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新人教課標版)_第1頁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新人教課標版)_第2頁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新人教課標版)_第3頁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新人教課標版)_第4頁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新人教課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第1課時)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

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

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

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創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

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

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

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掛”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掛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

致嗎?

2.教師示范1掛(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掛”),學生親自動手體會

“1舞”。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掛?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

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四)統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

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五)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

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

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

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

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

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

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

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二)認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

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

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

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

標準。】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

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

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

時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刻度

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第2課時)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

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

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繩、1米長的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數據用什么作單位?

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邊演示,教師邊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

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二)引入新課。

1.比賽測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師同時測量黑板的長度。看誰先測量出黑板的長度?(學生測量黑

板下沿長度,老師測量上沿長度。)

(2)課件出示主題圖,你們認為這樣的測量比賽公平嗎?為什么?(老師的尺子長,

方便測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

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2.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

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點明課題:認識米。(板

書:認識米)

二、親歷過程,探究新知

(―)認識米。

1.觀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2.教師為每四人小組準備一根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長。

3.找身體中的米尺。(小組合作交流)

(1)幾個腳的長大約是1米?

(2)幾掛的長大約是1米?

(3)從腳底往上,大約到什么位置是1米?

(4)雙手側平舉是否大約是1米?(注意學生身高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長度時,可以

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生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劃、測量、估計深化對米的認識,逐步形成1米的

實際表象。】

5.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生舉例說明)

6.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書:米

m)

(二)認識米和厘米的關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長?讓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

2.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測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組合作活動:

(1)活動要求:兩名同學拉直小組內1米長的繩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測量繩

長。

(2)經過測量發現:1米有5個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課件演示測量過程。還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圖,10厘米10厘米的數,得

出結論。

6.引導學生歸納米和厘米的進率:1米=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對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讓他

們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研究問題的過程,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深

化1米的實際表象。】

三、嘗試練習,應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接著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3題)

本題需要先量出實物的實際長度,再推算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實物長1米。推算較難,

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結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4題)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

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

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五、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第3課時)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1.通過游戲、觀察、實踐等活動,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尺子量線段和按要求畫

整厘米的線段。

2.讓學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觀的感受線段的特征。

3.嘗試同學互助的學習方式,會用語言正確闡述發現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過

程。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欣賞數學中圖形的簡潔美。

目標解析:

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體驗線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

量的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體驗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的特征,為后面的畫線段作好

鋪墊。“我是小小設計師”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將所學知識與圖形有機地結

合起來,感受數學美,從而想學、樂學。

教學重、難點:

感受線段的特征,會用厘米尺量和畫整厘米的線段。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繩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游戲

名稱:玩繩子。

規則:將一根繩子擺放出不同的形狀。

學生匯報:擺放出繩子的形狀,特點。(如果有學生擺出直的,則直接導入新課。

如果沒有,教師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說明這樣擺放用的時間最短,而且最簡潔。)

(二)板書:直的

(三)導入新課。這樣拉緊的一段繩子,可以看作一條線段。今天這節課,我們一

起來認識線段。(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四)學生動手拉一拉,說說拉直后是什么?(線段)

強調兩手之間直的一段看成線段。

(五)板書:?-------------------?

【設計意圖: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設置課前的擺繩子游戲,難度不

大,可以迅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通過擺、拉的

過程可以讓學生感知曲與直的不同,形象、直觀地認識到線段是直的。強調“看成、作

為",注重數學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同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知線段有兩個端點。】

二、創設活動,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尋找生活中的線段。

1.小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成線段?

2.全班匯報。(注意糾正學生口頭敘述的錯誤,保證敘述的準確性。)

3.課件依次出現黑板、桌子、書。它們的線段在什么地方?

4.學生邊回答,電腦邊演示。(抽出線段)

5.教師小結:黑板邊、桌子邊、書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6.欣賞生活中的線段。(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通過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發現數學與現實

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出線段進一步深化他們對線段是直的感知,幫

助學生從直觀事物到抽象數學概念,建立初步的數學模型,嘗試站在數學的角度上感知

世界。欣賞活動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便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探究。1

(二)找一找,量一量: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1.出示書第5頁的三條線段,它們都是線段,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2.小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師板書: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4.你們真是好眼力。既然線段可以量出長度,請量一量這三條線段的長度。

5.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6.全班匯報。讓學生口述量的方法和過程,說說要注意什么。

7.教師小結:量線段時,線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線對齊,看線段的另一端

對著數字幾,線段的長度就是幾。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帶動全體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讓每一個學

生都能試著表達自己的思想,將形象、直觀的線段內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學生剛剛學習

物體的測量,運用測量線段為后面的畫線段做好鋪墊。】

(三)我是小小設計師:畫線段

1.在紙上設計一條3厘米的線段。看誰設計的樣式多。

2.展示學生的作品,表揚設計好的學生。讓他們說說是怎么畫的。

3.教師講解示范后,教師小結。

4.教師小結:畫線段時,從尺的刻度0開始畫起,畫到3厘米的地方。不論橫著、

豎著、斜著畫,只要是直的就是線段。

5.你們還想設計多長的線段,自己畫一畫。

6.同桌檢查,再畫一條跟同桌一樣的線段。

7.(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畫法的錯誤。)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第1題。

1.主要從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區別線段。

2.要求學生可以口頭說明判斷的原因。

(二)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第2題。

1.這題放在圖形中,增加做題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學生回答:一共畫出了3條線段。畫出的是帆船。

3.可以適當地說說這道題滲透的兩點之間只能畫一條線段的知識。

(三)教材第6頁的“做一做”第1題。

1.小組交流,說說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匯報。(先測量出線段的長度,再畫出和下面同樣長的線段。)

3.動手畫一畫,說說畫時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頁的“做一做”第2題。

1.學生認真審題后,理解題目的意思。

2.畫花在距離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畫樹在距離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畫氣球在距離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學生的作業。

6.結合圖形做一些練習:

(1)花在距離氣球()厘米的地方。

(2)氣球在距離樹()厘米的地方。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課本,從曲、直來區分線段,從過兩點畫一條線段等知識設計練

習,不同的題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鞏固了

新知,檢測了教學效果。展示學生的作品,適當的贊許,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如果時

間充足還可以讓他們用各種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的線段設計更復雜的圖案。】

四、總結評價,完善板書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關于線段你有什么了解?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課外延伸

你知道嗎?(介紹各種尺子的不同用途,豐富課外知識。)

卷尺軟尺

六、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第4課時)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i.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一)說一說

前幾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

比劃出長度)

(二)比一比

學生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長度。

(三)揭示課題

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用手比劃實際長度,為后面估測物體的長度作鋪墊。】

二、探究新課

(-)引出問題。

1.學生猜測

課件出示旗桿。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有多高嗎?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

你認為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二)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想法一:學生可以通過用手比劃1厘米、1掛長等,推斷出旗桿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桿的高度對比,學生身高1米多,估測旗桿的高

度相當于10個小朋友的身高,大約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邊十幾厘米高的物品來比較,旗桿的高度是不是和學生手上用的鉛

筆、鉛筆盒的長度一樣,比如,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3.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教師小結:有這么多的方法可以來確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

要多思考多比較。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中觀察、分析、

交流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教師適時指導,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

法,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運用新知。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來推測,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們睡得床的長

度比我們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適。

【設計意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選擇合適單位時,不僅要注

意單位的大小,還需考慮數量的多少。】

三、鞏固新知

(一)教材第7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練習一”第8題

1.課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題。學生獨立判斷,說明理由。

2.師生給予合理評價。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

深刻體會到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從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本課小結

(一)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二)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

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

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小結,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較為合理、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復習課》教學設計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鞏固長度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2.培養學生數學估計能力,求異的思想。

3.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工具獲得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猜題導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誰能來猜猜老師的身高?

其實只要我說一個數字你就知道了。“165()o(生補充“厘米”)”你剛才加

上的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二、復習基礎

今天我們就要來復習長度單位。除了厘米還有別的長度單位嗎?你可以從大到小的

排起來嗎?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這些長度單位還有一個英語名字你知道嗎?誰能來說說?你知道這些單位之間的進

率嗎?

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在這些進率里哪些進率是最特別?除了千米和厘米之間是1000進制,其它相鄰單位

的都是10進制。那如果隔一個單位呢?除了米和厘米,還有哪些?

三、溫故知新

小朋友們表現的這么優秀,相信這些題目一定也難不倒你們。(課件出示)

10厘米=()分米4米=()厘米

請你來說說第一小題你是怎么做的?

低級單位.進率?高級單位

第二小題呢?

高級單位X進率?低級單位

我們一起來口答下列題目:

80dm=()m1分米=()毫米

3500米=()千米()米4km80m=()m

小朋友們表現的真棒!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我們的五指表示法。

我們不僅用手可以知道表示長度單位的進率,而且還可以用手勢來判斷題目。請看

下列各題(用手勢來表示““X”)。

1.1枝鉛筆長15千米。()

2.80km<8000mo()

3.一本書長15米。()

4.操場的旗桿高10米。()

5.5千米30米=5030米。()

6.1根粉筆長約1cm。()

這是小明早上寫的一篇日記,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早晨,我從2千米長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長的牙刷刷牙,80cm長的毛巾洗臉。吃完

早飯,急忙騎上自行車,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到離家500千米遠的學校去上學,路上

還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師。到了學校,我馬上拿出厚1cm的課本看起來。

你為什么笑啊?你說說原因?那應該怎么辦呢?你想改哪一個?改變后為:

早晨,我從2米長的床上起床,用15厘米長的牙刷刷牙,80cm長的毛巾洗臉。吃完

早飯,急忙騎上自行車,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到離家500米遠的學校去上學,路上還

碰到了身高165厘米的王老師。到了學校,我馬上拿出厚1mm的練習本看起來。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明家的地圖。

木,0目、—*相?.

1.李紅到學校有幾千米?你是怎么算的?

2.朱明到學校要用10分鐘,李紅到學校大約要用幾分鐘?你是怎么想的?(不理

解沒有關系,下一學期我們也將學到。)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叫“火眼金晴”的游戲。根據老師手中的物品請你估計一下它的

長度。

這是第一樣商品:粉筆。

請你把估計的長度寫在草稿紙上,請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筆有多長。你能說一說你們

是怎樣量的嗎?(從0刻度開始)請同學上來演示。

這是第二樣商品:數學課本。

請你把估計的長度寫在草稿紙上,請同桌合作量一量數學課本有多長?

課后可以同桌一起來玩這個游戲。

四、深化小結

經過今天的復習,我們知道量小的物體我們可以用直尺,量長一點的物體我們用米

尺,如果我要量腰圍可以用米尺嗎?我們要用卷尺。如果量走廊呢?所以我們不同的物

體要用不同的尺去度量。

五、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設計(課時一)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I.理解100以內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用豎式

計算。

2.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探索活動中滲透

數形結合的思想。

3.運用兩位數不進位加法計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獲得成功體驗,激發學習數學的

興趣。

目標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學會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為學生理解兩位數

不進位加法筆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準備,利用知識的遷移,通過學具的操作,經歷

活動的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一)創設情境。

今天可真熱鬧,學校組織二年級的同學參觀博物館,現在他們已經來到博物館門前,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頁情境圖

2.引導學生觀察后交流。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二)提出問題。

1.根據圖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出示例1中的問題。二(1)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中收集數學信息,提出相關

的數學問題。由于這樣的情境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既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又

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

1.嘗試列式,體會加法的意義。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條件?怎樣列式?想一想,為什么用加法來計算呢?

(板書: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學生說口算的過程。

3.圖式結合,探究筆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學生操作擺小棒。

學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兩名帶隊老師,用2根小棒表示。

(2)組織學生交流,感悟筆算的算理和算法。

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來?(都是表示幾個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

根小棒?

(3)嘗試列豎式計算,理解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弄清為什么“5”與“2”對齊?

(相同計數單位的數)

(4)全班交流筆算方法,教師板書豎式,進一步明確“個位與個位對齊,先從個位

上的數加起”的道理。

4.即時練習。

出示教材第12頁“做一做”第1題,鞏固筆算加法時的對位方法。

【設計意圖:教學中結合小棒圖自然過渡到列豎式計算,讓學生體驗由具體到抽象

的數學方法,學生在積極地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活動中理解“個位和個位對齊”的道

理,又清楚地掌握豎式計算要從個位加起的計算順序。】

(二)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

1.出示例2問題: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2.指名學生列式,教師板書。

3.引導學生試算35+32。

(1)組織學生先擺小棒(注意觀察學生操作。首先正確擺放出35和32,其次正確

地將5個1和2個1相加,3個十和3個十相加)幫助學生對筆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學生試著用豎式計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師追問: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為什么3和3對齊,5和2對齊?計算時先

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師生小結: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

4.即時練習。

出示教材第13頁“做一做”第1題,鞏固筆算加法時的對位和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例1的基礎,本環節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真正實現學生是

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12頁“做一做”第2題。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圖意,獨立列豎式計算。

2.集體交流。第2小題在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列豎式計算,重點檢查學生的對位問題,提醒學生將豎式的結果填在橫式的后

面。

四、課堂總結

(一)回顧小結,完善課題。

1.這節課我們利用加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計算時,每一位上的數相加是否

滿十?

2.補充課題,板書:不進位

(二)突出重點,結束新課。

筆算兩位數加法時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在探究的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兩個問題時,均設計了即時練習,使

新知落實到每一層次中。而課尾的總結再一次呈現教學重點,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

五、教學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教學設計(課時二)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

2.能熟練地進行豎式計算。

3.通過觀察、操作,學生自主、合作歸納出筆算加法的法則。

4.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計算認真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掌握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教具準備:條幅、flash課件、題卡、小黑板。

學具準備: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舊知作引,做好鋪墊

口算并說出算法:

32+7=30+23=21+7=

40+35=28+60=

二、合作探究,獲得新知

(一)動畫激趣,導入新知。

出示flash動畫。內容是剛開學不久,值周老師到一年級教室清點人數。老師問班

長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學,多少名女同學?”王明說:“有23個男同學,25個女

同學。”老師問班上一共有多少個同學?這時動畫暫停,老師提問,你能回答這個問題

嗎?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待學生回答后,師說:”讓我們看看王明是不是這樣

做呢?繼續播放動畫。老師板書題目和算式。用寫好的紙條貼上去。讓學生觀察算式特

點。從而引出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二)動手操作,形成表象。

師問:“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自由計算,老師巡視,適

時幫助學困生。等學生有80%完成后,抽生匯報。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43+5=48或者20+25=4545+3=4820+20=405

+3=840+8=48。

生2:擺小棒法。先擺2捆零3根再擺2捆零5根。最后合計4捆零8根。學生邊說

邊演示。

生3:先在計數器上的十位拔2個珠子,個位上拔3個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個珠

子即4個珠子,個位上加5個珠子即8個珠子合起來是48。學生邊說邊演示。

生4...

學生在說算法時老師適時板書,用紙條寫好。十位和捆數用一種顏色,個位和根數

用一種顏色。然后再出示多媒體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三種算法。注意課件制作時在相同數

位對齊時重點閃爍。

(三)拋出問題,合作解決。

我們以前所學的算式是橫著放的是橫式,還有一種是豎著放的叫豎式,又叫筆算。

今天我們就來學這一種新的算法。

1.媒體展現,感知豎式。

356878535

+42-15-142X3

7753643105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現探究問題

a、根據屏幕展現及擺小棒、用計數器的方法列出豎式。

b、為什么這樣列式,說出理由。

c、在列豎式中應注意什么,怎樣計算。學生合作,老師巡視,適時點拔。

3.小組匯報合成新知。

通過小組收集可能有以下幾種列式方式。

23232325

+25+25+25+23

4825527348

師問:“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你贊成那種為什么?(根據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學生

都很容易看出L4是對的。2.3是錯誤的。)贊成的說明理由,不贊成的也說明原因,在

部分學生的發言中接受新知。學生說不完整時,老師適時補充,(算理是個位是3個一

加上5個一;十位是2個十加上2個十;只有相同數位上的它們的計數單位是統一的,

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義不同。在說明注意什么時,學生能歸納出相同數位對

齊,在對從個位加起還是從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師首先肯定兩種都可以,同時說明在

實際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優化。并列舉從個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從而順得成章地得

出結論。同時板書。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讓學生讀理解重點詞語。自己寫一寫

同桌互相檢查看誰寫得更好,指導書寫。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35+23=43+26=

抽生板演,教師重點指導學困生。然后集體訂正。

2.當醫生診斷。

3547178

+4+12+22+11

755819291

3.把橫式與豎式連接起來。

四、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

中心校一、一班有男同學23人,女同學25人,一共有多少人?

23+25=(48)人

口算法:20+20=403+5=840+8=48

擺小棒:

ff川

-〃W

fjftmms

J相同數位對齊,

+25從個位加起.

48

教學反思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設計(課時三)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I.在觀察、操作活動中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3.在情境中體驗加法計算的價值,在探究中培養遷移類比推理的能力。

4.體會兩位數加兩位數與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聯系密切,感受數學的統一美。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級下冊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

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之上。通過在學生

熟知的情境中展開探索,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識遷移中體會筆算加法的算法。

讓學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學重點: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算理,理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

1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鋪墊導入

(一)復習口算

5+34=63+7=9+84=38+50=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算法。

(二)復習筆算

32+6=5+43=24+61=43+37=

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關鍵把哪個數位對

齊?

(三)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進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前復習100以內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加法和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既是對舊知的復習,也是為本堂課學習“進位加”做好鋪

墊。筆算的最后一道題設計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

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課件呈現主題圖,讀取主題圖中的信息。

2.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學生匯報,提煉問題: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辦法算出得數?小組合作來試一試吧!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計算的方法,體現方法多

樣化,發散學生思維。】

(三)匯報交流,明確算理

預設一:用小棒擺

1.學生匯報演示。

2.結合學生的操作,重點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

來的6捆相加。

【設計意圖:借助擺小棒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為豎式計算做準備。】

預設二:列豎式計算

1.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你在列豎式計算時,是從哪一位加起的?為什么要從個位算起?

3.討論:5加7滿10后怎么辦?在豎式中怎么表示?

【設計意圖:詳細講解5加7得12,向十位進“1”中“1”的寫法。一方面結合擺

小棒理解筆算進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豎式中進“1”的寫法,如果有的學生

從十位加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優化整合。】

(四)歸納總結,理解算理

1.我們今天學的加法與以前學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進位加在計算時要注意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算?

3.課堂小結:筆算加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

a1,,

1O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頁“做一做”。

學生列豎式計算,鞏固算法。

2.教材第15頁第5題。

判斷改錯,進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頁第3題。

運用新知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給鞏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的算法,進一

步理解算理,并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課堂小結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筆算加法時,需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交流、歸納總結和評價,讓學生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會

前后知識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統一美。】

五、教學反思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設計(課時四)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I.借助圓片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筆算方法。

3.在情境中體驗減法計算的價值,在探究中培養遷移類比推的能力,同時感受愛國

主義教育。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級下冊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課時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之上的。通過在學生熟

知的情境中展開探索,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識遷移中體會筆算減法的算法。讓

學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演示“奧運金牌榜”情境圖。

1.讀懂情境圖。

(1)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榜前5名的國家分別是誰呀?分別獲得多少塊金牌呢?

(2)誰獲得的金牌數最多啊?(中國)

2.交流情境圖。

(-)根據圖中信息揭示課題。

1.根據情境圖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減法問題)

2.提取不退位減法的問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課件演示其中的三個不退位減法問題:美國比俄羅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國比德國多

多少枚金牌?德國比英國少多少枚金牌?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讓學生充分了解圖中信息,根據圖中信息提出減法問題,

教師有意識地將其中三個不退位減法的問題梳理出來,作為學生探究的基點。同時在信

息的對比中,發現中國金牌數第一,讓學生感受愛國主義教育。】

二、探究算法,明確算理

(一)自選問題,分組探究

1.各組選題,嘗試列式。(選三名學生上臺板演)

36—23=36—16=19—16=

2.回顧加法,列出豎式

(1)回憶加法筆算方法。(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加起)

(2)嘗試列出豎式。

3.利用圓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圓片在不同數位上的含義.

例如:在個位和十位各擺放四個圓片,說說這個數是幾?這兩個圓片代表的含義是否

一樣?如果老師現在在個位劃去一個圓片、十位劃去兩個圓片,一共劃去的數是多少?剩

下的數是幾?

(2)利用圓片擺一擺,算一算。

4.組內交流,全班反饋

(1)各組擺好后,組內分別說一說。

(2)上臺板演,交流做法。

5.豎式計算,交流發現

(1)列豎式計算減法應注意什么?(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減起)

(2)遇到結果的個位是0時要占位。

(3)遇到結果的十位是0時不用寫。

(二)嘗試練習,分組比賽

1.教材第18頁“做一做”第一題,根據數位上的圓片計算。

2.“做一做”第二題,計算結果中的個位和十位有0時的處理。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了之前學習列豎式計算加法的基礎,因此,本課教學,大膽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做好充分引導。尤其對圓片在數位上的含義做出指點,以幫

助學生突破理解筆算減法算理這一難點。在分組合作的同時,設計分組比賽的環節,活

躍課堂,讓計算不再枯燥。】

三、鞏固應用,深化理解

(-)教材第20頁練習三的第1題。

讓學生理解減法豎式的注意事項。

(二)練習三的第2題。

讓學生列豎式計算減法,進一步鞏固新知。

(三)練習三的第3題。

圖文并茂,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全課總結,個人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你對自己這節課的學習表現有什么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歸納、總結和評價,讓學生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五、教學反思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設計(課時五)

主備人:輔備人:

教學目標:

I.借助學具的直觀操作,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的算理,明白

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當“10”的道理。掌握計算方法,并會筆算100以內的兩位

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2.能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目標解析:

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的算理,親身經歷個位上不夠減時應該從十位退“1”當“10”來減,同時在交流、計算

中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筆算的算法。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并會筆算100以內的兩

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教學難點:

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的算理,明白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

當“10”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㈠口算。

15-7=20-8=17-9=13-7=

指定某名學生說說口算時是怎樣想的,提示:利用小棒來說明理由。

(-)課件出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圖。

代表團金牌數

中國51

美國36

俄羅斯23

1.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根據圖中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有關減法的什么數學問題嗎?

3.學生匯報有關減法的數學問題,收集如下:

(1)中國比美國多多少枚金牌?(美國比中國少多少枚金牌?)

(2)中國比俄羅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羅斯比中國少多少枚金牌?)

(3)美國比俄羅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羅斯比美國少多少枚金牌?)

4.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3),指定某名學生板演,全班交流,筆算時應該注意到

什么?

(板書: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5.學生根據問題一、問題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設計意圖:復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計算能力的平臺,這個展示過程,激活了

學生已有的兩位數減一位數、100以內不退位減法的知識經驗,也是幫助學生理解100

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做好鋪墊,完成知識的遷移、提升,為后續的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嘗試練習,制造沖突。

1.學生試著口算51—36=o

2.嘗試列豎式計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難。

3.指定某名學生匯報,引發沖突:個位上的數不夠減。

(-)動手操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