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南宋士大夫葉適說“自漢至唐,猶有授田之制,……蓋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該言論反映了A.從漢代到唐代一直實行均田制B.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職能已經轉化C.宋代土地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D.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土地買賣2.據統計,1978年,全國住宅投資僅38億元,占CDP比重為12%;1997年,全社會對市場化的房地產投資就高達3178億元,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的1274%,占GDP比重達39%,其中住宅性房地產開發投資占GDP比重為1.93%。這一變化可以說明我國A.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B.鄉鎮企業異軍突起C.經濟體制改革有效推進 D.民眾消費需求多元3.1912年,越南光復會成立,規定其宗旨為:驅除法賊,恢復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國。1927年,越南國民黨成立,規定其最后目的是“贏得民族獨立,成立共和政府,實現民族自由權,為越南資本主義發展打通道路”據此可知A.越南革命進程與中國革命完全一致B.中越兩國結成反帝斗爭的統一戰線C.三民主義成為兩國革命的指導思想D.辛亥革命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4.1903年,美國與巴拿馬共和國簽訂了“美巴條約”。條約規定,巴拿馬劃出運河區的一條地帶給美國永久使用和控制,美國在這一地區行使主權;同時美國保證并維持巴拿馬獨立。材料反映了A.美國積極謀奪世界殖民霸權 B.西方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C.美國開始干預美洲國家事務 D.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掠奪性5.明清時期,山東柳子戲傳到蘇州,旅居北京的文人吳長元留下“吳下傳來補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詩句;產生于陜西、甘肅一帶的秦腔,曾因魏長生的到來,在揚州出現“到處笙簫,盡唱魏三之句”的熱潮。對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解釋合理的是A.政府的文化政策較為寬松B.運河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C.北方士大夫文化品味更高D.儒家思想借戲曲藝術傳播6.中世紀,歐洲圣誕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負責贈送禮物給民眾,也負責拿鞭子和棍棒抽打異教徒和為惡者。16世紀后,人們徹底摒棄尼古拉斯的存在,將妖怪、女巫等神話人物,塑造成了民間新的“圣誕禮物贈送者”。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文藝復興的興起B.宗教改革的推動C.自然科學的勃興D.啟蒙運動的傳播7.“采取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上述材料中所述“這一制度”指的是A.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制度 B.建國初期的農業生產合作社C.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體制 D.新時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8.1599年,荷蘭國會在公告中明確地把羅馬法比作各國的共同法。1609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也曾在一次演講中宣稱:“我們非常尊重(羅馬)民法典,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般的學識,而且對與外國的條約事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用萬民法的方式同外國進行交往。”這說明羅馬法A.奠定了近代西方各國法律的基礎B.確立了歐洲社會的行為規范C.為解決外交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D.成為了歐洲各國通用的法律9.民國初年到1920年,中國工業增長速度達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黃金十年。這兩個時期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A.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B.國內政治局面的穩定C.政府扶持國民經濟的發展D.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10.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間很長,問題很多,情況很復雜。但簡要一點,也可以概括為三場大辯論:第一場是儒墨之爭;第二場是儒道之爭;第三場是儒法之爭。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儒家學說成為各派眾矢之的 B.爭鳴涉及人生和治國方面C.各家流派矛盾尖銳不能調和 D.儒法之爭實質是顯學之爭1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全國的500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苦難的群雄戰亂。同時,也孕育了一場漫長的“除舊立新”。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在動蕩中漸變,在漸變中發展的社會轉型期。提出這種看法的著眼點是A.井田制漸趨瓦解,地主土地所有制確立B.國家形態從封邦建國制走向大一統帝國C.完成了一次結構性和全方位的社會變革D.禮樂文化經歷了戰亂后在思想領域消失12.“我不知道你們的國家是否從慕尼黑做出的決定中得到好處,但肯定無疑的是,我們不會是最后一個受害者。在我們之后,其他人也將遭遇同樣的命運。”材料中的“我”所代表的國家是A.英國B.法國C.波蘭D.捷克斯洛伐克13.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場運動,但是這個過程仍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統治精英各具宗教傾向,常常依據個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領主也會通過吸引某些宗教團體來梳理自己的權力基礎。據此推知,宗教改革A.否定了教會等級制度 B.推動了新教改革運動C.有利于集權國家形成 D.促進了人文主義傳播14.電影《我的1919》為參加巴黎和會的主人公顧維鈞設計了這樣一段臺詞:“長久以來,中國人民期待著,期待著這個時刻的到來。……在這塊土地上,誕生過舉世聞名的孔子和孟子,他們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果和會將這些領土轉讓給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無疑是對中國人民的極大侮辱!”臺詞中論述的問題是指A.德國領土的肢解分割問題B.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海外殖民地分割問題C.中國遼東半島主權歸屬問題D.中國山東主權歸屬問題15.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曾指出,只要當局能為國家守住,那大陸就不急于改變對臺關系。蔣介石也表示,國共爭斗屬于“內戰”,希望美國不要干涉中國的內政和主權,不要阻礙其“反攻大陸”的計劃。上述材料表明,在臺海問題上A.“一個中國”是兩岸高層的共同認知B.“武力解決”是國共雙方的主要手段C.“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呼聲D.“倚重美國”是海峽兩岸的主要策略16.19世紀50年代,買辦已成為中國社會上引人注目的一種職業。60年代后,隨著外商洋行的急劇增加,買辦隊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到20世紀初,買辦的總人數可能已經超過了10萬人。據此推知A.傳統義利觀念被拋棄 B.列強對中國資本輸出加劇C.新社會階層得到發展 D.傳統經濟結構受到了沖擊17.北齊時,馬敬德“將舉孝廉,固辭不就,乃詣州求舉秀才。舉秀才例取文士,州將以其純儒,無意推薦。敬德請試方略,乃策問之,所答五條,皆有文理,乃欣然舉送。”這表明當時A.九品中正制得以普遍推行 B.舉孝廉是入仕的首選途徑C.選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樣性 D.考試已成為選官主要方式18.明朝萬歷《秀水縣志》載嘉興王江涇鎮,“多織綢,收絲編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務耕織”。清初康熙《吳江縣志》載蘇州吳江縣的盛澤鎮,以綾綢為業,“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而來,摩肩聯袂,如一都會”。這些記載表明A.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B.江南市鎮特色經濟繁榮C.跨區域性質的長途貿易興盛 D.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19.拿破侖的侵略戰爭,復辟時期的反動以及工業革命帶來的貧富分化,無情地打碎了人們對理想主義的幻想;而獲得了個性解放的知識分子,則需要一種自由表達個人情感的主觀感受方式。在這樣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文學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 B.《人間喜劇》C.《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D.《等待戈多》20.在封建傳統社會中,安土重遷、戶籍嚴密、士農工商各安其位的“官”“民”二元制組織系統中,縣以下的各種家族社會進行自我管理,而對于流動的農工商,封建政府在絞盡腦汁尋求管理辦法時,地域商人建立的會館在依靠官方支持構建自身合法性的過程中,實際彌補了官方管理機構在這一界域的薄弱控制。這主要說明商人會館的建立A.承擔封建政府基層管理職能 B.有效保障商人群體的合法權益C.保障商人政治地位的合法性 D.利于構建商人群體的國家認同21.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提出:“中國二千余年的專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國開其端緒,乃因中國二千余年的地主經濟制度,是由秦國立下基礎。這種政治經濟形態的配合,不但改變了中國封建性質,改變了中國官僚政治形態,且也改變了中國專制君主與官僚間,乃至官僚相互間的社會階級利害關系。”該結論A.夸大了階級斗爭對歷史的推動作用B.開創了現代化史觀的研究新視角C.肯定了政治對經濟的決定性作用D.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態度22.明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制的《坤輿方國全圖》打破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開拓了士大夫階層的眼界。但是,他把子午線從全圖中央向左移動170度,把中國移到地圖的正中央。這表明當時A.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 B.傳統朝貢體系不斷強化C.閉關鎖國政策有所松動 D.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23.南朝蕭統所編《文選》收有李陵《答蘇武書》,其中有云:“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前人多不疑,然唐代劉知幾指出:“觀其文體,不類西漢人,殆后來所為,假稱陵作也。”清代章學誠也指出:“偽者何所取乎?當是南北朝時有南人羈北,而事類李陵,不忍明言者,擬此書以見志耳。”今人多將《答蘇武書》作為研究古代文學和思想的重要佐證資料。這可以說明A.文史雖不分家,但文學終究不是歷史B.歷史研究要去偽存真,須擯棄偽作C.偽作未必毫無用處,也有價值可以挖掘D.書寫歷史應避免臆斷,需有理有據24.觀察下圖,清朝前期康熙帝在抗擊外來侵略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上做出貢獻的方向是A.①B.②C.③D.④25.《關貿總協定》第十八條又稱為幼稚產業保護條款,即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激增有損于發展計劃時,可以臨時采取數量限制的辦法。1979年,“東京回合”確認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差別優惠待遇的合法性。“烏拉圭回合”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原則,也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表明A.世貿組織內部實現了公平、平等、合作B.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C.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D.國際貿易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更為有利26.“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此處梁啟超批評了我國的傳統史學的缺點是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 B.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C.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 D.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27.《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細絹)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脂、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對此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B.文字記載是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C.原料選擇與降低造紙成本無關D.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28.辛亥革命時,孫中山曾談到“革命軍驟起,有不可向邇之勢,列強倉猝,無以為計,故只得守其向來局外中立之慣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勢頓挫,則此事正未可深恃”。此憂慮和擔心說明的現實問題是A.革命尚未有足夠實力和絕對勝利的把握B.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速度過快C.列強“中立政策”暫時緩解了民族矛盾D.中國缺乏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29.1980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迎接大有作為的年代》,認為"80年代是光明的,充滿希望的"。下列選項中,能夠印證這一觀點的是①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②中國迎來第三次建交高潮③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的文件④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30.魯迅于20世紀初提出了改造國民性和“立人”兩個相關的命題,認為中國“國民性”中存在的某些嚴重缺陷和弱點是由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為此,他A.著文立說,批判傳統道德B.倡導民主,反對封建專制C.弘揚科學,摒棄愚昧迷信D.領導革命,重建道德價值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人類文明數千年的歷史,也是與疾病抗爭的歷史。在防治傳染病方面,人類從古到今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教訓,值得回顧、思考及借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代注意對染疫死者的尸體盡快處理和火化。清代宮廷中設“避痘所”隔離感染天花者,規定在隔離九日后親人才可探視。在民間,每當瘟疫流行,地方政府與社會人士往往只能做一些臨時性的收容、散藥等工作,沒有持續性。……雖然認識到疫病會傳染,但無法根本性阻止。……古代防疫帶來倫理難題,引起宋代學者的討論。南宋經學家程迥看到有家屬離棄染病的親人,于是說疫病是天時不正引起的,不會人傳人,要求人們留下來照顧病者。……南宋教育家歐陽守道指出,“氣接則病,氣不接則不病也。”但是古代條件下,如何令“氣不接”一直缺乏手段。——摘自鄭洪《求是》2020年第4期材料二天花是中國所認識的最古老疾病之一。16世紀下半葉,人痘接種開始在長江中下游施行……政府通過惠民藥局等向貧民提供醫療幫助的傳統最終消失,地方上的慈善家組織起施醫局,給一方鄉里提供藥品和醫療照顧。17—18世紀,天花對英國的侵襲程度增強。與腺鼠疫的長期斗爭使英國人懂得檢疫和隔離的價值,各地建立了用于隔離天花病人的傳染病醫院。在理性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一批具有社會良知的中產階級涌現出來,由私人慈善組織資助的門診醫院和小診所相繼問世,致力于提升公共衛生水平。……18世紀90年代,杰出科學家愛德華詹納開始推介牛痘接種法,到19世紀早期超過10萬英國人實施了接種。——摘編自(美)肯尼思F.基普爾《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古代防疫的經驗與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英兩國在應對天花時的共同之處。(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古代中國和近代英國對傳染病的防治經驗,能為當今中國傳染病防治工作帶來哪些啟示?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國國歌《馬賽曲》誕生于戰火,淬煉于戰火,成熟于戰火。1940年,德軍直越英吉利海峽,40萬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小港準備撒離。在德軍轟炸和掃射下,法國軍隊激昂唱起《馬賽曲》,最終搬離33.8萬余人。法國滄亡后,法國被賣國維希偽政府奉送給了希特勒,偽政府禁止人民歌唱《馬賽曲》。但是法蘭西獨立的精神并沒有終結,具有斗爭傳統的法國人民不甘心屈.服。在法國將軍戴高樂的領導下,“自由法國”武裝力量在非洲組建,立志保衛家園,《馬賽曲》成為“自由法國”運動的戰歌。1944年8月,法國裝甲師進入巴黎,解放巴黎。戴高樂唱著“自由法國”的《馬賽曲》來到巴黎,并將指揮部搬到巴黎,高唱著戰歌《馬賽曲》,“自由法國”在戴高樂的領導下,最終解放了法國。——摘編自閆雪主編《難忘二戰:硝煙中國旗國徽國歌的故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賽曲》成為“自由法國”運動戰歌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馬賽曲》的影響。33.觀察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1)唐宋兩朝的對外交流路線有何不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者在人員交流、交往內容上有什么差異?(2)圖中反映了明清兩朝對外貿易分別呈現哪些新的變化?(3)綜合以上圖片信息,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自漢至唐,猶有授田之制”,均田制時期,政府的職能之一是分配土地;現今土地私自買賣,政府為土地買賣提供契約并收取一定的費用,政府職能發生變化。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土地制度·均田制2、C【解析】

材料是1997年“市場化”房地產與1978年對比投資額與占GDP的比值增長,可說明社會主義建設市場經濟體制得到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C項正確;材料只是房地產業無法看到工農業,A項排除;鄉鎮企業是鄉鎮或村鎮所辦企業,材料房企無法看到所屬,B項排除;材料只限房地產,D項排除。故選C。3、D【解析】

材料中越南光復會的名稱及宗旨都源于中國的革命團體名稱“光復會”及“興中會的宗旨”,這說明越南近代的民主革命受到了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D符合題意;A、B、C說法錯誤,排除。4、B【解析】

材料表明美國在巴拿馬獲取利益的同時,還要對其承擔一定的義務,體現了西方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B正確;材料只體現了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野心,并未反映美國謀取世界殖民霸權,A排除;1823年“門羅宣言”的發表,表明美國就已經開始干預美洲事務了,‘開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材料只說明了美國,不能擴展到整個西方現代化,D排除。故選B。5、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蘇州、揚州人民可以熟知來自山東、陜西地區的民謠,結合所學,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運河地位進一步提高,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故選擇B選項;明清時君主專制不斷加強達到頂峰,文化政策日益嚴格,故排除A選項;材料主旨是運河發達促進文化交流,不能說明北方士大夫的品味更高,故排除C選項;材料不能體現儒家思想的傳播,故排除D選項。【點睛】本題考查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需了解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等等。6、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中世紀將主教圣?尼古拉斯奉為圣誕老人體現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16世紀后,將妖怪、女巫等神話人物塑造成了民間新的“圣誕禮物贈送者”反映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會的權威被動搖,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與16世紀后歐洲民間圣誕老人形象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C選項錯誤,這一現象與自然科學沒有直接聯系;D選項錯誤,啟蒙運動出現于17、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7、D【解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依據材料“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個人積極性發揮”可知,這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正確;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制度是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A錯誤;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農民私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由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轉變為集體經營,這與材料中的“分散經營”不符,B錯誤;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C項。8、A【解析】

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被比作歐洲各國的共同法,不僅為歐洲各國提供了一般的法律原則與做法,也為各國處理外交事務提供了借鑒,表明羅馬法對西方各國影響深遠,奠定了近代西方各國法律的基礎,故答案為A項。材料并未體現羅馬法確立了歐洲的行為規范,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外交糾紛,C項僅是對材料中“與外國的條約事項”的解讀,排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9、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一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在第二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積極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政府扶持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故C選項正確;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是在一戰期間,而不是這兩個時期,故A選項錯誤;民國初年到1920年,北洋軍閥政府把持國內政治,局面不穩定,故B選項錯誤;在第一個時期“民國初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當政,不是資產階級掌握政權,故D選項錯誤。10、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儒墨道法的爭論實質反映了不同流派基于本階層的利益,對宇宙人生、社會現實,闡述自己的主張,故B項正確;“各派”一說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各派思想不能調和且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儒法之爭實質上是治國策略之爭,排除D項。故選B。11、C【解析】

根據材料“這是一個在動蕩中漸變,在漸變中發展的社會轉型期。”可知著眼點指的是這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C說法全面并符合題意,故選C;A項只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上變革的體現,具有片面性,排除;B項也僅僅從政治一個方面體現,具有片面性,排除;D消失說法有誤,排除。12、D【解析】材料信息“慕尼黑做出的決定”說明這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故D項正確;英法是《慕尼黑協定》的制定者,故AB錯誤;波蘭是下一個受害者,故C項錯誤。13、C【解析】

材料“統治精英各具宗教傾向,常常依據個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領主也會通過吸引某些宗教團體來梳理自己的權力基礎”體現的是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各國統治階級利用宗教來強化自身的權力,有利于集權國家的形成,C選項正確,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否定教會等級的問題,A選項錯誤,排除;新教改革主要矛頭是天主教,因此統治階級對天主教的推行不利于新教改革運動的推進,B選項錯誤,排除;促進人文主義的傳播屬于宗教改革的影響,與材料無關,D選項錯誤,排除。14、D【解析】

試題分析:電影《我的1919》為主人公顧維鈞參加國巴黎和會。材料中“在這塊土地上,誕生過舉世聞名的孔子和孟子,他們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果和會將這些領土轉讓給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無疑是對中國人民的極大侮辱!”,是反對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故D正確。故選C。A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B和材料的信息無關,排除;C中的表述不當,排除。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五四運動【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15、A【解析】

周恩來要求當局能為國家守住,蔣介石認為國共爭斗屬于內戰,說明雙方都認為海峽兩岸是一個國家。A正確;蔣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陸的計劃,而周恩來沒有明確使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說不急于改變對臺關系,B排除;國共雙方都沒有明確“和平統一”的意圖,也不涉及“兩岸人民”,C排除。材料反映國共雙方想自己解決國共問題,而不是依靠美國,D排除。故選A。16、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買辦既是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進行經濟活動的橋梁和幫兇,又通過自己的方式在瓦解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創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等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可知,買辦人數的大量增加說明了傳統經濟結構受到了沖擊,故D項正確;傳統義利觀念被拋棄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體現不出資本輸出的加劇,故B項錯誤;材料只說買辦職業沒有提及社會階層,故C項錯誤。17、C【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當時選官既有“舉孝廉”,又有“策問之”,由此可以看出選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樣性,故C正確;九品中正制按門弟高低選官,不符合題意,排除A;“首先”表述錯誤,排除B;考試已成為選官的主要方式是指科舉制,排除D。18、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明朝時期王江涇鎮、盛澤鎮主要是發展織綢、綾綢業,凸顯的是市鎮特色,B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顯著標志是雇傭關系的出現,A排除;材料未涉及跨區域的長途販運貿易,C排除;材料與農產品商品化趨勢無關,D排除。故選B。19、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拿破侖戰爭失敗和工業革命影響,知識分子要求自由表達個人情感,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巴黎圣母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A項符合題意;《人間喜劇》是19世紀中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號稱社會百科全書,與自由表達個人感情無關,B選項錯誤;《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十月革命后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學,C選項錯誤;《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作品,屬于后現代主義,D選項不符合題意。20、D【解析】

地域商人建立的會館彌補了官方管理機構對流動商人的管理,從而強化了商人的家鄉認同和國家認同。因此,這說明商人會館的建立利于構建商人群體的國家認同,故D正確;會館沒有基層管理職能,故A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保障商人群體的合法權益,故B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商人政治地位,故C錯誤。21、D【解析】試題分析:根據材料信息“中國二千余年的專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國開其端緒,乃因中國二千余年的地主經濟制度,是由秦國立下基礎”、“不但改變了中國封建性質,改變了中國官僚政治形態”,不難概括出其核心觀點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C項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及階級斗爭、現代化史觀,排除A、B。故選D。考點:史學理論與歷史素養·歷史認識與研究的方法·歷史唯物主義;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名師點睛】把握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以下方面: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于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22、A【解析】

從明朝末年開始,西方學術思想逐漸傳入到中國,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利瑪竇的到來,開啟了明朝后期封建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其他國家如蠻夷。利瑪竇為方便傳播西學而特意使中國出現在地圖的中央。迎合了統治者的天朝上國的心理。故選A;BC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排除;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不符合題意,D錯誤。23、C【解析】

“今人多將《答蘇武書》作為研究古代文學和思想的重要佐證資料”表明偽作未必毫無用處,也有價值可以挖掘,故C正確,排除B;材料未體現擯棄偽作、避免臆斷,排除AD。【點睛】本題考查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題的關鍵是“今人多將《答蘇武書》作為研究古代文學和思想的重要佐證資料”。24、A【解析】

結合所學,①為雅克薩之戰勝利,為抗擊沙俄侵略,A符合題意;②平定葛爾丹叛亂,不屬于外來侵略,B不符合題意;③收復,不屬于外來侵略,C不符合題意;④冊封五世班禪不屬于外來侵略,D不符合題意。25、C【解析】

根據材料“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激增有損于發展計劃時,可以臨時采取數量限制的辦法”“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原則,也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可知,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相關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糾正與改善,體現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C項正確;A項中“實現了”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排除B項;材料中既有對發達國家有利的政策,也有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政策,故D項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26、B【解析】

根據材料“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結合所學可知,梁啟超旨在批評以王朝更替為主題的史實敘述,而忽略了社會群體,故B項正確。A項,材料未強調國家,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理想,排除。D項,材料未強調陳說今務,排除。27、D【解析】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進者,不選A項。實物記載是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不選B項。選擇成本更低的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為原料造紙,直接關系造紙的成本,不選C項。由于竹簡太重不便攜帶,而帛書太貴不易推廣,人們需要低廉的造紙原料,所以人類的需求是推動造紙術的發展原因,故選D項。【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成就·四大發明28、A【解析】

本題考查辛亥革命。材料中提到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后列強態度的分析,認為列強中立態度的原因在于革命形勢發展太快來不及進行干涉,如若革命派形勢逆轉,恐列強態度也會隨之變化,這說明他認為中國革命未有足夠實力和絕對勝利的把握,故A項正確;孫中山擔心的問題是革命形勢不穩沒有絕對優勢,而非革命形勢發展過快,故B項錯誤;材料中并未反映列強“中立政策"對民族矛盾的影響,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反映民眾對革命和民主共和的態度,故D項錯誤。29、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81年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臺知名人士時,首次公開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文件,故①③正確,B項符合題意;20世紀70年代中國迎來第三次建交高潮;1990然后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故②④錯誤,A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30、A【解析】

根據材料魯迅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出了問題,故他通過文學革命批判傳統道德,因此A選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體現政治上的問題和訴求,故B選項錯誤;根據材料問題的癥結是封建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故C選項錯誤;D選項魯迅并非革命的領袖,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經驗:防控措施不斷完善,形成制度化防疫措施。不足:缺乏組織性防疫;重倫理加劇疫病傳染;防護技術不足。原因: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古代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2)共同之處:都采用人痘接種;民間力量積極參與;重視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3)啟示:面向全民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興建醫院和衛生服務站等,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重視醫學類科技的研究與創新。【解析】

(1)經驗:根據材料“宋代注意對染疫死者的尸體盡快處理和火化。清代宮廷中設‘避痘所’隔離感染天花者,規定在隔離九日后親人才可探視”可知,防控措施不斷完善,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不足:根據材料“每當瘟疫流行,地方政府與社會人士往往只能做一些臨時性的收容、散藥等工作,沒有持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