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高一上學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1頁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高一上學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2頁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高一上學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3頁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高一上學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4頁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高一上學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三課時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03冰川地貌【探究問題1】結合教材,找出冰川的概念、類型以及分布。冰川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緩慢運動的天然冰體。形成過程在高山和高緯地區,氣候嚴寒,年平均溫度在0°C以下,常年積雪,當降雪的積累大于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積雪逐漸變成粒雪,再由粒雪變成微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層壓力作用沿斜坡緩慢運動,就形成冰川。概念大陸冰川: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山岳冰川: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設問1】結合教材,找出冰川的概念、類型以及分布。冰川地貌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分為大陸冰川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山地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中國有現代冰川的省份:青藏甘,新云川。冰川的分布冰川的分布冰川地貌—冰川作用【設問2】閱讀教材P66,歸納冰川作用有哪些?冰川的“力量”當冰川厚達100米時,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約90噸的壓力。冰川滑動時,不僅能夠碾碎巖石,甚至可將冰床底部的巨大巖塊“連根拔起”。運動的冰川可將大小混雜的礫石“帶走”,搬運到數百乃至數千米遠的地方。冰川的搬運能力驚人,隨冰川的“飄移”的礫石,大的直徑可達30余米。在波羅的海南岸平原上,曾發現冰川搬運而來的巨大巖塊,其體積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體積之大,令人驚嘆!冰川侵蝕作用冰川搬運作用冰川堆積作用冰川地貌—冰川作用【設問2】閱讀教材P66,歸納冰川作用有哪些?冰川的“力量”當冰川厚達100米時,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約90噸的壓力。冰川滑動時,不僅能夠碾碎巖石,甚至可將冰床底部的巨大巖塊“連根拔起”。運動的冰川可將大小混雜的礫石“帶走”,搬運到數百乃至數千米遠的地方。冰川的搬運能力驚人,隨冰川的“飄移”的礫石,大的直徑可達30余米。在波羅的海南岸平原上,曾發現冰川搬運而來的巨大巖塊,其體積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體積之大,令人驚嘆!冰川侵蝕作用冰川搬運作用冰川堆積作用1、冰川的侵蝕作用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分為拔蝕、磨蝕作用磨蝕作用:冰川運動時,凍結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巖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壓力,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拔蝕作用:冰川滑動時,不僅能夠碾碎巖石,甚至可將冰床底部的巨大巖塊“連根拔起”;

冰川侵蝕產生的大量松散碎石,進入冰川體后,隨冰川運動一起向下坡方向移動,冰川可以將巖石搬運得很遠,還有可能抬至很高。

巨大的礫石稱為漂礫。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巖塊搬走。2、冰川的搬運作用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川搬運的特點①搬運距離長②搬運量大③被搬運物大小懸殊④具有逆坡搬運的能力冰川搬運的物質統稱為冰磧物3、冰川的堆積作用冰川地貌—冰川作用【設問3】觀察下圖歸納冰川堆積物(冰磧物)的形態特點被冰川搬運后堆積的碎屑物(巖屑)統稱為冰磧物。冰磧物的基本特征①缺乏分選性,無層理;②顆粒大小懸殊;③礫石棱角分明,磨圓度差。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冰川堆積地貌。冰蝕地貌冰蝕地貌:冰斗:山岳冰川上聚集冰雪的“簸箕狀”洼地,三面巖壁陡峭,底部較平緩。刃脊:在兩個相鄰的冰斗之間,巖石通常被侵蝕得很薄,形成狹窄的山脊。由于它很像鋒利的刀刃,所以人們把它叫做刃脊。角峰:冰斗繼續侵蝕,數道刃脊狹路相逢,就形成了險峻的角峰。冰蝕槽谷(U形谷):冰川流動時刨蝕作用所形成的谷地,兩壁陡峭,谷底開闊,形如“U”字冰蝕地貌在高緯度地區,冰川常能伸入海洋,①冰川在流動過程中侵蝕海岸形成槽谷(U形谷),②冰退后海平面上升,槽谷被海水侵入,成為狹長峽灣。【設問5】結合教材67頁閱讀,歸納峽灣的形成過程。峽灣:在高緯度地區,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當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后退,海水倒灌進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峽灣。知識補充:峽灣

峽灣深入陸地數十至數百千米,海水很深,兩側陡崖巍然,景色壯麗。

挪威以峽灣聞名,有“峽灣國家”之稱。2005年,挪威西峽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挪威西峽灣——蓋朗厄爾峽灣和納柔依峽灣,具有壯觀的自然美景和獨特的美學價值。U型谷河流V型谷U形谷谷底平直而寬闊,兩壁陡立。V形谷谷底狹窄,兩壁較陡峭。冰蝕地貌P67活動題:比較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與流水作用形成的V型谷的形態差異。冰川運動過程中刨蝕地表使其成為洼地,冰川融化后洼地內積水形成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冰蝕湖

在第四紀大冰期,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很多地區被連綿的冰川覆蓋,留下了大量的冰蝕湖、峽灣等冰川地貌遺跡。北美五大湖——冰蝕湖冰蝕地貌冰積地貌(冰磧地貌)冰磧壟:在冰川侵蝕山體的過程中大量碎屑隨冰川流動,碎屑在冰流兩側聚集形成側磧壟,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終磧壟,兩條冰川匯合后,交界處的堆積物為中磧壟。冰磧湖:冰川消融后退時,挾帶的礫石在地面堆積成四周高、中間低的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積水形成的湖泊。冰積地貌(冰磧地貌)冰磧湖天山天池——冰磧湖冰積地貌(冰磧地貌)【設問6】:比較冰磧湖與冰蝕湖的異同。北美五大湖——冰蝕湖日內瓦湖——冰磧湖同:兩者都是冰川地貌。異:冰蝕湖是冰川侵蝕地表形成洼地,后積水形成。冰磧湖是冰川攜帶的物質堆積后,在低洼處積水形成的。冰磧丘陵(平原):冰川消融后,地面堆積所形成的山丘狀地形。如歐洲的波德平原和東歐平原。冰積地貌(冰磧地貌)典型的冰川堆積地貌(冰川堆積無選擇性,所攜帶的物質雜亂堆積)冰磧平原:冰川消融后,所攜帶的物質在地面堆積所形成的山丘狀地形。呈波狀起伏,相對高度數十米到數百米。最典型的地區為歐洲的波德平原和東歐平原。蛇行丘是大陸冰蓋下封閉水道中的沙礫物質(冰磧物)組成的狹長曲折的高地。呈蛇形灣曲,兩壁陡直,丘頂狹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區。

成因:冰川消融時,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