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88-2022 濕證評估操作規程_第1頁
T-CACM 1388-2022 濕證評估操作規程_第2頁
T-CACM 1388-2022 濕證評估操作規程_第3頁
T-CACM 1388-2022 濕證評估操作規程_第4頁
T-CACM 1388-2022 濕證評估操作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CSC05團體標準濕證評估操作規程o2022-04-22發布2022-05-09實施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ⅠT/CACM1388—2022 1范圍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濕證的評估流程及評估方法 4.1評估工具 4.2操作流程 4.3評估方法 附錄A(規范性)中醫濕證評估量表 附錄B(規范性)中醫濕證評估量表維度劃分 參考文獻 T/CACM1388—2022Ⅰ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提出。本文件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暨南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湖北省中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李英帥、白明華、尹翎嘉、謝倩文。ⅡT/CACM1388—2022濕證是中醫基本證候之一,其致病范圍廣泛,外達皮毛、肌肉、筋脈,內至臟腑、骨髓、氣血。濕證具有起病隱匿、纏綿難愈的特點,多種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如風濕免疫病、心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等都與濕證有密切聯系。這些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在早期對濕證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實現濕證的早期識別預警,對于重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尚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濕證自我評估方法、工具和技術。本文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通過文獻調研、專家咨詢等方法流程進行制定,以期為濕證人群的標準化自我評價提供指導,同時豐富和完善中醫證候評價體系。T/CACM1388—20221濕證評估操作規程本文件規定了濕證的評估流程及評估方法。本文件適用于各級醫院、社區醫療機構、中醫治未病或健康管理機構及相關科研和評價機構中的科研人員或醫務工作者,對18歲或18歲以上的健康、亞健康及各種疾病人群的濕證嚴重程度的評估。2規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沒有規范性引用文件。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負責實施研究的人。3.2調查或臨床研究中資料收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3.3調查或臨床研究中被調查的對象,包括患者及健康人群。3.4感受外界濕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濕濁或水濕,阻遏氣機和清陽,以身體困重、肢體酸痛、腹脹腹瀉、納呆、苔滑、脈濡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3.5濕邪致病具有沉重、重濁或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特點。3.6濕邪致病具有黏膩、停滯的特點。注:包括癥狀的黏滯及病情的纏綿兩個方面。3.7濕為陰邪,易損傷人體的陽氣,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3.8濕邪具有趨下、下注的特點,易侵犯人體的下部。2T/CACM1388—20223.9通過對癥狀及體征的評估和記分,判斷機體是否存在濕證及其嚴重程度。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厚短圓,大腹便便。自覺身體發沉,嚴重者如包裹束縛,不愿活動。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汗珠顆粒大,黏膩如油,粘在皮膚上不易滾落、不易蒸發,或汗出過程中不暢快。疲倦乏力,精神懈怠。自覺昏昏沉沉,總想睡覺,且寐后疲勞感不減。自覺頭部沉重感(如被布帶包裹的感覺)。面部或頭發油脂分泌較多,有油膩感。面色污穢,如蒙塵垢,洗之難去,轉又如前。眼睛分泌物多且黏膩。自覺口中黏膩不爽,或口中有異常味覺,如口甜、口淡等。3.21口中發出難聞的氣味。雖感口渴,但喝水不多,或不想喝水。3T/CACM1388—2022從咽喉部或呼吸道內排出分泌物。腹部脹滿,痞塞不適,如物充塞。沒有胃口,厭惡食物,食欲大減,甚至惡聞飲食之味。有上腹部不適和緊迫欲吐的感覺或飲食物、痰涎等胃內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腰部自覺沉重感,嚴重者如包裹束縛。肢體/關節又酸又痛,陰雨天加重。肢體/關節有沉重感和附著感,像綁著沙袋一樣。大便不成形,輕則如爛泥,重則如水樣。3.31大便次數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大便黏稠,有排泄不暢及排不盡感,糞便易粘容器壁。白帶量多黏稠。陰囊出汗多,有潮濕感。皮膚容易長癰、疽、疔、癤、潰瘍或皮膚容易發生水皰,潰破后有滲出液。舌苔分布厚而稠密,不能透過舌苔看到舌質。4T/CACM1388—2022苔質細密,融合成片,中間厚邊緣薄,如涂有油膩之狀,緊貼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脫。舌面水分多,伸舌欲滴,捫之滑膩。舌體較正常肥大,輕則厚大異常,重則脹塞滿口。4濕證的評估流程及評估方法本文件以附錄A圖A.1的內容作為評估工具,評估時,受訪者根據指導語提示,完成中醫濕證評估量表的填寫,由研究者或調查員根據量表的計算結果對受訪者濕證的程度進行評估。操作流程包括確定受訪者人群、基本信息采集、指導語說明及受訪者培訓、中醫濕證評估量表填寫、結果評估等。要求受訪者年齡在18歲或18歲以上,且受教育程度為小學或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受訪者可以是社區人群,也可以是到醫療機構就診或者住院人群。在采集信息時,除了癥狀采集外,人口統計學數據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職業等,也應按需采集。所采集的信息資料應按倫理委員會的要求予以保密。4.2.3指導語說明及受訪者培訓要求指導語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說明每個癥狀是由受訪者自評,強調受訪者應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或感受進行選擇;二是說明評估的時間范圍,本文件中所用的評估工具主要是評估受訪者過去2周的體驗和感覺;三是針對量表評價目的和以上內容,調查員在調查現場可對受訪者進行快速培訓,說明評估流程和量表條目內容,可幫助受訪者理解規范的量表填寫方法和流程,提高調查可靠性。卷是否缺頁。調查員以具有醫學背景尤其是中醫背景的人員為佳。調查員在調查前需經過專業培訓,能清楚地理解中醫濕證評估量表中每個條目的含義,且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要始終保持中立態度,不能以自己的思維引導、誘導或影響受訪者。在接受培訓后,應確保不同調查員對量表條目含義的理解和評估操作流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T/CACM1388—20225卷的同時,可依據受訪者的需要協助其理解條目的含義;如有受訪者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書面回答(如視力差、一側利手活動障礙等調查員可在旁協助書面記錄。答了所有的題目,對明顯缺項、漏項及理解錯誤之處加以記錄,并及時向受訪者指出并讓其補充或更正。如發現問卷有錯誤,則對受訪者進行補問,不得私自替代受訪者填補問卷。中醫濕證評估量表共30個條目,劃分為4個維度,每個條目的維度歸屬按附錄B表B.1的規定執行。其中,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濕性趨下3個維度所包含的24個條目的答案,按照癥狀的嚴重程度從易傷陽氣維度所包含的6個條目的答案,按照癥狀的嚴重程度從“無”“輕”“中”分”。量表滿分為114分,分數越高表明受訪者濕證程度越嚴重。則判斷為極重度濕證。4.3.2條目答案評估分級中醫濕證評估量表30個條目中,每個條目的答案按照癥狀的嚴重程度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的評估標準如下:無:無該癥狀。極重:有該癥狀,程度非常重;或幾乎每天發生。另外,條目26、27、28、29、30涉及舌象評估,量表中設置了以“重度”為標準的舌象圖,受訪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圖像,參考“重度”標準的舌象圖進行比對評估。T/CACM1388—20226附錄A(規范性)中醫濕證評估量表圖A.1給出了中醫濕證評估量表的樣式。中醫濕證評估量表擇最接近真實情況或感受的那個答案。1.形體肥胖2.身體困重3.身熱不揚肌膚初摸不熱,摸久灼手4.汗出黏膩/汗出不暢5.倦怠6.昏昏欲睡/思睡7.頭重如裹頭部沉重感,像被布帶包裹8.面部或頭發油膩9.面色穢濁如有污垢面色污垢,洗之難去,轉又如前10.眼分泌物多11.口黏膩13.口渴但不想喝水15.腹部飽脹感圖A.1中醫濕證評估量表樣式T/CACM1388—2022717.惡心或嘔吐18.腰部困重19.肢體/關節酸痛20.肢體/關節重著21.大便不成形22.大便次數多/大便頻繁23.大便黏滯24.帶下量多/陰囊潮濕25.肌膚瘡瘍或濕爛26.舌苔厚a27.舌苔膩a28.舌水滑多津a29.舌體胖大a30.舌有纓線a舌面上距舌邊兩側0.5cm~1cm處由唾液泡沫堆積的白線注:無:無該癥狀。極重:有該癥狀,程度非常重;或幾乎每天發生。a掃右側二維碼查看參照用的舌象圖。圖A.1中醫濕證評估量表樣式(續)T/CACM1388—20228附錄B(規范性)中醫濕證評估量表維度劃分將中醫濕證評估量表中的30個條目按照濕邪的致病特點劃分為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易傷陽氣、濕性趨下四個維度,各條目歸屬的維度見表B.1。表B.1中醫濕證評估量表維度劃分表維度序號條目濕性重濁1形體肥胖2身體困重7頭重如裹頭部沉重感,像被布帶包裹腰部困重肢體/關節酸痛肢體/關節重著濕性黏滯3身熱不揚肌膚初摸不熱,摸久灼手4汗出黏膩/汗出不暢8面部或頭發油膩9面色穢濁如有污垢面色污垢,洗之難去,轉又如前眼分泌物多口黏膩口臭咯痰肌膚瘡瘍或濕爛舌苔厚舌苔膩舌水滑多津舌體胖大舌有纓線舌面上距舌邊兩側0.5cm~1cm處由唾液泡沫堆積的白線9T/CACM1388—2022表B.1中醫濕證評估量表維度劃分表(續)維度序號條目易傷陽氣5倦怠6昏昏欲睡/思睡口渴但不想喝水腹部飽脹感胃口差惡心或嘔吐濕性趨下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數多/大便頻繁大便黏滯帶下量多/陰囊潮濕T/CACM1388—2022[1]王彥暉.中醫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路志正.中醫濕病證治學(3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3]朱文鋒,袁肇凱.中醫診斷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李德新,劉燕池.中醫基礎理論(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GB/T16751.2—2021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第2部分:證候[6]ZY/T001.1—1994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8]趙金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9]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