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東省聊城市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山東省聊城市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山東省聊城市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山東省聊城市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山東省聊城市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東省聊城市高考歷史必刷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東漢的士大夫領袖常常“以天下風教為己任”,居高臨下,居于道德世界價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則方正平易,“以天下為己任”。這一變化反映A.士人主體意識的強化 B.君主專制制度的衰落C.理學成為主流價值觀 D.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2.下面為1952—1958年我國科研成果統計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時間1952—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數據科研項目100項科研項目400項科研成果3406項A.“左”傾錯誤已經波及科研領域B.“一五”計劃實施激發了科研熱情C.“科教興國”戰略推動了科研騰飛D.新中國逐步邁入了“科技的春天”3.永樂朝有翰林院官員上奏:“朝廷歲令天下有司織錦緞、鑄銅錢,遣內官赍往外藩及西北買馬收貨,所出常數千萬,而所取曾不及其一二。”奏書批評的是A.朝貢貿易 B.海禁政策 C.閉關政策 D.市舶貿易4.列寧說:“‘一戰’后美國幾乎把所有國家,甚至最富有國家,都變成了向自己進貢的國家。”這表明()A.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B.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C.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D.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5.以下是《武鄉六個村土改后人口和土地的變化表》富裕中農中農貧農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人口比例(%)0.73.688.494.82.91.6土地比例(%)0.94.288.894.89.01.0人均土地(畝)5.374.94.324.14.372.6據表格可知,土地改革A.推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 B.提高了人均土地占有量C.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D.地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6.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其他國家等待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是大規模反對其倡導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的示威游行,民調顯示德國民眾對于自由貿易的支持度從2014年的90%降至2016年的56%。材料信息說明()A.經濟全球化阻礙世界經濟發展 B.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C.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向前發展 D.經濟區域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經階段7.以下是19世紀英國政府關于勞動立法的簡表,這些法律A.源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B.表明政府在勞動就業方面作用增強C.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條件D.為全國兒童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證8.在歷史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的區別問題。“歷史結論”是在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和基本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結論。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在193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胡佛在四面楚歌聲中下臺B.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對資本主義產生深遠影響C.孫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D.為實現工業化,中國人民以飽滿熱情投身于國家建設當中9.下表為4932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統計。據此可知蘇聯428—429年五年計劃規定的指標4932年工業中4.52.43.5農業中4.844.76.4零售商品流轉額中7594400國民收入中447.393A.社會主義建設急躁冒進 B.各經濟部門之間實現基本平衡C.斯大林模式已基本確立 D.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各項目標10.“對于團結一切力量,徹底完成民主革命和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起了重大的作用”的歷史文獻是A.《論聯合政府》B.《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1.下圖是中華民國郵政于1939年發行的紀念郵票,結合時事推測發行此郵票的主要意圖是A.紀念美國成立一百五十年B.希望和美國建立外交關系C.借鑒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D.爭取美國支持中國的抗戰12.某校研究小組制作題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巨變》的網頁時,設計了“開放格局的形成”、“一國兩制的成就”、“經濟改革的碩果”等并列的欄目,請你幫助再續一個同層次的欄目,最合適的標題是A.重返聯合國的風雨 B.思想解放的歷程C.世貿組織的接納 D.上海世博會的召開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后作為德國的組成部分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奧地利作為戰敗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別駐軍占領。此后,蘇聯一直企圖將奧地利納入社會主義陣營,這威脅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采取了對西方國家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釋放出了愿意就奧地利問題進行協商的信號。而自二戰以來,奧地利本國的政黨體系并未崩潰,奧地利的政治家們一直試圖避免國家像德國那樣被分裂,因而力爭美蘇雙方通過談判解決奧地利問題。最終,奧政府與蘇、美、英、法四國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簽署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條約規定,奧地利恢復領土與主權完整,必須成為永久中立國,既不能加入北約,也不能加入華約。——摘編自方連慶、王炳元主編《國際關系史(戰后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奧地利獲得獨立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奧地利獲得獨立對世界和平的意義。14.(20分)思想文化是社會的反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種自覺的精神,已終于在宋代士大夫社會中漸漸萌出,所謂自覺精神者,正是那輩讀書人漸漸自己從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種感覺,覺得他們應該起來就擔負天下的重任。……他們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現出一種嚴肅的制度度謹度,而又帶有一種宗教狂熱的意味。——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二“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君子之為學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破撥亂反正之事,知天下之事之何以流極而至于此,則思起而有以救之。”——顧炎武《亭林文集》材料三文藝復興的人文學者認為,對于基督徒而言,結婚建立商務關系和從事公共事物都是十分榮耀的,他們為那些拒絕修道院生活推崇在社會中積極生活的人進行了勇敢的辯護,于是,人文學者的道德思想代表了一種試圖使基督教的價值和道德觀念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日益發展的城市和商業社會相適應的努力。——杰里·本特利《新全球通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自覺精神”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種“自覺精神”出現的社會原因。(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比較顧炎武的思想主張與前代儒家知識分子有何異同。(3)根據材料三概括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思想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特點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東漢士大夫以教化天下為己任,北宋士大夫則以天下為己任,角色的變換體現了北宋士大夫責任擔當意識的強化,即主體意識的強化,故選A;材料未涉及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士大夫觀念變化不能體現理學成為主流價值觀和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排除CD。故選A。2、A【解析】

科研項目從100項激增到3406項,明顯是體現了大躍進和浮夸風,說明“左”傾錯誤已經波及科研領域,故選A項;科研項目的激增已經突破正常值范圍,不僅僅是激發科研熱情的結果,故排除B項;“科教興國”提出于1995年,與題意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僅從表格內容無法體現新中國邁入了“科技的春天”,故排除D項。3、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政府將司織錦緞、鑄銅錢派官員送到外國及西北,支出多,收入少,這是中國朝貢貿易的特征,故A正確;海禁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都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故B、C與材料無關;市舶貿易是專指海上貿易,材料中沒有體現,D錯誤。4、A【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一戰’后美國幾乎把所有國家,甚至最富有國家,都變成了向自己進貢的國家。”是指美國成為世界上的最大債權國,A項符合題意,B項出現在二戰之后,CD兩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考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詳解】5、C【解析】

根據表中數據可知,1947年土地改革后,從1948年到1950年可以看出成為富裕中農和中農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而貧農的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說明土地改革后人民的收入提高,表明土改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故選C;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3年開始,不符合題意,A錯誤;表中數據不能體現人均土地占有量提高,B錯誤;農村經濟結構是農村中各主要經濟成分或要素的構成情況及其相互關系,材料中無從體現,D錯誤。6、C【解析】

據材料的描述可知,英國是否退出歐盟的公投說明歐盟受到了沖擊,而歐盟是由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區域化組織;美國發起成立的TTIP遭到了許多國家的反對,該協定屬于經濟區域化的范疇。而經濟區域化是經濟全球化在當今的主要表現,因此上述信息說明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雖然不可阻擋,但其發展進程則是曲折的,因而選擇C項;A項與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的實際不符;B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屬于表面現象,不能反映材料信息的內涵。故選C。7、B【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政府通過立法,對童工使用的年齡,童工的衛生、教育和工作時間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和限制,表明政府在勞動就業方面作用增強,故選B;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于1848年,明顯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點開始,與材料法律頒布時間不符合,C錯誤;材料規定仍然可以使用童工,不能為兒童身心健康提供保證,D錯誤。8、B【解析】

歷史結論是歷史觀點的一種體現,由歷史解釋得出歷史結論。B項是對羅斯福新政開創的模式的影響作出的結論,故B正確;A和C都屬于歷史的現象,排除;D屬于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不屬于歷史結論,排除D。故選B。9、A【解析】

據材料數據可知,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農業所占的比例428年只占4.8,五年計劃的指標也只有44.7,而到4932年卻達到了6.4,這明顯是急躁冒勁的表現,故A選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各部門之間的基本平衡,并且不符合史實,故B選項錯誤;斯大林模式于4936年建立,故C選項錯誤;材料的時間是一五計劃時間,但看不出提前完成一五計劃目標的內容,故D選項錯誤。10、C【解析】

根據材料中“團結一切力量,徹底完成民主革命和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助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選項C正確;《論聯合政府》發表于1945年,此時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因此不存在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條件,排除A;《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是涉及如何建立新中國,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實踐是檢驗正理的唯一標準》發表于1978年,此時已經建立社會主義,排除D。11、D【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題中所給的時間1939年可知,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所以此舉應為抗戰服務,所以選D,1939年美國開國150年已過,國民政府和美國已經建立了外交關系,辛亥革命時早已提出學習美國的民主共和,所以ABC均不正確。考點: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偉大的抗日戰爭·抗戰時期的中美關系【詳解】12、B【解析】

試題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巨變》的“開放格局的形成”、“一國兩制的成就”、“經濟改革的碩果”主要涉及經濟、政治的成就,根據全面的要求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欄目。故B正確。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詳解】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美蘇進行冷戰,爭奪勢力范圍;蘇聯采取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各方勢力博弈妥協的結果;奧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奧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約或華約。(2)意義:奧地利獲得獨立地位,避免民族與國家的分裂;使歐洲局勢相對緩和;美蘇之間獲得緩沖地帶,沖突隱患減少;奧地利的中立地位有利于國際矛盾;奧地利永久中立,是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的聚集地,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析】

(1)依據材料“蘇聯一直企圖將奧地利納入社會主義陣營,這威脅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來看,美蘇進行冷戰,爭奪勢力范圍;依據材料“赫魯曉夫采取了對西方國家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來看,蘇聯采取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依據材料“奧地利的政治家們一直試圖避免國家像德國那樣被分裂,因而力爭美蘇雙方通過談判解決奧地利問題”來看,奧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確的策略;依據材料“奧政府與蘇、美、英、法四國的外交代表于……必須成為永久中立國,既不能加入北約,也不能加入華約”來看,奧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約或華約,而且這也是各方勢力博弈妥協的結果。(2)依據奧地利的獨立并結合當時的國際局勢來看,奧地利獲得獨立地位,避免民族與國家的分裂,使歐洲局勢相對緩和,二期美蘇之間獲得緩沖地帶,沖突隱患減少;奧地利永久中立,是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的聚集地,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