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甘肅省武山一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甘肅省武山一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甘肅省武山一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甘肅省武山一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甘肅省武山一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甘肅省武山一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史料記載,徐光啟在西學東漸之前即運用數學語言和擅長實證研究;顧炎武開始區分天下與國家的概念;王夫之闡明了物質不滅論、能量守恒論、進化史觀、文化中心多元論等唯物主義思想;黃宗羲開辟了民主主義政治理念的先路。這說明,明清時期A.王朝權力漸趨衰落B.傳統科技停滯不前C.近代化傾向已出現D.農耕經濟高度繁榮2.胡適剛回到中國不久就說:“……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是什么時代的人,說什么時代的話。”這段文字體現出A.國人當從說話開始新文學革命 B.提倡白話文就是要說“自己的話”C.胡適實際上在倡導民主思想 D.20世紀的人應該說20世紀的話3.下圖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傳畫《未來的工業建設小能手》。該宣傳畫反映了當時A.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B.青少年具有生態環保意識C.重視農田基本水利建設 D.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建設4.右側是份售書廣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務運動中成為暢銷書的是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5.在中國古代,相權下移不是單純的權力轉移,而是財政、軍事兩大部門事務增加和職掌的擴大,在行政系統中越來越處于突出的地位,到宋代終于獨立出來,形成了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并存的體制。行政系統權力(行政權)擴大的結果是需要宰相決定的事情只剩下了軍國大事、高級官吏任免和突發事件,而這些都需要經過皇帝批準,宰相逐漸變得多余。這一論述指出了A.三省體制出現的合理性 B.宰相制度產生演變的過程C.元朝相權專權的必然性 D.明朝中樞機構變異的原因6.如圖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部分)》,對該作品藝術風格的描述最為恰當的是A.閬風游云千萬朵,驚龍蹴踏飛欲墮B.勁健而不失飄逸,舒展而不失沉穩C.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D.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7.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世界意識”已經普遍盛行,甚至出現用以“萬國”、“全球”、“世界”等說法替代“普天之下”意義上的“天下觀”,以“外國”、“異邦”等說法替代傳統“四夷觀”,這一時期“世界意識”的增強A.維護了官方的正統意識 B.豐富了“中體西用”的內涵C.根源于民族危機的加深 D.開啟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8.哥倫布《航海日志》:“兩位陛下(指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決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國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該日志可以作為研究下列哪一地區國土、人民、風俗習慣的重要資料?A.印度 B.北非 C.美洲 D.澳大利亞9.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10.近代中國一場戰爭,使“向存魚鱗冊、黃冊蕩然無存”,江、浙、皖諸省往往“客民爭攜耒耜來受塍廛。其中強有力者,飛來客燕,敢欺本地籬鷃,有主田疇,強行霸占,有喧賓奪主情形”。導致該情形發生的歷史事件是A.中英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C.中日甲午戰爭 D.義和團運動11.黃宗羲評價某先賢時說:“先生之學……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下列屬于該先賢的主張是A.“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 B.“然而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D.“一物不格,則闋了一物道理”12.下圖為“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對圖表中數據變化反映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布雷頓森林體系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B.二戰后各國間的關稅貿易壁壘徹底消除C.“新經濟”的出現推動了世界貿易發展 D.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接受13.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演進歷程有跡可循。下列文明成果按照問世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③①④② B.③②④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14.孟子曰:“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據此可知,孟子A.主張君主應該任人唯賢B.認為貴族政治開始崩潰C.主張重視國人選官意見D.認為軍功爵制已經出現15.觀察“1894年中國產業工人地域分布情況表”,下列對表中反映的情況表述不正確的是地域工人數(單位:個)占工人總數的%上海3622047.75—46.40漢口12850—1335016.94—17.10廣州1030013.58—13.20天津3080—41804.06—5.35其他7630—767010.06—9.83A.近代產業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B.是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反映C.中國近代工業主要集中于輕工業D.中國近代工業力量薄弱16.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德國1960年為1.7%,1970年為2.7%,1980年為3.3%。法國1960年為4.9%,1980年為5.1%,1985年為35%,1990年為3.4%。據此可推知A.國家干預經濟刺激了經濟發展 B.西方社會福利覆蓋面逐步擴大C.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 D.經濟危機導致西歐陷入了困境17.伯里克利說:“一個公民只要有任何長處,他就會受到提攜。“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這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抽簽選舉和公職受制保障了政治民主性B.這種理念導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雅典公民平等參政權擁有制度性保障D.雅典公民可以擔任民主機構的一切公職18.《荀子·王制》:“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農書·糞田之宜》:“用糞猶用藥也。”《呂氏春秋·上農》:“時至而作,竭時而止。”《齊民要術》:“麥黃種麻,麻黃種麥。”上述材料反映了A.古代農業根據節氣安排生產 B.古代農業注意因地制宜C.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 D.古代農業發展尊重自然規律19.1949年至1953年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A.全體會議代表是在選舉基礎上產生B.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C.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通過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0.如圖是以1957年為時間背景的一幅油畫《長江的黎明》。該油畫表明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蓬勃開展 B.國家著手長江流域水患的治理C.知識青年踴躍赴農村艱苦創業 D.政府致力于對外貿易港口建設21.下圖顯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請回答: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化起飛的國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這種關系的城市是A.柏林 B.倫敦C.舊金山 D.彼得堡22.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界不斷掀起軒然大波,涌現各式各樣的社會思潮,形成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下列關于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興起的先后順序表述準確的一項是①“中華民國與中華帝國不同……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②“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③“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④“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23.《詩經·商頌》充分體現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時那種恭敬虔誠、謹嚴端肅,表現出惶畏的心理;《詩經·周頌》則滲透了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頌詞大多現實化、生活化了。這一變化體現了A.王權神秘色彩的強化B.樸素的人文主義色彩C.宗法等級觀念的淡化D.天道與倫理完全分離24.據《元史百官志》記載:“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斷,宣政院所轄之地應該是A.中書省 B.西藏地區 C.遼陽行省 D.嶺北行省25.近年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觀點漸成學術界共識,這主要是基于晚清A.政治體制的改革 B.文化傳媒的發展C.民族工業的進步 D.社會轉型的成果26.恩格斯曾說:“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終建立畢竟使法國工人有了一個基礎,可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并且在將來不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為它本身的利益進行戰斗。”這表明A.憲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B.法國已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C.法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進行D.工人階級推動共和政體的建立27.唐代確立了嚴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齡為七十歲,或“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準,六品以下則由尚書省奏皇帝批準。這一制度A.有利于官員結構的調整B.打擊了士族的壟斷地位C.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D.強化了君主集權的制度28.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說,如果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由于有眾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國無疑將控制局面,這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反對西方的集團。他希望這次會議開不起來。“這次會議“是指A.華盛頓會議 B.汪辜會談 C.日內瓦會議 D.萬隆會議29.“nomorewars,nomorewalls”聯邦德國總理科爾的這個愿望實現是在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30.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上實行“一邊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點轉移到亞非拉國家,形成了反蘇反美的“兩條線”外交戰略;60年代末,又確立了“聯美反蘇”的“反霸一條線”政策。這反映出新中國外交A.受到國際形勢影響 B.奉行不結盟政策C.自主性逐漸減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劉晏擔任鹽鐵使后,便著手改革鹽法。在政府控制鹽業的同時,適當注意了商人的銷售能力,把私商作為國營商業的必要補充。由原來國家統一包干改為民制、官收、商運、商銷。“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于商人,任其所之。”政府通過商人賣鹽,“寓稅于價,”食鹽的生產稅、流通稅包在鹽價當中一次納清,鹽價不漲,域鄉人民不知不覺地向政府納了稅。商人納款領鹽后,可自由運銷,不受限制。為了調動商人的積極性,劉晏“廣牢盆以來商賈”,又奏請廢除阻礙商人運銷的地方官稅。商人還可以以絹換鹽,既擴大了食鹽的銷售,又減少了國家為采購綃匹而浪費人力。——摘編自秦永洲《論劉晏的財政經濟改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晏鹽法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劉晏鹽法改革的主要意義。32.公共衛生是指與公眾有關的衛生問題。主要是指通過社會共同努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公共食品衛生、公共飲水衛生、灌輸個人衛生知識、促進醫事發展以及對傳染病的防治。公共衛生問題與人類社會相始終,反映時代的發展水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按照布羅代爾的研究,在前近代時期,歐洲城市,公共衛生情況大同小異,人們一般通過排放污水管道處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過清潔工處理固體垃圾。直到18世紀,巴黎、倫敦的河畔依然成為人們自由大小便的場所;城內街道無清掃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雜,堆積甚多;飲水也成問題因為居民什么東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衛生狀況導致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極易流行。19世紀前后,歐洲城市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空前發展起來。倫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統的建設、自來水的使用、室內抽水馬桶的使用、對食品衛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衛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紀中葉細菌學和寄生蟲學的建立,使人們開始對傳染病的積極預防。公共衛生法規的制定,使得這些城市率先實現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材料二19世紀中葉,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才逐漸醞釀、開展。這方面,傳教士倡其先聲,他們從母國和故鄉的經驗出發,呼吁中國改善衛生環境。中國出使人員有感于中國與歐美城市公共衛生的巨大差距,開始發出改善公共衛生的議論。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記載了西方自來水生產過程,稱之為“激水機”。中國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對改善公共衛生問題發表許多真知灼見。鄭觀應對西方城市垃圾處理稱道不已。近代中國,以上海為代表的25個租界,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的近代化也領先全國。以上海為例,租界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近代公共衛生系統。而上海華界將租界的一套移植過去,并在食品檢疫、預防流行病等方面與租界合作。——以上材料根據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整理、改編(1)根據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時期,19世紀歐洲公共衛生事業進步的表現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條件有哪些?(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結合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背景分析說明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意義。33.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英、俄覬覦西藏地區。面對列強侵略,十三世達賴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動員號召全藏僧俗官民堅決予以反擊。而清廷以避免釁端為由,令駐藏大臣進行壓制,從而激化了西藏地方政府與清廷間的裂痕。為挽救處于風雨飄搖中的西藏政局,1906年1907年清政府先后任命大臣張蔭棠、聯豫整頓藏務,清末西藏新政由此拉開了序幕。新政首先從整肅吏治和調整行政體制入手,查辦腐敗官員,強化駐藏大臣權力,總制全藏。達賴、班禪優加封號,不再參與行政事務管理。經濟上廢除繁重的徭役和殘酷刑罰,發展實業,開埠通商鼓勵出口,派人出國學習先進科技。軍事上調北洋新軍六千人入藏,訓練新軍加強兵備,建立邊疆防御體系。文化上興辦漢文學堂,創辦藏、漢文白話報紙,宣傳漢族的儒家文化傳統和西方的進化論等。新政最終因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和破壞,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者的文化沙文主義.大民族主義,以及一些措施脫離藏族地區的實際而歸于失敗。——摘編自楊婭《清末西藏新政改革述評》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西藏新政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清末西藏新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材料“數學語言和擅長實證研究”、“顧炎武開始區分天下與國家的概念”“黃宗羲開辟了民主主義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時期處于社會變革的前夜,近代化的傾向已經出現,C選項符合題意。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加強,A選項排除。材料與科技停滯無關,B選項排除。顧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D選項排除。2、B【解析】

根據“要說我自己的話”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中的提倡白話文運動就是敢于表達自己的主張,說自己的話,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新文學革命要從哪里開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白話文,而沒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C項;D項只是對其意思當中一個方面的理解,排除D項。3、D【解析】

1954年正值國家工業化建設,因此宣傳畫《未來的工業建設小能手》反映了當時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D正確;宣傳畫的主題是工業建設,與教育、生態環保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無關,排除A、B、C。4、C【解析】試題分析: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治。洋務派學習西方局限在科技、軍事、教育領域。①②是馬克思主義著作;④是中國傳統的醫學著作,均可排除,故選C。考點:洋務運動點評:歷時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是一次地主階級的自強運動。盡管這場運動并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洋務運動順應了中國經濟從傳統向工業化邁進的歷史趨勢,標志著中國近代化起步。5、D【解析】

材料是,宋代以來,隨著相權的逐步分散,丞相一職在政府中的法定權力越來越少,而且不能獨立決策,“宰相逐漸變得多余”。這也就為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提供了依據,因此材料指出了明朝中樞機構變異的原因,故D項正確;三省體制在魏晉時期已經出現,排除A項;材料敘述了相權走向消亡的過程,排除B項;元朝相權專權和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6、C【解析】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顏真卿”、“《多寶塔碑(部分)》”及圖片文字可以判斷出該書法風格屬于楷書,因此C正確;A是對草書書法風格的描述,排除;B是對隸書書法風格的描述,排除;D出自曹植的洛神賦,是對洛水的一源位叫做宓百妃的神靈的外貌的一段描寫,排除。故選C。7、C【解析】

根據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普遍盛行“世界意識”,舊的“天下觀”和“四夷觀”逐漸被新說法取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人世界意識的增強,源于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C選項正確;用“世界意識”代替傳統的“天下觀”和“四夷觀”,不是對官方正統意識的維護,與中體西用內涵的發展無關,AB兩選項錯誤;中國開啟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D選項不符合史實。8、C【解析】

結合所學,哥倫布篤信從西歐出發向西航行也能到達亞洲,但眾所周知實際上到達的是美洲,故哥倫布的《航海日志》可以作為研究美洲的國土、人民、風俗習慣的重要資料,故C符合題意;哥倫布開辟的是由西歐到美洲的航線,沒有到達印度、北非和澳大利亞,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9、A【解析】

①農民分到土地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②農業集體化是1953---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③是“文革時期”;④是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故A正確;B、C、D錯誤。10、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的范圍正好涉及到江、浙、皖諸省,對這些富饒的地區的經濟造成了破壞,故B項符合題意;ACD項都是中華民族與外來侵略者之間的戰爭,與題意不符合,排除。11、C【解析】

材料中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評價的是陸王心學的主張,C項是王陽明的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項;A項是李贄的看法,B項是黃宗羲的主張,D項是朱熹的觀點,均排除。12、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時期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不斷上升,世界貿易快速發展。結合所學可知,1944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它的建立暫時結束了二戰前貨幣金融領域里的混亂局面,維持了二戰后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中“徹底消除”的表述絕對,不符合史實;C選項錯誤,“新經濟”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與材料信息不符;D選項中“廣泛”一詞表述錯誤,在此時期還有許多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3、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①是1863年,②是1859年,③是1776年,④是1687年,故其順序為④③②①。故選D,排除ABC。故選D。14、C【解析】

根據材料中孟子言論的理解,孟子更注重國人對人才的認可,故選C;主張君主應該任人唯賢,不是材料敘述的主旨,排除A;貴族政治開始崩潰,軍功爵制已經出現在材料中并未反映出來,排除BD。故選:C。【點睛】本題考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要考查孟子對選官制度的建議。解答本題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孟子的主要言論,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15、C【解析】

材料數據沒有體現輕工業發展情況,故C選項符合題意;據材料數據可知,這時期中國產業工人集中在上海,說明地域上高度集中,也體現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區較開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選項不符合題意;據材料可知,除上海地區外的產業工人比例較少,體現了中國近代工業力量的薄弱,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16、C【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較高,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七十年代許多國家經濟進入“滯漲”狀態;80年代以后,許多西方國家開始減少福利開支,國家經濟開始復蘇,故C符合題意;據材料“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保障支出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福利覆蓋面”,B與題意無關;據材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D不是材料主旨。17、C【解析】

據材料“……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這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可知,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這說明雅典公民平等參政權擁有制度性保障,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A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政治理念的優越性,而不是“這種理念導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B與材料不符;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當時規定初十將軍外的一切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可見D說法錯誤。18、C【解析】

中國古典文獻中強調氣候、施肥、節氣和季節等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的說法,反映了古代農業生產強調經驗、技術,重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即講究精耕細作的特點,C項正確;根據節氣安排生產、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等,都只是對材料部分內容的說明,沒有深入分析其核心特質,ABD三項錯誤。19、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1953年我國尚未建立最高權力機關,決定由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替行使全國人大的職權。故答案為B項。A項政協代表并不是由選舉產生的,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排除;D項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由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排除。20、A【解析】

《長江的黎明》背景中有橋墩,結合時間可知,這是建設長江大橋的油畫,表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蓬勃開展,A正確;畫面內容與水患無關,排除B;畫面內容是建設長江大橋,屬于工業建設,不屬于農村創業,排除C;長江大橋建設不屬于外貿港口,而屬于交通設施,排除D。21、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時間,18世紀60年代,可知,此時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落后于美國等國,故B項符合題意。22、B【解析】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此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君民共治是主張君主立憲制,是維新派的觀點,發生在19世紀末;宣傳科學與人權的是新文化運動,發生在1915年;根據材料信息“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新文明之曙光”可知是指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發生在1917年,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真確的是②①③④,故選B。23、B【解析】

從材料中的“《詩經·周頌》則滲透了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頌詞大多現實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們從對先祖鬼神的尊敬變為對現實中的人本身的關注,體現出樸素的人文主義色彩。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涉及王權,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宗法等級觀念的變化,排除C項;D項中的“完全分離”說法絕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4、B【解析】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于公元7~9世紀時建于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族政權名,故由材料“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可知宣政院負責管轄西藏地區,故B符合題意;中書省是元代最高行政機構,故A不符合題意;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均為元朝名稱,故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5、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伴隨了列強的入侵、外來文化的傳播等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為五四運動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和階級基礎,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不斷啟迪人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準備了思想條件,故D符合題意。這三項都是晚清社會轉型的其中一方面,不全面,故排除ABC。26、A【解析】

根據“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終建立畢竟使法國工人有了一個基礎,可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并且在將來不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為它本身的利益進行戰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強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對法國工人運動的積極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描述法國工人可以組織一個政黨,而非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B項錯誤;C項無法從材料中判斷,排除;材料反映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對法國工人運動的積極影響,并非工人階級推動共和政體的建立,排除D項。【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終建立畢竟使法國工人有了一個基礎,可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并且在將來不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為它本身的利益進行戰斗。”緊扣關鍵信息并聯系所學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27、A【解析】

退休制度的實施,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政治,有利于調整官員的年齡結構,故A正確;科舉制打破了貴族對政治的壟斷,與材料無關,故B不正確;退休制度有利于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故C不正確;退休制度的實施與君主集權的強化無關,故D不正確。28、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萬隆會議于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與會國皆為亞非國家,旨在討論反對殖民主義的問題,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該會議符合杜勒斯“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印度和中國無疑將控制局面”的描述,故D項正確;華盛頓會議為一戰后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參與,排除A項;汪辜會談反映的是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排除B項;日內瓦會議于1954年4月召開,是蘇、美、英、法、中五國參加的外交會議,與會國中無非洲國家,排除C項。故選D。29、C【解析】

材料中英文意思為“不要戰爭,不要柏林墻”,結合所學可知,1990年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柏林墻被拆除,選項C正確;選項A、B、D均不符合柏林墻被拆除時間。【點睛】解題關鍵是從英文中解讀出柏林墻的信息,結合所學解答即可。30、A【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外交政策,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外交特點,排除;中國始終如一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選項錯誤;D選項也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外交特點,排除。故選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措施:實行政府控制下的鹽商自銷;將鹽稅均攤到鹽價中;減少鹽商運銷的地方官稅;實行商人以絹換鹽。(2)意義:順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鹽價的穩定;提高了鹽商運銷的積極性;便利了鹽稅的征收。(或:提高了國家財政收人)【解析】

(1)措施:依據材料中“在政府控制鹽業的同時,適當注意了商人的銷售能力,把私商作為國營商業的必要補充”可知實行政府控制下的鹽商自銷;依據材料“寓稅于價”“食鹽的生產稅、流通稅包在鹽價當中一次納清,鹽價不漲,域鄉人民不知不覺地向政府納了稅”可知將鹽稅均攤到鹽價中;依據“廢除阻礙商人運銷的地方官稅”可知減少鹽商運銷的地方官稅;依據材料“商人還可以以絹換鹽”可知實行商人以絹換鹽。(2)根據材料中的“鹽價不漲”“調動商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