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提升專項題庫試題_第1頁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提升專項題庫試題_第2頁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提升專項題庫試題_第3頁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提升專項題庫試題_第4頁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提升專項題庫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技巧提升專項題庫試題考試時間:______分鐘總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實詞辨析要求:正確理解和運用文言文中的實詞,注意詞義的多義性和古今詞義的差異。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然則何時而可乎?(《論語》)B.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C.吾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D.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一詞多義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偏義復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虛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屬于固定短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二、文言文虛詞辨析要求:正確理解和運用文言文中的虛詞,注意虛詞的用法和意義。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B.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助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連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介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嘆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副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代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助詞和連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屬于助詞和介詞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C.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D.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三、文言文句子翻譯要求:準確翻譯文言文句子,注意句子的結構和語法。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2.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4.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6.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7.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8.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9.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10.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四、文言文斷句要求:正確斷句,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結構。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2.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4.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6.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7.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項羽本紀》)8.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左傳》)9.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10.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五、文言文句式分析要求:分析文言文句式,判斷句子的類型。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6.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7.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10.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六、文言文文化常識要求: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判斷正誤。1.“春秋”一詞在古代指的是:A.一年的四季B.春秋戰國時期C.春秋五霸D.春秋時期的歷史記載2.“易經”又稱《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A.哲學著作B.文學著作C.軍事著作D.歷史著作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A.哲學著作B.文學著作C.軍事著作D.歷史著作4.“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A.哲學著作B.文學著作C.軍事著作D.歷史著作5.“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A.哲學著作B.文學著作C.軍事著作D.歷史著作6.“漢書”是我國第一部:A.哲學著作B.文學著作C.軍事著作D.歷史著作7.“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A.羅貫中B.施耐庵C.吳承恩D.曹雪芹8.“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A.羅貫中B.施耐庵C.吳承恩D.曹雪芹9.“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A.羅貫中B.施耐庵C.吳承恩D.曹雪芹10.“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A.羅貫中B.施耐庵C.吳承恩D.曹雪芹本次試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實詞辨析1.A解析:A項中的“所”作助詞,與“在”構成所字結構,意為“……的地方”;B項中的“至”作動詞,意為“到達”;C項中的“也”作句末語氣詞,表判斷;D項中的“為”作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A項的“所”在意義和用法上相同。2.C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的“其”在意義和用法上與其他選項不同。3.B解析:A項中的“終日”意為“整天”;B項中的“至”意為“到達”;C項中的“聞”意為“聽說”;D項中的“既”意為“已經”。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的“至”在古今詞義上相同。4.B解析:A項中的“嘗”是副詞,意為“曾經”;B項中的“至”是通假字,通“到”,意為“到達”;C項中的“聞”是動詞,意為“聽說”;D項中的“為”是動詞,意為“是”。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的“至”是通假字。5.A解析:A項中的“須臾”是名詞,意為“片刻”;B項中的“至”是動詞,意為“到達”;C項中的“聞”是動詞,意為“聽說”;D項中的“既”是副詞,意為“已經”。四個選項中,只有A項的“須臾”是一詞多義。6.D解析:A項中的“吾”是代詞,意為“我”;B項中的“至”是副詞,意為“立即”;C項中的“聞”是動詞,意為“聽說”;D項中的“既”是副詞,意為“已經”。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的“既”是古今異義。7.A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四個選項中,只有A項的“而”屬于詞類活用。8.C解析:A項中的“吾”是代詞,意為“我”;B項中的“至”是副詞,意為“立即”;C項中的“其”是偏義復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動詞,意為“是”。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的“其”屬于偏義復詞。9.C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D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的“為”屬于虛詞。10.B解析:A項中的“吾”是代詞,意為“我”;B項中的“至”是介詞,意為“到達”;C項中的“其”是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動詞,意為“是”。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的“至”屬于固定短語。二、文言文虛詞辨析1.C解析:A項中的“至”是動詞,意為“到達”;B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C項中的“也”作句末語氣詞,表判斷;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的“也”在意義和用法上相同。2.D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的“而”在意義和用法上與其他選項不同。3.B解析:A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動詞,意為“是”。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的“之”屬于助詞。4.C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的“其”屬于連詞。5.D解析:A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的“為”屬于介詞。6.A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A項的“而”屬于嘆詞。7.B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而”作副詞,意為“卻”;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的“而”屬于副詞。8.D解析:A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B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代詞,意為“我”。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的“為”屬于代詞。9.B解析:A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的“其”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仁人”;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B項的“之”屬于助詞和連詞。10.C解析:A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的“而”作連詞,表轉折;C項中的“之”作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中的“為”是介詞,意為“被”。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的“之”屬于助詞和介詞。三、文言文句子翻譯1.我曾經整天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來得實在。2.沛公到達軍營后,立即殺了曹無傷。3.我聽說秦二世是年輕的孩子,不應當立為國君。4.舌頭在齊國的盟會上,已經被廚師烹煮了。5.我曾經整天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來得實在。6.沛公到達軍營后,立即殺了曹無傷。7.我聽說秦二世是年輕的孩子,不應當立為國君。8.舌頭在齊國的盟會上,已經被廚師烹煮了。9.我曾經整天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來得實在。10.沛公到達軍營后,立即殺了曹無傷。四、文言文斷句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其中,“而”是連詞,表修飾;“所”是助詞,與“在”構成所字結構,意為“……的地方”。2.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其中,“至”是動詞,意為“到達”。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其中,“聞”是動詞,意為“聽說”。4.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其中,“為”是介詞,意為“被”。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其中,“而”是連詞,表修飾;“所”是助詞,與“在”構成所字結構,意為“……的地方”。6.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其中,“至”是動詞,意為“到達”。7.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其中,“聞”是動詞,意為“聽說”。8.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舌在齊之盟,/既為虞人之所烹。”其中,“為”是介詞,意為“被”。9.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其中,“而”是連詞,表修飾;“所”是助詞,與“在”構成所字結構,意為“……的地方”。10.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解析:這句話可以斷句為:“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其中,“至”是動詞,意為“到達”。五、文言文句式分析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解析:這句話是判斷句,主語為“弟子”,謂語為“不必不如師”,其中“不必”表示否定;“賢于”表示比較。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解析:這句話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語“楚人”,完整的句子應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也。”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解析:這句話是判斷句,主語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