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4月素質教育質量檢測八年級生物試題一、選擇題。(共20分)本大題包括20個小題每小題1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將你選擇的選項代號(ABCD)填涂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1.2021年9月中國從二氧化碳開始人工合成淀粉轟動全球。人工合成淀粉對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可支持的階段為:①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②有機小分子合成有機大分子③有機大分子形成多分子獨立體系④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A.①②B.①C.②③D.②④2.“鯨是從古四足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下列說法能支持這一猜想的是:A.鯨的前肢骨排列與哺乳動物接近B.鯨胎生,且具有胎盤這一結構C.發現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鯨類化石D.鯨的進化不受環境因素影響3.2025年2月,我國科研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首次提到在我國福建省發現的全球最古老的鳥類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確切的侏羅紀鳥類化石——政和八閩鳥。此項發現改寫了鳥類演化的歷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通過對化石的縱向比較能推斷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B.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現在越早形成的地層里C.“政和八閩鳥”化石說明古代鳥類起源于古代爬行動物D.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可以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證據4.生命的演化不可逆轉,但在科學家的努力下,生命的誕生、物種的進化等種種謎團,正在被逐步揭開。下列觀點中錯誤的是:A.原始生命誕生的標志是能從外界獲取營養并排出代謝廢物,能進行繁殖等B.玫瑰的刺和仙人掌的刺屬于同源器官,可以證明兩者有共同的原始祖先C.各種證據證明生物進化的趨勢是水生到陸生、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D.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是由古代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5.在“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中,取紅、綠、藍、黃四種顏色的小紙片各25張,放在一塊黃布上,讓實驗者先背對黃布,然后轉身快速拿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黃布相當于“生活環境”,同學是“捕食者”,小紙片是“獵物”B.經過“捕食者”幾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紙片的顏色絕大部分是黃色C.體色與周圍環境色彩相似的動物不易被發現,對躲避敵害或捕食獵物有利D.若換成紅布,經過“捕食者”幾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紙片數會基本相同6.科學家通過對小熊貓、大熊貓、浣熊和棕熊的DNA及其他一些證據的分析,繪制出了這4種動物的親緣關系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4種動物中,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小熊貓和浣熊B.DNA相似度越高的生物,親緣關系越近C.4種動物身體結構的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4種動物由共同的祖先經過長期進化而來7.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人類進化經歷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個階段B.人類進化過程經歷的各個階段中最關鍵的一個階段是智人C.人類不同種族的差異是不同地域環境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D.制造工具和學會用火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8.科學家對我國北方地區距今3.3萬年~3400年的25個古東亞人的基因組數據研究發現,突變基因E最早出現在距今1.9萬年前,這是距今最近的極寒時期末期,該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地區古東亞人化石為人類進化提供了證據B.分析可知突變基因E使個體更能適應溫暖環境C.環境改變導致基因E突變產生了不利的變異D.現代人具有基因E的人群比例可能高于古東亞人9.從森林古猿到“露西”少女,人類經歷了艱難的進化歷程。根據自然選擇學說,相關解釋錯誤的是:A.前肢靈活、下肢粗壯是為適應環境而產生的變異B.古人類存在過度繁殖的傾向是其進化的基礎C.遺傳和變異為人類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D.人類學家將能否直立行走作為人猿分界的重要標準10.在測定人和其他生物體內某種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時,科學家發現人與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猩猩、獼猴等幾種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差異分別是0.27%、0.65%、2.38%、2.78%、3.89%。這些證據支持的結論是:A.研究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能為人類進化提供直接證據B.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猩猩、獼猴都屬于類人猿C.5種動物中,黑猩猩和人的親緣關系最近D.5種動物中,獼猴和人之間沒有親緣關系11.地衣是由藻類(a)和真菌(b)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藻類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為藻類提供水和無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生物數量的變化可表示為:12.李萌同學在學習了“生物與環境”的知識后,繪制了如下概念圖,下列甲、乙、丙、丁對應正確的是:A.甲——生態B.乙——環境C.丙——適應D.丁——影響13.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中不乏與生命現象相關的佳句。下列詩句中,不能體現非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的是:A.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B.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C.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D.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14.研究人員發現高粱進入灌漿期之后大量麻雀會飛到農田周圍伺機偷食,但是在571份高粱自然變異群體中,接近46.7%的高粱品種麻雀不喜歡吃。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A.高粱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B.麻雀對不同高粱籽粒有偏好可遺傳給后代C.麻雀的取食使得高粱發生了有利變異D.該研究成果對農作物的鳥害防治有一定啟發15.如圖表示某池塘中四種綠藻(W、X、Y和Z)在不同水層分布情況,下列選項正確的是:A.圖中最適應弱光環境的是YB.四種綠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層C.四種綠藻分布說明光照對植物分布的影響D.池塘中四種綠藻和無機環境可以構成生態系統16.蝙蝠食性復雜,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節肢動物為食。蝙蝠是多種人畜共患疾病的病毒天然宿主,但自身卻不被病毒感染而患病。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蝙蝠的雙重呼吸為其空中飛行提供充足的氧氣B.蝙蝠為病毒天然宿主,說明二者為寄生關系C.蝙蝠捕食昆蟲獲得能量,蝙蝠積累的能量通常少于昆蟲D.蝙蝠因大量捕食昆蟲,對農林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17.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需要經常清除田里的雜草,主要目的是:A.調整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方向B.提高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C.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D.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8.在某島上物種豐富,但狼是駝鹿唯一的天敵,而駝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來源,狼和駝鹿相互影響、相互制約。20世紀50~90年代,科學家對島上駝鹿的數量與狼的數量進行了持續調查,發現島上駝鹿的數量與狼的數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從圖中可看出1955年至1980年狼的數量一直在增加B.狼和駝鹿相互制約,不影響其他物種數量的持續增長C.若鹿大量死亡,則狼的數量短時間內會迅速下降D.島上物種豐富,狼和鹿存在捕食關系,也可能存在競爭關系19.如圖是某生態模式的物質循環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B.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從玉米固定太陽能開始C.若無牛,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速度會降低D.微生物分解產生的能量可被生產者再次利用20.如圖表示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相互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二氧化碳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B.圖中存在一條食物鏈:甲→乙→丙C.②③④過程的實質都是細胞的呼吸作用D.甲是生態系統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成分二、綜合題21.(6分)圖一所示的進化樹,簡要表示了幾類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圖二所示的是美國科學家米勒設計的一個模擬裝置,抽成真空后將甲烷、氨氣、氫氣、水蒸氣等氣體從a處泵入玻璃儀器內,再將B中的水加熱煮沸,使水蒸氣驅動混合氣體在玻璃管內流動,然后在A內放電7天,經b冷卻后,產物可在c處提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在圖一中,甲、乙代表的植物類群分別是。(2)分析圖一中的進化樹可推測出:從生活環境看植物進化的趨勢是。(3)圖二A裝置中的氣體相當于,圖二中的B裝置里的液體相當于。(4)分析圖二C處提取的液體可發現里面含有等物質,從而驗證了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中階段的可能性。22.(6分)科學家在觀察研究某小島上一種啄木鳥的進化特點時,發現這種啄木鳥唯一的食物是一種生活在樹干中的昆蟲。他們測量了這種啄木鳥喙的長度以及這種昆蟲在樹干中分布的深度,發現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如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分析關系圖可知,這種啄木鳥喙的長度多數為cm左右,昆蟲在樹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數在cm左右。(2)啄木鳥喙長短的差異,昆蟲在樹干上鉆洞深度的不同,這都源于生物的。一啄木鳥喙長度/cm昆蟲在樹干中分布的深度/cm部分昆蟲鉆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鳥喙的長度,保證了總有昆蟲能夠幸存下來,并將這些特性給后代。(3)啄木鳥具有適于鑿樹洞的堅硬鋒利的喙、能伸縮且尖端帶勾的長舌等特征,這說明生物對環境具有,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這些都是的結果。23.(6分)圖一表示草原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間的捕食關系,圖二表示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相對含量,圖三表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過程,請分析回答問題:(1)圖一中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的生物是,位于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有。(2)在草原生態系統中,除了圖一所示生物類型外,還存在一類生物成分,即是圖三中的[],圖三中能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生理作用有(用數字表示)。(3)圖二所示A、B、C、D分別對應圖一中某條食物鏈上的一種生物,其中A、D對應的生物名稱分別是。(4)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為早日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作為中學生,你可以做的是:(從減少CO?排放和增加CO?吸收兩方面各答一條)。24.(6分)下圖一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物質循環示意圖,甲、乙為生態系統的部分組成成分,①~④表示生理過程,圖二是該生態系統能量沿某食物鏈流動示意圖(單位:KJ)請據圖回答問題:(1)圖一中所示的生態系統中包含條食物鏈。其中蛇作為四級消費者的食物鏈有條。(2)圖二中進入該食物鏈的總能量是KJ,分析圖二可以發現能量沿食物鏈流動的特點是:。(3)分析圖一中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若使蜘蛛獲得1KJ能量,從理論上講需要甲至少提供KJ能量。(4)從圖一圖二均可以看出碳在食物鏈中傳遞的主要形式是。25.(6分)麥收后,麥田內的秸稈應如何處理一直是困擾農民的大問題。農民處理秸稈的方式一般有兩種。第一種:將秸稈焚燒,焚燒后的草木灰撒入田地中作為肥料。第二種:將秸稈粉碎,然后埋入土壤中作為有機肥。為探究哪種方法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長,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甲組乙組一將事先準備的農田中的土壤分成相同的兩份,倒入兩個較大的同型號的容器中,種植相同數量生長情況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標出甲組和乙組并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中。二取500克小麥秸稈,焚燒后將草木灰均勻的埋入土壤中取500克小麥秸稈,粉碎后均勻的埋入土壤中三定期澆水、施肥、松土,進行科學管理四每天觀察,記錄玉米幼苗的生長情況(包括錄制視頻)(1)焚燒過程中除產生大量煙霧外,還會產生光能和熱能,這些能量是由小麥通過作用貯存在秸稈內的化學能轉化的,而這些能量的最終來源是。(2)該實驗的變量是。(3)粉碎后埋入的秸稈被土壤中的腐生細菌分解為被植物吸收利用,這體現了腐生細菌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作用。(4)如果后期幼苗的生長狀況基本相同,你認為應該采取的做法是,原因是。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20分)序號12345678910答案ACBDDABCAC序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BCCAACDB…二、綜合題(共30分)21.(6分)(1)蕨類植物、裸子植物(2)從水生到陸生(3)原始大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