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聯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河北省承德市聯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河北省承德市聯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河北省承德市聯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河北省承德市聯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承德市聯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羅馬法規定:”不法砍伐他人樹木的,每棵處二十五亞士(羅馬的一種貨幣單位)”,概不論樹本的種類質量,也不問他的大小價值,這常會出現驚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規象。材料主要反映出羅馬法A.注重保護當事人利益 B.以保護私產為核心C.部分條款缺乏靈活 D.以私法裁決為主體2.據統計,1940年與1926—1927年相比,蘇聯工業品的價格提高了5.5倍,而農產品價格卻只提高2.32倍。據此可知當時的蘇聯A.農民為工業化作出了犧牲 B.新經濟政策實施成效顯著C.蘇聯已經初步實現工業化 D.衛國戰爭造成糧食的短缺3.晚清的歷史演進過程艱辛而悲壯,曲折而復雜,對此國內學術界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和闡釋,其中有些著作:《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從邊緣走向中心——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它們研究視角主要是A.社會變遷角度 B.社會群體角度C.近現代化角度 D.社會思潮角度4.公元前462年厄菲阿爾忒進行改革,剝奪了雅典戰神山貴族會議(長老議事會)否定公民大會決議和控制公職人員行動的權力。此次改革A.打擊了貴族的政治特權B.擴大了民主政治的統治基礎C.取消了對公職人員的監察D.確立了公民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5.如圖是古代中央機構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歷史趨勢是A.中央集權的弱化B.中央機構的精簡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專制的強化6.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當局大肆宣稱:外省農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國人則已經混入了社員之中。凡爾賽當局的用意是A.挑起巴黎公社的內部矛盾 B.破壞法國的工農聯盟C.防止普魯士軍隊支持公社 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爭7.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稱和職能,據此可知秦朝名稱主要職能名稱主要職能郎中令宮中警衛宗正皇室宗族衛尉宮門警衛廷尉司法和首都警衛少府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典客少數民族事務太仆宮廷車馬治粟內史國家財政和稅收奉常宗教、禮儀和教化A.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貴族政治C.確立了強干弱枝的中央集權制度D.政治體制有明顯家國同構色彩8.下表是張洪云根據《實業部月刊》中的工業統計資料制作的一個數據表近代中國化學工業設立情況表(截止到1935年)表格中,近代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A.體現了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特點B.與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關系不大C.與中國近代經濟的波動狀況基本一致D.受歐美列強資本輸出的影響較大9.1919年,李大釗在某文中寫到“我們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把他轉介紹于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這里的“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是指A.進化論 B.三民主義C.馬克思主義 D.十月革命經驗10.相對于傳統史學界“中原文明先冒出來,然后再輻射周邊”的觀點,蘇秉琦提出史前文明“滿天星斗”的看法。近年在黑龍江發現的洪河遺址表明新石器晚期嫩江中游的社會發展程度與中華文明中心區同步。據此可知A.中國傳統的歷史學理論存在謬誤B.考古遺址與古文獻資料相互印證C.考古發現使人們的歷史認知趨同D.考古遺址豐富了歷史學研究材料11.南朝的《文選》在唐代備受青睞,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直接原因是:()A.儒學喪失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要考詩賦C.書籍匱乏 D.唐朝喜愛南朝文化12.美國歷史上威爾遜曾被史學家戲謔為“贏得戰爭,失去和平”的總統。從歷史角度看,威爾遜總統“失去和平”是指A.美國因參加“一戰”,激化了國內的社會矛盾B.威爾遜總統倡議的“世界和平綱領”未能實現C.美國因參加“一戰”,門戶開放政策遭到列強的反對D.“一戰”后出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13.“在進行歷史研究時,人們往往迷戀于尋找單一的原因,便錯誤地將原因歸結于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這一主張強調歷史研究應()A.抓住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歷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認識和考察歷史D.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起點14.恩格斯說:“意大利是一個典型國家,自從現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個時代以來,它產生過許多偉大人物。”這里的“現代世界曙光”是指()A.啟蒙運動 B.新航路開辟 C.文藝復興運動 D.意大利統一運動15.作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9年開始)的總統,戴高樂決心恢復法蘭西應有的光榮……,但是歷史已經清楚地表明:像路易十四和拿破侖那樣的軍事征服都不可能使法國獲得長久穩定的大國地位。戴高樂說,進步是維護國家獨立的唯一條件,一個經濟衰弱的法國,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正是在戴高樂時代,法國的經濟全面復蘇。“法國經濟的全面復蘇”主要得益于①馬歇爾計劃的援助②西歐一體化進程加快③法國政府的干預④經濟自由主義影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學習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學分別就下列主題作了演講,你認為其中哪一個概括了這一段歷史的全過程:A.帝國的彷徨B.中華的榮耀C.東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興17.如圖是美國學生學習圖。這樣的畫面應該最早出現于A.手工工場時期 B.工業革命時期C.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18.《□□□:英雄還是強盜》一書中寫道:“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顯然,對于□□□的死亡,人們寧愿定義為英雄的死,……略有不同的記載,認識到了是死于他的貪欲和不軌。”文中□□□指的是:A.迪亞士B.達·伽馬C.哥倫布D.麥哲倫19.下表顯示的是國家統計局調查的關于“國家計劃”成分在經濟中的比重的數據。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我國年份國家計劃安排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實行指令性工業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由國家管理人體物商品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1978年81.3%95.7%97.2%1998年7.6%6.1%8.3%A.經濟體制調整得以完成 B.資源逐漸轉由市場配置C.國有企業負擔有所減輕 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20.下圖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的一次以拉美、亞洲、非洲國家為主的國際性會議,這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A.大國強權政治的威脅B.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C.促進成員國經濟發展D.第三世界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21.如表為1912—1920年中國機械凈進口值(海關兩)。表中數據變化說明年份19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1920數值58057517979999858998146682346384203587168577682541520174724036819A.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歷經磨難B.實業救國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思潮C.國內外政局的變動影響經濟發展D.近代中國工業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22.1940年6月,英國同日本簽訂《英日天津協定》等條約,規定中國銀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銀由英、日共管;關閉滇緬公路三個月,“禁止武器、彈藥并鐵道材料之通過緬甸輸送,禁止緬甸輸出之貨物,在香港也禁止輸出。”這體現了A.英國支持日本南進戰略 B.英日結盟封鎖中國C.中英盟國關系岀現裂痕 D.英國對日綏靖政策23.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帝國議會有權對由皇帝任命的宰相與政府的法案與政策表示反對或支持,而無權選舉或任命宰相及政府。這些規定A.使資產階級無法參與民主進程 B.體現了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C.使議會無法有效監督行政機構 D.嚴重削弱代議制機構立法權限24.據史料記載,周人把天奉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來統治天下的。與此同時,周人又從商的覆滅中認識到“天命摩常",“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既而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這表明周人注重A.重天敬神 B.君權神授 C.敬德保民 D.民貴君輕25.德國史學家蒙森在其著作《羅馬史》中對羅馬法起源進行了清晰的討論:對羅馬人來說,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并非國王對于所有民社成員發布命令,而首先是構成國家的各權力代表以說明和反駁的方式所締結的契約。由此可知羅馬法有利于A.維護法律權威B.保障人民的權益C.保護私有財產D.限制權力的濫用26.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中某年的部分大事記錄:“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北非德意軍隊投降”“美英盟軍西西里島登陸”“中、美、英簽署《開羅宣言》”。這一年應是()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27.有歷史學家發出感慨:“為什么工業化浪潮不是在法國之后穿過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呢?是地中海太寬闊了嗎?果真如此。那么大工業為什么又能橫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開花呢?”這一材料說明了A.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發展資本主義制度 B.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C.北美洲工業化的環境比非洲顯得更優越 D.自然條件在國家發展進程中起重要作用28.“北京天安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征。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它是一個特殊的見證者。”它沒有見證的是A.在1900年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B.在1912年見證了中華民國的成立C.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D.在1949年的秋天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29.如表是50年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表(單位:億元)。對表中數據的變化最為合理的解釋是A.工農業生產協調發展 B.市場仍發揮著重要作用C.社會主義改造步履維艱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30.下面的漫畫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戰場的破襲戰。該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A.敵后軍民抗戰的決心 B.敵后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C.中國持久抗戰的策略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一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和約》包括一項條款,這項條款明確指出這場戰爭是“由德國及其同盟國的侵略”引起的。這一“戰爭罪行”的條款不僅僅具有學術價值,因為它還被協約國用來證明它們向戰敗的同盟國提出支付賠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結果,它激起了一場熱烈、持久的爭論;這場爭論不僅導致了數以千計的文章和著作的發表,還導致了一批批、總計達6萬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這些都促使雙方繼續爭論誰應對戰爭負責。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到大戰結束時,歐洲的控制已明顯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戰。盡管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挑戰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被設法成功地阻止了,但這種緩解只持續了20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這一削弱過程,使歐洲各地的帝國處于大混亂之中。——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凡爾賽和約》關于。戰爭罪行”的觀點,并對該觀點進行簡要評述。(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戰對歐洲的影響。32.材料戰國初期,韓國“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導致國力貧弱。公元前355年,韓昭王任用申不害為相,實行改革。申不害相韓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國雖然處于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并列的戰國七雄之一。——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申不害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申不害改革的作用。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元代統治者在疆域空前擴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完善文化管理,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時也積極推行漢化,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元代延續重儒政策,但未像前朝那樣對儒學予以獨尊,儒生仕途狹窄。元代實行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在優待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同時牽制漢地民間教派。元代重視文化交流,積極引進吸收不同地區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西融匯的文化體系。通過文化政策的推行,元代統治者鞏固了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在文化交流中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力,對明清文化政策的選擇與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王或《元代文化政策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與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元代文化改革予以簡要評價。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材料中“不論樹木的種類質量,也不問它的大小價值,這常會出現驚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現象”可知,羅馬法在某些條款上過于僵化,不能客觀公正、結合實際的解決問題,缺乏靈活性,C項正確;題干規定并不能合理保護當事人利益,排除A項;題干并未強調羅馬法保護私產的核心與裁決案件所依據的法律主體,排除B、D兩項。故選C。2、A【解析】

蘇聯工業品和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越來越大,這說明農業在蘇聯工業化進程中做出了犧牲,選項A正確;1940年新經濟政策早已結束,排除B;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工業化,選項C排除;此時衛國戰爭尚未開始,排除D。3、B【解析】

題干中涉及知識分子、紳商、學生、軍人集團,可見其研究視角是社會群體,選項B正確;《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不符合社會變遷、近現代化,排除A、C;題干研究著作并未涉及到社會思潮,排除D。4、A【解析】

據材料“剝奪了雅典戰神山貴族會議(長老議事會)否定公民大會決議和控制公職人員行動的權力”可知,此次改革打擊了貴族特權,故A正確。BD材料無法體現,故錯。“剝奪了…貴族會議…控制公職人員行動的權力。”并非監察,故C錯。5、D【解析】

由材料“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內閣”、“軍機處”可知反映了專制主義不斷加強的特點,故D項不符合題意;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與圖中中央機構的官制改革無關,故A項不符合題意;從圖中中央機構的官制改革看不出機構精簡,故B項不符合題意;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機構的官制改革的根本性問題,不能說明歷史趨勢的發展,故C項不符合題意。6、D【解析】

據材料“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當局大肆宣稱:外省農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國人則已經混入了社員之中。”可知,凡爾賽當局目的是強調公社戰士孤軍奮戰,沒有外援且公社戰士已經不純潔,其用心是孤立巴黎公社的斗爭,D正確;據材料“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當局大肆宣稱:外省農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國人則已經混入了社員之中。”可知,材料并沒有涉及到內部矛盾,且巴黎公社革命運動中并沒有工農聯盟,不存在破壞一說,A、B錯誤;普通魯士軍隊不可能支持巴黎公社,C項錯誤。7、D【解析】

由秦朝九卿職能看出,郎中令、衛尉、少府、宗正都是圍繞皇室的家事設置的,國與皇家實際上融為一體,這體現了家國同治,故選D。僅從九卿的職能無法得出秦朝是否統一的結論,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的,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沒有提及地方制度,沒有對比,故強干弱枝的結論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C。【點睛】依據圖中國家官吏圍繞皇室的家事設置,可以推知家國同構的特點,表格閱讀時切記要尋找共性規律。8、C【解析】

材料顯示近代中國的基礎化工發軔于甲午戰爭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發展高潮,這與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波動狀況(甲午戰后初步發展、一戰期間快速發展、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發展迅速)基本一致,故選C項;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材料只能反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即已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項說法錯誤,排除;一戰結束后,西方列強再次卷入重來,但中國的化學工業依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故材料不能簡單得出化學工業發展受列強資本輸出影響較大的結論,排除D。9、C【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19年,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該文既是中國人比較系統地介紹和分析馬克思學說的開山之作,也標志著李大釗已經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所以這里的“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此時期李大釗向中國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不是進化論;B選項錯誤,三民主義正式提出于1906年,不是“零碎的資料”,李大釗也沒有宣傳三民主義;D選項錯誤,十月革命經驗不是“學說”。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0、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黑龍江發現的洪河遺址在新石器晚期的社會發展程度和中原文明區是一致的,印證了蘇秉琦提出史前文明“滿天星斗”的看法,說明考古遺址豐富了歷史學研究材料,D正確;材料體現的史學界的爭鳴,A說法錯誤;材料與古文獻史料無關,是蘇秉琦提出的一種新的觀點,B排除;趨同的說法錯誤,C排除。故選D。11、B【解析】

“文選爛,秀才半”反映了熟讀《文選》在科舉考試中的作用,結合所學可知,進士科主要考詩賦,故選B;唐代儒家思想仍然處于獨尊地位,排除A;CD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文選爛,秀才半”,聯系所學科舉考試的內容分析解答。12、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總統倡議的“世界和平綱領”未能實現,所以被史學家諷刺是“失去和平”的總統,B選項正確;美國沒有因為參加一戰導致國內矛盾激化,A選項錯誤;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并沒有遭到列強的反對,C選項錯誤;二戰后出現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與威爾遜總統無關,D選項錯誤。13、C【解析】

略【詳解】從材料“錯誤地將原因歸結于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可以看出,我們應該多角度地認識和考察歷史,避免評判歷史的單一化,故C正確。14、C【解析】

略【詳解】據“意大利”、“現代世界的曙光”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指的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故選C;啟蒙運動主要起源于英法,新航路開辟始于葡、西,排除AB;意大利統一運動與“現代世界的曙光”不符,排除D。15、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戴高樂時代指1959年至1969年其任職法國總統時期,由于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同時借助美國馬歇爾計劃對西歐的援助,加之1967年加入歐共體,使法國經濟不斷復蘇,故①②③均正確,A項符合題意;戰后法國實行計劃指導經濟,并未采取經濟自由主義,故④項錯誤,B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16、A【解析】

明清時期中國出于封建社會晚期,在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的同時,經濟層面也出現了新的經濟因素資本主義萌芽,文化層面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故彷徨一詞能準確體現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故選A。明清時期中國逐步與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相脫節,最終在1840年被西方列強敲開大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榮耀和振興并不符合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D;受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發展的非常緩慢,曙光一詞無法全面展示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C。17、D【解析】

圖片反映美國學生利用計算機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故D符合題意;ABC時期計算機尚未發明,故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8、D【解析】

根據材料“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死亡”可知,這次航行是全球航行,而且主要人物死亡,結合所學可知,這里的人物應當是麥哲倫,選項D正確;選項A、B、C均不是全球航行,排除。【點睛】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信息“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死亡”的解讀。19、B【解析】

從1978年和1998年的數據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少了,說明資源逐漸由國家計劃轉由市場配置,故答案為B項。1992年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1世紀初基本建立,排除A項;C、D兩項從表格中不能體現,均排除。20、A【解析】

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因此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的背景是大國強權政治的威脅,故答案為A項。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促進成員國經濟發展是不結盟運動前后不同時期的斗爭內容,不是背景,排除B、C項;標志第三世界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是這次會議的影響,不是背景,排除D項。【點睛】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針對當時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嚴重對抗殃及廣大中小國家的情況,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的成立是發展中國家走向聯合自強的新開端,在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維護成員國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21、C【解析】

1912—1914年增長較快是受中華民國成立的影響;1915—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機械凈進口整體呈下降趨勢,到1918年世界大戰結束后才回升,1919—1920年中國機械凈進口值攀升,充分說明一戰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影響,故答案為C項。材料反映了1912—1920年中國機械凈進口值情況,只能反映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某個階段,不能反映民族工業發展的全貌,也無法說明“歷經磨難”,排除A項;實業救國思潮在表格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1912—1920年中國機械凈進口值反映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但無法說明輕工業和重工業發展的比較,排除D項。22、D【解析】

根據題干時間“1940年6月”,此時處于二戰初期,英法美等國此時推行的是縱容德意日法西斯的綏靖政策,材料中英、日共管中國銀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銀,關閉滇緬公路三個月,同時禁止武器、彈藥和貨物等物資的運輸,這些措施都有利于維護日本在緬甸的利益,體現了英國對日綏靖政策,D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關于英國對對日本南進的態度,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英日結盟,B項錯誤;材料是英國對日本的縱容,不是中英間的裂痕,C項錯誤。故選D。23、C【解析】

根據材料“帝國議會……無權選舉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說明議會無法有效監督行政機構,故選C;帝國議會有一定權力,說明資產階級有機會參與民主進程,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軍國主義色彩,B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帝國議會的立法權限問題,排除D。24、C【解析】

材料信息“‘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來統治天下的”、“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體現了周人吸取商亡教訓,注重敬德保民,故C正確;重天敬神不是材料表達的核心,故A錯誤;材料信息不是強調君權神授,故B錯誤;材料中沒有民貴君輕的信息,故D錯誤。25、D【解析】

根據材料“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們所理解的那樣…而首先是構成國家的各權力代表以說明和反駁的方式所締結的契約”可知羅馬法以契約形式確保了各權力代表的相互制約關系,有利于形成權力約束,故D項符合題意。A項,題干未反映羅馬法對法律權威的維護作用,排除。材料未體現羅馬法保護人民權力及私有財產,故排除BC兩項。26、C【解析】“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北非德意軍隊投降”“美英盟軍西西里島登陸”“中、美、英簽署《開羅宣言》”均是在1943年,所以這一年應是1943年而非其他的年代,所以只有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27、B【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美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能夠很好地借助工業革命來實現工業化。而這一時期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地還處于殖民狀態,沒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工業革命的影響很小,體現出了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B正確;并不是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發展工業,排除A項;材料沒有對環境進行比較,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自然條件,排除D。28、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成立是在南京,選項B符合題意,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主要攻打的是北京、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1949年新中國在北平成立,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29、B【解析】

從表中數據可知,50年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及所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市場在當時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故B正確;數據體現不出工農業生產協調發展,故A錯誤;材料數據和社會主義改造無關,故C錯誤;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故D錯誤。30、A【解析】

根據漫畫可知是日軍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而面對堅固的堡壘,抗日軍隊以夜間為掩護,不怕犧牲,頑強攻打破壞敵人的堅固工事、據點,表明敵后軍民抗戰的決心,故選A;BCD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觀點:戰爭是“由德國及其同盟國的侵略”引起的。評述:材料中關于戰爭罪責的觀點是片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共同促成的,不能片面地把戰爭罪責歸咎于同盟國一方。一戰爆發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后起的帝國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