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_第1頁
(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_第2頁
(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_第3頁
(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_第4頁
(高清版)DZT 0281-2015 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前言 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 14應用范圍及條件 24.1應用范圍 24.2應用條件 25技術設計 25.1資料收集 25.2野外踏勘 2 35.4電極裝置及參數選擇 35.5頻率選擇 5 55.7工作精度確定 65.8設計書編寫 66儀器設備 76.1主要儀器設備的選擇 76.2主要儀器設備的性能要求 76.3儀器使用維護與保養 87野外工作 87.1測網布設 87.2儀器校驗 87.3測站布設、電極埋設與導線布設 97.4數據采集 9 7.6質量檢查與評價 7.7安全管理 7.8相位的測定 7.9野外資料驗收 8.1資料整理 8.2異常圈定 8.3資料解釋 8.4圖件編制 ⅡDZ/T0281—20159成果報告編寫 9.1編寫要求 9.2報告主要內容 附錄A(規范性附錄)相位激發極化法野外記錄格式 參考文獻 20本標準按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丁衛忠、雷達、羅延鐘、李金銘、林品榮、廖桂香。1相位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相位激發極化法工作的技術設計、儀器設備使用維護、野外工作、資料整理、資料解釋、成果提交等各工作環節的基本要求與技術規則。本標準適用于地質礦產勘查中的相位激發極化法工作;水文、工程、環境、災害地質測量中的相位激發極化法工作亦可參照使用。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規程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圖圖示圖例及用色標準DZ/T0070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DZ/T0153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下列術語、定義及符號適用于本文件。通過供電電極向地下供入某一頻率的低頻電流,觀測接收電極間該頻率的電位差相對于供電電流的相位移和視電阻率,由此探測地下介質激電性和導電性分布的電法勘查稱為相位激發極化法。相位激發極化法通常稱為相位激電法,用于探測與周圍介質有激電效應差異或電阻率差異的目標體。視相位(φg)和視電阻率(p?)是相位激發極化法的基本觀測參數。3.2常用符號及計量單位常用符號及計量單位見表1。表1常用符號及計量單位1fHz(赫〔茲〕)2mrad(毫弧度)3Ω·m(歐〔姆〕米)4IA,mA(安〔培〕,毫安)2表1常用符號及計量單位(續)5m,km(米,千米)6m,km(米,千米)7電位差V,mV,μV(伏〔特〕,毫伏〔特〕,微伏〔特〕)8m(米)9Am(米)n隔離系數Km(米)4應用范圍及條件4.1應用范圍4.2應用條件4.2.1目標體與周圍介質存在明顯的激電效應差異或電阻率差異。4.2.2目標體有足夠的規模,觀測的異常信號可以從背景場中分離出來。4.2.3在存在人文電磁于擾的環境中,觀測數據質量能達到本規程所規定的工作精度要求。5技術設計5.1資料收集c)與工作任務有關的測繪資料,使用GPS進行測地工作時,應收集或測算當地的GPS校正參數;d)與工作任務有關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及鉆探等資料,重點收集與工作任務有關的巖(礦)e)其他有關資料。5.2野外踏勘5.2.1對于未開展過工作的新開工區,設計前應進行野外踏勘;已開展過工作的工區,設計前也宜進行5.2.2野外踏勘應包括下列內容:35.4.2偶極-偶極裝置偶極-偶極裝置見圖1,參數選擇如下:圖1偶極-偶極裝置示意圖a)一般取AB=MN=a,隔離系數n-1,2,3,……OO(-a(n+1),O和O'分別為AB和MN的 4圖2中間梯度裝置示意圖b)MN距一般]最小MN距的確定取決于探測目標體的規模和有效信號的獲間應有2~3個重復觀測點;a)一般取AO≥3H(H為擬探測地質體頂部埋深);5圖3三極測深裝置示意圖5.5頻率選擇5.5.1選擇工作頻率應考慮電磁耦合影響、工作效率、異常襯度等因素,原則上通過試驗確定。5.5.2減小電磁耦合干擾的方法:a)采用供電裝置和測量裝置分開的偶極-偶極裝置;b)將供電導線和測量導線拉開一定距離布設;c)采用長導線工作裝置時,避開潮濕地段布設導線;d)采用較低的頻率進行工作;e)采用多頻觀測進行電磁耦合校正。5.5.3當工作地區大地電阻率很低,電磁耦合無法避免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電磁耦合校正。5.6測區、測網與工作比例尺確定5.6.1測區范圍測區范圍確定原則a)測區范圍應根據地質任務及測區的地質條件確定;b)測區范圍應保證有足夠的背景場;c)測區邊界原則上應規整,避免零碎和參差不齊。5.6.2測網5.6.2.1測網應根據地質任務、工作性質、勘查對象和地形地貌合理選擇,點線距應能很好地反映目標地質體。5.6.2.2測線應垂直于目標體的走向。當目標體有幾組走向時,應垂直于主要目標體的走向,兼顧其他目標體的走向。5.6.2.3測線宜與已有的地質、物化探勘查剖面重合,宜通過已知鉆孔。5.6.2.4測點、測線號編排宜采用相同比例尺;點線號通常應以自西向東、自南向北增大的順序編排。5.6.3比例尺與測網密度5.6.3.1比例尺與測網密度,應根據具體勘查任務和地質條件確定:a)普查線距,應不大于最小探測對象的走向長度;點距應保證在異常區內至少有三個滿足觀測精度的觀測點,6b)詳查線距,應保證至少有三條測線通過最小極化體上方;點距應保證異常區內至少有五個測點滿足觀測精度的要求。c)精測剖面,通常使點距密度達到即使再加密測點,異常的細節特征也不會有明顯的改變。5.6.3.2常用比例尺和測網密度見表2。表2常用比例尺和測網密度表對于1:10000比例尺測量工作,測網面積小于1km2;1:5000比例尺測量工作,測網面積小于5.6.5測網精度要求測地精度及其他未盡事項執行DZ/T0153中有關電法剖面和電測深測地工作的相關要求。5.7工作精度確定5.7.1工作精度分為A、B兩級(參見表3)。應根據地質勘查任務、測區噪聲水平等工作條件,以取得地質效果為原則,選擇某一觀測精度或A、B之間的中等精度;也可以由設計者以解決地質問題為目的,分別確定不同的視相位和視電阻率精度級別。表3工作精度表(有位誤差)精度級別A57B5.7.2視電阻率以均方相對誤差衡量;視相位小于30mrad時用均方誤差來衡量,大于30mrad時用均方相對誤差來衡量。5.7.3電磁干擾較強的地區,可以分區設計精度。通過實驗證明在可滿足勘查任務的情況下,可適當放5.8設計書編寫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可進行設計書編寫。設計書可按下述提綱編寫:7d)工作部署:包括工作量、工作進度安排等;e)數據處理與解釋;f)安全生產、組織與管理;g)預期成果及提交時間;h)經費預算;i)有關附圖及附表。6儀器設備6.1主要儀器設備的選擇6.1.1編寫設計書時,應根據勘查任務和工區地電條件,合理地確定儀器設備的型號與數量。6.1.2應盡量選擇靈敏度和觀測精度高、性能穩定、抗干擾能力強的儀器設備。6.1.3各種儀器設備的易損、易耗零件應有足夠的備用件。6.2主要儀器設備的性能要求6.2.1.1測量電位最高分辨率應優于10μV,測量相位分辨率應優于0.2mrad。6.2.1.2儀器輸入阻抗應大于8MΩ。6.2.1.3與發送機的同步精度,應優于100ns。6.2.2發送機6.2.2.1按功率可分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三種,應根據需要選擇某一功率的發送機。6.2.2.2穩流精度應優于5%。6.2.2.3應有完善的保護電路。6.2.3供電電極6.2.3.1供電電極A、B可選用堅固耐用、導電性能良好的不銹鋼或銅制金屬棒,電極的根數應滿足供電電流不隨時間變化的需要。對直徑為2cm~3cm、入生深度為0.5m左右的電極,以平均每根電極通過的電流不超過0.2A為宜。6.2.3.2金屬供電電極應經常保持表面清潔無銹。用多根電極作供電電極時,應用裸導線連接,并保證電極與導線接觸良好,6.2.3.3在接地電阻較大或需要較大供電電流工作的地區,不常移動的電極宜用銅板、銅絲網、鋁箔等片狀電極。6.2.4供電導線6.2.4.1供電導線的規格和長度應根據用途、電極距大小、供電電流強度和測區自然條件選擇。6.2.4.2使用小功率發送機時,可選擇每千米導線電阻小于200Ω的輕便被復線。使用中功率、大功率發送機時,應選擇內阻小、絕緣性能好的多芯全銅導線,每千米導線電阻應小于20Ω。6.2.4.3當供電電壓為500V時,導線絕緣電阻每千米應大于2MΩ。86.2.5接收電極6.2.5.3硫酸銅不極化電極應注意補充飽和硫酸銅溶液,固體不極化電極應定期維護避免風干。6.3.1儀器檢修時應關機,焊接時應切斷電烙鐵的電源。6.3.2儀器保險絲應嚴格按發送機允許最大電流選用,不得用高熔點金屬絲代替。保險絲燒斷后,應查6.3.3儀器工作前應檢查電路,防止電源接反、供電回路AB6.3.5用電池作供電電源時,連續的供電電流不得超過電池額定的最大放電電流。需要大電流時,宜用多組電池并聯。停止用電后,宜將電池與外部連線斷開。6.3.6使用發電機供電時,不宜讓發電機長期超負荷工作,發電機應經常維護檢修并注意用電安全。6.3.7各種電源均應避免受潮或過熱。在嚴寒季節工作時應采取防凍措施。6.3.9長期存放或長途運輸前,應將潮濕導線及時晾干。6.3.10儀器設備(發送機、接收機、電極等)應建立專門檔案6.3.12儀器設備長時間存放應定期通電檢查。有充電電池的儀器,要定期充、放電維護。長期存放應卸除儀器電源。7野外工作根據設計書布設測網,當設計的測點位置遇到溝坎等障礙時可在二分之一線(點)距范圍內將測點平移到合適的地方以避開障礙,并記錄實際點位坐標。由此引起的裝置系數K值變化在2%以內時,可不做K值改正。7.2.1應定期對使用的接收機、發送機及附屬設備進行校驗(校驗方法可依據各儀器自帶說明書的規定執行)。儀器設備各項指標合格后方可進行野外工作。7.2.2儀器一致性對比試驗如下:a)使用兩臺及兩臺以上接收機在同一測區工作前,應進行多臺儀器一致性對比試驗。b)儀器一致性對比試驗應在野外條件下,選擇電磁干擾小、視相位變化較大的地段以剖面測量方式進行,測點數不少于30個;測量點中應包含正常場和異常場;各臺儀器在相同條件下往返觀測。9c)使用多道儀器進行工作時,應視為多臺儀器進行各道間的一致性對比,不得將各道并聯在同一測點同時進行測量。d)應分別計算每兩臺(道)儀器間的均方誤差(或均方相對誤差),其最大均方誤差(或均方相對誤差)應不大于設計均方誤差(或均方相對誤差)的二分之一,超出范圍不允許在本區使用。e)均方誤差公式見7.6.2中公式(4),均方相對誤差公式見7.6.2中公式(5)。7.3測站布設、電極埋設與導線布設7.3.1接收機、發送機均應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防曬和防漏電的措施。7.3.2每天觀測開始前,操作員應進行下述工作:a)檢查儀器、裝備和通信工具的基本性能;b)檢查不極化電極極差和內阻;c)可用兆歐表檢查導線漏電情況;d)核對各電極所在的點號;e)供電前,發送機操作員應檢查線路連接是否正確,并在確保所有人員都已離開供電線路后,方可7.3.3供電電極布設應遵循以下原則:a)采用多根釬狀電極并聯供電時,應沿垂直于測線方向打成一排或幾排供電。相鄰電極間的距離應不小于電極入土深度的兩倍,電極組的寬度應小于AB距的五分之一,入土深度應小于AB距的二十分之一。b)采用銅板、銅絲網、鋁箔等片狀電極供電時,應平敷在接地點上,并用濕土或沙袋壓實。c)當需要較大供電電流時,可采取增加電極根數、加大入土深度、挖坑埋鋁箔或銅絲繩、澆水以及移動接地點位置或加粗供電線等有效措施。采用移動接地點位置的措施時應記錄電極移動后的實際位置并改算K值。d)應避開高壓線、礦山(洞)上方、暗埋管道、溪流水域、平行的斷裂構造等。e)應避開已知金屬礦、煤礦、湖泊、溶洞和局部高阻隆起等可能引起場源效應的已知地質體。7.3.4測量電極埋設應遵循以下原則:a)埋設測量電極的接地電阻應小于15kΩ,電極坑內不得留有礫石等雜物;地表干燥時,應提前向坑內澆水;測量電極下為裸露巖石時,應填以濕土。b)應避免將測量電極埋設在流水、污水里或廢石、沙堆上,以減小電極的極差變化;電極的引出裸線不得與線架、雜草等接觸。c)當實際接地點無法埋設電極而需移動接地點位置時,可將兩個測量電極垂直于測線做同方向、同距離移動,并記錄電極點的實際位置,重新計算K值。7.3.5導線布設應注意以下幾點:a)為減少電磁耦合,多余的AB、MN導線應完全放開,當導線過長時應使其平行布設。b)采用中間梯度等長導線裝置工作時,供電導線應離開測量導線50m以上布設,必要時可通過試驗確定。c)導線通過鐵路、公路時,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以防止其受損,并便于人、畜、車通行。d)供電導線和測量導線應避免懸空布設,必須架空時,應拉緊導線。7.4數據采集7.4.1數據采集前,發送機操作人員應監視發送機工作狀態,保證供電電流的穩流精度。7.4.2接收機操作人員應根據觀測噪聲水平設定疊加次數,手動調節增益的儀器,應選擇合適的接收機7.4.3數據采集時,有電位差曲線顯示的儀器,應認真審視儀器顯示的電位差曲線,及時剔除不合格曲7.4.4在強人文干擾區工作時,應避開干擾嚴重的時間段采集數據,可適當減少接收機觀測疊加次數,7.4.5每個測點應至少采集兩個有效數據作為一組有效數據。每組有效數據都應滿足以下要求a)每一組有效數據中,視相位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不得超過√2n×le|(e為視相位的設計工作精度,n為參與平均的觀測次數);b)誤差過大的觀測數據可做舍棄處理,但舍棄的數量應小于總觀測次數的三分之一,如觀測四次舍棄一次、觀測七次舍棄兩次。若超限的觀測數據過多,說明不具備觀測所需求的基本條件,如7.4.6應計算每一組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觀測點最終的觀測數據。7.4.7在測量過程中,電極附近不得有人為擾動,發送機和接收機附近不得使用對講機通話。7.4.8當信噪比較低,無法測得有效觀測數據時,應采取改善AB、MN/電極的接地條件,提高發送電7.4.9野外數據記錄要求如下;a)所有手工輸入儀器設備的信息均應記錄在野外專用記錄本或記錄卡中,記錄格式參見附錄A。應確保輸入數據正確,輸入數據有誤時,應在記錄本中標注,以進行修改。采用電子記錄的儀器應在記錄本中對存儲號做必要的說明。b)野外專用記錄本重點記錄儀器狀況、各測點周圍可能的于擾物、地質、地形等內容。除用作與觀檢查者應本人簽名。e)野外專用記錄本應使用中等硬度(2H)的鉛筆進行書寫,字跡應工整清晰。原始數據不得涂改f)對測區內的干擾因素(如架空電線、地下電纜、建筑物等)及對可能影響測量結果的布極因素和7.5.1應當天對原始記錄進行檢查驗收,檢查記錄本各欄目及數據填寫是否完整、存儲文件名是否正7.5.2每天工作結束后,應及時將儀器電子記錄數據保存到計算機,對比野外紙介質記錄,經檢查確認無丟失、遺漏、錯誤數據后,存盤備份并設定唯一標識。確認所有數據無遺漏并備份成功后方可清除儀器內存儲的數據。提交原始資料時,電子記錄應作為原始記錄同紙介質記錄一起提交。員簽字。項目結束后裝訂成冊,作為原始數據提7.5.4當天的觀測數據應逐點檢查、復核、剔除不合格觀測值;檢查中發現問題時應及時與野外工作人7.5.6未按設計要求進行施工或觀測數據不合格的測點應予返工。7.5.7檢查驗收人員應在記錄本相應頁面上簽名并填寫驗收文據。7.6質量檢查與評價7.6.1質量檢查方法7.6.1.1一個工區的野外工作質量,應以系統檢查的觀測結果評價。7.6.1.2系統檢查觀測應以同點位、不同日期、不同儀器、不同操作員的方式進行,不得以重復觀測代替獨立質檢。當只有一臺儀器參與工作時,應以同點位、不同日期、不同操作員的方式進行。7.6.1.3系統質量檢查的工作量,應占總工作量的3%~5%,并在測區內大體均勻分布,在異常區段應有一定數量的檢查觀測點。7.6.1.4系統質量檢查結果,應列入專門的統計報表內。7.6.1.5無特殊理由,全部質檢觀測點均應參與質檢結果計算;個別誤差大的點需要舍棄時,舍棄量不得大于質檢工作量的1%。7.6.2誤差統計7.6.2.1不大于30mrad的視相位質量檢查結果用均方誤差e衡量精度;計算公式為:式中:g視相位總均方誤差,單位同視相位的單位;φw——第i點原始觀測視相位值;φu——第i點檢查觀測視相位值;n——檢查點數。7.6.2.2大于30mrad的視相位用均方相對誤差M衡量精度,計算公式參見公式(5)。7.6.2.3視電阻率用均方相對誤差M衡量精度,計算公式為:式中:M視電阻率或視相位均方相對誤差;A!第i點檢查觀測視電阻率值或視相位值;A,——第i點原始觀測視電阻率值或視相位值;A,第i點視電阻率或視相位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的平均值,A;=(A;+A!)/2;n——總檢查點數;i——質檢點的序號,i=1,2,3,…,n。7.6.2.4應根據設計書設計的工作精度判斷野外工作質量是否合格。7.7安全管理7.7.1出工前應對供電導線進行檢查,任何損壞或開裂的導線都應及時進行修復或更換,接頭處應使用高壓絕緣膠布包裹。7.7.2在山區收、放導線經過高壓線時,嚴禁拋抖導線或手持長物,以防高壓觸電。7.7.3布線需要經過水域時,除處理好導線外,應保證過水安全,嚴禁徒手拖曳導線涉水(或泅渡)。水上或冰上作業應制定相應的安全制度和應急措施。7.7.4在供電電極和導線經過的村莊、路口等障礙物的位置,應有明顯清晰的高壓警示標志,并派專人巡視看管。7.7.5使用發電機組工作時,發電機組運行期間,不得添加燃油。7.7.6供電期間,操作員應密切看護發送機及配套設備,保證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并隨時處置出現的故障。7.7.7移動測站前或全天工作結束后,在尚未收到發送機操作員明確斷電的指令前,為確保人身安全,不允許任何人接觸供電導線和電極。7.7.8野外作業車輛應配備滅火器、急救箱等;野外人員應配備可靠的通信工具;供電系統人員應使用絕緣膠鞋、絕緣手套等防護用品。7.7.9雷雨天氣應停止野外作業。突遇雷電,應迅速關機,斷開連接儀器設備的所有電纜。7.8相位的測定7.8.1進行異常解釋和布置進一步工作之前,應對區內各類巖(礦)石進行電參數(電阻率、相位、極化率等參數)的測定。常用的方法有標本測定法、露頭小四極法和小極距測深法。7.8.2在露頭和淺覆蓋區,應進行野外小極距偶極-偶極測量,一般選AB=MN=a=1m~3m,n=1~3;也可進行小極距對稱四極測量。7.8.3電性參數測量要求如下:a)應盡量選擇實驗室條件下測量電性參數,當不具備實驗室測定的條件時可參照DZ/T0070所列的方法測量電性參數。b)當無法測量相位參數時,可測量極化率代替測量相位。7.9野外資料驗收7.9.1項目野外工作結束后,收隊之前應進行野外資料驗收,驗收內容包括:a)野外觀測記錄;b)測地數據(紙介質和電子文檔);c)原始數據和檢查數據(紙介質和電子文檔);d)儀器設備檢測記錄(紙介質和電子文檔);e)實際材料圖(測點位置、檢查點位置、物性測定點位等);f)系統質量檢查點及誤差統計表;g)野外工作小結;h)成果草圖;i)其他相關資料。7.9.2野外資料驗收合格后,方可結束野外工作。8資料整理、處理與解釋8.1資料整理8.1.1數據整理8.1.1.1剔除由干擾引起的單個突變點。8.1.1.2糾正輸入錯誤的參數,改正因點位偏移引起的K值和測點坐標錯誤。8.1.2電磁耦合校正φ1=q?±(2~3)N………(6)8.3.1一般要求8.3.2.2凡推斷有意義的異常均應進行現場踏勘,并在異常中心附近采集物性標本或布設精測剖面對8.3.2.3對確認有重大意義的異常,應布設精測剖面。當異常定性有困難的時候,精測剖面應采取綜合物化探方法。8.3.3定量解釋8.3.3.1定量解釋應在定性解釋的基礎上進行,應盡可能利用測區內實測的物性參數、地質勘探控制的地下地質資料以及其他物探資料作為約束條件,并利用定性解釋的分析結論或認識建立反演初始模型以減少定量反演的多解性。初始物性參數選取不當或約束條件不足將影響定量反演結果的正確性。8.3.3.2定量解釋常用的反演方法有一維反演和二維反演,可根據裝置特點和地形情況選取合適的反演方法。8.3.3.3通過反演可求取物性參數,確定極化異常體的性質和起因,并定量推斷極化異常體的埋深、規8.3.4綜合地質解釋現象的解釋。在此基礎上提出異常驗證的建議,并提出書面的異常驗證建議書,包括定性依據、定量反演8.3.4.3再解釋的內容包括a)在工程中采取物性標本進行物性測定或進行電性測井、井旁測深等工作,根據實測物性數據和驗證的幾何參數修改反演初始模型,進行約束反演,進一步進b)根據定性、定量和綜合地質解釋結果編繪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成果圖,并對資料解釋成果的8.4圖件編制8.4.1圖件編制的一般要求如下:b)正式圖件的編繪,應在觀測數據經過質量驗收的基礎上進行;c)成果圖件的技術說明應包括方法技術條件(包括功率、裝置、極距、隔離系數、頻率應說明的問題;d)成果圖件應包括數據參數成果圖和推斷解釋圖兩部分,在清晰、醒目的前提下,可適當繪制綜合性圖件;e)推斷解釋圖中,出露地質體與隱伏推斷地質體應區分表示,推斷隱伏地質體應標明推斷頂深;f)面積性工作必須繪制觀測參數剖面平面圖和觀測參數等值線平面圖g)面積性綜合推斷成果圖原則上不應使用水平平面切面圖表示;h)用于布置工程的圖件原則上應使用綜合剖面圖;i)各種圖件的編繪,應符合DZ/T0069中的相關要求。8.4.2以相位激發極化法工作為主的工區,應編制的圖件一般包括;a)視相位與視電阻率參數剖面平面圖;b)視相位與視電阻率參數等值線平面圖;c)視相位與視電阻率參數測深擬斷面圖;d)相位與電阻率參數反演斷面圖;e)面積性綜合推斷成果圖;f)地質與物探參數的綜合平面或剖面圖(地質內容應適當簡化,使圖面清晰);g)說明工作質量的圖件,包括:儀器性能標定的圖件、質量檢查對比和誤差分布圖等,此類圖件一般以報告插圖形式繪出。9成果報告編寫9.1編寫要求9.1.1報告應內容全面,重點突出,論述及推斷有據且充分,文字簡練,邏輯嚴密,結論客觀明確。9.2報告主要內容簡要介紹工區概況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a)工作目的和任務;b)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地理概況;c)以往地質工作評述;d)本次工作情況及完成任務情況;e)應包含的圖件:交通位置圖、研究程度圖、完成工作量表。9.2.2工作區成礦地質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a)成礦地質背景包括地層條件、巖漿巖條件(火山巖和侵入巖)、構造條件、編制作用條件等;b)地球物理特征包括物性特征、地球物理場特征和地球物理異常特征。9.2.3野外工作方法技術、儀器設備和質量評述包括儀器設備選擇、儀器一致性試驗、參數選擇試驗、野外工作布置、野外工作施工、完成實物工作量、質量檢查情況等。9.2.4數據處理包括電磁耦合校正、地形校正、異常圈定、定性解釋、定量解釋等所采用的工作手段。9.2.5解釋推斷主要內容為根據電性成果和其他已知的地質、物探、化探資料推斷得到的地質現象。9.2.6結論和建議包括取得的重要成果及主要結論、存在問題及結合調查區特點提出今后工作建議。9.2.7附表附圖(規范性附錄)相位激發極化法野外記錄格式A.1相位激發極化法野外記錄格式表A.1至表A.3分別給出了相位激發極化法偶極-偶極裝置野外記錄本格式、中間梯度裝置記錄本格式、測深記錄本格式。表A.1相位激發極化法偶極-偶極裝置野外記錄本格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