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蘭亭集序》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2_第1頁
10.1《蘭亭集序》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2_第2頁
10.1《蘭亭集序》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2_第3頁
10.1《蘭亭集序》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2_第4頁
10.1《蘭亭集序》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解讀《蘭亭集序》王羲之東晉位于會稽郡山陰,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集會集會,此指暮春時諸生會于會稽山陰行修禊的聚會。蘭亭序“序”也叫“敘”或“引”,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序(卷首)、跋(卷末)賞蘭亭,探情感壹賞蘭亭,探情感請你誦讀本文,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描述當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變化。賞蘭亭,探情感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樂痛悲情感變化請你誦讀本文,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描述當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變化。思考:一場宴集,三種情感,為何會有如此變化?賞蘭亭,與其樂貳第一段·樂之因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春季的末一個月狀語后置都都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暮春農歷三月初,(我們)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行修禊之事。眾多賢士都來參加,年輕的、年長的都聚集在了一起。第一段·樂之因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高高的景物互相襯托酒杯旁邊這里有高而險峻的山嶺,茂盛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這些景物)互相襯托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來作為流觴的曲水,(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只是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深遠高雅的情思。作為盛況深遠高雅的情思第二段·樂之因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開暢、舒展窮盡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舒暢。抬頭觀賞到廣闊的宇宙,低頭觀察繁多的萬物,借以縱目觀賞,開暢胸懷,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令人快樂。自然界的萬物實在溫暖舒暢用來……賞蘭亭,與其樂假如你也在蘭亭集會的現場,請以活動記錄者的身份用原文填寫活動記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流觴曲水,一觴一詠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時節難得聚地清雅名士相聚環境優美活動有趣氣候宜人賞蘭亭,與其樂南朝謝靈運說,“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王羲之告訴我們蘭亭修禊,“信可樂也”。你認為蘭亭之樂,樂在何處?從第1-2段的景物與用詞中找到答案。賞蘭亭,與其樂蘭亭之樂,樂在何處?作者為何說“信可樂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正是由于王羲之很快樂才能看到環境之美,自然之美連用兩個“有”,仿佛在和讀者熱情地訴說,看到此地勁舞的驚訝之喜,充分體現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與會人員有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人共同品酒詠詩,醉心自然,他們是興趣相投,精神契合的好友足以暢敘幽情樂賞蘭亭,與其樂蘭亭之樂,樂在何處?作者為何說“信可樂也”?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不僅寫出了王羲之的眼前所見,更反映出了他精神的暢快自由正因為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作者才能進一步地開闊眼界,放開懷抱,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和繁盛的萬物,獲得無極的快樂——人與自我的和諧,內心的自洽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把自己安放于自然之中,酣然忘我,跳出魏晉侵伐的亂世溝壑,盡情享受著生命的歡愉。通過這場隆重的生命典禮,他們實現了第一重超越——發現自我。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賞蘭亭,感其痛叁賞蘭亭,感其痛怎樣理解“豈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生與死每個人都將面對,那么當時動蕩時期的魏晉士人們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第三段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互相交往比喻時間短暫放縱、不受拘束人的軀體人與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談,互相傾吐心里話;(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羈。心懷有的人晤談、對談。悟,同“晤”面對第三段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同“取”形作名,老年變化雖然(人們)各有各的愛好,取舍各不相同,靜與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感到欣喜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不知道老年將要到來;待到他(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已經厭倦,感情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著這種變化而有所不同。對所接觸的感到欣喜一時感到自得連接第三段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以前喜歡的東西歸結形作名;大事以前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觸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自然,最后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痛惜呢?尚且舊自然因為觸發感慨長況且代詞,這些引出“死生”這一人生最大的問題,抒發生之無常、死之無奈的痛惜之感。賞蘭亭,感其痛痛蘭亭的風景令人賞心悅目,王羲之和友人們在這里觀賞萬物,思考人生,面對這樣的美景,王羲之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有何深意呢?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靜”者,在室內暢談胸懷抱負,談玄悟道;“躁”者,因寄所托,選擇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兩種態度都能遠離政治,保全性命,這是當時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急劇動蕩時代的特點。賞蘭亭,感其痛痛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雖然當時士族文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態度,但都陶醉在一時的快樂中,追求短暫的滿足。對此,王羲之有何看法?①蘭亭集會在場文人都盡情享受當下的快樂,王羲之也沉浸其中,“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但當人們滿足于一時的快樂時,往往容易忽視生命的短暫和時光的易逝②由歡樂而短暫的宴會而想到年華不再,時光易逝的人生道理,不禁感慨:“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通過這種對比和反思,表達作者對生命短暫和世事無常的感慨,為下文生死之“痛”鋪墊。賞蘭亭,感其痛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詞句。痛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人生短暫(人老)之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世事無常(事遷)之痛向之所欣,已為陳跡往事不再(景陳)之痛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生死難測(壽短)之痛死生亦大矣生命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時間短暫,正如白駒過隙,生命之長短存滅。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造化,正因為如此,作者慨嘆:“豈不痛哉?”賞蘭亭,感其痛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生出“痛”?作者由開始時“信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令人忘記煩憂,“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后,往日的美好已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留戀。由聚到散,由宴會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死生亦大矣”,自然轉而為“痛”的感覺。魏晉士人生死觀生與死每個人都將面對,那么當時動蕩時期的魏晉士人們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魏晉士人生死觀魏晉風流:飲酒、服藥、清談、縱情山水、狂放不羈……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向內,深入內心世界,不務實際,聚眾談玄。向外,寄情山水聲色,不受世俗禮法約束。靜躁魏晉士人生死觀成因兩晉時期社會極劇動蕩,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天下名士,為了避禍保身,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消極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兩種態度都能遠離政治,保全性命,這是當時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急劇動蕩時代的特點。賞蘭亭,同其悲肆賞蘭亭,同其悲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作者的悲情又是緣何而生?齊讀第四段。思考:蘭亭之悲,悲在哪里?第四段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發生感慨把...看作一樣像本來面對嘆息哀傷明白把...看成一樣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一一記敘即使不同...的原因讀者這篇文章狀語后置句(我)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著這些文章嘆息哀傷,(卻)不能明白于心。(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之談。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當時與會者(的姓名),抄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即使時代不同、世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讀者,也將由這些詩文產生(一樣的)感慨吧。賞蘭亭,同其悲在第4段中找出作者的生死觀:對于作者的人生觀,還有哪些人與之相同?“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古人: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以作者為代表的一類文人雅士后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千古同悲賞蘭亭,同其悲蘭亭之悲,悲在哪里?作者為古人悲,為時人悲,為后人悲作者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悲后人:因為后人讀作者的文章,猶如作者讀古人的文章,也會詢古問今,發出悲嘆。士大夫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崇尚虛無賞蘭亭,同其悲“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作者認為不管人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課堂小結樂痛悲情感變化良辰、美景、賢人、雅事1-2段蘭亭盛會快樂短暫,欲望無限、生命有盡3段寫人生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體會一致千古不變4段交代作序目的小結:王羲之對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態度)總結全文文章通過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抒寫了樂生痛死這一人類所共有的感情,徹底否定了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的人生態度,從而樹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識——“死生亦大矣”,表達了一種積極處事的人生態度。對接高考(1)《蘭亭集序》中交代集會地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集會地點周圍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蘭亭集序》中交代集會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直接表明作者參加集會時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兩句描繪賓客盡是文人雅士、賢德之人,《蘭亭集序》中表達類似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表現蘭亭氣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此地有崇山峻嶺修禊事也信可樂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6)我們在感嘆時光流逝時,往往會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蘭亭集序》中與此句意義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蘭亭集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