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德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1頁
云南省永德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2頁
云南省永德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3頁
云南省永德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4頁
云南省永德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永德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jù)資料統(tǒng)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wǎng)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jīng)濟和貿易的中心區(qū)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jīng)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對材料中“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jīng)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的準確理解是A.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喪失世界貿易的中心地位B.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經(jīng)濟不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C.西方的工業(yè)革命沒有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D.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2.“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奇怪工程,它預定長度達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區(qū)、花園、樹林、河流之間,行經(jīng)之處,除了留下過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這項“奇怪工程”的建成A.引起朝鮮半島沖突加劇 B.導致德國開始走向分裂C.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 D.預示世界局勢緊張加劇3.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發(fā)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歷史意義的變化和事件,它們作為階段性的事件對于世界歷史發(fā)展同樣產生了較為重大的影響,起到了一個標志性的作用,能夠使我們較為清楚地看到世界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線索。據(jù)此可知,這些事件A.有利于國際關系民主化 B.推動冷戰(zhàn)向更深層次發(fā)展C.促成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D.鞏固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4.圖片取材于某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結合所學判斷,農奴獲得自由“如此自由”A.即獲得了土地、權力和財富B.指的是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xiàn)的D.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5.1949年至1953年間,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A.全體會議代表是在選舉基礎上產生B.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C.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通過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6.下圖反映的是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某民族的擴張路線。該民族是A.蘇美爾人 B.雅利安人 C.達羅毗荼人 D.阿拉伯人7.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如果要進行相關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你應該選擇的實地考察路線是:A.虎門銷煙遺址——威海衛(wèi)海軍紀念館——天津義和團遺址B.圓明園遺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國遠征軍紀念館C.武昌起義紀念館——上海“一大”會址——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D.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遵義會議會址——延安“七大”會址8.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艦突破虎門要塞,珠江兩岸聚集數(shù)萬民眾,以冷漠、平靜的神情圍觀戰(zhàn)事。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官兵紛紛跳水時,兩岸民眾如看馬戲看到精彩處一樣發(fā)出噓噓聲。材料主要反映當時A.國人民族國家意識淡薄 B.農民起義爆發(fā)的必然性C.中英武器裝備差距懸殊 D.民眾已經(jīng)拋棄華夷觀念9.漢朝的重要商品名號往往提示地名,如紡織領域形成“魯縞”、“齊紈”、“蜀錦”等著名品牌,這反映A.區(qū)域生產優(yōu)勢形成 B.地方品牌商品密集出現(xiàn)C.區(qū)域經(jīng)濟分工明顯 D.絲織品的生產技術高超10.1911年5月,清政府頒布官制改革方案,組建“責任內閣”,結果卻導致了清廷的迅速敗亡。這主要是因為,該內閣A.遭到滿族權貴反對,有名無實 B.以滿族皇族為主,導致眾叛親離C.是“早產兒”,未能獲得國會認可 D.拒絕任何社會變革,導致民眾普遍反對11.兩漢時期,諫官主要職能是向君主陳明政務大事,此外還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視各州,其監(jiān)察權遠遠大于刺史。這說明,兩漢時期A.諫官行政權力擴大 B.監(jiān)察體系完備C.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D.諫官分割皇權12.到18世紀,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生產分工的經(jīng)濟格局:南部地區(qū)從北部和中部采購肉類和小麥,北部和中部地區(qū)則從南部采購煙葉,而紐約、費城、波士頓則承擔著將北美各地的商品轉口銷售到英國與西印度的使命。這種經(jīng)濟格局表明,當時的北美殖民地A.國內統(tǒng)一市場形成 B.經(jīng)濟交往日益頻繁C.生產方式出現(xiàn)革新 D.受制于英國的統(tǒng)治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要求模仿荷蘭制度實行社會改革,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吉田松陰等“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和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當時外部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使明治維新的成功被譽為“世界奇跡”。——摘編自唐納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材料二倘若我們把“明治”理解為“明智”,便會發(fā)現(xiàn),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們在當時復雜的內外形勢下,是多么“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摘編自王光波《一本書讀懂日本史》(1)據(jù)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從哪些方面“‘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并說明這條道路如何“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14.(20分)(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紀30年代,世界形勢波詭云譎。……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火引爆了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而希特勒與日本此時已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xié)定》,蘇聯(lián)反法西斯的形勢也愈加嚴峻。1937年8月21日,國民政府和蘇聯(lián)在南京正式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兩國關系進一步密切。這樣,以經(jīng)濟交易作掩護,蘇聯(lián)秘密地展開了對華軍事援助。蘇聯(lián)援華裝備原計劃走海運路線,但由于日本對中國海岸的封鎖,海運一次后被迫放棄。陸路成為不二選擇,由此“西北孔道”再擔歷史大任。現(xiàn)在,“西北孔道”已經(jīng)成為“一帶一路”上的交通大動脈,道路寬闊而平整。但在1937年9月前,新疆段除了烏魯木齊到哈密、到伊犁有公路外,其他路段是僅供騾馬通行的驛道,卡車根本無法通行。為了打通新疆段1500多公里的道路,新疆參與修路的50余萬各族民眾,還有留駐新疆的東北義勇軍將士,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線的基本整修和貫通。“西北孔道”從中蘇邊境霍爾果斯口岸為起點,橫貫新疆,經(jīng)河西走廊,直達甘肅蘭州。1937年9月—1941年6月,蘇聯(lián)大量的軍火物資通過“西北孔道”的地面和空中路線運送到中國,同時還有一百多名軍事顧問、上千名技術專家通過“西北孔道”來到中國。“西北孔道”在近四年的時間里,成為中國抗戰(zhàn)接受國際援助的最主要的“生命線”和“輸血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同時,正因為中國頂住日本,蘇聯(lián)在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也才得以放心地把東線的軍隊調往了蘇德戰(zhàn)場。中國通過“西北孔道”償還給蘇聯(lián)的物資,也為蘇聯(lián)反法西斯戰(zhàn)爭起到了重大作用。——央視紀錄片《西北孔道》摘要(1)根據(jù)材料,概括“西北孔道”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北孔道”開辟的歷史背景。(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西北孔道”的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成為當時世界經(jīng)濟和貿易的中心區(qū)域”的信息表明中國并沒有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喪失世界貿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利于貿易發(fā)展的一面,排除B。C項不是題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jīng)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銀沒有轉換為資本。未能推動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故選D。考點:重農抑商政策點評:由于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商人和商業(yè)征收重稅,商人經(jīng)商致富后并沒有把財富轉化為資本,而是買田置地,這樣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阻礙了中國社會的轉型。2、D【解析】

依據(jù)材料“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奇怪工程,它預定長度達164公里,……除了留下過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柏林墻的修建,柏林墻是美蘇冷戰(zhàn)對峙的產物,表明了世界局勢緊張加劇。D正確;引起朝鮮半島沖突加劇的是朝鮮戰(zhàn)爭,A錯誤;1949年德國分裂,1961年柏林墻修筑,德國分裂早于柏林墻的修筑,B錯誤;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C錯誤。故選D。3、A【解析】

根據(jù)材料“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發(fā)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歷史意義的變化和事件”結合所學有1967年歐共體建立,形成以歐洲聯(lián)合對抗美國;1971年10月,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增強國際爭取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力量,促進國際關系發(fā)展;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訂《中美聯(lián)合公報》,直接推動中日關系的改善;美蘇關系出現(xiàn)緩和。這些事件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故選A;70年代美蘇關系出現(xiàn)緩和,B錯誤;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是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C錯誤;世界多極化沒有形成,D錯誤。4、B【解析】

根據(jù)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頒布了“二一九”法令,農奴獲得解放,不再依附于農奴主或地主,恢復了人身自由。故答案為B項。A項,根據(jù)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殘酷的掠奪。且農奴只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也沒有獲得權力和財富,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排除C項;D項,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農奴獲得自由受到廣大農奴的支持和擁護,“社會各階層的反對”的表述太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排除。5、B【解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49——1953年我國尚未建立最高權力機關,決定由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替行使全國人大的職權。故答案為B項。A項政協(xié)代表并不是由選舉產生的,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排除;D項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由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排除。6、B【解析】

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生活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區(qū),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通過多年征戰(zhàn),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恒河流域,故答案為B項;蘇美爾人生活在兩河流域,排除A項;達羅毗荼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印度河流域,排除C項;阿拉伯人在8世紀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主要區(qū)域是阿拉伯半島,排除D項。7、D【解析】

根據(jù)題干要求選擇實地考察的路線應該是與中國共產黨活動有關的。井岡山是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率領軍隊到達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jù)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在革命緊急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1945年7月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都與中共建設有關,故答案為D;虎門銷煙是1839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1911年武昌起義都早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C。8、A【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政府戰(zhàn)敗,而兩岸的居民并沒有感到同情,說明他們并不站在清政府這一邊,并沒有認為這場戰(zhàn)爭是中外之間的民族戰(zhàn)爭,說明民族意識淡薄,故選A;材料沒有出現(xiàn)農民起義問題,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武器差距,排除C;材料是說民族意識問題,不是華夷觀念問題,排除D。9、A【解析】

重要商品提示地名,說明不同地區(qū)有各自的生產優(yōu)勢,A正確;B中“密集”不符合史實,排除;題干列舉的都是紡織業(yè),不存在區(qū)域經(jīng)濟分工,排除C;紡織品不等同于絲織品,排除D。10、B【解析】試題分析:1911年,根據(jù)《欽定憲法大綱》,清政府組成了內閣,實行憲政,但是內閣成員絕大部分是由皇族構成,這使得一些立憲派人士大為失望,導致眾叛親離最終加速了清廷的速亡。故選B。A項錯誤,皇族內閣是維護滿族權貴的利益的;C項錯誤,實行憲政是大勢所趨;D項錯誤,雖然清末憲政很保守,但是畢竟做出了一些變革,為中國的近代化還是做出了一些貢獻。考點:清末皇族內閣點評:1911年(宣統(tǒng)三年)5月8日清政府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十三人中,滿洲貴族九人,漢族官僚僅四人,而滿洲貴族中皇族又占七人。這是一個以皇族為中心組成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這個事件直接導致了反清情緒的高漲,直接促進了民族革命的爆發(fā),清王朝為自己挖好了墳墓。11、C【解析】

據(jù)材料“向君主陳明政務大事……其監(jiān)察權遠遠大于刺史”可知,兩漢時期,諫官為君主服務并聽命于君主,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的加強,故C正確;諫官主要掌握監(jiān)察權,沒有體現(xiàn)諫官行政權的擴大,故A錯誤;B項中“體系完備”無法體現(xiàn),故B錯誤;諫官為君主服務并聽命于君主,材料未提及諫官分割皇權,故D錯誤。12、B【解析】

材料中18世紀的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分工的經(jīng)濟格局說明當時的北美殖民地經(jīng)濟交往日益頻繁,故B正確;既然是北美殖民地,說明美國尚未成立,不存在國內統(tǒng)一市場,排除A;材料沒有世界生產方式革新的信息,C錯誤;材料沒有反映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阻礙了北美殖民地經(jīng)濟的發(fā)展,D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日本人的觀念轉變;改革者的國際視野;改革者的強國抱負;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裝;寬松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2)方式:殖產興業(yè);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好處: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成為亞洲強國);災難: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或:侵略朝鮮、中國)。【解析】

(1)根據(jù)材料一“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求模仿荷蘭制度實行社會改革…吉田松陰等“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當時外部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從觀念轉變、國際視野、改革力量、內外條件進行分析概括。(2)一問結合明治維新經(jīng)濟、軍事、文化措施進行回答;二問根據(jù)材料“這條道路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結合所學從推動日本近代化與保留軍國主義進行正反面分析闡述。14、(1)特點:是中蘇之間的戰(zhàn)時援助通道;具有雙向性;包括地面和空中路線。背景:20世紀30年代,德日等法西斯勢力迅速崛起;蘇聯(lián)受到德日雙重威脅,有可能面臨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