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質量管理與可靠性行業作業指導書TOC\o"1-2"\h\u7139第一章質量管理基礎 239541.1質量管理概述 2200811.1.1質量管理的概念 2210921.1.2質量管理的范圍 366361.1.3質量管理的發展歷程 3180811.1.4質量管理的方法與工具 3323271.1.5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317821.1.6領導作用 3254011.1.7全員參與 371471.1.8過程方法 3143541.1.9系統化管理 4176231.1.10持續改進 479441.1.11基于事實的決策 4251951.1.12互利的供應商關系 426640第二章質量管理體系 422180第三章質量策劃與改進 6326551.1.13質量策劃概述 634011.1.14質量策劃的方法 6223611.1.15質量策劃的步驟 6146871.1.16質量改進概述 7176241.1.17質量改進的工具 7305231.1.18質量改進的技術 725946第四章可靠性基礎 8164051.1.19可靠性的定義 8250391.1.20可靠性的重要性 8172281.1.21可靠性研究內容 8300841.1.22可靠性指標 868461.1.23可靠性計算 930618第五章可靠性管理 9150691.1.24目的與意義 9259251.1.25可靠性管理原則 9175091.1.26需求分析 969521.1.27設計評審 10196891.1.28可靠性設計 1077361.1.29生產過程控制 1073051.1.30試驗驗證 1064131.1.31故障分析 1047491.1.32可靠性評估 1062971.1.33持續改進 10122261.1.34售后服務與維護 10111491.1.35可靠性管理信息化 1031943第六章可靠性分析 10250831.1.36概述 11296081.1.37故障樹分析步驟 11222621.1.38故障樹分析方法 1139661.1.39概述 11318051.1.40事件樹分析步驟 11312161.1.41事件樹分析方法 1224628第七章可靠性試驗與評估 12199061.1.42概述 12104261.1.43環境試驗 12242801.1.44壽命試驗 1345111.1.45加速壽命試驗 13151901.1.46概述 13296321.1.47故障樹分析 13304061.1.48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 13169191.1.49可靠性框圖分析 1359951.1.50可靠性試驗數據分析 1451881.1.51可靠性增長試驗 14325551.1.52可靠性管理 1421075第八章質量成本管理 14134871.1.53質量成本概述 14296511.1.54質量成本的構成 14221901.1.55質量成本控制 1552381.1.56質量成本優化 164742第九章質量風險管理 16293881.1.57質量風險識別 161351.1.58質量風險評估與應對 1720963第十章持續改進與質量創新 1870631.1.59概述 18155651.1.60持續改進的方法 18305041.1.61持續改進的工具 18254271.1.62質量創新的概述 19116591.1.63質量創新的理念 19167471.1.64質量創新的實踐 19第一章質量管理基礎1.1質量管理概述1.1.1質量管理的概念質量管理是指在生產、服務及經營活動中,通過制定、實施和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保證產品、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需求的一系列活動。質量管理旨在實現質量目標,提高組織整體績效,增強客戶滿意度。1.1.2質量管理的范圍質量管理涵蓋了從產品設計、生產、檢驗、銷售到售后服務等全過程。它不僅包括產品本身的質量,還包括與產品相關的服務、過程和體系的質量。1.1.3質量管理的發展歷程(1)傳統質量管理:以檢驗和糾錯為主,注重產品合格率的提高。(2)全面質量管理(TQM):強調全員參與,追求組織的持續改進。(3)質量管理體系:以國際標準ISO9001為基礎,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質量管理體系。1.1.4質量管理的方法與工具(1)質量策劃:明確質量目標、制定質量計劃、實施質量改進。(2)質量控制:通過檢驗、監控和糾正過程,保證產品滿足質量要求。(3)質量保證:通過預防措施和系統評估,保證產品和服務滿足規定要求。(4)質量改進:持續優化過程、提高質量水平。第二節質量管理原則1.1.5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組織應始終關注顧客的需求和期望,通過滿足顧客要求,實現顧客滿意。這要求組織了解顧客的需求,識別顧客期望,并將這些要求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和交付過程。1.1.6領導作用領導者應建立組織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為員工提供所需的資源和支持,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領導作用體現在對質量管理的重視、支持和推動,以及為員工樹立榜樣。1.1.7全員參與質量管理是全員參與的過程,員工應積極參與質量管理活動,為組織的質量目標做出貢獻。全員參與原則要求組織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1.1.8過程方法質量管理應采用過程方法,將活動分解為相互關聯的過程,明確各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轉換規律。通過識別、評估、控制和優化過程,提高組織的整體績效。1.1.9系統化管理組織應采用系統化管理方法,將質量管理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策劃、實施、監控和改進。系統化管理原則有助于提高組織的管理效率,降低質量風險。1.1.10持續改進組織應不斷進行質量改進,以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和顧客需求的發展。持續改進原則要求組織建立和完善質量改進機制,通過PDCA(計劃執行檢查行動)循環,實現質量的持續提升。1.1.11基于事實的決策組織應依據事實和數據,進行科學決策?;谑聦嵉臎Q策原則要求組織建立完善的數據收集、分析和應用體系,保證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1.1.12互利的供應商關系組織應與供應商建立互利的合作關系,共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ダ墓剃P系原則要求組織在采購過程中,充分考慮供應商的質量保證能力,實現供應鏈的質量協同。第二章質量管理體系第一節ISO9001標準簡介ISO9001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關于質量管理體系的國際標準。該標準旨在為組織提供一個通用的質量管理體系框架,以幫助組織實現持續改進、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滿足客戶需求并增強客戶滿意度。ISO9001標準的核心內容包括:(1)范圍:標準規定了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適用于各類組織,不論其規模、類型或提供的產品的性質。(2)引用標準:標準引用了ISO9000系列標準,為理解和使用ISO9001提供基礎。(3)術語和定義:標準提供了質量管理領域的關鍵術語和定義,有助于統一理解和交流。(4)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包括以下內容:a.管理職責:明確組織最高管理者的職責和權限,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b.資源管理:保證組織擁有足夠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和工作環境。c.產品實現:從產品設計、采購、生產、檢驗到交付的全過程管理。d.測量、分析和改進:通過內部審核、過程控制、客戶滿意度調查等手段,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測量、分析和改進。(5)文檔和記錄:要求組織制定和保持質量管理體系的文件和記錄,以證實其符合標準要求。第二節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編寫與維護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是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組織提供了一套統一、規范的管理方法。以下是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編寫與維護要點:(1)文件編寫:a.文件結構:根據組織的規模和業務特點,合理規劃文件結構,使其清晰、易于理解和操作。b.文件內容:文件應包含質量管理體系的各項要求,明確職責、程序和過程,以及相關記錄。c.文件格式:文件格式應統一、規范,便于識別和查閱。d.編寫人員:編寫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保證文件內容的準確性和適用性。(2)文件審查:a.審查流程:建立文件審查流程,保證文件在發布前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查和批準。b.審查內容:審查文件內容是否符合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c.審查人員:審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能力,保證審查結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3)文件發布:a.發布范圍:明確文件發布的范圍,保證相關人員能夠獲取和使用文件。b.發布方式:采用合適的發布方式,如紙質、電子文檔等,便于查閱和保存。(4)文件維護:a.文件修訂:根據組織的發展和業務需求,及時對文件進行修訂,保證文件的有效性。b.文件保管:建立文件保管制度,保證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c.文件回收:對過期或作廢的文件進行回收,防止誤用。d.文件培訓:定期對相關人員開展文件培訓,提高其對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識和應用能力。通過以上措施,組織可以保證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編寫與維護工作得到有效實施,為質量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章質量策劃與改進第一節質量策劃的方法與步驟1.1.13質量策劃概述質量策劃是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確定組織的產品、過程和體系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要求所需的質量目標。質量策劃的方法與步驟是保證質量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1.1.14質量策劃的方法(1)流程分析:通過分析產品實現過程、服務提供過程或管理過程,識別關鍵環節和潛在問題,為質量策劃提供依據。(2)質量功能展開(QFD):將顧客需求轉化為產品特性,進而確定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的質量要求。(3)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識別產品、過程或體系潛在的失效模式及其潛在影響,以便采取預防措施。(4)風險評估:對產品、過程或體系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保證質量目標的實現。1.1.15質量策劃的步驟(1)確定質量目標:根據組織戰略目標和顧客需求,制定明確、可衡量的質量目標。(2)確定質量要求:分析產品、過程和體系的要求,包括法規、標準、顧客合同等。(3)制定質量計劃:根據質量目標和質量要求,制定相應的質量計劃,包括資源分配、過程控制、檢驗與試驗等。(4)質量計劃的實施與監控:按照質量計劃執行,對過程進行監控,保證質量目標的實現。(5)持續改進:根據質量監控結果,分析問題原因,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持續提高質量水平。第二節質量改進的工具與技術1.1.16質量改進概述質量改進是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旨在提高產品、過程和體系的質量水平。質量改進的工具與技術是保證質量改進有效進行的關鍵。1.1.17質量改進的工具(1)統計過程控制(SPC):通過實時監控過程,分析數據,發覺異常波動,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2)直方圖:通過繪制直方圖,分析數據分布規律,判斷過程是否穩定。(3)散點圖:通過繪制散點圖,分析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找出潛在的問題。(4)因果圖:通過繪制因果圖,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關鍵因素。(5)檢查表:用于記錄和統計質量問題,便于分析問題原因和制定改進措施。1.1.18質量改進的技術(1)六西格瑪管理:以數據為基礎,通過DMC(定義、測量、分析、改進、控制)方法,降低缺陷率,提高產品質量。(2)全面質量管理(TQM):通過全員參與、持續改進,提高組織整體質量水平。(3)持續改進:通過PDCA(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循環,不斷優化過程,提高質量。(4)質量成本分析:通過分析質量成本,找出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關鍵環節。(5)供應鏈管理:通過優化供應鏈,提高供應商質量水平,降低質量風險。第四章可靠性基礎第一節可靠性概述1.1.19可靠性的定義可靠性是指在規定條件下、規定時間內,產品(或系統)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它是產品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產品在正常使用條件下,能夠穩定、可靠地完成預期任務的能力。1.1.20可靠性的重要性(1)提高用戶滿意度:高可靠性產品能夠滿足用戶需求,提高用戶滿意度,增強市場競爭力。(2)降低維修成本:可靠性高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故障率低,維修成本相應降低。(3)提高生產效率:高可靠性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故障少,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4)保障安全和環保:可靠性高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安全性高,有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風險。1.1.21可靠性研究內容(1)故障機理分析:研究產品在規定條件下、規定時間內發生故障的原因,為提高產品可靠性提供依據。(2)可靠性設計:通過設計優化,提高產品的可靠性水平。(3)可靠性試驗:通過試驗驗證產品在規定條件下的可靠性。(4)可靠性評估與改進:對產品可靠性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改進。第二節可靠性指標及計算1.1.22可靠性指標(1)失效率:表示單位時間內產品發生故障的概率。(2)故障率:表示單位時間內產品發生故障的次數。(3)平均壽命:表示產品在規定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4)可靠度:表示產品在規定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概率。(5)可用度:表示產品在規定時間內可用的概率。(6)維修度:表示產品在發生故障后,能夠迅速恢復正常功能的能力。1.1.23可靠性計算(1)失效率計算:失效率=故障次數/總工作時間。(2)故障率計算:故障率=故障次數/(總工作時間故障持續時間)。(3)平均壽命計算:平均壽命=總工作時間/故障次數。(4)可靠度計算:可靠度=1失效率。(5)可用度計算:可用度=1(故障次數/總工作時間)。(6)維修度計算:維修度=1(維修時間/故障次數)。第五章可靠性管理第一節可靠性管理原則1.1.24目的與意義可靠性管理是指在產品或系統的生命周期內,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管理方法與手段,保證產品或系統在規定的時間內、規定的條件下,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實施可靠性管理原則的目的是降低故障率,提高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用戶需求。1.1.25可靠性管理原則(1)全過程管理:可靠性管理應貫穿產品或系統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包括設計、生產、試驗、使用和維護等階段。(2)系統性原則:可靠性管理應注重系統整體功能,對各個組成部分進行綜合分析,保證系統在整體上的可靠性。(3)預防為主:可靠性管理應注重預防,通過分析故障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故障發生的概率。(4)數據驅動:可靠性管理應基于大量數據和統計分析,對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進行評估和優化。(5)持續改進:可靠性管理應不斷尋求改進,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手段,提高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第二節可靠性管理流程1.1.26需求分析可靠性管理流程從需求分析開始,對產品或系統的功能、功能、環境條件、使用要求等進行詳細分析,明確可靠性目標。1.1.27設計評審在設計階段,組織設計評審,對產品或系統的設計方案進行評估,保證設計方案符合可靠性要求。1.1.28可靠性設計根據需求分析和設計評審結果,進行可靠性設計,包括選擇合適的元器件、設計合理的電路、結構等。1.1.29生產過程控制在生產過程中,對關鍵工序進行嚴格監控,保證生產出的產品符合可靠性要求。1.1.30試驗驗證通過環境試驗、壽命試驗等驗證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發覺問題及時整改。1.1.31故障分析對發生的故障進行深入分析,找出故障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故障再次發生。1.1.32可靠性評估根據試驗驗證結果和故障分析數據,對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進行評估。1.1.33持續改進根據可靠性評估結果,對產品或系統的設計、生產、試驗等環節進行持續改進,提高可靠性。1.1.34售后服務與維護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指導用戶正確使用和維護產品,保證產品可靠性的發揮。1.1.35可靠性管理信息化建立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可靠性數據的實時收集、分析、傳遞和應用,提高可靠性管理效率。第六章可靠性分析第一節故障樹分析(FTA)1.1.36概述故障樹分析(FaultTreeAnalysis,簡稱FTA)是一種系統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過對系統中可能導致故障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構建故障樹,從而確定系統故障的原因和影響。故障樹分析適用于復雜系統的可靠性評估和故障診斷。1.1.37故障樹分析步驟(1)確定分析目標:明確分析的系統、設備或部件,以及分析的目標故障。(2)構建故障樹:根據故障原因和故障傳播路徑,繪制故障樹,包括故障事件、底事件和中間事件。(3)確定故障概率:對故障樹中的底事件和中間事件進行概率分析,確定各事件的故障概率。(4)計算故障樹的頂事件概率:根據故障樹的結構和故障概率,計算頂事件的故障概率。(5)識別關鍵因素:分析故障樹,確定影響系統可靠性的關鍵因素。(6)提出改進措施:根據故障樹分析結果,提出降低故障概率和改善系統可靠性的措施。1.1.38故障樹分析方法(1)邏輯門方法:通過邏輯門符號表示故障樹中的事件關系,如與門、或門等。(2)矩陣方法:利用矩陣表示故障樹中的事件關系,進行計算分析。(3)模糊故障樹方法:將模糊數學引入故障樹分析,處理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信息。第二節事件樹分析(ETA)1.1.39概述事件樹分析(EventTreeAnalysis,簡稱ETA)是一種基于時間序列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過對系統中可能導致故障的事件序列進行分析,構建事件樹,從而確定系統故障的原因和影響。事件樹分析適用于復雜系統的故障診斷和風險評估。1.1.40事件樹分析步驟(1)確定分析目標:明確分析的系統、設備或部件,以及分析的目標事件。(2)構建事件樹:根據事件序列,繪制事件樹,包括初始事件、中間事件和末端事件。(3)確定事件概率:對事件樹中的初始事件、中間事件和末端事件進行概率分析,確定各事件的發生概率。(4)計算事件樹的末端事件概率:根據事件樹的結構和事件概率,計算末端事件的發生概率。(5)識別關鍵因素:分析事件樹,確定影響系統可靠性的關鍵因素。(6)提出改進措施:根據事件樹分析結果,提出降低事件發生概率和改善系統可靠性的措施。1.1.41事件樹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通過事件樹結構分析,識別系統故障的原因和傳播路徑。(2)定量分析:利用概率論和統計方法,計算末端事件概率和關鍵因素的重要性。(3)模糊事件樹方法:將模糊數學引入事件樹分析,處理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信息。(4)混合方法: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事件樹進行綜合評估。第七章可靠性試驗與評估第一節可靠性試驗方法1.1.42概述可靠性試驗是通過對產品或系統進行一系列的試驗,以評估其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煽啃栽囼灧椒ㄖ饕ōh境試驗、壽命試驗、加速壽命試驗等,以下將對這些試驗方法進行詳細闡述。1.1.43環境試驗環境試驗主要包括溫度試驗、濕度試驗、振動試驗、沖擊試驗等。(1)溫度試驗:通過模擬高溫、低溫、溫度循環等環境條件,評估產品在不同溫度下的可靠性。(2)濕度試驗:通過模擬高濕度、低濕度、濕度循環等環境條件,評估產品在不同濕度下的可靠性。(3)振動試驗:通過模擬振動環境,評估產品在振動條件下的可靠性。(4)沖擊試驗:通過模擬沖擊環境,評估產品在沖擊條件下的可靠性。1.1.44壽命試驗壽命試驗是通過對產品進行長時間運行,評估其壽命和可靠性。壽命試驗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持續運行試驗:在規定條件下,對產品進行長時間連續運行,觀察其功能變化。(2)壽命分布試驗:通過對大量產品進行壽命試驗,統計分析產品的壽命分布。(3)壽命預測試驗:根據產品的壽命分布和失效機理,預測產品在規定條件下的壽命。1.1.45加速壽命試驗加速壽命試驗是在規定條件下,通過提高應力水平,加速產品失效過程,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評估產品的可靠性。加速壽命試驗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加速溫度試驗:通過提高溫度應力,加速產品失效過程。(2)加速濕度試驗:通過提高濕度應力,加速產品失效過程。(3)加速振動試驗:通過提高振動應力,加速產品失效過程。第二節可靠性評估技術1.1.46概述可靠性評估技術是對產品或系統可靠性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方法。以下將對常用的可靠性評估技術進行介紹。1.1.47故障樹分析故障樹分析(FTA)是一種定性分析方法,通過對產品或系統的故障原因進行逐層分解,構建故障樹,從而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1.1.48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FMEA)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通過對產品或系統的失效模式進行識別和評估,找出可能對系統功能產生影響的故障。1.1.49可靠性框圖分析可靠性框圖分析(RBD)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通過構建可靠性框圖,計算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指標,如失效率、壽命等。1.1.50可靠性試驗數據分析可靠性試驗數據分析是對試驗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評估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1)失效數據分析:通過對失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評估產品的失效率、壽命等指標。(2)壽命分布分析:通過對壽命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評估產品的壽命分布。(3)加速壽命試驗數據分析:通過對加速壽命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評估產品的可靠性。1.1.51可靠性增長試驗可靠性增長試驗是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通過不斷改進設計和工藝,提高產品可靠性的試驗方法。通過對可靠性增長試驗數據的分析,可以評估產品的可靠性改進效果。1.1.52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管理是對產品或系統全壽命周期內可靠性進行監控和改進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可靠性規劃:在產品設計階段,制定可靠性目標、策略和計劃。(2)可靠性設計:通過設計改進,提高產品可靠性。(3)可靠性試驗與評估:對產品進行可靠性試驗,評估其可靠性水平。(4)可靠性改進:根據試驗結果,對產品進行改進,提高可靠性。(5)可靠性監控:對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進行監控,及時發覺和解決故障。第八章質量成本管理第一節質量成本的構成1.1.53質量成本概述質量成本是指在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全過程中,為達到或保持質量要求而發生的成本。質量成本管理旨在通過合理控制質量成本,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1.1.54質量成本的構成(1)預防成本:預防成本是指為避免產品或服務出現質量問題而發生的成本。主要包括:(1)質量策劃與設計成本:包括產品設計、工藝設計、試驗驗證等方面的費用。(2)質量培訓成本:包括員工培訓、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費用。(3)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與維護成本:包括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內部審計等方面的費用。(2)鑒定成本:鑒定成本是指為確定產品或服務質量是否符合規定要求而發生的成本。主要包括:(1)檢驗費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檢驗費用。(2)檢測設備折舊及維護費用:包括檢測設備購買、折舊、維護等方面的費用。(3)試驗費用:包括產品試驗、功能測試等方面的費用。(3)內部故障成本:內部故障成本是指產品或服務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導致返工、報廢等損失的成本。主要包括:(1)返工成本:包括返工所需的人工、材料、設備等費用。(2)報廢成本:包括報廢產品所需的人工、材料、設備等費用。(3)內部質量處理成本:包括質量調查、分析、處理等方面的費用。(4)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是指產品或服務在交付客戶后,因質量問題導致的退貨、索賠等損失的成本。主要包括:(1)退貨成本:包括退貨產品所需的人工、材料、設備等費用。(2)索賠成本:包括客戶索賠所需的人工、材料、設備等費用。(3)售后服務成本:包括售后服務所需的人工、材料、設備等費用。第二節質量成本控制與優化1.1.55質量成本控制(1)制定質量成本預算: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和產品質量目標,合理制定質量成本預算。(2)建立質量成本監控體系:對質量成本進行實時監控,保證質量成本控制在預算范圍內。(3)加強質量成本分析:對質量成本進行分析,找出成本過高的原因,制定相應措施進行改進。(4)落實質量成本責任: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質量成本責任,將質量成本納入績效管理體系。1.1.56質量成本優化(1)提高產品設計質量:通過優化產品設計,降低產品故障率,減少內部故障成本。(2)加強過程控制:通過加強過程控制,減少質量波動,降低鑒定成本和內部故障成本。(3)提升員工素質:通過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降低質量成本。(4)優化供應鏈管理:通過優化供應商管理,提高供應商質量水平,降低外部故障成本。(5)加強售后服務:通過提升售后服務水平,降低客戶退貨和索賠率,減少外部故障成本。(6)持續改進:通過質量改進活動,不斷優化質量成本管理,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第九章質量風險管理1.1.57質量風險識別(1)概述質量風險識別是質量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系統性地識別和分析可能導致產品或服務質量不符合規定要求的風險因素。質量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為后續的風險評估與應對提供依據。(2)質量風險識別方法(1)文件審查:通過審查產品設計、生產、檢驗等環節的相關文件,了解可能存在的質量風險。(2)現場觀察:對生產現場、設備、工藝等進行實地觀察,發覺潛在的質量風險。(3)專家訪談:與產品設計、生產、檢驗等相關人員交流,獲取他們對質量風險的認識和看法。(4)故障樹分析:通過構建故障樹,系統性地分析可能導致產品質量問題的各種因素。(5)其他方法:如魚骨圖、頭腦風暴等。(3)質量風險識別步驟(1)確定質量風險識別的范圍和目標。(2)收集相關信息。(3)運用質量風險識別方法,識別可能的質量風險。(4)整理和記錄識別出的質量風險。1.1.58質量風險評估與應對(1)概述質量風險評估是對已識別的質量風險進行量化分析,評估其對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影響程度。質量風險應對則是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措施,降低或消除質量風險。(2)質量風險評估方法(1)定性評估:通過專家判斷、歷史數據分析等方法,對質量風險進行定性評估。(2)定量評估: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對質量風險進行定量評估。(3)綜合評估:結合定性和定量評估方法,對質量風險進行綜合評估。(3)質量風險評估步驟(1)確定評估對象和評估指標。(2)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3)運用評估方法,對質量風險進行評估。(4)根據評估結果,確定質量風險等級。(4)質量風險應對措施(1)預防措施:針對潛在的質量風險,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2)控制措施:對已發生的質量風險,采取控制措施,限制其影響范圍和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如何與家教簽訂2025年的合同或協議
- 2025合作伙伴協議合同范本
- 2025年個人影像技術制作的合同范本示例
- 《生育與健康》課件
- 2025購銷合同范本3
- 2025貨車買賣合同樣本模板
- 2025年度機械設備采購合同專業版
- 2025國內租賃合同模板
- 《課件傳播的途徑與策略》
- 諾貝爾生平創見課件
- JT-T-795-2011事故汽車修復技術規范
- HG/T 4339-2024 機械設備用涂料(正式版)
-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形考任務2-國開(GD)-參考資料
- DZ∕T 0289-2015 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規范(正式版)
- 教科版三年級下學期科學期中檢測試卷(含答案)
- 丁苯橡膠工藝流程
- 土地托管項目實施方案
- (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
- 外科學教學課件:頸、腰椎退行性疾病
- 平面變壓器設計教程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實踐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師筆試近6年高頻考題難、易錯點薈萃答案帶詳解附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