.以為,以……為,與《過秦論》中“以為桂林,象郡”的“以為”用法相同。D.聽,聽從,同意,與《屈原列傳》中“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的“聽”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烏孫王昆莫曾經被大月氏攻擊,土地被侵占,于是逃往投奔匈奴,后來在單于的幫助下,昆莫帶兵西征打敗了大月氏。B.昆莫兵力有所增強,加上單于去世,就不肯再聽命于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不能取勝,便以為昆莫是神避而遠之。C.張騫雖然出使烏蘇國一年之后去世,但是因為他此次出使取得了很大的功績,原本失去的博望侯的爵位得到恢復。D.漢朝的公主原本嫁給了烏孫王昆莫,但烏孫王覺得自己年老,又讓公主嫁給孫子岑要,這是符合烏孫國的風俗的。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未能得其決。(2)天子而憐之,間歲遣使者以帷帳錦繡給遺焉14.張騫出使西域烏孫諸國,取得哪些積極有利的成果?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述。(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以“決狐疑”總領全篇,用占卜工具“鉆龜”“祝蓍”作反襯,突出詩人提出的方法更具理性價值。B.頷聯通過“試玉”“辨材”兩個具體事例,既暗合首聯“決疑”之法,又自然引出下文的歷史典故。C.頸聯使用周公、王莽這兩個史實作為正面之例,與頷聯形成虛實相生之勢,增強對“辨偽”主題的論證。D.尾聯以假設性追問收束全詩,在歷史回望中強化了“時間檢驗真偽”哲理,具有發人深省的力量。16.本詩與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一句都強調時間對認知的重要性,但表意各有側重。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過年回家,村口一群十一二歲的孩童聚在一起玩耍,說說笑笑非常快樂,讓你不禁想到了《詩經·衛風·氓》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開學第一堂課,王老師引用《離騷》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申光陰飛逝,時不我待的道理。(3)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古詩中就有以鳥自喻來表情達意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西方,劇本成為供人閱讀的文學作品,是跟現代出版制度的建立與逐步完善分不開的。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護作者權益的法律法規,使得劇作家可以擺脫對某個劇團的依賴而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和更多回報。為爭取讀者,作者想法設法提高劇本的含量。曹禺曾在《日出·跋》里表示,劇本不僅要經得起演,甲。所以他才不惜筆墨,詳細釋述每一個角色的穿著打扮、音容笑貌。但這又帶來一個新的難題,即劇作家如何在文學性和舞臺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平衡。曹禺是做得比較好的,因為他上中學時,曾經是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有很豐富的舞臺經驗,懂得舞臺和觀眾心理,所以他的劇本既經演,又耐看。①不僅曹劇是優美的文學作品,而且是表導演創作的教科書。②許多話劇藝術家都是在它的熏陶和滋養下成長起來的。然而,③關于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